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中国人口迁移的地理轨迹

中国人口迁移的地理轨迹江西省吉安师范学校彭尾才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我们的祖先最初在这里繁衍生息。
秦汉以来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原因的变迁,我国人口不断从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流向南方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
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轨迹1、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元朔二年至元封年约20年间,完全由政府实施的移民不下120多万。
绝大部分移民从迁移到定居的费用完全由官方负担,沿途有大批官吏和士卒监护,移民迁移距离最近的有2000—3000千米。
当时汉朝的总人口大约是3600万,移民占总人口的1/30。
2、“永嘉之乱”时期西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集团内部纷争四起,战乱不已。
为了躲避战乱、灾荒、饥饿,黄河流域的广大人民被迫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大规模移向江淮流域,主要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迁徙人口多达90余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北多南少的格局开始有所改变,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长,经济也有所发展。
这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3、“安史之乱”时期唐朝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战火波及中原广大地区,使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重大损失,中原地区经济遭受极大破坏,人民纷纷背井离乡南迁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宁绍平原地区。
这次人口迁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地区,而黄河流域原本人口密集区一度变成了人烟稀少的废墟。
同期的河西走廊、辽东却由于避难人口的涌入而出现了暂时的繁荣。
4、“靖康之乱”时期北宋末年,公元1125年金灭辽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宋王朝被迫迁都临安,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南迁长江流域,主要迁入浙江、江苏、湖北、四川等地,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5、“金完颜亮南侵”时期公元1161年,金撕毁了与北宋的和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了主要的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大量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入浙江。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
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为主人口的经历

为主人口的经历人口迁徙,在现在看来是很常见的事。
毕竟现在交通便利,很多人由于各方面的需要会进行人口迁徙。
不过在古代人民居住的地方相对稳定,很少会迁徙。
毕竟我国古代以农业文明为主,这种经济结构会减少人口流动。
不过即使这样,我国古代仍有六次人口大迁徙,这五次都和战争有关。
通过这些人口迁徙,使得华人成了一些国家的主体民族。
古代经济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这种经济使得很多人不会有较远的流动,毕竟在很低的区域内就能满足生活需要,也没必要去其他地方。
古代的大规模人口迁徙,都是战争因素导致的。
如果没有战争,人民绝对不会有大规模的迁徙。
毕竟古代的交通不便利,大规模迁徙的可能性不打。
现在我们看一下古代五次大规模人口迁徙的大致状况。
第一次“衣冠南渡”。
这个名字看起来很有诗意,但实际上却很残忍。
衣冠南渡发生在西晋末年期间,前后进行了数十年。
这是我国古代人口第一次大迁徙,之所以如此,和当时的局势有很大关系。
西晋晋惠帝统治期间,爆发了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严重消耗了西晋国力,西晋境内及边境地区的很少少数民族趁机反对西晋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当时有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主要民族进攻西晋,占领了北方众多地区。
生活在北方的很多世家大族及百姓开始南迁,迁到相对稳定的南方去。
之所以叫衣冠南渡,这主要是代表和少数民族不同的文化。
衣冠文化是汉文化的一部分,这算是对汉文化的保留。
在南宋之前,北方一直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这是我国北方第一次受这么大规模的入侵,这次入侵对我国的影响非常大。
造成了我国人口第一次迁徙,当然,这是自主迁徙的,并不是官方主导的。
