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3章习题及答案
思科《计算机网络》第三章考试答案

思科《计算机⽹络》第三章考试答案Introduction to Networks (版本 6.00) - ITN 第 3 章考试答案1 主机计算机在 TCP/IP 模型的传输层解封消息时,会处理哪种 PDU?· 位· 帧· 数据包· 数据段2 请参见图⽰。
主机 A 正在尝试与服务器 B 联系。
哪两种说法正确描述了主机 A 在该流程中⽣成的地址?(请选择两项。
)· 以服务器 B 的 MAC 地址为⽬的 MAC 地址的帧。
· 以服务器 B 的 IP 地址为⽬的 IP 地址的数据包。
· 以路由器 B 的 IP 地址为⽬的地址的数据包。
· 以路由器 A 的 MAC 地址为⽬的 MAC 地址的帧。
· 以路由器 A 的 IP 地址为⽬的 IP 地址的数据包。
· 以交换机 A 的 MAC 地址为⽬的 MAC 地址的帧。
3 请参见图⽰。
如果 Host1 要传送⽂件到服务器,将会使⽤ TCP/IP 模型的哪些层?· 应⽤层、传输层、互联⽹层和⽹络接⼊层· 仅应⽤层、传输层、⽹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仅应⽤层、互联⽹层和⽹络接⼊层· 仅应⽤层和互联⽹层· 应⽤层、会话层、传输层、⽹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仅互联⽹层和⽹络接⼊层4将每个描述与其对应的术语配对。
(并⾮所有选项都会⽤到)。
此过程确定何时开始在⽹络上发送消息此过程将信息从⼀种格式转换成另⼀种可传输的格式(消息编码)此过程将⼀种消息格式放⼊另⼀消息格式内(消息封装)此过程将⼀种消息格式从另⼀种消息格式中解压出来此过程在通过⽹络发送之前将⼀个长消息分解成⼀个个⼩⽚段(消息⼤⼩)5 哪种类型的通信会向局域⽹上的所有设备发送消息?· 组播· 全播· ⼴播· 单播6 在封装期间,OSI 模型的哪⼀层会添加⼀个逻辑地址?· 传输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络层7 哪个过程⽤于将⼀个消息放⼊另⼀消息内以从源传输到⽬的地?· 访问控制· 封装· 解码· 流量控制8 什么是专有协议?· 由私⼈组织开发且能在所有供应商硬件上运⾏的协议· 可供所有组织或供应商⾃由使⽤的协议· 称为 TCP/IP 协议簇的协议集合· 由控制协议定义和操作的组织开发的协议9 OSI 模型的哪三层与 TCP/IP 模型的应⽤层功能相当?(选择三项。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2009-12-14 18:16:22)转载▼标签:课程-计算机教育第三章数据链路层3-01 数据链路(即逻辑链路)与链路(即物理链路)有何区别? “电路接通了”与”数据链路接通了”的区别何在?答:数据链路与链路的区别在于数据链路出链路外,还必须有一些必要的规程来控制数据的传输,因此,数据链路比链路多了实现通信规程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
“电路接通了”表示链路两端的结点交换机已经开机,物理连接已经能够传送比特流了,但是,数据传输并不可靠,在物理连接基础上,再建立数据链路连接,才是“数据链路接通了”,此后,由于数据链路连接具有检测、确认和重传功能,才使不太可靠的物理链路变成可靠的数据链路,进行可靠的数据传输当数据链路断开连接时,物理电路连接不一定跟着断开连接。
3-02 数据链路层中的链路控制包括哪些功能?试讨论数据链路层做成可靠的链路层有哪些优点和缺点.答:链路管理帧定界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将数据和控制信息区分开透明传输寻址可靠的链路层的优点和缺点取决于所应用的环境:对于干扰严重的信道,可靠的链路层可以将重传范围约束在局部链路,防止全网络的传输效率受损;对于优质信道,采用可靠的链路层会增大资源开销,影响传输效率。
3-03 网络适配器的作用是什么?网络适配器工作在哪一层?答:适配器(即网卡)来实现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这两层的协议的硬件和软件网络适配器工作在TCP/IP协议中的网络接口层(OSI中的数据链里层和物理层)3-04 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帧定界、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为什么都必须加以解决?答:帧定界是分组交换的必然要求透明传输避免消息符号与帧定界符号相混淆差错检测防止合差错的无效数据帧浪费后续路由上的传输和处理资源3-05 如果在数据链路层不进行帧定界,会发生什么问题?答:无法区分分组与分组无法确定分组的控制域和数据域无法将差错更正的范围限定在确切的局部3-06 PPP协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PPP不使用帧的编号?PPP适用于什么情况?为什么PPP协议不能使数据链路层实现可靠传输?答:简单,提供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检错,无纠错不使用序号和确认机制地址字段A 只置为0xFF。
计算机网络第3章习题答案

