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4 断层---走滑断层_PPT课件
合集下载
走滑构造

是一条左行转换断层,其活动可能与印支期中朝板块和扬子板块 的拼接、碰撞有关。随后在中生代中晚期进一步发生左行走滑, 可能与izanagi板块的斜向俯冲作用有关。晚白垩世至新生代表现 为右行走滑活动。沿着郯-庐断裂带东侧的分支走滑断裂系统中 发育了走滑盆地群,包括胶莱盆地和下扬子区盆地等(图5-42) 。
当深部的基底发生走滑活动时
,较浅的不能干岩层常形成褶皱 群并伴生断裂。受基底走滑活动 控制的强制褶皱可有两种:披覆 褶皱和牵引褶皱。披覆褶皱与伴 随的断块升降有关,而牵引褶皱 与扭动和旋转作用有关。随着走 滑活动的进行,这两种构造都会 被断层所切割破坏。
三、里德尔剪切的形态特征
单条断裂的应力状态
75 5-10
15 断层走向方向为
D,先形成低角 度R和高角度R1 里德尔共轭剪切 裂隙, 接着形
成晚期的逆向的 里德尔共轭剪切 P和P1。P为
Thrust shear ? 用P 的意思是物 质处于被动的 Rankine状态 (Passive Rankine state)
走滑应变椭圆
走滑构造变形带的应变椭圆 中,剪切方向与走滑构造的 主要位移带方向一致。如图 5-11所示,一对右行力偶 ,产生旋转剪切,有一个挤 压分量和一个拉张分量。变 形前平面上的圆在变形过程 中变为椭圆,而且椭圆的长 轴和短轴在递进变形过程中 相对于剪切方向发生旋转。 在走滑变形中可以发生多个 方向的次级破裂和变形。
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期间,圣安德烈斯断层突然发生4.7米的右行滑 动,向世人证明了走滑断层的现象。
40年代末50年代初,几乎几篇文章同时对世界各地的不同走滑断层 的大规模位移提出证据。
国际上走滑断层研究较好的有:
1 苏格兰大谷断层(Great Glen fault,1946) 2 圣安德列斯断层(San Andress fault,1952、1963) 3 新西兰阿尔平断层(Alpin fault,1956) 4 菲律宾断层(Philippin fault,1956) 5 阿富汗恰曼断层(Chaman fault,1958) 6 加勒比海巴特勒特断层(Bartlett fault,1957) 8 阿拉斯加迪那里断层(Denali fault,1957)
当深部的基底发生走滑活动时
,较浅的不能干岩层常形成褶皱 群并伴生断裂。受基底走滑活动 控制的强制褶皱可有两种:披覆 褶皱和牵引褶皱。披覆褶皱与伴 随的断块升降有关,而牵引褶皱 与扭动和旋转作用有关。随着走 滑活动的进行,这两种构造都会 被断层所切割破坏。
三、里德尔剪切的形态特征
单条断裂的应力状态
75 5-10
15 断层走向方向为
D,先形成低角 度R和高角度R1 里德尔共轭剪切 裂隙, 接着形
成晚期的逆向的 里德尔共轭剪切 P和P1。P为
Thrust shear ? 用P 的意思是物 质处于被动的 Rankine状态 (Passive Rankine state)
走滑应变椭圆
走滑构造变形带的应变椭圆 中,剪切方向与走滑构造的 主要位移带方向一致。如图 5-11所示,一对右行力偶 ,产生旋转剪切,有一个挤 压分量和一个拉张分量。变 形前平面上的圆在变形过程 中变为椭圆,而且椭圆的长 轴和短轴在递进变形过程中 相对于剪切方向发生旋转。 在走滑变形中可以发生多个 方向的次级破裂和变形。
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期间,圣安德烈斯断层突然发生4.7米的右行滑 动,向世人证明了走滑断层的现象。
40年代末50年代初,几乎几篇文章同时对世界各地的不同走滑断层 的大规模位移提出证据。
国际上走滑断层研究较好的有:
1 苏格兰大谷断层(Great Glen fault,1946) 2 圣安德列斯断层(San Andress fault,1952、1963) 3 新西兰阿尔平断层(Alpin fault,1956) 4 菲律宾断层(Philippin fault,1956) 5 阿富汗恰曼断层(Chaman fault,1958) 6 加勒比海巴特勒特断层(Bartlett fault,1957) 8 阿拉斯加迪那里断层(Denali fault,1957)
断层PPT演示课件

裂岩。
34
(4)玻化岩和断层泥 岩石在强烈的研磨和错动过程中局部发生熔融,
而后迅速冷却,会形成外面似黑色的岩有许多断层常具有一定程度的旋转运动,即以断层面上的一点为 枢纽中心,两盘发生相对旋转滑动,称为枢纽断层。
平移断层
枢纽断层
16