这次人口迁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发展。
从北方南迁的人民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生产力以及众多的资金。
其实,这一次人口迁徙持续的时间非常长。
因为当时的北方一直被少数民族统治,而西晋灭亡后,汉人在南方建立了西晋、南宋、南齐、南梁、南陈四个政权。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江苏省兴化中学2009级高二语文校本阅读材料“厚积薄发”主编:高二语文备课组赵永根近代中国有三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徙: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闯关东清代流民“闯关东”现象解读一、“闯关东”的由来关东是指以今天的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为主的东北地区,因这一地区处在山海关以东,故名。
清前期设禁,前往关东要“闯”,因为那是越轨犯禁的行为。
但自近代1860年(咸丰十年)解禁后,前往关东谋生就已合法,“闯关东”一语之所以仍被沿用,是积习成俗使然。
远在宋辽金元时期,就有关内流民出关觅事,来去自由。
清王朝建立之初,流民出关也不必“闯”,相反还得到清政府相当的鼓励。
因为关东本来就人烟稀少,加上明末清初战争的影响,人民走死逃亡,导致关外“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但关东又是“龙兴之地”,为强根固本,清廷即屡颁诏令,命地方官“招徕流民”,开垦荒田。
1653年(顺治十年)设辽阳府(下辖辽阳、海城二县),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宣布开放辽东,“燕鲁穷氓闻风踵至”者不少,也由此引起清廷的不安。
《条例》颁布15年后,也即1668年(康熙七年),清政府宣布关闭山海关的大门,《条例》废止。
清廷所以要封禁东三省,当然有许多理由,如关东为人参产地,旗民生计所系,流民入山偷采者成千累万,屡禁不止,成为清廷不得已而封关的原因之一。
还有,东北设有围场,供皇室狩猎之用,但围场地面辽阔,无法禁绝“游民借开荒之名,偷越禁地,私猎藏牲”,于是,干脆封禁。
再有,清廷深恐流民如猬之集,抢了旗民的饭碗,“必致(旗民)生计日蹙”。
这些理由,固然很充分,但保护满族固有的文化则是清廷“闭关(山海关)”尤其不可忽视的根本原因,类似“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与满洲风俗攸关”的上谕,屡有颁行。
在清廷看来,满族的尚武之风不能丢,满族的风俗习惯不能杂糅,要想不使满人“习成汉俗”、被中原文化同化,只好把“自我”封闭起来。
加之有清一代“反清复明”之声不绝于耳,更使“满汉之见”难以消散,因而也促使清廷屡颁禁令,一次比一次严厉,不仅要“永行禁止流民,不许入境”,而且下令“逐客”。
最新-高中历史 历史知识 历史上的走西口素材 精品

历史知识:历史上的走西口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是近代中国的三大移民活动。
近日,央视开年大戏《走西口》一经播出立即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很多观众对历史上真实的“走西口”产生了兴趣。
实际上,电视剧《走西口》仅仅是历史的一种艺术表现,剧中田青及田家大院皆为虚构,在现实中,山西祁县富户为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等。
“走西口”这三个字,内中蕴含着多少悲欢离合,多少慷慨悲壮,多少无奈与凄凉,多少挚情与豪迈,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们才会有切身感受。
我们现在只能粗浅地再现一下当年走西口的一些历史真相。
历史背景与规模西口,系与东口——河北张家口相对而言。
泛指在张家口之西到塞外谋生之人,一般指从山西右玉县杀虎口到塞外处谋生之人。
走西口始于何时,规模多大,因何而起呢?杀虎口,春秋至秦汉称参合口,隋唐为白虎关,宋为牙狼口,明为杀胡口,清为杀虎口。
杀虎口历史上一直为军事重地,明蒙时代一直处于交战状态。
隆庆六年(1572)明蒙议和后,杀虎口成为蒙古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明神宗实录》载:“大同杀虎堡为云中第一要冲,虏自献琛以来,汉夷贸迁,蚁聚城市,日不下五六百骑。
甚至有杯酒流连,喧嚣讧殴者”(万历四十五年六月丙申条)。
杀虎口在明代作为通贡之途,汉蒙之间尚仅限于缎布、盐茶与马驼牛羊之间的物资交换。
但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杀虎口作为明蒙交往通道,为后来大规模人流走西口和旅蒙商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入清后,满蒙关系不同于明蒙关系,尽管起初清廷对入蒙有多种限制,但经济文化在以游牧业为主和以农耕为主的两个区域的交流已势不可当。
随着清廷入蒙禁令的逐渐废弛,走西口到塞外的人口日渐增多起来。
走西口,在清代前期尚是春去秋归的“雁行客”,到清代后期才渐渐出现定居下来的“常住客”,即古文献中所讲的,在蒙古地方“各厅民户,何且烟火万家。
……在雍正年间,寄民尚少,而近来寄民之久者益多”,“自张家口至山西杀虎口沿边,……间有山陕人杂处”。
据《调查河套报告书》称:“自清康熙末年,山陕北部贫民,由土默特而西,向蒙人租种土地,而甘省边民亦逐渐垦殖。
闯关东是指从哪到哪

闯关东是指从哪到哪闯关东与走西口、下南洋、填四川、蹚古道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五大人口迁徙活动。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
