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2.5《种子的萌发》教案
科学四年级下教科版2.5种子的萌发同步教案3

科学四年级下教科版2.5种子的萌发同步教案3-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实录第二单元新的生命5. 种子的萌发【设计意图】这课内容虽然只是一个课时,但绝不能只仅仅考虑这一课时。
课中有两个实验活动“浸泡”“发芽”都是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的。
因为种子的变化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我在设计时尽量考虑把这节的影响时间放得更长远一些。
课的引入,我采用了趣味性的“摸——猜”,在活动中引出课题,同时又落实了比较不同种子外形特点的内容。
浸泡实验,教材的实验呈现意图非常明显!是想让学生感受到:种子萌发是需要水分的,而且不同的种子需要的水分是不一样的。
这个实验,我采用的方法是课中教师演示,课后让学生带到班级中,继续观察一段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抛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都用一样多200毫升的水为什么都要选10粒种子意在引导学生对比较实验条件控制的思考。
种子的内部结构,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
我先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剥一粒蚕豆并观察的活动,在这个活动的基础上介绍蚕豆种子的基本构造。
让学生在剥、观察、画图、标名称的过程中,自然地强化对种子结构的认识。
然后,再抛出“黄豆、白云豆、玉豆等”再次剥一剥,并与前面的蚕豆进行比较,形成“很多的种子,基本构造是相似的!”这样的认识。
虽然这只是双子叶种子,虽然种子的结构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名称。
但通过这些典型种子的观察,这些重点构造的认识,对于我们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显然是更有效的!发芽的蚕豆,这是本课的最后环节。
在学生讨论:“种子各个部分都有什么作用?”的基础上,通过视频,使学生对种子各部分的作用有一些初步的认识。
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可以自己开展实验来完成探究。
实验操作很简单,但对实验持续观察记录却是难点。
教师在这里加强指导很重要,但对兴趣的激发,在材料等方面对学生提供帮助等更加重要,毕竟这是课后的观察活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新的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案[20 -20学年度第—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1、经历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
2、按照自己的对比实验计划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严谨准确的科学思维习惯。
2、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1、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对比实验的过程。
2、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教学难点1、经历设计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的过程,形成对比实验的科学思维。
教具学具教具:2-3个干净的塑料种植杯、几颗绿豆种子、两块纸巾、3 张标签教学资料:PPT 课件、实验计划表、实验记录表、相关照片等二、教学过程课前视屏课件:各种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引导语:【关于生命】(一)、猜测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1、课前布置:让孩子们家里用自己的方法,让绿豆种子发芽。
2、课中展示交流:你们的绿豆都发芽了吗?你是怎么做的?(最好有成功者和失败者)那么,你们能说说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预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会涉及种子发芽需要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摘要板书。
】3、(黄豆等不同的种子):要让这些种子能够顺利的发芽,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种子还能发芽吗?(稍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随即让个体学生做出判断性回答。
【教学说明:1、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黄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
2、做出一个判断性的回答,旨在让学生对刚才黑板上所列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重新做一次个体的审视、选择。
(二)、实验设计与探究1、研究种子萌发必需条件1)实验设计师:有同学说了,种子发芽,这些黑板上的条件并不是统统需要。
教科版科学四下2.5《种子的萌发》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下2.5《种子的萌发》教案一. 教材分析《种子的萌发》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萌发的条件以及萌发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植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种子内部的结构以及萌发的过程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种子的结构,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观察并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萌发的过程。
2.难点:种子内部结构的观察,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种子萌发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种子、放大镜、实验器材等。
2.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单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颗种子,引发学生对种子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提出本节课的主题《种子的萌发》。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种子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种子的组成。
接着,教师用实物展示种子,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并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种子萌发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1.每组取一颗种子,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
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说课稿

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说课稿种子的萌发浩山中心完小包晓凤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我是浩山中心完小的包晓凤,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中”的第五课《种子的萌发》。
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环节、课后拓展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研究植物的种子结构及种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浸泡种子;二是认识种子的内部构造;三是观察发芽的种子。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经验和动手操作经验,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对做实验很感兴趣,前几节课学生对植物的花、果实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把种子传播出去都做了研究,对种子发育成植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对种子是怎样萌发的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现状,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种子能孕育新生命,种子萌发需要水份。
