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第六章_隋唐的秘书工作(上)..
秘书工作成熟时期——隋唐、两宋

内史省,改门下省长官侍中为纳言,门下、内史、尚书三省长官协同处理国
政,尚书省设吏、礼、兵、都官、度支、工六部,各设尚书,分掌政务。这 种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政府机构形式,被此后的各王朝沿袭。 隋中央的秘书工作由三省承担,作为其职能的一部分。隋短命而亡,继 起的唐朝沿袭并发展了这一制度,将内史省恢复为中书省,纳言恢复为侍中, 三省的职责分工趋于明确。
尚书省
负责执行中书省转发的各种命令。
一、唐朝三省的秘书职能 职责划分 文书工作
中书省出令
唐王朝决策、施政的 重要机构,承担着中 央政府的秘书职能。
草拟
提高文件准确性 三省权利相互制约 防止秘书机构独大 保证皇权 古代秘书工作成熟 的标志之一。
门下省审议
审核
尚书省执行
转发执行
二、唐朝三省的秘书官职
职
务
职
能
掌书记 判官 孔目
也称掌记、书记,负责府内各种表奏、命令、书信的制 作,是地方大员的高级文字秘书,地位重要。 临时受遣充当地方大员的大臣,按制度从中级官员中选 出来负责处理文书工作的属官。 地方大员幕府中掌管文书、档案的属吏。
记室(事)参军
均为地方大员幕府中负责文书的属吏。
五、地方及军队中的秘书机构
二、唐朝三省的秘书官职
(一)中书省中的主要秘书官职
第三,“制敕既行,有误则奏而正之”。即下达的制、诏、敕等文书在 执行过程中,如发现有误差,有责任向皇帝奏明,并加以改正,起到信息反 馈的作用。
第四,“凡大朝会,诸方起居,则受其表状而奏之”。即逢有百官聚会、
朝廷大典时,中书舍人须侍从于皇帝左右,代表皇帝接受百官的表状。 第五,“凡册命大臣于朝,则使持节读册命之,凡将帅有功及有大宾客
皆使劳问之”。即皇帝在朝堂上册封、赏赐大臣时,由中书舍人宣读册封,
(行政文秘)现代秘书学复习资料

秘书学,是一门研究秘书活动及其规律的综合学科。 秘书学的研究方法有事实积累法、经验分析法、案例研究法、试验证实法等。
第一章秘书活动的沿革
这一章包括我国秘书活动的起源及我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秘书活动。 秘书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社会管理组织的出现是秘书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 二是文字和公文的出现是秘书活动产生的必要条件。 我国古代最早的秘书机构产生于商朝。西周的秘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在殷商的水平上有所创新和提 高。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都有史官,但史官的职责、地位起了重要变化。秦汉时期,在中 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中都设有负责秘书工作的机构或人员。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统治阶级 服务的秘书工作从未间断。隋唐时期的秘书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宋代的秘书工作由枢秘院 与中书省分掌;元朝、明朝也有长足的发展;清朝发展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 我国古代秘书人员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其中以唐代和清代的要求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为什么? 我国现代的秘书活动,包括:国民政府的秘书活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秘书活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秘书工作。(略)
5. 秘密与保密的异同,秘密的类型,正确认识国家秘密的法律定义,国家秘密的范围在法 律中是怎样规定的?国家秘密的等级的规定,保密工作的意义,保密工作的方针、工作 纪律。秘书机构的保密范围,保密的特点。
第七章秘书资格
主要内容包括秘书的职业道德,秘书的知识构成,秘书的基本能力,秘书的心理素质等。 基本概念: 1.秘书资格 2.道德 3.职业道德 4.秘书职业道德 5.知识 6.能力 7.知识结构 8.表达能力 9.调研能力 10.组织实施能力 11.秘书的素质体系 12.秘书的心理素质 13.秘书的动机 14.秘 书的兴趣 15.秘书的情感 16.秘书的意志 17.秘书的气质 18.秘书的性格 19.秘书的心理健康 基本问题: 1. 秘书为什么要特别注重职业道德修养? 2. 新时期对秘书职业道德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3. 如何看待秘书的职业道德规范,秘书的职业道德规范包括的内容? 4. 秘书的职业道德修养及应注意的问题? 5. 秘书的知识构成、能力及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秘书的知识结构以及怎样才能建构和优化
秘书工作成熟时期——隋唐、两宋

中书省仍设有令、侍郎等官职,沿袭唐制,只有中书舍人分作五案办事,五案划分如下:
部
门
负责收发文书。
职
负责册礼和朝会事务。
能
上案 下案 制诰案 谏官案 记注案
负责制作皇帝的制、诏等文书。 负责处理与中央其他政府机构往来的文书。 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行、起居。
(二)门下省的秘书部门
尚书省
负责执行中书省转发的各种命令。
一、唐朝三省的秘书职能 职责划分 文书工作
中书省出令
