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榫卯结构讲解与审美
榫卯结构的形式美感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启发

榫卯结构的形式美感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启发榫卯结构是一种古老的木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建筑和家具制作中。
这种结构方式通过将连接部分的凸凹相互嵌入,形成稳定的连接,从而大大增强了家具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而榫卯结构的形式美感也对现代家具设计提供了启发。
榫卯结构的形式美感体现在其简洁而精致的外观上。
榫卯结构使用简单直线或曲线的形式来连接不同部分,从而形成统一而协调的整体。
这种简洁而直线的线条给人一种简约而清晰的视觉感受,无论是椅子、桌子还是床都能展现出一种纯粹和品质感。
榫卯结构的形式美感还体现在其自然而朴实的材质上。
传统的榫卯结构多采用木材作为主要材料,而木材的质感和纹理给人一种温暖和自然的感觉。
现代家具设计可以借鉴榫卯结构在木材选择和处理上的经验,使得家具在材质上更加丰富和亲近自然。
榫卯结构的形式美感还体现在其艺术性和工艺性上。
榫卯结构需要木工师傅精确测量和加工,每一个凸凹的连接部分都需要严格匹配,从而形成完美的结合。
这种需求对设计师和木工师傅的技术要求较高,但同时也使得家具的制作过程具有一种艺术性和工艺性的价值。
榫卯结构的形式美感还体现在其功能性和实用性上。
由于榫卯结构的稳定性和连接性能,家具制作出来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无论是椅子还是床,榫卯结构都能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这种功能性和实用性使得榫卯结构的家具在设计上更注重人体工程学,以提供更舒适和健康的使用体验。
榫卯结构的形式美感对现代家具设计提供了很多的启发。
其简洁而精致的外观使得家具更具现代感,其自然而朴实的材质让家具更贴近自然,其艺术性和工艺性让家具制作具备更高的品质,其功能性和实用性使得家具更具人性化的设计。
榫卯结构的形式美感在现代家具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和思路。
浅谈明式家具中的榫卯结构

浅谈明式家具中的榫卯结构明式家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传统家具,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榫卯结构,它的采用不仅可以提高家具的稳定性和牢固性,还可以加强家具的美观性和装饰性。
作为一名建筑学专家,我深知榫卯结构的重要性,下面我将从流程、特点和应用三个方面来展开说明。
一、流程榫卯结构的制作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经验。
在明式家具制作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 碾木:先用工具把木材加工成规格合适的方形木条,然后用铁锌将它们碾压成适当的形状和尺寸。
2. 削木:把木材削成适当的厚度和形状。
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家具的表面和曲线,确保木材的大小和形状与设计要求相符。
3. 榫卯结构:通过榫卯结构将木材拼接在一起,在熟练掌握技巧的情况下,可以用榫头把木材锁紧。
4. 拼装:把拼接好的木材拼装成相应的家具,然后在表面上涂上适当的清漆和色彩。
二、特点榫卯结构是明式家具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它通过一定的设计和加工技术,将各个木材拼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牢固的家具。
具体来说,榫卯结构具有如下特点:1. 稳定性强:榫卯结构设计合理,可以防止家具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出现变形和松动现象。
2. 精细度高:榫卯结构需要通过精准的加工技术和高超的设计能力才能完成,所以家具制作过程中需要精细的手工加工。
3. 美观性佳:榫卯结构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加工,使家具具有更好的装饰性和美观性。
三、应用榫卯结构在明式家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家具的稳定性和牢固性,还可以加强家具的美观性和装饰性。
在实际应用中,榫卯结构的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1. 材料:榫卯结构的效果与材料的选择有很大关系,所以需要对材料的选用与其他相关材料相协调。
2. 填充:在榫卯结构中,常常需要用填充剂来填充榫头的空隙。
