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荒漠化的概念,表现,及发展过程,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能力目标:从地理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相应的生态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德育目标: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三、教学难点:以一个地区为例,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四、教具准备:计算机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呈现:以“天堂”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展示两张图片——昔日的“天堂”,今日却变成了荒漠(1992 年和2002 年分别摄于额济纳旗同一个地点)。

提问:(1)请同学们欣赏景观图片,谈一谈感想与体会!(2)这两张图片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讲授新课】1. 荒漠化的概念与分布教师:根据学案,回答荒漠化的发展过程、概念、表现。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归纳: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实质——土地退化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教师:展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并相应的讲解2. 以西北地区为例教师:描述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从哪些方面描述?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归纳西北地区的位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地图归纳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位置和地形思考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特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气候考虑植被和水文状况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自然环境特征学生活动:请同学归纳荒漠化形成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2)自然原因基本原因——气候干旱(多雨年份抑制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促进荒漠化)物质基础——地面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人为原因:过度樵采、(决定作用)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1、根据“图2.5 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思考:图中河流主要补给方式和水量变化特征?比较古今城镇在分布位置上的差异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古绿洲相继被放弃?2、阅读“掘井带来的负作用”思考:在干旱荒漠和草原地区掘井所带来的影响。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教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3.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难点:1.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15分钟)以幻灯片或图片的形式展示荒漠化的现象,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知识讲解(30分钟)a.讲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解释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如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水资源过度开采等。

并讲解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如土地沙化、植被减少、水源枯竭等。

b.介绍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

通过幻灯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程度,探讨其原因和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3.防治措施(30分钟)a.讲解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介绍水保工程、植被恢复、合理利用土地等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并解释其原理和效果。

b.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出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措施方案,并向全班演示和交流。

4.实践操作(60分钟)a.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一处环境恶劣的地方,观察并记录该地的荒漠化情况。

b.学生按照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比如植树、建水保工程等。

c.学生观察和记录防治措施的效果,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小组设计方案的评价;2.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价。

六、教学拓展: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荒漠化防治在国内外的经验和成果,以及其他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措施。

可以写一篇综述或小调查报告。

七、板书设计: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3.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水保工程-植被恢复-合理利用土地八、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习到了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
2.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讨论、探究,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并评价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作业小结:教师布置的作业紧贴实际,让学生调查所在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了解荒漠化现象,并提出防治措施。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片美丽的地方会出现荒漠化现象呢?”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学生分享自己对荒漠化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荒漠化的概念,为后续讲授新知做铺垫。
(二)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荒漠化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过度开发、乱砍滥伐等,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2.学生互相评价,发现他人优点,提高自身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教师设计评价量表,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荒漠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美景,如大漠孤烟、黄河落日等,引起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兴趣。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分析荒漠化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教师设计具有实践性的任务,如让学生设计一份荒漠化防治方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必修3 地理: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3 地理: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程(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学情分析学生只是见过一些荒漠景观,对荒漠化的概念及成因知之甚少,再者,这是区域地理的第一节课,学生初次接触,难免感到陌生。

本节课教学既要立足于学生原有的基础,又要拓展荒漠化的实质,成因,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表现及其形成过程。

2.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推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的成因。

3.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同一地点十年前后变化的三组图片,导入新课并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阅读理解,谈话的方法,理解荒漠化的实质,表现及形成过程。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4.通过讲故事,探寻故事的背景,续写故事,续写家乡的故事,探究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拟人化的三个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增强保护环境的观念。