唐王朝决策、施政的 重要机构,承担着中 央政府的秘书职能。
草拟
提高文件准确性 三省权利相互制约 防止秘书机构独大 保证皇权 古代秘书工作成熟 的标志之一。
门下省审议
审核
尚书省执行
转发执行
二、唐朝三省的秘书官职
双方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唐朝初年皇帝命令两省凡有公文,双方先至政事
堂议定,然后上奏。于是,政事堂成为两省联合办公厅,初设于门下省,后
迁至中书省。中书令是政事堂的主官,宰相职,凡皇帝颁下的诏敕,臣下递 呈的表状,都须经过政事堂,由宰相处置或中转,因此,政事堂成为朝廷公 文周转中心。 初唐时期,凡朝廷各司上达的奏章,先交尚书省六部拟办,由尚书省汇 总、分类后,再由中书省的中书舍人批阅,称为“舍人押部”之制。 唐朝中期,政务日繁,公文骤增,开元十一年(723),将政事堂改称中 书门下,并设置枢机、吏、兵、户、刑礼五房,直接协助宰相处理朝廷公文, 五房中各有主书、录事,承担具体的文书事务,逐渐将中书舍人之权接管过 去。政事堂遂称为凌驾于三省之上的政务机构。
3 4
5 6
章奏司
封驳司
发敕司
属银台司管辖,掌收受中书省、枢密院交付的 宣、敕,登记后颁发。
《秘书学》教学大纲

《秘书学》教学大纲课程代号:11022003(05级教学打算中查,宋体小四号字,前空两格)学时数:56(宋体小四号字,前空两格)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文秘)(宋体小四号字,前空两格)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宋体四号字,加粗,前空两格)1. 课程的性质(宋体小四号字,加粗,前空两格)秘书学是研究秘书、秘书工作和秘书机构的发生、进展,揭示其差不多规律和特点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新兴学科。
(宋体小四号字,以下正文同,不再讲明)秘书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文秘方向、涉外文秘方向)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
2. 课程的目的(宋体小四号字,加粗,前空两格)使学生把握秘书学的差不多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秘书业务技能,为毕业后从事秘书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3. 课程的任务(宋体小四号字,加粗,前空两格)(1)把握秘书、秘书工作、秘书机构、秘书学的概念、历史进展,秘书的思想道德素养、知识能力结构、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差不多理论和基础知识。
(2)把握秘书的一样工作方法,初步把握秘书实务与差不多技能,包括辅助决策、和谐、信息、督促检查、调查研究、保密、会议组织、信访、文书处理、办公室日常事务等。
(3)在讲授本课程后半部分秘书实务时,结合讲授劳动和社会保证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中心编写的《秘书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教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在把握秘书学差不多理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基础上,参加全国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获得中级证书。
(4)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等方法,紧密联系秘书工作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秘书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中得到专门好的应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秘书工作。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差不多要求(宋体四号字,加粗,前空两格)绪论(黑体小四号,前空两格,段前、段后各空0.5行)教学目的和要求(楷体小四号字,加粗,顶格)了解秘书学的产生;把握秘书的定义,秘书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特点,秘书学的内容构成,研究秘书学的差不多方法。
选题

2.研究对象 政务性工作 业务性工作
事务性工作
第一章 调查研究 第二章 信息工作 第三章 参谋咨询 第四章 协调工作 第五章 督查工作 第六章 议案、建议和提案工作 第七章 文字工作
第八章 文书工作 第九章 档案工作第 十章 资料工作 第十一章 会务工作 第十二章 信仿工作 第十三章 保密工作 第十四章 网站管理 第十五章 谈判事务 第十六章 公关工作
4.秘书史的研究方法 首先,必须大量地占有材料。 其次,必须认真考证与鉴别所占有的 史料。 第三.必须重视把历史研究的方法与 把历史研究的方法与 逻辑推理的方法结合起来。 逻辑推理的方法结合起来
参考书目:刘演林《中国秘书史》
例2:秘书实务选题
1.选题意义 研究秘书部门和秘书人员各项具体 业务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操作 规范、实施程序以及注意事项等, 侧重于培养和训练从事秘书工作和 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讲
选题
一、选题的理想要求 1.填补学术空白 . 2.达到学术前沿 . 3.力求可持续性发展 .