按断层的力学性质分类 1、压性断层 2、张性断层 3、扭性断层
17
第三节 断层的标志
一、断层崖和断层三面山
1、断层崖 由于断
层两盘的相 对错动,断 层的上升盘 常常形成陡 崖,这种陡 崖通常称为 断层崖。
(Ha),水平分量为平错(Hb)。
10
断层分类
1、根据断层走向与所切岩层走向的方位关系,分为: (1)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的断层。 (2)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直交的断层。
走向断层
倾向断层
11
(3)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的断层。
(4)顺层断层:断层面与岩层层理等原生地质界线基本一致的 断层。
21
22
二、构造标志
1、线构造和地质体的不连续
23
2、构造的强化带
24
25
三、断层面上的特征
1、擦痕是断层两 侧的岩块相互滑动 和摩擦留下的痕迹, 是断层面上常见的 一种构造现象,常 表现为一系列彼此 平行较均匀的细而 密的线条,或为一 系列相间排列的擦 脊与擦槽。
26
27
2、纤维状晶体 是在断层运动过程中,两盘逐渐分开时生
1
2
断层的概念和基本类型
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 因地壳的运动而产生断裂面, 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沿 着断裂面发生显著的位移时, 称为断层。
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或 岩体沿着断裂面没有发生明 显位移时称为节理。
34
(4)玻化岩和断层泥 岩石在强烈的研磨和错动过程中局部发生熔融,
而后迅速冷却,会形成外面似黑色的岩有许多断层常具有一定程度的旋转运动,即以断层面上的一点为 枢纽中心,两盘发生相对旋转滑动,称为枢纽断层。
平移断层
枢纽断层
16
按断层的力学性质分类 1、压性断层 2、张性断层 3、扭性断层
17
第三节 断层的标志
一、断层崖和断层三面山
1、断层崖 由于断
层两盘的相 对错动,断 层的上升盘 常常形成陡 崖,这种陡 崖通常称为 断层崖。
(Ha),水平分量为平错(Hb)。
10
断层分类
1、根据断层走向与所切岩层走向的方位关系,分为: (1)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的断层。 (2)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直交的断层。
走向断层
倾向断层
11
(3)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的断层。
(4)顺层断层:断层面与岩层层理等原生地质界线基本一致的 断层。
21
22
二、构造标志
1、线构造和地质体的不连续
23
2、构造的强化带
24
25
三、断层面上的特征
1、擦痕是断层两 侧的岩块相互滑动 和摩擦留下的痕迹, 是断层面上常见的 一种构造现象,常 表现为一系列彼此 平行较均匀的细而 密的线条,或为一 系列相间排列的擦 脊与擦槽。
26
27
2、纤维状晶体 是在断层运动过程中,两盘逐渐分开时生
1
2
断层的概念和基本类型
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 因地壳的运动而产生断裂面, 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沿 着断裂面发生显著的位移时, 称为断层。
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或 岩体沿着断裂面没有发生明 显位移时称为节理。
断层构造PPT课件

晚,地质学家在19世纪就认识了正逆 断层,而走滑断层20世纪初才被发现。 1、走滑断层的基本特征 (1)主要特点 ①走滑断层包括一系列与主断层 带平行或近微小角度相交的次级断裂
组成,单条断裂沿伸一般不远,各级
断裂分叉交织,常呈发辫状。
②常伴有雁列褶皱及断层以
及断层隆起与断陷盆地。 ③断层两盘地层一岩相带成 递进式依次错开,时代愈 老错移越大。
◆大陆裂谷(contineatal rift)-东非裂谷 ◆陆间裂谷(intercontinenta rift)红海
◆大陆裂谷→陆间裂谷→大洋裂谷为一演化序列
◆我国华北平原新生代裂谷,白垩纪沂沐裂谷以 及攀西裂谷等。
graben in this alluvial fan.
