八年级生物上册哺乳动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哺乳动物教案6篇

八年级生物哺乳动物教案优秀6篇《生物入侵者》教案篇一一、教学设计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二、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三、教学对象及课时初中二年级、一课时四、教学手段实物投影、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讲解总结五、教学方法激趣法六、教学步骤(一)课文导入向学生介绍古希腊“特洛伊木马”的故事,了解什么是入侵者进而提出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二)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字音(三)转入正文学习,主要通过以下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教学重点。
(问题由实物投影展出)形式:学生自由讨论找出问题答案,教师加以总结归纳。
问题一: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答案:课文第一段。
问题二:本文向我们还介绍了哪些内容?答案: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四)了解课文内容后,进而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明确:1、使用了逻辑顺序作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五)教师总结全文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
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生态现象的高度警觉。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第一段摆出现象:生物入侵者与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绍。
第2——4段《生物入侵者》探究原因:新鲜水果、蔬菜贸易,跨国宠物贸易。
第5段揭示态度:两种不同态度(截然相反)。
第6——7段采取措施:通过议案、成立部门。
第8段(七)作业生物入侵者教案篇二●教学目标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新)人教版生物八上《哺乳动物》教案(一等奖)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七节哺乳动物教学目的一、知识方面1.比较分析,掌握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通过观察图片资料及“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辨证地认识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认同人与动物共处一个地球,应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分析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七节哺乳动物一、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局部水生哺乳动物除外〕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二、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练习1.家猫适于捕食家鼠和野鼠,其牙齿的分化特点是( D )A.门齿不兴旺,臼齿咀嚼面宽 B.有兴旺的门齿C.犬齿数目很多 D.犬齿锋利锋利,特别兴旺2.家兔适应陆地生活,有兴旺的神经系统和四肢,它的神经系统的组成是( C)A.脑和脊髓 B.大脑和小脑C.脑、脊髓和神经 D.大脑、脊髓和神经3.以下关于胎生、哺乳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D 〕A.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以胎生的方式繁殖后代B.哺乳为幼仔成长提供了优越的营养条件C.胎生、哺乳大大降低了幼仔的死亡率D.胎生提高了哺乳动物的产仔率4.以下动物不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B )A.猎豹 B.响尾蛇 C.企鹅D.大猩猩5.比较以下四种脊椎动物的特征:从以下备选答案中,选择相应的内容,将其序号填写在下面表格。
体表:⑴皮肤裸露⑵被毛⑶被覆羽毛⑷大多有鳞片呼吸器官:⑸肺⑹肺和气囊⑺幼体用鳃成体一般用肺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⑻终生用鳃呼吸体温:⑼恒定⑽不恒定生殖发育:⑾变态发育⑿胎生,哺乳⒀卵生第三节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社会行为。
〔2〕比照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开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开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7哺乳动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分类及生理功能。
2.难点: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哺乳动物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哺乳动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突破重点,深入讲解: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通过讲解、举例、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哺乳动物的特征、分类及生理功能。
b.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探讨哺乳动物的特征、分类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问题解决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a.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哺乳动物的保护,培养其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b.通过学习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关注生育健康。
6.教学评价:
a.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b.关注哺乳动物研究的前沿动态,了解生物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提高科学素养。
5.家长参与:
a.家长协助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关注学习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b.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作业,增进亲子关系,共同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7哺乳动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如体表被毛、体温恒定、哺乳等。
2.掌握哺乳动物的分类方法,能够识别并区分不同类群的哺乳动物。
3.了解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如胎生、哺乳等。
4.掌握哺乳动物的运动、消化、呼吸、循环等生理功能的基本特点。
b.家长协助,开展一次哺乳动物亲子活动,如参观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等,增进对哺乳动物的了解和关爱。
5.1.7 哺乳动物(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