2、与同学一起认识种子的构造,知道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
3、体会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4、产生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试验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研究种子的基本结构”确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五、教学准备提前提醒学生准备各种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并且浸泡种子,提醒学生为了减少蒸发要在泡种子的杯子上加盖玻璃板,还有放大镜、展板、白纸等。
六、教法与学法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人。
我的教学设计力求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一定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所以,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推理验证”来进行这节课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交流等,指导学生对种子的结构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
七、教学环节这节课我分为四个环节来完成。
1、激趣引入上课了,我先展示一张有花生、玉米等种子的图片,然后问学生:“看了这张图片,你想知道什么?”有的说想知道种子是怎样长成植物的,有的说想知道种子是怎么得来的,还有的说想知道种子为什么会长成植物……学生回答了很多,我接着鼓励学生: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可真多,但我们这节课不可能一一来研究那么多的问题,相信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解决,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种子是怎样慢慢发芽的,然后板书课题。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种子的萌发》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种子的萌发》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种子的萌发》是四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操作经验,他们对种子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种子内部的结构和发展过程不是很清楚。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观察和描述物体特征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种子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掌握探究种子萌发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
难点:理解种子内部的结构和发展过程,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种子、植物图片、实验器材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颗种子,实验记录表格。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从种子变成植物的?让学生对种子的萌发产生兴趣。
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种子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让学生了解种子的外部和内部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变化。
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学生通过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回答,巩固对种子萌发条件的理解。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我们实验中研究的条件,还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拓展对影响种子萌发因素的认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新的生命,条件相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头生长。
2、以黄豆种子为例熟悉双子叶植物种子的构造,像黄豆这样的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
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局部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的不同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1、设计经受“比拟不同种子萌发时所需水分不同”的比照试验并做记录。
2、学会运用感官及工具讨论黄豆种子的内部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探究种子微妙的兴趣,增加珍爱生命、爱惜植物的意识。
2、养成仔细细致、坚持观看记录的良好科学探究习惯。
【教学重点】熟悉黄豆(双子叶)种子的根本构造。
【教学难点】猜测种子各局部的作用,并指导落实课后持续观看。
【教学预备】学生材料:(1)每小组一盘种子,内含黄豆5颗、花生5颗、油菜籽10粒,放在塑料盘中。
(课前放在学生试验桌)(2)浸泡2天的黄豆种子2粒,放大镜1个,镊子1把,放在塑料盘中。
(放在讲台桌旁,课中调换)(3)一小盘浸泡过的其它种子,内含花生、芸豆、黑豆、青豆等,塑料勺1把。
(放在讲台桌旁,课中下发)(4)塑料盘、棉花,浸泡2天的黄豆2粒。
(课完毕前下发)教师材料:烧杯3个,黄豆、花生、油菜籽各50粒左右,水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这里有一些“珍宝”,就装在这个袋子里,谁来轻轻摸一摸,毕竟是什么?2.究竟是什么呢?看看大屏幕,他们摸出来了吗?3.我给每个小组也预备了一份,请你细细观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和一样?4.学生从课桌中取出种子并分组观看。
5.学生汇报观看状况,逐步归纳出这些种子的一样与不同。
6.整理材料,小结:它们都是种子,但是他们的形状、颜色、大小、轻重等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征。
(板书:种子)二、浸泡种子1.虽然特征不一,但是他们将来都能长成新的植物。
这样放着会长吗?2.要想使这些种子发芽也就是萌发需要些什么呢? (板书:的萌发)3.学生答复。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2-5《种子的萌发》 教科版

5.种子的萌发【教材简析】种子是由前一代植物开花后的胚珠发育而来的,是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能孕育植物新的生命。
植物的种子获得适宜的条件,胚便由休眠状态进入到活动状态,开始生长,这个过程叫做种子的萌发。
种子萌发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故本课内容的实际研究需要持续10天左右。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部分:1.“浸泡种子”,准备三种不同的种子,进行浸泡实验,旨在了解不同的种子在浸泡过程中都需要吸收水分;2.“种子的内部构造”,将浸泡后的蚕豆种子剥开,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内部结构。
3.“发芽的蚕豆”,对浸泡的种子进行持续观察,记录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结合种子内部结构的研究,发现种子各个部分的功能。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植物种子并不陌生,在三年级《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中,学生对各种植物的种子已经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种子的内部构造缺乏细致观察,很多孩子都认为子叶最终会成长为植物的根和叶,对于胚根和胚芽的特点和功能,学生并不笃定。
四年级学生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种子如何成长为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参与到相关的探究活动中去。
但对种子发芽过程的观察需要持续10天左右,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持续多日的观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做好提醒和督促工作,确保学生对种子发芽的全过程有整体认知。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新的生命,条件适宜的时候,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了解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知道种子的各个部分的名称,了解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各个部分的功能。
