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课后习题答案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课后习题答案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课后习题答案第一单元园林植物有害昆虫和真菌主要类群识别一、填空题。

1.根据口器在头部的着生位置,可将昆虫的头式分为下口式、前口式、后口式三种。

2.昆虫的触角可分为柄节、梗节、鞭节三部分。

3.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舌等五部分组成。

4.刺吸式口器与咀嚼式口器相比,其主要的构造特点是:上唇短小,呈三角形小片,贴于口器基部;下唇延伸成分节的喙,有保护口器的作用;上颚与下颚变成2对口针,包在喙里面,外面的一对是上颚口针,里面的一对是下颚口针。

5.锉吸式口器为蓟马类昆虫所特有。

6.虹吸式口器为鳞翅目昆虫所特有。

7.昆虫成虫的胸足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组成。

8.翅脉分纵脉和横脉。

其中纵脉是从翅基部延伸到边缘的翅脉。

9.常见的翅的连锁器有翅轭、翅缰、翅钩等几种。

10.区分鳞翅目幼虫和鞘翅目幼虫的主要特征是趾钩。

11.昆虫的排泄器官主要是马氏管。

12.昆虫的一些性状表现都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儿这些性状特征何时表现出来,则受激素所调节。

脑激素能激活咽侧体和胸腺,使它们产生不同的激素。

保幼激素主要保持幼虫期特征度而抑制成虫特征的出现。

13.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幼虫状态变为成虫状态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活习性上一系列有序变化,叫做变态,主要有不全变态和全变态两类。

14.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虫态,其幼虫不仅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与成虫不同,在生活习性上也有很大差别。

15.不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成虫3个虫态。

成虫期特征随着幼虫期的生长发育逐步显现,翅在幼期的体外发育。

16.昆虫自卵中孵化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要重新形成新表皮,而将旧表皮脱去,这种现象称为脱皮。

脱下的旧表皮称为蜕。

二、单项选择题。

1.蝗虫的头式属于(C)。

A.前口式B.后口式C.下口式2.蝉的口器属于(B)。

A.前口式B.后口式C.下口式3.天牛的触角属于(B)。

植物病虫害防治试题及答案

植物病虫害防治试题及答案

植物病虫害防治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限制昆虫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子为非密度制约因子的是()。

A. 温度B. 生活空间C. 食物数量D. 捕食性与寄生性天敌2. 田间调查某地块玉米螟对玉米危害所造成的损失, 抽样调查200株, 其中有20株被玉米螟为害, 平均每健株产量为100克, 被害株产量为80克, 则该地块玉米的产量损失百分率为()。

A. 10%B. 20%C. 40%D. 2%3. 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 采用黑光灯诱杀害虫, 这种防治方法属于()。

A 农业技术防治法B 物理机械防治法C 生物防治法D 化学防治法4. .下列防治方法中,能有效地防止危险性害虫远距离传播蔓延是()。

A 农业防治法B 物理机械防治法C 生物防治法D 植物检疫5. 预测害虫发生和为害时期,确定防治适期的预测属于()。

A 发生期预测B 发生量预测C 长期预测D 扩散蔓延预测6. .已知某害虫在田间的分布型为核心分布,则对该害虫进行田间调查抽样时宜采用()。

A 五点式抽样B 单对角线抽样C 双对角线抽样D 棋盘式抽样7. 化学药剂防治地上的地老虎幼虫的喷药适期是()。

A 三龄以前B 四龄C 五龄D 六龄8. 下列地下害虫中,不能在黑龙江省越冬的是()。

A 东北大黑鳃金龟B 华北蝼蛄C细胸金针 D 小地老虎9. 稻小潜叶蝇在黑龙江省水稻田发生为害的主要是()。

A 第1代幼虫B 第2代幼虫C 第3代幼虫D 第4代幼虫10. 水稻负泥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是()。

A 温暖干燥的气候条件易发生B平原地区的稻田易发生C 山谷、山沟中的稻田易发生D 远离山区的地块发生重11. 利用糖醋酒诱集粘虫,这是根据粘虫的()习性A 昼伏夜出性B 趋化性C 趋光性D 群集性12. 下列害虫成虫产卵具有趋向枯黄干草习性的是()。

