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七下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word教案
4.12.2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表格式)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
五、1.近视眼的形成主要与眼球的哪一结构异常有关( C )
A.角膜
B.视网膜
C.晶状体
D.玻璃体
2.每当国歌响起,我们会肃然起敬,能接受音乐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是( C )
A.[1]听小骨
B.[2]半规管
C.[3]耳蜗
D.[4]鼓膜
3.听觉形成的过程应该是( C )
①位听神经②听小骨③外耳道④大脑中的听觉中枢⑤内耳内的听觉感受器⑥鼓膜
A.⑥③②⑤①④
B.③⑥①②⑤④
C.③⑥②⑤①④
D.③①②⑥⑤④
4.味蕾分布于舌的位置不正确的是( D )
A.背面
B.舌尖
C.侧缘
D.腹面
5.下列哪项对触觉相对不敏感( C )
A.舌尖
B.手心
C.手背
D.唇
6.“守道路畅通,保一方平安”是李警官的不懈追求。
下面是李警官工作中的寻常一幕。
(1)李警官看到一辆行驶不稳的汽车由远而近驶来,主要是由于图1中[ 2 ] 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在[ 4 ] 视网膜上形成物像,最终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他迅速做出“靠边停车”的交通手势,司机看到手势后,将车停下,属于条件反射。
(3)“请你出示你的驾照”,随着李警官声音的响起,司机图2中[4] 耳蜗产生神经冲动,沿着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12章第二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3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12章第二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3 北师大版《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材内容简析这节内容主要介绍人体感受外界刺激和反射活动起点——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有关知识内容。
由于人所获取的信息主要来自眼与耳,我们通过对眼与耳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来了解视觉和听觉的形成。
同时人体也通过其它感受器来感知外界刺激变化,所以也介绍了其它感觉(嗅觉、味觉、触觉、温度觉)。
教学目标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2、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3、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与功能。
4、解释近视、远视视物不清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5、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触觉、温度觉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性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耳的结构与功能;?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嗅觉与味觉感受刺激的性质与感受器的位置;?触觉敏感性与感受器分布特征的关系;皮肤温度觉感觉器适宜感受刺激的性质。
2、教学难点:眼的屈光调节。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演示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准备1、可拆装的眼球模型;眼球的剖面挂图;眼球的屈光调节的动态变化装置;视觉形成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听觉形成的挂图。
2、耳的结构模型;听觉形成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听觉形成的挂图。
3、测定触觉的实验用具;嗅觉感受器的结构图及味觉感受器的结构图;皮肤中的感受器的结构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想一想你吃饭的情景,当时你都感觉到什么,你看到了饭菜的形状和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了饭菜的味道,感知到它的软哽度,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当然,你还会听到家人的谈话。
你的这些感觉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感受外界刺激的结构)获取的。
感受器的结构有的比较简单,有的很复杂,复杂的感受器周围出现了辅助结构,以使1它能更有效地感受刺激,我们把这种带有辅助结构的复杂感觉器称为感觉器官,简称感官。
如眼、耳等。
板书课题。
你能说出上述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吗,分别来自身体的哪个部位,这些感觉对你完成就餐活动有什么意义,通过复习“反射弧的组成”、“反射的完成”引出对“感觉形成”的学习: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一方面可以引起比较简单而迅速的反射,另一方面冲动还会在脊髓和脑干中的神经通路里继续上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在此产生相应的感觉。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十二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耳与听觉说课稿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例如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显微镜的使用等。但在学习耳朵和听觉这一部分内容时,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有:对耳朵内部结构及其功能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听觉和声音传播的过程,以及对听觉障碍的认识不足。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实践性教学则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这些方法相结合,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观察、实验和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医生、患者等角色,模拟就诊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鼓励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的布局、简洁的内容和直观的风格。板书分为三部分:左边是耳朵结构图,中间是听觉形成过程,右边是听觉障碍及预防。这样的布局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板书的作用是:直观展示知识点,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把握学习要点;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互动。
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和难点。
2.确保字迹工整,图表清晰。
第二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 (3)

第二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3)课题:视觉要求:1、描述眼的差不多结构和功能;2、能讲出视觉形成的过程;3、调查近视形成的缘故,并提出预防近视的计策。
重难点:1、描述眼的差不多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
2、调查近视形成的缘故,并提出预防近视的计策。
教具:1、凸透镜成像仪,眼球模型。
一、导入:我们差不多和大伙儿一起学习了解人体许多系统及功能。
