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调查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与任务一、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目的运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经过一定的勘查程序,去查明某个地区的地下水在天然和人为影响条件下的状态,并阐明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具体措施。

二、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任务1、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采和污染情况;2、对可供开采的地下水进行水量、水质评价;3、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实施意见和措施。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类型一、综合性水文地质调查目的:为制订远景规划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任务:概略查明区域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埋藏分布条件以及水量、水质的形成条件和地下水资源的概略数量。

比例尺:一般<1/10万二、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目的:为某项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任务:较详细地查明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

比例尺:一般>1/5万三、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监测目的:结合综合性水文地质调查、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或其他项目,对地下水的动态和均衡要素进行长期的观测和研究,为定性或定量评价水文地质条件提供资料。

监测项目:地下水水位、水温、水量、水质以及降水入渗补给量、蒸发量、地下径流量等。

监测持续时间:1)暂时性监测网:为综合性或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提供监测资料时,监测时间一般持续1~2年;2)永久性监测网: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长远、综合目的而进行的检测工作时,监测时间应是永久性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的划分一、水文地质调查阶段划分的必要性1、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必须经历一个由面到点、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的过程。

2、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的划分必须与工程建设项目设计相一致,不同设计阶段所需水文地质资料的内容和要求是不相同的。

二、水文地质调查阶段的划分方案不同任务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其阶段的划分一般是各不相同的;不同部门对同一任务,划分的阶段数和阶段名称也不尽一样。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把供水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划分为四个阶段:1、普查阶段:概略评价需水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提出有无满足设计所需地下水水量可能性的资料,初步推断可能富水地段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是指对于一个特定地区的地质和水文状况进行调查,以确定其地下水资源分布、区域水文特征、水文地质特征、流域特征和水文动态等重要信息,为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则是对这次水文地质调查结果的综合汇总和详尽介绍,其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域概况、地质背景状况、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动态、水资源评价等内容。

调查区域概况是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的基础。

在此部分中,通常介绍该区域的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气候特征和地质构造等基本情况,为后面的分析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接下来的地质背景状况部分则着重介绍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岩层组合和构造形态等情况。

在地质背景状况的基础上,水文地质特征部分会更加详细地分析该区域的地下水含量、水质、水位、水文地质特征和地下水动态等情况,以期获得基本的水文信息。

地下水动态是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中的重要部分,直接关系到后续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

因此,在这一部分中一般会对区域内不同水层的分布状态、水流方向、水质变化、补给来源以及与地表水和降水的相互关系等进行详细的论述。

最后,水资源评价部分是对本次水文地质调查结果的最终归纳和评价。

根据调查所得到的不同水层的地下水储量、水质、补给和水利用情况等因素,进一步分析和评价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利用潜力及其环境效应。

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可以很好地了解到一个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特点,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专门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勘察__华东地质学院)1水文地质调查概述2

专门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勘察__华东地质学院)1水文地质调查概述2

第一章 水文地质调查概述
§4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原则和步骤
二、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步骤
2. 野外工作 (2)野外工作期间特别要注意做好各工种、各工作 组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总结经 验,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调查任务。 有关野外调查的内容及方法在以后章节中讨论。
第一章 水文地质调查概述
4.要参照有关规范进行
为了保证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各种目 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都制定了相应的规范(程)。如供 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 规程等。
这些规范是过去经验的总结,水文地质调查人员必 须熟悉这些规范和要求,并自觉遵守。
第一章 水文地质调查概述
§4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原则和步骤 一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原则
5.要加强综合分析研究工作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对取得的各种调查资料随 时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加深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 当发现调查的资料与原来的认识有较大出入时,应及 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不要等到调查工作结束后才发现问题,这时再去 补做工作,必然造成浪费和延误工期。
第一章 水文地质调查概述
§4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原则和步骤 一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原则
第一章 水文地质调查概述
§4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原则和步骤
二、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步骤
小结 1.准备工作 (1)收集与整理已有的相关资料 (2)现场踏勘 (3)编制设计书 2. 野外工作 3. 室内工作
第一章 水文地质调查概述
§1 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与任务
§2 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
§3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类型和阶段划分
第一章 水文地质调查概述
§4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原则和步骤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水文地质调查是指为了解地下水文地质条件,明确地下水的形成、补给、运移、分布规律及地下水的水化学特性和水文地质条件下的水文地质工程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调查活动。

水文地质调查是地下水资源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下水环境保护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在进行水文地质调查时,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首先,地质地貌调查是水文地质调查的起点。

