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作文题:1986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及优秀范文_作文试题.doc

合集下载

历年高考作文题1986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及优秀例文_作文试题.doc

历年高考作文题1986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及优秀例文_作文试题.doc

历年高考作文题:1986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及优秀范文_作文试题True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

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

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

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

全文不少于。

副标题自定,写在横线上。

范文一:True 谈个人、社会、社会风气True河南考生树木、森林、气候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

一棵棵树生长在一起构成森林,森林离开一棵棵树就不成其为森林。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但如果离开了每一棵树齐心合力的作用,森林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从何说起呢?由此我想到,个人、社会、社会风气之间的关系不也是这样吗? 一个人似一棵树,社会似森林,社会风气似气候。

个人、社会、社会风气之间的关系就像树木、森林、气候之间的关系一样。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许多人一起共同构成社会。

一个人不能影响社会风气,只有整个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的思想品德好了,整个社会风气才会好。

但离开了一个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好转,也就谈不上社会风气的好转。

树木生长是要一定的条件的,只有气温、湿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树木才会迅速成长,森林才会茂密。

一个人形成好的思想品质也是要有条件的,如社会制度、国家政策、父母的教育、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等。

只有在好的环境里,我们的思想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进而整个社会风气才会好转。

森林调节气候,使气候条件变好,好的气候条件又会促使树木更好地生长。

同样,整个社会风气变好了,会使我们更快地成长,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步子迈得更快、更有力。

由此可见,要形成一个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从我做起,我们青年人更应该走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前列。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抱定从我做起的思想,自觉地学习马列主义,改造我们的世界观,用共产主义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那么,我们的社会风气就会变得更好,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步伐一定会迈得更迅猛有力。

一九八六年的高考语文试卷

一九八六年的高考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是()A. 潜移默化恍若未觉B. 胸无点墨融会贯通C. 毛遂自荐患得患失D. 融会贯通震耳欲聋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的工作态度很端正,经常加班加点,因此受到领导的表扬。

B.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C.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十分出色,是这次比赛的最佳选手。

D. 这篇文章写得很生动,读起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3.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错误的一句是()A. 他的言辞非常犀利,一针见血。

B. 她的舞蹈表演非常优美,如行云流水。

C.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班级的佼佼者。

D. 他为人谦虚,从不居功自傲。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A. “你到底去不去?”他问道。

B. 他的兴趣爱好很广泛,如看书、听音乐、旅游等。

C.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学到了知识,还结交了许多朋友。

D. 他每天早上都坚持锻炼身体,风雨无阻。

5. 下列各句中,句子成分残缺的一句是()A. 他昨天买了一本书,晚上就开始阅读。

B. 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想了解更多信息。

C. 在这次比赛中,他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D. 他的脸色苍白,嘴唇颤抖,显然很紧张。

6. 下列各句中,句式杂糅的一句是()A. 他昨天晚上加班到很晚,早上起得很早。

B. 这个问题很难解决,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C. 他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很有经验了。

D. 我看到他,立刻想起小时候的往事。

7. 下列各句中,词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B.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C. 她为人热情,乐于助人,深受大家的喜爱。

D. 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8.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 这朵花真美,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

B. 他的成绩提高得很快,就像坐火箭一样。

一九八六年的高考试卷语文

一九八六年的高考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轻盈蹉跎炽热神采奕奕B. 沉默蛮横潇洒情不自禁C. 气概漫步热烈神气活现D. 恍然若失风和日丽道貌岸然惊心动魄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的发言,在会场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B. 经过反复研究,对这一课题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C. 经过调查,对这一问题的原因已基本摸清。

D.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很难一下子搞清楚。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看着窗外,忽然想起一个朋友:“这可是你的好友啊!”B. 我读过鲁迅的《故乡》,鲁迅的《阿Q正传》。

C. 一个人,即使他的身体受到残疾,他的心灵并不一定受到创伤。

D. 他在月光下走来走去,月光照着他那被雨水淋湿的头发。

4.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 神秘莫测惊涛骇浪热泪盈眶B. 神采飞扬惊涛骇浪热泪盈眶C. 神秘莫测惊涛骇浪热泪满眶D. 神采飞扬惊涛骇浪热泪满眶5. 下列各句中,句式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很难一下子搞清楚。

B. 他的发言,在会场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C. 经过调查,对这一问题的原因已基本摸清。

D. 经过反复研究,对这一课题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6. 下列各句中,用词不当的一项是()A. 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B. 他的发言,在会场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C. 经过调查,对这一问题的原因已基本摸清。

