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药理作用

合集下载

中药伏苓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伏苓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伏苓的功效与作用中药伏苓的功效与作用伏苓,即茯苓,是中药中著名的一味药材,也是常见的保健药材。

它以其独特的功效和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伏苓的主要成分是龙须菌和麦角菌。

这两种物质都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伏苓的功效与作用。

1. 利尿作用:伏苓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可以增加尿液排出量,促进体内废物、毒素的排泄。

它可以帮助肾脏排除多余的水分,改善水肿症状。

因此,伏苓被认为是治疗水肿的重要药物之一。

尤其对于心脏病、肾脏病等病症引起的水肿有很好的疗效。

2. 止泻作用:伏苓有缓解腹泻的作用,特别是对于痢疾、湿痢、慢性腹泻等患者有显著效果。

伏苓可以使大便排出量减少,减轻腹泻的症状。

同时,伏苓还可以改善肠道黏膜的炎症状况,促进肠道的修复。

因此,伏苓也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疾病的常用药物。

3. 调节免疫功能:伏苓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它可以促进淋巴细胞的生成和增殖,增加抗体的产生,抑制炎症反应。

伏苓还可以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攻击能力。

因此,伏苓常用于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易感冒、感染等症状。

4. 抗炎作用:伏苓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伏苓可以抑制炎性物质的生成和释放,减少白细胞的渗出,降低炎症的程度。

因此,伏苓常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风湿病、关节炎、肝炎等。

5. 抗肿瘤作用:伏苓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伏苓可以阻断肿瘤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干扰肿瘤细胞的生存环境,从而起到抗肿瘤的效果。

尤其对于乳腺癌、胃癌、肺癌等肿瘤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6. 抗氧化作用:伏苓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可以中和体内自由基,减轻氧化损伤。

伏苓可以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延缓衰老过程。

同时,伏苓还可以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促进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因此,伏苓常用于抗衰老、保健养颜。

综上所述,伏苓具有利尿、止泻、调节免疫功能、抗炎、抗肿瘤和抗氧化等多种功效和作用。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茯苓,又名茯苓皮、橘红、白茯苓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健康功效。

据《本草纲目》记载,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胃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化湿、宁心安神、补中益气等作用。

茯苓以其独特的药理效应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本文将详细介绍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1. 利尿消肿茯苓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主要有多糖、三萜、苦苷、黄酮等。

其中的多糖具有良好的利尿作用,可以促进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减轻水肿症状。

茯苓还可以抑制肾小管对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对于尿量不畅、水肿、浮肿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2. 健脾化湿茯苓在中医中被称为“健脾益气之圣药”,主要作用在于健脾化湿。

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容易导致体内气机不畅、脾失健运等问题。

茯苓具有收敛湿气、健脾益气的作用,可以减轻湿热的症状,改善脾胃功能,增加水分的代谢和排泄,降低水湿反复。

3. 宁心安神茯苓还有一定的镇静安神作用。

茯苓中的有效成分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对焦虑、失眠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另外,茯苓对于心悸、健忘、惊悸等症状也有改善作用,能够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4. 补中益气茯苓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主要是因为茯苓中含有一定量的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

这些物质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食欲和消化,从而提高机体的营养摄取和吸收能力,增加体力和精力,对于体虚乏力、食欲不振、慢性疲劳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5. 抗氧化作用茯苓中的多糖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和蓄积,对抗自由基的损伤,从而减缓衰老进程,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这对于抗衰老、防止疾病发生和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以上的功效和作用,茯苓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用。

例如,茯苓具有降低胆固醇、保护肝脏、减少血清脂肪等作用,对于高血脂、高血压、醉酒、肾炎等病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茯苓还可以加强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促进身体康复。

茯苓的药性和功能主治与用量

茯苓的药性和功能主治与用量

茯苓的药性和功能主治与用量茯苓的药性茯苓,学名Poria cocos,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属于真菌界、担子菌门、糠团菌目、糠团菌科、茯苓属。

茯苓的主要成分包括多种有效的活性成分,如多糖、三萜类、黄酮类、酚酸类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茯苓多种药理活性。

茯苓有甘、淡、平的属性,可以入脾、心、肾经。

它有利尿作用,对于湿热、水肿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茯苓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

茯苓的功能主治茯苓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下面列举了其中的一些:1.利尿消肿:茯苓可以增加尿量,帮助排除体内的多余水分,减轻水肿症状。

它对于尿频、尿短、尿涩、浮肿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2.健脾胃:茯苓可以增加胃肠道的蠕动,促进消化,改善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症状。