二、选题的基本准则 1.价值准则 . 2.成长准则 3.量力准则 .
三、文秘专业论文的选题范围 1.理论选题 . 2.应用选题 .
例1:秘书史选题
1.选题意义:我国的秘书工作已经存在了几 选题意义: 选题意义 千年,早在商朝就产生了专职秘书史官,商 末建立起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此后, 秘书机构不断演进成熟,秘书官吏名目纷繁, 各项秘书工作制度与法规逐渐完备,秘书官 吏秉笔直书等优良传统世代相传。这些自然 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然而,却无人对 之作过系统的研究。本课题 本课题旨在寻溯中国秘 本课题 书工作产生、发展、成熟的历史轨迹,重现 历代秘书工作的面貌,探究其规律,总结历 史经验和教训,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这既 有助于弘扬中华文明,也能取其精华,古为 今用,有益于现实的秘书工作。
秘书工作的起源和发展

在机关大会上,魏书记要求,全体机 关同志 要争做 “五型 ”干部 ,年轻 同志更 要积极 努力, 要深刻 领会并 努力践 行“五 型”干 部各项 标准。
殷商说: 甲骨文诞生,文字的出现为公务文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国家的出现导致了 公文的产生。
二、奴隶社会时期的秘书工作
1、夏商奴隶制时期秘书工作的真正萌生: (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前11世纪)
夏朝政治——第一个阶级国家,为镇压反抗建 立了军队和刑法,设置太史令等官职辅助夏王 管理国政事务。
商朝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文书珍品——甲骨文书。 史官是最早的秘书人员。 商朝巫史不分,一身二任(祭祀、撰拟保管文
小结——机构和人员变迁
夏商周三代的秘书工作主要由史官担任。 西周的秘书工作,在殷商的水平上有所创新和提高。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都有史官,但史官的职责、地位起了重
要变化,御史地位上升,成为国君近旁供差遣的笔墨工作。由 于兼并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国君相继设置了一些新的秘书官 职,如“尚书、掌书、主书、左徒”等,广招贤人能士,掀起 养士热,秘书工作得到充实与加强。 秦汉时期,设有丞相府、太尉和御史大夫辅助皇帝综理国政; 汉武帝时,设尚书署剥夺相府权。东汉发展成为直接处理政务 的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成为总揽中央的机要秘 书机构; 隋唐时期的秘书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形成三省六部制格局, 互相协作和牵制。 宋代的秘书工作由枢秘院与中书省分掌; 明朝、清朝时期,内阁和军机处是最重要的中枢机关,综理全 国政务。
书),成为商朝最重要的秘书人员。
在机关大会上,魏书记要求,全体机 关同志 要争做 “五型 ”干部 ,年轻 同志更 要积极 努力, 要深刻 领会并 努力践 行“五 型”干 部各项 标准。
20《中国秘书史》 (5)

一、文书工作制度 用纸制度,公文折叠制度,装封、编号制度, 贴黄制度,拟制和誊录制度,签名、判署制度, 一文一事制度,移交制度,引黄,公文抬头避讳制度, 公文格式,军邮制度,保密制度 新产生的文书工作规则:进草,录白,录黄、画黄
当皇帝的顾问,讲经读史等 宋代翰林学院是皇帝名符其实的机要秘书处
二、信访机构 (一)鼓院、检院 (二)唐宋信访机构比较
第三节 秘书官吏
第三节 秘书官吏
一、宋朝秘书来源概述 从科举考试中录用 由地方官员自行聘任 从下级官府中提升 “官”和“差遣”
二、强调从基层提拔秘书官 “举非州县之职, 则毋以台谏选焉”
第一节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秘书机构
二、政事堂 长官为正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
章事” 职掌为“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 秘书机构有:孔目房、勾销房 主要秘书有:检正官、堂后官
三、地方秘书机构
第二节 皇宫秘书机构
第二节 皇宫秘书机构
一、翰林学士院 职责是为皇帝起草各种重要诏书,并侍从皇帝出巡,充
架阁库 千丈架阁法 (二)档案工作制度趋于完善
档案的集中、整理、保管、鉴定销毁、查阅等基本程序系 统化,沿用至今
思考题:
1.简述宋代中枢秘书机构的组成。 2.简述宋代信访机构的设立及特点。 3.简述宋代秘书的选拔方式。 4.试分析宋代秘书的民族气节及其影响。 5.为什么说隋唐两宋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成熟时期。
第一节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秘书机构
一、三省、枢密院及三 司中的秘书机构
(一)中书省内的秘书 机构