地质地貌调查是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和地质地貌图的解译,了解区域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层分布等情况,为后续的水文地质调查提供基础数据。

其次,水文地质剖面调查是水文地质调查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地下水位、地下水化学成分、地下水动力特征等进行多点、多时段的采样分析,绘制水文地质剖面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地下水位、水质、水力特征的分布规律。

另外,地球物理勘探是水文地质调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球物理勘探包括地震勘探、电法勘探、重力勘探等多种方法,通过对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进行探测,可以了解地下水文地质条件,为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此外,水文地质孔隙参数测定是水文地质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地下水文地质孔隙参数的测定,可以了解地下水文地质条件下的水文地质工程问题,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地下水动力观测是非常重要的。

地下水动力观测是通过对地下水位、水位变化、水力梯度等进行实时监测,了解地下水运移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调查是地下水资源勘查的重要环节,采用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可以全面了解地下水文地质条件,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各地水文地质调查人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调查方法,提高水文地质调查的效率和质量,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作出贡献。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 背景和目的水文地质调查是对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了解和评价的一种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的背景是为了全面了解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情况,并为该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查范围包括研究区域内的地下水水位、地下水质量、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等。

采用了以下几种调查方法:地下水水位的测定:通过设置多个地下水水位监测井,使用水位计定期测量地下水位,了解地下水的水位变化情况。

地下水质量的采样和分析:在研究区域内设置水质监测井,定期采集地下水样品,并将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了解地下水的水质状况。

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通过地面地质剖面观测、有关地质图的研究等方法,对研究区域内的地下水水源、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调查。

3. 调查结果3.1 地下水水位经过定期测量,得到了研究区域内地下水水位的数据。

根据数据分析,研究区域内地下水水位整体较稳定,变化范围在正常情况下。

3.2 地下水质量通过水质监测井的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得到了研究区域内地下水的水质数据。

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地下水总体上属于中等水质,但部分地区存在轻微的水质污染现象,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监控和治理。

3.3 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对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了解到研究区域内地下水主要源于降水和地表径流,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地下水主要储存在含水层中,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4. 和建议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得出以下和建议:研究区域内地下水水位较稳定,水资源开发利用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研究区域内地下水总体上属于中等水质,但存在轻微的水质污染问题,需要加强监控和治理,防止进一步恶化。

研究区域内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参考文献1.2.3.以上为本次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调查情况进行相应修改和补充。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一、引言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是对某一特定地区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旨在了解地下水资源分布、地下水动态变化以及地质条件对水文环境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某一区域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为该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质概况该调查区域位于某省中部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由花岗岩、片麻岩、砂岩等岩石组成。

地下水主要富集在岩层裂隙和孔隙中,地下水补给主要依赖于降雨和河流水源。

该区域地下水埋深较浅,地下水位较高,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水文调查1. 降雨情况通过对该区域历年降雨数据的分析,发现降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这可能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关。

降雨量的减少导致地下水补给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挑战。

2. 河流水文情况该区域有两条主要河流,分别是A河和B河。

通过对河流水位和流量的监测,发现A河的水位和流量呈年际波动,与降雨量的变化有关;而B河的水位和流量则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河道淤积和水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四、地下水情况1. 地下水位通过对该区域地下水位的监测,发现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

这可能与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降雨量的减少以及地表水污染等因素有关。

地下水位下降对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地下水质通过对该区域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发现地下水中硝酸盐和重金属含量超过了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这表明地下水受到了农业和工业活动的污染。

地下水质的恶化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潜在的风险。

五、水资源管理建议1. 加强水资源监测和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监测网络,及时掌握水文地质情况的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对地下水开采和污染排放的监管,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推动水资源节约利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资源的节约意识。

鼓励农业和工业部门采取节水技术,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和污染。

3. 加强水环境保护加大对河流和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强农业和工业活动的环境监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水文地质调查是为了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分布、流动和开发利用状况,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以指导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水文地质调查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一、平面地质调查平面地质调查是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其目标是确定不同地质单元的空间分布,对地层的岩性、厚度、倾角等进行描述。

常用的平面地质调查方法包括:1. 野外地质调查:野外地质调查是通过观察和收集比较表层地质状况的信息,了解地下地质结构的方法。

调查人员需要进行地质剖面观测、沉积物采样等工作,以获取地下地层的详细信息。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利用卫星或航空器获取地球表面的影像数据,可以通过解译遥感影像来判断地下地质单位的分布情况。

