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优秀教案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在本次《诗经》二首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兴趣明显不足,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一定的距离感。这让我意识到,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是我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讲授《关雎》与《蒹葭》的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手段,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我未能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到古代诗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改进,例如,通过举例说明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代诗歌的重要性。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学会从诗歌中提取美的元素,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思维发展与创造能力: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鼓励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解读、讨论诗歌的过程中,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二首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
(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两首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念。
(2)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的两首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时代背景。
(2)欣赏《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经》的两首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美。
5. 总结提升:(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经》的两首诗歌。
2. 结合课文,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诗经》的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诗经》两首(静女、氓)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专业素质目标:⑴了解《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以及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⑵通过学习《静女》和《氓》,进而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了解卫、邶两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2.非专业素质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吟咏,在理解文章基础上,形成古诗文的语感。
加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与领悟。
教学方法:采用诵读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三习题库:预习题:1.说出“比”“兴”的含义,结合相关例句阐述它们的内涵。
(作业本)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作业本)《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衿,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
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②嗣——传送,给予。
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练习题:1.如何看待《氓》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2.对比《氓》与《上山采蘼芜》所体现的爱情有什么异同。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复习题:1.试分析《诗经》艺术特征。
2.背诵《周南•桃夭》《邶风•静女》《蒹葭》《郑风•子衿》等诗篇。
教学过程:《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你对《诗经》的了解有多少?⑴性质:《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一部总集,在它成为儒家的经典以前,通称为“诗”。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关雎》与《葛覃》的主题思想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如《关雎》中的爱情向往和《葛覃》中的赞美自然。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包括韵律、修辞手法等,如《关雎》的起兴、对仗,以及《葛覃》中的比喻、象征。
-《诗经》背景知识的了解:介绍《诗经》的成书背景、地位和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古代诗歌的发展。
举例:《葛覃》中的“维叶莫莫,莫莫葛藟”如何体现对自然的赞美?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莫莫”一词的象征意义,需要教师详细解释。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经二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用诗歌表达情感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经》中的情感表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尝试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问题可能还需更具针对性,以便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诗经》的基本概念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具体分析诗歌艺术特色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这可能是因为我对修辞手法的讲解还不够细致,举例不够生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运用更多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让我认识到,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经》,我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细致讲解诗歌艺术特色,运用生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探讨如何将古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应用到现代生活中。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感受《诗经》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培养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5.通过对两首诗歌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诗经》二首,使学生深入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审美体验,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经》的基本概念。《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关雎》这首诗。这首诗通过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赞美,展示了《诗经》中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的字词理解:《关雎》和《蒹葭》中的生僻字、古汉语词汇的理解和识记,如“关关”、“雎鸠”、“蒹葭”、“苍苍”等,以及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两首诗歌表达的爱情、婚姻观念,以及它们在古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
-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比兴、对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中的作用。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第一课时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四、教学过程1.导入课堂(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读音: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积累词汇: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
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6篇

第5篇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
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
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习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本单元学习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学习鉴赏《卫风·氓》。
二、整体感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
“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两首诗歌的意义。
(2)运用比较方法,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中的美感和艺术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阅读兴趣。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经》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教学难点:(1)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3)对《诗经》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经》的两首诗歌,掌握其内容、主题和表现手法。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了解其基本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
(3)准备笔记本,记录课堂笔记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语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2)鼓励学生背诵两首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 文本分析:(1)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2)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点,探讨其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4. 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二首《诗经》概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__诗歌305总集。
