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_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中国饮食文化概述

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流
七、开放以后的饮食文化交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外交往频繁,厨师 们走出国门以及将外国厨师请进国内的机会 越来越多。我国菜肴制作呈现多样化势头, 如西方的咖喱、黄油的运用、日本的刺身等。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课后作业
复习与思考一、二、三题,抄题目,写答案,写在一本专用的本子 上,下周上课前统一收。
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性——烹饪技艺的精湛性
中国菜品在烹饪制作时对原料的选择、刀工的变 化、菜料的配制、调味的运用、火候的把握都有 特别的讲究。 中国烹调方法变化多端,精细微妙,并有几十种 各不相同的烹调方法,如炒、爆、熘、炸、烹、 煎、贴、烧、焖、炖、蒸、汆、煮、烩、炝、 腌、 拌、烤、卤、冻、拔丝、蜜汁、熏、卷等。烹饪 之法最重火候 ,无论哪种烹饪方法,,都需要通 过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才能实现菜品应有的风味特 色。
简言之,所谓饮食文化,就是人们在长期的饮食实践活 动中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内容
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前提:原料、器具),吃什么 (对象:具体肉、蛋、果蔬),怎么吃(方式:生吃、熟吃,用筷子、用手、 用刀叉),等学问。
中国饮食文化有着特定而又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的民族环境烙印——南糯北奶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所处的地域 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生活方式的差别。 南方众多少数民族中很少有狩猎经济占 比重较大的,而北方深处气候寒冷、无 霜期短的环境中,单纯从事农业生产无 法保证食物来源,因此畜牧所占的经济 成分比重较大。
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性——食材原料的广泛性
中国饮食文化的创造者
自古及今,创造和 谱写中国饮食文化 的都是广大的劳动 者。
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

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
一、引言
饮食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方面。
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吃喝,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方式。
本文将从历史、地域、习俗、饮食结构等多个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的研究。
二、历史背景
1. 饮食文化起源
2. 饮食文化的演变
3. 饮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地域特色
1. 中国饮食文化
2. 日本饮食文化
3. 意大利饮食文化
四、习俗与礼仪
1. 中式宴席礼仪
2. 西式宴席礼仪
3. 宗教节日与餐桌礼仪
五、营养结构与健康保健
1. 传统营养结构
2. 现代营养结构
3. 食物搭配与健康保健
六、现代趋势
1. 快餐文化
2. 外卖催生的新型消费模式
3. 现代人对于健康饮食的追求
七、结论
饮食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饮食文
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饮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要关注现代人对于健康饮食的需求。
饮食文化与健康生活的关系研究

饮食文化与健康生活的关系研究一、饮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饮食文化是指人们在吃饭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艺,还包括饮食的仪式、规矩、礼节、信仰、谚语、节日、节气和民俗等多个方面。
饮食文化具有广泛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饮食文化,在形式、内容、象征意义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二、饮食文化与健康生活的关系1.饮食文化与健康的关系饮食文化与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
饮食文化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都对饮食的种类、搭配、调味、食用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各种要求和规定,这些规定凝聚着人们对饮食的认识和体验,反映出人们对饮食与健康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观察和了解健康和疾病,发掘食物的营养价值,探讨食材的效用与配伍,尝试不同的做法等,饮食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2. 饮食文化的作用和意义饮食文化的具体作用如下:(1)提高营养素的吸收率。
饮食文化不仅是提供营养素的食物本身,还通过食物的品种、搭配、料理方式等多种途径,促进人体对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从而增强人体健康。
(2)调节人体内部环境。
饮食文化涉及到的食物种类、性质、搭配等方面,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与调节。
(3)满足社会、文化和心理需求。
不同的饮食文化,具有不同种类、特点、形式和象征意义,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社会、文化和心理需求,加深交流和交往。
三、营养搭配与健康保健1. 确保三大类营养素良好的营养搭配能够保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在保证三大类营养素的均衡吸收时,有助于人体的健康。