(7)剥离(拆离)断层(detachment) 为一上陡下缓的大型铲状正断层(listric-normal fault)。主要产出于盖层与基底之间,上盘包括一套正断层组 合,发育区域隆起背景上,是岩石圈多层次拆离,盖层在基底 上滑脱的具体表现,具有垂向分带性即:表层次为正断层组合; 中层次为塑性变形为主的韧性剪切(8-15km);深层次,伸展 塑性流变。
斜交断层走向滑动的断层,即 1、2、 3两两组合命名
4、枢纽断层(hinge fault)
P1 J1yer
逆冲断层-新藏公路峡南桥
(一)逆冲推覆构造(Thrust Faulds)
●原地岩块(系统)(Autochthon) ●外来岩块(系统)(Allochthon) ●逆冲岩席(片)(Thrust Sheet) ●逆冲推覆构造或推覆构造 (Nappe)
§6 断层的观察与研究
一、断层的识别或确定
(一)地貌标志
1、断层崖; 2、断层三角面; 3、错断的山脊; 4、山岭和平原的突变;
组成,单条断裂沿伸一般不远,各级
断裂分叉交织,常呈发辫状。
②常伴有雁列褶皱及断层以
及断层隆起与断陷盆地。 ③断层两盘地层一岩相带成 递进式依次错开,时代愈 老错移越大。
◆大陆裂谷(contineatal rift)-东非裂谷 ◆陆间裂谷(intercontinenta rift)红海
◆大陆裂谷→陆间裂谷→大洋裂谷为一演化序列
◆我国华北平原新生代裂谷,白垩纪沂沐裂谷以 及攀西裂谷等。
graben in this alluvial fan.
(7)剥离(拆离)断层(detachment) 为一上陡下缓的大型铲状正断层(listric-normal fault)。主要产出于盖层与基底之间,上盘包括一套正断层组 合,发育区域隆起背景上,是岩石圈多层次拆离,盖层在基底 上滑脱的具体表现,具有垂向分带性即:表层次为正断层组合; 中层次为塑性变形为主的韧性剪切(8-15km);深层次,伸展 塑性流变。
斜交断层走向滑动的断层,即 1、2、 3两两组合命名
4、枢纽断层(hinge fault)
P1 J1yer
逆冲断层-新藏公路峡南桥
(一)逆冲推覆构造(Thrust Faulds)
●原地岩块(系统)(Autochthon) ●外来岩块(系统)(Allochthon) ●逆冲岩席(片)(Thrust Sheet) ●逆冲推覆构造或推覆构造 (Nappe)
§6 断层的观察与研究
一、断层的识别或确定
(一)地貌标志
1、断层崖; 2、断层三角面; 3、错断的山脊; 4、山岭和平原的突变;
《断层的分类》课件

03
断层线附近常出现羽毛 状裂隙或阶梯状断层。
04
断层两盘相对错动方向 与岩层或构造线方向大 致垂直。
平移断层的应用
地壳运动分析
平移断层是地壳水平拉张或挤压 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平移断层的 分析,可以了解地壳运动的方向
和强度。
矿产资源勘查
平移断层常常控制着某些矿产资 源的分布,通过研究平移断层的 走向和分布规律,有助于矿产资
复合断层的应用
复合断层在地质学和地球物理 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研究 地壳运动、构造变形和矿产资
源的重要基础。
通过研究复合断层的几何形态 、产状、规模和分布规律,可 以推断地壳的运动方式和构造
应力场的分布特征。
复合断层也是油、气、水等矿 产资源的重要储集和运移通道 ,对于油气勘探和地下水资源 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逆断层的定义
01
逆断层的定义
逆断层是指上盘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在地质构造中,由于地壳
的挤压或拉伸作用,当岩层受到的挤压力或拉伸力超过其承受能力时,
岩层就会发生断裂,形成逆断层。
02
逆断层的形成
逆断层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当地壳受到挤压或拉伸作用时,岩
层会受到挤压或拉伸力,当这种力超过岩层的强度时,岩层就会发生断