内容:风雅颂形式:赋比兴(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手法:四言为主,重章反复收入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 首。
汉以前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民间乐歌宫廷乐歌宗庙乐歌和舞歌“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风民间乐歌雅宫廷乐歌颂宗庙乐歌和舞歌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木兰辞》中用“赋”的句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比是以彼物写此物,分为比喻和比拟。
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兴:即起兴,在文章的开头先说其他事物作为开端,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后来发展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的意义)鱼靠水,箭靠弓,打仗要靠毛泽东;鸟靠林,树靠根,打仗要靠新四军;船靠舵,屋靠梁,百姓要靠共产党。
氓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
2 .诵读课文,体会感情。
3.分析把握诗歌中妇女的形象。
教学过程检查课前预习情况:通假字: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非于嗟女兮,无于士耽。
吁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脱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假字古今异义将子无怒愿,请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财物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多年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过错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没有标准言既遂矣助词,无实义静言思之助词,无实义总角之宴快乐(一)结合课文注释,带着问题认真朗读《卫风·氓》。
1、《氓》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概括情节。
2、《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梳理结构情节感情基调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恋爱热情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幸福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婚变沉痛.怨恨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决绝清醒刚强3、综观全诗,你认为男、女主人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女婚前:生活幸福热情、温柔、纯真主人公婚后:受尽屈辱勤劳、刚烈、坚强男婚后“二三其德”心情急切、热烈“至于暴矣”主人公婚前“氓之蚩蚩”用情不专、暴虐“信誓旦旦”没有责任心(二)把握写作特点:对比1、比兴桑之未落女子年轻貌美比兴其叶沃若未婚情意浓厚桑之落矣婚后情意淡漠比兴女子年老色衰其黄而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找出诗中其他的比兴手法(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起兴比喻女子年轻貌美(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起兴类比女子不要沉迷爱情(3)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起兴烘托女子年老色衰(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起兴表现女子痛苦无边2、女子为何被弃?三四两章有哪些用了对比的手法?(1)被弃原因:一,男子负心说。
二,年老色衰说。
三,财富说。
四,社会风俗说。
(2)对比:桑未落,叶沃若——桑落,黄陨士之耽可说——女之耽不可说女不爽——士贰其行3、氓是怎样的一个人?具体表现在哪里?婚前: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信誓旦旦来既我谋。
婚后:士贰其行。
对比:薄情寡义二三其德。
言即遂矣,不专凶暴至于暴矣。
薄情寡义(1)举动:男:抱布贸丝、来、谋;女:乘、望、泣涕、笑、言;(2)性格:男:急躁、任性;女:温柔体贴、纯真热情。
合作探究1、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反映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1)举动:男:抱布贸丝、来、谋;女:乘、望、泣涕、笑、言;(2)性格:男:急躁、任性;女:温柔体贴、纯真热情。
2、读<<致橡树>> (舒婷)感受女主人公的形象.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平等自立自强我有我红硕的花朵,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平等自立自强却又终身相依。
3、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一下这种表现手法。
简析:比兴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以桑起兴,引发下文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同时,这几句诗又以桑设喻,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其中,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年华;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
用自然现象起兴,引出生活及感情化,兼以隐喻,更能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4、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1)以“我”(女主人公)的口吻叙述,采用对比写法。
(2)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更能引起人们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
5、谈谈诗中弃妇的形象。
(1)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2)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3)温柔、坚强。
6、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主题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
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
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
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
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
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
练习巩固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兮。
女之耽兮,不可说兮!1.“于嗟”,即_吁嗟_,意为叹息。
2.“说”通脱_3.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兴__4.这段文字的大意是什么?女不可耽采薇解题《采薇》选自《诗经》中的“小雅”,是宫廷乐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薇”即野豌豆。
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诗的思想内容。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
3、学习《诗经》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一)词语注音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 yǔn )之故载(zài) 饥载渴王事靡盬(gǔ) 四牡騤騤(kuí)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 鱼服雨(yù)雪霏霏(1)作:①薇亦作止。
②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常作二铁板。
④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2)曰:①如曰归曰归。
②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止:①岁亦莫止。
②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③止子路宿。
④残贼公行,莫或止之。
⑤人而无止,不死何候⑥技止此耳。
(二)重点词句一词多义(4)靡:①靡之者甚多。
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③左右皆靡。
(5)烈:穷冬烈风。
②君有烈名。
③奋六世之余烈。
④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6)阳:①崤山之阳。
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③春日载阳。
④阳奉阴违(7)孔:①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
②孔武有力③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8)华:①桃之夭夭,烁烁其华②始雨水,桃李华③华服丽人④其街市之繁华。
⑤物华天宝。
⑥华诞,华居。
(9)思:①学而不思则罔②已行,弗不思也。
③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④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0)戒:①既和既戒,既备万事②观往事以自戒。
③少只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11)雨:①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②一别如雨。
③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
④水能自雨田。
⑤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12)载:①史载田横事。
②五载复还。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④直上载公子车。
⑤载欣载奔。
⑥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三)结构梳理第一章至第三章:直接写战事。
第四、五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第六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文本分析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恨、思家与盼归的心情。
“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
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
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
如今之防秋也。
”(《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
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
”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
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画,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