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 ( 下册 ) 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细小世界1、放大镜是 ( 凸面镜 ),凸面镜拥有 (放大物体图像 )的功能,用放大镜察看物体能看到( 更多的细节 )。

2、 (放大镜 ) 宽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很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色是 (透明 )和 (中间较厚 )( 突出 )。

只需拥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方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 ),就拥有相同的 ( 放大 ) 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 (镜片的直径 )没相关系,和 ( 镜片的凸度 )相关。

放大镜的 (凸出发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 。

5、使用工具能够察看到很多用( 肉眼 )察看不到的 ( 细节 )。

如经过 (放大镜 )能察看到更多对于昆虫的细节:蝇的 (复眼 );蟋蟀的耳朵在 ( 足的内侧 ); 蝴蝶翅膀上充满的彩色小鳞片是( 扁平的细毛 ) 。

6、科学研究表示昆虫头上的(触角 )就是它们的 (“鼻子” ),能分辨各样气味,比人的鼻子敏捷得多。

7、 (一些固体物质 )的内部有必定的结构,假如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必定的空间序次摆列,形成了(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 ,这就是 ( 晶体 ),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 (凸面镜 )组合起来能够使物体的 (图像放得更大 )。

9、 (显微镜 ) 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腾,把人类带入了一个( 微观世界 ) 。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 细小世界 ) 的重要察看工具。

10 、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 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 倍的 (显微镜 ),发现了 (微生物 )。

11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 )构成的。

(生物 )都是由 (细胞 ) 构成的。

12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 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 ) 结构。

13 、生物细胞的(形态 )是多种多样的,( 不一样生物 ) 的细胞是不一样的,生物(不一样器官 )的细胞也是不一样的。

14 、 ( 细胞 )是生物最基本的 ( 结构单位 ) ,也是生物最基本的( 功能单位 )。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三态a. 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气体。

b. 物质的三态之间转变的条件:温度和压力的改变。

c. 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特点和性质的变化。

2. 物质的熔化和凝固a.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变化过程。

b.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变化过程。

c. 熔点和凝固点:物质的熔点是温度上升时开始熔化的温度,凝固点是温度下降时开始凝固的温度。

3. 物质的沸腾和凝华a. 沸腾: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变化过程。

b.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变化过程。

c. 沸点和凝华点:物质的沸点是液体开始沸腾的温度,凝华点是气体开始凝华的温度。

4. 物质的溶解和结晶a. 溶解:固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均匀分散。

b.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解度达到最大值的溶液。

c. 结晶:溶质从溶液中析出,重新形成固体。

二、能量与能源1. 能量的转化a. 能量的消耗和生成。

b. 能量的转化形式:机械能、光能、热能、电能等。

2.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a. 能源的分类: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

b. 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能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环境。

三、光的传播与视觉1. 光的传播a.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b. 光的反射:光线遇到物体表面发生反射,形成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 视觉的形成a. 光线通过角膜、晶状体等透明介质进入眼睛,形成倒立的实像。

b. 视网膜将实像转化为电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形成视觉。

四、机械的工作与简单机械1. 力与力的作用效果a.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运动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b.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简单机械a. 杠杆:支点、力臂和负力臂。

b. 轮轴与滑轮:减小力的大小,改变力的方向。

c. 斜面:减小力的大小,改变力的方向。

五、电路与电流1. 电路的组成a. 电源:产生电能的装置。

b. 导体:能够导电的物质。

c. 元件:灯泡、电阻器等电器元件。

六年级下学期科学知识点

六年级下学期科学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的知识点归纳总结1.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放大镜的特点与作用:放大镜是凸透镜,中间较厚、边缘薄、透明,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放大镜在生活生产中有诸多应用,比如可以帮助人们观察微小的物体或细节。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昆虫的身体构造在放大镜下呈现出奇特的形态,例如蜻蜓、苍蝇的眼睛是复眼;昆虫的触角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蝴蝶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等。

晶体的概念与特征: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这类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是早期显微镜的原理。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微观世界。