A 甘蓝夜蛾B 粘虫C 亚洲玉米螟D 二化螟13. 印度谷螟的越冬虫态是()。

A 成虫B 卵C 幼虫D蛹14. 下列贮粮害虫不能在仓内繁殖,必须依靠自然界的食物在田间繁殖,其幼虫可随寄主带入仓内完成发育的是()。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作业参考答案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作业参考答案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作业参考答案1、植物病害:植物在自然界中受到有害生物或不良的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受阻,在代谢上发生了改变,造成了损伤或损害。

2、非侵染性病害:由于生长环境条件不适合,物理或化学因素造成的,是非侵染性的,这种不能传染的病害叫非侵染性病害。

也叫生理性病。

3、侵染性病害:由于病原物对植物侵染造成的,因为可传染,又叫传染性病害。

4、症状:是植物发病后外部显示的表现型。

每一种病害都有它特有的症状表现,是我们描述、命名、诊断和识别病害的主要依据。

植物发病后出现的反常现象,包括病症和病状。

5、病状:是指植物本身的各种异常变化。

6、病症: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

7、典型症状:一种病害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抗病性的品种上或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出现不同的症状,其中一种常见症状成为该病害的典型症状。

8、综合症:有的病害在一种植物上可以同时或先后表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症状,这种情况称谓综合症。

例如:稻瘟病在芽苗期发生引起烂芽,在株期侵染叶片则表现枯斑,侵染穗部导致穗茎枯死引起白穗。

9、并发症:当两种或多种病害同事在一株植物上混发时,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的类型的症状,这种现象称为并发症。

有时会发生彼此干扰的拮抗现象,也可能出现加重症状的协生作用。

10、隐症现象:病害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

隐症的植物体内仍有病原物存在,是个带菌植物,一旦环境恢复或农药作用消失,隐症的植物还会重新显症。

11、有性生殖:真菌性细胞(配子)或性器官(配子囊)结合,经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形成有性孢子的过程。

产生的孢子称为有性孢子。

一般在生活史中只进行一次。

多在生长后期。

12、准性生殖:异核体菌丝细胞中两个遗传物质不同的细胞核可以结合形成杂合二倍体的细胞核,杂合二倍体细胞核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染色体交换,通过非整倍体分裂不断丢失染色体实现单倍体化,最终形成遗传物质重组的单倍体过程。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简答题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简答题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92)盗传必究简答题1.什么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答: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2分)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分)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1分)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分)2.真菌的分类单元如何?最基本的分类单元是什么?答:真菌的分类单元:界、门、亚门、纲、亚纲、目、科、属、种。

(3分)最基木的分类单元是种。

(2分)3.如何防治月季黑斑病?答:(1)秋季清除枯枝落叶,并集中销毁。

用2000倍五氯酚钠水溶液或1%硫酸铜溶液杀死越冬病菌。

(2分)(2)浇水时不要采用喷灌,加强田间抚育管理。

(2分)(3)发病初期,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百菌酮400倍液,此后15—20天喷一次。

(1 分)4.导致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是什么?答:首先是有致病性强、繁殖数量大的病原物;其次是有连续、连片种植,面积较大的感病品种;最后要有有利于病原物侵染、繁殖及传播的环境条件。

(答对一条给2分,答对两条给4分)5.列表说明柑橘溃疡病与疮痂病的区别。

答:答对4个及以下每个给1分,答对5个给4分,全部答对给5分。

6.简述昆虫的主要繁殖方式及其特点。

答:(1)两性繁殖:经雌雄交配、受精,产出受精卵,每个卵发育为一个新个体。

(2分)(2)孤雌生殖:雌虫不必经过交配或卵不经过受精而产生新个体。

(1分)(3)卵胎生:卵在母体内孵化后,由母体直接产出幼体。

(1分)(4)多陪生殖:在一个卵内发生两个或数百个、甚至多达二千个胚胎,进而发育为多个新个体。

(1分)7.如何防治月季黑斑病?答:(1)秋季清除枯枝落叶,并集中销毁。

用2000倍五氯酚钠水溶液或1%硫酸铜溶液杀死越冬病菌。

(2分)(2)浇水时不要采用喷灌,加强田间抚育管理。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问题详解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问题详解

