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练习题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测试(答案)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测试(答案)

第一章单元过关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2.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C、心窒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3.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通过尿液排出C.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D.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4.下列关于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过敏反应中组织胺释放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B.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小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 C.组织细胞代谢减弱,代谢产物减少时,引起组织液浓度下降D.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5.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A.纤维素B.尿素C.激素D.维生素6.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A.血浆量增加B.组织液减少C.组织液增加D.淋巴减少7.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8.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9.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儿童患佝偻病C.细胞代谢紊乱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10.下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C6H12O6→CO2+H2O”可发生在③中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11、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测试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测试

1-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之细胞生活的环境基础训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多细胞生物的体液包括 (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A .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③④⑤2.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内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的全部液体B .人体细胞内的液体C .人体循环系统内的液体D .人体细胞外的液体3.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B .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 .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D .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4.红细胞和肝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 )A .组织液、血浆B .血浆、淋巴C .血浆、组织液D .血液、组织液5.毛细淋巴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这层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A .淋巴B .组织液C .血浆D .淋巴和组织液6.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B .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C .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D .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7.请完成下列有关体液的概念图:(二)细胞外液的成分8.下列各组化合物中,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CO 2、血红蛋白、H +、尿素B .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 2OC .Na +、O 2、葡萄糖、血浆蛋白D .Ca 2+、载体、氨基酸9.下列关于血浆中水的来源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A .组织液B .血浆、消化道C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D .淋巴、组织液(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10.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 ( )A .HCO 3-B .HPO 42-C .K +和Ca 2+D .Na +和C1—11.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 .正常人血浆的pH 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 3-、HPO 42-等离子有关D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2.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 ) A.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B.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C.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D.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1-2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之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基础训练(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内环境的稳态是指()A.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一般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2.体温过高或过低对人体都有影响,主要是影响()A.汗液的蒸发B.热量的散失C.酶的活性D.身体的活动(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3.下列关于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有关生理活动不正确...的是()A.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含量急剧上升B.干渴时尿量明显减少C.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D.炎热的夏天,人体通过增加排汗来维持体温恒定4.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习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习题
1.2
内 环 境 稳 态 的 重 要 性
郭宾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家庭成员一日体温变化调查表
成员 6:00 10:00 12:00 15:00 18:00 21:00 母亲 37.0 父亲 36.8 自己 37.1 37.2 37.0 37.3 37.3 37.1 37.4 37.4 37.3 37.5 37.2 37.1 37.3 37.1 36.9 37.1 平均 37.2 37.0 37.3
• 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如果失调了会有哪些后果?
阅读P9思考与讨论,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 空调病
空调病的主要表现为: 感冒、过敏、风湿痛、黏膜干燥、紧张、 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头痛等等。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 空调病的产因 1.空调风使人体表面水分蒸发量加大,毛孔收缩,不 能正常排汗,会引起内分泌的紊乱; 2.空调房间里,气流方向经常变换,气流速度增加, 空气热量不断变动等因素干扰了人体的嗅觉,削弱 了人体对空气中病菌、过敏原和异味的反应; 3.房间内湿度太低,会对眼、鼻等处的黏膜产生不利 作用,导致黏膜病; 4.室内空气与外界几乎隔绝又温度适宜,空气中有害 细菌含量快速上升。
单位:℃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结果
1.正常人的体温在一个温度范围内波动,一般不超过1℃。
2.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有差异。 3.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有差异。 4.尽管周围温度波动很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
结论: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必修三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无限的B.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维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维持稳态需要各种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2.下列有关血浆pH和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是()A.打吊针时,常配以0.9%的生理盐水,其目的主要是维持细胞的渗透压B.正常情况下血浆pH为7.34~7.54C.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D.两者都属于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3.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