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后来又出现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等,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到了细胞。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的分类: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断变化。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化学变化是指产生了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的现象与判断:化学变化通常伴随各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例如,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的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一、生物多样性1. 物种的多样性:物种和分类、特有物种、保护物种;2. 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生物群落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物圈的层次结构;3.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生态平衡、物种的适应性与演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二、天体知识1.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等;2. 星座和星球的观察:北斗七星、天狼星等;3. 星际旅行与外星生物:火星探测、外星生命的可能性。

三、力的作用1. 力的种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2. 物体的平衡与运动: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静力学、动力学等;3. 功和机械能:功的计算、机械能的转化。

四、电能与电路1. 电的产生与传导:静电现象、电的导体与绝缘体、电的传导和隔断;2. 电路的组成与连接方式:电源、电线、电阻等元件的连接方式;3. 电能的应用与安全:电的危险性、正确使用电器、节约用电。

五、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1.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生态环境与生态位、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与食物网;2. 环境污染与保护: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垃圾分类与处理等;3. 资源的分布与利用: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资源的合理利用。

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传递1.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纯物质、混合物、溶液等;2. 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酸碱反应等;3. 能量的传递与转化:光能、热能、化学能等能量的转化。

七、人体与健康1. 身体结构与功能:组织器官与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2. 健康与卫生:卫生常识、食品卫生、个人卫生习惯等;3. 疾病与预防:常见传染病、预防疾病的措施等。

综上所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知识点包括生物多样性、天体知识、力的作用、电能与电路、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传递以及人体与健康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然界和人体的运行规律,培养科学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重实践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物质变化与能量1. 物质的变化种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质发生变化的情况。

物质的变化种类主要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外部条件变化情况下,仅形态、状态或性质发生改变,但其本质并未发生变化。

例如,冰变成水、水蒸气变成水等。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其分子结构、组成和性质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新的物质。

例如,铁生锈、纸燃烧等。

2. 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存在的形态主要有三种,即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是指物质分子之间距离较近,排列有序,形态稳定,不易流动的状态。

例如,冰、铁等。

液体是指物质分子之间距离较近,排列无序,形态不稳定,易于流动的状态。

例如,水、酒精等。

气体是指物质分子之间距离较远,排列无序,形态不稳定,能够充满整个容器的状态。

例如,空气、氧气等。

3. 热传导和热对流热传导是指热量在物体内部通过分子的直接碰撞传递的过程。

例如,我们接触到热的物体时,会感受到传导的热量。

热对流是指物质由于温度差异引起的密度差异,在力的作用下形成对流流动的现象。

例如,水的加热会导致热水上升,形成对流。

4. 热辐射与吸收热辐射是指物体由于其温度高于绝对零度时,所发出的热波动。

例如,太阳的辐射使得地球变暖。

热辐射的吸收取决于物体表面的颜色和光洁度。

暗色和粗糙的物体辐射的热量会更多地被周围物体吸收。

第二章:生物多样性1. 生物分类学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各类群之间的关系以及给生物命名、分类和归类的学科。

生物按照共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分成不同的类群,形成分类系统。

2. 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根据其特征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脊椎动物具有脊柱,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

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柱,包括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3. 植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根据其特征可以分为种子植物和非种子植物两大类。

种子植物具有种子和维管束,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科学六下知识点1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了解我们的住房1.住房的基本结构:框架、承重、户型、采光等。

2.住房所具有的系统:供水、供电、排水、电路、煤气、供暖、网络等。

3.住房的各个系统之间存在整体相互作用。

如供水系统与排水系统相互关系,电路系统与网络系统相互关系。

4.住房建造的主要过程:选址、设计、建造、验收。

5.“中国天眼”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中南部,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6.“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

7.“鸟巢”国家体育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主体为钢结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认识工程1.认识港珠澳大桥(1)大桥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给文化交流带来方便。

(2)工程建设过程的基本步骤问题方法香港的唯一航道不能被阻碍修建海底隧道桥梁和隧道没有岛屿连接修建人工岛海床的淤泥问题用圆钢筒围岛(3)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坏能力等。

2.每一项宏大的工程都采用了大量技术,证明了工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3.工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各项困难和技术难关也推动着技术不断发展前进。