植物病虫害防治作业题参考答案植物病理学作业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储藏运输过程中,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受到病原生物或非生物的持续干扰,超越了它能忍受的范围,致使在生理上、组织上、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长发育不正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外部症状及内部病理变化,病因此造成产量下降、质量变坏、颗粒无收,降低了对人类的经济价值。

2、病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3、病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4、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就称为“病害三角”。

5、侵染性病害: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

6、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

二、填空1、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2、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植物病害3、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4、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5、寄主、病原、环境条件6、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7、病症、病状8、马铃薯晚疫病9、气传病害、种苗传播病害、土传病害、虫传病害三、选择1、a2、d3、a b d4、b c d5、a b d6、b d7、a b c8、a c四、判断对错1、√2、×3、√4、×5、√6、×7、×8、√五、简答题1、简析病害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为病害的三要素。

植物病害发生需要有三者互相配合。

环境条件不仅本身可引起非传染性病害,同时又是传染性病害的重要诱因,非传染性病害降低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促进传染性病害的发生。

二者相互促进,往往导致病害加重。

2、什么是病症和病状?都包括哪些类型?病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五种类型。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及答案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植物病虫害防治作业题植物病理学部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储藏运输过程中,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受到病原生物或非生物的持续干扰,超越了它能忍受的范围,致使在生理上、组织上、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长发育不正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外部症状及内部病理变化,病因此造成产量下降、质量变坏、颗粒无收,降低了对人类的经济价值。

2、病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3、病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4、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就称为“病害三角”。

5、侵染性病害: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

6、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

二、填空1、引起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分为()()两大类。

2、根据病原生物的类别侵染性病害分为()()()()()等。

3、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五大类型。

4、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五种类型。

5、()()()构成病害发生的三要素。

6、植物侵染性病害由()侵染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由()引起。

7、植物病害症状包括()和()。

8、1945年,爱尔兰由于()病大流行,而使欧洲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区饿死100万人,200万人逃亡海外,这称为爱尔兰饥荒。

9、按照传播方式,植物病害可以可以分为()()()()等。

1、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2、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植物病害3、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4、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5、寄主、病原、环境条件6、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7、病症、病状8、马铃薯晚疫病9、气传病害、种苗传播病害、土传病害、虫传病害三、选择1、植物细菌病害的病症是()。

a.脓状物 b.霉状物 c. 粉状物 d. 颗粒状物2、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的是()。

a. 霜霉病 b. 晚疫病 c. 猝倒病 d. 缺素症3、引起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因素有()。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情境一昆虫识别与分类一、选择题1B, 2C, 3C, 4ABD, 5A, 6BC, 7D, 8D, 9C, 10D;11A, 12C, 13B, 14B, 15AB, 16B, 17C, 18B, 19D, 20AD;21D, 22ABD, 23ABDF, 24D, 25B, 26A, 27ADE, 28D, 29B, 30B;31ABC, 32D, 33ABC, 34B, 35C, 36A, 37ABCDEF, 38ABCDE, 39A, 40BC;41B, 42A, 43D, 44D, 45D.二、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三、简答题1.昆虫口器类型有哪些?了解口器构造特点对指导防治有何意义?答:主要有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