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①小腿抽搐①镰刀型细胞贫血症①尿毒症①组织水肿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4.下列关于人体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体液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B.泪液、尿液和消化液均不属于体液C.饮水过多,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D.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发生在内环境中5.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A.体液调节B.神经调节C.免疫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6.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①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绝对稳定状态①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①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①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很强的,即使外界环境剧变,人体也能保持稳态的平衡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7.下图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那么BC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C.乳酸与碳酸钠反应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8.下列哪些离子在人血浆渗透压中起主要作用()A.钠离子和钾离子B.钠离子和氯离子C.钾离子和氯离子D.碳酸氢根离子和磷酸氢根离子9.下列关于高等动物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A.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代谢废物的排出只能通过肾脏C.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实现间接的物质交换D.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获得10.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①①①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B.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①等处的渗透压会降低C. ①中含有的成分有血浆蛋白、抗体、神经递质、水、无机盐等D.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① 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内环境pH相对稳定11.如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①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若①属于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①增多C. ①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K+D. ①为淋巴,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等物质可与淋巴进行交换,以避免营养物质的浪费12.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①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B. ①属于血浆,①属于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①增多C. ①与①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13.下列关于甲、乙两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乙两图表示的含义相同B.由乙图可知,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C.甲图中淋巴和组织液是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D.由乙图可知,一般内环境中的氧气浓度比细胞内液中的高14.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B.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C.内环境稳态能使内环境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理化性质处于一种不变状态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5.下列不属于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是()A.渗透压B. pHC.温度D.酶的活性1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若被破坏就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导致疾病。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 单元检测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 单元检测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单元检测一、单选题1.人体的内环境是一个液体环境,但不包括下列哪种液体()A. 细胞内液B. 血浆C. 组织液D. 淋巴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下列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A. 血浆蛋白B. 胰岛素C. K+D. 呼吸酶3.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①胆汁②胰液③血浆④淋巴⑤原尿⑥细胞质基质⑦组织液⑧细胞核中的液体⑨ 细胞内液⑩胃液A. ③④⑥⑦⑧⑨B. ③④⑤⑦⑨⑩C. ②③④⑤⑦⑨D. ①②③④⑤⑦4.下列物质,在血浆中都能找到的有()A. 甲状腺激素、氧气、尿素、血浆蛋白B. 氨基酸、肝糖原、二氧化碳、钠离子C. 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 呼吸酶、脂肪酸、载体、胆固醇5.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 血液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 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C. 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成分D. 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它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6.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填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 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B. 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C.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D. 内环境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样,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B.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 内环境中各项理化性质保持不变D. 血红蛋白、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的成分8.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⑤中蛋白质含量高于②④B. ⑤中含有血红蛋白,抗体、激素、尿素等C. 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浆和组织液、组织液D.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②9.人体内环境中的蛋白质不具有的功能是()A. 调节机体生命活动B. 作为氧运输的载体C. 抗击入侵的病原体D. 维持内环境渗透压10.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 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血细胞内液C. 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D. 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11.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A. 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B. 胰岛B细胞受损出现尿糖C. 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D. 剧烈运动后,血液pH由7.42下降到7.3812.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 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 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 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13.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A.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B.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C.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D.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14.下列疾病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引起的是()A. 淋巴管堵塞引起的组织水肿B. 血钙太低引起的抽搐C. 肾衰竭引起的尿毒症D. 血红蛋白减少引起的贫血15.下列有关内环境的理解,正确的有几项()①人体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②任何细胞都要生活在内环境中③内环境的本质是一种盐溶液④人体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组织液和淋巴⑥组织液中的水一定来自外界环境⑦内环境的各种组分恒定不变()A. 一项B. 两项C. 四项D. 全部正确16.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 ①表示食物的消化、吸收;②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C. Ⅲ表示泌尿系统的肾脏;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D. 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17.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③与⑤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多B. ②红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不会引起③pH发生大幅度变化C. ②中的氧气到达④至少需要经过3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D. 肌肉细胞缺氧时③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其pH会维持相对恒定18.下图是健康人体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作业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作业

1.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解析: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A正确;淋巴细胞广泛存在于内环境中,B正确;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所以血浆中存在淋巴细胞,C正确;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进入淋巴管内,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D错误。

