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2000字
《史记》读后感(集合15篇)

《史记》读后感(集合15篇)《史记》读后感1《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它还能够比较全面、客观的反映历史面貌。
在司马迁笔下,一个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
平淡简洁的语言,却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当时,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他的文字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让读者跟着他慢慢走,静候势态的发展……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我看到了唐朝的繁荣景象,秦始皇的残暴,还有崇武的汉武帝;看到了皇宫里的那些奇珍异宝,官场的勾心斗角,百姓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硝烟弥漫、汉武帝挥兵抗击匈奴的尘土飞扬……《项羽本纪》是《史记》中很精彩的一篇。
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
读者们作为旁观者,依然不由自主的融入其中,感受那一切。
“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故事,相信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
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但他何曾知道,自负,毁了他的一切……《史记》读后感2我敬佩司马迁能把《史记》写得那么深动敬佩《史记》当中的每一个英雄人物敬佩中国拥有那么丰厚悠久的历史,史记的读后感。
今天我终于把厚厚的一本《史记》读完了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收获还真是不小。
们先看看尧吧!其父帝喾死后,位置本来是传给尧的哥哥,结果《史记》说哥哥"不善崩"了,弟弟尧就上了位,史记读后感。
史记的读后感【10篇】

史记的读后感【10篇】史记的读后感篇一我从初中开始读《史记》,直到如今,床头总还是摆放着这本书,虽然读了不下五遍,却仍然觉得,《史记》所蕴含的知识还远远不止我所理解的。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文明古国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
其中,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璀璨,最熠熠生辉的一颗。
细细品读完《史记》,可以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
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思想深邃、气势开阔、笔力雄放,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为历代“正史”开创先河。
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为引人深思。
在司马迁笔下,有多少英雄以他们的汗与血,情与志来尽忠书写“精忠报国”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受命大厦将倾时,壮志未酬咸阳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卫青霍去病漠北决战,扬大汉雄风。
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已退色成书页发黄的史书,窸窣作响。
史记读后感2000字读史记有感2000字

史记读后有感2000字篇2好多年前,有人约稿,说是给青年学生介绍点文史类的经典,好多人写,而后凑成一本书。
写什么好呢?约稿人说,你就拣历史方面自己感觉重要的书,随意写,字数在三千字左右,自然,最好平常一点。
我依命行事,临动笔,想了一下,在我心中,什么够得上“重要”二字?仿佛好多也极少,千挑万选,未必适合,为安妥起见,仍是写两本我比较熟习也比较喜爱的书吧,一本是《史记》,一本是《观堂集林》。
但文章写成,没有下文(目前,这种书倒是大为流行)。
近来,承张鸣先生不弃,要我为《新东方》奉献小文,我素无积稿,翻箱倒柜,只有这点东西在。
此刻取出来,真不好心思。
书是很一般的书,话是很一般的话,不免陈词滥调,重复他人讲过的东西。
说不定,还有什么狐狸尾巴,让人抓住,也保不齐。
我只好这么说,这两篇旧稿,除大家熟习的事,有些问题,我是仔细想过,此中仍是有一点心得领会。
我们先谈《史记》。
读它,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我是在和活人发言。
司马迁,好人。
好人常常倒运,我对他很怜悯,也很钦佩,感觉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
《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册,并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我们也是把司马迁当“史学之父”。
但此书之意义,我理解,却其实不在于它是开了纪传体的头。
相反,它的意义在哪儿?我看,倒是在于它不是一部以朝代为断限,干巴巴排列帝王将相,孳孳于一姓兴亡的狭义史册,像晚于它又模拟它的其余二十多部此刻称为“正史”的书。
我赏识它,是由于它视线宽阔,胸怀广博,早于它的事,它做了总结;晚于它的事,它开了头。
它是一部上起轩辕,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的“大历史”。
当时的“古代史”、“近代史”和“今世史”,它都讲到了。
特别是他叙事生动,笔端熔铸感情,让人读着不乏味,并且越想越存心思。
司马迁作《史记》,利用资料好多。
它们不单有“石室金匮”(汉代的国家图书室兼档案馆)珍藏的图书档案,也有他检查采访的故老听说,包括社会检查和口头史学的成分。
读史记有感作文2000字

