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方案
中科院大类分区和小类分区的区别 -回复

中科院大类分区和小类分区的区别-回复中科院大类分区和小类分区是中国科学院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两种分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生进行分类和管理。
下面将逐步回答中科院大类分区和小类分区的区别。
1. 定义区别:- 中科院大类分区:大类分区是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的一种分类方式,用于统筹安排研究生招生计划,分为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个大类。
- 中科院小类分区:小类分区是在大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的细化分类方式,用于更具体地安排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以满足不同学科领域的需要。
小类分区通常在专业的名称中体现,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
2. 分类依据区别:- 中科院大类分区:大类分区主要是根据学科的广泛性和总体领域进行分类的,旨在统筹安排研究生的招生计划。
大类之间的划分基于学科的共性和相似性,不涉及到具体的学科细节。
通过大类分区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招生计划中各个学科领域的分布状况。
- 中科院小类分区:小类分区则更加关注学科的细分领域和深度,具体到不同专业的名称上。
小类分区是在大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划分的,通过将学科领域分成更小的专业类别,进一步满足不同学科的培养和研究需求。
3. 管理层面区别:- 中科院大类分区:大类分区是为了在组织层面上进行整体管理和协调的工具。
科学院根据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需求和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合理分配招生计划,并进行统筹调整。
通过大类分区,可以为各个学科领域提供相对公平和公正的机会,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
- 中科院小类分区:小类分区则更加关注学科培养和研究的细节。
科学院根据不同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设置相应的小类分区,以满足不同学科的特殊需求和要求。
通过小类分区可以更精确地安排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专业发展路径。
4. 职业发展影响区别:- 中科院大类分区:大类分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就业前景。
对材料类专业按类招生专业分流的研究与实践

体系 与优 质教 学 资源 建设 为主要 内容 的课题 研究 , 以
提高材 料类本 科人 才质量 , 培养 面 向生 产 、 建设 、 管理 、
学科 专业 的布局 和发 展 、 育教 学 资 源 的配置 和办 学 教
效 益 ; 系 到学生 的专业 选择 和爪. 的满足 , 响到 高 关 1 1 生 影 校 的可持 续 发展和 学生 的 ( 个性 发展 和全面 发展 ) 和谐 发展 , 因此很 有 必要 对 学生 专业 分 流丁 作进 行 深入研
周 辉
( 西 理 工学 院 材 料 学 院 , 西 陕 陕 汉中 730 ) 2 0 3
【 摘
要】 目 , 前 一些高校按 学科 大类招 生, 学一段 时间后进行专业分流 , 入 往往会 产生学生比较 集中的专业选择
和有限的教 育教 学资源之 间的矛盾 , 部分学生专业志愿得不到满足 , 会影响到人 才培 养质量 、 学科 专业 的发展等等,
时 间安排表 。
乏 明确 的要 求 , 实践 环 节实 施效 果 不理 想 。在 理论 教 学 内容 和招 生规 模 不断 膨 胀 , 实践 教 学资 源越 来越 短
会 和行 业发展 服务具 有重要 的意 义。 2 专业分 流 的基本原 则
究 。陕西理 工 学 院从 2 0 年开 始 , 06 在材料 学 院首次 实 行 按类招 生 和培养 , 目前 , 第一 届专业 分流后 的毕业 生
即将毕业 , 此谈谈 几点体 会 。 在 1 材料 类专 业按类 招生 的现 实意义
服务 第一 线 的 以高 素质 的工 程技 术 型本 科人 才 ; 积极
探 索 以本 科教 学 为 主导 , 以学生 工程 技 术应 用能 力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年大类招生学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年大类招生学生专业分流工作实施方案为做好2017级学生专业分流工作,根据《东北大学关于大类招生本科生专业分流工作的指导意见》(东大教字〔2014〕57号)和《关于启动2018年大类招生学生专业分流工作的通知》(东大教字〔2018〕49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学生专业分流实施方案如下。
一、分流原则(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在学生自愿申请的基础上,依据大一学年的总平均学分绩点,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功能材料和材料物理四个本科专业进行专业分流。
(二)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专业分流工作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公平、公正地推行。
二、组织机构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类本科生专业分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组长:秦高梧张玉宝副组长:蒋敏贺翔成员:茹红强申勇峰陈岁元李晓东丁桦李英龙赵宪明班春燕李小武孙本哲张林杨明凤关录奎吴镝三、分流对象与专业计划专业分流对象为2017级材料类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共415人。
定向培养学生(国防生、定向企业学生、预科转正入学学生、内地新疆西藏班等四类学生)和在分流确定专业后降到2017级的降级生不参加分流。
目前,材料类2017级参与分流学生391人。
四、专业分流操作细则(一)填报专业志愿。
2018年7月10日至12日,学生网上填报专业志愿。
除定向生外,每人填报五个专业志愿,分为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第四志愿和第五志愿。
7月13日学院导出报名结果并公示。
(二)志愿调整。
8月4日,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站上公布2017级材料大类学生总平均学分绩点及排名。
学生可根据自己绩点排名情况在8月5日至7日调整志愿。
(三)按志愿优先原则录取。
当申报第一志愿人数小于等于分流限额时,全部录取;第一志愿未录满的专业,从第一志愿填报其他专业未被录取、第二志愿填报该专业的同学中,按照“学分绩点”从高分向低分依次录取的原则录取;若第二志愿未录满,则从第一、第二志愿填报其他专业未被录取,第三志仍愿填报该专业的同学中,按照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的原则录取;依此类推。
材料与工程分流方案

