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走过解说词第2集资料讲解

我们一起走过解说词第2集资料讲解
我们一起走过解说词第2集资料讲解

我们一起走过解说词

第2集

第二集:在希望的田野上

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解说:这是一首改革开放初期唱遍大江南北的歌,唱出了农民的心声、农村的希望。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然而几千年来,吃饱饭始终是历朝历代的难题。以至于我国许多地方见面打招呼都是问:吃了吗?

忽如一夜春风来,改革开放彻底结束了中国人挨饿的历史,创造了中国碗里装满中国粮的奇迹。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正在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正在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正在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字幕】河南商水县解说:六月,冬小麦成熟了。种粮大户刘天华,每天都要到地里查看,以便精确掌握收割的时机。

[种粮大户机械收割现场]

40 年来,中国彻底改变了农具主要是半截木头半截铁的历史,将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高强度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全机械化作业,收割、脱粒、装车,每亩地收割不到5 分钟。刘天华,2006 年回到村里种地,那一年国家取消了历朝历代的主要税种农业税。

[发工资现场] 在合作社工作的都是附近的村民,他们把耕地交给刘天华进行土地托管,可以拿到土地承包金,农忙时来合作社上班又可以领到工资。

[土地政策宣讲]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

刘天华所在的商水县是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试点,县里组织的“三权”分置大会正在进行。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分享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这是继1978 年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创新,[村民举手同意土地流转],这一双双手决定着自己的命运,40 年前,同样是中国农民的这一双双手突破命运的禁锢。

[ 安徽小岗村]

1979 年春节,小岗村过了一个肥年,正在贴对子的是生产队队长严俊昌,他联合同村21 户农民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带头搞起了包干到户。然而,当民端于泥土中的农民智慧从暗处走到明处,责难处纷至沓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人的一次谈话中肯定了安徽农村改革,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从1982 年开始,中央连续发出五个一号文件肯定联产承包责任制,粮满仓、酒满缸,娶媳妇、盖新房,到1984 年,全国90% 的生产队选择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8000 亿斤,人均粮食拥有量第一次达到800 斤的世界平均水平,这是中国农民为农村改革乃至其它领域的改革贡献的智慧,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将计划经济体制打开了一个缺口。

2018 年合作社又新托管了2 万亩土地,收完小麦,刘天华就要开始新一季的耕种。

【画外音】河南商水县种粮大户刘天华心中有农,宁愿为农,以农为荣,以农为乐。

【字幕】山东寿光三元朱村解说:充盈了粮袋子,还要丰富菜篮子,泥土中生发的改革,还有这里。

【纪实】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蔬菜大王乐义几乎每天都要接待几批全国各地来参观学习的人,[ 王乐义] 这就是第五代大棚的结构,水肥一体化,下挖一米,到冬天本身地温就是10 摄氏度以上,充分用地温和光照,冬天不烧煤。

解说:今天,王乐义要带领村民修补一座大棚,这座大棚是三元朱村的一段特

殊记忆。

1985 年,上海、北京等地放开副食品价格,千家万户的菜篮子让王乐义的心思活了。他从外地学习了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准备在村里试种黄瓜,如果能赶在春节前上市就能卖个好价钱。可要腾出地来建大棚,就得铲掉玉米地,在“以粮为纲”的年代这是重罪。

试种大棚要承担的巨大风险,王乐义和村里17 名党员扛了起来,徐少华就是其中一名党员。

徐少华的黄瓜到了采摘的时候,黄瓜现在一年四季都能上市已经不是新鲜事,但当年三元朱村第一代大棚种出的黄瓜赶在冬天上市,成了市场上独一份儿,卖出了10 元一斤的天价。就在那一年,国家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市场脉博的跳动中带头建大棚的17 名党员成了17 个万元户。

今天的寿光平均每天有1000 万公斤蔬菜要运往各地并出口海外,当年的闯市场结束了北方冬天只有白菜萝卜的历史,带动整个蔬菜产业向前发展。

今天,中国的蔬菜种植面积超过3 亿亩,年产量超过7 亿吨,人均占有量500 多公斤,全都位居世界第一,以不足世界10% 的耕地养活占世界18% 的人口,这是中国人创造的奇迹。

当改革将大批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开始洗脚上岸进入工业领域,并由此创造了“乡镇企业”这个人们未曾料到的新生事物。

[ 江苏无锡]

解说:中国最大的毛纺织企业,2018 年冬季要上市的新面料正在入库,这里每年开发的新面料超过2 万种。

[江苏堰桥]