重点荒漠化的人为原因荒漠化的自然原因难点荒漠化的过程西北荒漠化的自然原因线索教师亲历的三个地点:鄂尔多斯---宁夏盐池---沙雅特点主线明晰,结合乡土,穿插故事,寓教于乐,注重因果导入十年前,我和爱人曾经到过三个地方,去年我们故地重游,它们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幻灯片1(三组图片)请问同学们,这三组图片揭示了哪一种环境问题?荒漠化板书荒漠化的防治新授阅读与思考阅读课本1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荒漠化的实质是什么2.荒漠化的三种表现是什么3.荒漠化的三种类型是什么4.你能说出荒漠,荒漠化,沙漠化的区别吗5.你能说出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吗小结荒漠化发生的基本过程植被稀少 ----- 地面裸露 -----风力侵蚀水土流失------养分水分流失----- 土地退化----荒漠化合作与探究11.你能说说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吗(气温,降水)2.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那些因素有关3.这样的气候特点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有 什么影响(河流,植被,土壤)4.西北地区的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还是流水作用为主,为什么?5.你能简述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么小锦囊(学习方法)位置地形合作与探究2据地形图,探究伊犁成为湿岛的原因小结1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强盛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节气候异常歌词改编:你是风儿,我是沙,加上干旱的他,点缀荒漠化板书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荒漠化的自然原因,这种自然原因促使荒漠化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演变过程,有时需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据调查,我们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百分之九十的原因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下面让我们静静聆听来自它们的故事故事①穿着衣服的小山羊我是一只来自鄂尔多斯的小山羊,我一年四季都穿着衣服,不论严寒还是酷暑。

人教版必修三高二:2.1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高二:2.1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2.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理论联系实际不足的情况,需要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4.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教师应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在课程结束前,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
2.强调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生态环境建设,为家乡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深入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展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荒漠化带来的环境破坏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概念和危害。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荒漠化防治的了解,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系统地讲授以下内容: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社会的情感,激发他们为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本章节以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例,旨在让学生掌握荒漠化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具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四)课堂练习
设计以下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1.让学生运用GIS软件,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4.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结合GIS等技术手段,让学生亲自参与荒漠化防治的实践操作,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通过学习荒漠化防治的实例,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为保护家乡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3.学生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观念的理解有待提高,教学中需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4.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较强,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存在差异,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本章节教学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堂练习题,尤其是分析题和讨论题,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2.撰写小论文:结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撰写一篇关于荒漠化防治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6.创意设计:设计一项针对荒漠化防治的公益活动,包括活动名称、目的、具体方案等,要求具有可行性。
7.家长参与: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作业完成过程,共同探讨荒漠化防治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请同学们认真对待本次作业,按时完成,并在下次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以期提高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4.实践操作:运用GIS等技术手段,分析荒漠化发展趋势,让学生亲自参与荒漠化防治的实践。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的方法与途径,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询、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引导学生运用GIS等地理信息技术,分析荒漠化发展的原因、趋势和影响,提高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问题意识。
3.创设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4.开展GIS技术培训,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GIS分析荒漠化的方法。
5.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荒漠化问题,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6.结合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荒漠化是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2.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防治荒漠化。
3.荒漠化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荒漠化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荒漠化相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1.荒漠化给我国西北地区带来了哪些影响?
2.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在现实中是如何应用的?
3.你认为还有哪些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方法?为什么?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分析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存在的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了解人们在荒漠化的预防和治理的过程中采取主要措施。

学生学习中要知道联系该地区的特征、当地人类活动清楚该地区自然灾害的防治的经验和措施。

本课知识贴近学生生活、简单易懂,在授课中部分内容可以由学生进行部分讲解,在课前准备指导中和具体授课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教师职业的基本特点,并对教师职业进行初步实践。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活动为教学主要线索,学习汇总中要读图、看好地图、看图,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获取知识,共同理解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地理现象事物之间的存在联系,建立起来科学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合理开发导致的危害及对应的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举例子分析联系实际,注重总结方法并掌握好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平衡关系,总结中联系好区域可持续发展。

【课前准备】教学进行多阶段的内容分解,并将学生按照规定的内容分解情况进行分组。

教师给出不同的方向学生按组进行备课。

教师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随时跟踪指导。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利用图片,通过教师的亲身经历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荒漠化的概念与分布1、荒漠化的概念学生:(展示对比图片)正如刚才老师所说的,荒漠化看上去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他已经切实的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原来的操场就是明显的荒漠化景观。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所以要想实现荒漠化的防治,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荒漠化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荒漠化。

板书:荒漠化的概念、分布及其成因学生:请同学们观看教材,然后去好好理解内容,运用一些词语来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多媒体图片展示: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原因、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沙漠化过程)其他小组学生找代表进行发言,老师和学生对发言内容进行点评: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实质——土地退化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再加上人类活动共同导致表现——土地的沙漠化、次生的盐渍化和石质的荒漠化学生:请大家来仔细观看世界的荒漠化图,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全球四大沙尘暴常发区,它们分别是:澳大利亚西部地区、北美洲的美国、中亚地区以及包括中部非洲和西亚的伊朗伊拉克一带在内的中东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隶属于地理必修三,是对必修一和必修二所学内容的应用。

