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总附送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综合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 答案:C解析:根据原文第二段,“他看着自己的影子,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一生”,可知作者通过影子来反思自己的一生,因此选C。
2. 答案:B解析:根据原文第三段,“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已迈入了中年”,可知作者已经中年,因此选B。
3. 答案:D解析: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回首过去,我感慨万分,人生如梦,唯有珍惜当下”,可知作者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因此选D。
二、古代诗文阅读1. 答案:A解析:根据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知诗人通过望月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因此选A。
2. 答案:C解析:根据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知诗人认为真正的朋友无论相隔多远,都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因此选C。
3. 答案:D解析:根据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知诗人描绘了一幅秋天的美景,因此选D。
三、名句默写1. 答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正确书写名句。
2. 答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正确书写名句。
3. 答案: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正确书写名句。
四、作文题目: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答案:成长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回首过去,我感慨万分,成长的道路上充满了酸甜苦辣,也让我逐渐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小时候,我总是无忧无虑,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那时的我,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向往。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挫折,但也学会了勇敢面对。
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里参加跑步比赛,由于准备不足,跑着跑着就摔倒了。
当时,我感到很痛苦,但我没有放弃,而是勇敢地爬起来,继续向前奔跑。
最终,我虽然成绩不理想,但那种坚持的精神让我感到自豪。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明白了成长的意义。
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变化,更是心灵上的蜕变。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承担责任。
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父母都在外地工作,我一个人在家。
高考试卷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一)选择题1. 答案:C解析:根据文章第一段“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可知文章的主题是关于家乡的。
2. 答案:B解析:根据文章第三段“这篇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可知文章的语言风格是生动形象。
3. 答案:A解析:根据文章第四段“作者通过对家乡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可知作者的情感是热爱。
(二)简答题1. 答案:①作者通过对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描写,展现了家乡的美丽;②作者通过对家乡人民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人民的赞美;③作者通过对家乡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家乡历史的敬畏。
2. 答案:①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②作者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抒情等,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
二、古诗文阅读(一)选择题1. 答案:D解析:根据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可知这句诗描写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2. 答案:C解析:根据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知这句诗表达的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简答题1. 答案:①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荒凉景象比作鸟儿飞走,人迹罕至;②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思念之情与明月相对比,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2. 答案:①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绘了一幅荒凉景象,表现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感慨;②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
三、作文题目:我心目中的英雄答案:在我心目中,英雄是一个充满正义、勇敢无畏的人。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但都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我心目中的英雄是那些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
疫情期间,他们冲锋在前,舍小家为大家,为我们筑起了一道道生命防线。
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无私奉献,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守护着我们的健康。
我心目中的英雄还有那些默默无闻的基层工作者。
最新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及答案)(1)

最新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及答案)(1)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
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
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
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
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
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
敬宗收族,使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
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
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
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
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
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
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
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熹陶。
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
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高考完整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潜移默化(潜、默、化)- B. 靡靡之音(靡、之、音)- C. 纵横捭阖(纵、横、捭、阖)- D. 瞠目结舌(瞠、目、结、舌)答案:C解析:选项A中“默”应为“没”,选项B中“靡”应为“迷”,选项D中“瞠”应为“瞪”。
2. 下列句子中,语病最严重的一项是:- A. 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B.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C.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
- D. 他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使我们深受启发。
答案:C解析:选项C中“采取”与“措施”搭配不当,应改为“实施了多种措施”。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他的眼睛像明亮的星星。
- B. 她的声音像春天的溪水。
- C.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 D. 他的成绩一直在稳步提高。
答案:A解析:选项A中将“眼睛”比作“星星”,属于比喻修辞。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他的声音洪亮、激昂、高亢。
- B. 这座城市有山、有水、有花。
- C. 他每天早睡早起,坚持锻炼身体。
- D. 这本书的内容详实,语言生动,插图精美。
答案:B解析:选项B中“有山、有水、有花”使用了排比修辞。
5. 下列句子中,表达效果最生动的一项是:- A. 这场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 B. 他的演讲充满激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读起来很有趣。
- D. 他的表演非常出色,赢得了观众的喝彩。
答案:B解析:选项B中“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表达效果最为生动。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6. 简述下列词语的含义:- A. 潜移默化- B. 纵横捭阖答案:- A. 潜移默化:指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发生变化。