材料与工程分流方案引言在当今社会中,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新材料和工程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不少高校都设立了材料与工程分流方案。
本文将针对材料与工程分流方案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一、材料与工程的背景材料与工程是21世纪最重要的未来技术之一,它将对未来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材料与工程学科涉及材料科学、材料工程、材料加工与制造、材料设计等多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将对未来的汽车、电子、航空、航天、新能源、医疗等领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材料与工程专业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
二、材料与工程专业在高校的现状目前,国内的高校中有着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材料与工程专业。
这一趋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而这也意味着高校需要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升教学质量。
然而,目前在一些高校中,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资源配置存在着不足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不利于高校在材料与工程专业领域的发展。
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很多高校都开始着手制定材料与工程分流方案。
三、材料与工程分流方案的意义材料与工程分流方案是指将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根据其学术及职业发展需求,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进行分流,使得不同兴趣和擅长的学生能够进入不同的专业方向,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满足社会中不同领域对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材料与工程分流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高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科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体现了高校对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的重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发展机会。
四、材料与工程分流方案的制定1.明确分流目标在制定材料与工程分流方案的时候,需要对分流的目标进行明确。
佳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实施方案

佳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类分流实施细则(试行)一、指导思想按照《佳木斯大学大类招生工作方案》(佳大教字[2012]19号)文件要求,学生完成专业平台课程学习后,根据对专业的了解、个人兴趣与特点、就业意愿、学习成绩等进行分流。
为落实学校大类招生培养目标,规范专业分流管理和程序,确保专业分流工作公平、公正、公开,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分流细则。
二、组织领导为规范管理,明确职责,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分流委员会,具体情况如下:主任:李慕勤李星逸副主任:秦湘阁吕奎龙刘新英委员:程汉池赵淑金荣守范王涛王军王静黄志求张云龙李俊刚庄明辉工作人员:宋春梅金杨李国辉董亭亭三、分流原则1.在专业基础教育阶段结束后,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学生自愿申请的基础上,依据综合成绩,进行专业分流。
2.专业分流应坚持公平、公正、择优、公开的原则,增强专业分流工作的透明度。
3.专业分流时应充分考虑专业布局,合理调配教学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4.学生分流应有利于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尊重学科专业的发展。
5.专业选择只能在招生大类所包含的专业范围内选择,不得跨类选择专业。
四、分流专业材料类: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等5个专业,大类专业基础教育时间2年,第四学期期末完成专业分流工作。
五、分流程序1.学院采取书面和专业介绍等多种形式对专业分流工作进行宣传、引导,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专业计划数、分流条件及分流细则,并报学校审批。
2.教科办要安排好学生在大类阶段最后一学期的考试,确保有充分的时间安排分流。
3.分流时考虑学生个性,在学生自愿申请的基础上,依据各专业办学条件及学生综合成绩,进行专业分流。
学生可填报2个专业选择志愿,当报名学生数多于专业接收计划数时,按学生在大类专业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成绩录取。
第一轮次选专业中未确定专业的学生,以相同方式参加第二轮次选专业报名,并根据学校公布的各专业剩余计划数填报专业志愿。
基于“大类招生”背景的专业分流方案设计——以中南大学“冶金材料”大类专业为例