人们常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这就讲明眼和耳是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感受器官。
其中眼睛是同意光信息、引起视觉的器官,本节课就来认识眼的要紧结构眼球,并板书视觉。
二、新授:1、观看眼球模型:眼球的结构。
⑴眼球近似球形,位于眼眶的前半部。
因此每人共有两只眼球。
⑵眼球外层由角膜和巩膜覆盖〔组成〕,位于眼球最前方约6/1,为透亮的角膜〔能让光射进入〕,后面5/6为不透亮的巩膜。
⑶中层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
虹膜在前、中间的圆孔为瞳孔。
在眼的后部2/3处紧贴巩膜是脉络膜,其中富含血管。
睫状体是连接虹膜和脉络膜的中间部分。
⑷内层是透亮的视网膜,视网膜具有感光作用〔成像作用〕。
⑸晶状体透亮、富有弹性,位于虹膜的后方。
晶状体的曲度能够依照物体的不同距离而改变〔调整焦距作用〕,使物像正好落在眼球内的视网膜上。
2、虹膜的作用:虹膜会依据外界光线自动调剂瞳孔的大小,以调剂进入眼内光成的多少,就象照相机镜头中的光圈作用一样。
3、光线强弱对瞳孔大小的阻碍探究:学生2-4人一组,提出相关假设,并利用教室内桌面作弱光源,室内阳光下白墙作强光源,先在室内观看,再转为室外观看瞳孔的大小变化。
依据观看后现象进行讨论交流。
结论:弱光下,瞳孔放大,使尽可能多的光线进入眼,从而看得更清晰;在强光下,瞳孔缩小,使较少的光线进入眼,爱护视网膜不受强光线的刺激。
4、外界的景物在视网膜上的成像。
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外界光线〔相当演示实验中的点燃蜡烛实物〕透过角膜,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通过晶体〔相当演示实验中的凸透镜〕折射到达视网膜〔相当演示中的光屏〕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第二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 (4)

第二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4)〖教学目标〗1.知识:(1)讲出感受产生的差不多过程;(2)描述耳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3)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2.能力:(1)通过演示〝耳的结构〞的挂图或课件,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2)通过分组完成〝耳的结构〞的拼图游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协作共事的能力;(3)通过〝眼与视觉〞与〝耳与听觉〞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4)通过分组讨论〝听觉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完成〝耳的结构〞的拼图,使学生能够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2)通过学习〝听觉的形成〞,让学生学会对〝耳〞的保健;(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适应和品质。
〖设计思路〗在前面学习了〝眼与视觉〞的基础上连续学习〝耳与听觉〞,对学生来讲并不困难。
因此本课的设计思路确实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当好〝配角〞就行了。
〖教学重点〗〔1〕耳的结构与功能;〔2〕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1〕内耳的结构及功能;〔2〕听觉的形成。
〖教学策略〗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为主,辅以教师的讲解、演示、指导。
〖教学过程〗1.课前预备〔1〕〝耳的结构〞的挂图、模型或课件;〔2〕〝听觉的形成过程〞的挂图或课件;〔3〕制作〝耳的结构〞的拼图〔保证每小组一套〕;〔4〕分好小组,选出小组长及人员分工;〔5〕CD播放机及CD碟片。
2.新课导入教师手举一张CD碟片,咨询学生:〝同学们,这是什么?〞学生看到老师手上拿着的是自己熟悉、喜爱的碟片,专门兴奋,精力专门快集中起来,并萌生了极高的兴致和浓厚的探究欲望。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碟片〞。
教师赶忙又咨询:〝你们是如何明白的?〞学生回答:〝看到的。
〞教师咨询:〝用什么看到的,如何看到的?〞这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课已学过的〝眼与视觉〞的知识,教师的这一方法专门巧妙、专门自然,一改过去那种直截了当提咨询复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感爱好的具体情境中复习了〝视觉的形成过程〞。
第12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共3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感受器的概念,掌握感受器的基本功能,了解感受器在人体中的分布。
2.学习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
3.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途径,培养学生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探究能力。
4.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和观察方法不够熟悉,可能影响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探究学习。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2.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鼓励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将其与生物学知识相结合。
3.结合生活实例,分析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协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2.各小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如视力检查、听力测试等。
4.课堂小结:总结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强调生物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
1.课后作业:布置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课堂反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3.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相关知识。
2.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初中生物北师大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33223geo2k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初中生物北师大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33223geo2k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耳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学会自主学习(2)会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学会总结归纳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耳的结构”与课件,让学生说出耳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耳的结构”立体模型组装培养学生的三维立体观念(3)通过课件演示“听觉的形成”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耳的卫生保健知识,对学生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