不同口器类型的昆虫导致的为害状有差别,可根据为害状选择合适的药剂。

2.昆虫有哪些主要的习性?了解各种昆虫的习性在害虫防治中有哪些作用?答:食性,种植害虫不喜欢取食的植物,减少为害。

放置害虫喜食的饵料,诱杀害虫。

趋性,设置诱虫灯、性诱剂或有色粘虫板,诱杀或诱集害虫。

群集性,可在害虫聚集为害期,捕杀并集中消灭。

迁飞性,在害虫迁飞时期捕杀害虫。

假死性,可摇动植株使害虫落地,而后收集并消灭。

3.为什么幼虫期是害虫防治的重要时期?答:幼虫期抗药性弱,活动能力弱,体壁薄,药剂易进入虫体,毒杀害虫。

许多害虫在低龄幼虫期有聚集为害的习性,便于集中捕杀。

4.昆虫纲(成虫)的形态特征是什么?(1)体躯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3个体段;(2)成虫头部具有口器和1对触角,通常还具有复眼和单眼;(3)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通常生有3对足,大多数昆虫在成虫期一般还生有2对翅;(4)腹部通常由9-11个体节组成,内含大部分内脏和生殖系统,腹末多数具有外生殖器;(5)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需经过一系列内部器官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成虫。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作业参考答案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作业参考答案
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包括半翅目蝽类,同翅目蚜虫、蝉、介壳虫等。这类害虫危害的特点是刺吸植物的汁液,被害植物一般没有显著的破损,但受害部位出现各种褪色斑点,受害植株常形成萎蔫、卷曲、黄化、皱缩或畸形,甚至在叶、茎、根上形成虫瘿。多数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如蚜虫、叶蝉、飞虱等,还可以传播植物病害,特别是病毒病害。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防治上应使用内吸剂、触杀剂或熏蒸剂,胃毒剂一般无效。
2.刺吸式口器
这种口器的构造特点是:
下唇延长成为喙管,上下颚特化成细长的口针,下颚针内侧有两根槽,两下颚针合并时形成两条细管,一条是排出唾液的唾液管,一条是吸取汁液的食物管。四根口针互相嵌合在一起,藏在喙内。上唇很短,盖在喙基部的前方。下颚须和下唇须均退化(图1-7)。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取食时,以喙接触植物表面,其上下颚口针交替刺入植物组织内吸取植物的汁液,往往造成病理性或生理性伤害,有些刺吸式口器的昆虫还可以传播病毒病害,如蚜虫、叶蝉、飞虱等。
人们可以利用昆虫的这些习性,对害虫进行预测预报,并确定有效的防治措施。
8.昆虫的分类主要依据是什么?
昆虫分类都是以外部形态为依据,因为外部形态比较直观、容易操作。在实践中,人们通常将昆虫的几个部分的形态作为分类的标准,如形态、大小、体色、触角、口器、翅膀、足、生殖器等。
9.休眠与滞育的区别
休眠是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一种适应性生理反应。具体表现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作用下,昆虫进入不活动状态,即通常所说的“蛰伏”(越冬或越夏)。蛰伏的昆虫,一般表现为生长发育停止,其主要特点是新陈代谢速度显著下降,并潜伏在一定的保护环境下,借以度过不良的条件。滞育是昆虫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一种内在的比较稳定的遗传性反应。
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神经细胞、神经细胞的类型、神经节、神经),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脑、腹神经索),昆虫的交感神经和周缘神经系统(口道神经系、中神经、周缘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其在轴突上的传导、突触传导),杀虫剂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感觉器官的基本构造、种类和功能;视觉器、感化器、听觉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虫害防治作业题参考答案植物病理学作业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储藏运输过程中,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受到病原生物或非生物的持续干扰,超越了它能忍受的范围,致使在生理上、组织上、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长发育不正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外部症状及内部病理变化,病因此造成产量下降、质量变坏、颗粒无收,降低了对人类的经济价值。

2、病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3、病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4、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就称为“病害三角”。

5、侵染性病害: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

6、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

二、填空1、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2、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植物病害3、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4、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5、寄主、病原、环境条件6、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7、病症、病状8、马铃薯晚疫病9、气传病害、种苗传播病害、土传病害、虫传病害三、选择1、a2、d3、a b d4、b c d5、a b d6、b d7、a b c8、a c四、判断对错1、√2、×3、√4、×5、√6、×7、×8、√五、简答题1、简析病害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为病害的三要素。