301 数据链路(即逻辑链路)与链路(即物理链路)有何区别“电路接通了”与“数据链路接通了”的区别何在答:(1)数据链路与链路的区别在于数据链路除链路外,还必须有一些必要的规程来控制数据的传输。
因此,数据链路比链路多了实现通信规程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
(2)“电路接通了”表示链路两端的结点交换机已经开机,物理连接已经能够传送比特流了。
但是,数据传输并不可靠。
在物理连接基础上,再建立数据链路连接,才是“数据链路接通了”。
此后,由于数据链路连接具有检测、确认和重传等功能,才使不太可靠的物理链路变成可靠的数据链路,进行可靠的数据传输。
当数据链路断开连接时,物理电路连接不一定跟着断开连接。
3-02、数据链路层中的链路控制包括哪些功能试讨论数据链路层做成可靠的链路层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答:数据链路层中的链路控制包括以下功能:链路管理;帧同步;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将数据和控制信息分开;透明传输;寻址。
数据链路层做成可靠的链路层的优点和缺点:所谓“可靠传输”就是:数据链路层的发送端发送什么,在接收端就收到什么。
这就是收到的帧并没有出现比特差错,但却有可能出现帧丢失、帧重复或帧失序,以上三种情况都属于“出现传输差错”,但都不是这些帧里有“比特差错”。
“无比特差错”与“无传输差错”并不是同样的概念。
在数据链路层使用CRC检验,能够实现无比特差错的传输,但这不是可靠的传输。
优点:如果在数据链路层实现无差错传输,可以简化上层协议;缺点:使得链路层非常复杂,并且在数据链路层出现差错的概率不大时,使用“无比特差错”较为合理,可以提高通信效率.并且在因特网环境下,采用了能实现可靠传输但十分复杂的数据链路层协议,然而当数据帧从数据链路层上升到网络层后,仍有可能因网络授拥塞而被丢弃。
因此,数据链路层的可靠传输并不能保证网络层的传输也是可靠的。
3-03、网络适配器的作用是什么网络适配器工作在哪一层答:络适配器能够对数据的串行和并行传输进行转换,并且能够对缓存数据进行出来,实现以太网协议,同时能够实现帧的传送和接受,对帧进行封闭等.网络适配器工作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2009-12-14 18:16:22)转载▼标签:课程-计算机教育第三章数据链路层3-01 数据链路(即逻辑链路)与链路(即物理链路)有何区别? “电路接通了”与”数据链路接通了”的区别何在?答:数据链路与链路的区别在于数据链路出链路外,还必须有一些必要的规程来控制数据的传输,因此,数据链路比链路多了实现通信规程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
“电路接通了”表示链路两端的结点交换机已经开机,物理连接已经能够传送比特流了,但是,数据传输并不可靠,在物理连接基础上,再建立数据链路连接,才是“数据链路接通了”,此后,由于数据链路连接具有检测、确认和重传功能,才使不太可靠的物理链路变成可靠的数据链路,进行可靠的数据传输当数据链路断开连接时,物理电路连接不一定跟着断开连接。
3-02 数据链路层中的链路控制包括哪些功能?试讨论数据链路层做成可靠的链路层有哪些优点和缺点.答:链路管理帧定界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将数据和控制信息区分开透明传输寻址可靠的链路层的优点和缺点取决于所应用的环境:对于干扰严重的信道,可靠的链路层可以将重传范围约束在局部链路,防止全网络的传输效率受损;对于优质信道,采用可靠的链路层会增大资源开销,影响传输效率。
3-03 网络适配器的作用是什么?网络适配器工作在哪一层?答:适配器(即网卡)来实现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这两层的协议的硬件和软件网络适配器工作在TCP/IP协议中的网络接口层(OSI中的数据链里层和物理层)3-04 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帧定界、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为什么都必须加以解决?答:帧定界是分组交换的必然要求透明传输避免消息符号与帧定界符号相混淆差错检测防止合差错的无效数据帧浪费后续路由上的传输和处理资源3-05 如果在数据链路层不进行帧定界,会发生什么问题?答:无法区分分组与分组无法确定分组的控制域和数据域无法将差错更正的范围限定在确切的局部3-06 PPP协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PPP不使用帧的编号?PPP适用于什么情况?为什么PPP协议不能使数据链路层实现可靠传输?答:简单,提供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检错,无纠错不使用序号和确认机制地址字段A 只置为0xFF。
(完整版)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习题答案)