同时,它还可以增加脾胃的吸收功能,帮助提高营养吸收。

3.安神益智:茯苓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失眠等症状,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

此外,茯苓还有助于改善记忆力、增强思维能力。

4.抗炎抗菌:茯苓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抗菌作用,对于一些炎症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如口腔溃疡、皮肤炎症等症状。

5.抗氧化抗肿瘤:茯苓中的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

同时,茯苓还对于某些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茯苓的用量茯苓的用量应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来确定,下面列出了一些常见的用量方案供参考:1.一般情况下,茯苓的用量为6-15克。

2.对于水肿病症,可以考虑增加茯苓的用量,常用15-30克。

3.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的病症,可以适当增加茯苓的用量,常用10-30克。

4.对于失眠、焦虑等症状,可以考虑使用茯苓的水煎剂,每次约10克。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茯苓的同时应注意不要过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另外,茯苓也可以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总之,茯苓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和功能主治。

在合适的剂量下使用茯苓,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茯苓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与用量

茯苓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与用量

茯苓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与用量一、茯苓的作用和功能茯苓,又名茯苓皮,是中药材中常用的一种。

茯苓性味甘淡,有温和的功效。

茯苓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包括茯苓酮、茯苓醇、茯苓酸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茯苓特殊的药理作用和功能主治。

主要的作用和功能有:1.强心安神:茯苓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可缓解焦虑、失眠等症状,对于心悸、心慌、心烦等心脏神经功能紊乱的人群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2.利尿消肿:茯苓具有利尿的作用,可以增加尿液排出量,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水肿症状。

茯苓还可以调节体内的盐水平衡,对于肾脏疾病和水肿引起的血压升高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3.抗氧化:茯苓中的茯苓酮等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和损害细胞,有助于延缓衰老、提升免疫力。

4.抗炎消炎:茯苓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症状,适用于肠胃炎、皮肤湿疹等炎症性疾病。

5.促进消化:茯苓可以刺激胃液分泌,增加食欲,促进消化。

二、茯苓的主治茯苓作为中药材,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主要的主治包括:1.心脏神经功能紊乱:茯苓可以调理心脏神经功能,缓解心悸、心慌、心烦等症状。

2.水肿:茯苓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适用于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症状。

3.神经衰弱:茯苓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对于焦虑、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4.高血压:茯苓可以辅助调节血压,适用于高血压患者。

5.肾脏疾病:茯苓对肾脏疾病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可以减轻水肿和降低血压。

6.免疫力低下:茯苓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提升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7.炎症性疾病:茯苓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适用于胃肠炎、皮肤湿疹等炎症性疾病。

三、茯苓的用量茯苓一般以煎剂或煮剂的形式服用。

根据具体病情和服用者的体质,剂量会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成人一剂的茯苓用量为9~15克,可以分2次服用。

而儿童、孕妇、老年人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减少剂量。

茯苓可与其他中药材搭配使用,以增强疗效。

但应注意避免与一些药物相互干扰,如降压药、利尿剂等。

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茯苓,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应用广泛的中药材,自古以来就在中医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茯苓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以期为茯苓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我们将对茯苓的化学成分进行概述,包括多糖、三萜类化合物、甾醇类化合物等主要成分,并分析这些成分在茯苓药效中的作用。

我们将重点探讨茯苓的药理作用,包括其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以及相关的分子机制。

我们将对茯苓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包括其在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展望其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的平台,为茯苓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茯苓的化学成分茯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复杂且丰富,主要包括多糖类、三萜类、甾醇类、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等多种成分。

其中,多糖类是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茯苓聚糖、茯苓酸多糖等,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作用。

茯苓还含有多种三萜类化合物,如茯苓酸、去氢茯苓酸等,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

茯苓中的甾醇类成分,如β-茯苓醇等,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茯苓化学成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新的活性成分不断被发现,为茯苓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物质基础。

三、茯苓的药理作用茯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涵盖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个方面。

其药理作用的研究不仅为深入理解其药用机制提供了依据,也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拓展提供了可能。

茯苓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茯苓中的多糖成分能够有效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

现代药理学对茯苓的研究

现代药理学对茯苓的研究

现代药理学对茯苓的研究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多糖和二萜类物质。

在中国传统药理中,茯苓被用于治疗湿热病症、消肿利湿、调节内分泌等多种疾病。

随着现代药理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对茯苓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