遥感技术具有高效、快捷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地质调查的效率。

3. 地质勘探技术:地质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磁法勘探等。

这些技术通过测量地下的物理现象,如地震波传播速度、电阻率、磁性等,来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二、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是针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的调查,其目标是了解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补给方式,以及地下水的质量状况。

常用的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包括:1. 钻孔勘探:钻孔勘探是通过在地下钻探孔洞,并从中取得地下水样品进行分析,来了解地下水的分布状况和水质状况。

钻孔勘探还可以获取地下水位、水位变动等信息。

2. 地下水位观测:地下水位观测是通过井、观测井等设施,对地下水位进行定期测量,并记录下来。

通过对地下水位的观测,可以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情况。

3. 地下水化学分析:地下水的水化学分析是为了确定地下水中各种溶解物质的含量和组成,以评估地下水的水质状况。

常用的地下水化学分析方法包括pH值测定、电导率测定、主要离子测定等。

三、地下水数值模拟地下水数值模拟是运用专门的软件工具,通过建立地下水模型,模拟地下水的流动和质量变化过程。

通过地下水数值模拟,可以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水文地质调查概述

水文地质调查概述

2024年1月22日2时4分
§ 4 水文地质调查所使用的主要手段
水文地质勘察
水文地质初步勘探
目 的 :是在已有区域资料基础上,为完成某一具体任务而进行的。 比 例 尺 :1﹕10万~1﹕5万大中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测绘。(大中) 调查手段: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长期观测。 任 务:较确切地查明调查区地质构造、地下水形成条件、赋存特征,预
§1 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与重要性 水文地质勘察
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水文地质问题的解决均依赖于水文 地质调查。 目的:为工程项目设计或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水
文地质依据。 任务: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形成、赋存、运动特
征,水质、水量的分布、变化规律,为利用或排泄地下水提 供水文地质依据。 重要性:(1)水文地质资料来源于调查;(2)水文地质 调查是一项费用高、工期长的工作;(3)既要有高水平的 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懂得如何进行水文地质调查。
任务:详细查明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解决所提出的生产实际问 题,保证工程项目设计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范围:一般较小,视工程项目的规模而定。 比例尺:一般大于1﹕5万。
2024年1月22日2时4分
§2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类型
水文地质勘察
三、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监测
目的:查明水位、水量、水质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任何 类型的水文地质调查都需要地下水动态和均衡方面的资 料。为管理、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服务。
2024年1月22日2时4分
§ 4 水文地质调查所使用的主要手段
水文地质勘察
调查手段:以水文地质测绘为主,配合少量的勘探和试验工作。 任 务:概略地查明区域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富集规律,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思路与部署安排:继续在华北平原东部地区开展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典型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示范。

在华北平原、松嫩平原、银川平原、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开展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及综合研究。

对我国北方11个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进行综合集成。

开展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淮河流域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

继续开展内蒙古、甘肃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

开展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点岩溶流域和盆地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选择典型流域建立岩溶水开发和石漠化整治示范工程,提出岩溶水开发与环境地质整治方案。

在东北、西北、华北、四川阿坝州地方病严重区,内蒙古河套高砷地区、陕西大荔县高氟水地区进行地下水勘查和供水安全示范。

在四川省红层丘陵区继续开展地下水勘查和开发利用示范。

1.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1)中国北方主要盆地地下水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成果综合集成组织开展了中国北方11个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成果集成出版稿的编辑工作。

从区域调查成果集成、新技术新方法及应用、北方水工环战略三个方面进行综合。

(2)典型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示范完成1:5万水文地质调查840平方千米,地球物理勘探500点,水化学、同位素取样186组,GPS工程点测量25点,抽水试验64台班。

编写了2个图幅水文地质钻孔的详细设计和1:5万水文地质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研究及编图技术要求工作方案。

2.中国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开展了农业开采量典型监测。

对布设的8个农业开采量监测点,24口农田灌溉井、8口农村生活饮用水井、近1000亩农田的农田灌溉情况进行每日监测。

监测点分布于北京大兴、天津武清、河北正定、河南鹤壁、山东莘县等地,分别代表了山前平原、中部平原、滨海平原3种典型地貌单元和地下水、地表水2种主要灌溉水源。

编制了40余张地下水动态演化图件,比较详细地刻画了不同时期的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及目前流场的形态特点。