这时,需要选择与原木材质相同或相近的木材制作填充材料。
3. 精度:在加工榫卯结构时需要保证精度,避免出现空隙或者连接部位不牢固的情况。
榫卯结构设计说明

榫卯结构设计说明榫卯结构是一种古老而经典的木结构连接方式,它通过在构件上开凿凹槽和凸榫,使构件之间通过榫头和卯榫相互嵌合,从而实现连接。
这种连接方式不仅牢固可靠,还具有美观的外观,因此在建筑、家具和木制工艺品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榫卯结构的基本原理榫卯结构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榫和卯的嵌合来实现构件之间的连接。
榫是指在一块构件的末端或侧面开凿出的凹槽,而卯是指在另一块构件上开凿出的凸榫,使其能够与榫相互嵌合。
榫和卯的形状可以根据需求来设计,常见的有方榫、圆榫、斜榫等。
二、榫卯结构的优点1. 强度高:榫卯结构的连接方式使构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大,能够有效分担受力,提高了整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2. 美观:榫卯结构的连接方式简洁美观,能够将连接部分隐藏在构件内部,使整体外观更加美观和精致。
3. 易于拆卸:榫卯结构的连接方式可以通过松动榫头和卯榫的嵌合来实现拆卸,方便后期维修和更换。
4. 经济环保:榫卯结构使用木材作为连接材料,无需使用钢铁等其他金属材料,符合环保要求,同时也节约了成本。
三、榫卯结构的应用领域1. 建筑领域:榫卯结构广泛应用于传统建筑中,如古代寺庙、宫殿、桥梁等。
榫卯结构能够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家具领域:榫卯结构常用于家具制作中,如古典家具、实木家具等。
榫卯结构使家具更加牢固耐用,同时也增加了家具的艺术价值。
3. 木制工艺品领域:榫卯结构也常常用于木制工艺品的制作,如木雕、木刻等。
榫卯结构使木制工艺品更加精细和稳固,增加了其收藏和欣赏价值。
四、榫卯结构的设计要点1. 榫卯的形状和尺寸要合理设计,保证连接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2. 榫卯结构的连接面要光滑平整,确保榫头和卯榫之间的嵌合紧密。
3. 榫卯结构的连接部位要进行充分的加固,以提高整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4. 榫卯结构的连接材料要选择质量好、耐久性强的木材,以确保连接的可靠性和长久性。
总结:榫卯结构作为一种古老而经典的木结构连接方式,在建筑、家具和木制工艺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家具·榫卯结构

中国家具·榫卯结构篇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一、中国木建筑中的榫卯结构中国的木建筑构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垫板、衍檀、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
这些构件相互独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连结起来才能组成房屋。
在中国建筑中,原则上采取榫卯连接的方式,必要时也会用铁钉。
二、明清家具常用榫卯结构钢筋城市里,大到高架、地铁,小到家中的任意一件家具,都需要铁钉、螺帽来做“关节”。
可这些关节并非铮铮铁骨,温差变化、遇水潮湿,金属容易变形、生锈,造成螺帽松脱,而家具就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不齐整”了。
中式的传统实木家具就毫无此类后顾之忧。
中式家具的结构灵魂,便是榫卯——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不用铁钉,不破坏木质本身生长结构,依靠测量、切割、打磨、安装等纯手工制作,在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凹凸结合的处理方式,完成一件家具。
古人讲究纯天然、无添加,光用木头打造家具,钉子、胶水一概不考虑,遂也用木头巧夺天工地制成了榫卯。
凸起的榫与凹进的卯,但相互间的匹配更浑然天成,更天衣无缝,就这样把一件大家具捣鼓成了一副“七巧板”。
我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
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
三、榫卯结构类型榫卯结构从宋代开始愈趋成熟,自宋历明,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各部位的组合简单明确,合乎力学原理,美观与实用并驾。
几十种不同的“榫卯”,按构合作用来归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
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
