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中常见各种等级(抗震、防水、防火、保温)
一建建筑等级归纳总结

等级分类1、民用建筑分为:一类、二类(建筑高度、使用功能、楼层建筑面积)2、防火门窗分为:甲乙丙三级装修材料耐火分级:A\B1\B2\B3(不难可易)(内外保温宜A不宜B2严禁B3)(特别场所的顶棚、墙面基本都是A级,所有都不低于B1级)3、结构安全等级:一二三级4、结构所处环境类别:共五级5、砌体结构:ABC三级、50年及以上的为A级或B级,配筋体不得C级施工(检验批250立方砌体)6、砌体结构所处环境类别共5类:干潮冻氯化7、抗震设防类别4个:甲乙丙丁(特重标适)8、碳素结构钢:质量等级以磷、硫杂质含量多少,分别用ABCD表示,D级质量最好。
9、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BCDEF(主要是钢管)10、砂:0.63mm筛孔的累计筛余量分为Ⅰ、Ⅱ、Ⅱ三个级配区,细度模数表示粗细,越大砂越粗,分为粗、中、细、特细四个级别。
配置砼时优先用Ⅱ区砂,Ⅰ区时提高砂率,Ⅲ区时降低砂率。
泵送用中砂,小于0.315的颗粒不应小于15%11、矿物掺合料:粉煤灰可分为Ⅰ、Ⅱ、Ⅱ三个级别,Ⅰ级质量最好。
12、砼强度等级划分14级:C15至C8013、砼抗渗等级6级:P4~P12和>P12,直接影响抗冻性和抗侵蚀性14、砼抗冻等级9级:F50~F400和>F40015、砌体等级:烧砖MU10~30、蒸砖MU15~25、混砖MU15~30、混块MU5~20(5完了是7.5)、石材MU20~100(60完了是80、100)16、天然花岗石板材分级:优等、一级、合格品(ABC)实木、复合地板分级:优等、一级、合格品(ABC)玻璃分级:优等、一级、合格品(ABC)17、装修材料(花岗石、陶瓷、石膏)放射性比活度分为:ABC三类,A不受限、B不可Ⅰ民建内饰,可Ⅱ累、工业内饰和其它建筑外饰,C 只能外饰。
18、防火玻璃耐火极限分级(5级):0.50、1.00、1.50、2.00、3.00h19、钢结构防火涂料耐火极限(6级):0.50、1.00、1.50、2.00、2.50、3.00h20、建筑变形测量精度等级(5级):特一二三四21、桩身完整性分类(4类):Ⅰ完整、Ⅱ轻微缺陷、Ⅲ明显缺陷、Ⅳ严重缺陷22、热轧钢筋按屈服强度(M P a ) 分为300级、400级、500级和600级。
建筑屋面防水等级

建筑屋面防水等级介绍建筑屋面防水等级是指建筑物屋面防护系统的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
良好的屋面防水等级能够有效保护建筑物不受雨水侵泡和渗漏的影响,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提高建筑物的使用价值和安全性。
目的1.确保建筑物屋面能够有效防止雨水渗漏。
2.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和更换成本。
3.提高建筑物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4.符合国家建筑防水标准和规定。
等级分类建筑屋面防水等级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功能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一级防水一级防水是对于住宅和一般建筑物的基本要求,主要用于防止雨水的渗漏。
该等级要求屋面防水材料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抗老化能力,能够承受一定的风力和温度变化,保持屋面的完整性和防水效果。
二级防水二级防水适用于商业建筑和重要公共设施,如医院、学校和购物中心等。
除了满足一级防水的基本要求外,二级防水还要求屋面防水材料具有更强的耐久性和抗压能力,能够承受更大的风力和温度变化,以及一定程度的机械冲击和化学腐蚀。
三级防水三级防水适用于特殊建筑物和极端环境,如高层建筑、机场跑道和地下室等。
三级防水要求屋面防水材料具有最高级别的耐久性和抗冲击能力,能够承受极端的风力和温度变化,以及严重的机械冲击和化学腐蚀。
同时,三级防水还要求屋面防水系统具有自检测和报警功能,能够及时发现和修复潜在的防水问题。
屋面防水系统一个完善的屋面防水系统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防水层防水层是屋面防水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防水膜、涂层或涂料等材料构成。
根据不同的等级要求,防水层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和工艺,如聚氨酯涂层、TPO合成橡胶膜和SBS改性沥青薄膜等。
隔离层隔离层用于隔离防水层和其他层,避免防水层受到机械冲击和化学腐蚀,提高防水系统的使用寿命。
常用的隔离层材料包括保护层、隔离膜和防潮垫等。
排水层排水层用于排除屋面积水和降低水压,保持防水层的正常工作状态。
常用的排水层材料包括排水板、排水管和排水膜等。
结构层结构层是屋面防水系统的支撑结构,主要由屋面板、梁和柱等构件组成。
一般的建筑抗震等级可以分为几级

一般的建筑抗震等级可以分为几级
建筑抗震等级是评估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以及抗震设防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一般的建筑抗震等级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一级抗震设防
一级抗震设防适用于对人员有重要影响的建筑,如高层住宅、医院、学校等。
一级抗震设防要求建筑在中强地震作用下,结构不发生破坏或只发生轻微损伤,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
二级抗震设防
二级抗震设防适用于对人员有一定影响的一般建筑,如办公楼、商场等。
二级抗震设防要求建筑在一般地震作用下,结构不发生倒塌,只发生可修复的损伤,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建筑的基本完整性。
三级抗震设防
三级抗震设防适用于对人员影响较小的建筑,如工业厂房、仓库等。
三级抗震设防要求建筑在小震动作用下,结构不发生倒塌,只发生轻微破坏,保障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基本安全。
四级抗震设防
四级抗震设防适用于对人员影响可以忽略的建筑,如设备结构、临时建筑等。
四级抗震设防要求建筑在微小震动作用下,结构保持基本完整,可接受轻微的非结构性破坏。
综上所述,一般的建筑抗震等级可以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根据建筑的用途和重要性确定对应的抗震设防等级,以确保建筑在地震时能够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和保护。
防火等级及保温材料相关内容

