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学中医

合集下载

55岁自学中医成才的案例

55岁自学中医成才的案例

55岁自学中医成才的案例在孩提时代,人们总是从学校、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直到走向成年后,也仍然借助于各种途径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提升自己的能力。

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一个55岁的人在自学中医方面的励志故事。

这位姓王的女士,本来是一名干部。

但是后来她找不到工作了,又面对经济上的压力,她开始了一场转型。

这位女士从一个医院的工作人员转行到了一家中医店的老板,由此迈出了她实现自己梦想的第一步。

由于之前没有学过中医,王女士没有办法提供最基本的医学帮助给她店里的病患。

在她失望之际,她决定自学中医。

她从头学起中医,从浅入深,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位合格的中医按摩师。

这么多年过去了,王女士发现,自己的学习方法已经非常成熟。

她自学中医的秘诀就是和一位全职医师保持联系,不断地磨砺自己。

即使在她最艰难的时期,她都从未放弃,也没有抱怨。

王女士从来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她不断地提高自己,提高品质。

在学习过程中,王女士走遍了许多城市,并学习了一些德国和日本的滋养治疗法。

她并没有接受德国或日本的医学教育,但她对这些国家的医学技术非常感兴趣,并坚信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成长壮大。

过去,王女士敢于尝试,敢于挑战自己,这让她在前行的路上总能找到她的方向。

她愿意接受新的挑战,她也做到了。

她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积极行动,也归功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目标始终如一的追求。

通过这个故事,无论你是年轻还是年老,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中,我们都应该尝试去学习和发展。

我们会不断地发现自己不足,但是只要不断地努力,我们就有望实现自己的梦想。

破解中医治病密码

破解中医治病密码

《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玉宾从这里迈入中医之门1、黄元御与一气周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医学的源头,则要从《黄帝经》算起。

黄帝与岐伯君臣问答,探究医理,著成《黄帝经》,如同为我们留下了一颗万能的种子,一化而为百千,中医便在中华上蓬蓬勃勃地发展了起来。

历朝历代,名医辈出,医学著述,汗牛充栋。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有我们都比较熟悉的扁鹊和仲景。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

有一天他路过虢国,碰见太子刚刚病亡,他上前一看,认为不过是暂时昏迷引起的“尸厥”,并不是真的死亡,便针药并用,竟然很快就把太子救了过来。

从此,扁鹊起死回生的故事便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他的著作《难经》,就是对《黄帝经》的学习和总结。

汉代的仲景,在学习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著成《伤寒杂病论》,他推崇辨证论治,开创了中医方药治病的先河。

仲景的《伤寒论》,因此被称为方书之祖,他本人也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时至今日,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还有一位医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就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主角——黄元御。

黄元御生于清朝康熙年间,他的老家是现在的昌邑县。

黄元御自幼聪颖异常,他也希望有一天能考取功名,为国家效力。

然而在30岁那一年,他不幸患上了眼病,又不幸被庸医误治,导致左目失明,身体也因此差点垮掉。

五官不健全,按照当时的规定,仕途已经走不通了。

黄元御便怀着满腔悲恨,转而学医,希望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他把历代医家的医学著述看了一下,发现中医从仲景以下,各家学说,分门别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以黄元御这么聪明的人,竟然也不知该何去何从,可见中医学习之难。

他感觉仲景说的还是比较有道理,就集中精力来学习仲景的《伤寒论》。

历时三年,最后终于一朝而悟。

他苦学三年之后,突然发现自己明白了,彻底地明白了中医的道理!原来中医并不象后人所说的那样,有各种门派之别,而是非常简单!并且这个道理从来也没有变过!历代名医的各家学说,不过是对中医的片面理解而已。

大道至简,中医竟然是如此得简洁而易懂!当黄元御妙悟岐黄,领悟到中医的真谛之后,不禁对自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