适合用于板与板的结拼合或者大板与边框的结合。
槽口榫燕尾榫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
榫卯结构的形式美感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启发

榫卯结构的形式美感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启发榫卯结构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木工拼接技术,采用相互咬合的形式将木材构件固定在一起。
这种结构形式简洁、稳固,同时又可以不使用金属连接件,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榫卯结构的简洁性对现代家具的造型设计起到了重要的启发。
榫卯结构是一种简洁、利落的结构形式,没有繁杂的装饰,只强调构件的逻辑关系和连接方式。
现代家具设计也注重简洁、利落的造型,追求简约而不失美感的设计风格。
榫卯结构的形式美感激发了设计师对于家具造型的创新思考,使他们更加注重整体的平衡和简洁。
榫卯结构的稳固性对现代家具的结构设计起到了重要的启发。
榫卯结构通过准确的加工和拼接方式使家具具有稳固的结构,能够承受一定的重量和力量。
现代家具设计也注重结构的稳固性,通过合理的构造和材料选择使家具更加牢固和耐用。
榫卯结构的稳固性启发了设计师对于家具结构的思考,使他们更加注重结构的设计和制作工艺,提高家具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榫卯结构的传统文化内涵对现代家具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榫卯结构作为中国传统的木工技艺,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现代家具设计也借鉴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
榫卯结构的传统文化内涵激发了设计师对于家具设计背后价值观的思考,使他们更加注重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的家具作品。
榫卯结构的形式美感对现代家具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启发。
它强调木材的本质美、简洁性、稳固性以及传统文化内涵,对现代家具的造型设计、结构设计、文化内涵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了现代家具设计的内涵和形式。
榫卯:藏在木头里的灵魂,榫卯结构,榫卯

榫卯:藏在木头里的灵魂,榫卯结构,榫卯凸出来的榫头和凹进去的卯眼扣在一起,两块木头就会紧紧地相握,不再分离,从此木头就有了生命。
榫卯是中国古典家具的灵魂,不用一颗铁钉,单凭其中的榫卯结构,便可以使用上千年,依然坚固美丽。
除了精美、实用等优点,家具榫卯结构透出的内蕴阴阳、相生相克、以制为衡的道家思想以及老祖宗顺应木材本质而制作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逐渐被世人认识。
一件家具不但成为使用、鉴赏、收藏的珍品,更成为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和意境的载体。
榫卯结构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间不容发,有天衣无缝之感比汉字更早的民族记忆据《中国古代家具鉴定实例》考证,中国榫卯结构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原始先民们居住的木结构房子里便已出现,甚至早于汉字历史。
已故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曾在《明式家具研究》一书中提到:“我国家具结构传统,至宋代而愈趋成熟。
自宋历明,又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各部位的有机组合简单明确,合乎力学原理,又十分重视实用与美观。
”几千年间,榫卯衍生出千百种花样,派生极多,适用不同的家具。
明清家具的制作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展现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
一件红木家具,从木料到成形,需要以下几个程序:选料开料、烘干、刨料、开榫、组装、打磨、上蜡或上漆。
其中,榫卯制作工艺被称为家具的灵魂,经常出现在不同部件的接合位置。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将家具接合分为四类:基本接合、腿足与上部构件的结合、腿足与下部构件的结合、另加的榫销,由此衍生出多种榫卯造法。