科学探究目标运用感官及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科学态度目标能认真、细致并且持续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种子萌发体会到生命的珍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在种子萌发过程的作用教学难点:通过持续观察了解种子各个部分在萌发过程的作用【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未浸泡的油菜种子、黄豆种子、蚕豆种子,浸泡变软的油菜种子、黄豆种子、蚕豆种子,观察记录表,小刀,镊子,放大镜演示材料:课件,带有刻度的烧杯(备用: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2分钟)1.导入:[PPT2出示]种子是植物用来繁殖后代的,遇到合适的环境会发芽、生长,变成一株新的植物。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5 种子的萌发教科版

教学设计课名
种子的萌发
省份
市
区/县
单位全称
教师姓名
学段学科
科学中段
教材版本
册次章节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
课时
第一课时
年级
四年级
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标
1、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由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组成。
2、了解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各部分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种子的内部构造;观察发芽的蚕豆,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胚根和胚芽、了解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措施:图文并茂、动手操作、实时激趣‘’
3、实验操作:种豆。
了解种子的结构及种豆实验。
良好
五、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出示课件
六、板书设计
教学准备
各类种子、发芽不同时期的蚕豆、镊子、小刀、放大镜、观察记录表、相关课件。
多媒体教学环境
教学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介绍种子。
1、出示小猫种鱼的图片。
2、出示各种各样的种子,讨论不同点。
初步了解种子的作用。
良好
二、研究种子的结构。
研究种子的外部结构。
1、种子外表相似的地方。
2、交流。
3、讲解。
了解种子外部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的萌发》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3.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来探究种子萌发的过程,学会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懂得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学会抽样检测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情感。
2.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3.抽样检测法测定发芽率的方法及原理。
三.教学难点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的结论的得出。
2.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现象分析。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1)种子结构及种子萌发过程的CAI课件。
(2)培养皿、滤纸等,分发给各小组。
2.学生准备:(1)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好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演示实验。
(2)可自己再收集一部分种子。
(3)玻璃瓶、罐头瓶或烧杯。
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教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倒背如流的诗句。
那它的意思是什么呢?学生解释:这是一首描写草的生命活动的诗句,是草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
教师:非常正确,这不但是草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也是被子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被子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我们这一章就来详细地认识一下被子植物的一生。
[讲授新课]教师:当我们步入茂密的大森林,抬头仰望那参天的大树时,都不禁会感叹生命的伟大。
但是不要忘记,对于被子植物来说,生命的起源要从种子的萌发开始。
一提到种子,我们就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在春暖花开的春天,农民要播撒种子。
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么,农民为什么要在春天播种呢?这还得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说起。
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探究一下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教师:我们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生物园中种植过菜豆,请问谁能把种植菜豆种子的过程描述一下?学生:将种子放于疏松的土壤中,置于温暖处,每天浇点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种子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请同学们读课本91页的资料,并结合我们种植菜豆时的经验,做出假设。
学生:种子萌发所需外界条件可能有:水分、土壤、阳光、温度、空气、肥料等。
教师: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学生:种子本身有贮存养料的结构,种子的萌发不需要肥料。
学生:水、阳光、空气、土壤、适宜的温度可能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学生:我不同意上述看法,我认为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充足的水和空气以及适宜的温度。
……教师:那么到底我们的假设哪一种情况正确呢?这就需要我们……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实验来检验假设。
教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正确,请大家按照我们课前分好的小组,进行讨论,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时依据我们教材中所给出的方案,也可以设计自己的方案。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明确小组分工(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做好分工);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的结果,准备组间交流);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的负责;实验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然后制定计划。
教师:请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谈一谈本组制定的计划。
在教师的引导下,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交流计划,并总结:①准备植物的种子,如小麦种子。
四个玻璃瓶子分别编号。
一个小勺、吸水纸。
②将每个瓶子分别放十粒种子。
A号瓶倒入较多的水。
③将A、B、D号瓶放在室内,C号瓶放到冰箱内。
