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考历史复习 第29课时 世界现代史二教案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现代史第29课时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课件目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首页
末页
三、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 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_经__互_会___”。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 主义阵营的力量。
联盟 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大大加
(欧盟) 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课件目录
欧盟旗 帜
首页
末页
2.美国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 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 的霸主。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3)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__信_息__化___为特 征的“新经济”,美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2)表现:1968年,__日__本__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
经济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谋求
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膨胀。
课件目录
首页
末页
4.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2)概况:1948 年,_英__国__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不久,法国和联 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20世纪50年代,美国几次修 订《社会保障法》,扩大受益群体,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 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 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3)评价:_社__会_保__障__制__度___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可以缓和阶级矛 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保障制度不 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公开课课件教案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一、课标要求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二、教材分析本课分为三目,第一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体系形成与发展”,按时间顺序论述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指引下,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综合国力的提升,包含了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国防和军队改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国际影响力扩大,则体现在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同时,国内国际的巨大成就又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并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三、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领导人和重要会议已有所究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初步认知。
但本课内容涉及的点、面较多,涉及范围亦广,学生要形成系统性认识会有一定的难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这部分内容时间跨度大、理论性强,学生理解也较为不易。
第29课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之二_历史教案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欧洲城市建设的开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改变;欧洲日常生活的变化;近代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的缓慢变化。
二、要求学生认识1.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是推动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2.由于遭受殖民奴役,广大的亚非拉美等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比西欧缓慢。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引导学生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利用课本知识,通过问题设计,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重点和难点重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教学设备投影、幻灯或多媒体。
教学方法学生阅读,教师启发,师生共同讨论。
教学要点一、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二、近代欧洲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1.欧洲的城市建设。
2.社会发展和进步。
3.饮食、时尚等日常生活的变化。
三、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文化思想的变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有了哪些变化?导入新课。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请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1.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资产阶级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他们追求自由、平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
2.工业革命推动近代社会的进步工业革命促使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机器的运用虽然一开始遭到工人的反抗,他们认为他们的苦难来自于机器,但在一定程度上机器代替了最艰苦的体力劳动。
技术的应用则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1840年,英国推行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邮递制度。
第一封电报也在同年问世。
以后随着电、石油、合成织品、汽车、电话、无线电、电影、唱片和高速印刷的出现,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因此到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世界近现代史教案

世界近现代史教案一、导言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世界近现代史的背景和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全球意识。
2. 教学内容:世界近现代史的定义、时间范围、主要事件和特点。
二、早期近代化探索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在近现代化进程中的探索和变革。
2. 教学内容: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教学内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四、工业革命及其影响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 教学内容:工业革命的起源、主要发明和创新、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五、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殖民扩张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掌握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教学内容: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过程和影响。
六、帝国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帝国主义时期国际关系的特点,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教学内容: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战的影响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
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建立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苏联早期的历史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2. 教学内容:俄国革命的背景;十月革命的过程;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冷战时期的苏联外交政策。
八、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第二次世界大战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后果。
2. 教学内容:凡尔赛和约与华盛顿会议;国际局势的动荡;纳粹德国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战的影响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
世界现代史初中历史教案

世界现代史初中历史教案
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背景;
2.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略布局和主要战役;
3.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原因;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家和战略布局;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和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通过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欧洲政治地图,让学生了解当时欧洲的政治格局和各国
之间的紧张关系。
二、学习
1.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背景,包括列强之间的竞争、各国之间的联盟体系等。
2.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家和战略布局,包括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国
家的角色。
3.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包括马恩河战役、索姆河战役等重要战役。
三、讨论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包括战争带来的人员伤亡、经济崩溃等方面的影响。
四、总结
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性和影响,强调战争的惨痛教训,倡导和平与合作。
五、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原因和影响,以及对世界历史的启示。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性和影响,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江苏省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教学案29

江苏省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教学案29九年级历史复习教学案29〔题目〕第6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加强资产阶级统治[阶级时间] 1班【目标能力要求】见本课考点解读【学习过程】一、回顾与介绍2。
解读无产阶级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考点1】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发表的意义,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意义1.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公社士兵在强大敌人面前的无畏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代。
【考点2】简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主要活动、简述《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影响1.1862年9月,林肯政府发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其中规定,从1963年元旦起,叛乱州的奴隶制应被废除,奴隶应被允许作为自由人加入北方军。
2.南北战争的历史影响(性质和历史意义):(1)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经过这场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试验场3】了解1861年俄罗斯改革的内容;了解1861年俄罗斯改革的作用;简述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作用(内容见118页和119页)1.俄国1861年改革的作用:(1)性质: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性质的改革。
(2)客观上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转折点。
(3)但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的作用:(1)性质:明治天皇政府实施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
(2)日本从封闭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这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3)但日本强大起来之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三、课堂总结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1861年俄罗斯改革的异同。
相同点:(1)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初三历史中考复习世界近代史教学设计

初三历史中考复习世界近代史教学设计(用时:两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从租地农场、手工业工场等生产组织的确立,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经济社会的重要变化。
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全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知道“三角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通过1640年革命和其后的“光荣革命”,初步理解英国立宪君主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通过华盛顿、《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理解美国革命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活动,初步理解法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对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英法美三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起止时间及标志性事件、性质、重要文件、重大事件、结果、革命特点等方面的比较认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个性与共性;通过两次科技革命成果及作用的比较,认识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活改善方面的巨大作用,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林肯在南北战争中努力及结果认识维护祖国统一的正义性与必要性。
通过五月流血周认识无产阶级的牺牲精神。
教学重点早期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第29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之一