4.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5.埃菲尔铁塔具有钢架镂空结构。

建造塔台实验:塔台竞标标书●工作用途:供足球教练站在塔台上指挥队员训练。

●建塔位置:操场。

●工程要求:塔台的安全性高,同时成本低。

●塔台的设计:根据实用性和安全性要求,塔台高约为60cm(太高容易侧翻,太低无法观察操场全貌),塔台顶部面积约为1600太小活动空间受限,太大成本过高),塔台整体为棱柱形或棱台形、侧面镂空(受到埃菲尔铁塔结构的启发)。

塔台设计侧面图附加:宽20cm的楼梯(方便登上塔台),高10cm的栏杆(防止指挥中失足跌落),底部安装4个可锁死的轮于子(方便移动),顶部铺垫被塑料包裹的木板(方便擦拭)。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汇总一、微小世界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

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

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

(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

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

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

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

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

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

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单元一:物质变化-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的变化:溶解、凝固、熔化、蒸发、沉淀- 物质的分离方法:过滤、沉淀、蒸发单元二:周围的空气-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空气的重要作用:呼吸、燃烧、风单元三:水资源与保护- 水的循环:蒸发、凝结、降水-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合理用水、不浪费水、保护水环境单元四:生活中的光-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光的色散现象:折射角不同导致的彩虹现象- 光的利用:照明、光信号单元五:土壤- 土壤的组成和特点:矿粒、有机质、水分、空气- 土壤的作用:植物生长的基础、水的保存和过滤单元六:天体运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四季的交替- 月亮的运动:月相变化、月食、日食- 星星的运动和分布:恒星、星座单元七:力和机械- 力的作用:推力、拉力、重力、弹力- 物体的平衡与不平衡:稳定平衡、静力学平衡、动力学平衡- 机械的概念和种类:简单机械、复杂机械单元八:声音-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引起的声音-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媒介、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的性质和利用:高低音、音响、语音的传播单元九:电与磁- 静电与电流:物体带电的原因、导体和绝缘体、电流的概念和方向- 电路和电器:简单电路的组成、电器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磁铁和磁场:磁铁的特性、磁场的产生和作用单元十:生活中的化学-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化学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反应的特征- 酸和碱: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性质、指示剂的作用- 金属与非金属:常见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应用以上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的知识点整理,涵盖了各个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点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②放大镜
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

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
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

②晶体的形状:多种
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

(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

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

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

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
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

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

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
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

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②微生物的特征:
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
镜。

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1.①物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②物质变化: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2.①物理变化:只改变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②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③白糖加热和蜡烛燃烧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3.①米饭咀嚼一段时间会变甜的原因:米饭里含有淀粉,唾液里含有淀粉酶,淀粉酶能使淀粉水解产生麦芽糖,所以变甜了。

②鉴别食物中含有淀粉:因为淀粉遇到碘酒会
产生蓝色的新物质,所以在食物中滴一滴碘酒,如果变蓝,就说明这食物中含有淀粉。

4.①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能听见吱吱的声音,产生大量的气体,用手触摸烧杯感到比原来凉一些。

②二氧化碳的特点:能灭火、比空气重。

5.①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②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铁生锈与空气和水有关。

6.①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的现象:浸入硫酸铜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的物质(铜)附着,浅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逐渐变浅。

②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

7.①铁生锈的原因: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使铁与空气、水隔开。

例如:涂油漆、电镀、喷蜡。

8.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属于物理变化:把木材作成椅子等家具、泡茶、制作橙汁饮料等。

②哪些行为属于化学变化:吃食物、生产水泥、放烟花等。

三、宇宙
1.①人类探索月球的发展阶段: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登月)②有关月球的资料:(1)月球的运动是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旋转。

(2)月球的地形主要是月海和环形山。

(3)数据:质量80直径4,体积49引力6。

(4)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

2.①月相: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

②月相变化的规律:上半月,月亮亮面逐渐变大直至满月,亮面在右侧。

下半月,月亮亮面逐渐变小直至朔月,亮面在左侧。

③月相的形成原因: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3.①环形山的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②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留下来的痕迹。