正断层在地貌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常常形成断裂谷、地垒等构造地貌 。
在矿产资源勘探中,正断层可以作为 矿体赋存的标志之一,有助于矿床的 预测和勘探。
正断层的发育程度和方向可以影响地 下水系的分布和流向。
正断层的形成和演化还可以为研究地 壳运动和地质历史提供重要的线索和 依据。
04
平移断层
平移断层的定义
复合断层的特征
复合断层具有复杂的几何形态,可以表现为多条小断层 的相互交织和切割,形成各种不同的组合形式。
高等构造地质学-7走滑构造

右行右阶-拉伸、 右行左阶-挤压、
拉分盆地
断块隆起,pop up
自 行 分 析 转 弯 处 的 应 力 状 态
思考转弯处应力 状态和相应构造 类型
走滑断层的应力状态(三)
交切走滑断层引起的应力状态(1):以小角度相交 且滑向相反,会出现两种情况:两条走滑断层一 致滑向楔尖引起挤压隆升;一致背离楔尖滑动, 则引起拉伸断陷。
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
走滑与块体旋转
•常伴生由褶皱、断裂及断块隆起和断陷盆地 等构造;
•断层两侧地层-岩相带呈递进式依次错移, 时代越老移距越大;
•断裂带常呈直线延伸,甚至穿过起伏很大的 地形仍保持直线型,航、卫片上显示清楚。
走滑断层的阶式(一) 左阶式:各次级断层沿走向依次向左错列。
左行左阶 式。重叠 部位为拉 伸区域
右行左阶 式。重叠 部位为挤 压区域
走滑造
走滑断层(strike-slip fault)即走向滑动断层,一般 指大型平移断层,两盘沿直立或近于直立断层面 相对水平剪切滑动。走滑断层和兼具倾向滑动的 大型走滑断层相当普遍,并在区域构造活动中具 有主要意义。
基本特点
•走滑断裂带包括一系列与主断裂带相平行或 以微笑角度相交的次级断层,单条断层一般延 伸不远,各级断层分叉交织,构成发辫式;
交切走滑断层引起的应力状态(2):两条相交且滑 向相同的走滑断层,聚敛者(压剪)引起挤压、隆 升,离散者(张剪)引起拉伸、沉降。
离散
聚敛
拉分盆地(一)
拉分盆地(pullapart basin):走 滑断层系中拉 伸形成的断陷 盆地。B.C. Burchfiel 1966 圣安德列斯走 滑断层控制的 死谷盆地时提 出,后来建立 了相应模式。
走滑断层的阶式(二) 右阶式:各次级断层沿走向依次向右错开。
断层PPT演示课件

离。 3、铅直地层断距(Hg) 是指在与岩层走向垂直的剖面上,断层两盘同一岩层或矿层错开的铅直距离。 4、水平地层断距(Hf) 是指在与岩层走向垂直的剖面上,断层两盘同一岩层或矿层错开的水平距离。
9
5、走向断距(Hd) 是指断层两盘同一岩层或矿层沿断层走向线错开的水平距
离。 在与断层走向垂直的剖面上,倾向断距的铅直分量为落差
30
31
2、断裂构造岩
是指断层两盘岩石在断裂作用中被改造形成的具有特征结 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的岩石。断裂构造岩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断层角砾岩:是由保持原岩特点的岩石组成,可分为角砾 岩和磨砾岩两种。
32
(2)碎粒岩和碎斑岩
33
(3)碎粉岩 颗粒均匀,粒径一般在0.1mm以下。也成为超碎
(Ha),水平分量为平错(Hb)。
10
断层分类
1、根据断层走向与所切岩层走向的方位关系,分为: (1)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的断层。 (2)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直交的断层。
走向断层
倾向断层
11
(3)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的断层。
(4)顺层断层:断层面与岩层层理等原生地质界线基本一致的 断层。
纵 断 层
13
横断层
14
斜断层
3、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分类: (1)正断层
是断层上盘相对下盘沿断层面向下滑动的断层。 (2)逆断层