三大类营养素包括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1)糖类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能源来源,但糖类的摄入过多会导致脂肪等其他营养素的摄入过量。
(2)蛋白质蛋白质是细胞生命的基础,是人体组织结构的基石,是人体的第二大能源来源。
过多摄入蛋白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炎症、肝脏疾病、骨质疏松等。
(3)脂肪脂肪是能量储备和保护人体的重要营养素,也是维持细胞功能所必需的。
但摄入过多脂肪会导致肥胖、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问题。
饮食文化的概念

饮食文化的概念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一一、文化的概念狭义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广义的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二、饮食文化的概念饮食文化——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三、人类的食事活食生产:食物原料开发,生产,食品加工制作,食料与食品保鲜、安全贮藏,饮食器具制作,社会食生产管理与组织食生活:食料、食品获取,食料、食品流通,食品制作,食物消费,饮食社会活动与食事礼仪,社会食生活管理与组织食事象:人类食事或与之相关的各种行为、现象食思想:人们的食认识、知识、观念、理论食惯制:习惯、风俗、传统等第二节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1、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一、食医合一:“医食同源”周代的“食医”神农尝百草——“本草学”“为医者,当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
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孙思邈二、饮食养生:饮食养生、饮食疗疾与饮食保健代表人物:刘安、嵇康、葛洪、陶弘景“食饮必稽于本草”,“饮膳为养生之首务”——忽思慧《饮膳正要》贾铭《饮食须知》“餔饮之人”、“滋味之人”,“养生之人”——顾仲《养小录》三、本味主张:“味”与“taste”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讲究食物的原汁原味,是中国烹饪的核心原则“唯在火候,善均五味”——段成式《酉阳杂俎》“求香不可用香料”,“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一碗各成一味”,“各有本味,自成一家”——袁枚五味调和的理论基础源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五行学说”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五味同五行相对应——如何调“中庸之道”——调的目的,和:和谐,其实质:持中,协调,适度,节制。
古典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四、孔孟食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中国饮食文化自考

中国饮食文化<一>1.中国饮食文化的概念:从物质文化角度讲,中国饮食文化是指事物原料的产生、加工和进食的方式。
从精神文化的角度讲,中国饮食文化是指人们在食物原料的生产、加工和进食的过程中的社会分工及其组织形式、价值观念、分配制度、道德风貌、风俗习惯、艺术形式等。
一句话,中国饮食文化就是中国人在长期的饮食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由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构成3.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1)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稳定的结构体系(2)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学科门类繁多,博大精深,堪称独秀于世(3)中国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名族个性、强大的兼收并蓄的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4.中西方饮食文化质体表现(技术体系)的差异(1)原料使用的不同(2)分解工艺的不同(3)调味技术的不同(4)火候及烹调方法的不同5.中国饮食主要包括:主食、副食和饮品3个方面6.中国的4大菜系:淮扬菜、粤菜、川菜和鲁菜7.我国茶叶的7大类: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乌龙茶,花茶8.我国酒的7大类:白酒,啤酒,黄酒,葡萄酒,果酒,露酒和药酒9.我们的祖先在熟食的过程中经历了:火烹,石烹和陶烹3个阶段10.在距今7500~8000年前的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陶鼎。
在六七千年以前的中国先民就能自如的控制明火,进行烹饪了。
11.饮食文化:食物的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12.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4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
其标准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
13.饮食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
饮食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指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到健康长寿目地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简答题1.什么是饮食文化?答: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2.饮食文化主要研究哪些内容?答: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
因而它便由食物原料(生产、开发、选择、分类等),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保藏、保鲜,饮食商业和服务,加工工具和饮食器具,以及有关习俗、制度、心理、思想等,形成了自己的特定领域。