答案:D2.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

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A.组织细胞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C.各级动脉和静脉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解析:“水泡”实为组织水肿,其中的液体为组织液,组织液一部分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转化为血浆,另一部分可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转化为淋巴。

答案:D3.通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解析: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加,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多;而淋巴是组织液渗透形成的,且单向流回血浆,故淋巴生成也增多。

答案:A4.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A.呼吸道内的气体B.消化道内的消化液C.毛细血管内的血浆D.膀胱内的尿液解析: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人的呼吸道、消化道、膀胱等与外界相连,其内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呼吸道内的气体、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以及膀胱内的尿液等液体都不属于内环境。

答案:C5.血浆渗透压大小与下列哪一项无关()A.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B.血浆中Cl-的含量C.血浆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 D.血浆中Na+的含量解析:血浆渗透压主要取决于无机盐离子、蛋白质等的含量,而与血浆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无关。

答案:C6.下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三章测试题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三章测试题

第一、二、三章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唾液淀粉酶和氨基酸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2.下列哪些疾病是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①血友病②色盲③糖尿病④尿毒症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4.在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正确关系是()5.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D.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6.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会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D.pH的相对稳定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独立完成的7.如图是人体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②可以进入A、C、DB.血浆蛋白主要存在于B中C.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8.一个人出现组织水肿,其原因可能是()A.血浆中尿素过多B.皮下脂肪积存过多C.血糖含量过少D.血浆蛋白质含量过少9.学生甲在进行1500 m比赛时,刚跑至1000 m左右,感觉腿部肌肉酸痛难忍,欲放弃比赛,老师安慰说:坚持一下,过一会儿就会感觉好点了。

学生甲遂继续比赛,过了一会儿,果然感觉又有劲儿了。

试问,引起学生甲肌肉酸痛的物质是()A.碳酸B.乳酸C.二氧化碳D.胃酸10.人在发烧时食欲差的最根本原因是()A.胃不能及时排空B.摄入食物未消化C.消化酶活性受影响D.抑制消化酶的分泌11.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测试题(含答案)

必修三第一、二章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2分)1、与人体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是( )A.体液 B.细胞内液 C.消化液 D.细胞外液2、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关于A液、B液和C液三者之间联系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3、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当食物中缺碘时,分泌量增加的激素是( )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D.生长激素4、当人体的一些组织器官损伤或发生炎症时,会产生并释放组织胺。

该物质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促进血浆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

该物质对血管的调节方式属于( )A.血流自动调节 B.神经调节C.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5、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 )A.冷觉感受器兴奋B.温觉感受器抑制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6、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7、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A.比较缓慢B.比较广泛C.时间比较长D.迅速准确8、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A.体液免疫 B.自身免疫 C.细胞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9、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的后果,这主要是由于()A.体液大量流失 B.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C.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D.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10、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11、一个健康的人若进食较多的糖和食盐,那么他排出的尿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和盐分的量是( )A.盐增多,糖未增多 B.糖增多,盐未增多 C.两者都增多 D.两者都未增多12、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节:1、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_______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________组成。

2、由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_______,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3、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_________________。

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___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_____成正比。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和______。

8、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性,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9、_____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和_______;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和_______ 。

11、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的。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

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_____。

习题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C.HCO-3、HPO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2.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4.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B.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7.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1、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扩散与渗透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D.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4、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剧烈的变化,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 )A.碳酸氢钠 B.碳酸 C.三磷酸腺苷D.钾离子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些细胞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血液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C.血浆渗透压主要取决于无机盐的含量D. 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血浆和淋巴中含量很少7、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A.喝牛奶,进入胃中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C.口服抗菌药物D.肌肉注射青霉素9、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①胆汁②胰液③血浆④淋巴⑤原尿⑥脑脊液⑦组织液⑧核液⑨细胞内液⑩胃液A.③④⑥⑦⑧⑨B.③④⑤⑦⑨⑩C.②③④⑤⑦⑨D.①②③④⑤⑦10、人体发生花粉过敏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B.组织液增加 C.组织液减少D.淋巴减少11、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为( )A.A、B、C依次为消化液、血浆、尿液B.A、B、C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尿液C.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D.A、B、C依次为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12、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B.毛细淋巴管破裂,淋巴外流,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C.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13、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A.血浆B.组织液 C.淋巴D.消化液14、血浆中的水来自 ( )A.组织液 B.血浆、消化道C.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D.淋巴、组织液16、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②可以进入A、C、D 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③C.图中0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 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属于内环境2.通常情况下,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CO2的浓度依次为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D.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3.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