耐火等级、防火等级及保温材料相关内容一、耐火等级是针对建筑物,分为四级。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由建筑构件(梁、柱、楼板、墙等)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决定的。
一级耐火等级建筑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墙与钢混凝土结构组成的混合结构;二级耐火等级建筑是钢结构屋架、钢筋混凝土柱或砖墙组成的混合结构;三级耐火等级建筑物是木屋顶和砖墙组成的砖木结构;四级耐火等级是木屋顶、难燃烧体墙壁组成的可燃结构。
二、防火等级是针对建筑保温材料,分为A级不燃型,B1级难燃型,B2级可燃型(也称阻燃型),B3级易燃型。
(1)现场简易检验方法:B1用火机基本不能点燃,最多萎缩;B2能点燃,但火源离开就熄灭。
(2)B1级、B级主要技术参数B1级:1、烟密度实验,用z801建材烟密度测定仪来测试,标准要求烟密度等级≤75。
2、氧指标试验,用m606b数显氧指标测定仪来测试,标准要求氧指标(OI)≥28。
3、可燃性试验,用z803建材可燃试验装置来测试,标准要求60s内燃烧长度≤150mm且无燃烧滴落物燃烧滤纸。
4、单体燃烧试验,用z806单体燃烧试验装置来测试,标准要求燃烧增长率指标(FIGRA)≤120W/s,火焰横向蔓延长度(LFS)<试样边缘,600s时的总放热量(THR600s)≤15MJ。
B2级:1、氧指标试验,用m606b数显氧指标测定仪来测试,标准要求氧指标(OI)≥26。
2、可燃性试验,用z803建材可燃试验装置来测试,标准要求60s内燃烧长度≤150mm且无燃烧滴落物燃烧滤纸。
3、单体燃烧试验,用z806单体燃烧试验装置来测试,标准要求燃烧增长率指标(FIGRA)≤750W/s。
三、EPS 与 XPS 的外墙外保温体系比较1、经济性:XPS导热系数比 EPS小,且具有高热阻、低线性、膨胀比低的特点,其结构的闭孔率达到了99% 以上,形成真空层,避免空气流动散热,确保其保温性能的持久和稳定,相对于 EPS 80% 的闭孔率,领先优势不言而喻。
抗震构造措施等级

抗震构造措施等级1. 引言地震是一种可造成严重灾害的自然灾害,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非常高。
为了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和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抗震构造措施等级标准。
本文将介绍抗震构造措施等级的定义、分类以及各级别的要求。
2. 抗震构造措施等级的定义抗震构造措施等级是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级的指标之一。
它是根据建筑物所需的抗震性能以及构造措施的可行性进行评定的。
抗震构造措施等级的划分可以根据建筑物的类型、高度、地震烈度等多个因素进行。
3. 抗震构造措施等级的分类根据《抗震构造措施等级标准》(GB50011-2010)的规定,抗震构造措施等级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A、B、C、D等级。
3.1 A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A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适用于对地震烈度较小、建筑物对抗震破坏要求不太高的区域。
该等级下的建筑物,一般采用常规的构造措施,并符合规范规定的基本抗震要求。
3.2 B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B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适用于对地震烈度较中等的区域,建筑物对抗震破坏要求较高。
该等级下的建筑物,需要采取一定的加强措施,使其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
3.3 C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C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适用于对地震烈度较大的区域,建筑物对抗震破坏要求更高。
该等级下的建筑物,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抗震构造措施,以保证其在大地震时的安全性。
3.4 D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D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适用于对地震烈度最大的区域,建筑物对抗震破坏的要求最高。
该等级下的建筑物,需要采取最严格的抗震构造措施,并符合最高级别的抗震设计要求。
4. 各级别的要求不同等级的抗震构造措施要求不同,根据《抗震构造措施等级标准》(GB50011-2010)的规定,具体要求如下:•A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要求:采用常规的结构形式和材料,符合规定的基本抗震要求。
•B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要求:在A级的基础上,进行加强措施,如使用高强度材料、增加梁柱截面尺寸等。
•C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要求:在B级的基础上,加强结构节点和连接部位的抗震能力,增加耐震设备和装置的使用。
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以及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

3.1.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国家标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淮》GB50223的规定。
3.1.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 度时,应符合比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2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台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 度时,应符合比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3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台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不应降低。
3.1.4 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时,除本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本附录仅提供我国抗震设防区各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的中心地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
