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观后感【优秀12篇】

辛亥革命观后感【优秀12篇】

辛亥革命观后感【优秀12篇】伟大的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那么你知道《辛亥革命》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编辑醉清风为大家整编的12篇辛亥革命观后感的相关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一革命,对我们来说有些遥远又不可思议但它是由千千万万革命者的血和肉凝成的。

在寒假我看了一部影片,影片中讲述了发生在1911(辛亥年),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民主主义革命。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同清政府勾结,残酷的压榨中国人民,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

是革命,是的,是革命。

是他让千疮百孔,奄奄一息,充满迫害与痛苦的那曾经的中国获得新生!是革命的枪声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是在战火中失去生命的革命者让大家明白了什么是革命!中国人民如同被囚禁被迫害的犯人,戴着沉重的枷锁,而使他们摆脱这一切,是革命。

秋瑾就义前说:“革命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孩子,是为了让人懂得宁静与温和。

”林觉民在遗书中说:“革命是为了人们永久幸福。

”我认为革命是为了改变命运,革命也是为了国家,它就像野草,任谁也无法阻挡它的蔓延与生长。

晨光熹微,街道冷清,气氛压抑。

凉风侵袭,发出呜呜之声,似乎在挽留什么;沉重的脚镣与地面摩擦,发出刺耳的沙沙声,似在控诉某种不满。

铁锁落地有声,一旁的民众用好奇迷茫的眼神望着这个竟敢造反的女人。

她一脸平静,没有丝毫畏惧。

她的淡定与人们的惊恐,我看见他们的眼神那么深,像无底的黑洞,那装着他们的痛苦。

阴森可怕,审室灰暗,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令人发指的血腥味,它好像在告诉林觉民,这儿曾是战友的‘刽子手’。

他脚上的血一滴滴血怎么也止不住,眼前的清官带着几分敬佩地望着他,这个年轻英俊的男子。

面对官员的所谓的法外开恩,他表现得那么坚决。

因为为了人们的永久幸福。

他的眉宇透着叛逆与不服输。

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通用5篇)

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通用5篇)

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观后感的含义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通用5篇)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1今天,我去看了革命巨制《辛亥革命》。

与以往同类型的鸿篇巨制相比,《辛亥革命》的电影语汇彰显出创作者的别具匠心,在大历史题材常态呈现的恢弘场面与全景叙事之外,难能可贵的着力于核心人物的命运节奏,及情节推进的内在逻辑,又绝非笔触细腻、视角独特这般空泛的字眼所能概括。

导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辛亥革命》一片,重在体现历史精神。

”“重”,决定了作者的态度,“精神”,决定了作品的品质,《辛亥革命》的不同凡响,恰在于这一字一词,也正是因为作者们致力表达的“精神”之“重”:牺牲、奋斗、历史担当……才使得这部影片具备了真气与灵魂。

“重在体现历史精神”的话外之音,想来应是“不拘泥于历史细节”。

历史片不应拘泥于历史细节这一创作观念,笔者历来深表赞同。

历史片或历史剧不同于历史教科书和历史文献,艺术作品与历史典籍的表述和阅读则完全分属于两个独立的语境,粗暴肤浅的笼而统之,既有害于艺术鉴赏和创作,也无益于对历史的解读、普及与研究。

在《辛亥革命》一片中,不拘泥于历史细节的描绘处处可见,比如黄兴和徐宗汉战地爱情浪漫的后果前因、起伏辗转并不见于任何浩瀚正史的白纸黑字,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余温。

辛亥革命观后感6篇_心得体会

辛亥革命观后感6篇_心得体会

辛亥革命观后感6篇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辛亥革命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阅读!辛亥革命观后感篇一:《辛亥革命》观后感张鑫亮一百年前,中国湖北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辛亥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了腐败无能清政府。

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寂静充满了整个电影院,电影开始了。

序幕讲述了中国在清政府的黑暗、腐败统治下,受到外国的欺凌,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革命者鉴湖女侠——秋瑾,她为了天下的孩子,为了中国人民早日觉醒,不惜让自己的孩子失去母亲,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当她拖着脚镣,一步一步走向断头台时,我的眼泪不禁冲出眼眶。

在革命先驱孙中山的领导下,大批热血青年,他们个个才华横溢,但他们离开了富裕的家庭,离开了自己的亲人,抛头颅、洒热血,战死在沙场上,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努力。

