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序.pdf

合集下载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

地理。

佛教。

文学于一身的名著。

又称《伽蓝记》。

为北魏人杨炫之所撰。

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

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

分城内。

城东。

城西。

城南。

城北五卷叙述。

对寺院的缘起变迁。

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

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

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

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

作品名称,洛阳伽蓝记。

作品别名,伽蓝记。

创作年代,北魏。

作者,杨炫之。

内容,集历史。

地理。

佛教。

文学于一身。

分类,《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地理类。

定义一。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

地理。

佛教。

文学于一身的名著。

又称《伽蓝记》。

为北魏人杨炫之所撰。

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

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

分城内。

城东。

城西。

城南。

城北五卷叙述。

对寺院的缘起变迁。

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

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

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

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

作品介绍据书中自言。

作者在魏孝庄帝永安年间曾官奉朝请。

见洛阳极盛时。

时隔二纪。

孝静帝武定五年。

因行役重览洛阳。

见其“城郭崩毁。

宫室倾覆。

寺观灰烬。

庙塔丘墟。

墙被蒿艾。

巷罗荆棘”。

甚至连钟声都罕闻。

追思往昔。

难免黍离麦秀之悲。

故撰斯记。

传诸后世。

洛阳城自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迁都于此。

直到孝静帝天平元年迁都邺城止。

一直是北方政治。

经济。

文化的中心。

尤其是孝文帝推行改革后。

洛阳城达到空前的繁荣。

一时文物典章都极为可观。

其间因为天子后妃带头佞佛。

王公士庶竞相舍宅施僧。

上起太和末。

下至永熙。

四十年间。

修建寺宇达到一千三百余所。

这些浮图建筑的壮丽。

装饰的华美和贵家的豪奢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寺院见证了北魏京城洛阳的兴废。

不少大伽蓝还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

《洛阳伽蓝记》作于北魏灭亡。

东西魏分裂后。

杨炫之借佛寺盛衰。

反映国家兴亡。

其中既寄托了故国哀思。

作为汉学阐释的典籍翻译研究——以《洛阳伽蓝记》英译为例

作为汉学阐释的典籍翻译研究——以《洛阳伽蓝记》英译为例
一、文化话语的深度处理与阐释
在 《洛阳 伽 蓝 记》 第 一 章 的 “永 宁 寺” 处, 作者以 “子注” 的形式附列了相当篇幅的历史事 件,其中涉及不少典型的中国文化话语。这些话语 往往成为英文读者的阅读障碍,构成对全面理解原 文信息和意义的挑战。由于数量庞大,这里仅举数 例来说明译者对 《洛阳伽蓝记》 中中国文化话语 的深度处理与阐释。在行文中,以王译 (指王伊同 的译文。下文的詹译指詹纳的译文) 的尾注为主。 如果詹译在同一点上也有注释,则同时列出,并加 以比较分析。
(一) 晏 驾
“晏驾” 一词出现于 “皇帝晏驾①,春秋十九, 海内士庶,犹 曰 幼 君”[1]29一 句 中。在 尚 荣 译 注 的 中华书局版 《洛阳伽蓝记》 中, “晏驾” 一词被注 释为:“古代称帝王死亡的讳饰之辞。晏,晚。驾,
12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46.Literally,dangbi当璧, “hewhoworships rightoverthejade”;thatis,theonerulerapprovedby theGod.Theexpressionoriginatesfrom theZuozhuan Zhao13/9a:当 璧 而 拜 者, 神 所 立 也。 Legge5,P. 650:“Hewhoworshipsrightoverhisbieshallbehe whom yourSpiritshaveappointed.”[2]311-312
该词系指 “继承君位”,语出 《左传·昭公十 三年》。尚荣注释为: “楚共王没有嫡长子,但有 五个宠爱的儿子,不知道应该立谁。于是将玉璧埋 在祖庙的院子里,让五个儿子斋戒沐浴,按长幼次 序进行下拜。他在事前祈祷:凡神灵选择为继承人 的,就使之 正 对 着 玉 璧 下 拜 …… 后 来 用 ‘当 璧’ 比喻当国君的预兆。”[1]31詹纳对此没有加注,而王 伊同却对其做了详细的注释:

陈寅恪的序文

陈寅恪的序文

陈寅恪的序文张旭东陈寅恪先生一生为他人作序共十四篇。

陈先生学术以外的文字极少,仅《寒柳堂记梦稿》几篇而已,为他人作序,成为自己思想表达的方式。

这些序引往往不严守本书而逸于书外,其所论荦荦大者,又无不与本书关合,既不离学术本身,又呈现思想的张力和精神的力量。

晚辈唐突,称之为‚书外之序‛。

一九四二年作《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续稿序》,因故不能用,杨氏请求移作《积微居金文说》序,可以见出这个特点。

而余嘉锡、沈兼士序,密关本书,则恐不能作如此变动。

一九五二年杨氏《丛稿》与《续稿》合并,余、沈二位细密而谈者得以保留,陈先生之序被指为‚立场有问题‛而被拆去,陈氏言‚贱名不得附尊作以传,诚为不幸;然拙序语意迂腐,将来恐有累大著,今删去之,亦未始非不幸也‛,拆去缘由又全在‚书外‛二字。

一九三四年,陈寅恪受王静安之弟王哲安先生嘱托,以晚辈身份为年长十三岁的王静安《遗书》作序,对静安先生评价平正不颇,三点归纳成为不刊之论。

而于序尾言:‚寅恪以谓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忧伤,继之以死。

其所伤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时间一地域而已。

盖别有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存焉。

而此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时间同地域之众人所能共喻。

‛所言之意不甚明,却似有‚奇哀遗恨‛溢于言表。

太史公作《屈原贾谊列传》,后人就有‚此非二人之传,乃三人之传也‛的感叹,今观陈先生此序,亦如是。

一九三九年所作《刘叔雅庄子补正序》将‚今日治先秦子史之学著书名世者‛比作金圣叹注水浒,改窜旧文,多任己意;而刘文典著《庄子补正》‚虽能确证其有所脱,然无书本可依者则不之补;虽能确证其有所误,然不详其所以致误之由者则不之正‛,‚可谓天下之至慎‛。

却明明有赞刘氏‚能守旧义‛之意。

到了一九四二年终于写出《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成为绝世雄文。

其云: 昔晋永嘉之乱,支愍度始欲过江,欲一伧道人为侣。

谋曰,用旧意往江东,恐不办得食,便共立心无义。

既而此道人不成渡,愍度果讲义积年。

《洛阳伽蓝记》人物研究

《洛阳伽蓝记》人物研究

author convey historiography,literature and religious attitude.Yang Xuanzhi insists tllat the records of history must be in real.and he like strange things in the literature.
Abstract
Abstract
A Record ofBuddhist Monasteries In Luo一砌疗2 iS a masterpiece.It recor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mainly reflect the political,customs,and
第三章,《洛阳伽蓝记》中的跨地域交流人物探讨。《洛阳伽蓝记》在重点叙 写北朝人物的同时,也牵涉到跨地域交流人物的记叙。跨地域交流的人物有南 北朝往来者,异国来附者以及中外往来者。在跨地域的交流之中,凸显出北魏 政治、文化、权力的中心地位。
第四章,由笔下人物观杨街之思想。此章分析作者由所记人物所传达的史学 观、文学观及宗教态度。杨街之在记史方面力求史料信实,提倡实录,在记文 方面重尚奇思想,并借鉴京都赋的语言。其宗教态度体现为敬佛法而反假修佛。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北魏;人物;思想
their stories,and geography,etc.,has the very high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value.,nle book iS divided into five books:the city,east.south,west and north.
Paper describes the time his

(和平云道场)读《洛阳伽蓝记》论佛教对河洛地区社会生活的影响

(和平云道场)读《洛阳伽蓝记》论佛教对河洛地区社会生活的影响

《洛阳伽蓝记·序》云:“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愈盛。

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

于是昭提栉比。

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

金刹与灵台比高,讲殿共阿房等壮。

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杨衒之在这里描述了北魏河洛地区佛教兴盛时期社会生活一个方面。

如果以全新的视角观察北魏社会的佞佛现象,我们可以发现从孝文帝迁都洛阳以来,佛教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取向。

一、社会各阶层广建寺院北魏时期所出现的佞佛现象,加速了佛教的传播速度。

特别是社会上层拥有雄厚的资金,为了特殊的需要,纷纷出资建设寺院,且往往规模宏大,成为掺杂在居民区中最好的建筑。

关于北魏时期洛阳寺院的兴建情况,《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中有神龟元年任城王元澄的一个奏章,颇能说明问题,兹抄录如下。