4.①日食的形成: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且成一条直线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到地球的光线而形成了日食(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②月食的形成:当地球运行太阳和月球中间且成一条直线时,因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线而形成了月食。

5.①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太阳系。

②太阳系八大行星排列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

③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的“八最”:水星----最近、海王星----最远,水星---公转周期最短、海王星---公转周期最长,水星----最小、木星----最大,木星---自转周期最短、金星----自转周期最长。

6.①星座:人们为了便于认星,把看起来距离不变的星星分成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它们的形状命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叫星座。

②小熊座:有北极星,大熊座:有北斗七星。

7.①“夏季大三角”:在夏季的星空中,有三颗著名的亮星,即天鹅座的天津四、天鹰座的牛郎星、天琴座的织女星,它们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人们叫它为“夏季大三角”。

②星座运动变化的规律:因地球自转而形成星座绕北极星转动,因地球公转而形成星座逐渐西移的现象。

8.①宇宙的构成:宇宙分为银河系(有1000亿—2000亿颗恒星)、河外星系(有100亿个)。

②光年:是光在一年所走的距离。

它是计量恒星间的距离单位。

③我国探索宇宙的成就: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又成功发射。

③世界对宇宙的探索:共有385名宇航员遨游过太空,其中14名殉职,留在太空最长时间达439天。

四、环境和我们
1.①垃圾的特点:成分复杂、数量繁多、一经丢弃就会污染环境。

②垃圾的分类:垃圾可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农业垃圾。

③生活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等。

2.①垃圾的处理方法:填埋、焚烧、堆肥、露天堆放等。

②垃圾(填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1)垃圾散发的恶臭污染空气。

(2).垃圾里的有害物质被雨水浸滤出来,污染地下水、污染土壤。

(3).垃圾滋生蚊蝇,传播疾病。

③垃圾焚烧的优缺点:占地少,避免污染地下水,产生的热量还可以用来发电。

缺点是焚烧要消耗大量电能,产生的气体污染大气,留下的残余物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3.①减少垃圾数量的方法: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回收利用、堆肥法。

②对生产厂家过度包装的建议:简包装、大包装、对包装回收重新使用。

4.①垃圾回收的作用:不仅能减少垃圾的数量,而且能节省大量的自然资源。

②对可回收的垃圾进行回收的好处:回收废塑料能减少环境污染,回收玻璃比用天然原料制取玻璃便宜,回收金属既节约能源又节约矿石资源。

③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分类和分装。

④对厨余垃圾的处理方法:堆肥法。

5.①目前世界淡水资源紧缺情况:60%的大陆淡水不足,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其中最严重的有40多个。

②怎样节约用水:(1).洗漱时用杯子接水刷牙。

(2).把洗脸水存起来冲厕所、拖地。

(3).厕所水箱过大,可在水箱里放一块砖头。

(4).洗衣时,洗衣机的水位不要定得太高。

(5).淋浴时抓紧时间。

(6).发现漏水及时修理。

6.①污水主要有:生活废水、工业污水、石油污染。

②处理污水的方法:沉淀、过滤、灭菌。

③水污染的来源:(1)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

(2)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

(3)来自日常生活的洗涤剂、排泄物。

(4)来自动物的尸体。

④污水处理的步骤:一是运用物理方法---沉淀、过滤,二是运用生物方法---在过滤的沙砾上铺一层细菌分解。

三是运用化学方法---在水中加氯消毒。

7.你对治理家乡自然水域的建议:①工厂对污水进行处理后才能排放。

②对垃圾要进行分类分装,不直接倾倒。

③对厕所进行改造,尽量少用洗涤剂。

8.①环境问题有:垃圾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②保护环境的措施:(1)国家立法减少废气和废物的排放,研制太阳能汽车。

(2)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研制可降解塑料。

(3)禁止滥砍滥捕和过度开发,建立自然保护区(九寨沟、长白山、四川卧龙)。

③我国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朱鹮、香果树、秤锤树、鹅掌楸、金丝猴、大熊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