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Ⅱ专题五知人论世“象”“境”并重——现代诗歌、戏剧阅读落实训练高效增分

合集下载

第02卷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经典模考重组卷(解析版)

第02卷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经典模考重组卷(解析版)

第02卷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适应性模拟卷(新高考区)(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窗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文化与审美意义丰富而强烈。

窗的开设,加强了内外空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气韵的流动。

人住在四合围墙与由上屋顶、下地坪所构成的封闭空间之内,自然是比较安全的,但人又必须在围墙之内实现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于是,便诞生了精神文化意义丰富的窗。

虽然窗具有一定的通风、采光作用,但这不是人们在墙上开窗的全部文化原因,因为门也具有这同样的实用功能。

为求通风、采光,多开几道门即可达到目的。

问题是,人们在设门之外,又须开窗,因为在文化功能上,门与窗不能互相替代。

二者的区别在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是。

窗的“高贵”在于视线的通过,它是供人向外眺望的“器具”。

人若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势必导致身心的极大伤害,所以,窗的开设为的是“透气”。

这种透气可喻之为居室生命的“呼吸”,要加强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窗这一吐故纳新的“呼吸器官”是不可缺少的。

它在实墙上所形成的虚空,塑造了建筑内外立面虚实相谐的韵律。

窗的文化审美功能,表达了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回归。

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与站在室内通过窗户眺望外界景观,所激起的类感不尽相同。

前者的审美机制,是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一种人消融于自然,使人“合”于“天”(自然)的美好感受。

然而,由于人在欣赏大自然时无所庇护,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

在室内通过窗户远眺大自然,此时人的身心处于建筑物的庇护之中,在潜意识上免除了上述不自在的因素,使之化作一种令人宽松自如、从容不迫的心理感受。

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和空间的“剪裁”,它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更有选择,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

另外在审美上,不仅通过窗户对大自然进行观赏有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花窗之类的造型,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高考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五知人论世象境并重现代诗歌戏剧阅读

高考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五知人论世象境并重现代诗歌戏剧阅读

专题(zhuāntí)五知人论世“象〞“境〞并重(bìngzhòng)现代诗歌、戏剧(xìjù)阅读(一)一、阅读下面(xià mian)的诗歌,完成1~4题。

色彩闻一多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开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1.以下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A.“绿〞是小草发芽的颜色,“黑〞是人生的辉煌,由“绿〞到“黑〞,生命正好经历了由生到巅峰的过程。

B.色彩代表美,有了美,生命才是得意的、珍贵的,值得“溺爱〞,诗歌高唱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C.正视(zhèngshì)“黑还要加我以死〞,对生命(shēngmìng)可谓既珍惜又豁达,使读者(dúzhě)实在体会到诗人对生命的感悟。

D.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赋予颜色各种意义(yìyì),提醒色彩的价值,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解析:选A。

黑色是灰烬、煤炭的色泽,由绿到黑,生命正好经历了由生到死的过程。

2.以下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A.诗人赋予抽象的生命不同的色彩,完善了生命的内涵,告诉人们要热爱生活,重视生命价值。