拨开迷雾学中医读后感

拨开迷雾学中医读后感

拨开迷雾学中医读后感以前啊,中医在我眼里就像一团迷雾,那些经络啊、气血啊,感觉就像是武侠小说里才有的神秘东西。

但是这本书就像是一阵清风,“呼呼”地吹散了不少迷雾。

作者从最基础的概念说起,没有上来就给我讲那些天书一样的理论。

就好比是教一个小孩子走路,先从站稳开始,然后再一小步一小步地走。

书里讲中医的思维方式特别有意思。

中医看病就像是在侦破一个大案子,望、闻、问、切就是搜集证据的过程。

医生得像福尔摩斯一样,从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还有各种症状里找出线索,然后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病情画像”。

这种思维方式和西医很不一样,西医更多是靠各种仪器检查出的数据。

中医呢,更注重整体,把人看成一个小宇宙,各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让我觉得中医好神奇,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古老宝藏。

说到里面的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更是让我大开眼界。

那些针灸、推拿,感觉就像是一种神奇的魔法。

一根小小的银针扎在穴位上,就能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这在以前我是想都不敢想的。

还有推拿,通过按摩穴位和经络,就能让身体的不适得到缓解。

这就像是给身体这个复杂的机器做一次温柔的保养,不需要吃那些苦巴巴的药。

不过呢,这本书也不是一味地只说中医的好。

它也很客观地提到了中医在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些挑战。

比如说,中医的传承问题。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更倾向于西医,觉得中医学习起来太难,又玄乎。

还有中医标准化的问题,毕竟中医很多时候靠的是经验和感觉,要把它像西医那样标准化确实是个大难题。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和敬意。

中医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难以捉摸的东西,而是一个实实在在、充满魅力的医学体系。

它就像是一颗古老的大树,虽然历经风雨,但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也能发挥它独特的作用。

我现在就想啊,如果能有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像我一样拨开对中医的迷雾,那中医肯定会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为更多人的健康保驾护航呢!。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完整版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完整版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I导读: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生套古人的方法,就如一层迷雾,迷住了双眼,看不透疾病的本质。

若掌握人迎气口脉法,则如拨开迷雾学中医,临床识证用方会清晰、准确。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作者/王伟“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

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

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

二盛,病在太阳。

三盛,病在阳明。

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

二盛,病在少阴。

三盛,病在太阴。

四盛已上为关阴。

”(《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

《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1分钟读懂刘力红老师新作《黄帝内针》书评

1分钟读懂刘力红老师新作《黄帝内针》书评

1分钟读懂刘力红老师新作《黄帝内针》书评1分钟读懂刘力红老师新作《黄帝内针》+书评【理论依据】操作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思维依据:《伤寒论》第58条:凡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中庸》:致中和。

《易经·乾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水流湿,火就燥。

云从龙,风从虎。

圣人作而万物睹。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针刺方法】针刺主要取肘膝以下穴位。

针刺后不行针,留针45分钟后除针。

【针法总则】总则一:上病下治,下病上治;总则二: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总则三:同气相求;总则四:阴阳倒换求。

【原则说明】总则一二略。

总则三:同气相求。

一般认为“宁可失穴,不可失经”,而该针法认为“穴可失,经可离,同气不能丢”。

同气分为:经络同气、三才同气、其他(手、颈项、肩、腰)。

经络同气又名大同气:同名经同气。

三才同气又名三焦同气。

三焦定位:四肢:上焦(天部)——腕踝中焦(人部)——肘膝下焦(地部)——肩胯躯干:上焦(天部)——心窝以上(前鸠尾穴,后至阳穴)中焦(人部)——心窝到肚脐(前鸠尾穴——神阙穴,后至阳穴——命门穴)下焦(地部)——肚脐以下(前神阙穴,后命门穴)其他(手、颈项、肩、腰):此处略,在【其他】中详细说明。