基于“大类招生”背景的专业分流方案设计——以中南大学“冶金材料”大类专业为例摘要:本文以中南大学“冶金材料”大类专业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为例,介绍了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开展专业分流方案和专业内培养方向分流方案设计,以及大类培养的思路与方法。
按照“自主申请,志愿优先,兼顾成绩”的原则,实施大类专业分流。
为体现个性化培养,分流方案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学业成绩排名,以达到合理分流,满足各专业平衡发展的目标。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业内进行四个专业培养方向的分流方案设计,充分考虑学科平衡发展的要求,设定各培养方向人数的合理浮动区间。
在大类培养背景下,利用统一安排的“新生课”开展专业宣传,使每名学生都能全面认识和了解“冶金材料”大类专业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方向、学科实力、突出成果、国际国内影响力等信息,为学生后续的专业选择、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冶金材料”大类专业,新生课0.引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日益明显,专业界线逐渐淡化。
为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我国很多高校相继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高素质”的理念来设置课程体系并组织教学活动。
实施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扭转我国高校长期以来专业划分细、专业范围窄、学生适应性较差、知识融通与迁移能力弱的问题,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市场适应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更好地适应了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1-3]。
为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适应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满足教育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本科人才模式”改革的需要,中南大学从2018年开始实施“按大类专业招生、按大类专业培养”的教育改革。
其中,“冶金材料”大类专业的改革最能体现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大类培养特色。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类(本科类)材料类材料科学与工程面向一级学科实行按“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面,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
为适应工程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本类别从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始进行专业分流培养,分为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功能材料、材料物理四个本科专业。
本科学制4年,管理机制采用学分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最长6年,最短3年。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该专业培养具备深厚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材料设计与结构分析、材料合成与制备、性能检测与评价等领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技术精英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固态相变原理及应用、金属材料学、材料力学性能、材料表面改性技术、计算机在材料学中的应用、检测技术及质量评估、复合材料等。
该专业目前设有两个专业方向:先进材料方向(先进复合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失效分析和安全评估等方面)和无损检测方向(包括材料性能无损表征、超声波信号分析与处理、超薄层复合结构的检测与评价,以及超声检测与无损评价技术等方面)。
毕业生主要在材料与制造业领域的企业事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质量检验与评估、经营管理、国际经贸等工作。
该专业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该专业是国家同类专业首个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是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06年被评为首批“辽宁省本科示范性专业”。
该专业培养具备深厚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在材料复合场改性技术、材料加工过程计算机模拟、材料加工工艺控制与优化、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和新材料开发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与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技术精英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艺学、计算机模拟技术与应用、检测技术及质量控制、材料制备技术、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等。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主干课程: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材料科学导论、有机化学、结构化学、材料物理化学、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固体化学、现代材料分析技术、电子陶瓷、磁性材料、电子封装材料、材料科学进展、新能 源材料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到电子、微电子、通讯、化学、化工、高分子合成与加工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及 管理部门从事新材料、新器件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或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学院现有教师91人,其中:教授23名、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室师)34名,中级职称29 名。
博士导师:涂铭旌、冉均国、沈保罗、肖定全、朱世富、冯良桓、郑文琛、朱建国、尹光福、陈云贵、赵北 君、刘颖、郑家贵、周大利、王瑞林、汪天富
硕士导师:蔡伟、刘恒、孙小松、芶立、刘小波、黄婉霞、张萍、李伯刚、姚亚东、毛健、王洪涛、黄维刚、 余萍、张云、朱达川、张静全、黎兵、苏葆辉、程丽萍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川大学下属学院
01 学院介绍
03 专业介绍
目录
02 成就荣誉 04 学科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方案实行大类招生和培养是我校适应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落实学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
学院依据本科生院下发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大类招生后学生专业选择的有关意见》要求,结合实际,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讨论通过,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学院成立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学院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学院教案委员会主任、教案工作副院长、学生工作副书记担任,组员由教案委员会副主任和各系(专业)教案副主任组成。
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工作由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各系负责具体实施。
二、计划指标
参加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学生是指高考录取专业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大类、焊接技术与工程大类的学生。
材料科学与工程大类分流可选择专业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物理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系统方向)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大类的分流可选择专业包括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电子封装技术专业。
其中各专业分流计划比例
备注:计划比例是指占大类专业录取人数的比例
三、时间安排
材料科学与工程大类采取“”培养模式,专业分流时间为第一学年夏季学期;焊接技术与工程大类采取“”培养模式,专业分流时间在第二学年春季学期第周进行。
四、工作程序
在学院大类专业分流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申报的专业和导师志愿,结合其分流前综合测评成绩排名,以师生互选的方式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