终于,辛亥革命在 1911 年 10 月 10 日发动了,推翻了清朝,迎来了中国的新纪元,从此翻开历史新的一页。

看完了《辛亥革命》,再看看我们如今的中国:科技突飞猛进,近期,"天宫"一号在太空遨游,以及"蛟龙"入海 7000 米,标志我们祖国走进了世界的前沿,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每个人都有学上。

当然,在享受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流过血,做过牺牲的勇敢革命者,是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坚定的信念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和欢笑。

可是我们有些学生生在福中不知福,不好好学习,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都用于上网和享受上了。

我看了《辛亥革命》后有所感悟:要从小立志,好好学习,做个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

篇二:《辛亥革命》观后感汤佳琦十一月十五日,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爱国主义影片——《辛亥革命》。

虽然我对这个名字很陌生,觉得好像不如动画片好看,也不很了解影片的具体内容,但我还是兴致勃勃地观看了。

一方面,是因为集体看电影是件很激动的事;另一方面,我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影片到底是讲什么的。

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观后感辛亥革命观后感(通用35篇)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辛亥革命观后感(通用35篇),欢迎大家分享。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1《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地描述了当年动荡的历史。

辛亥革命发生在晚清政府日益腐朽,资产阶级萌芽与日益加深帝国主义侵略共存的时代,电影把革命产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及革命的意义做了生动细致的阐述。

电影从1907年秋瑾就义为起点,以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广州黄花岗起义;孙中山在海外游说募捐;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首先爆发武昌起义;晚清政府内忧外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革命果实等主线、战争、情感、事件一一俱全,让人有梦回过去的感觉,有不乏感人至深之境。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构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进取变化。

看完《辛亥革命》,我们倍受鼓舞,深知要不断磨砺自我的心志,懂得要配合潍坊聋协组织,精诚团结的真谛,要富有辛亥革命推陈出新的胆识,学会创新,努力前进,把潍坊聋协工作做得更精,更细,更好。

回首过去,放眼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铭记那些革命先驱。

我坚信,辛亥革命的精神和历史使命将无止境的延续下去,并默默地指导我们一向前进。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2开始关注这个电影,是因为偶然在网上看到了一张它的海报,上头写道——“我们的历史,从那里开始。

”然后我开始拼命回忆,古代历史真正的起点大概是在夏朝,近代历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当代历史的起点是建国,哪儿跑出来一个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一)可是日军并不甘心,准备再次向卢沟桥发起进攻。

他们调兵遣将,不断的向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攸关的关头。

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占领中国!”“为保卫祖国流血!”的口号。

我合上书,心里感慨万分,世上怎会有如此感人的事?我感动极了,泪水滴了下来。

我顿时懂了,这就是力量心灵之力量,爱之力量。

天下父母,没有一个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所给予孩子的爱,无限之大,无限之广,这所有的爱是不能与任何东西画上等号的。

第22集:广州起义就要开始了,黄司令给大家做最后的激情号召,大家都很激动,纷纷准备武器。

谭老突然来找黄司令,告诉他起义一定要推迟发动。

因为今晚发动,香港党人无法赶到,黄司令还是决定如期起义。

谭老也要求加入起义队伍,但黄司令没答应。

随着时光的流逝,现在的我们虽然还对辛亥革命有了解,可是我们已经不能真正的感受到当初的隆隆战火、那些苦痛人民的呻吟,还有那些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

今天我们一起从《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中重温那场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见证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我在那鲜活的画面中真正的感受到了那些曾经无数个为了今天的中国而英勇奋斗的情形。

我也从电影里,深刻的体会到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今天的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是踩在他们的身躯上过来的。

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并激励自己为如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奋斗。

其实这样看简介故事剧情构造确实不算复杂。

我自己确实也没有抱着多大的期待去看。

但是在看的时候,几次都随着剧情落泪。

我觉得这算是在主旋律下非常良心的一部作品了。

电影一开始就以秋瑾的牺牲拉开序幕,从第一个镜头就给我们一种沉重的画面。

然后就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

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通用12篇)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通用12篇)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通用12篇)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篇1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是一场震撼人心,轰轰烈烈的革命,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在100年前,战争的硝烟蔓延在各地。

革命联系的不只是性命,还是命运。

今年的纪念辛亥革命的电影《辛亥革命》上映,它的上映让人们都更加了解辛亥革命。

电影主要记叙了在晚清末年,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

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推翻清政府,在之后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等一批革命党牺牲,革命陷入低潮。