总则四:阴阳倒换求。

因本针法考虑方便与安全,针刺时主要取肘膝以下穴位,运用“下病上取”“同气相求”原则,将髋胯、肩部等下焦(地部)的病症问题,一律用上焦(天部)腕踝来解决。

【取穴特色】病症所属的“经络+三焦”根据四大总则取穴。

若辨别不清或在中间,按照“男左女右”取穴。

手太阳经——上焦(阳谷、后溪、支正)——中焦(小海)——下焦(肩贞)足太阳经——上焦(昆仑、申脉、跗阳)——中焦(委中)——下焦(承扶)手阳明经——上焦(阳溪)——中焦(曲池)——下焦(肩髃)足阳明经——上焦(解溪、陷谷、内庭、下巨虚)——中焦(犊鼻、足三里)——下焦(髀关)手少阳经——上焦(阳池、外关、中渚)——中焦(天井)——下焦(肩髎)足少阳经——上焦(丘墟、足临泣、悬钟)——中焦(膝阳关、阳陵泉)——下焦(环跳)手太阴经——上焦(太渊、列缺、经渠)——中焦(尺泽)——下焦(肩髃穴前二横指)足太阴经——上焦(商丘、三阴交)——中焦(内膝眼、阴陵泉)——下焦(冲门)手少阴经——上焦(神门、通里)——中焦(少海)——下焦(极泉)足少阴经——上焦(太溪、三阴交、照海)——中焦(阴谷)——下焦(长强穴旁开0.5寸)手厥阴经——上焦(大陵、内关、劳宫)——中焦(曲泽)——下焦(腋前大筋)足厥阴经——上焦(中封、三阴交、蠡沟、中都、太冲)——中焦(曲泉、膝关)——下焦(阴廉)任脉——列缺、照海督脉——后溪、申脉带脉——足临泣、外关阴维脉——内关【用针禁忌】1、肘膝以上及整个躯干和头部禁针(主要针肘膝以下);2、患处禁针(参照四大总原则);3、不信者禁针(医患互相信任);4、特殊情况不用针(疲劳、过饥、过饱、饮酒后);5、皮肤受损处不针。

知名中医学者王伟:拨开迷雾学中医

知名中医学者王伟:拨开迷雾学中医

知名中医学者王伟:拨开迷雾学中医中医的最大特点为博大精深,古往今来医书可谓汗牛充栋,很多有志之士都著书留下自己对中医的体会,这些医家各领风骚,理论却相互矛盾,每一位医家都相信自己掌握着唯一真理,这让后学无从入手。

很多医生得出一个结论:中医理论只要你自己能画一个圆就是正确的理论,只要这套理论适合你就是好的理论,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因为每个中医都能将自己的理论画一个圆,都能自圆其说,可是却只有少数医生成为真正明理的临床大家,应该说正确的理论是画了一个与经典《黄帝内经》完全重合的圆,只是他们用不同的语言和切入点来描述这个圆,而错误的理论是自己画了一个圆,有的部分与经典重合,更多的是与经典背道而驰。

这些纷杂的理论充斥在现在主流的中医思维当中,如果举行辩论大赛,我从医理上都很难将任何一家驳倒。

尤其是伴随资讯的发达,各家理论更是铺天盖地,我们甚至方便到不需要出门就可以看到图书馆里的所有资源,了解各家理论。

这些诱惑性很强的理论让我们脑中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可是却很难去伪存真,细看每一家所言似乎都言之有理,可是他们之间却相互矛盾。

说具体点吧!咱们以现在流行的中医理论为例来看看这个问题。

在举例之前还需再次声明,我所反对的中医医理仅为以我现在的眼光看为错误的,而且只针对事不针对任何人。

前一段时间流行的喝绿豆水可以治百病,我曾经试着说服我的病人不要相信,因为从我的视角里看简直是荒诞离谱,可是我真的说服不了病人,因为他会拿出一系列理论,人体得病都是因为毒素代谢不出所致,而绿豆可以解毒,因此可以包治百病。

我从理论上说服不了任何一个想要说服我的人,只有临床事实才会让人反思。

这种吃绿豆治百病的理论还不算太出格,还有更离谱的医学理论,如有养生专家认为喝晨尿可以包治百病,并美其名曰:“轮回酒,还元汤,闻其名,知其香,能补阴,能壮阳”。

说简单了,就是世界上有一种药,既可以补阴,又可以壮阳,既可以有病治病,又可以无病强身,这种药就是自己的晨尿。

王伟:桂枝汤在太阴病中的应用(经方论坛讲稿)

王伟:桂枝汤在太阴病中的应用(经方论坛讲稿)