1982 年,堰桥村不少村企业亏损,农民用的包干到户能不能用的企业身上

来,没有中央文件,堰桥决定先试起来,这一试就试出了闻名全国的“一包三改”,不到两年全乡工业产值就突破了1.5 个亿,这一年中央四号文件号召推动乡镇企业发展,20 万人从全国各地涌来学习,堰桥成了中国乡镇企业的“小岗村”,引领乡镇企业大发展的“苏南模式”由此开创,到1984 年中国的乡镇企业猛增到600 多万个,总收入突破了1200 亿元。

乡镇企业办起来了,人才短板逼出了民间智慧,当时无锡的乡镇企业邀请上海、南京的工程师利用周末的来指导工作,诞生了著名的“星期天工程师”。周海江的父亲当年以高出工人25 倍的报酬从上海请来技术员,

[周海江--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 当时我们员工的工资差不多在20 多元钱,但是我舍得花500 元钱(月工资)一个人来开发产品,当时我们第一个专利产品就叫“护士衫”,原来从一年赚几十万,到后来1988 年的时候,我们一天可以赚10 万元。

解说:当年的“星期天工程师”还有另一个名字“地下工作者”。1982 年全国劳模韩庆生,因为做了帮乡镇企业降低能耗的“星期天工程师”得了600 元报酬,被判“利用职务之便接受贿赂”坐了10 个月牢,直到得到平反。

计划经济时代被排斥在工业化进程之外的农民们一旦放开手脚,便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浙江龙港镇] 解说:龙港,被誉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农民建造自己的城市,这里是全国的首创。40 年前的龙港还是一座无人问津的小渔村,外界进入只能靠渡轮,为了发展,龙港人向浙江省申请变成城镇,吸引那些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到龙港镇投资落户,但是让农民脱离土地变成城里人没有任何先例。

陈定模大胆提出凡在龙港镇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以处理口粮把户口迁进龙港,建设需要资金,他们又发明一项制度,向落户者征收“公共设施费”,

这笔钱除了上缴土地征用费,其余都用于劳动力安置、土地补偿和公共设施建设,谁建设、谁投资、谁受益,全国第一个实行户籍改革的创举由此诞生。[1984 年排

队交钱] 农民变成市民,今天这座农民已经吸引了37 万多人在这里安家,改革开

放40 年,中国的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 年1.7 亿增加到2017 年的8.1 亿人,最早

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是这样一个群体——农民工。今天他们有了新变化。

[陕西安康火车站]

陕西安康火车站迎来返程高峰,黄群根外出打了十六年工,春运对于他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但这个春天对黄群根有点不一样,江苏那边刚刚创建的小工厂在等着黄群根,这趟列车是春运增开的打工专列,车上都是从陕西到上海、江苏等地务工的工友。上世纪90 年代起,中国迎来全国打工潮,像黄群根这样户籍在农村却生活在城市的一个庞大群体——中国的进城务工人员,今天已经有2.8 亿人。中国春节特有的年度大迁徙是一代人的记忆,也是城镇化步伐的缩影。

还是这趟列车,还是要回到熟悉的城市,但变化的是这一次他不再为别人打工,而是要为自己创业。虽然还很简陋,但这是创业的起点,从这一刻开始,他们给自己创办的工厂打工,第一次对头自己的员工讲话,第一次制作自己的样品,城市接纳着他们,这里有他们的梦想和希望。

不远千里,他们融进城市的血脉,40 年奔腾不息,是他们让每座城市长高,

是他们成就了中国发展的奇迹。梦想的光总有一天会照在自己的身上,摆脱土地的

束缚,参与现代化进程,再融入城镇化洪流,40 年中

国农民阔步向前,始终走在改革的前列。今天,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又一次作出选择

回到农村,

【字幕】四川成都战旗村解说:战旗村,成都的热门村庄。杨兴明,三年前大

学毕业回到家乡,学习电商专业的他将父亲种植的鲜花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女朋

友也跟着他从城里来了。杨勇种了一辈子花,销量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儿子搞网

店,销量一下涨了50% ,像杨益明返乡创业的,战旗村已经有10 多位,年轻人正

为这里的农业注入新动能。人回来了,资金也注入了,以土地入股引进现代化产业,年底分红,战旗村有了新的吸引力。

又一批杏鲍菇成熟了。台湾投资商带来的这种先进工厂化冷库栽培技术,能将杏鲍菇的生长周期从三四个月缩短到50 多天,工厂里400 多名工人都是战旗村和周边几个村的村民,这里每年的产值都超过1 亿元。

除了蘑菇产业,村书记高德敏还在忙着建设乡村十八坊。

2017 年战旗村村域经济总产值已经接近3 亿元,人均年收入超过4 万元,是十年前的4 倍。小桥流水,修竹环饰,青砖白瓦,川西民居的升级版美景被绿美廊道穿起。生活富裕了,精神上也要满足,一场乡村晚会正在筹备。

乡村晚会开演了,台上台下都是村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就是乡村振兴最美好的样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