断层的上盘相对下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的断层。根据断层倾角 大小可分为高角度逆断层和低角度逆断层。
正断层
逆断层
15
3、平移断层
是断层两盘顺断层面走向相对移动的断层。规模巨大的平移断 层通常称为走向滑动断层,又可进一步命名为左行和右行平移断 层。
9
5、走向断距(Hd) 是指断层两盘同一岩层或矿层沿断层走向线错开的水平距
离。 在与断层走向垂直的剖面上,倾向断距的铅直分量为落差
30
31
2、断裂构造岩
是指断层两盘岩石在断裂作用中被改造形成的具有特征结 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的岩石。断裂构造岩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断层角砾岩:是由保持原岩特点的岩石组成,可分为角砾 岩和磨砾岩两种。
32
(2)碎粒岩和碎斑岩
33
(3)碎粉岩 颗粒均匀,粒径一般在0.1mm以下。也成为超碎
(Ha),水平分量为平错(Hb)。
10
断层分类
1、根据断层走向与所切岩层走向的方位关系,分为: (1)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的断层。 (2)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直交的断层。
走向断层
倾向断层
11
(3)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的断层。
(4)顺层断层:断层面与岩层层理等原生地质界线基本一致的 断层。
纵 断 层
13
横断层
14
斜断层
3、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分类: (1)正断层
是断层上盘相对下盘沿断层面向下滑动的断层。 (2)逆断层
断层的上盘相对下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的断层。根据断层倾角 大小可分为高角度逆断层和低角度逆断层。
正断层
逆断层
15
3、平移断层
是断层两盘顺断层面走向相对移动的断层。规模巨大的平移断 层通常称为走向滑动断层,又可进一步命名为左行和右行平移断 层。
《走滑断层》PPT课件

断裂以张性断裂为主,
锐角指示本盘运动方向, 形成机制见图。
四、牵引构造:断层走滑引起两侧地层、岩层和构造的弯曲
五、走滑双重构造:两条平行走滑断层及其围限断块中与主断 裂斜交的次级雁列走滑断层组成的 断层构造。
六、大陆楔入与挤出逃 逸构造:是Tapponnier 等人为解释印度与欧亚 大陆碰撞引起的欧亚大 陆变形提出的一种假设 模式。
5 标志层பைடு நூலகம்的距离不断加大。
错断的标志层之间的距离稳定不变。
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的区别
走滑断层
转换断层
6 常由几条平行断层构成一组,各 转换断层常单条出现,如有另一条平行产出,其
条位移方向均一致。
位移方向可以一致也可以相反。
7 运动方向与标志层的错移方向一 运动方向与标志层的错移方向相反。 致。
8 整个带上均有剪切活动。
二、花状构造:走滑断层系中一种特征性构造。剖面上一条 走滑断层自下而上成花状撒开,故称为花状构造。 根据结构和力学性质可分为正花状构造和负花状构造。
1.正花状构造:是挤压性 走滑断层派生的在压扭性 应力状态中形成的构造。 一条陡立走滑断层向上分 叉撒开,以逆断层组成的 背冲构造。断层下陡上缓 凸面向上,被切断的地层 多成背形。正花状构造象 一个倒立的细管锥体。
七、陆块旋转构造:大陆发生大规模走滑时,陆壳会被破 坏成若干断块,断块在边界断裂走滑作用下发生相对旋转。
滇西块体运动及边界调节示意图
规则的 多米诺 旋转
不规则 旋转
八、转换断层: 走滑断层的一种特殊 类型。是分隔大型岩 石圈板块边界,它连 接其它板块边界(俯 冲带、离散脊或三结 点),构成能使刚性 板块相互运动并保持 地球表面积不变的重 要构造要素。