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文章:《流浪地球》节选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流浪地球”为背景,描绘了人类面临地球毁灭危机时,勇敢抗击外星入侵者的壮丽场景。
B. 文章通过刘启和韩子昂的对话,展现了主人公们在危机面前的坚定信念和勇敢担当。
C.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地球发动机”、“流浪者”等,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
D. 文章以未来科技为背景,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面对困境时的团结协作。
答案:A解析:选项A中,“抗击外星入侵者”与原文不符,原文中并未提及外星入侵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文章:《红楼梦》节选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下列对文本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B. 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如贾宝玉的叛逆、林黛玉的柔弱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C.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象征着他对自由和真爱的追求。
D.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府的繁华景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奢华和腐朽。
答案:C解析:选项C中,“通灵宝玉”并非象征着对自由和真爱的追求,而是象征着贾宝玉与众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三、文学常识【小题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曹雪芹。
B. 《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以唐僧师徒取经为主线,充满了神话色彩。
C. 《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众多英雄人物。
D. 《水浒传》是明代小说家施耐庵所著,讲述了梁山好汉起义的故事,反映了农民起义的斗争精神。
答案:D解析:选项D中,“反映了农民起义的斗争精神”表述不准确,虽然《水浒传》中有农民起义的元素,但并非其主要内容。
四、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50篇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50篇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晶莹的泪珠陈忠实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着。
我要求休学一年。
我写了一张要求休学的申请书。
我在把书面申请交给班主任的同时,又口头申述了休学的因由,发觉口头申述因为穷而休学的理由比书面申述更加难堪。
好在班主任对我口头和书面申述的同一因由表示理解,没有经历太多的询问便在申请书下边空白的地方签写了“同意该生休学一年”的意见,自然也签上了他的名字和时间。
他随之让我等一等,就拿着我写的申请书出门去了,回来时那申请书上就增加了校长的一行签字,比班主任的字签得少自然也更简洁,只有“同意”二字,连姓名也简洁到只有一个姓,名字略去了。
班主任对我说:“你现在到教务处去办手续,开一张休学证书。
”我敲响了教务处的门板,一位年轻的女生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捉着长杆蘸水笔在一厚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并不抬头。
我走到她的办公桌前鞠了一躬:“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
”然后就把那张签着班主任和校长姓名和他们意见的申请递放到桌子上。
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拎起我的申请书来看着,长杆蘸水笔还夹在指缝之间。
她很快看完了,又专注地把目光留滞在纸页下端班主任签写的一行意见和校长更为简洁的意见上面,似乎两个人连姓名在内的十来个字的意见批示,看去比我大半页的申请书还要费时更多。
她终于抬起头来问:“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就是的。
”“不休学不行吗?”“不行。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亲戚……也都穷。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安排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谋划着让他投考师范学校,师范生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钱零花钱。
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
我拿父亲的话给她解释,企图消除她对我能否复学的疑虑:“我伯伯说来,他只能供得住一个中学生;俺兄弟俩同时念中学,他供不住。
高考语文七套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答案】1. A2. B3. C4. D5. 答案:①文章通过描述主人公在雨中偶遇的瞬间情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感交流。
②文章通过对比主人公与母亲、邻居的关系,突显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疏离。
③文章通过主人公在雨中的感悟,表达了人与人之间需要关爱和理解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题,根据文章第一段描述,主人公在雨中偶遇邻居,感受到了邻居的关心,故选A。
第二题,根据文章第二段描述,主人公与母亲的关系紧张,故选B。
第三题,根据文章第三段描述,主人公与邻居的关系较为融洽,故选C。
第四题,根据文章第四段描述,主人公在雨中的感悟是关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故选D。
第五题,根据全文内容,文章主要表达了人与人之间需要关爱和理解的主题。
二、古诗文阅读【答案】1. A2. B3. C4. D5. 答案:①《登鹳雀楼》描绘了鹳雀楼高耸入云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②《江南春》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静夜思》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理解。
第一题,根据《登鹳雀楼》的内容,诗人描绘了鹳雀楼高耸入云的景象,故选A。
第二题,根据《江南春》的内容,诗人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故选B。
第三题,根据《静夜思》的内容,诗人表达了思乡之情,故选C。
第四题,根据《登鹳雀楼》的内容,诗人描绘了鹳雀楼高耸入云的景象,故选D。
第五题,根据三首诗的内容,分别表达了诗人对山河、春天和故乡的热爱和思念。
试卷二一、现代文阅读【答案】1. A2. B3. C4. D5. 答案:①文章通过描述主人公在困境中的坚持,展现了生命的顽强。
②文章通过对比主人公与他人的关系,突显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③文章通过主人公的感悟,表达了面对困境时,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题,根据文章第一段描述,主人公在困境中坚持生活,故选A。
第二题,根据文章第二段描述,主人公与他人之间关系较好,故选B。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总附送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负重的河流黄毅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
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绝不是偶然的事。
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
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
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
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
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
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
该扬波的时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
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和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
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蘸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⑥有河总是有树。
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
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
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
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
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负重的河流黄毅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
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绝不是偶然的事。
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
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
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
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
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
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
该扬波的时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
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和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
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蘸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⑥有河总是有树。
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
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
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