B.诗人运用了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把生命的白纸色彩化、详细化。

C.诗人注重语言的色彩感,他把绘画色彩作为创造诗形式美的一种手段,使诗更具有直观性。

D.诗人将各种色彩都引入诗中,每一种色彩构成一个声部,全诗那么成为一个色彩的大合唱。

解析:选B。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错,应该是运用了象征的修辞手法。

3.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试举例说明。

答:答案:诗人丰富的想象主要表如今前九行诗中,把生命的白纸色彩化,赋予抽象的生命不同的色彩,完善了生命的内涵。

2020届现代诗鉴赏--2

2020届现代诗鉴赏--2
6
二、析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 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 语言形象。有人说:“意象的本质是‘意’和‘象’的结合,主客观的交汇”。诗人不仅要用意象来 进行思考和感受,也要用意象来进行表达。例如:
形象地表现了包含着热切等待和深切希望的思念。(3 分)
“夕阳”是一天的终了,希望的落空,“遥遥的注目”更突出了等待的悲哀和思念的痛苦。
(3 分)
17.表现了东方民族的含蓄内敛的性格特点。(1 分)虽然思念如“重洋”一样深厚,情感
像海洋一样奔腾,但是表现出来的只是一点细微的举动。(2 分)
18.第三节表达了深沉缠绵辽远悠长的思念深藏在人们的内心的意思。(2 分)
参考答案 9.D 10.D 三、(1999 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9-10 题。 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的和谐。
1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 的渺小感。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
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 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 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 年 11 月 17 日) 《我爱这土地》的“意”是对土地的眷恋与挚爱。由此,诗人选取了四个“象”:土地、河 流、风和黎明。“意”和“象”连接的媒介便是“鸟”,即诗人自己,“假如我是一只鸟”、“然后我 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等诗句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1999 年全国高考第 10 题 D 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 ‘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即为赏析不当的一项。 2000 年全国高考第 10 题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与此题如出一辙,要求考生选出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答案为 D:‘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三明“虚”“实” 社会生活广阔无限,诗人不可能把它全部写到作品中去。诗人往往用 “实”来表现“虚”,或用“虚”来表现“实”。虚实相生,相互映衬,是诗歌创作普遍运用的一条 艺术规律。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如果只写“虚”,就显得抽 象、干巴,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就显得堆垛、死寂,缺乏生气,即如北宋范仲淹所说 的“虚者枯,实者寒”,故诗歌的创作,要讲究虚实相生,相互映衬。如:

2020年汕头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2020年汕头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2020年汕头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

大自然的变化类似与四季交替,只不过是它的时间尺度要长得多。

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自然“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那时,天气已开始转暖,曾经覆盖了当今人类广泛活动区域的冰层逐渐在阳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则开始从渔猎转向定居农业。

到现在,人类已经处于“夏季”,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气温上升可能会带来的危害。

“夏季”终将过去,这也是自然规律,只不过是要再等待一段漫长的时间,“秋季”才会来临。

那时海平面将会下降,而今天人们因为气温上升所引发的讨论也将随之结束。

克罗宁博格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及由此造成的极端天气频繁、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等情况,之所以显得十分淡定,在于他看待这一问题时使用了与众不同的时间尺度。

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结果每个人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

其实,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只不过是大自然循环中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已”。

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问题的尺度,观察一个漫长的周期,情形也许就不会那么令人沮丧了——那就是一万年的时间尺度,为什么要一万年的时间尺度?因为人类现在所处的地质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学的知识也告诉我们,类似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温暖期一般不会超过一万年;大约一万年前爆发的火山目前都处在活动期等等。

与地质学应用的时间尺度相比,人类的尺度就不那么适用了。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1)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1)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1)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柳(唐)郑谷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杨花即________,两首诗都运用了这一意象,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

(2)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有这样的解释:“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根据王国维的论述分别找出两首诗体现“有我之境”的诗句,并作简要批注。

【答案】(1)柳絮;拟人(2)“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飘动,加入了留春的队伍。

诗人融情于自然,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借此启示珍惜春光,不失时机。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高绪。

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中杨花就是柳絮,是晚春时节特有的景物,诗人常用杨花入诗,表现春景,表达愁绪,惜春之情。

这两首诗都用了杨花这一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把杨花赋予了人的情感来写,写杨花“无才思”“惹春风”。

(2)本题要求根据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来鉴赏情景关系。

《晚春》中“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理解为“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杨花榆英都加入了留春的队伍。

诗人融情于景,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

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_现代文阅读题“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

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

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

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

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人教版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

人教版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历代山水画家都注重意境美而轻视笔墨气韵,是因为意境才是灵魂,是魅力所在。
B. 空灵美打破了时空,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
C. 诗情与画意交融,达到诗画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 最高理想和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D. 当代画家只要放开眼界敞开胸怀,融于自然并获得感悟,就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向,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取材于《北京日报》2019年12月11日)
材料二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琵琶熟,她摘来制成琵琶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象,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
不过,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很多人觉得她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迎合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负面文化输出。
落后还是先进,很多时候只是相对概念。持有这类看法的网友,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将叙事背景设定为超现代的工业社会,选择的参照系大概也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礼赞工业成果无可厚非,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至于有人质疑李子柒镜头下的农家生活不真实,其实更无必要。艺术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田园牧歌不一定要唯浑身污泥才是真实,美学大家朱光潜早就说过,完全依葫芦画瓢把现实复制到艺术作品里,难有美感奥尼的工作。从对有关《中国》评价的变迁不难看出,一些陈旧过时的观点正逐渐被抛弃,只是时不时还会冒出来吓唬人。从《中国》到李子柒,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能打动人感染人,文化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