这一地区如果按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大体上是泛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靠近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几个盟。
“闯关东”这个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闯关东包括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的历次迁徙;狭义的闯关东特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关内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
长期以来,网上一直有清朝以嫁妆入关的说法,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事实上,满清入关有嫁妆的说法,是指山海关以外的东北地区不属于中原王朝的版图,正是因为满清入关,东北地区才被纳入中国版图。
那么这种说法正确吗?清朝入关前的东北地区是什么样的?清朝以前,东北绝不是荒无人烟,寸草不生。
其实东北自古就有人。
五六千年前,红山文化从内蒙古中南部向东北和西部发源。
公元前1800年左右,今天山海关外的东北土地主要分为四个地区,居住着四个不同的民族:南方的燕山地区居住着商朝(汉族的前身)的华夏人,东方居住着陀人,西方居住着东胡人,北方居住着苏神人。
战国时期,灌口外辽河以西的地区,和北京、河北北部一样,都在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统治之下。
秦汉统一后,中原王朝仍然统治着辽河流域。
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前燕和后燕曾分别统治辽河流域。
南北朝后期在辽宁抚顺新宾县兴起的高句丽人,占据了辽东半岛。
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消灭后,中原王朝恢复了对辽东的管辖。
唐朝以后,辽东由辽、金、元三朝统治。
明朝在东北设立辽东都司和努尔干都司两个行政管辖区:辽东都司管辖的区域主要是中原历代王朝管辖的辽河流域;女干都司管辖的地区主要居住着女真部落。
辽东都师一般位于今天的辽宁省,而努尔干都师主要位于今天的吉林、黑龙江两省以及俄罗斯远东沿海地区。
明代辽东都司在行政区划上曾属山东政府管辖。
由此可见清军入关之前关内和东北地区(至少和辽宁地区)就颇有渊源。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
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中国移民史ppt

•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 别是: • 闯关东, • 走西口, • 下南洋。
• 闯关东:关,指山海关。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旧中国,山东人口稠 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史书说: “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 • 走西口:“西口”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因 为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以,流民走过 西口,过长城,就可到达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带谋求生计。 走西口流民来自华北各地,而以山西人为主流。 • 下南洋:南洋包括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 国、越南、缅甸等地。指流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下 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绝对 多数。
• 下南洋原因: • 在明末到清末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 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 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 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 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偷渡到南洋谋生。据1935年中国太平 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 而出洋者占 69.95%。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对未来 充满希望的人,也有在家乡故土呆不下去的人。