其造法繁复多样,王世襄曾经提到:“鲁班馆的老匠师如石惠、李建元、祖连朋等都曾谈到,即使从事家具修理已几十年,仍偶然会发现某一榫卯或它的某一局部造法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在北京宣明典居古典家具厂中,记者看到了现代的榫卯工艺。
与古时做法相比,主要有两点差异:其一,古时榫卯构件常用鱼鳔蒸煮、碾碎、敲打而成胶黏剂,作为加固结合的辅助手段。
如果材料需拆换,只要在火上烘烤加热即可溶开,拆开调换修理。
榫卯结构的形式美感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启发

榫卯结构的形式美感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启发
榫卯结构是一种古老而精妙的结构形式,它由榫头和卯子两部分组成,通过互相咬合而连接,形成坚固的结构。
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和家具中被广泛运用,它不仅具有非常好的承重性能,而且在形式美感上也有独特的魅力,对现代家具设计师们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
榫卯结构在形式美感上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榫卯结构的连接方式非常简洁、利落,没有多余的部分,从整体上给人一种精致、优雅的感觉。
而且,在木材的纹理、颜色上也能够很好地展现出来,使家具看起来更加的自然和美观。
这种简洁、精致的形式美感对现代家具设计师们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可以借鉴其中的精髓,赋予现代家具更加独特和时尚的外观。
榫卯结构还可以提高家具的拼装效率。
榫卯结构的连接方式非常简单、易于拼装,不需要使用螺丝、胶水等辅助材料,只需要简单地将榫头和卯子互相咬合即可完成拼装。
这种拼装方式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家具的制作周期,而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是一种非常优秀的连接方式。
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书内容介绍

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书内容介绍
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是指中国古代家具采用的一种传统连接结构。
该结构利用木材的形状和力学原理,通过榫头和卯口相互咬合,使家具的各部分相互连接,稳定牢固。
榫头是指一块木料上加工出的凸形物体,卯口是指另一块木料上加工出的凹形结构。
榫头可以有多种形状,如方形、圆形、梯形等。
卯口的形状与榫头相匹配,使两者可以完美咬合。
在中国传统家具中,榫卯结构广泛应用于桌椅、床、屏风等家具的连接部位。
榫卯结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稳固耐用:榫卯结构利用榫头和卯口的咬合,能够增加家具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使家具更加牢固,不易变形。
2. 自由拆卸:榫卯结构可以方便地拆卸和安装,便于家具的搬迁和维修。
3. 无需使用金属连接件:榫卯结构不需要使用金属螺丝或钉子等外部连接件,减少了对金属材料的依赖,符合中国传统家具追求天然、纯木质的特点。
4. 美观大方:榫卯结构的加工精细,使家具的连接部位更加美观,整体形象大方。
榫卯结构书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的分类和工艺。
如何选择合适的榫头和卯口,如何进行加工和安装等。
此
外,书中还可能涉及到榫卯结构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对中国传统家具艺术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家具之榫卯结构讲解三碰肩,又名棕角榫,其做法通常是将要支撑的立柱顶端处开长短两个榫头,两侧为榫肩,靠里面为直角平肩,在需要支撑的面板上开出相应的卯眼,靠外面的卯眼上面挖出一块和梯形格角一样的缺口,两根木枨榫对卯眼一扣即可连接。
在这样连接后,家具结构的两个看面上各有一个肩,而腿足或立柱部位留有一个肩,三个肩碰在一起故叫三碰肩。
凡是有盖或有底的家具部位都可使用这种结构连接。
三碰肩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做法,它的榫头在中间,两边均有榫肩,可以辅助榫头承受部分压力不易扭动,加强了竖材的支撑能力,使得家具坚固耐用,同时也打破了结构处横竖线条平直过于呆板的气氛,锦上添花地烘托出家具流畅的线条美。
但在制作时必须要注意,长短榫头的大小长短一定要与卯眼部分的大小深浅吻合,绝不能任意为之,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即便横竖两材连接上了家具也不牢固。
还有的厂家图省事,本来三碰肩应为长短两个榫头,他们却简化成一个榫头,这无疑也会让家具的牢固度受影响。