茯苓具有抗炎作用,其主要成分多糖和二萜类物质具有抗炎活性。

研究发现,茯苓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大鼠关节炎模型中的关节肿胀和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此外,茯苓提取物还能够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

茯苓具有抗氧化作用,多糖和二萜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损伤。

研究发现,茯苓提取物能够显著提高小鼠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氧化损伤的发生。

此外,茯苓提取物还能够降低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和DNA损伤,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茯苓具有抗肿瘤作用,多糖和二萜类物质具有抗肿瘤活性,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研究发现,茯苓提取物能够显著抑制肝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此外,茯苓提取物还能够增强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敏感性,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

茯苓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多糖和二萜类物质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研究发现,茯苓提取物能够显著增加小鼠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提高抵抗力。

此外,茯苓提取物还能够调节免疫细胞因子的表达,平衡机体内免疫系统的功能。

总的来说,茯苓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可以用于治疗湿热病症、消肿利湿、调节内分泌等多种疾病。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茯苓的药理作用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以更好地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茯苓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可以为人们的健康带来更大的益处。

茯苓的功能主治和作用

茯苓的功能主治和作用

茯苓的功能主治和作用茯苓简介茯苓,又称茯苓霜,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属于木耳科鬼臼科菌蕈属的真菌。

茯苓生长在森林的湿润地区,主要产于中国南方地区。

在中医药中,茯苓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脾湿热、脾胃虚弱等症状。

茯苓的功能主治茯苓有多种功效和主治作用,下面列举了其中一些:1.利水消肿:茯苓具有利尿作用,可以协助身体排出多余水分,减轻水肿情况。

因此,茯苓常被应用于水肿引起的腹胀、四肢浮肿等症状的治疗。

2.清热解毒:茯苓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热毒。

它常被用于治疗湿热引发的脾胃不和、口干舌燥、食欲不振等情况。

3.改善湿疹:由于茯苓具有清热利湿的效果,所以它常被用于治疗湿疹和其他湿热皮肤病。

茯苓可减轻皮肤瘙痒,改善湿疹症状。

4.健脾益胃:茯苓有益脾胃,可以促进消化和吸收功能。

它常被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5.镇静安神:茯苓被认为有镇静和安神的作用,可以帮助缓解焦虑和失眠等神经系统问题。

茯苓的药理作用茯苓的药理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列举了一些茯苓的主要药理作用:•利尿作用:茯苓能够增加尿液的排泄量,从而起到利尿作用,有助于体内废物的排除和水分的平衡。

•抗炎作用:茯苓对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炎症引起的疼痛。

•抗氧化作用:茯苓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帮助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反应对身体的损害。

•抗菌作用:茯苓对多种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抗病毒作用:茯苓对一些病毒有抑制作用,可以减少病毒感染的风险和病毒引起的疾病。

如何使用茯苓茯苓可以以不同的形式使用,根据病情和个人口味选择不同的用法。

1.煎服:将适量茯苓煎煮后取汁,可口服。

这种用法适用于湿热病症的治疗,如湿热引起的脾胃不和、疹子等。

2.炖汤:将茯苓和其他药材一起炖汤,可增强汤的功效。

这种用法适用于脾胃虚弱等需要益脾胃的情况。

3.研粉:将茯苓研磨成粉末,可以加入食物中一起食用。

这种用法适用于小儿疳积等需要改善消化吸收功能的情况。

茯苓的功能主治和用法论文

茯苓的功能主治和用法论文

茯苓的功能主治和用法论文茯苓简介茯苓又名茯神、茯苓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属于真菌门多孔菌纲下的茯苓科植物。

其主要生长在我国的湖北、湖南、江西、贵州等地区。

茯苓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茯苓的药理作用茯苓主要成分包括茯苓酮、茯苓醇、茯苓苷等多种有效成分。

这些成分赋予了茯苓很多药理作用,包括:1.利尿作用:茯苓能够促进尿液排出,从而有助于减轻水肿等症状。

2.消炎作用:茯苓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引起的不适。

3.抗肿瘤作用:茯苓中的茯苓酮具有抗肿瘤活性,对一些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

4.抗氧化作用:茯苓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缓细胞衰老。

5.调节免疫功能:茯苓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茯苓的主要功效1. 利尿消肿茯苓被称为“天然利尿剂”,可以促进体内多余的液体排出,减轻水肿等症状。

对于肾脏病、水肿型高血压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2. 改善消化功能茯苓可促进胃液分泌,增加食欲,改善消化功能。

对于胃寒、食欲不振等胃肠道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 抗炎镇痛茯苓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用于缓解炎症引起的痛苦。