D. 经过反复研究,对这一课题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的发言,在会场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B. 经过反复研究,对这一课题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C. 经过调查,对这一问题的原因已基本摸清。

D.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很难一下子搞清楚。

8.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看着窗外,忽然想起一个朋友:“这可是你的好友啊!”B. 我读过鲁迅的《故乡》,鲁迅的《阿Q正传》。

高考作文之1986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写才好

高考作文之1986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写才好

高考作文之1986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如何写才好————————————————————————————————作者:————————————————————————————————日期:21986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如何写才好【篇一:略谈如何写好高考材料作文】略谈如何写好高考材料作文一些地区近两年的高考作文,已由热极一时的话题作文逐渐转移到材料作文的设置上了,一些同学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当成话题作文乱写一气,导致偏题、跑题,失了不少的分数,以致高考场上严重失利。

究其原因,是不懂得高考材料作文怎样写或怎样写才好。

笔者就结合自己实际教学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谈谈高考材料作文,供高三师生参考。

材料作文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

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的来源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寓言故事、历史事实,或诗歌、漫画、名人名言,或最近发生的事件、报刊上刊登的新闻等等。

这些材料有时是单个的,有时则是一系列、一组的。

在“给出的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这一特点决定了写作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紧扣材料。

作文的中心内容、主要观点等必须紧扣材料,不能与材料无关,但也不能生搬硬套。

这样就决定了正确分析材料、合理应用材料、抓住材料的主要矛盾,是材料作文的写作基础。

材料作文可分为传统的材料作文和新材料作文两大类:传统的材料作文是要求考生必须整体把握材料,抓住材料的核心内涵,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多角度立意,要求往往是“请根据上述材料,自行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就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等等;而新材料作文往往是在材料中提供可以立意的点很多,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角度,发表见解,要求往往是“上述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上面几种说法各有其道理,你是怎样认为的”等等。

究竟怎样才能写好高考材料作文呢?无论是传统的材料作文还是新材料作文,其实写法都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在具体要求上略有不同罢了。

历年高考语文真题满分作文

历年高考语文真题满分作文

历年高考语文真题满分作文历年高考语文真题满分作文【精选9篇】历年高考语文真题满分作文(精选篇1)纪历史峥嵘,念初心岁月时间是河,纪念日是河岸上的塔;时间是路,纪念日是路上的碑。

于人生之路上行走,我回首望见那些日子在往昔熠熠生辉,我将历史融化在灵魂里;我抬头,望见那些日子在未来发出眼光芒,我将初心镌刻于心房上。

纪念日,是纪历史峥嵘,念初心岁月,而后奔向远方。

它是岁月的注脚,是成长的路标。

纪念日之于个人,代表着人生一个个重要的节点。

我们的生命,正是由一个个纪念日所代表的岁月组成的。

带着懵懂无知走进校园的那一天,带着满腔热血加入共青团的那一天,带着青春热情戴上学士帽的那一天,我们纪念它们,因为它们见证了成长。

纪念日之于国家,代表着伟大复兴的百年征程,是国家的历史上最宏伟的篇章。

嘉兴南湖红船上的觉醒,长征路上生死攸关的转折,改革开放时满载希望的挥笔,我们纪念它们因为它们见证了历史与发展。

纪念日是个人与国家发展道路上的碑,碑上刻着岁月和成长。

它是历史的敲钟人,钟声长鸣于时代之下。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建党_年提醒人们时刻铭记历史,铭记先辈的牺牲和热血,铭记革命路上的胜利与挫折。

“五四”运动,前辈们以革命者的姿态唤起民族的觉醒新民主主义革命,共产党人以探索者的姿态寻求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全体人民以建设者的姿态投身于伟大实践。

7月1日这个纪念日不仅教我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还提醒我们要时刻总结前人经验,吸取教训,更好地建设中国。

