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及答案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及答案1.(2020 山东济南济钢中学物中考)下列加点间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是.(这)寡人之过也②共.(共同)其乏困B.①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②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C.①辞.(推辞)曰②又欲肆.( 放肆)其西封D.①因.(依靠)人之力而敝之②越.( 跨越)国以酈(鄙视)远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A.且贰.于楚也B.晋军.函陵,秦军汜南C.朝济而夕.设版焉D.越国以鄙远.3.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夜缒而.出,见秦伯A.今急而.求子B.朝济而.夕设版焉C.吾恂恂而.起D.黑质而.白章4从句式角度判断,下面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夫晋,何厌之有B.是寡人之过也C.唯命是从D.微斯人,吾谁与归5(2020.山东泰安十九中期中考)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D.失其所与..,不知所与:结盟、6.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

(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此后多以成语“秦晋之好”来形容两姓联姻。

C.“她之武退秦师"中的“师”,指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之一,以二千五百人为师。

在文学作品中,用来泛指军队。

D.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文中晋侯、秦伯分别代指晋文公、秦穆公。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去解除国家的危难。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秦伯说,与郑人盟B .失其所与,不知C .朝济而夕设版焉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A 项“说”通“悦”;B 项“知”通“智”;D 项“共”通“供”。

答案:C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郑人盟.盟:结盟 B .既东封.郑封:封地 C .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 D .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解析:B 项“封”,把……当成边地。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A .夜.缒而出,见秦伯 B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C 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语都是意动用法。

A 项,夜,名词作状语;B 项,军,名词用作动词;D 项,亡,使动用法。

答案:C4.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敢以.烦执事 C.⎩⎪⎨⎪⎧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D 项,两个“焉”都是句末语气词。

A 项,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 项,以:介词,因为/介词,拿。

C 项,其:代词,代指郑国/语气词,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答案:D5.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A 项,“不能”的古今意思均指不能够。

B 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C 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4篇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4篇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4篇《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4篇《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

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B.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D.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含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含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言基础专练1.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B.秦伯说,与郑人盟C.焉用亡郑以陪邻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解析:选 C A 项,“知”通“智”; B 项,“说”通“悦”; D 项,“已”通“矣”。

2.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军:驻军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C.以乱易.整易:交换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解析:选 C 易:替代。

3.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庞然.大物C.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解析:选 D A 项,焉:①疑问副词,何;②兼词,在那里。

B 项,然:①转折连词,可是;②词尾,⋯⋯的样子。

C 项,且:①连词,并且;②连词,况且。

D 项,于:都是介词,当“对”讲。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子亦有不.利.焉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解析:选 B B 项,古今同义,不好。

A 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C 项,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D 项,古义,在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5.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A.且贰.于楚也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C.朝济而夕.设版焉D.越国以鄙远.解析:选 C A 项,数词活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B 项,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C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作状语; D 项,形容词用作名词。

6. 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吾不能早用子”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带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带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班级:姓名:说明:精心整理了七个方面的习题——文学常识、重点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理解性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赏析辨识选择题、简答题,题型既夯实基础,又提升能力。

【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二)文言现象积累:1、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②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③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3、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①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在东边④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⑤既东封.郑:名作动,把……作为疆界⑥越国以鄙.远:名作动,把……当作边邑⑦阙秦以利.晋: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⑧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⑩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⑪越国以鄙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⑫共其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⑭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⑮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4、重要虚词以①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目的,来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来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⑥以乱易整:介词,拿,用而①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才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承接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

文学常识左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名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相传为春秋末年__国史官________所着..记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篇优秀的______.字音1.秦军泛南:泛2.佚之狐:佚3.夜缒而出:缒4.君之薄也:薄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6.共其乏困:共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8.夫晋:夫9. 阙秦:阙10.秦伯说:‘说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逢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13.失其所与;不知:知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2、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因人之力而敝之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朝济而夕设版焉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5、之①公从之②是寡人之过也③行李之往来④何厌之有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因人之力而敝之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2晋军函陵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邻之厚;君之薄也5越国以鄙远6朝济而夕设版焉7与郑人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9共其乏困10阙秦以利晋11且贰于楚也12夜缒而出1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14君亦无所害1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6若不阙秦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秦伯说4.失其所与;不知5.夫晋;何厌之有古今异义①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古义今义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今义④亦去之古义今义⑤敢以烦执事古义今义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省略句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省略句2.烛之武辞曰省略句3.烛之武许之省略句4.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5.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6.晋许君焦、瑕省略句7.阙秦以利于晋省略句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2.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3.以乱易整;不武判断句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5失之所与;不知判断句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言于:对……说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宾语前置1.夫晋;何厌之有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译文:晋国;哪会有满足的时候呢所字结构1.失其所与;不知所字结构所字后接动词;相当于一个名词百度百科整理的答案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着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的事情;也是优秀的散文..字音1.秦军泛南:泛;fàn;2.佚之狐:佚;yì;3.夜缒而出:缒;zhuì;4.君之薄也:薄; bó;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wéi;6.共其乏困:共;gōng;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wéi;8.夫晋:夫;fú译为‘那;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9.阙秦:quē ;也有标注jué;高中教材上标为que;10.秦伯说:‘说’通‘悦’;yuè;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qǐ;逢;páng;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13.失其所与;不知:知;zhì..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来;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⑥以乱易整用⑦阙秦以利晋用来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在那里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使者”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5、之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②是寡人之过也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何厌之有 ;有何厌之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因人之力而敝之结构助词“的”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2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4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6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7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9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10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11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12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1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14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1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16若不阙秦jué 使动用法;使……减少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秦伯说说;通“悦”;赞同;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知足;满足古今异义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⑤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⑥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A.以乱易整,不武易:容易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D.老者衣帛食肉衣:穿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故民之从之也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B.提刀而立,为之四顾夜缒而出,见秦伯C.阙秦以利晋樊哙侧其盾以撞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吾其还也3.下列各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其无礼于晋B.臣之所好者道也是寡人之过也C.若属皆且为所虏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夫晋,何厌之有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含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含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50分钟,56分)一、基础达标(36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曰:“臣之壮也。