2020年高考二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2020年高考二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班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一、积累应用(10分)1.填空。

(5分)(1)何时倚虚幌,_____________。

(杜甫《月夜》)(2)_____________,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____________》)(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其中第二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

(5分)(1)下列加点词语的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A.我们在飞机上俯瞰着祖国的沧海桑田....,不由得被眼前的美丽景色所陶醉。

B.蜂蜜和蜜蜂两词虽然只是语序不同,但它们指的是迥然不同....的事物。

C.回顾这近30年的教研生涯,我真有一种忝列门墙....的感觉,感觉我不配做钱老师的弟子。

D.这些科技含量高的家用产品必将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成为明日黄花....。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3分)打开微信,我们每天都面对那种“鸡汤”,其实“鸡汤”就是散文的一种,它的受众最广泛。

由此,一种“公号体”散文应运而生,一种以3000到5000字的篇幅来表达感受、观点的文体已经确立。

它浸润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陷在这样的文字里。

即使我们非常不愿意承认,但也要面对这一事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号体”带给我们的动辄十万加的阅读量的变化,更带给我们文学观与情感方式的变革。

①大众关于散文的审美体系和经典标准已经发生改变②微信时代隐秘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审美方式,以及情感交流③也在转变传统散文文体的声音、腔调和语词④“公号体”散文在打破陈规,它转变着读者的思维方式A.④①③② B.④③①②C.①②④③ D.④③②①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知人论世“象”“境”并重现代诗歌、戏剧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色彩闻一多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是小草发芽的颜色,“黑”是人生的辉煌,由“绿”到“黑”,生命正好经历了由生到巅峰的过程。

B.色彩代表美,有了美,生命才是可爱的、珍贵的,值得“溺爱”,诗歌高唱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C.正视“黑还要加我以死”,对生命可谓既珍惜又豁达,使读者切实体会到诗人对生命的感悟。

D.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赋予颜色各种意义,揭示色彩的价值,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解析:选A。

黑色是灰烬、煤炭的色泽,由绿到黑,生命正好经历了由生到死的过程。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赋予抽象的生命不同的色彩,完善了生命的内涵,告诉人们要热爱生活,重视生命价值。

B.诗人运用了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把生命的白纸色彩化、具体化。

C.诗人注重语言的色彩感,他把绘画色彩作为创造诗形式美的一种手段,使诗更具有直观性。

D.诗人将各种色彩都引入诗中,每一种色彩构成一个声部,全诗则成为一个色彩的大合唱。

解析:选B。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错,应该是运用了象征的修辞手法。

3.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试举例说明。

答:答案:诗人丰富的想象主要表现在前九行诗中,把生命的白纸色彩化,赋予抽象的生命不同的色彩,完善了生命的内涵。

将绘画中的颜色,由绿到黑自然巧妙地排列起来,正好经历了生命由生到死的过程。

使人思考,给人启迪。

4.既然“灰白赠我以悲哀”“黑还要加我以死”,那么诗人为什么在结尾说“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答:答案: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辩证看法:苍白的生命、单调的生命不是完整的生命,只有将正义与勇敢、热烈与忠诚、博大与希望集于一身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生命。

告诉人们要正视生死,珍爱生命。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8题。

壮士心臧克家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了眼睛,战鼓在催他,(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从此不见壮士归来,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1934年1月11日于青岛5.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中“和”字作动词巧妙地连接了“江庵”和“青灯”,“残”字既说明灯光将灭,又说明夜色已深。

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一句,与上一句相映衬,写壮士虽在沉睡中仍然向往着激烈的战斗。

此句表达富有新意,沸腾着诗情。

C.“一卷兵书”“一支剑”“一头白发”这三个“一”分别暗示了诗中壮士精通兵法、武艺高强、经历坎坷的特点。

D.“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与战鼓声和铁衣上的塞北朔风声形成共鸣,衬托和渲染了当前战事的紧迫,也说明了壮士枕戈待旦的警觉。