植物病害发生需要有三者互相配合。

环境条件不仅本身可引起非传染性病害,同时又是传染性病害的重要诱因,非传染性病害降低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促进传染性病害的发生。

二者相互促进,往往导致病害加重。

2、什么是病症和病状?都包括哪些类型?病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五种类型。

六、论述题1、什么是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各由哪些因素引起?答:侵染性病害由生物侵染引起,其特点是植物个体间可以互相传染。

按病原生物种类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1)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如稻瘟病;(2)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细菌病害,如大白菜软腐病;(3)由病毒侵染引起的病毒病害,如烟草花叶病;(4)由寄生植物侵染引起的寄生植物病害,如苑丝子;(5)由线虫侵染引起的线虫病害,如大豆胞囊线虫;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的致病因素能使植物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并表现出有一定特性的症状,这些病害不能传染,没有侵染过程。

按病因不同,还可分为:(1)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害;(2)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病害:(1)大气温度的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灼伤与冻害;(2)大气物理现象造成的伤害,如风、雨、雷电、雹害等;(3)大气与土壤水分和温度过多与过少,如旱、涝、渍害等。

(3)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病害:(1)肥料元素供应的过多或不足,如缺素症;(2)大气与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3)农药及化学制品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4)农事操作或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病害,如密度过大、播种过早或过迟、杂草过多等造成苗瘦发黄和矮化以及不实等各种病态。

2、植物病害可以出现哪些症状?病状与病症有什么区别?答: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病症: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五种类型。

病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3、如何诊断非侵染性病害?病害不能传染。

从病植物上看不到任何病征。

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的病害;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等。

4、如何诊断侵染性病害?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其特点是植物个体间可以互相传染。

从病植物上通常可以看到病征。

病害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等。

5、什么是植物病害?你知道哪些植物病害?它们是怎么发生的?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储藏运输过程中,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受到病原生物或非生物的持续干扰,超越了它能忍受的范围,致使在生理上、组织上、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长发育不正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外部症状及内部病理变化,病因此造成产量下降、质量变坏、颗粒无收,降低了对人类的经济价值。

(1)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如稻瘟病;(2)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细菌病害,如大白菜软腐病;(3)由病毒侵染引起的病毒病害,如烟草花叶病;(4)由寄生植物侵染引起的寄生植物病害,如苑丝子;(5)由线虫侵染引起的线虫病害,如大豆胞囊线虫;第二章植物病原真菌一、名词解释1、菌核:是由拟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形成的一种休眠体,形状,大小,颜色不一,有的似绿豆形,有的似鼠粪或不规则形,颜色较深,往往是褐色或黑色。

菌核组织坚硬,其中储藏较多的养分,对高温,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是某些真菌用以度过不良环境的休眠器官。

2、真菌:真菌是一类具有真正细胞核,营养体为丝状体,不含光合色素,以吸收的方式获取营养,通过产孢的方式进行繁殖的生物。

3、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为营养体。

4、厚垣孢子:是由断裂方式产生的一种度过不良环境的休眠孢子。

5、有性繁殖:通过两个性细胞或者两个性器官结合而进行的一种生殖方式。

6、无性繁殖:是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便能产生新个体的一种生殖方式。

二、填空1、80%2、菌丝、孢子3、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4、卵孢子、接合孢子、担孢子、子囊孢子5、子囊孢子、孢囊孢子6、无性、有性7、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8、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9、属名、种名10、吸器三、选择1、a2、b3、d4、c5、c6、d7、a8、c9、b 10、e 11、b c d 12、b c d四、判断对错1、×2、×3、×4、×5、×6、×7、√8、×9、√10、×11、√12、×13、×14、×五、简答题1、真菌的主要特征。

营养体简单,常常是分枝繁茂的丝状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也没有维管束组织,但细胞内已有固定的细胞核,具有细胞壁,属真核生物。

没有叶绿素或其他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属异氧生物,主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