王伟:桂枝汤在太阴病中的应用(经方论坛讲稿)作者/王伟编校/芸菱【导读】这是王伟师兄在今年经方论坛上分享的“桂枝汤在太阴病中的应用”,读起来仍是那么不舍,生怕一不留神干货溜走了。

Ps~文中提到人迎寸口脉法,这也是集结号前段时间推送的成哥版人迎寸口脉针法中提到的王伟师兄的这一脉法。

一起分享给大家,没有看成哥版的,点击下方链接,一睹为快!还原经典真相,深度解析人迎寸口脉针法收看王伟师兄更多精彩文章,点击下方链接王伟师兄:深山讲药老生常谈读经典——为什么学经典谈谈经筋病的治疗中医不是经验的总结,也不是理论上的推论或哲学上的假说,中医是以最本真的状态观察世界与人体,这是我们学习小组学习的根本出发点。

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不是隔皮猜瓜的猜测,无论西方医学还是中国医学,医学都应该建立在对疾病真实的观察之上。

如果我们在临床上处桂枝汤,一定不是因为通过病人的描述推测这个病像桂枝汤,模糊的诊断于临床将有大量的误诊。

我们临床也不能用很复杂的推理得出一个需要开桂枝汤的结论,因为过于复杂的推理很容易出现错误,更不能应对日常繁重的诊疗。

我们临床要直观的看到并且非常确定这个病当下就是太阴病,就该处桂枝汤。

太阴病病名分析首先要确定的是什么是太阴病,如何准确的诊断病人为太阴病。

张仲景于《伤寒论》中很少提及脏腑的概念,在他的辨证体系里并非用五脏辨证,也就是说太阴病并不是脾胃病。

太阴病顾名思义就是“太阴之为病”,就是说人处于太阴时得的病,放下后世玄解《伤寒论》所创造的各种概念,用最简单的思维来直接的解读就是当下病人阴气相对太多了引起的疾病就是太阴病,同样道理阳气相对太多了引起的疾病就是太阳病。

这里又有一个重要的定义——阴阳,阴阳不是后世医生想的头都痛的哲学概念,也不是所谓的矛盾二分法,阴阳是对人体最真实的观察切入点。

古人将一年分为四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春夏之所以为阳是因为气温在逐渐增高,地面上越来越繁荣;秋冬之所以为阴是因为气温在逐渐降低,地面上越来越枯萎。

拨开迷雾学中医读后感

拨开迷雾学中医读后感

拨开迷雾学中医读后感以前我对中医的感觉就像是雾里看花,觉得它神秘兮兮的。

那些什么经络啊、气血啊,听起来玄乎得很。

但是这本书就像一阵清风,“呼呼”地就把那层迷雾给吹散了不少。

书中把中医那些复杂的理论解释得特别接地气。

比如说中医的阴阳五行,我以前一直觉得这是老祖宗弄出来的天书内容,什么相生相克的,跟听外星语似的。

可作者就用特别生动的例子,像日常生活里白天黑夜的交替、四季的变换,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阴阳其实就是一种平衡和相互关系的体现。

五行也不再是干巴巴的金木水火土五个字,而是像一个循环不息的生态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成员,互相扶持又互相制约。

这让我不禁感叹,老祖宗真是太智慧了,这么早就有这么一套系统的世界观,还把它用到医学上。

再说到中医看病的方式,望闻问切。

我以前觉得这可真简单,不就是看看脸色、摸摸脉嘛。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就拿望诊来说,从一个人的面色、眼神、舌苔,能看出身体里这么多的问题,简直就像身体状况的晴雨表。

这让我对中医大夫们多了几分敬意,这眼睛得像X光机一样厉害啊。

切脉就更神奇了,三根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能知道身体里气血的情况,就像在和身体对话一样。

还有中医那些治疗方法,像针灸、中药什么的。

中药那一堆草药,看着普普通通,组合在一起就像魔法药水一样能治病。

作者把中药的配伍讲得特别有趣,就像厨师做菜一样,不同的药材就是不同的食材,搭配好了就是一道能治愈身体的美味佳肴。

针灸也是,那些小小的银针,扎在穴位上就能起到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这就像给身体的电路系统重新接线一样,找到关键的穴位就像找到电路的开关,一按,身体就重新正常运转了。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我感觉中医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古老学问,而是一种非常实用、贴近生活的健康智慧。