读史记有感作文2000字读史记有感作文2000字(精品12篇)读史记有感作文20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读史记有感作文20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读史记有感作文2000字(精品12篇)】,供你选择借鉴。
读史记有感作文2000字篇1《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件郑国大夫智退秦军的故事。
面对无视自己才能的郑伯,烛之武只是发了一句牢骚。
但在危急关头,在危急国家安全的关键时刻,他选择了精忠报国。
“慷慨许之”,充分体现了烛之武的虚怀若谷,包揽一切的“义”;临危不惧,“夜缒而出”充分体现了烛之武急中生静,沉着冷静的“勇”;在国家的危急关头,有人站出来推荐烛之武担当重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而且一个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就使“秦伯说,与郑人盟”,这还不算什么,他还让秦军反过来替郑守过防晋,可见烛之武的口才与谋略实在是令人佩服,我们又可以看到他的“智”。
如果说“万夫当关,独夫可开”,那么除了国君以外,这个人就是烛之武了。
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有勇有谋且有义”的人是不多见的,多数人是“有且只有勇”。
仔细分析以下烛之武的优点,我发现他还有蛮多东西我可以学习的。
第一:心胸要开阔,不要跟个恶鸡婆似的总跟一些小事情过不去。
“小不忍则乱大谋也!”第二:遇到危急情况不要慌乱,学学人家烛之武,要沉着冷静,心不要发毛,不然事情终究会毁于一旦的。
第三:我觉得学习文言文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提高我们平时说话的条理性。
认真品味烛之武的那一大段话,我们可以发现烛之武是在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话说得到位又不伤人。
还有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那就是郑伯。
有人说他善于听取意见,这个优点可以弥补他不善于发现人才。
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到了那种危急时刻,人渣也成了人才。
对于他,我没什么多的感觉。
多读读古文,也许我们都会成为“烛之武”。
读史记有感作文2000字篇2捧起《史记》,动魄惊心;放下《史记》感慨万千……《史记》记载了3500多年的历史,上至古时代时传说的皇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
关于史记读后感2000字5篇

关于史记读后感2000字5篇导语: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多读书,读好书早已成为每一个人的心愿,读书能增强表达效果,使读者思索、回味文章的思想内容。
《史记》思想深邃、气势开阔、笔力雄放,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为历代“正史”开创先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人物传记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关于史记读后感2000字1《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
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x年至公元前9x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史记心得2000字

史记心得2000字史记心得2000字(精选5篇)史记心得20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史记心得20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史记心得2000字(精选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史记心得2000字篇1《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作者司马迁被誉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该书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阅读《史记》,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史记》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史记》的丰富内容和深刻思想所吸引。
该书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跨越了数千年的时间,涉及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经典之作。
同时,《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性和文学价值的经典之作。
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对人物形象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使得《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性和文学价值的经典之作。
其次,我领略到了《史记》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仅记录了历史事件,更记录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文化观念、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同时,《史记》在历史研究方法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司马迁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实地记录历史事件,注重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和评价,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等,这些方法对后世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我感受到了《史记》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著作,更是一部传承文化的经典之作。
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对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史记》读后感(精彩6篇)

《史记》读后感(精彩6篇)《史记》读书笔记篇一我读的《史记》,是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些人物故事的白话本。
这本书只节选了30篇史记中的故事。
古人说过“一叶而知秋”,读《史记》我完全可以领略《史记》的历史、文化的精深。
仰望夜晚的苍穹幽深而遥远,繁星闪烁,又使多少人沉醉其中,迷恋、憧憬,感慨万千。
《史记》犹如这深邃的夜空一样给人思考、哲理,前车之鉴的警醒。
走进《史记》一个个帝王将相,士族文人的音容笑貌、谈笑风生跃然纸上。
跟随他们的脚步,我目睹了他们在那个时代留下的串串印记。
有的人圣德,有的残暴,有的英武,有的昏庸,······帝尧禅让开启圣德,商纣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无不揭露其有多残暴,周厉王防民之口,让百姓道路以目的暴虐无道,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的昏庸,项羽刘邦的楚汉相争的风起云涌的治国策的较量,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美谈······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明的人物成为古今文学典范。
这也许就是母亲说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的文化树的根基。
只有这如此丰厚的根基,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读史使人明智”说的一点也不假。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让我们这些后辈明白:身处绝境拼死一搏的能量有多么巨大!我们要多思考、多实践。
每一个故事,让我们读过之后,都是一种启迪;每一个故事我们领会之后,都将变成我们的一种智慧!我读了至少五遍《史记》才敢拿起笔写这篇读后感,因为他的厚重、智慧、仁德,不容许我亵渎!《史记》读书笔记篇二前不久看了王立群老师的读史记,其中就说到了项羽的故事,项羽是古代著名的人物,可以这么说项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重要的功劳,中国历史上许多成语与他有关系,我们熟知的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都是与他有关系的。
项羽的祖父是楚国著名的大将军项燕,项羽的父亲没有在史记中记载,项羽是由他的伯父项伯养大的,项羽小时候对读书没有兴趣。
史记读后感2000字作文五篇