5.1.7 哺乳动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哺乳动物》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七节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本章主要按照动物的进化顺序先后学习,所以本节安排在动物的主要类群这一章的最后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动物,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特征与生活习性,而不同的种类的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也是不同的。
哺乳动物主要突出识记其主要特征,而前面学习的其它类型的动物特征以及这些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本节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常见的哺乳动物。
(2)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学会区分家兔和狼的牙齿。
(3)哺乳动物与人类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概括出哺乳动物的概念并总结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阐明家兔、狼的牙齿等方面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哺乳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爱护、保护。
三、教学重难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辩证地认识哺乳动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四、教学过程(一)多种多样的哺乳动物,激发热情展示各种特别的哺乳动物,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蝙蝠、鲸鱼、鸭嘴兽等动物。
(二)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明确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哺乳动物的一些特征,通过探究的形式来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在合作探究和互动中掌握哺乳动物胎生、哺乳的特征,及胎生哺乳的优越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交流的能力。
1. 哺乳动物体表被毛的意义是什么?答:哺乳动物可以维持恒定的体温,是恒温动物。
体毛具有很好的保温作用。
2.胎生、哺乳的优势是什么?答:哺乳动物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3.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不同?这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答:狼有犬齿,兔没有犬齿。
这与狼的食肉性相适应。
兔有门齿和臼齿,这与兔的食草生活相适应。
4.牙齿的分化对摄食和消化有什么意义?答:牙齿的分化提高了哺乳动物的摄食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7《哺乳动物》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观察、分析哺乳动物的图片和实物,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发现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相似之处。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哺乳动物的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结合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哺乳动物的特征,如“哺乳动物为什么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完成课堂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小组合作: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探讨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合作中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沟通表达能力,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
4.反思与评价: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收获和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评价中不断进步。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哺乳动物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影响。
2.强调哺乳动物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总结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7《哺乳动物》教学设计

4.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哺乳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四、板书设计
1.哺乳动物的特征
2.哺乳动物的分类及主要特征
3.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哺乳动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二)新课内容
1.哺乳动物的特征
(1)体表被毛:保持体温、保护皮肤等作用。
(2)体温恒定:适应各种环境,提高生存竞争力。
(3)哺乳:提供营养、增强免疫力等。
2.哺乳动物的分类及主要特征
(1)食肉目:如猫、狗、狼等,具有尖锐的牙齿和爪子。
(2)奇蹄目:如马、猪、牛等,具有奇数个脚趾。
(3)偶蹄目:如羊、鹿、骆驼等,具有偶数个脚趾。
c.简答题:解释哺乳动物胎生、哺乳的意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解答和讲解。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哺乳动物的特征、分类、生殖发育特点等。
2.强调哺乳动物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提醒学生关注哺乳动物的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对哺乳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比较和归纳,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哺乳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七节《哺乳动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哺乳动物,讨论其特征、分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方面内容。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总结。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
(四)课堂练习பைடு நூலகம்
1.教师设计一系列关于哺乳动物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七节《哺乳动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如体表被毛、体温恒定、哺乳等。
2.掌握哺乳动物的分类方法,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类群的哺乳动物。
3.理解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哺乳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研究哺乳动物,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哺乳动物的特点和分类方法。
3.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a.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图片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b.设计分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分类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6.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已有一定的基础,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但对哺乳动物这一类群的深入了解尚显不足。在此基础上,学生普遍对动物世界充满好奇,尤其对哺乳动物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等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哺乳动物的特点和奥秘。
《哺乳动物》教案

《哺乳动物》教案哺乳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哺乳动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部分常见的哺乳动物的名称和特征。
3. 了解哺乳动物的分类和生活习性。
4. 培养学生动物保护的意识和环保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哺乳动物的定义和特点。
2. 哺乳动物的分类和生活习性。
三、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哺乳动物的形象。
2. 图示或模型展示哺乳动物的解剖结构。
3. 部分哺乳动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1. 教师展示一张哺乳动物的图片或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引导学生对哺乳动物进行初步认识。
展示哺乳动物的定义和特点2.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板书,展示哺乳动物的定义和特点,如:哺乳动物是一类生活方式多样的动物,它们有乳腺可以分泌乳汁哺育幼崽。
哺乳动物身体有毛发、有四肢、有耳朵和眼睛等特征。
分别举例介绍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3.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哺乳动物的种类和特征,如:猫科动物、犬科动物、大象、长颈鹿等。
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后自行了解和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哺乳动物。
探究哺乳动物的分类和生活习性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哺乳动物的分类方法和生活习性对其所处环境的适应性。
教师可使用示意图或模型展示哺乳动物的分类方法,如:根据食性、生活习性、栖息地等进行分类。
同时,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特殊的哺乳动物,如:鲸鱼、袋鼠等的适应性结构和生活习性。
加强保护意识和环保观念5. 教师提醒学生哺乳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价值,强调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现实中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如: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制定等。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如:参观动物园、志愿者活动等。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哺乳动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哺乳动物的定义、特点,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哺乳动物并了解了它们的分类和生活习性,培养了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和环保的观念。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哺乳动物种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哺乳动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哺乳动物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阐明狼和兔在牙齿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动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小结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关注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保护哺乳动物的栖息地。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哺乳动物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概述动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建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讨论,归纳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归纳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说明:
课堂小结
一.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体温恒定
2胎生、哺乳
3用牙齿撕咬、切断和咀嚼食物
4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二.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
1提供动物蛋白
2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皮毛具有特有的经济价值
4人类得力的助手
有害:鼠类猖獗会对农、林、牧业造成危害,有时还会传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