注:本附录一般把“设计地震第一、二、三组”简称为“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A.0.1 首都和直辖市1 抗震设防烈度为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北京(除昌平门头沟外的11 个市辖区),平谷,大兴,延庆,宁河,汉沽。
2 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天津(除汉沽、大港外的12 个市辖区),蓟县,宝坻,静海。
3 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大港,上海(除金山外的15 个市辖区),南汇,奉贤4 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崇明,金山,重庆(14 个市辖区),巫山,奉节,云阳,忠县,丰都,长寿,壁山,合川,铜梁,大足,荣昌,永川,江津,綦江,南川,黔江,石柱,巫溪*注:1 首都和直辖市的全部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2 上标* 指该城镇的中心位于本设防区和较低设防区的分界线,下同。
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以及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

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以及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以及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确定了抗震设防烈度就确定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设计地震动参数。
在确定地震作用标准值时,用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衡量一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小,用震级;衡量一次地震对某地造成的破坏程度,用烈度。
建筑物的设防烈度,就是设计的建筑物抗震能力。
设置抗震等级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相应这次地震,不同地区则有不同的抗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也就是说,对于某一个给定的地区来说,每次发生地震的震级是不定的;但是抗震设防烈度是国家规定好的,这个就目前来说是固定不变的。
地震震级=2/3*震中烈度+1抗震设防烈度=多遇地震下的烈度(众值烈度)+1.55因此我们国家现在就是按照一个概率来估计该烈度被超过的概率(一般是定众值烈度),然后根据众值烈度来+1.55算设防烈度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3.1.1 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3.1.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国家标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淮》GB50223的规定。
3.1.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 9 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以及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

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以及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确定了抗震设防烈度就确定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设计地震动参数。
在确定地震作用标准值时,用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衡量一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小,用震级;衡量一次地震对某地造成的破坏程度,用烈度。
建筑物的设防烈度,就是设计的建筑物抗震能力。
设置抗震等级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相应这次地震,不同地区则有不同的抗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也就是说,对于某一个给定的地区来说,每次发生地震的震级是不定的;但是抗震设防烈度是国家规定好的,这个就目前来说是固定不变的。
地震震级=2/3*震中烈度+1抗震设防烈度=多遇地震下的烈度(众值烈度)+1.55因此我们国家现在就是按照一个概率来估计该烈度被超过的概率(一般是定众值烈度),然后根据众值烈度来+1.55算设防烈度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3.1.1 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3.1.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国家标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淮》GB50223的规定。
3.1.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 度时,应符合比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2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台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 度时,应符合比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建筑安全 (2)建筑防火 (3)建筑抗震 (4)建筑防水 (5)建筑保温 (9)建筑安全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产生社会影响等)的严重性,《统一标准》将建筑物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
大量的一般建筑物列入中间等级,重要的建筑物提高一级,次要的建筑物降低一级。