解析:选D。

“当前战事的紧迫”错。

此处是说壮士错把木鱼声当作了战鼓声,所以没有“当前战事的紧迫”。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小节的前两行使读者对人物所处的时间、环境有了一个总体清晰的印象,后两行则以三个“一”推出一幅近景,说明诗中所写的是一个有勇有谋、久经沙场、历经坎坷的壮士。

B.第二小节表现壮士的日思夜想别具神采,尽管环境殊异,但戎衣未脱,“星斗”依然,诗人巧妙地沟通了今昔时空,生动地表现了壮士始终不忘忧国的情怀。

C.这首诗充溢着一种浓重的悲剧色调和凄凉的氛围,同时又在这种色调和氛围中展现了一个壮美而惨烈的故事,令人不能不为这位壮士和他的行为扼腕叹息、伤感哀痛。

D.诗中那个枕戈待旦、举剑夜奔的壮士,浓缩了古往今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形象,表现了我们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选C。

这首诗充溢着一种悲壮的氛围和色调,是因为壮士杀敌心切,但是全诗并不只是凄凉,让人感伤,也有豪壮的、令人敬佩的激昂情感。

7.第一节中“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包含着两个对比,这两个对比是什么?答:答案:一个是壮士热烈的梦境与静寂的江庵的对比,一个是壮士梦中叱咤风云的往昔与如今孤身独栖的现实的对比。

8.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答案:这首诗表现了“壮士”对报国立功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壮士”爱国之心的歌颂。

诗绪中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般的豪放和壮烈。

三、阅读下面的戏剧片段,完成9~12题。

关汉卿(节选)[注]田汉朱帘秀咳,我最不能瞑目的是玉仙楼那天晚上,我托和卿设法让你连夜逃走,你怎么不走,反而第二天晚上来看戏呢?你那样爱看戏吗?关汉卿我怎么能走?我怎么能让你一个人承担那样重的担子?朱帘秀我有什么?大不了一个唱杂剧的歌伎,怎么能比得你?你是一代作者,你替我们杂剧开了一条路,歌台舞榭没有你的戏,人家就不高兴。

你正应该替大伙儿多写些好东西,多替“有口难言”的百姓们说话,多替负屈衔冤的女子们申冤,可是,可是如今你也跟我一样,就这么完了,那怎么行?叫他们杀了我吧,千万把你给留下……(她哭了) 关汉卿四姐,谢谢你的好心。

我们的死不就是为了替百姓们说话吗?人家说血写的文字比墨写的要贵重,也许,我们死了,我们的话说得更响亮。

可是你不像我,我已经快五十的人了,你还年轻,功夫好,那么早就成了名角儿,你死了人家要埋怨我的。

不是伯颜老太太那样疼你,还说要认你做干闺女吗?干吗不写封信给她,求求她,我想一定有好处的。

信可以托何总管转去,准能收到,快点写吧。

要不,我给你代笔也成。

朱帘秀那么你呢?你也求求她吧。

关汉卿我怎么能求她?朱帘秀那为什么我就应该求她呢?她还不是杀人不眨眼的伯颜丞相的老太太吗?她疼我无非我这个女戏子把她给逗乐了。

她也不是真懂我们的戏的,她不过让人家说她是多么慈悲,瞧戏都流眼泪。

其实呢,伯颜丞相今天在这里屠城,明天在那里杀降,她半点眼泪也没有流过。

我就恨这样的女人,我还去求她?死也不求她!关汉卿不求她那就得——朱帘秀就得死。

跟关大爷这样的人一道死,我还有什么不足呢!我修不到跟你生活在一块儿,就让我们俩死在一块儿吧,汉卿!(她紧握着关汉卿的手)关汉卿四姐,我觉得我们的心没有比这个时候靠得再紧的了。