1910年,孙中山在海外召集同盟会骨干,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

黄兴与徐宗汉,秘密潜入广州。

然而广州之战终因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大批革命骨干牺牲,黄兴身负重伤。

徐宗汉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黄花岗。

武昌起义成功,孙中山和同盟会成员欢欣鼓舞。

立即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振奋了革命军士气。

阳夏战打得异常惨烈、艰难,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

最后打败清廷,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

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电影还原的是历史事实是不是主旋律电影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的真相。

这部电影展现了100年前的战争,让观看的观众仿佛回到辛亥革命。

这部电影注重细节与展现,让观众感同身受。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虽然有一大批革命战士在革命中牺牲,()但有些人的死轻于鸿毛,有一些重于泰山。

他们的牺牲换来的是和平,他们的牺牲没有白费。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爱国之人。

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百姓。

我们都爱我们的祖国母亲,我们虽不用效仿孙中山,从一个医生,变成革命带领者,国家大总统,但我们的爱国可以轰轰烈烈也可以平平淡淡。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精选38篇)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篇1单位上组织我们去电影院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片子。

电影再现了《辛亥革命》的过程与起因,让观众得到了历史知识。

《辛亥革命》是1910发生的,因为那年是中国农历的辛亥年,于是便称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主要领导人是孙中山。

所谓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就是:这场革命是由资产阶级组织发动的。

《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的推翻清朝政府。

为什么要推翻清朝政府,因为清朝政府的无能。

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列强相继侵略中国,清朝政府无力反抗,处处赔款割地,不停的签定辱国的条约,什么辛丑条约、马关条约、南京条约……搞的民不聊生、饿殍遍地,整个中华民族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

在这民族即将危亡的关头,一大批仁人志士勇敢的站出来,为拯救民族舍生亡死的在奋斗。

电影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100年前的那场革命,实质是革命党人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革了清政府的命。

《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地描述了当时革命的前因后果,而且影片将辛亥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给了很详细的描述,像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等,让人们深深的感受到革命的复杂性、艰巨性、残酷性,告诉了人们许许多多的道理,给了人们许多教训。

影片很好地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为什么要辞去总统的职位的原因,让人们觉得,在那个时代与环境下,孙中山先生也有很多的无奈。

《辛亥革命》虽然过去整整100年,但它的精神确是永存的。

最主要的是《辛亥革命》对我们民族进步贡献是巨大的。

对我们后人是启示也同样的巨大的。

没有《辛亥革命》的发生,我们的民族将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社会又将会怎样……等等,都是值得人们担忧与玩味的。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优秀7篇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优秀7篇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优秀7篇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篇一"革命"是什么?"革命"是要革谁的命?或者说,"革命"有什么意义?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电影后,我内心所有的疑问都得到了解答。

时间定格在一九零七年……秋瑾身带枷锁,步伐却铿锵有力,头发凌乱却目光坚定。

为什么一个女人,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我听见她坚定地说:"为了给天下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时间定格在一九一一年10月10日,一群才华横溢的青年放下笔杆,在炮林弹雨中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

为什么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与妻书》的决绝告诉我: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时间定格在孙文演讲会场,海外华侨为革命的失败痛哭流涕,为中国革命慷慨解囊。

为什么海外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孙文在演讲中回答得非常清楚:因为中国要摆脱被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

秋瑾对革命的理解是为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林觉民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孙文说,革命就是让全国之人无一贫者,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辛亥革命是什么?是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国体的新生,是中华历史的真正进化。

2023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纪念日。

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光流逝,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在此间留下的烙印。

那天振聋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

可以这样说,当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可假设,所以我很难想象,如果一百年前没有这样一部分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求新的希望,那么如今的中国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不过,既然历史没有留给我们血雨腥风的生活,没有留给我们戎马疆场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该以新的方式开拓进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
【一】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3000字
开始关注这个电影,是因为偶然在网上看到了一张它的海报,上面写道——“我们的历史,从这里开始。

”然后我开始拼命回忆,古代历史真正的起点大概是在夏朝,近代历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当代历史的起点是建国,哪儿跑出来一个辛亥革命。

看着看着突然反应过来了,哦,是繁体字的海报,瞬间明白过来了。

所谓的我们,其实指的是我们的台湾同胞。

我发现现在的国人评价历史电影,都不会先评价电影本身,而是滔滔不绝的讲述所谓的意识形态。

这部电影是我在历史课上看的,原因很简单,在它上映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有听说还有这么一部电影。