• 下南洋的启示 • 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 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的认同感。“走西口”这 一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 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而“闯关东”这一移 民浪潮,则是大大促进了满族与汉族的交流,进一步增进 了满汉两个民族的了解,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 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同时,“下南洋”的历史功绩在 现在越来越明显,华人在东南亚地区的地位已经是不可动 摇,这对于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长久的 繁荣昌盛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兴化中学2009级高二语文校本阅读材料“厚积薄发”主编:高二语文备课组赵永根近代中国有三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徙: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闯关东清代流民“闯关东”现象解读一、“闯关东”的由来关东是指以今天的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为主的东北地区,因这一地区处在山海关以东,故名。
清前期设禁,前往关东要“闯”,因为那是越轨犯禁的行为。
但自近代1860年(咸丰十年)解禁后,前往关东谋生就已合法,“闯关东”一语之所以仍被沿用,是积习成俗使然。
远在宋辽金元时期,就有关内流民出关觅事,来去自由。
清王朝建立之初,流民出关也不必“闯”,相反还得到清政府相当的鼓励。
因为关东本来就人烟稀少,加上明末清初战争的影响,人民走死逃亡,导致关外“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但关东又是“龙兴之地”,为强根固本,清廷即屡颁诏令,命地方官“招徕流民”,开垦荒田。
1653年(顺治十年)设辽阳府(下辖辽阳、海城二县),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宣布开放辽东,“燕鲁穷氓闻风踵至”者不少,也由此引起清廷的不安。
《条例》颁布15年后,也即1668年(康熙七年),清政府宣布关闭山海关的大门,《条例》废止。
清廷所以要封禁东三省,当然有许多理由,如关东为人参产地,旗民生计所系,流民入山偷采者成千累万,屡禁不止,成为清廷不得已而封关的原因之一。
还有,东北设有围场,供皇室狩猎之用,但围场地面辽阔,无法禁绝“游民借开荒之名,偷越禁地,私猎藏牲”,于是,干脆封禁。
再有,清廷深恐流民如猬之集,抢了旗民的饭碗,“必致(旗民)生计日蹙”。
这些理由,固然很充分,但保护满族固有的文化则是清廷“闭关(山海关)”尤其不可忽视的根本原因,类似“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与满洲风俗攸关”的上谕,屡有颁行。
在清廷看来,满族的尚武之风不能丢,满族的风俗习惯不能杂糅,要想不使满人“习成汉俗”、被中原文化同化,只好把“自我”封闭起来。
加之有清一代“反清复明”之声不绝于耳,更使“满汉之见”难以消散,因而也促使清廷屡颁禁令,一次比一次严厉,不仅要“永行禁止流民,不许入境”,而且下令“逐客”。
1740年(乾隆五年)上谕命“寄居奉天府流民,设法行遣……定限十年,令其陆续回籍”。
十年后(1750年),流民归籍期限已满,再颁严令,“令奉天沿海地方官多拨官兵稽查,不许内地流民再行偷越出口……令守边旗员沿边州县严行禁阻,庶此后流民出口可以杜绝。
”当然,清廷也清楚,仅“闭关”仍不足以抵制“汉俗”的侵袭,流民泛海可至辽东,经蒙古亦可进入关东腹地。
有鉴于此,康熙年间清廷又花了几十年时间设置“柳条边”以期禁阻。
尽管清廷煞费苦心,但北方流民入关谋事却屡禁不绝,而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上谕”称,仅山东流民入关者就达10多万。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据估计,在关东谋生的华北农民(包括已改变流民身份定居关东者)总计达180万人。
这些流民都是在“闭关”条件下犯禁闯关、私自进入关东的,所谓“闯关东”之说,即由此而来。
1860年,关闭的山海关大门重新向流民敞开,流民入关东谋生,不再视为非法,只因“闯关东”一词已约定俗成,也就成为流民去关外谋生的代名词了。
二、关内之民为什么要去“闯关东”“闯关东”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又以山东人为最。
1911年东三省人口共1841万人,其中约1000万人是由山东、直隶、河南等省先后自发涌入的,规模之大,举世震惊。
进入民国时期,“闯关东”浪潮仍居高不下。
从1912—1949年,流入关东的人口共约1984万人,平均每年约52万人,其中1927、1928、1929年连续三年超过百万。
规模如此庞大,难怪“闯关东”被世人视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是“全部近代史上一件空前的大举”。
“闯关东”浪潮持续了数百年,人们在惊叹其流量之巨的同时,自然会问一个“为什么”?“安土重迁”是中国农民的特性,山东作为孔孟之乡,这种特性更是根深蒂固。
可是山东人不顾一切“闯关东”之举,“必是为了什么迫切的缘由所驱使。
”这“迫切的缘由”,当然复杂,其中有两点尤其值得注意:一是人口压力。
山东“地少人稠”,“生齿甚繁”,“人满之患”自清代中叶以来日渐严重,“农村人口过剩,不待凶年,遂有离乡觅食,漂流各处,山东地狭民稠,其例尤著。
”进入近代,人口压力更大。
1850年山东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5.86人,名列第四,1911年升为第三位(每平方公里202.24人),1936年上升为第二位(每平方公里256.40人),虽然次于江苏,但如时论所评,“以江苏工业发展的程度,占全国各省第一位故,其过剩劳力的收容量,当然增加,比山东势优。
故在山东发生农民的劳力过剩和生活困难,为自然的归结。
山东农民经营的面积过小、分割过小的土地,为促进农民离村的根本原因之一。
”显然,“人口压力流动律”在山东农民“闯关东”流向中发挥着持久的作用。
另一个“迫切的缘由”是天灾人祸。
山东是近代史上灾害多发区。
有人统计,在清代268年历史中,山东曾出现旱灾233年次,涝灾245年次,黄河、运河洪灾127年次,潮灾45年次。
除仅有两年无灾外,每年都有程度不等的水旱灾害。