(二)门下省内的秘书 机构
(三)尚书省内的秘书 机构
第一节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秘书机构
秘书学(上)综合辅导(一)

《秘书学(上)》综合辅导(一)绪论绪论主要讲述了秘书学的学科对象——秘书活动;秘书学的研究领域、秘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秘书学的性质和研究方法。
基本概念:秘书活动,秘书人员为领导者进行有效决策与管理所采取的辅助行动。
秘书人员,泛指从事秘书工作或秘书工作性的各类人员。
秘书人员是秘书活动的主体要素,也是秘书活动的主导要素。
秘书方法,是秘书活动得以运行的媒介,意指秘书人员在认识、表达和处理各种事务时所采用的途径、方式、手段和程序。
秘书办公手段,是秘书人员为达到某种办公目的而采用的办公设备、操作技术和操作规程等的统称。
此外还有广义领导意图、狭义领导意图、秘书环境还有组织环境;秘书业务、秘书技术、秘书工作方法、秘书办公场所;秘书学等。
准确界定和区分这些概念,对掌握本教材的基本理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简答与论述:1.秘书学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规定出它的学科对象。
这对于界定秘书的逻辑起点,划定秘书的研究领域,确定秘书学的学科性质,建构秘书学的知识体系,无不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实用文档2.秘书学的学科的对象应为秘书活动,以体现出学科对象的单一性特征,为秘书学的体系建构提供科学依据。
3.秘书活动的基本要素有五个:秘书人员、秘书工作、秘书方法、领导意图、秘书环境。
由此可以明确秘书活动的主体要素、客体要素、中介要素、潜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4.严格意义上的秘书工作与一般意义上的秘书工作的差异,在于严格意义上的秘书工作,主要服务于领导工作,侧重于为领导者的决策与管理服务;一般意义上的秘书工作,既服务于领导工作,又服务于机关工作,服务的对象与范围较为广泛。
5.秘书活动的本质属性是辅助性。
6.秘书活动的辅助性具有的特点:辅助的直接性、辅助的全面性和辅助的非独立性。
7.秘书活动的重要特征有:文牍性;秘密性;事务性;受动性;随机性;补偿性和潜隐性。
8.秘书业务包括的内容有:文字工作、文书工作、信息工作、协调工作、督查工作、信访工作、接待工作、会议工作、值班工作,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社会发展状况
•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大定元年(581 年),北周杨坚,改元开皇,建立隋朝。因为杨坚原为 随国公,但“随”字的“辶”意思有忽走忽停不稳定之 意,于是他便弃了“辶”,创了“隋”这个新字作为王 朝之名。 • 隋文帝的贡献:创立新的选官制度;创立《开皇律》; 律法不再像南北朝时那么残酷;兴建义仓;创立科举制 度;简化地方官制,影响后世千年。 • 隋文帝时期,国家繁荣强盛,政治清明,出现了中国历 史上的大好局面,人们把隋文帝时期尊称为“开皇之 治”。隋炀帝则创立科举进士制,收集三百年战乱失散 的文献,而修造大运河则暴虐无道。隋朝末年由于军阀 混战,导致民不聊生,叛军反,被缢弑于江都,仅存在 了几十年隋朝便宣告灭亡。
3、尚书省的主要官员
(1)尚书省的权利 • 隋朝,掌管国家政务和执行的总署。 • 唐朝,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转来的各项命令。 (2)组成人员 • 隋朝,设长官尚书令1人,负责全面工作。尚书左右仆 射各1人,辅助尚书令工作。各部各设尚书1人,负责处 理本部事务。 • 唐朝,左、右尚书仆射是主官,总览尚书省事务;其下 设:都事——始臵于两晋南北朝,时称尚书都令史,隋 朝时改称尚书都事,唐都事。负责收受、转发文书,稽 察缺失,监印等工作。相当于各部中的秘书科长。
☆三省六部制 - 意义及影响
• 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 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 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 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 位。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 • 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 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 的效能。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 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 初唐时期,凡朝廷各司上达的奏章,先交尚书省六部拟 办,由尚书省汇总、分类后,再由中书省的中书舍人批 阅,称为“舍人押部”之制,由六名中书舍人“分押尚 书六曹,佐宰相判案”,这是朝廷日常公文的处理程序, 有关军国大政的公文,则由中书舍人商议而定。这一套 制度,在政务尚简的初唐时期,是行之有效的。 • 到了唐朝中期,随着政务日繁,公文骤增,加上中书舍 还有繁重的其他事务,宰相与他们的联系也不太方便, 这套制度已不适应了。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直接由宰 相领导和处理公文的机构。于是,在开元十一年,将政 事改称中书门下,并设臵了枢机、吏、兵、户、刑五房, 直接协助宰相处理捏造公文。五房中各有主书、录事, 承担具体的文书事务,逐渐将中书舍人之权接管过去。 政事堂遂成为凌驾于三省之上的政务机构。