对于关节炎、风湿痛等疾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 降低血脂茯苓中的有效成分可以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对于高血脂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5. 抗肿瘤茯苓中的茯苓酮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对于一些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茯苓的常见用法茯苓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使用,常见的用法包括:•茯苓煮汤:将茯苓切片煮汤,可以增加饮品的药性,起到调理作用。

•茯苓煎剂:将茯苓煎煮成药水,可以直接服用,起到药效作用。

•茯苓粉末:将茯苓研磨成粉末,可以制作成胶囊或者口服液,方便服用。

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茯苓。

•对于过敏体质者慎用茯苓。

•长期使用茯苓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茯苓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了解其药理作用和主要功效,可以更好地了解茯苓的作用及用法,合理使用茯苓,起到治疗与保健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茯苓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摘要:
茯苓这味药是个运用及其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类药物配伍不管寒热温湿都能发挥它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茯苓的产地,影响其质量的因素,主要功效和成分的现代研究(如茯苓素的利尿作用、茯苓多糖的对免疫功能的作用、对胃肠道菌群的影响、抗肿瘤、抗衰老的作用等)。

关键词:茯苓,利尿,镇静,茯苓多糖,茯苓素,三萜类。

1. 茯苓的基本概况:
§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主产于安徽河南等地,以云南的产品质量最佳。

主要含有茯苓多糖、纤维素、β—茯苓聚糖等多糖类、茯苓酸等三萜类、各种脂肪酸类等。

茯苓性味甘淡,主要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主要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

临床上利水渗湿常与猪苓、泽泻配伍;健脾和胃常与白术人参相配;宁心安神常与黄芪、当归、远志等配伍 。

2. 影响茯苓质量的因素:
§2.1自然影响因素:经调查发现茯苓的野生资源濒临灭绝,现在主要是人工的栽培,故远远其功效要远远不足于古代时候的茯苓;茯苓对生长的生态环境相当密切,如海拔、温度、湿度、土壤等等,而现在却对环境不那么重视;在栽培中其菌种的选择上差异很大,各地没有一个标准[ 2 ]。

§2.2炮制:不同炮制方法炮制成的茯苓中的总糖及多糖的含量差异有显著性,其中总糖及多糖的含量从高到底的顺序依次为米汤制>明矾米汤制>土炒>朱砂制2>朱砂制1>生品。

与生品相比较,茯苓经过炮制后,其总糖及多糖含量呈显著性增加的趋势[ 3 ]。

3. 药理作用:
3.1利尿作用:
§3.1.1 其中茯苓素是起利尿的主要成分,可对Na+-k+-ATP酶和细胞中总ATP酶显著激活和茯苓素具有好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的功效。

茯苓的利尿作用于实验动物的种属、清醒度或麻醉、急性或慢性实验以及生理状态的不同又密切关系。

慢性实验明显利尿,急性不明显。

对健康的人不具有利尿作用,但可增加水肿患者的尿液排出。

§3.1.2茯苓的 K+排出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Na+/ K+较对照组降低,可能原因为茯苓促进Na+排泄与其中含 Na+量无关( 因其 Na+含量极低) ,而增加排泄与其所含大量钾盐有关。

与袢利尿药呋塞米相比,茯苓的利尿作用较持久,由电解质紊乱所引起的乏力、心律失常、肠蠕动紊乱、倦怠、嗜睡、烦躁甚至昏迷等不良反应较少[ 4 ]。

§3.1.3 给兔耳缘静脉注射茯苓水煎醇沉液,能够更加直观的反应茯苓利尿效果,试验结果可见,1.5g/kg剂量组20min、30min内排尿量增加明显,2.5g/kg剂量组药效更为明显,排尿量在给药10分钟内迅速达到高峰,40min后利尿作用趋于平稳,但尿量仍远高于对照组水平,表明茯苓对家兔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向量效关系[ 5 ]。

3.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茯苓多糖体(茯苓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羟乙基茯苓多糖)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用。

表现为茯苓多醣体腹腔注射可使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明显增加。

新型甲基给小鼠连续皮下注射能拮抗可的松对巨噬细胞功能的抑制,使低下的吞噬功能恢复,这一作用是通过激活补体而间接发辉的。

羧甲基多糖静脉注射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都有明显促进作用。

能对抗60Co- ˠ照射所致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减少。

茯苓抗体能使小鼠脾脏抗体分泌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并具有抗胸腺萎缩和抑制肿瘤生长的功效。