犹记得两个《建XX业》上映的时候,学校、车站、广告,不知道有多大的噱头,以至于电影上映了两个月还有无数国人疯狂追随。

而《辛亥革命》,同样是历史片,同样是巨星云集,同样是壮观的战争场面,却无法得到人们的追捧。

大陆有一种很特殊的电影分类,叫做“主旋律电影”。

什么是主旋律,其实就是红色,红的让你炫目。

可能有些不明真相的人们会责骂当今的学生,为什么我们对于那些主旋律电影那么没有热情,难道就这么不爱国吗?那么我要说,我们不是不爱看,而是觉得它们不过是历史书的翻版,不过是把历史课上的东西搬到了银幕上。

我们来看一看吧,不论是《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还是《辛亥革命》,哪一个不是正史正谈,大而俗地描写历史的流水账。

它和大陆的电影“主旋律”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我们不爱看?因为那段历史我们早已熟悉,电影如历史书一般将正义给予给革命,让我们想起——“辛亥革命的意义?”“这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所以说它其实是给老百姓普及历史常识的一部片子。

再看外国的一些历史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莱恩》,都是从一个个体事件,一个看似很小的事件来从侧面审视历史,而不是像我们的电影从 1911一直哗啦一下讲到1921。

我并不是说国外的电影就有多好,但是的确,外国的历史片拿到大陆来放,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看得懂。

说到这里我们肯定都懂了,我们国人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不够的。

如果我们连辛亥革命是哪年发生的,牵扯到的人物都是谁还不清楚,那么何谈对于历史的拓展与反思?如果我们对于历史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与解读,那么我们的电影是不是也能脱离“主旋律”的束缚?
既然形式上不能吸引群众,那么必将从另辟蹊径,从电影的场面和剧情来下功夫。

可以说《辛亥革命》在这一点上做的还是很好的。

还记得当初我怀着怎样的爱国情怀到电影院,却看到我们的伟人在打情骂俏,不亦乐乎,影院里时不时的传来悦耳的嬉笑声,而这部影片带给人更多的是反思。

我庆幸黄兴和徐宗汉的爱情停留在最美好的地方,保留了历史本身的神秘感和严肃感,让它至少可以出现在历史课上。

让我感到悲哀的是,这一段蔚蓝色的历史,却被红色染的不红不蓝。

大陆的近代史电影总是让我很无奈。

过分的束缚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这是现在的社会每一个家长都知道的,就像写随笔能写2000字,写作文却憋不出800是一个道理。

但是我们的制度却不允许“非主流”电影的发展,似乎“三民主义”并不是他所宣扬的内容。

我们背过无数遍的辛亥革
命的意义去哪了?我们张口就来的“三民主义”得到体现了吗?
不过在这种畸形的审查制度下,《辛亥革命》已经算是很不错的片子了。

从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至少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要去总统职位的原因。

它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洗脑,很好的脱离开我们大陆的现状,至少还原了真正的史实,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真相。

从意识形态上说,我相信《辛亥革命》是有所进步的。

文革之后,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电影出现。

它对于袁世凯和黎元洪的刻画,还是相当令我感叹的。

袁世凯或许是第一次这么光鲜亮丽的出场,在背负了叛国,复辟的骂名之后,这位历史人物的命运总是不怎么样。

但是撇开道德不谈,他的军事才能,谋略与勇气,可以说后无来者。

他是一个政治人物,而不是一个流氓,不至于让我们恨之入骨。

孙淳很好的诠释了他,虚伪,但是令人敬佩。

黎元洪处事的畏首畏尾,和他在战场的风云四起英明指挥,绝对不是简单的形容词能够描述的。

其实历史人物本身就是复杂的,伟人也不是上帝。

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名的人,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影响全凭后人给你创造的环境,就像我们和大陆对岸的同胞,文化相通,政治却不相融。

如果你只是随波逐流,那未免太单纯了些。

另外,它对于西方势力的演绎也很出神入化。

一直以来,我们对西方侵略者都是抱有消极态度的,但是从《辛亥革命》中,我看到了冷静,明事理,没有偏激的西方人。

从荷马李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人性中光明的一面,看到政治、经济利益争夺背后的,超越国籍的信念。

历史并不是儿女情长爱恨情仇,而是理性的,有规律可循的。

战争或革命或许只是利益的取舍,但它们的背后,也有人性的一面。

所以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大陆也可以带我们走进蓝色的历史,没有红色的激烈与热血,却富有蓝色的理性与冷静。

激情太久,我们需要沉淀下来,从另一个角度去爱国。

——————
国庆放假期间,看了几部电影,其中有一部就是《辛亥革命》,由成龙主演。

看过《辛亥革命》电影后,其实印象并不深刻,其情节、场面、规模远比《建国大业》来说,也逊色许多。

然而,仔细端详辛亥革命发生的前后,却感慨良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