2、简述真菌的生活史。

是指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例如,真菌的无性孢子萌发产生的菌丝体通常在营养生长后期进行有性生殖产生有性孢子,有性孢子萌发产生的菌丝体经一定时期的营养生长后进行无性繁殖,又产生了无性孢子,这就是真菌的一个完整生活史过程。

因此,典型的真菌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

3、简述真菌繁殖产生孢子的类型。

鞭毛菌亚门: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或休眠孢子囊.接合菌亚门: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生殖形成接合孢子。

子囊菌亚门: 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生殖形成子囊孢子。

担子菌亚门: 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生殖形成担孢子。

半知菌亚门: 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没有有性阶段。

六、论述题1、论述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答:(1)有益方面:1、可供食用。

蘑菇、木耳、银耳等。

2、医药。

灵芝、冬虫夏草;抗菌素等。

3、工业发酵。

制酒业、食品业、工业酸。

4、农用真菌。

生物农药(无毛炭疽菌)防治菟丝子;白僵菌-防治昆虫5、真菌可以促进物质的转化。

动植物体腐烂分解—全球性的物质大循环。

(2)有害方面:1、侵染植物引致病害2、引起人、畜病害—皮肤病3、食物中毒:甘薯黑斑病菌、麦角菌4、使食物、贮藏物质受损:木材、皮毛发霉第三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一、名词解释1、原核生物:是指含有原核结构的一类微生物,一般由细胞壁和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包围细胞质所组成的单细胞生物。

2、鞭毛:鞭毛是着生在细菌细胞表面的一种从细胞质膜下伸出细胞壁的细长且呈波形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3、荚膜:细胞壁外有厚薄不等的以多糖为主的粘质层,比较厚而固定的粘质层称为荚膜。

4、极鞭:着生在菌体一端或两端的鞭毛称作极鞭。

5、周鞭:着生在菌体侧面或四周的鞭毛称作周鞭。

6、喷菌现象:除了菌原体引起的病害以外,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的病部,无论是维管束系统受害的,还是薄壁组织受害的,都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

二、填空1、喷菌现象2、革兰氏染色3、阴性、阳性4、原核生物界5、肽聚糖、拟脂类、蛋白质、荚膜6、螺原体、植原体7、原核生物8、裂殖9、甾醇三、选择1、a2、a、b、c、d3、c4、b5、a、b、c、d6、a7、c8、a、b、c四、判断1、×2、√3、√4、×5、×6、×7、√8、×9、×五、简答题1、简述细菌病害的症状特点?答:病植物表现的症状类型主要有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等,褪色或变色的较少;有时还有菌脓溢出。

在田间,多数细菌病害的症状往往有如下特点:一是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渍状或油渍状;二是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色或乳白色胶黏,似水珠状菌脓;三是腐烂型病害患部往往有恶臭味。

六、论述题1、原核生物的子细胞如何保持原有的性状?答:原核生物都是以裂殖的方式繁殖,杆状细菌分裂时菌体先稍微伸长,细胞质膜自菌体中部向内延伸,同时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母细胞从中间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细胞质和遗传物质DNA在细胞分裂时,先复制后平均地分配在子细胞中,此时,分裂繁殖后的子细胞仍能保持原有的性状。

第四章植物病毒病害一、名词解释1、病毒:是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

2、钝化温度:病株汁液加温处理十分钟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用摄氏温度表示。

3、稀释终点:病毒汁液经稀释后保持侵染力的最高稀释度4、分子寄生物:病毒是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

5、体外存活期:在室温(20-22℃)下,病毒抽提液保持侵染力的最长时间。

二、填空1、球状、杆状、线状2、核酸、蛋白质3、汁液、蚜虫和汁液4、增殖能力、传染性5、核酸、蛋白质6、虫媒传播、汁液接触传播、嫁接传播三、选择1、c2、a3、b4、a b c d5、a b c四、判断1、√2、√3、×4、√5、√6、×五、简答题1、简述病毒的主要特点。

(1)形体微小,缺乏细胞结构(2)基因组只含一种核酸(3)依靠自身的核酸复制增殖(4)专性寄生2、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答:病毒本身没有直接传播的能力,主要靠媒介进行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