仰惟高祖,定鼎嵩瀍,卜世悠远。

虑括终始,制洽天人;造物开符,垂之万叶。

故都城制云,城内唯拟一永宁寺地,郭内唯拟尼寺一所,余悉城郭之外。

欲令永遵此制,无敢逾矩。

逮景明之初,微有犯禁。

故世宗仰修先志,爰发明旨,城内不造立浮图、僧尼寺舍,亦欲绝其希觊。

文武二帝,岂不爱尚佛法,盖以道俗殊归,理无相乱故也。

但俗眩虚声,僧贪厚润,虽有显禁,犹自冒营。

至正始三年,沙门统惠深有违景明之禁,便云:“营就之寺,不忍移毁,求自今已后,更不听立。

”先旨含宽,抑典从请。

前班之诏,仍卷不行,后来私谒,弥以奔竞。

永平二年,深等复立条制,启云:“自今已后,欲造寺者,限僧五十已上,闻彻听造。

若有辄营置者,依俗违敕之罪,其寺僧众,摈出外州。

”尔来十年,私营转盛,罪摈之事,寂尔无闻。

岂非朝格虽明,恃福共毁,僧制徒立,顾利莫从者也。

不俗不道,务为损法,人而无厌,其可极乎!元澄的奏章将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寺院建设的规定和无序化建设的情况作了说明。

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一现象,我们将《洛阳伽蓝记》中相关内容分门别类勾勒如下。

古代汉语精品课程王子坊《洛阳伽蓝记》【课文说明】《洛阳伽蓝记

古代汉语精品课程王子坊《洛阳伽蓝记》【课文说明】《洛阳伽蓝记

王子坊《洛阳伽蓝记》【课文说明】《洛阳伽蓝记》是记述北魏都城洛阳佛寺情况的著作。

伽蓝是梵语音译词,即佛寺。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北魏自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迁都洛阳以后,王公大臣争建佛寺,数十年间仅洛阳城内就建有佛寺一千多所。

北魏末,洛阳屡经战乱,诸寺多成废墟。

(南北朝420—581:南朝“宋、齐、梁、陈”420—589;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386—581)作者杨衒之是北魏至北齐时人,北魏北齐时均曾担任官职。

公元547年因事重过洛阳,看到洛阳荒芜的景象,追忆过去寺观的侈丽,都城的繁盛,写成这部书,用来寄托他对北魏覆亡的哀悼。

本书善用简洁的文字叙述故事和人物,语言流畅。

虽然夹有骈俪成分,但基调是散文,成为南北朝时期不可多得的散文名著之一。

文选题目是教材编者所加。

作者在这段文字里描述了北魏几个王侯的奢侈生活、腐朽思想和贪婪性格,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封建贵族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课文讲读】【原文】自退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达芒山,其间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并名为寿丘里,皇宗所居也,民间号为王子坊。

【译文】——从洛阳退酤向西,张方沟向东,向南临近洛水,向北抵达芒山,其间东西宽二里,南北长十五里,统称为寿丘里,是皇室宗亲所居处的地方,民间称为王子坊。

(段意:简介王子坊地理位置。

)【原文】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缥piăo囊纪庆,玉烛调辰,百姓殷阜,年登俗乐。

鳏寡不闻犬豕shĭ之食,茕qióng独不见牛马之衣。

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shàn(专也)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

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

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

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本段多骈俪、对偶。

“鳏寡……”——引用、互文——鳏寡茕独都不……【译文】——当时天下安定,四面八方的边远民族也都臣服北魏,遵循职守;文章著作记载着国家的吉祥喜庆,和光普照调节着四季的风雨气候;老百姓家家富足,年成丰收,民俗欢乐。

洛阳伽蓝记-报德寺

洛阳伽蓝记-报德寺

報德寺(洛陽伽藍記卷第三城南)洛陽伽藍記,東魏人楊衒之撰,歷代目錄著錄皆書「楊」亦有作「羊」、「陽」者。

作者生平事蹟不詳,據該書敍述及其它史料可考者,知其為北平(今河北遵化)人,北魏末曾任撫軍將軍司馬,東魏時曾任秘書監,對當時佞佛的社會風氣頗為不滿。

全書五卷,宋以後文獻著錄亦有作三卷者。

該書主要目的是記北魏定都洛陽四十年間洛陽城佛教寺塔的興衰,從城內開始,次及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各為一卷,各卷以洛陽里巷為線索、以重要佛寺為綱目,次第展開,猶如一部當時洛陽城的遊記。