纪念日为人民敲响历史的警钟,长鸣于社会主义天空之下,长鸣于每个国人的心中。

它是初心的承载者,传承使命于世代之间。

人们为纪念日的到来而庆祝,不是庆祝那日历上的数字,而是庆祝当年的一腔热血、一段深情、一片真心。

而因此,纪念日也不单单是那具体的一天,只要矢志不渝,不忘初心,纪念日便是心中的一盏明灯,照往日岁月,亮今日前路。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一生不休只为将吟诵留给世界的叶嘉莹;“代表人民的利益”,将满目青山化为丰碑只为与共和国同进步的申纪兰;七攀珠峰,两下南极,只为用汗水和生命丈量广袤土地的国测一大队……他们不忘初心,因此有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历年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历年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历年高考语文作文范文在高考作文写作中,审题或者根据试题进行有效命意是写好高考作文最为重要的一环。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历年高考语文作文范文5篇,期望大家爱好!历年高考语文作文范文1深沉愁闷的蓝,那是广博、伟大、企图的标志,生气蓬勃、鸟语花香、燕歌莺舞的绿,那是生命的象征;大大方方、洒潇洒脱的红,那是青春与企图的有机结合。

祖国有祖国的企图,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企图,我有我的企图。

但每个人的企图都不一样,有的人企图做一位潇潇洒洒的飞行员;有的人企图做一位诲人不倦、一丝不苟的老师;也有的人企图做一位、杰出的画家……而我的企图,是什么呢?记得小时候,酷爱音乐的我曾立志成为一位伟大的歌唱家;助人为乐的我又企图当一位人人敬佩的“白衣天使”……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日子一天天过得很快,霎时间我长大了。

而企图的定义好像也因时间而变得分外清楚了。

在_岁那年的冬天,一本《飞上蓝天》的好书,使我有了一个令我觉得值得去努力、去拼搏的伟大企图——我要当一位的作家!“有了企图才会有奋斗的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

”是啊,企图就像一颗颗发芽的种子,只有那些勤劳、大胆、具有坚持不懈精神的人才能让它开花结果。

相反,它和所有的企图一样,如果不付出艰苦的努力、不懈的奋斗,那么企图就永久只是企图。

在我坚定了这个企图之后,我每天都坚持看一小时的课外书,还会在笔记本上摘下书中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也积存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我爱好笔记本上那些美丽的文字,爱那些活泼可爱的小精灵。

每次在写作时,这些文字就像一群群可爱的小精灵在我的笔尖跳跃着,嬉戏着,又像一个个奇妙的音符,奏响了一曲曲精妙的乐曲。

让我深深地沉醉其中,没法自拔。

从此,我的写作水平也不断地提高。

我爱读书,更爱品书。

我爱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爱荷塘的清新飘逸,爱荷塘的出污泥而不染;我爱徐志摩的《康桥再见》,爱康桥的优美潇洒;我爱林海音的《城南往事》,爱城南的悲欢离合。

198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pdf

198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pdf

第七章第三节重 力: 1.知识与能力 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通过“物理模型”“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及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弹簧测力计、钩码、重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落向地面(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如:河里的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苹果落地等。

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展示汇报: 1.重力的产生 学生阅读课本,找到重力的概念: 叫重力。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学生分析:重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

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

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2.重力的方向 思考:如何检验一副画是否挂正,你有哪些方法?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所以重力的方向是 。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

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

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

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学习要求:阅读教材并实验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总结: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 比。

(2)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

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

1951年~2014年安徽高考作文题大全及解析

1951年~2014年安徽高考作文题大全及解析

历年安徽高考作文题回顾1951年高考作文题目: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论增产节约的好处1952年高考作文题目:我投到祖国的怀抱里来/记一件好人好事1953年高考作文题目: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1954年高考作文题目: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1955年高考作文题目: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1956年高考作文题目: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1957年高考作文题目:我的母亲1958年高考作文题目: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件事/记整风运动中的一件事1959年高考作文题目: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1960年高考作文题目: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大跃进中的新事物1961年高考作文题目:我学了毛主席著作以后/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1962年高考作文题目:说不怕鬼/雨后(两选一)1963年高考作文题目:唱《国际歌》时所想起的/“五一”劳动节日记1964年高考作文题目: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1965年高考作文题目:谈革命与学习/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1966—1976:高考中断了11年)1977年高考作文题目:“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8年高考作文题目: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1979年高考作文题目:改写:“陈依玲的故事”1980年高考作文题目: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1981年高考作文题目: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1982年高考作文题目: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31984年高考作文题目:一段报道,关于怎样写作文1985年高考作文题目:“致198619871988年高考作文题目:习惯19891990年高考作文题目:①动作表情;②肖像描写;③议论500字1991年高考作文题目:①以圆形物体为本,写一段想象②命题——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19921993年高考作文题目:广播稿:关于补课报酬问题1994年高考作文题目:尝试19951996议论题为“我更喜欢”1997年高考作文题目:自拟题社会调查分析,素材两份,主线为“助人为乐”1998年高考作文题目: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二选一: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1999年高考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高考作文题目: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以“诚信”为话题2002年高考作文题目: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2003年高考作文题目: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2004年高考作文题目: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2005年高考作文题目: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注:从2006年起,安徽实行语数外自主命题)2006年高考作文题目:读(从2006年开始安徽省独立命题)2007年高考作文题目:提篮春光看妈妈2008年高考作文题目:带着感动出发2009年高考作文题目:弯道超越的联想或感悟2010年高考作文题目:吴兴杂诗的思考或联想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时间在流逝2012年高考作文题目《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2013年安徽高考作文题:萧伯纳的名言2014年安徽高考作文题:剧本修改谁说了算!安徽自主命题高考作文题回顾高考语文安徽省独立命题是从2006年开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年高考作文题:1986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
及优秀范文_作文试题
True 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