按清代建制全省107州县统计,共出现旱灾3555县次,涝灾3660县次,黄河、运河洪灾1788县次,潮灾118县次,全部水旱灾害达9121县次之多,平均每年被灾34县次,占全省县数的31.8%。
这种灾害的“多发性”、严重性令人震惊,自然成为山东流民“闯关东”的强劲推力。
与天灾结伴而行的是人祸。
近代山东兵灾匪患连年不断,“益如火上加油”,如军阀张宗昌“祸鲁”时期(1925年6月至1928年4月),“山东军队号称二十万人,连年战争,除饷糈多半出自农民外,到处之骚扰、拉夫、拉车,更为人民所难堪。
至于作战区域(津浦线)十室九空。
其苟全性命者,亦无法生活,纷纷抛弃田地家宅,而赴东三省求生。
”天灾人祸并行,形成山东农民“闯关东”的狂潮,这是1927—1929年连续3年出现“闯关东”人数突破百万大关的基本原因。
种庄田,真是难,大人小孩真可怜!慌慌忙忙一整年,这种税,那样捐,不管旱,不管淹,辛苦度日好心酸,两眼不住泪涟涟。
告青天,少要钱,让俺老少活几年!这首载入《临清县志》中的歌谣,折射出山东农民生活的苦情。
无法照旧生活,只有一“走”了之。
“富走南,穷进京,死逼梁山下关东”,这句妇孺皆知的谚语,正说明“逼上梁山”是山东流民关东之行的最“迫切的缘由”。
而关东,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对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且关东、山东比邻,或徒步,或泛海,均极便利,“闯关东”自然是山东流民的首选。
1860年山海关的大门敞开了,流民“如怒潮一般涌到满洲去”。
他们通过海路、陆路,经历了千辛万苦,来到关东,垦荒种地。
根据1932年出版的中国社会学会所编《中国人口问题》一书的调查资料,77%的流民流向关东后“志在农业”。
而随着关东的开放,工商业也发展起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流民无论是务工还是经商,都比较容易谋到营生的职业,这对流民同样具有吸引力。
“东三省,钱没腰”,这句广为流传的口头禅,使人相信关东有着无限的谋生机遇。
只要有“闯”的精神,不愁没有碗饭吃。
“闯关东”之风由来已久,这种“由来已久”,使“闯关东”逐渐演变成为具有“ 山东特色”的地区文化传统。
这种传统积淀越深厚,“闯关东”的内驱力越强,“闯关东”越是普遍化,这种地区文化传统越厚重,形成一条不绝如缕的“因果链”。
在胶东有些地区,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生活习俗而被广泛接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了。
“闯关东”持久而普遍,意味着血缘、地缘关系的延伸和社会关系的扩大。
关东是山东人的第二故乡,那里有他们的父老乡亲。
一旦生活发生困难或遭遇天灾人祸,山东人便首先想到“闯关东”,投亲觅友,以求接济。
史书中有许多例子说明,关东、山东有着无法割断的社会联系。
社会联系的扩大化和“闯关东”现象的普遍化是互为因果的“因果链”,它使“闯关东”这种地区文化传统有了深厚的现实的社会基础,同时,也使“闯关东”的流民现象具有相对较少的“盲目”色彩。
三、“闯关东”与东北开发流民如潮水般涌向关东,无论他们务农、务工经商,还是伐木筑路,都为关东的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东地广人稀,“闯关东”浪潮不仅使关东地区“人稀”的面貌得到改观,与全国人口分布趋于平衡,而且肥沃的黑土地得到开发,耕地面积处于不断增长之中。
有资料显示,1873年关东耕地面积仅为2400万亩,40年后即1913年达到12300万亩,1932年更增加到30618万亩。
荒原变良田,流民有拓荒之功。
《东北集刊》第2期发表评论,盛赞“山东人实为开发东北之主力军,为东北劳力供给之源泉。
荒野之化为田园,太半为彼辈之功。
其移入东北为时既久,而数量又始终超出其他各省人之上。
登莱青与辽东一衣带水,交通至便,彼土之人,于受生计压迫之余挟其忍苦耐劳之精神,于东北新天地中大显身手,于是东北沃壤悉置与鲁人耒锄之下”。
正是由于山东等省流民的辛勤开垦使“北大荒”成为远近闻名的“北大仓”。
这其中,流民洒下了多少汗水,是不言而喻的。
流民大量流向关东,推动了关东地区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禹贡》第6卷的评论说:“盖拓殖东北者,日用所需时感不足,为供应彼等各种需要,遂有汉人商店出现。
此类商店多系国内有巩固基础营业之分支,多取杂货店形式。
贩卖品以强烈之酒居多,粗劣棉花、靴、帽、菜品等次之,兼营兑换金钱,发行支票,收发书信。
后又设总行于各交通便利之地,用以统辖各支店,都市随之而兴矣”。
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反过来成为吸引流民的条件,互为因果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1917年东北工厂企业发展到1785家,1945年达到6878 家,发展速度与“闯关东”流民浪潮规模之巨一样惊人。
“闯关东”浪潮,有力地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关东的开放,意味着清政府保守满族固有文化的初衷呈不可逆转之势逐渐走向它的反面。
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流民大规模入关,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
在关东,有许多山东村,就是齐鲁文化平面移植的突出表现。
中原文化“喧宾夺主”,这样势必造成中原文化对以满族文化为主体的关东文化的同化局面。
关东文化在中原文化的包围之下,只能不断进行自我调适,受到“同化”,向中原文化看齐,所谓“渐效华风”是也。
结果如WalterYoung所云:“到了今日,旅行满洲者,从辽河口岸直达黑龙江,至多只能看见从前游牧人民的一点行将消灭的残遗物迹而已,他们昔日跨峙塞北的雄威,已经荡然无存了。
现在满人几与汉人完全同化;他们的言语,也渐归消灭,转用汉语了。
”原有的关东文化丧失了独立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