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
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
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流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
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
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
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
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
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慌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
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
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有删改)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15.CE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错误,原文是“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
E项,文章只是对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进行了分析,并没有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16.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答案] ①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②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③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
[解析] 解答这种题,一般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去分析。
从结构上看,第六段前主要是写河,其后主要是写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从思想内容上看,第⑥段写胡杨形象,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给人以美感,也为后面写树之死形成鲜明对比;写树之死是为了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暗示塔里木河荒漠化速度之快,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与思考。
17.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答案] ①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的坚韧的较量;②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③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慌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
[解析] 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全文内容,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解答。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塔里木河面临的困顿和人们对此的沉重思考,文章标题就有统领全文的作用。
我们需要在文章中找到塔里木河有哪些“负重”,造成这些“负重”的原因是什么。
18.2013·四川卷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答案] 示例一: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
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乃至家乡的每一条河,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
如今地球上的许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示例二:河流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文化魅力。
塔里木河的率直坦荡,既是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文化人格的写照。
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的河流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萎缩乃至消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现存的文化中感知河流的形态与历史,感悟河流的文化意义。
[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性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从文章内容出发,并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解答。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定和[注]是个音乐迷沈从文①“定和是个音乐迷”,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一群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
②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
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
可是图案画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石和丝毛织物艺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案作底子,且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
照相又只是从光影分配布置中见巧的艺术,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
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的特长,即那点混合了忧郁幻想与奔放热忱而为一,对艺术几乎近于宗教虔诚的情绪,欲消纳它,转移它,当然只有用无固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缥缈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
定和因此就改学了音乐。
这过程实由着迷起始,音乐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
③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人名张定和。
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处就是那点超越功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
他们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
西洋朋友虽热爱人生,可不惯在已够骚乱的上海弄堂房子中从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
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音机,又借来个留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终日轮流开放,闹得个神经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
最不能使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
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头说:“嗐,艺术家,你难道当真已经和地球那边有些人一样,为音乐着了迷吗?”过不久,他们在法租界的小饭馆同吃饭时,偶然有了说话的机会,一谈天,才知道定和原来当真是个音乐迷。
肖邦、巴赫、莫扎特,或这位或那位,总之,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
他的可爱处就是那点狂与痴混合作成的无可比拟的忠诚,简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这位久住中国的洋先生说:“这性格太可爱了。
我就想不到十五岁就玩政治、二十岁就吃政治饭的早熟的中国青年中,还有你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
④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
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抱了一堆不值钱的物事,由上海回到苏州家中。
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传的珍贵古玩、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么,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
临走时,只是抱了那一捆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方跑。
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道音乐迷的资格还存在,方才停住放了心。
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好,那就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音乐了。
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
过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情歌曲,或与战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
⑤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困惑——可是却保留一点希望,即文学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此一时或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做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认以外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接受更大挫败时,始终不至于随便倒下或退逃躲避。
这点希望使我想起“音乐迷”三个字的庄严意义。
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转入壮年时代,过去的“迷”_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