设计部门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设计传统习惯选用。
大多数建筑物的安全等级均属二级。
同一建筑物内的各种结构构件宜与整个结构采用相同的安全等级,但允许对部分结构构件根据其重要程度和综合经济效果进行适当调整。
如提高某一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所需额外费用很少,又能减轻整个结构的破坏,从而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则可将该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比整个结构的安全等级提高一级;相反,如某一结构构件的破坏并不影响整个结构或其他结构构件,则可将其安全等级降低一级。
《荷载规范》在荷载效应组合中新增一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使承受恒载为主的结构构件的安全度有所提高,《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2002)(以后简称《混凝土规范》)取消了原规范弯曲抗压强度fcm,,统一取用抗压强度f C,使以混凝土受压为主的结构构件的安全度有所提高,所以取消了原规范“对屋架、托架、承受恒载为主的轴心受压柱、小偏心受压柱安全等级应提高一级”的规定。
工程实践表明,由于混凝土结构在施工阶段容易发生质量问题,因此取消了原规范“对施工阶段预制构件安全等级可降低一级”的规定。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建筑防火建筑材料据燃烧性能(不燃、难燃、可燃、易燃)分为四个等级。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1987)(2001年修订版)规定,生产的或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为甲、乙、丙、丁、戊5类。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1992)(1999年修订版)中,同样以使用、生产或储存的物质的危险性进行火灾危险陛分类。
根据火灾危险陛的不同,可从防火间距、建筑耐火等级、容许层数、安全疏散、消防灭火设施等方面提出防止和限制火灾爆炸的要求和措施。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里,将建筑物分为4个耐火等级。
对建筑物的主要构件,如承重墙、梁、柱、楼板等的耐火性能均作出了明确规定。
在建筑设计时对那些火灾危险性特别大的,使用大量可燃物质和贵重器材设备的建筑,在容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采用耐火等级较高的建筑材料施工。
在确定耐火等级时,各构件的耐火极限应全部达到要求。
装修材料按其燃烧性能应划分为四级A 不燃性B1 难燃性B2 可燃性B3 易燃性建筑物的分类与等级建筑可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1、按使用性质分为三大类:工业建筑、农业建筑、民用建筑。
2、按主要承重结构的材料分为五大类:生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
3、按建筑结构的承重方式分为四大类:墙承重式、骨架承重式、内骨架承重式、空间结构承重式。
4、民用建筑按层数分五类:a、低层建筑:主要指1~3层的住宅建筑。
b、高层建筑:主要指4~6层的住宅建筑。
c、中高层建筑:主要指7~9层的住宅建筑。
d、高层建筑:主要指10至30层的住宅建筑或总高度超过24米的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不包括高度超过24米的单层主体建筑)。
e、超高层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
建筑物的等级是从重要性、防火、耐久年限等不同角度划分的建筑物级别。
民用建筑可按以下方式划分等级:1、按重要性分为五等:a、特等:具有重大纪念性、历史性、国际性和国家级的种类建筑。
b、甲等:高级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c、乙等:中级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d、丙等:一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2、按防火性能分四级: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四级。
耐火等级标准是依据房屋主要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确定的。
3、按耐久年限分四级:a、一级耐久年限,100年以上,适用于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
b、二级耐久年限,50~100年,适用于一般性建筑。
c、三级耐久年限,25~50年,适用于次要的建筑。
d、四级耐久年限,15年以下,适用于临时性建筑。
建筑抗震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
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丁类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3、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建筑防水建筑的防水等级一般由建筑专业确定,地下室防渗等级。
由结构专业确定。
防水等级主要是根据建筑物的性质、重要程度、使用功能要求、建筑结构特点和防水层耐用年限来确定的。
在划分防水等级时综合考虑了以下几种情况:①渗漏后会造成巨大损失,直至人身伤亡;②渗漏后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③渗漏后会造成一般经济损失;④渗漏后会影响美观。
设计人员在进行防水设计时,要根据建筑物的性质、重要程度、使用功能要求等来确定防水等级,然后根据防水等级、防水层耐用年限来选用防水材料和进行构造设计。
我国已根据《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207-94)国家标准,提出了按5年、10年、15年、25年四种不同屋面防水等级的防水设计和施工要求;根据《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 108-2009)标准规定了地下工程防水等级。
各类建筑物的防水等级屋面防水等级和设防要求本表录自《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207 —94)。
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应根据各类工程的重要性和使用中对防水的要求确定,可参考表1—4。
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按围护结构允许渗漏水量划分为四级。