(2) 通过对聋哑人的介绍,呼吁关心爱护残疾人,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情分析这节课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中耳、内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以动画、影片的形式展现适合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容易掌握。
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对他们进行爱心和责任心教育非常的必要。
重点难点耳的结构与功能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讲授】耳的结构与功能教师出示课件上的耳的结构的挂图,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记录下来。
学生看书过程中,教师巡视,督促学生把问题记下来。
学生埋首阅读教科书上的文字内容,并用笔在书上勾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并将自己的疑问在书上作上符号或用问题的形式记录在笔记本上。
(学生看完书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分组互助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并要求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争论、交流、帮助。
记录下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让学生的问题得到很快地解决,这比老师的讲答好得多。
因为学生天生喜欢与同龄人在一起玩耍、游戏,比较看重同伴的影响和作用,同学龄人之间)的影响要大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在一起互相学习,之间(或同相互解答问题,会感觉到很有劲、很有趣。
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共事,学会了虚心请教,学会了取长补短,这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2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区分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感受器的分布、功能及其在感觉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感受器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如现代科技产品中的传感器。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与感受器相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通过讲解、示例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基本认识。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感受器的分布和功能,学会分析感受器在感觉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此外,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感受器在现代科技产品中的应用,提高其对生物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区别与联系。
2.设计实验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实验操作,共同分析感受器的作用。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其沟通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其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共同探究、共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区别与联系。设计实验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实验操作,共同分析感受器的作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其沟通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其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共同探究、共同进步。
(五)作业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通过视神经传入脑,到达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眼球内容物差不多上倩澈透亮的,但三部分的性质也有明显不同;房水星稀薄的
液体,充盈在角膜与晶状体之间、虹膜前后方的间隙里;玻璃体是较脆弱的胶冻
状物,填满晶状体后方眼球内的空间;晶状体则是一个小巧而富于弹性的凸透镜
看书阅读
分组讨论举出其他的例子。
看图了解脑的差不多组成。
观看并摸索问题
回答问题
听、明白得
看书、经历
分组练习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4节感受器和感受器官
一、感受器、感受器官。
二、眼球的结构。
三、眼球的功能。
状结构,它被悬挂于睫状体上,睫状体内平滑肌的舒缩引起晶状体的曲度变化。
我们看物体时,进入眼球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物
像现网膜上大量的感光细胞能够把物体的色彩、亮度等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能够沿着现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这时我们就看情物体了。
患近视眼时,眼球的前后通过长(真性近视)。或晶状体的曲度因过度调剂而过大(假性近视),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就会在视网膜前方成像,因而着不清远处物体;远视眼多因眼球的前后径过短,光线进入眼内会在视网膜后方成像,因而不能看清近处物体。因此,依照透镜折射光线的道理,配戴凹透镜能矫正近视服、配戴凸透镜能矫正远视眼。
北师大版生物七下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word教案
课题:
第12章人体的自我调剂
第4节感受器和感受器官
教学目标:
1、说出感受产生的差不多过程
2、说明感受器官和感受器的概念。
3、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重点: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
眼球的结1课时
教师活动
眼球壁中膜的后半部分是脉络膜,含丰富的血管和黑色素,对眼球具有营养作
用,并使眼球内成为“暗室”;中膜前端游离部分是虹膜,中央围成瞳孔。膜内平
滑肌活动操纵着瞳孔的开大、缩小,调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虹膜与脉络膜的连
接部分加厚,内含较多平滑肌,此处是睫状体。
眼球壁内膜为视网膜,其中含有能感受光线刺激后产生冲动的观细胞,因此视
眼与视觉
眼(eye)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有人统计,人从外界猎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可见,眼对人一辈子活的重要性非同一样。
观看眼球的结构模型
眼球是眼的主体部分,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格外膜、中膜和内膜,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眼球壁外膜的前部是无色透亮的角膜,后部是白色不透亮的巩膜;坚强的巩膜对眼球具有支持、爱护作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板书
举例说明在神经系统的调剂下,人是如何完成复杂的动作的
提出问题
说明
提出问题
(从属关系)
讲解为主
指导看书
指导练习
当感受器受到刺激之后,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中枢,一方面能够引起
比较简率而迅速的反射,另一方面冲动还会在脊髓和脑干中的神经通路里连续上传到大脑皮层感受中枢,在此产生相应的感受。感受器的结构有的比较简单,有的专门复杂。一些复杂的感受器周围还显现了专门的辅助结构,以保证感受器能更有效地感受刺激作用,如此的感受器连同其辅助结构就称为感受器官。例如,眼和耳就属于专门的感受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