史记读后感2000字作文五篇推荐文章史记读后感500字范文四篇热度:《史记故事》读后感400字作文热度:《史记故事》读后感400字热度:《史记》读后感1500字作文五篇热度:史记读后感800字范文五篇热度:《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
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之后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史记读后感2000字《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
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史记》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史记》中对古代优秀任务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现了一个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为别人付出。
他治理了九条河流,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也体现了劳动人民改变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我还从赵氏孤儿,塑造了忠臣程婴和公孙杵同奸臣屠岸贾斗志斗勇的故事。
让我们感动于忠诚、善良、正义;鄙视邪-恶,痛恨不忠不义。
其中的《武王灭纣》通过文王和武王用他们的仁义、善良为民造福,让百姓安居乐业,和纣王的残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他们。
《陈胜吴广》的故事讴歌了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带领奴隶推翻秦朝的暴-政。
陈胜从起义到牺牲只有6个月,然而他点燃的反秦之火越烧越旺。
《飞将军李广》写的是飞将军李广爱兵如子抵抗匈奴进犯,保卫国土,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爱戴……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读后感2000字
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作为青少年,应认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五千年的中华史。
因此这个假期,我读了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梁启超先生称为“千古之绝作”的《史记》。
《史记》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全书共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我认为其中最为精彩、文学价值最高的当属人物传记部分。
先从司马迁说起。
根据书本前言的介绍。
我了解到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十岁开始诵古文。
曾向许多名人名师学习,从小就打下了儒家的思想基础。
他的父亲司马谈做过三十多年的太史令,学问极为渊博,临终时授命司马迁要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
司马迁矢志继承其父命。
司马迁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最终著成了《史记》,有很关键的三点因素:1.从小受到
孔子文化的熏陶,孔子文化的博雅风度陶醉并照耀着司马迁明澈的心灵。
2.父亲的叮咛也时时鞭策着他上进。
3.统一强盛的汉帝国文化氛围也为他提供了写作条件。
4.司马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执着也是他作出《史记》这一中华经典的重要因素。
司马迁用丰腴的手笔将人物摹形得十分传神,例如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滑稽列传等等,里面的人物形象伴随着《史记》千载如生。
先来谈谈我最喜欢的《刺客列传》吧!
《刺客列传》中描述了曹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刺客的故事。
从前,“刺客”这个词在我心里含有极深的贬义。
刺客不就是“亡命徒”?“心狠手辣的人”?“愤怒者”?读了《刺客列传》之后,“刺客”在我心中多了一层和以前不一样的意义:忠。
他们五位肩负着他人的嘱托或是国家的期盼和使命,怀着视死如归的精神,充斥着浓浓的忠义,不畏强暴,勇敢地与敌人相斗。
豫让是最让我悲痛的一个惨烈的刺客,他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自者容”。
他为了为知己智伯报仇。
为了这一个信念,他
屈身伪装成罪犯深藏匕首修整宫中的厕所,企图找机会刺杀赵襄子,结果未成功。
之后他并没有放弃,他把漆涂在身上,乔装成乞丐沿街讨饭,再次行刺,却被赵襄子识破,襄子正打算抓捕他时,他的请求让我震惊:乞求赵襄子让拿他的衣服让自己击刺衣服,来表达为智伯报仇的意愿,死而无憾。
在临死之前还能一心想着为知己报仇,即便是得到仇人的衣服刺几下的机会也不放过。
虽说他作为一个失败且并不专业的刺客,更像是一个彻底入了戏的演员,但他向世人演示了忠义。
他的狭义将自己那颗与知己肝胆相照的心映得熠熠生辉。
这样的朋友情谊怎不让人赞扬?
五位刺客中我最欣赏敬佩的是聂政。
聂政的故事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整个故事充满了浓浓的“悲”的情调。
开始,他对母亲的孝很是让人赞扬。
母亲去世后,他感于对严仲子的恩情,为了报答恩情,他将死抛之于脑后,刺杀宰相侠累。
本以为刺杀成功之后他会像其他刺客一样逃命,不曾想他居然当场自杀悲壮死去,以自己的命抵他人的命为抱恩情,让人感触良深。