下列各项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毛细淋巴管阻塞C.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5.血浆中的水来自()A.组织液B.血浆、消化道C.淋巴、组织液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7.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是()A.CO2、血浆蛋白B.神经递质、Na+C.C6H12O6、尿素D.血红蛋白、有氧呼吸的酶8.人体组织细胞需要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的是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淋巴 D.血浆9、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10、人体内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液体是 ( )A.血液 B.血清 C.淋巴 D.原尿11、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剧烈的变化。

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 ( )A.碳酸氢钠 B.碳酸 C.三磷酸腺苷 D.钾离子12、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 ( )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1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各组成成分的关系,正确的是 ( )20、大气中的氧气要与人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 )A.3 B.5 C.6 D.1021、如图表示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示意图,指出图中哪个箭头表示是错误的? ()A.①中性粒细胞 B.②组织液C·③水 D.④红细胞25、在正常情况下,下列哪种蛋白质存在于内环境中?( )A.淀粉酶 B.脂肪酶 C.溶菌酶 D.抗体3.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不起作用的是( )A.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的葡萄糖量B.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02和吸入O2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4.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A.组织液增多,淋巴增加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5.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钙离子B.呼吸酶C.葡萄糖D.血浆蛋白6.人体组织液中的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这些氧化分子需要通过几层由磷脂分子组成的膜()A.2 B.2 C.3 D.67.大气中的氧气要与人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A.3B. 5 C.6D.108.人体血液的pH7.35~7.45,能维持pH范围而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血液中含有下列哪对物质()A、NaCl——HClB、NaHCO3——H2CO3C、NaOH——HClD、NaHCO3——NaCl10.当人体进行深呼吸时,血液中的pH与平静呼吸时相比,暂时会( )A.增大B.减小C.不变D.趋于酸性11.下列曲线能正确反映蛙的代谢与环境温度的关系的是( )12.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14.人红细胞的渗透压与x浓度的食盐水相当。

而浸在y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破裂;浸在z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收缩。

则这三种食盐水的浓度大小依次为( )A.x>y>zB.y>z>zC.z>y>zD.z>x>y15.某人因身体不适,全身浮肿,去医院作尿液检查,化验师做了如下操作:○1取稀释尿液2ml ;○2加0.1g/ml NaOH溶液2ml,摇匀;○3加0.01 g/ml CuSO4 溶液3~4滴,摇匀;○4观察结果;有紫色出现。

此病人可能患()A. 糖尿病B.肾小球肾炎C. 脂肪肝D.过敏性皮炎16.下列疾病与内环境的稳态无关的是()○1糖尿病○2抽搐○3色盲○4性腺发育不全A.○1○2 B. ○2○3 C. ○3○4 D. ○1○417.在正常情况下,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细胞间隙的液体a,被毛细血管从细胞间隙吸收回的液体b和进入毛细淋巴管的液体c之间的关系是()A.a=bB.a=b+cC. a=cD.a>b+c18.刚进入西藏的上海援藏干部,对高原缺氧环境所产生的生理性反应是()①造血功能增强,红细胞数增多②呼吸频率加快③细胞大多以无氧呼吸获得能量④心率加快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20.肾小管与周围毛细血管间的交换是通过渗透作用完成的,如果流经肾小管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明显提高,并且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那么最终排出的尿量将会()A.增加B.减少C.不变D.不确定22.(14分)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

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中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通过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

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4)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