图一:大柜的三碰肩结构图二:长短榫细部图图三:卯眼细部图图四:带卯眼的柜帽图五:三碰肩组装示意图图六:长短榫插入面从民间家具看中国榫卯之美目前国内欣赏古典家具的价值标准,基本还停留在对黄花梨和紫檀等硬木材料花纹的审美趋向、造型的比例协调和表面漆面的风化和包浆上,大抵不超过以上三种。
这些只是停留在对家具表面的视觉来评判的价值标准,而没有从传统文化的诸多领域、哲学思想、军事理论、文学艺术、生活习惯等方面,多视角地分析和研究。
虽然古人在《营造法式》《鲁班经》《长物志》中有描写木做工艺的论述,但是局限于“材美工巧”上。
榫卯结构并没有作为一种科学发明在家具中加以记载。
欣赏中国古典家具的精神,笔者一直认为中国家具除“材美工巧”之外,真正组成家具灵魂的是榫卯结构。
科学合理性的榫卯设计是它永恒的魅力。
中国榫卯的起源可能比汉字还要早。
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榫卯技术已经出现在原始先民们居住的木结构的房子中。
榫卯是中国建筑中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在我们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如同汉字的发明源远流长、自成体系。
家具发展规律是传承了传统建筑木结构原理。
传统建筑的精华是以无与伦比、错综复杂的榫卯斗拱设计而赋予它生命的。
经典的家具如同建筑的浓缩,让我们更容易体会先民们的智慧。
欣赏家具的榫卯,不像欣赏家具外表造型那样容易。
它是一种理性、内在、似乎带有一种神秘和抽象符号隐藏在家具中。
而且大部分古典家具的榫卯结构是隐藏在外表造型之内,古代工匠们留下大量实物资料,但在理论上并没有给我们解释其深邃的含义。
笔者近几年在对家具的浓厚兴趣中不断发现,以明式黄花梨为代表的中国文人气质在造型线条上讲究韵律,材料上讲究花纹意向的完美。
而以山西中原地区为代表的软木家具,大漆的自然风化和包浆更具有宋元高古风格。
南北两地的代表性古典家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似隐若现,变幻莫测,成熟科学的榫卯结构。
当你在使用它、品味它造型外表的同时,也不断在询问自己,是什么赋予它永恒?经过百年的风风雨雨,那神韵是否尤在?即中国独特的榫卯设计。
设计一词似乎是现代从西方传来的词。
大约在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工业革命,对一切工业革命的成果,如建筑、室内家用产品的创新,都概用设计一词。
设计从此作为一种理性的艺术被现代世界广泛接受。
然而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的设计一词,但是关于“设”和“计”二字,有久远的历史描述,并广泛地应用在政治、军事上。
“设”字在汉语中有筹划、策略的意思。
两千多年的《孙子兵法》,此书英语翻译成《Art of War》,直译成中文《战争的艺术》。
不难看出外国人把中国古代的战术智谋当作一门艺术。
成书于明清之际的《三十六计》(也称《秘本兵法》),更是体现出中国人在军事中应用阴阳、刚柔、奇正、攻守、主客、劳逸等对立关系的互相转化,所设每一计都体现出极强的辩证哲理。
中国古代把“设”和“计”大多形容在政治和军事上,其含义是怎样利用好计谋、阴阳、刚柔,达到智获全胜、安平四番、万国来朝的局面。
然而在家具的榫卯结构上不外乎“榫头卯眼阴阳互动”的关系。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家具的榫卯结构是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引伸为自然科学,使它更合理地用一种设计表现形式在家具中广泛应用的典范实证。
其一,科学合理性。
中国古典家具的榫卯设计不同于传统手工艺品,如玉雕、牙雕、鼻烟内画壶等,完全是技巧的纯熟,为了装饰而装饰,取悦于人们的视觉快感。
而家具中的设计必须在满足人们的视觉美感后,还要求科学合理性,使其长久的耐用。
这就要求每个木料榫头卯眼,必须根据家具的造型组合,从力学上每个木料所受到的承受力,在古代木工师傅的多年目测经验中,能准确地判断出来。
有时一个木料要从不同的角度、方位和三到四个木料相交。
如四方禅凳,每个腿必须跟腰部牙板成45度立面相交,而腿的顶端又必须做出两个精确榫头和坐面大边和抹头相接,大边和抹头又必须做复杂的阴阳套榫(棕榫)自身相接,然后再做两个卯眼和腿柱榫头相接,凳面的面板又通过穿带使其受力均匀到大边抹头,然后再集中到腿柱,其科学合理性非常到位。
有的腿桌设计带有霸王杖,力学上更加合理,视觉上也美观大方。
复杂的腿桌的榫卯如同高速公路的立交桥,错综复杂,环环相接,四通八达(图1)。
半叶梅花凳,简洁明快见变化,凳面设计采用自然中梅花叶瓣,三根腿柱明榫相接,从上到下由细变粗,三角形的腿柱在设计中,和其他形相比,在物理力学上可以降低重心,大大提高稳定性。
有趣之处在于连接腿部的三根横杖上,每根横杖端头跟腿柱做明榫相交,而端尾跟另一横杖2/3处做明榫相交,三根横杖环环相套,在腿部中心形成三角形支点图案,从视觉上不仅美观大方,在力学上也非常科学合理。
等边三角形各内角60度,所创造的稳定性,使其凳子在受到压力时,均匀力从腿柱分散到横杖上,然后横杖对腿柱又起到反作用力(图2)。