为使姐姐不受连累
而毁容,可见他心思细腻,侠骨柔肠,亦可见其宁舍自己,不连累亲人的义勇精神。
《刺客列传》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最强调的四个字:忠、孝、节、义。
“忠”则对国家的忠心,“孝”则对父母,对家人的孝心与爱,“义”即对朋友的忠义。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五位刺客视死如归,忠肝义胆,为国为民为信仰舍生忘死,值为赞扬。
今天,这精神依然在发光,在弘扬。
曾记得,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无数的人们被无情的灾难夺取了亲人,某些身体部位甚至是生命。
此时此刻,许多志愿者搭起了一座爱的桥梁,进入了如火如荼的救灾工作。
2012年天津大爆炸时,消防员战士英勇救火的背影被称为“最美的逆行”,医生铺在爆炸现场抢救人命等等。
古往今来,在祖国人命有困难的时候,尤其是在事关民族利益的情况下。
爱国之心往往能点燃每个人的心灵之灯,指引我们跋山涉水,绕过道道弯,迈过道道坎,直至胜利的前方。
聊起《史记》,“本纪”放在全书之首,历来被视为是贯通全书
的纲要部分。
“本纪”中共有二十篇,以天子、国君的言行、政绩为中心,记载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在如今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曾经有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当代社会究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大多数人都会回答:当然是进步了!现代冰箱洗衣机高铁飞机大厦互联网各种发达的高科技,使人民生活更便利。
可另一种声音:早在五帝时期,烧柴米也未必不必现代暖气更温暖,古代人活得明白,制度简单而有效,人民安居乐业,安贫乐道,不要担心成为房奴,也不用在各种商战中绞尽脑汁老谋深算。
带着这个问题,我对“本纪”中的五帝本纪作了一番研究。
“五帝”及轩辕、颛顼、帝喾、尧、舜。
轩辕在阪泉之野战胜了炎帝,在涿鹿郊野擒获了蚩尤之后,代取了神农氏做了天子,统一华夏,这就是黄帝。
黄帝在位时,定度量衡之制、具六书之法、讨论病理并作《黄帝内经》,他的正妃螺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黄帝
在数学、文学、衣服、医药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它的儿子颛顼劝导百姓遵循自然规律从事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田地,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帝喾时代可谓是上古时期的太平盛世,他的治国方式是:“德莫与博爱余人,政莫高于博利于人。
政莫大于信,志莫大于人。
”他强调以诚信、仁政治天下。
尧舜主要贡献则是开创了禅让制。
五帝的统治策略虽看似简单,但在当时已是不凡之制。
他们在道德人伦,在治国功业,在造福人类等诸多方面都堪称楷模的远古帝王。
对于人类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之说,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吧,时代不同人们的需求不同。
不可否认的是五帝的功绩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先河。
《史记》中还有诸多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或事例。
春秋战国时候,爱惜人才的秦穆公为了赎回聪明才干的百里奚,用五张羊皮去跟楚人交换他,最后,秦穆公赎回了自己最喜欢的大臣百里奚时的聪明机智令人赞扬。
伯夷、叔齐的积仁洁行,屈原的以身殉国,勾
践的卧薪尝胆,残忍的吕后,狡诈的刘邦,诡计多端的妲己等等。
这些人性的丑恶与美好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司马迁将之列于《史记》之中,不仅仅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更教会了我们怎样明辨善恶,弘扬善良,贬弃丑恶。
《张耳陈余列传》中记载到,陈余因被小吏侮辱,便要和小吏拼命。
张耳训斥他:这样的小耻小辱怎值得用性命来做赌注?而《淮阴侯列传》中赞扬了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留侯世家》中的张良同样也能忍辱为老人进屋,才最终得到《太公兵法》。
司马迁所列的这些人物同样是收到屈辱,却有不一样的结果。
这教育了我们做事要学会理智,清楚地衡量辨别什么东西我们可以舍去什么不能。
忍辱求生其实不是苟且偷生,而是化悲愤为力量,发愤图强,通过建功立业或是复仇来洗刷过去。
《史记》中对女性的描写也十分出色,如喜爱诋毁他人的骊姬、神明大义的赵括母等等,许多不同地位,不同性格,不同姿态的女性也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如此的一本文学著作,四百多页的充满陈香的纸张,包囊的却
是几千年的历史,用尽的是司马迁毕生的精力与心血。
司马迁用笔将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将一个个故事情节铺开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情节的此起彼伏,我的心也在随之抑扬顿挫,它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一个世界,经历着那样的事情,品味着那样的美善美与丑恶。
品读《史记》,如观赏一幅描绘着中华民族的兴盛衰落的动人油画,缓慢行走在历史长廊,品味中华民族的神奇与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