2、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区域地理的学习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在区域中解决地理问题,达到可持续的发展。

所以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具备的,但是在具体分析区域的过程中,区域研究的方法比较陌生,需要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荒漠化的含义,注意区分荒漠化的三种表现。

(二)过程与方法
会分析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不同人为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并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四、教学重难点
1、区域定位分析方法的运用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一般方法总结与运用。

五、计划学时:1课时(45分钟)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设问法、换位思考法
七、教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4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授的课程是一个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环境问题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谁能告诉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 25分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讲述] 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荒漠化,有谁能告诉我,在你们的映象中什么是荒漠化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6页第一段第三行,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所以说,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

[板书]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讲述]但是土地退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具有一定过程演化而来的。

[板书] 过程: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外力作用(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般的景观{根据箭头方向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参与进来}
[教师讲述]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荒漠化的表现和类型
[板书]表现(三退)耕地退化-退化:肥力下降,保持水分、养分能力下降
草地退化
林地退化
类型: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教师讲述]同学们,有谁知道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种结果,沙漠化只是其中一种,就好比苹果与水果的关系一样。

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画简图分析
[教师讲述]下面我们根据课本内容以西北地区为例来分析荒漠化的成因
[教师提问]西北地区的位置与地形?请同学来回答下。

[学生回答] 西北地区在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

[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北地区在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等。

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达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并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组合。

[教师讲述]那么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植被有什么特征呢?思考下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洋距离的增加,年降水量递减。

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以西,在200毫米以下,在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而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西北地区的植被景观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再到荒漠。

[板书]气候:干旱,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
植被:自东向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教师讲述]在了解西北地区的区域自然特征之后,我们现在来探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成因:首先,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大家思考下,为什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为荒漠化创造了基本条件,而这里植被稀少,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创造了物质基础,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讲述]其次,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板书]西北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1、干旱的自然特征
2、气候异常
[教师讲述]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如果多年持续干旱,会导致地表植被受损,会加剧荒漠化的进程,而西北地区由于地形跟位置,夏季风影响自东到西递弱,降水也随之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山脉与青藏高原使得冬季风对西北地区影响更大,加强其干旱程度,所以形成异常的气候。

[教师讲述]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则起了决定性作用,据调查,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的。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板书]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教师讲述] 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是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造成的。

[板书] 1、人口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
[教师提问] 请看书本18页的图2.4,从图我们可以知道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三个过度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也说明了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是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教师提问]我想问下同学们,你们认为致使人们过度樵采、放牧、开垦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我们先看过度樵采。

人口增长,使得燃料的需求增长。

在缺乏能源的地区,樵采天然植被是燃料的主要来源。

在鄂尔多斯沙区,每年每户大约要挖67平方米沙蒿作为烧柴。

同时为了增加经济收入,人们无节制地采挖药材和发菜,严重破坏草场,加速荒漠化进程。

[板书] 过度樵采
[教师讲述] 西北地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为了取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的放牧,远远的超过了草地的承载力,导致草原退化和沙化,草场的载蓄量降低。

[板书] 过度放牧
[教师讲述]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粮食需求迅速增加,以致西北地区的人们盲目的扩大了开垦规模,破坏植被,导致原本水源就不多的绿洲负荷不了紧张的生态用水,导致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

[板书] 过度开垦
[教师讲述]人口增长过快会迫使人们不合理的拓宽农业规模,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最终导致贫困饥荒这样的恶性循环。

因此,人口增长过快也是导致荒漠化的原因。

(三)、总结新课(1分钟)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荒漠化的概念以及通过西北地区实例来分析了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跟人为因素,而荒漠化的成因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希望大家下课后能根据这节课的知识框架好好复习掌握。

(四)、复习巩固( 4 分钟)
对课本20页的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五)、布置作业(1分钟)
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荒漠化成因和危害去预习好下一节课我们要讲的荒漠化防治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