平行主干断层的同向走滑断层10阶步的形成11第三节挤压性走滑与拉张性走滑走滑断层是不同取向的相关断裂特别是r和p断裂的沟通连接而成断层面常常弯曲因而走滑运动过程中在这些断层弯曲部位或叠接部位桥区形成局部的挤压和拉张区
锐角指示本盘运动方向, 形成机制见图。
四、牵引构造:断层走滑引起两侧地层、岩层和构造的弯曲
五、走滑双重构造:两条平行走滑断层及其围限断块中与主断 裂斜交的次级雁列走滑断层组成的 断层构造。
六、大陆楔入与挤出逃 逸构造:是Tapponnier 等人为解释印度与欧亚 大陆碰撞引起的欧亚大 陆变形提出的一种假设 模式。
5 标志层பைடு நூலகம்的距离不断加大。
错断的标志层之间的距离稳定不变。
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的区别
走滑断层
转换断层
6 常由几条平行断层构成一组,各 转换断层常单条出现,如有另一条平行产出,其
条位移方向均一致。
位移方向可以一致也可以相反。
7 运动方向与标志层的错移方向一 运动方向与标志层的错移方向相反。 致。
8 整个带上均有剪切活动。
二、花状构造:走滑断层系中一种特征性构造。剖面上一条 走滑断层自下而上成花状撒开,故称为花状构造。 根据结构和力学性质可分为正花状构造和负花状构造。
1.正花状构造:是挤压性 走滑断层派生的在压扭性 应力状态中形成的构造。 一条陡立走滑断层向上分 叉撒开,以逆断层组成的 背冲构造。断层下陡上缓 凸面向上,被切断的地层 多成背形。正花状构造象 一个倒立的细管锥体。
七、陆块旋转构造:大陆发生大规模走滑时,陆壳会被破 坏成若干断块,断块在边界断裂走滑作用下发生相对旋转。
滇西块体运动及边界调节示意图
规则的 多米诺 旋转
不规则 旋转
八、转换断层: 走滑断层的一种特殊 类型。是分隔大型岩 石圈板块边界,它连 接其它板块边界(俯 冲带、离散脊或三结 点),构成能使刚性 板块相互运动并保持 地球表面积不变的重 要构造要素。
平行主干断层的同向走滑断层10阶步的形成11第三节挤压性走滑与拉张性走滑走滑断层是不同取向的相关断裂特别是r和p断裂的沟通连接而成断层面常常弯曲因而走滑运动过程中在这些断层弯曲部位或叠接部位桥区形成局部的挤压和拉张区
《断层解释》PPT课件

宽条带低连续性数据对应数据质量不好、边界断 层或规模较大的地层破碎带;
块状高或低连续性数据对应均质岩性体或扇体。
1792ms
相
干
数
据
体
的
断
1984ms
层
解
释
1888ms
2032ms
(1392ms)
水平切片断裂叠合图 (1452ms)
(1428ms)
盐家-丰4三维 区东营组底界断 裂系统与沿层相 干体切片叠合图
p11
p5
p37
禹城北三维南北向地震剖面(460)
新田家三维区南北向442测线
设计井
T2
T3 T4 T6
地震剖面断裂及构造解释
地震剖面断裂及构造解释
地震剖面断裂及构造解释
T2 T2
T4 T4
T6 T6
(四)相干数据体的构造解释
• 相干体分析技术
• 相干体技术是由相干技术公司(CTC)和 Amoco公司发明并获得1997年的美国专利,
(二)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基本特征
• 反射波同相轴错断,但两侧波组关系稳定, 波组特征清楚;
• 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 突然变化;
• 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 白带;
• 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 强相位转换的现象,
• 异常波的出现 。
1.反射波同相轴错断,但两侧波组关 系稳定,波组特征清楚
• 两盘的垂直深度差就是断层的落差。
• 一般而言,反射层处于较深的一侧称为 下降盘。如果反射层由于断层的牵引作 用,在断面附近出现局部弯曲,往往是 局部凹界面的一侧为下降盘,而出现局 部凸界面的一侧为上升盘。
3.断面倾角的确定
块状高或低连续性数据对应均质岩性体或扇体。
1792ms
相
干
数
据
体
的
断
1984ms
层
解
释
1888ms
2032ms
(1392ms)