教师:计划制定好以后要作进一步的完善。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完善我们的计划,请大家思考:(1) 在探究中应当选用什么样的种子?(2) 怎样才能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当将种子分成几组?(3) 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粒种子?每小组只有一粒种子行吗?(4) 对照组应当提供什么样的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5) 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研究的条件外,其它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6) 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每组实验是否应同时观察。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1) 完整的、饱满的、活的种子。
(2) 设置对照实验,应将种子分成四组。
(3) 10~20粒,一粒种子不行,因为,可能其中有偶然因素,使种子不能萌发。
(4) 温暖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等条件。
(5) 应该相同,方能保证只有一个变量。
(6) 每天观察一次,每组实验应同时观察,方能保证萌发时间相同。
学生:老师我想设计一个探究方案,来探究一下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光,该怎样设计呢?教师:谁能帮助他?学生:可以用黑布包裹对照组,来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经过大家的讨论和交流对我们的方案进行了分析,如果认为合理和完善的就可按照方案来实施,并做好观察记录笔记,以备下节课使用。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植物一生所要经历的阶段,并制定了验证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计划。
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在课后一定要注意观察。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教师:在上节课中,我们结合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教材所给的资料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作了假设和验证。
同学们都实施了自己的计划,那最终观察的结果如何呢?学生回答:只有2号瓶中的种子长成了幼苗。
(对有不同结果的小组要与其他小组共同分析原因。
)[讲授新课]教师:这个实验结果能告诉我们什么呢?1号瓶说明没有水种子不能萌发。
3号瓶和4号瓶呢?学生:3号瓶温度太低,4号瓶水太多,种子缺少空气。
教师:同学的思维非常清晰。
那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教师:那种子在萌发时,只要符合以上条件就一定能萌发吗?学生:不一定。
种子萌发不仅要有外部的环境条件,而且,还要有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教师:当一粒种子被昆虫咬坏或储存时间过长已经死亡的种子是不能萌发的。
此外,种子成熟后,大都有一段时间的休眠,正在休眠时期的种子也是不能萌发的。
一粒种子要想萌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或长成一株农作物都必须具备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农民为了让他们的产量不降低,在播种前都要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一般发芽率要在90%以上才适于播种,否则就会带来经济损失。
下面我们还是来探究一下如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怎样来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呢?在测定之前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如果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测发芽率时,能把整袋种子都用上吗?如不能,应怎么办?(2)有人说为避免浪费,用三五粒种子测一下发芽率就行了。
你认为可行吗?(3)又有人说测发芽率应当尽量挑选个大、饱满的种子。
这个想法对吗?(4)测发芽率时,应当给种子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怎样提供这些条件?(5)怎样计算种子的发芽率?各组测出的数据有所不同,请分析原因。
测发芽率还要重复1—2次,取几次的平均值。
学生讨论,总结:(1) 不能。
太浪费,采用抽样检测。
(2) 不行,因数量太少不能反映总体真实情况,这样得到的结果往往带有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
(3) 不对,应随机选取种子,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4) 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当的温度。
可按照课本93页右图装置取一个直径10cm的培养皿,铺2—3层吸水纸,加入少量的水,使纸湿润,然后均匀地摆上100粒种子,把整个装置放到温暖的环境中或恒温箱中。
(5) 按书上的公式计算,发芽率是指萌发种子占全部待测种子的百分率。
教师:现在我们明白了抽样检测和抽样调查的概念、测定发芽率的方法,具体实验需要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课后完成。
种子有了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后,就可萌发成为幼苗,那么幼苗又是如何发育形成的呢?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动画,观看完毕后我找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
学生观看后描述:当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水胀破种皮,同时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给胚根、胚芽和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出种皮,形成根,从而固定植物体,并从土壤中吸取水分。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随着胚轴的伸长露出地面。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测定种子发芽率和种子萌发的过程。
对种子的萌发条件及其过程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希望大家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更多的有关资料和信息。
八.板书设计(随实验进行,由学生归纳得出)种子的萌发一、种子萌发的条件外界条件充足的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自身条件成熟的胚完整、有活力、度过休眠期二、测定并计算种子发芽率三、种子萌发的过程突破种皮的顺序:先胚根后胚芽九、巩固练习1.下列最适合种子萌发的环境是( )A.潮湿松软的土壤 B.干旱疏松的土壤C.冰冻的土壤 D.潮湿板结的土壤2.保存种子的适宜条件是( )①低温②高温③干燥④潮湿A.①④B.②③C.①③ D.②④3.我国北方常在早春播种以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这对种子萌发的主要好处是( )A.增加水分 B.增加空气 C.提高温度 D.防止鸟吃种子4.大豆和玉米萌发过程中将营养供给胚的结构分别是( )A.子叶和胚乳B.胚乳和子叶C.子叶和子叶D.胚乳和胚乳5.发育成茎和叶的分别是种子的( )A.胚轴和子叶B.胚芽和胚芽C.胚芽和子叶D.胚根和胚轴6.绿豆芽的白嫩部分主要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来( )A.胚芽B.胚根C.胚轴 D.胚乳6.种子萌发取决于两方面条件,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前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玉米和菜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8.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中,据下列处理分析回答:1号瓶 2号瓶 3号瓶 4号瓶处理方法 10粒种子,拧紧瓶盖 10粒种子加适量水,拧紧瓶盖 10粒种子加较多水,拧紧瓶盖 10粒种子加适量水,拧紧瓶盖室温室温室温低温(1)表中有_________组对照实验,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号瓶的作用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事先就知道2号瓶里具备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那么,还有没有必要设置2号瓶?答案:1.A2. C3.C4. A5.B6.C6.自身条件外部条件种子必须都是活的、胚是完整的且度过休眠期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足量的空气7.前者是从胚乳中吸收养料供给胚的发育,后者直接为胚的发育提供养料8.(1)3 2和1,2和3,2和4(2)对照作用具备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3)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