” 辞:推辞B.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C.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选D。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选C。

连词,因为/介词,用。

A项,语气词,表陈述;B项,连词,表假设,假如;D项,代词,它。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晋军函陵A.越国以鄙远B.邻之厚,君之薄也C.与郑人盟D.以乱易整,不武选C。

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分别解释为“结盟”和“驻军”。

A项是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B项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

D项是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名词。

4.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选C。

有益,有好处。

古今义相同。

A项,夫人,古义是那人,今义是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B项,东道主,古义是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是请客的主人。

D项,行李,古义是出使的人,今义是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且贰于楚也C.夫晋,何厌之有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选C。

A项,“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应是“于晋无礼”。

B项,“贰于楚”状语后置,应是“于楚贰”。

C项,“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应是“有何厌”。

D项,“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应是“于君有益”。

6.下列对本文有关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B.“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C.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名,古代婴儿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成人冠礼时取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A. ①无能为也已 ②且贰于楚也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 ①共其乏困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③何厌之有
C. ①秦伯说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D.
①敢以烦执事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失其所与, 不知
F 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行李之
往来,共其乏困
B
“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C .假公济私
D .无济无事
F 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其无礼于晋
吾祖死于是 B. 以其无礼于晋
扶苏以数谏故 C.
许之 咼可一黍许 D.
吾其还也 吾视其辙乱
10 .选出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1. 、选择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秦军汜(f m )南 佚(y i )之狐 夜缒(zhu i )而出
B. 越国以鄙(b i )远
君之薄 (b 6)也 2. 3. c. 朝济(j i )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 (yu e)
共(gmg )其乏困 失其所与(y u )
若不阙(ju e )秦,将焉取之
F 列句子, A. D. 使杞子、逢
(p d ng )孙、杨孙戍之
B. C. 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越国以鄙(边邑)远
行李之往来,共(同“供”,供给)其乏困 阙(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 选出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 4.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以为得之矣
C. D. F 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
郑既知亡矣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晋军函陵
A. 秦伯说,与郑人盟 B .因人之力而敝之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 .既东封郑
F 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 A.缓不济急 B .同舟共济
A. 以其无礼于.晋
B.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 越国以鄙远
D. 朝济而夕设版焉
11 .下列各项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 .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以其无礼于晋
12. 下列几项中,不是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
A. 郑是小国,对秦无多大用处
B. 亡郑对秦有害而无益
C.
放过郑国对秦有益而无害
D.晋忘恩负义、贪得无厌,必将犯秦 13.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 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14.
选出与例句加点字的意义
和用法相
同的一项
()
①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③又欲肆其西封
A.①②同,③④同 C.①②不同,③④同
②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④吾其还也
15 .选出对下列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将焉取之
③既东封郑
④又欲肆其西封
A.①②同,③④同 B .①②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6 .选出对下列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 (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行李之往来 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用亡郑以陪邻
例:以乱易整 A.敢以烦执事 B .越国以鄙远 C
.焉用亡郑以.陪邻
D.阙秦以利晋
E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①②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
17.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
A.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B.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才敢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C. 您灭掉郑国对国君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D. 您灭掉郑国对国君有好处,那才敢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18.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A.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 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 B.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 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里了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
C.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
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 如果不侵损秦国, 如果不侵损秦国,
将怎么 将从哪 将从哪
D. 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将怎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19•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参考答案]BBBCA DABBD BACAD DACB
二、名句填写
1、辞曰:“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 ,行李之往来,__________________ ,君亦无所害。

__________________ ,许君焦、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之所知也。

3、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亦去之。

【参考答案】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共其乏困且君尝为晋军赐矣朝济而夕设版焉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 —3题。

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 鼎,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
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履而去。

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②衡乃与其佣.作佣:
③资给以书资:以:④遂成大学大学: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 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得来的成语:
【参考答案】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逮:及,达到②衡乃与其佣.作佣:做佣人
③资给以书资:供给,资助以:把④遂成大学大学:大学问家,有大学问的人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匡衡于是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3. 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借光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得来的成语:韦编三绝秉烛夜读悬梁刺股(废寝忘食囊萤映雪)
译文: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
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
大户人家,但不识字,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
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
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最终匡衡学有所成。

匡衡能够讲
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

匡鼎
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

”“鼎”是匡衡的小名。

人们竟是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

镇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

同这个人讨论《诗经》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他,对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着鞋跑了。

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

”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

"不顾匡衡而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