(二)三省的秘书职能及秘书官员
• 内史取旨,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隋 • 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唐
• 1、隋· 内史省,唐· 中书省。 (1)名称和职责 • 隋代,因避讳父名,隋文帝杨坚改“中书省”为 “内史省”。职责广泛。 • 唐代,又设中书省,所管辖事物同内史省。 三省之中,中书省居首,其职责十分广泛, 除了拟制、发布政令,收受、批答奏章以外,还 参与朝廷各种重大活动,承担礼仪性事务,负责 册命等等,其中从事秘书工作的官员不少。
☆三省中秘书官吏的结构
• 隋唐三省的秘书官吏的结构,由于政权机构的成熟而 呈现出金字塔的状态,处于金字塔上端的为高级秘书 官,他们人数少而地位高;处于其下的为一般的秘书 人员,他们人数多而地位低微,一般无权参与政务, 只从事日常文书的收发、存档立卷、稽察缺失、监印、 抄录、复制、督催等具体秘书事务。
三省之中,尚书令、仆射位高,为人臣之极而无 实权。实际行使相权的是中书、门下两省大。
• • • • •
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负责财政、国库 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 兵部:负责军事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 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 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 •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 唐朝 • 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 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的正副长官是中书令和侍郎, 下设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制。门下省的正副长官 是侍中和侍郎,下设给事中,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 的诏旨,驳正违失,并审批尚书省的奏钞。尚书省 的正副长官是尚书令和左右仆射,下设左右丞;该 省统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执 行中央拟定的政令。因唐太宗曾任尚书令,以后臣 下避居该职,形同虚设,故左右仆射实际上成为尚 书省的最高长官。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当时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为三省宰相共议军国大 事的场所。
• 隋唐时期,秘书来源多样,素质较高,职 责分明,作用明显,对他们的考核趋于制 度化。 • 唐朝以律令的形式制定了全面而详细的秘 书工作制度,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开始分 流,公文文体整齐划一。 • 隋唐两宋是秘书工作的成熟期。
一、隋唐朝廷秘书机构
(一)隋唐朝廷秘书机构 (二)三省的秘书职能及秘书官员 (三)唐代政事堂 (四)隋唐地方及军队的秘书
☆通事舍人——职掌相当于前代的谒者,皇帝临朝或朝 廷大典时,负责引见、通奏、安排百官的进退、位次 排列,并收受四方通表,有时也代表皇帝慰劳出师的 军队、按月慰问将军的家属、造访地方名士、长者, 迎接回朝的班师等。 ☆起居舍人——为从六品官。与门下省的起居郎一起, 凡皇帝登正殿,议论政事时,起居郎侍立于左,起居 舍人侍立于右,负责记录,故又称左、右史。凡皇帝 的言论、起居、命令(如命、制诏主要内容)、上呈 章奏、重要政事,莫不随时记录,季终,将所记之册 移送史官,作为编修国史的原始资料。贞观年间起, 常以谏官知起居舍人、起居郎。其下有助手楷书手四 人、典二人。