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

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

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

全文不少于。

副标题自定,写在横线上。

范文一:
True 谈个人、社会、社会风气
True 河南考生
树木、森林、气候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

一棵棵树生长在一起构成森林,森林离开一棵棵树就不成其为森林。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但如果离开了每一棵树齐心合力的作用,森林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从何说起呢?
由此我想到,个人、社会、社会风气之间的关系不也是这样吗?一个人似一棵树,社会似森林,社会风气似气候。

个人、社会、
社会风气之间的关系就像树木、森林、气候之间的关系一样。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许多人一起共同构成社会。

一个人不能影响社会风气,只有整个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的思想品德好了,整个社会风气才会好。

但离开了一个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好转,也就谈不上社会风气的好转。

树木生长是要一定的条件的,只有气温、湿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树木才会迅速成长,森林才会茂密。

一个人形成好的思想品质也是要有条件的,如社会制度、国家政策、父母的教育、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等。

只有在好的环境里,我们的思想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进而整个社会风气才会好转。

森林调节气候,使气候条件变好,好的气候条件又会促使树木更好地生长。

同样,整个社会风气变好了,会使我们更快地成长,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步子迈得更快、更有力。

由此可见,要形成一个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从我做起,我们青年人更应该走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前列。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抱定从我做起的思想,自觉地学习马列主义,改造我们的世界观,用共产主义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那么,我们的社会风气就会变得更好,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步伐一定会迈得更迅猛有力。

范文二:
True 谈尖子生与芸芸众生
True True吉林考生
客观地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我们现存的教学中,确实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我们刚进小学,就是被老师放进一个恢恢而终不漏的筛子里的,老师筛呀,筛呀,精挑细拣,于是快班、慢班、尖子班、差生班的名号应运而生,当然还有大灶与小灶之分。

不能说老师这么做完全没有道理。

不管何种场合,突出拔尖的总是少数。

而用尖子的名头进行刺激,确能使尖子们产生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自尊、自爱、自强,取得更好的成绩。

老师对尖子特别予以照顾,自然能快出人才,出好人才。

然而,物极必反。

常说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

有人笑着对那些在教学中自谓要打破大锅饭的老师说:我佛以慈悲为本,当普渡芸芸众生。

要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天下大计,百年大计,四化建设需要人才,而且所需要的是济济人才。

月明星稀在这里不适用。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甘当扶花的绿叶,那精神自然是高尚的,但万绿丛中一点红其实并非什么好景致,一花独放红一点,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我们学校里,尖子班总是那么一两个,更多的是普通班。

在这普通班的头上总罩着那么一层阴影,因为他们承蒙另眼相待,受到另行安排。

这些学生有一种难以摆脱的失落感,说什么自己正处在春风不度的角落。

虽然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看来是他们的自我选择,但如果客观条件好一点,这种消极现象不是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的吗?这些虽然是学校里、班级里的现象,但学校作为教育阵地,是一条战线,事关社会大局呀。

要形成一片森林,需要一定的条件。

只有温度、湿度适宜,树木才能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放开眼光,有普渡芸芸众生的佛量,不要只致力于那几个尖子班、尖子生,而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在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后面加上多出人才。

诚如此,那真是社会之大幸。

老师的性格,在世间所有性格中,可以说是最优秀的,他们一定深刻理解尼克松评论周恩来时说过的这句话:他即使在护理每一株树木的时候,也总能看到整片森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