开展了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初步评价。

利用2006~2007年度开展的典型地区地下水超采评价指标研究成果和地下水调查监测数据,对全区进行了地下水超采初步评价。

华北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可采量为212.65亿立方米,2006年实际开采量为170.28亿立方米,总体上未超采。

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超采区面积为39392.9平方千米,占华北平原总面积的28.46%。

严重超采区面积为19958.93平方千米,占华北平原总面积的14.42%。

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可采量为20.26亿立方米,2006年实际开采量为29.84亿立方米,整体上处于严重超采状态。

深层地下水超采区面积77153.35平方千米,占华北平原深层总面积的62.69%。

深层严重超采区面积为29571.00平方千米,占华北平原深层总面积的24.03%。

严重超采区主要包括河北的深州市、泊头市、沧州市、雄县和曲周县;山东的德州市、夏津县和临邑县;天津的宁河、静海和大港区。

3.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完成取样点布设与样品采集225组,其中地下水样品204组,地表水样品18组,土壤样品3组;完成野外调查58个点,其中潜在污染源调查点42个,新定污染地表水点2个,水文地质调查点14个。

对1:5万调查区内的垃圾场进行系统调查核实,对区内2007年度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公布的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评价结果中的红牌和黄牌企业进行核查,对区内主要污染河段进行复查。

开展了以地下水污染晕为探测目标体的环境地球物理调查研究。

对广州七处典型污染场地开展了物探工作。

涉及有垃圾场和油库入渗型污染源、污染河流型污染源、污水灌溉型污染源和可疑污染河流的监测。

实际完成探地雷达剖面19条,其总长度为3402米;高密度电阻率法剖面22条,其总长度为3082米。

查明测了区内所布剖面地下10米范围内地下水污染晕的分布;与已知水文地质和地下水采样分析结果对比,研究了各种地球物理调查方法的可行性,探索开展了相应环境地球物理有效技术措施。

4.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1)江苏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编制了野外实际材料图、污染源分布图、浅层水文地质图,潜水水文地质图;探索了1:25万区域地下水污染和1:5万重点区野外调查和采样方法,并进一步改进现场测试技术。

根据前期采集水样的测试结果,结合所收集的工作区内水质资料,对苏锡常地区区域地下水防污性能以及水质现状有了初步认识,基本查明污染源类型及分布特征。

(2)浙江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初步查明了杭嘉湖地区浅层地下水质量现状。

工作区的浅层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浙江地区浅层地下水为III-V类水,分别占9.5%、51.7%、38.8%,整体水质较差。

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将杭嘉湖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污染类型划分为:原生型、人为污染型以及两者叠加型三大类,通过分析,发现两者叠加型所占比例达到50.86%,原生型水质差的也达到32.76%,完全属于人为污染型的约占8%。

初步查明了浅层地下水污染现状。

工作区浅层地下水中出现了四个污染级别:未污染、轻微污染、中等污染和严重污染。

通过评价发现,区内浅层地下水以轻微污染为主。

未污染点占21.55%,轻微污染约占总取样点的50.00%,中等污染和严重污染分别占17.24%和11.21%。

无机污染与居民生活区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沿杭州—嘉兴沿线,经济发达,人口集中,污染相对明显。

初步查明了不同工业集中区对地下水的影响。

①无机指标,通过对不同工业集中区采样点和全区区域采样点的对比测试结果分析,表明不同工业区的以下指标浓度明显高于全区区域指标浓度,即为该工业集中区的特征污染指标。

②有机指标,通过质谱测试表明,印染废水和制革废水检出的主要有机污染物种类为有机氯类和多环芳烃,分别检出有机指标13项和10项,浓度较高的有机组分有1,2,3-三氯苯、萘及菲、蒽等。

初步完成了杭嘉湖地区浅层地下水防护性能评价。

通过改进的DRASTIC模型——DTRA模型,对杭嘉湖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进行了初步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水防护性能差和极差主要分布在杭州西南、余杭西北的岩溶山区或地下水补给区,另外海盐的钱塘江口由于地表岩性主要为粉砂或亚砂土,防护性能也较差。

开展温黄平原和宁绍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

完成温黄平原1:25万1200平方千米野外调查,浅层民井调查点166个,深井点50个,垃圾场2个,地表水点11个。

并对路桥峰江街道电容器拆解区、黄岩区江口街道以及江北化工区进行了加密调查,初步制定了温黄平原浅层地下水采样计划。

(3)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初步掌握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地下水有机污染组分和重点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