第29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之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近代社会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些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课堂讲解1.讲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1)经济方面: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推动,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政治方面:近代政治制度的变革,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使人们政治地位发生变化。
(3)文化方面:近代文化的发展,如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等,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4)社会习俗方面: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如剪辫子、放足等,使人们生活习惯发生变化。
2.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1)由封闭走向开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使人们从封闭的封建社会走向开放。
(2)由传统走向现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使人们从传统的生活方式走向现代。
(3)由单一走向多元: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使人们从单一的生活方式走向多元。
3.讲解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1)经济因素: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推动,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政治因素:近代政治制度的变革,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使人们政治地位发生变化。
(3)文化因素:近代文化的发展,如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等,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4)国际因素:近代国际交往的增多,使人们接触到更多的外部世界。
4.讲解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1)促进了社会进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促进了社会进步。
(2)丰富了人们生活: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复习P101-103 (1_______10 材料题,12)
完成《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的相关知识点
完成练习巩固基础
教后记:
二轮复习主要是专题复习,美国专题是历年来中考的热点.这节课我把有关美国的知识都归纳起来,形成知识的系统性,从独立战争到现在多极化中的美国,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把罗斯福新政和冷战作为重点,二战、多极化中的美国只一笔带过.复习的不够全面.
罗斯福新政和二战
课题
罗斯福新政和二战
主备
主核
初三备课组
使用者
课型
复习课
使用日期 课时
第29课时
教学目标: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 《联合国家宣言》雅尔塔会议
教学难点:罗斯福新政 《 联合国家宣言》雅尔塔会议
教学过程
一.自学篇
提纲导学:
一、先投影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的独立战争、美国的南北战争相对应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把知识点串起来,形成对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整体认识。
(2)确立了战后的世界两极格局。
三.检测篇
.罗斯福新政中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是( )。
A.缩减农业生产 B.恢复银行信用
C.实施“产业复兴法” D.发展对外贸易
2.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首先开始于(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3.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认识不正确的是( )
二战结束的标志:1945年9月2日,日本签字投降
《联合国家宣言》
(1)时间:1942年月
(2)地点:华盛顿
(3)国家:中苏美英26国
(4)内容:各国保斯统一战线。
(5)意义: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主要内容包括:财政方面,工业方面,农业方面。
措施
成效
财政方面
整顿银行
使银行的信用得以恢复
工业方面﹙最主要反危机措施﹚
实施产业复兴法
①制定公平竞争法规
①防止盲目生产引起的生产过剩
②调整了劳资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
③增加了就业,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水平
②规定工人有权组织工会
③以工代赈
筹划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
(2)战后成立联合国(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
(3)苏联有条件对日作战(大国强权政治的丑恶表现)
上黑板默写展示
完成表格实际基础
识记第二次世界大战五个考点
二战的扩大: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的爆发
二战最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
二战转折的标志: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不足方面: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并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摆脱新的危机。
雅尔塔会议:
1.时间:1945年2月
2.地点:苏联雅尔塔
3.国家:苏美英
4.人物: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
5.内容:(1)处置德国(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
战后德国由盟国军队分区占领,实现德国民主化);
A.范围广 B.时间长 C.危害大 D.全球首次
4.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
A.整顿金融体系 B.推行“以工代赈”
C.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D.调整农业政策
5.看图回答问题:
经济危机时领取面包的长队
⑴这幅图反映的是美国哪个时期的情况?
⑵该危机首先从美国的哪一个城市开始?
⑶这次危机有何特点?
⑷美国为解决这次危机采取了何种措施?结果如何?
雅尔塔会议
(1)时间:1942年1月
(2)地点:克里米亚雅尔塔
(3)国家:英美苏
(4)人物: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
(5)内容:(1)处置德国(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
战后德国由盟国军队分区占领,实现德国民主化);
(2)战后成立联合国
(3)苏联有条件对日作战
(6)影响:(1)实际上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
根据所给的知识提纲自读考点
并完成填空
对照复习指南圈化出知识点,识记知识点
二.展示篇
(一).经济危机:
1.时间:1929年10月,开始国家:美国
2.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3.受害最重的国家:美国和德国
二、罗斯福新政
1、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工业方面,政府实行“产业复兴法”
2、“新”的特点体现在: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了解美国最初的立场:中立
2被迫参战的原因: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3《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4、雅尔塔会议中的美国,决定战后世界格局。
1941年月日,德国突袭,战争扩大。
小结:强国之路、反思历史、得出启示。
巩固练习:xx年中考题(选择题)
明确中考要考察的考点
二、两次工业革命:
用表格整理美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引导学生认识到美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大力发展经济,使国力昌盛的史实。
三、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投影出示知识点: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时间:,特点:,受害最重的国家、 。
2.罗斯福新政
内容
(1)财政:大力,恢复银行信誉。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2)工业:实行法,筹划大规模的新建,这是新政中最重要的反危机措施。
(3)农业:缩减农业产量,提高。
作用:
(1)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经济逐步恢复。
(2)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范例。
精讲点拨:教师在学生识记的基础上,强调罗斯福新政中最重要的反危机措施、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三、二战中的美国
农业方面
缩减农业产量,政府以优惠贷款补偿农民损失
稳定了农产品的价格,复兴了农业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德国突袭波兰
二战最大的标志:
二战转折的标志:
二战结束的标志:
4、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积极方面:①使美国经济得以摆脱危机并逐渐复苏
②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