我甚至都有点想去学中医了,觉得要是自己也能掌握这些神奇的知识,那可就太酷了。

而且我也明白了,中医不仅仅是治病,更是一种养生的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王庸医中医的最大特点为博大精深,古往今来医书可谓汗牛充栋,很多有志之士都著书留下自己对中医的体会,这些医家各领风骚,理论却相互矛盾,每一位医家都相信自己掌握着唯一真理,这让后学无从入手。

很多医生得出一个结论:中医理论只要你自己能画一个圆就是正确的理论,只要这套理论适合你就是好的理论,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因为每个中医都能将自己的理论画一个圆,都能自圆其说,可是却只有少数医生成为真正明理的临床大家,应该说正确的理论是画了一个与经典《黄帝内经》完全重合的圆,只是他们用不同的语言和切入点来描述这个圆,而错误的理论是自己画了一个圆,有的部分与经典重合,更多的是与经典背道而驰。

这些纷杂的理论充斥在现在主流的中医思维当中,如果举行辩论大赛,我从医理上都很难将任何一家驳倒。

尤其是伴随资讯的发达,各家理论更是铺天盖地,我们甚至方便到不需要出门就可以看到图书馆里的所有资源,了解各家理论。

这些诱惑性很强的理论让我们脑中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可是却很难去伪存真,细看每一家所言似乎都言之有理,可是他们之间却相互矛盾。

说具体点吧!咱们以现在流行的中医理论为例来看看这个问题。

在举例之前还需再次声明,我所反对的中医医理仅为以我现在的眼光看为错误的,而且只针对事不针对任何人。

前一段时间流行的喝绿豆水可以治百病,我曾经试着说服我的病人不要相信,因为从我的视角里看简直是荒诞离谱,可是我真的说服不了病人,因为他会拿出一系列理论,人体得病都是因为毒素代谢不出所致,而绿豆可以解毒,因此可以包治百病。

我从理论上说服不了任何一个想要说服我的人,只有临床事实才会让人反思。

这种吃绿豆治百病的理论还不算太出格,还有更离谱的医学理论,如有养生专家认为喝晨尿可以包治百病,并美其名曰:“轮回酒,还元汤,闻其名,知其香,能补阴,能壮阳”。

说简单了,就是世界上有一种药,既可以补阴,又可以壮阳,既可以有病治病,又可以无病强身,这种药就是自己的晨尿。

对于深信于其中的信徒,会给你找出一系列科研数据和理论支撑,就是为了让你相信这个理论的真实,而事实是它并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也许你会认为老百姓没有分辨能力,作为专业训练的中医学院学生应该能分辨出真伪。

那再举几个主流中医的例子看看吧!我曾经是火神派的狂热信徒,看完火神派的资料使我热血沸腾,我狂热的认为癌症没什么了不起,只要温阳就可以解决;我也曾狂妄的认为温病学家都是杀人的骗子,天天只知用寒凉药伤人阳气;我也曾自大的认为金元四大家合起来都不值得一提。

我以愤青的热情,想要通过火神派来拯救中医,最后现实让我清醒。

按火神派的理论阳虚病人需要补阳;阴虚病人可以补阳化阴;寒凝病人需要温阳化寒气;上火病人需要温阳以引火归元,什么病都必须补阳,而附子补阳就相当于补元气,医生只要把病人的元气补足,元气充足便可使身体强壮,并且会自动调理身体。

我承认如果什么病都温阳,有效率会较一般大夫高,因为很多病人服完温热药后会感觉强壮,胃口好,并且脸色也会红润,很多疼痛可以缓解,病人以为有效,医生也以为对证,但是如果真正对自己的临床负责,就会发现治愈率并不理想。