此外,的羟甲基茯苓多糖对NK细胞的活性有促进作用。

3.3对胃肠功能及胃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3.1茯苓浸剂对大鼠胃溃疡有防治作用,能抑制胃液的分泌;对家兔离体肠肌有直接松弛作用,使肠肌收缩振幅减小,张力下降。

§3.3.2高云等给小鼠中草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后,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 6 ]。

茯苓的100%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而对其用试管法的抑菌试验结果显示,茯苓无抑菌作用[ 7 ]。

茯苓能有效提高双歧杆菌的水平[ 8 ]。

3.4镇静安神:
§3.4.1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久服安神养魂,不饥延年”。

《本草别录》谓其“调脏气,长阳,益气力,保神守中”。

茯苓的镇静安神作用在安神剂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归脾汤等方中均有体现[ 9 ],亦为现代研究所证实。

§3.4.2茯神煎剂腹腔注射对于预先给予咖啡因或未给予咖啡因的小鼠具有镇静作用。

茯苓煎剂腹腔注射能明显降低小鼠的自发活动,能对抗咖啡因所致的小鼠的过度兴奋,对戊巴比妥的麻醉作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茯苓提取成分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腹腔注射可增强硫喷妥钠对小鼠的中枢抑制作用。

§3.4.3临床上治疗不寐症,临床痊愈7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7.5%。

全部病例未发现有不良反应[ 10 ]。

3.5保肝作用:
§羧甲基茯苓多糖可使CCL4所致小鼠肝损伤及其代谢障碍明显减轻,血清ALT活性降低。

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前、后连续给药,可明显加速肝脏再生速度,防止肝细胞坏死,使肝脏重量增加。

3.6抗肿瘤作用:
§3.6.1茯苓多糖与茯苓素均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主要是对小鼠S180实体瘤的增殖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与灌服5-氟尿嘧啶相似。

尤对生长迟缓的移植性肿瘤作用尤为显著。

茯苓素可抑制小鼠L1220和人白血病细胞系HL-60的增殖,对小鼠Lewis肺癌转移也有抑制作用,且有显著地计量依赖关系,计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抑瘤效果。

其抗瘤机制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激活免疫监视系统;另一方面是直接抑制细胞毒作用。

§3.6.2获荃多糖对细胞免疫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特别能调整T细胞亚群的比值,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机体状况。

获等多糖小鼠腹腔注射5mg/kg,每日一次,连续10日,对肉瘤180(S180)实体瘤抑制率为95%[ 11 ]。

3.7抗炎作用:
§3.7.1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或继发性炎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改善炎症大鼠的全身症状。

§3.7.2茯苓总三萜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等急性炎症有抑制作用,对大鼠棉球肉芽肿亚急性炎症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表明茯苓总三萜类成分是茯苓抗炎作用的主要成分[ 12 ]。

其机制是与其含为的三萜成分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有关。

4. 结论
§综上所述茯苓作为一种常用的真菌类药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故现代医学
中常把茯苓用于水肿(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心悸(如天王补心丹)、精神分裂症、呕吐(如小半夏加茯苓汤)等等。

总之,茯苓是即安全又有疗效的中药材。

彭成.中药药理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3
[ 2 ]於小波、昝俊峰、王金波等.我国茯苓主要产区的资源调查.[J].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08-0805(2001)03-07 14-03
[ 3 ]杨武德,李高刚.茯苓及其不同炮制品中总糖及多糖的含量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药学系.550002
[ 4 ]李森,谢人明,孙文基.茯苓"猪苓"黄芪利尿作用的比较.[J].中药材.2010.33(2):264-267 [ 5 ]宁康健杨靖松等.[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4
[ 6 ]高云,梁尚栋,穆松牛,等.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探讨[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4;44:15-17.
[ 7 ]沈思,李孚杰,梅光明,等.茯苓皮三萜类物质含量的测定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9;29:95-98.
[ 8 ]宋克玉,江振友,严群超等.党参及茯苓对小鼠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J].暨南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510632
[ 9 ]黄泰康.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389.
[ 10 ]范桂滨.福建古田.大剂量茯苓治疗不寐.[J].古田县中医院.24例.352200
[ 11 ]陈春厦.获等多糖体的药理药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初探.[J].中草药.16(4)·40~44
[ 12 ]汪电雷、陈卫东、徐先祥.茯苓总三萜的抗炎作用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省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及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2009.13.9
中药药理学
——茯苓的药理研究姓名:胡超越
学号:201135750111
班级:11级中医一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