入狱的时候,我就打算有今天。

前天晚上,我写了一个曲子叫“双飞蝶”,想给你看看,他们害怕,不给传递,我也没有勉强。

现在我亲自交给你吧。

要是你能唱唱该多好。

朱帘秀给我。

(接过去)关汉卿写得很乱,你看得清楚吗?朱帘秀看得清楚。

(她半朗诵,半歌唱地)将碧血,写忠烈,作厉鬼,除逆贼,这血儿啊,化作黄河扬子浪千叠,长与英雄共魂魄!强似写佳人绣户描花叶;学士锦袍趋殿阙;浪子朱窗弄风月;虽留得绮词丽语满江湖,怎及得傲千奇枝斗霜雪?念我汉卿啊,读诗书,破万册,写杂剧,过半百,这些年风云改变山河色,珠帘卷处人愁绝,都只为一曲《窦娥冤》,俺与她双沥苌弘血;差胜那孤月自圆缺,孤灯自明灭;坐时节共对半窗云,行时节相应一身铁;各有这气比长虹壮,哪有那泪似寒波咽!提什么黄泉无店宿忠魂,争说道青山有幸埋芳洁。

俺与你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床死同穴;待来年遍地杜鹃花,看风前汉卿四姐双飞蝶。

相永好,不言别!(她十分感动)(禁子、禁婆上。

)禁子半刻完了。

回去吧。

(分开他们)禁婆听你们说得怪可怜的,以后只怕没有见面的时候了。

容你们一别吧。

朱帘秀不。

关汉卿我们不告别,我们永久在一起的。

禁婆那么回号子吧。

(禁子牵着关汉卿,禁婆牵着朱帘秀,铁锁锒铛地各归狱室。

)【注】选段为关汉卿和朱帘秀在狱中的对话,朱帘秀为《窦娥冤》中窦娥的扮演者。

9.戏剧冲突是戏剧情节的核心和基础,选段中有哪几个方面的冲突?答:答案:(1)关汉卿、朱帘秀和元朝黑暗统治之间的冲突,^这是选段的主要冲突。

(2)关汉卿和朱帘秀之间的冲突,一个设法让另一个走,而另一个坚决不走,这是选段的次要冲突。

10.关汉卿曾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选段中哪些地方反映出关汉卿具有“铜豌豆”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1)敢于承担责任,如他不能让朱帘秀一个人承担重担。

(2)不肯苟活于世,如他不肯向伯颜老太太求情。

(3)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如《双飞蝶》中的部分唱词。

11.《双飞蝶》是全剧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节选部分的重点。

在悲愤激昂的歌声中,关汉卿的高尚品德与情操以及他与朱帘秀纯洁而真挚的感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试简要分析《双飞蝶》一曲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答案:(1)用典故,如使用“苌弘化碧”的典故彰显自己不改变初衷的决心。

(2)对偶,如“将碧血,写忠烈,作厉鬼,除逆贼”表现了为呼唤光明而献身的精神。

(3)比喻,如“各有这气比长虹壮,哪有那泪似寒波咽”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性格特点,虽历尽波折,但矢志不渝。

(4)对比,如“虽留得绮词丽语满江湖,怎及得傲千奇枝斗霜雪”一句表明关汉卿高尚的节操。

(5)以诗入剧,诗情与剧情融为一体。

文辞优美、意境深远的诗句穿插于剧中,不仅十分适合作品所表现的题材特点和人物性格,而且使整个剧情沉浸在深厚的抒情气氛之中。

(答出任意四点即可)12.《关汉卿》发表后,郭沫若第一个写信向田汉道贺说:“剧本写得很成功,关汉卿有知,他一定会感激你。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结合选段简要分析。

答:答案:(1)人物形象塑造得很成功,田汉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去感受与探索关汉卿的精神。

(2)在读者与观众面前展示出一幅作家与人民生死与共、历史与现实密切联系的生动画面,从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3)关汉卿和朱帘秀“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床死同穴”的真挚打动了读者。

他们不但是情投意合的尘世知己,而且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一个敢写,一个敢演,即使一起投入大狱,面对杀身之祸,也都视死如归。

一曲《双飞蝶》,将爱情引向一个净化人生、升华人格、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悲壮境界。

现代诗歌、戏剧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风景辛迪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都是病,不是风景!一九四八年夏在沪杭道中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诗一、二句交代了看“风景”的地点,指出看到的都是“社会问题”,与最后一句中的“不是风景”相呼应。

B.三、四两句阐明了社会问题的具体内涵,即人民生活困苦。

“终点”即“田野间的坟”,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社会黑暗、人民生死难料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