比如有人说所有感冒的机理都为正虚邪入,麻黄附子细辛汤开太阳补少阴,可治疗一切感冒,首先这从医理上没法推翻,但是张仲景最起码治感冒还是以麻黄汤、桂枝汤等为主,与张仲景相左,再将温阳理论用到临床上,往往很多会吃好,也有会越吃越重。

也有人说糖尿病血糖高的机理为阳不化阴,糖为阴无阳则不化,而且糖尿病的病人都是老年阳气弱才得,因此附子理中汤是最好的降血糖方,而我在临床上使用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大部分病人服用该药后血糖会一直上升,很少会下降。

医理很完美,无懈可击,但其实是自己画了个死圈。

不仅现代出现的医理混乱,古代的类似医理也很多,比如古代有医家对肾阴、肾阳大发阐释,强调坎离交通,认为一切病的最原始病因是肾阴或肾阳的不足,因此六味地黄丸与八味肾气丸这两个方就可以包治一切病,但是疗程需要长一些。

医理还是无法推翻,临床验证便知有效率不会太高。

还有医家认为人体得病机理为瘀血内停,任何病都是血液循环不利所致,任何病都活血化瘀,并承诺活血化瘀方的效果神奇。

我初上临床时曾使用过很多活血化瘀的方法,有效率也并不是太高。

还有现在大家都公认的理论“久病不愈,责之脾胃”,即如果久病缠绵,可以开一个调理脾胃的方剂,让病人长时间守方治疗,过个一年半载的会有效,而实际临床就可以知道,没有病人能坚持下来,就是真坚持下来也未必有效,并且即使有效,那也很难分清是药物的功劳还是每天服药时的心理暗示起的作用。

很多医生学来学去自己发明一个方剂,认为这一个方剂配伍达到了完美,健脾和胃、养心益肝、补肺固肾、左升右降、通营和卫,他们的医理认为该方可以包治百病,我们必须负责任的说,这是不可能的,如果真是如此就不需要医生了,有病就吃这个方子就行,而且也不需要什么医理了。

并不是低头努力学习就能成为明医的,努力必须以正确的方向为前提。

分析出现迷雾的原因古人夸耀一个人博学多用“学富五车”来形容,然而古人的书为竹简书,即使是满满五车书也没有现在中医教材的内容多。

我们学习如此多的知识却达不到古人的医学造诣,很值得每个中医反思,我归纳原因如下:第一个原因是现在社会浮躁,古代每个医学大家对经典的研读均如孔子学习《易经》一样“韦编三绝”,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学习经典后方有自己的体会,而现在很多人不愿意静下心来研读经典,总想通过短时间的学习便可领悟出一套独特的中医体系。

很多人在打坐中或是看书时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别人想不到的理论,反复思考后大加感慨,认为自己的理论发前人之未发,很有突破,并运用于临床。

由于其在临床过程中对这套理论非常有信心,并且临床的目的就是验证理论的正确,由于这种内心的期待效应,便会仅记住自己的几个特效案例,于是就大加宣传,并希望引起同道的赞赏。

由于太多的中医学习者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导致现在漫天遍野的各种古怪理论,中医理论成了深不可测的浑水。

第二个原因为现学中医思维与古人思维相左。

很多人学了某某医学大家的理论,可是用于临床发现不效,于是开始诽谤该医家,殊不知如果要学习前人的医术不能只学他的形,更要学他的神,即他认识疾病的思维方式。

我们现在见到疾病便会思考这个病怎么治,就以感冒为例,我们会思考这个感冒病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通过辨证后用药,与古人思维相去甚远,古人讲“上医治人,下医治病”,就是高明的医生不关心你得什么病,而是注重你体内的阴阳五行是否和谐,如果有病是哪里不和谐引起,纠正人体的不和谐病便自然会好。

我认识很多同道师兄弟每读完一个医家的书后,便于临床验证发现其方时而有效时而不效,便认为该医家不究竟,于是转读别的医家的书,之后又是同样认为这个医家也不究竟,如此往复,孜孜不倦,其根本原因为没学到任何一个医家的神,没有与他们认识人体与疾病的思维一致。

如果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看待疾病,那么任何一个医家的方剂都不会发挥其最佳效果。