结果表明:①地下水有机物种类较多,检出率较高。

其中地表水检出率较高的有1,2-二氯乙烷、甲苯、二氯甲烷、三氯甲烷、苯、1,2-二氯丙烷、总六六六、δ-BHC和六氯苯;潜水检出率较高的有1,2-二氯乙烷、二氯甲烷、苯、总六六六、β-BHC和α-BHC;微承压水检出率较高的有苯、二氯甲烷、1,1,1-三氯乙烷和溴仿。

②地表水有机污染物检出率明显高于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部分地下水样品有超标现象。

③通过对某加油站和某化工厂两个样点雨前雨后的样品分析发现,同一井点浅层地下水有机物在雨前和雨后检出结果有明显差异,雨后采集的样品有机物检出含量明显偏高。

④地下水有机组分检出高值点多分布在污染源附近,且具有不同的有机污染特征。

污染场地的调查成果:①根据前期在南京某化工厂部分场地开展了物探和水文地质钻探工作,结合采集的水样分析结果,全面解释雷达探测剖面,研究发现该场地地下土层和地下水发生严重污染。

②通过对苏州平望开展的地下水污染调查,发现平望某化工厂区周围桑树田大量枯死,并有大量蚕种死亡现象。

③项目组针对性地对溧阳某化工场地开展了地下水污染调查,从地下水样检测结果来看,地下水中有机物的检出率比较高,部分超EPA标准。

④在湖州某垃圾填埋场开展了地质雷达探测工作,根据雷达探测剖面解译发现场地污染物已经发生严重渗漏现象,其渗滤液主要沿着岩层薄弱面、溶蚀裂隙、溶沟、溶洞和断裂带渗漏,污染晕雷达图象呈现出弱反射的特征。

表明地质雷达技术在探测垃圾填埋场渗漏有一定成效。

(4)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质环境综合研究与图系编制初步修编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工程地质图;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全新世和更新世海岸线分布图;沿江开发带地震、主要断裂及抗震设防烈度图;沿江开发带全新统易液化砂土分布图;沿江开发带全新统软土埋深分布图;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裂缝现状图;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岸线侵蚀、淤积、稳定状况图;沿江开发带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江苏、浙江部分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演变图等。

在收集资料和对比分析相关区划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上海和南京两市地质环境功能区划方法研究,形成了地质环境功能区划工作框架。

5.淮河流域平原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1)安徽平原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在淮河干流,蚌埠段;颍河,阜阳段;涡河,涡阳段进行地下水(地表水)取样调查。

已经完成沿河剖面取样的样品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超标项目主要为无机指标,包括Al、Pb、Fe、Mn、NH4+、NO3-、NO2-、F-、COD Mn、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以及挥发性酚类。

颍河、涡河的氨氮(NH4+—N)含量超过地表水Ⅴ类水标准,淮河沿岸地下水中的铁,颍河沿岸地下水中的铁、NO3-、总硬度, 涡河沿岸地下水中的NO3-都超过了地下水Ⅴ类水标准。

各项有机指标(除挥发性酚类外)皆未超标,在沿河剖面面样品中,从有机标各类别来看,卤代烃中有4项有检出,分别是二氯甲烷、三氯甲烷、顺1,3-二氯丙烯、四氯乙烯,其中后二项在淮河干流(沿岸)未检出,四氯乙烯在涡河(沿岸)未检出;正丙苯和叔丁苯仅在淮河干流(沿岸)有检出;氯代苯共分析了5项指标,包括间、对、邻一二氯苯,1,2,3-三氯苯、1,2,4-三氯苯,除最后一项在颍河(沿岸)、涡河(沿岸)未检出外,其余在各河流(沿岸)都有检出;多环芬烃类本次共检测了12项指标,其中淮河干流(沿岸)检出11项,颍河(沿岸)检出9项,涡河(沿岸)检出6项。

(2)江苏平原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完成污染调查评价(淮河流域)防污性能评价所需中间性图件:包气带岩性图、地形地貌分区图、地下水等水位线图等基础性图件的编制工作;研究发现了一些污染规律:①潜水中有机污染物枯平水期水质要好于丰水期。

如二氯甲烷含量平水期(0.1~2微克/升)远低于丰水期(5~13微克/升)。

②经分析发现污染物含量较高的水井附近往往有小型排污沟分布。

如潜水样苯、甲苯等含量达到Ⅲ类水标准的分别有5组、7组较高样品(但没有超过饮用水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