• 政事堂中的枢机房专门经管皇帝下达给宰相的诏敕等下 行文,负责诏敕的收受、转递给宰相。唐朝制度,凡皇 帝下达的诏敕皇命文书,必须经宰相签署后才为合法, 不然便被视为非正式。所以,枢机房的作用是转达皇命 文书于宰相,经宰相副署后再转给朝廷百司施行,是承 办机密公文的部门。 • 政事堂的其他四房负责收受朝廷各司及百官的奏状等上 行文,协助宰相初阅,提出初步意见,送宰相批阅,它 们是处理朝廷大量日常公文的部门。这样,五戽对中枢 机构及时无误地处理各类公文、加快文书运转、提高效 率起了显著作用。但是,到了武宗时,由于担心政事堂 过分集权,重新恢复了初唐时由三省分别承担中央政府 秘书工作的旧制。
• 唐朝,从公元618年建立,到907年被朱温灭掉, 共存在了289年。唐朝分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 史之乱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 • 唐高祖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领兵用十年 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成 功登位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 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 • 此后,唐玄宗时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国强 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现。但同样也是在唐玄宗 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隋唐秘书工作概况
• 隋建三省六部制,其朝廷秘书机构集中在秘书省、 门下省和内省中。皇宫秘书机构为内侍省和太常 寺。 • 唐朝时的朝廷秘书机构分臵于中书、门下、尚书 三省内,相互配合、相互制约, 一度设臵政事 堂为朝廷中枢的秘书机构,皇宫秘书机构则有翰 林学士院,信访机构有匦使院,地方各级秘书机 构健全。
• 隋唐时,典章制度方面多有建树,如三省六部 制、科举制、两税法等,对后世影响深远。隋 唐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 流频繁。文学以唐诗成就最大。以初唐陈子昂, 盛唐李白、杜甫,中唐白居易、元稹,晚唐李 商隐、杜牧为杰出代表。韩愈、柳宗元倡导的 古文运动,对后世影响甚大。颜真卿的书法, 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王维的绘画,《霓 裳羽衣舞》等音乐舞蹈,以及众多的石窟艺术, 均流传后世。科学技术方面,中国四大发明中 的印刷术和火药两项均出现于这一时期。
(2)组成人员
• 隋代,长官内史令4人,全面负责内史省的工作。主 要秘书官员有:内史舍人8人,负责诏令起草;通事 谒者16人,负责礼仪事物;主书10人,负责保管文书, 抄写诏敕。 • 唐代,中书省的主官为中书令,2人,“掌军国之政 令”;负责中书省的全面事物,实际上相当于宰相。 主要秘书官员为中书舍人,6人,尊长的一人习称为 “阁老”,负责全面事务,1人负责制诏和政事堂的 事务,其余4人分掌各方上奏文书等事务。通事舍人 16人;起居舍人2人 .
☆中书舍人的职掌主要有五项: • 第一,“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百司奏议文武考 课,皆预裁焉”。 • 第二,“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 即下则署而行之”。 • 第三,“制敕即行,有误奏而正之”。 • 第四,“凡大朝会,诸方起居,则受其表状而奏之。” • 第五,“凡册命于朝,则使持节读册命之,凡将帅有功 及有大宾客皆使劳问之。”
(三)唐代政事堂
• 唐朝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在行使秘书职能的过程中,一方 拟制诏命,一方审议、封驳,在处理文书上常发生争论。 为协调双方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唐朝初年皇帝命令两 省凡有公文,双方先至政事堂议定,然后上奏。于是, 政事堂成为两省的联合办公厅,初设于门下省,后迁至 中书省。中书令是政事堂的主官,宰相职,凡皇帝颁下 的诏敕,臣下递呈的表状,都须经过政事堂,由宰相鼾 或中转,因下省的主要秘书官员
• (1)门下省的权利。 隋朝,门下省拥有了对公文的审核、驳 斥之权。 唐朝,负责各项文书的审议。
(2)门下省组成情况
• 隋朝: 长官纳言——2—6人,全面负责门下省各项工作。 给事黄门侍郎——4人,行封驳之权。 符宝郎——4人,掌管皇帝玺印和朝廷的符节。 • 唐朝: 长官侍中——职掌为出纳帝命、顾问答对、慰问朝拜 的大臣、监修起居注、审定并主持六品以下文武官员的授职 仪式。 门下侍郎——前代的黄门侍郎,为门下省的实际主官,负 责掌管机密文件,备皇帝顾问,审议中书省拟写的制、诏等 公文。 给事中——为正五品,职掌较宽,主要任务为“驳正违 失”,即掌有封驳之权,可封还皇帝失宜的诏命,驳正臣下 有违误的章奏,是门下省中的要职,地位仅次于侍中、门下 侍郎。 典仪——类似中书省的通事舍人,职掌偏重于负责礼仪性的 事务。 符宝郎——四人,掌管皇帝的御玺和朝廷的符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