第三个原因为基于思维差异导致辨证方式出现问题。

我们现在的辨证方式为通过病人诉说,列举病人的一切病证,然后医生通过望诊与脉诊综合分析,辨出一个证,对辨出的证选择治疗方案。

而古人并不是这样看病,看一下汉代淳于意的医案便知古人如何看病。

齐侍御史成自言病头痛,臣意(淳于意)诊其脉,告曰:“君之病恶,不可言也。

”即出,独告成弟昌曰:“此病疽也,内发於肠胃之间,后五日当臃肿,后八日呕脓死,成之病得之饮酒且内”。

成即如期死。

所以知成之病者,臣意切其脉,得肝气。

肝气浊而静,此内关之病也。

齐中御府长信病,臣意入诊其脉,告曰:“热病气也。

然暑汗,脉少衰,不死。

”曰:“此病得之当浴流水而寒甚,已则热。

”信曰:“唯,然!往冬时,为王使於楚,至莒县阳周水,而莒桥梁颇坏,信则揽车辕未欲渡也,马惊,即堕,信身入水中,几死,吏即来救信,出之水中,衣尽濡,有间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

”臣意即为之液汤火齐逐热,一饮汗尽,再饮热去,三饮病已。

以上两个医案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医理精深,很值得我们仔细阅读。

整篇传记所载病案的记录方式与以上所列举两例大同小异,仅以此两个医案来分析淳于意的看病方式,暂不涉及医理分析。

御使成来看病说头疼,淳于意诊完脉后便对病做出诊断,说明病因为醉以入房所致,并预言疾病不治。

当问及为何淳于意如此判断,淳于意描述了病人的脉象,并分析了脉理。

又来了一个病人,淳于意诊完脉后说出了病人的病名与病因,通过病人验证果如所言,即处方,三剂病愈。

整本医案中淳于意对疾病的病因、病性以及预后的判断全是通过脉象。

再看一下张仲景的医案。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

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

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

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

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伤寒论》)”从内容可以看出,应该为弟子对老师(当为张仲景)治好的一个医案的提问,弟子问有一个病人经别人治疗加重,老师诊完后处方并告知病人半夜就会好,结果和老师所言一样,学生不解。

老师回答了这个病人脉象特点并分析脉理,可以看出张仲景对人体疾病的认识主要通过脉象,而非症状。

通过汉代医家的医案,我们可知汉代大医看病方式为病人告知主要症状,医生通过脉诊,判断病人的兼证和病因,如果病人反馈的兼证和病因与医生判断的一样,证明脉诊正确,便可处方并对预后做判断。

我们现在的辨证方式是:主症+兼症1+兼症2+…+舌象+脉象→辨出一个证→根据辨证处方是否有效来验证辨证是否正确。

而古人的辨证方式是:主症+脉象→推出可能的兼症与病因→通过兼症和病因判断辨证是否正确→处方,并明确的对预后做出判断。

相比之下现在的辨证方式对经验的要求较高,而且不确定性较大,而古代的辨证方式对医理要求较高,确定性很强,并对预后有明确的判断。

再看一下《兰室秘藏》分析李东垣的用方思路。

“(补中益气汤)治因饥饱劳役损伤,脾胃元气不足,其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时一涩。

其证四肢满闷,肢节疼痛,难以屈伸,身体沉重,烦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懒倦,口失滋味,腹难舒伸,大小便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大便涩滞,或夏月餐泄米谷不化,或便后见血,或便见白脓,胸满短气,咽膈不通,痰唾稠粘,口中沃沫,食入反出,耳鸣耳聋,目中流火,视物昏花,弩肉红丝热壅头目,不得安卧,不思饮食并皆治之。

”补中益气汤每个中医大夫都在用,很多大夫都用一两黄芪、一两党参,加减亦随意为之,往往时效时不效。

观东垣所用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之量不过一钱,加减有严格法度,却会有桴鼓之效。

通过条文分析便知东垣用此方思路,金元时期社会动乱,凡是颠沛流离,饥饱无常的病人,摸脉得“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时一涩”,只要验证有列举的症状中的几个,便是补中益气汤证,如法加减,则此方必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