对上述领域的具体研究,便分别形成了诸如原料学、烹饪工艺学及食疗保健、饮食思想、饮食考古、饮食商业和服务(行业发展、楼馆建设布局、饮食心理、公共关系、服务设施等)、饮食风格、饮食典籍和生物化学、营养学、储藏保鲜等科技。
3.如何理解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答:厌:满足;脍:细切的肉。
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
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孔子的八字主张,是他就当时祭祀的一般原则而发的,因此只能放到他关于祭祀食物要求和祭祀饮食规矩的意见中去了解。
孔子主张祭祀之食,一要“洁”,二要“美”(视祭祀者条件而定),祭祀之心要“诚”,有了洁和诚,才符合祭义的“敬”字。
“精”“细”二字,要放到孔子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条件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精者,善米也”孔子主张的“精”是鉴于一般人常食粗砺的脱粟,主张祭祀应选用好于砺米的米。
“脍”是肉类切后生食的,为使生肉尽可能除腥味,就必须切的薄些,细些,味道才能更可口,也便于咀嚼和消化。
孔子的论述,正体现了他主张恪守祭礼食规以示敬、慎洁、卫生的完整思想和文明科学的进食原则。
4.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有哪五大特性?答: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轨迹,若从纵横贯通的历史大时空来考察,则明显地存在着食物原料选择的广泛性,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肴馔制作的灵活性,区域风格历史的延续性和各区域间文化交流的通融性等五大特性。
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

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
饮食文化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所形成的饮食习惯、饮食知识、饮食技艺、饮食礼仪和饮食信仰等各种饮食文化现象的总和。
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因此其研究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习惯:包括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比如吃什么、怎么吃、何时吃等等。
这个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饮食习惯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及其与环境、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关系。
2. 饮食知识:指关于饮食的知识,包括食物的营养成分、不同食品的制作方法、饮食与健康的关系等等。
这个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饮食知识的差异,以及对人们饮食习惯的影响。
3. 饮食技艺:指制作饮食的技术和方法,包括食品加工、烹饪技巧、餐桌礼仪等等。
这个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技艺的传承、发展及其与人们饮食文化的关系。
4. 饮食礼仪:指在饮食过程中的仪式和规矩,包括就餐礼仪、饮茶礼仪、宴会礼仪等等。
这个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饮食礼仪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及其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关系。
5. 饮食信仰:指与饮食有关的宗教、神话、传说等信仰。
比如,佛教的素食、道教的五谷斋等等。
这个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饮食信仰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及其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关系。
综上所述,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需要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深入了解饮食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国丰富多样的饮食习俗和传统的总称。
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一部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研究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了解中国人民的饮食习惯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概念的内涵丰富而广泛。
它包括了中国烹饪技艺、餐桌礼仪、食物和餐具的选择、食材的烹调方法、区域性的饮食差异等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可以揭示中国饮食文化的本质,深入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智慧。
中国传统烹饪技艺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之一。
它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中国烹饪技艺包括了烹饪方法、调味品的使用、火候的掌握等方面。
不同的地域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技艺,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这些烹饪技艺以其细致入微的烹调手法和精湛的刀工技艺而闻名于世。
除了烹饪技艺外,中国的餐桌礼仪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有着丰富的餐桌礼仪,从桌面摆设到用餐方式,都有规定和习惯。
比如,在正式的宴会或饭局上,中国人通常会进行敬酒的仪式,并遵循尊长先行的原则。
此外,餐桌上还有一些禁忌,如不能吹灭蜡烛和不可直接用手取食物等。
食物和餐具的选择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国人讲究食物的色、香、味、形,食物的质量和味道都在选择上有讲究。