水平切片断裂叠合图 (1452ms)
(1428ms)
盐家-丰4三维 区东营组底界断 裂系统与沿层相 干体切片叠合图
p11
p5
p37
禹城北三维南北向地震剖面(460)
新田家三维区南北向442测线
设计井
T2
T3 T4 T6
地震剖面断裂及构造解释
地震剖面断裂及构造解释
地震剖面断裂及构造解释
T2 T2
T4 T4
T6 T6
(四)相干数据体的构造解释
• 相干体分析技术
• 相干体技术是由相干技术公司(CTC)和 Amoco公司发明并获得1997年的美国专利,
(二)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基本特征
• 反射波同相轴错断,但两侧波组关系稳定, 波组特征清楚;
• 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 突然变化;
• 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 白带;
• 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 强相位转换的现象,
• 异常波的出现 。
1.反射波同相轴错断,但两侧波组关 系稳定,波组特征清楚
• 两盘的垂直深度差就是断层的落差。
• 一般而言,反射层处于较深的一侧称为 下降盘。如果反射层由于断层的牵引作 用,在断面附近出现局部弯曲,往往是 局部凹界面的一侧为下降盘,而出现局 部凸界面的一侧为上升盘。
3.断面倾角的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4.3.1 拉分盆地(Pull-Apart Basin)
定义:走滑断层系中拉伸作用形成的断陷盆地 B.C.Burchfiel 基于圣安德列斯断层控制的死谷
盆地的研究首次提出 拉分盆地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化走滑断层系和相
关构造基础理论研究,石油天然气和盐类矿产勘 探开发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7.4.3.1.1
• 陆缘:陆相→海相;或海相→湖相→河流相 • 陆内拉分盆地:全为陆相
大型拉分盆地,长期生长,地壳相对薄,有火山 活动,热流较高
利于油气、盐类矿床形成 地震:伸展扭动背景中,容易诱发地震
• 土耳其安那托利亚断层; 1920年甘肃海原地震;滇 西北红河北段第四纪断陷
7.4.3.1.3
(据吴大宁等,1985)
拉分盆地的几何学特点
• 形态:菱形。以前称作菱形断陷 • 规模
长:数百米——百公里 宽:数十米——数十公里 深:数十米——数十公里
• 长宽比
约3:1
7.4.3.1.1
7.4.3.1.2
拉分盆地的演化
在二条断层控制下发育,也可在一组雁列断层 控制下发育
大型拉分盆地中可以发育次级走滑断层和拉分 盆地,形成堑中堑和堑中垒
讨论:逆冲推覆构造的台阶状结构
按照一般理解,台阶状断层面比平面状或曲面状断层面具 有更大的摩擦力,不利于断层的形成和滑动。那么,如何 理解逆冲推覆构造的台阶式结构?
小结
对研究对象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 地质体类型,均匀性,各向同性/异性 • 岩石力性,先存软弱面,地质背景…… • P, Pf, T, t, F, e
4.变质带和断层岩带在断层两盘不对 育(ⅡC)
称,除标志层间两盘发育外,其余 5.如有两条或更多条断层,各条断层的
部分只一盘发育(ⅠC)
转换断层
走滑断层
1.标志层的平错断距基本稳定不变 1.标志层的平错断距随着断层活动而不
(Ⅰ)
断加大(Ⅱ)
2.标志层的错位与断层剪切方向相反 2.标志层的错位与剪切方向一致(Ⅱ)
(Ⅰ)
3.剪切滑动贯穿整个断层带,整个带上
3.剪切滑动只限于标志层之间(Ⅰ中 均可发生地震
的bc之间),地震只发生于该段上 4.变质带和断层岩带在断层两盘对称发
----------------
7.4.2.5
雁列式走滑断层的重叠(O)和间隔(W)
----------------
+++++ +++++ +++++
W??