其二,美观含蓄性。
三足圆凳、五足圆凳,其原理基本相同,但在榫卯结构上,设计别出心裁,三根横杖端头明榫相交腿足,端尾三根横杖重叠榫卯相交,在腿部中心形成漂亮的图案(图3)。
腿足和五根横杖相交,第一种五根横杖交叉连接,产生五角星形图案,从五角星的物理力学上,我们能分析出有15个不等边三角形(古人称勾股定理)支撑点,三角形的个数越多,承受的压力越均匀。
第二种五根横杖端尾重叠榫卯相交,产生富有变化的五瓣花纹,其智慧巧妙的榫卯设计,真是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图4)。
钱庄纸币木盒(图5),米斗,此种燕尾榫卯在箱、柜、米斗中非常普遍(图6)。
榫卯结构的外露如同现代建筑讲究内部结构,展示给观众,那不仅是整个物件的设计部分,同时也向观众表明那是一种美的元素。
让人在使用的同时品味古人的设计。
在这里笔者想通过古代能工巧匠们,在家具设计领域里,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用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来说,在古典家具的精品中,不仅利用物理学上等边三角形的稳定性(图2),而且在力学上巧妙地利用了梯形中心的向心力和磨擦力。
在榫卯结构上,利用了丰富多变的榫头卯眼,展示了一种结构美学。
这项研究领域,国内几乎还是空白,我们必须从理论上全方位地对待古人遗留下来的丰富遗产进行全方位地深入研究。
这样人们在认识上进一步提高。
古典家具在艺术市场,不管是拍卖行,还是藏家,不只是一味追求材料的完美,尤其是那些带有艳俗繁琐的雕刻家具了。
其三,复杂多变性。
笔者初步统计,中国家具榫卯结构有几十种之多,而且每个名称的榫头卯眼,在制作中根据外观的造型不同,又可以派生出多种榫卯。
南北工匠们又因区域的不同,故各个地方又有自己独特的榫卯结构。
中国的榫卯,如同浩瀚的汉字,变化万千,耐人寻味。
粗略的统计有擦肩榫、棕角榫、明榫、闷榫、通榫、半榫、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夹头榫、削丁榫、楔丁榫、燕尾榫、挂勾榫、龙凤榫、穿带榫、透榫、格角榫、单插榫、双插榫、夹角榫、对角榫、委角榫、平压榫、穿楔、挂楔、走马楔、盖头楔等。
衣架(图7)、脸盆架(图8),只一个衣架上有卯眼榫头150多,每个木条都用精确无误的榫卯相接,整体上不仅构成了实用的物体,而且还创造出完美的窗花式图案。
此脸盆架完全用简洁的直线组合,通过榫卯连接,构成了一个灵透秀美的雕塑品。
点金之处,全身皆素,唯在腰部有四朵花相伴脸盆,抬头之处,映入眼帘的是两朵含苞待放的牡丹。
有趣的特征是,在腰部横梁处,设计了一个出手可拿的肥皂盒。
众所周知,肥皂的历史从西方传入中国也不过百年。
我们现在可以从大量民国时期遗留的推销洋货招贴画中得到印证。
这也证明了,中国的古典家具几百年就形成了定式,每朝每代区别甚微。
从目前的情况来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中国古典家具艺术,国外比国内要早半个世纪,早在20世纪初以欧洲一些驻华学者为先导,最早对中国明代家具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着手收藏研究,为中国经典家具在文明艺术史上,开启了崭新的一页。
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和德国人GustavEvke一起研究古代家具的中国人杨耀,在这一领域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着手绘制34种榫卯结构,可惜在“文革”中都已丢失。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再版的杨耀早年的论文汇集《明式家具研究》一书。
而现在世界各地研究明代家具的实属第二代人。
如Sarah Handler、Curtis Evarts、Craig Clunas、Nancy Berliner,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立体化、多方位地从明末清初的古典小说、民间插图、水印木刻版画、墓室壁画中阐述古典家具的艺术价值。
而国内首推的是经过几十年辛勤耕耘的王世襄,在80年代中期出版了《明式家具》一书,使得国人在这一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位。
而后新起的田家青,以宫廷硬木家具为主线,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现在国内古典家具市场异常火爆,有关家具书籍文章也不少,但是真正有分量或者有新意的研究文章少之又少。
而且很多文章片面地只从材料上迎合市场价位,给拍卖行、收藏家以误导,不利于中国古典家具的健康发展。
作为明式家具的宗主国,我们现在在研究上不仅落后于欧美,而且跟中国港台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希望不久的将来,“花开果落老树下,思古幽今育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