各类建筑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注:1.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可按工程或组成单元划分。
2.对防潮工程要求较高的工程,除应按一级防水等级外,还应采取相应的防潮措施。
3.本表摘自《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 l08 — 87)。
请注意:现在已经有新的《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自2009年4月1日起实施。
地下工程防水等级卫生间和地面的防水等级,根据北京市建委和首规委办关于厕浴间防水推荐做法设计基本要求和基本做法,一些专家认为项桦太教授将卫生间和地面防水划分为三个等级较为合适。
卫生间防水等级和要求建筑防水划分等级,体现了重要工程和一般工程的区别,耐用年限的不同和防水可靠性保证率的不同,因此设防层次、选用材料的性能和造价都有所区别。
防水等级的划分使建筑防水工程设计更趋合理、科学、经济。
建筑保温减少建筑物室内热量向室外散发的措施,对创造适宜的室内热环境和节约能源有重要作用。
建筑保温主要从建筑外围护结构上采取措施,同时减少建筑物室内热量向室外散发的措施,对创造适宜的室内热环境和节约能源有重要作用。
建筑保温主要从建筑外围护结构上采取措施,同时还要从房间朝向、单体建筑的平面和体型设计,以及建筑群的总体布置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节能与环保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象燃木、煤、天然气和石油这些天然能源是取之不尽的。
直至1973年第一次能源危机以前,人们对建筑物需要“保温外套”这一概念还是相当模糊的。
外墙外保温体系的发展自60年代开始,那时“保温”、“节能”、“环保对人们还是个陌生的词汇。
随着能源的不断开采和利用,新的经济源泉尚未发现,能源必将越来越贵。
这时人们认识到:节能是必须的。
当人们考虑到取暖成本占了居室整个能源成本的80%左右时,理所当然的想要节省它。
同时,取暖所造成的废气CO2在空气中不断增多,所造成的“温室效应”会使气候发生变化甚至恶化。
在德国约有30%的能源被用来取暖,如果给建筑物穿上“保温外套”,能源将被大量节省——尤其对于老房改造。
国家政策:节能我国法律对新建筑规定了保温节能措施。
1986年我国实施第一个建筑节能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85)。
1996年7月1日起,我国又实施在原有基础上再节能50%的新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对采暖居住建筑的能耗、建筑热工设计等作出了新的规定。
我国第一个节能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也于1998年1月1日颁布实施,节能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国建筑能耗的现状据国家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化石能源资源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石油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仅为4.5%;煤炭消耗量占世界总量的40%,石油消费仅次法国,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对海外能源的依赖程度达50%以上。
在土地资源方面,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建筑用实心粘土砖每年要毁田12万亩。
目前,能源的紧张形势在我国已十分严峻,可能会威胁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在资源如此紧张的形势下,住宅建筑能耗却占了全国能耗的32%。
我国既有的近400亿平方米的建筑基本上是高耗能建筑,单位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
目前我国每年新建建筑近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建设量的总和,但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
预测在未来的15年即到2020年,我国还将建成约200亿平方米建筑。
如果再不采取节能措施、不推行建筑节能材料,2020年建筑能耗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相当于目前建筑所消耗能源的三倍。
据专家测算,如果国家从现在起就下决心狠抓建筑节能工作,对新建建筑全面强制实施建筑节能设计和应用,并对已有建筑有步骤地推行节能性改造,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可减少3.35亿吨标准煤,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约8000万千瓦时(相当于4.5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出力,减少电力建设投资约6000亿元),能源紧张状况和污染压力必将大为缓解。
但如果继续放任自流,错过当前这段大好机遇,不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则将长期大大加重国家能源负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制约,对能源安全和大气环境造成重大威胁。
严峻的现实表明,国家要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建筑节能的工作研究,以有效的措施,制定相应的法规,推而广之。
建筑保温材料的发展建筑保温材料的发展和种类最近,有关专家重新定义了绿色材料———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为最小和有利于人类健康材料,亦称之为“环境协调材料”。
在建筑和工业中采用良美好的明天好的保温技术与材料,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筑保温材料的种类矿物棉及制品矿物棉是一种优质的保温材料,国际上矿物棉制品的产量处于比较平稳的阶段,主要原因是其它保温材料如玻璃棉、泡沫塑料发展加快,加之发达国家发展速度放慢,近年来世界矿物棉制品年产量约800万吨左右,矿物棉在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硅酸铝纤维硅酸铝纤维也叫耐火纤维,主要用作窑炉保温材料,1971年我国研制成功,目前生产企业200家左右,总生产能力超过4万吨/年,年产量近2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