O
+++++ +++++ +++++ ----------------
7.4.3
与走滑断层有关的构造和相关问题
拉分盆地 花状构造 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 离散性/收敛性走滑断层作用
7.4.3.2
花状构造(Flower Structure)
走滑断层自下而上发散为若干条次级断层,在 剖面上呈花状形态
根据剖面形态、断层力学性质分为正花状和负 花状
花状构造多发育在未发生强烈变形和构造叠加 的地区
7.4.3.2.1
正花状构造
压扭性应力状态 背冲式逆断层组合 断面下陡上缓,凸
拉分盆地形态一般窄而长,宽度受断层间距控 制而相对稳定,长宽比达到3:1时停止发育
盆地消亡过程一般是自边界向内部萎缩
7.4.3.1.2 复合拉分盆地的演化模拟
大型拉分盆地及其内部次级构造
From Atilla Aydin et.al., 1982
7.4.3.1.3
拉分盆地的地质特点
发育快、沉降快、厚度大、相变快
转换断层断层面陡立,横切洋中脊,是洋中脊扩 张作用形成,其两盘相对位移局限于两段洋中脊 之间,是主要的地震震源地之一。某些大型转换 断层构成板块边界。
Transform Fault and Fracture Zone
7.4.3.3
转换断层与走滑断层的区别
转换断层 走滑断层
7.4.3.3
转换断层与走滑断层对比
面向上 地层呈背形,但非
弯滑褶皱
正花状构造示意图
7.4.3.2.2
负花状构造
离散性、张扭性应 力状态
似地堑正断层组合、 断面凹向上
地层平缓 浅部发育纵向向形
(不具弯滑性质)
负花状构造示意图
7.4.3.3 转换断层与走滑断层
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 的概念由J. T. Wilson (1965) 提出
7.4.1 直线状线性构造卫星影像
Right Lateral Strike Slip Fault
7.4.1
7.4.1
7.4.1
走滑断层伴生的褶皱
雁列式褶皱
• 褶轴小角度交于断层,多为背斜 • 远离断层倾伏、消失 • 产于断层一侧或二侧,或带内,亦产于隐伏断层之上
的覆盖层中
牵引褶皱
7.4.1
7.4.2.2
断层弯曲引起的应力应变场
7.4.2.2
断层弯曲引起的应力应变场
7.4.2.3
断层交切引起的挤压、拉张
up
down 二条平移断层相交引起的隆升(左)和下陷(右)
7.4.2.4
走滑断层端部应力状态
பைடு நூலகம்
----------------
+++++ +++++ +++++
+++++ +++++ +++++
• 拉分盆地 • 花状构造 • 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的区别
Duplex of Iguatu Strike-Slip Shear Zone, Brazil (from A.Vauches, 1996)
7.4.1
右旋走滑断层
Right lateral clockwise
左旋走滑断层 Left lateral anti-clockwise
把复杂对象分解后进行具体分析
• 断坪/断坡
总体分析、解释,建立构造模型 实验验证
• 主控因素、约束条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地质验证 逆冲断层台阶式结构动画
7.4 走 滑 断 层
定义:走滑断层是走向滑动断层的简称,指的是位 移方向与断层走向相同或相近的大型平移断层
走滑断层基本特征 走滑断层应力状态和相关变形 与走滑断层有关的构造和相关问题
N 1
2
3 4 5
圣安德列斯断层东侧的雁列式褶皱
7.4.1 基底走滑断层上覆岩层雁列构造
7.4.1
新西兰阿尔卑斯断层测旁的倾竖褶皱
7.4.2
走滑断层应力状态和相关变形
走滑断层的应力应变场 断层弯曲引起的应力应变场 走滑断层交切引起的挤压、拉张 断层端部应力状态
7.4.2.1 走滑断层的应力应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