圍繞里巷、佛寺,該書還記敍了當時重要的政治事件、人物、風俗、傳聞故事以及漢、魏、西晉時代的故跡,反映了洛陽城的歷史變化及北魏時代洛陽都市風貌及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實態。

是研究中國佛教史、洛陽城歷史及北魏後期歷史極為重要的著作。

該書卷五依據惠生行記、宋雲家紀、道榮傳等材料,詳述北魏末宋雲奉命至印度取經行程及見聞,為研究古代中、印交通史的重要史料,受到中外學者珍視。

書中所記人物事蹟與神異故事,宛轉有致,文辭秀逸,為中國小說發展史重要的環節。

該書原分正文與子注,正文如綱,子注如目,詳述內容,但後世傳本,已難以截然分辨。

隋書、舊唐書之經籍志,新唐書、宋史之藝文志均曾著錄該書,明以後,傳世刻本甚多,各有長短。

今人范祥雍以明如隱堂本為底本,參校其他版本,撰成洛陽伽藍記校注,正文校勘注之外,首有長篇序,後附佚文、歷代著錄及序跋題識、圖說、年表四種,始於1958年由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多次重印,極便使用。

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印行之周祖謨洛陽伽藍記校釋,較為簡明,亦便於使用。

本文選自該書卷三城南,選文從范祥雍洛陽伽藍記校注,篇題為選者所加。

內容除了通過漢魏石經興廢反映洛陽城文化變遷外,主要通過王肅從南齊投奔北魏後的飲食習慣的變化,表現了當時南北生活習慣的衝突與調適,以及孝文帝時上層人物雅聚的情景。

附錄選自該書卷二,反映了當時南北文化衝突與北魏洛陽時代文化上的進步對南朝人士的心理影響,可相互參讀。

宋云行纪浅注

宋云行纪浅注

《洛阳伽蓝记》卷五(《宋云行纪》)之浅注◎城北禅虚寺在大夏门御道西。

寺前有阅武场,岁终农隙,甲士习战,千乘万骑,常在於此。

有羽林马僧相善牴角戏,掷戟与百尺树齐等;虎贲张车渠掷刀出楼一丈。

帝亦观戏在楼,恒令二人对为角戏。

中朝时宣武场在大夏门东北,今为光风园,苜蓿生焉。

阐释:(此段是介绍禅虚寺的地理位置以及寺前的阅武场往昔的繁华。

)凝圆寺,阉官济州刺史贾璨,所立也,在广莫门外一里御道东,所谓永平里也。

注:即汉太上王广处。

迁京之初,创居此里,值母亡,舍以为寺。

地形高显,下临城阙。

房庑精丽,竹柏成林,实是净行息心之所也。

王公卿士来游观为五言者,不可胜数。

阐释:(此段是介绍凝圆寺的由来以及该寺深受王公卿士喜爱的原因。

)洛阳城东北有上商里,殷之顽民所居处也,高祖名闻义里。

迁京之始,朝士住其中,迭相几刺,竟皆去之。

惟有造瓦者止其内,京师瓦器出焉。

世人歌曰:"洛城东北上商里,殷之顽民昔所止。

今日百姓造瓮子,人皆弃去住者耻。

"唯冠军将军郭文远游憩其中,堂宇园林,匹於邦君。

时陇西李元谦乐双声语,常经文远宅前过,见其门阀华美,乃曰:"是谁第宅过佳?"婢春风出曰:"郭冠军家。

"元谦曰:"凡婢双声。

"春风曰:"儜奴慢骂。

"元谦服婢之能,於是京邑翕然传之。

阐释:(此段是介绍上商里是为京城造瓦器的一个地方,人们因为这里造瓦器感到可耻纷纷离去,只有冠军将军郭文远在此造宅,游憩其中。

)闻义里有敦煌人宋云宅,云与惠生俱使西域也。

神龟元年十一月冬,太后遣崇立寺比丘惠生向西域取经,凡得一百七十部,皆是大乘妙典。

阐释:(此段是说宋云与惠生受太后之命向西域取经。

)初发京师,西行四十日,至赤岭,即国之西疆也,皇魏关防正在於此。

赤岭者不生草木,因以为名。

其山有鸟鼠同穴,异种共类,鸟雄鼠雌,共为阴阳,即所谓鸟鼠同穴。

阐释:(赤岭是魏国的西部边疆,这里草木不生,鸟鼠同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