此外,中国人还注重餐具的使用,比如选择合适的碗、筷子和勺子,根据食物的不同使用不同的餐具。
食材的烹调方法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之一。
中国传统的烹调方法有炒、炸、蒸、煮、烧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这些烹调方法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烹调风格。
此外,中国的不同地区还有饮食差异,这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中国的地域辽阔,各地有着不同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因此各地的饮食文化也不尽相同。
比如,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南方人以米饭为主,这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地域之间的紧密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第一节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容一、“饮食”的定义饮食,做名词时指各种饮品和食物;做动词时则指喝什么、吃什么,以及怎么喝、怎么吃。
饮食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饮食原料的加工生产;二是制成的产品;三是对饮食品的消费,即吃与喝。
二、“文化”的定义关于文化的定义,100多年来各国学者从符号学、规性等多种角度提出了260余种不尽相同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从字源上来看,英文与法文的“文化”一词均为culture,原从拉丁文的cultura而来。
拉丁文cultura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敬神几种含义,可见它的含义比较广泛。
英文中的“农业”一词agriculture,“蚕丝业”一词silkculture,“体育”一词physicalculture,都由culture 构成,显然都有“文化”的含义在。
对“文化”的理解,中外比较一致的倾向是宽泛论观点,即“大文化”观点。
诚然,在众多的定义中,宽窄程度是不尽相同的,但它具有广泛和侧重精神方面两个主要特点。
将“文化”的各种解释归纳起来,则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三、“饮食文化”的定义(一)饮食的潜意识中国“吃”的观念与西方完全不同。
西方人对“吃”的理解非常简单,肚子饿了就吃饭,有什么吃什么;而中国人对吃则非常讲究。
1、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交等一切事情,都跟“吃”有关系。
2、“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吃”(或文言文中的“食”)被赋予各种感情色彩。
人们把很多原来跟吃没有什么关系的事情,都跟吃联系在了一起。
例如:被冷落叫“吃闭门羹”,被人趋捧最棒叫“吃香”,一往无阻、非常走红叫“吃得开”;干工作不怕困难叫“吃苦”,受到损失叫“吃亏”,得到好处叫“吃到甜头”,衣食有余叫“吃着不尽”;承受祖宗余荫叫“食德”,把不讲信用叫“食言而肥”等。
这说明了“吃”在生活中的地位和深层意识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饮食心态与文化心态在其深层结构上是和谐一致的。
在传统文化中,一句很重要的话叫“民以食为天”。
所以要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就必须介绍饮食文化。
(二)“饮食文化”的定义“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的普泛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和知识界普遍认同的理解,“饮食文化”学术概念的涵义是指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人类的食事活动包括这样一些容:食生产:食物原料开发(发掘、研制、培育)、生产(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制作(家庭饮食、酒店饭馆餐饮、工厂生产),食料与食品保鲜、安全贮藏,饮食器具制作,社会食生产管理与组织。
食生活:食料、食品获取(如购买食料、食品),食料、食品流通,食品制作(如家庭饮食烹调),食物消费(进食),饮食社会活动与食事礼仪,社会食生活管理与组织。
食事象:人类食事或与之相关的各种行为、现象。
食思想:人们的食认识、知识、观念、理论。
食惯制:习惯、风俗、传统等。
食生产、食生活和食事象是人类食事活动的三个基本的物质性基点,正是这三个基本的物质基点决定了某一具体人群或民族饮食文化的坚实架构;而食思想、食惯制是人类食事活动精神领域的习俗、传统、心理、思想等畴,组成它的血肉。
显然,这是一种比较宽泛的理解。
它可以简略成如下表述:什么人,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事象、精神、规律的集合。
四、饮食文化的研究容饮食文化说起来似乎是无形的,实际是有形的,而且是有价的。
(一)饮食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有研究者笼统地认为:人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吃的目的,吃的效果,吃的观念,吃的情趣,吃的礼仪,都属于饮食文化畴。
它贯穿于餐饮企业经营和食事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中。
菜文化,这是饮食文化的基础。
人们享受饮食文化,要通过食物这个载体去实现。
小吃文化,这是最具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最有食文化韵味的一种民族文化。
人们通过小吃可以领略民间饮食的古朴淳厚的文化底蕴。
筵席宴会文化,这是一种社交文化,是饮食文化的综合体现。
它的文化品位最高,文化含量最大,最能反映企业的文化档次。
餐厅文化,这是一种环境文化。
餐厅的装饰、布置、风格、情调,都会给客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是第一印象。
服务文化,这是一种形象文化——人的形象文化。
服务员是代表企业为客人服务的“大使”,她们的装束打扮、服务动作、神态气质,都反映企业的形象。
营销文化,这是一种企业文化。
它体现企业的经营理念、宗旨、特点以及营销策略、方式等,是企业包装和推销自己、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
(二)也有的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用具学等科学。
(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学泰认为: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四)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
因而它便由食物原料(生产、开发、选择、分类等)、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保藏、保鲜、饮食商业和服务、加工工具和饮食器具,以及有关习俗、制度、心理、思想等,构成了特定的学科领域。
对上述领域的具体研究,便分别形成了诸如原料学、烹饪工艺学及食疗保健、饮食思想、饮食考古、饮食商业、餐饮楼馆建设与服务设施、饮食心理、公共关系、饮食风格、饮食典籍和生物化学、营养学、储藏保鲜等科技文化、思想理论研究的具体分支。
以上诸项,又均可从史的角度作分别和总体的研究,从而构成了饮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体系。
其中研究的重点为食事的形态、方式、过程、规律与社会、历史功能。
本课程本着再现历史、分析事实、阐释科学、揭示规律、总结经验、继承精华的原则,从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饮食文化的区位性和层次性、饮食民俗、茶文化和酒文化、饮食思想、食礼、传统食品、食具文化、饮食方式及其对生态、健康的影响等方面作概要和系统的介绍。
第二节饮食文化研究的基本状况一、历史上滞后的饮食文化研究中国的民族文化,自始皇厉行专“学法令”文化专制政策始,便开始走上了封建专制的“政治文化”的道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则使这种“政治文化”确定了儒学的基本容。
说它是封建专制的“政治文化”,是因为它的核心是治封建之国,治封建之家,修封建之人身,即纳入封建之道的政治色彩极浓的文化。
在这种封建的专制政治和封建的政治文化的氛围之中,几乎一切士与准士的知识群都埋头于传统和正统的政治文化之学习研究中,“皓首穷经”,学以干禄。
除这种直接或间接服务于封建治术的政治文化之外的一切文化科学门类,大多都被视为“虚应”(《红楼梦》中贾政语)和“末技”。
至于烹调技艺的地位,在统治者的眼中,更是属于微不足道的下下之品了。
厨作,那是贱民所从事的下作之业。
所以,事厨者一向被称为“厨役”、“厨子”等等。
不仅如此,即便是属于上等社会的成员,如果他把个人饮食之事视为第一等大事而置于封建道德之上,甚至是过于追求饮食,那他就成了所谓的“饮食之人”,“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
为其养小以失大也……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这“大人”亦即“君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这种凝滞僵硬的文化形态,如同樊笼桎梏一般地约束着民族文化的发展。
晋朝是个很奢华的时代,望族名门之后何曾既是著名学者,又是个权重望高于一时的大人物,但只因他“厨膳滋味,过于王者”,而在生前死后多遭非议。
儒家视自己的“道”高于一切,主毕生循道、卫道,为道可“杀身”,为道可“舍生”。
饮食,活命养生,固是民天大事,但在历代封建统治者和道家看来,只有它统一和服从于封建之道时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这种传统思想之下,很难想象有多少人能把饮食生活当做一种学问去认真研究。
更何况,儒者的“仁爱”之心,是不能见到畜禽等有生命之物为人所宰杀的,“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贱也”,君子是根本不能身践厨作之地的。
正因为如此,就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反常现象,即一方面有不断发展的“吃”的文化,另一方面却是相对落后的研究和关于饮食文化研究很少的记录文字留世。
明中叶以前,关于饮食生活与烹调技艺的文字记载,一般说来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大多流于文人墨客浮泛粗陋的游戏之笔,难以按实求骥。
诚如清人博明《西斋偶得》所云:“由今溯古,推饮食、音乐二者越数百年则全不可知。
《周礼》、《齐民要术》、唐人食谱,全不知何味,《东京梦华录》所记汴城、杭城食料,大半不知其名。
”两汉以下至唐之前,尽管有数部以“食经”名世的著述见录于史籍,却又多佚而不传,后人难窥其详。
倒是一些农书和草本书保留了些相关资料,却又因非专述饮食与烹调,故不可视为饮食文化之专著。
明中叶以后,由于文化的再次下移运动,饮食文化的研究开始深化和系统化,表现为专著增多,且富于实践性,涌现了较多的美食家和饮食理论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
尽管如此,他们仍没有完全跳出传统的研究模式,这些学人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种实录性的文字,缺少分析和综合,还仍然停留在较浮浅的层面,仍属于一种文学之士的余暇笔墨,远没有成为一门学科,没有形成一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风气。
因此,总的说来,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上,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是迟滞落后的,远远不适应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要求,两者极不协调。
二、近代国饮食文化研究状况中国人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应当说是在资产阶级思想发生以后,尤其是近代西风东渐和民族先驱“睁眼看世界”以后。
正是这种中西文化交流,确切些说应当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振刷,不仅给了我们新的方法,也给了我们新的力量、新的生机。
很显然,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一方面要跳出传统的文学之士余暇笔墨的模式,另一方面更要用近代科学来武装研究者的头脑。
而这两者在封闭的传统文化空间中是难以办到的,西方文化则给了我们新的方法、新的力量。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科学研究,如同历史文化其他专项研究的开展一样,基本上是20世纪以来的事情。
科学认识民族饮食文化,并明确指出其为“文化”,当首推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先生。
这位哲人在他的《建国方略》、《三义》等文献中,曾对祖国饮食文化作了颇富启示性的精辟论述。
他指出:“是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