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一、填空题1.协议主要由(语法)、(语义)和(同步)三个要素组成。
2.OSI模型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七个层次。
3.OSI模型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个部分。
4.物理层定义了(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和(规程特性)四个方面的内容。
5.数据链路层处理的数据单位称为(帧)。
6.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有(链路管理)、(成帧)、(信道共享)、(帧同步)、(流量控制)、(差错控制)、(透明传输)和(寻址)。
7.在数据链路层中定义的地址通常称为(硬件地址)或(物理地址)。
8.网络层所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两类:(面向连接的)服务和(无连接的)服务。
9.传输层的功能包括(服务选择)、(连接管理)、(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和(差错控制)等。
二、名词解释同步协议实体对等层对等层通信服务 CIDR 协议数据单元服务数据单元同步同步指的是广义的、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什么事情的特性,而且条件和时间有关,具有时序的含义。
协议计算机网络中意图进行通信的结点必须要遵守一些事先约定好的规则。
这些为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即称为协议,也称为网络协议。
实体任何接收或者发送数据的硬件单元或者软件进程模块都可以称为通信实体,简称实体。
对等层不同的网络结点,若它们遵循的是同一种网络体系结构的话,那么在不同结点上完成同样功能的层次称为对等层。
对等层通信在分层的网络体系结构中,每个层次只知道自己从上层接收来数据并处理后再传递给下一层,结果通信目的方该层次的对等层就收到与己方处理的一模一样的数据。
就好像在两个对等层之间有一条“通道”直接把数据传送过去一样,这种情况就称为对等层通信。
服务下一层能被上一层看见的功能称为服务。
协议数据单元、服务数据单元对等层上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协议数据单元,而直接相邻的两个层次之间交换的数据单位称为服务数据单元。
计算机网络_第3章习题解答

第三章习题解答3.1简述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答:数据链路层是在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流传送服务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控制和管理,构成透明的、相对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向网络层提供可靠、有效的数据帧传送的服务。
其主要功能包括:链路管理,帧定界,流量控制,差错控制,数据和控制信息的识别,透明传输,寻址。
3.2 试解释以下名词:数据电路,数据链路,主站,从站,复合站。
答:数据电路是一条点到点的,由传输信道及其两端的DCE构成的物理电路段,中间没有交换节点。
数据电路又称为物理链路,或简称为链路。
数据链路是在数据电路的基础上增加传输控制的功能构成的。
一般来说,通信的收发双方只有建立了一条数据链路,通信才能够有效地进行。
在链路中,所连接的节点称为“站”。
发送命令或信息的站称为“主站”,在通信过程中一般起控制作用;接收数据或命令并做出响应的站称为“从站”,在通信过程中处于受控地位。
同时具有主站和从站功能的,能够发出命令和响应信息的站称为复合站。
3.3 数据链路层流量控制的作用和主要功能是什么?答:流量控制简称“流控”,是协调链路两端的发送站、接收站之间的数据流量,以保证双方的数据发送和接收达到平衡的一种技术。
在计算机网络中,由于接收方往往需要对接收的信息进行识别和处理,需要较多的时间,通常发送方的发送速率要大于接收方的接收能力。
当接收方的接收处理能力小于发送方的发送能力时,必须限制发送方的发送速率,否则会造成数据的丢失。
流量控制就是一种反馈机制,接收方随时向发送方报告自己的接收情况,限制发送方的发送速率。
保证接收方能够正常、有序地接收数据。
3.4 在停止-等待协议中,确认帧是否需要序号?为什么?答:在停止-等待协议中,由于每次只确认一个已经发送的帧,确认帧可以不需要序号。
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会出现问题。
如果发送方在超时重发一个帧后又收到了迟到的确认,就不能确定该应答是对哪一个帧的确认,并可能导致随后的传送过程重新差错。
3.5 解释为什么要从停止-等待协议发展到连续ARQ协议。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

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3-03 网络适配器的作用是什么?网络适配器工作在哪一层?答:网络适配器功能主要包括:对数据进行串/并传输转换;对数据进行缓存;实现以太网协议;过滤功能;同时能够实现帧的传送和接收,对帧进行封装等。
网络适配器工作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3-04 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帧定界、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为什么都必须加以解决?答:封装成帧就是在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在首部和尾部里面有许多必要的控制信息)构成一个帧。
接收端能从收到的比特流中准确地区分出一个帧的开始和结束在什么地方;透明传输使得不管所传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必须能够正确通过数据链路层,具体说就是解决二进制比特流中出现与帧定界符相同的位流问题;差错检测可以检测出有差错的帧,并将其丢弃掉,从而降低了数据传输的比特差错率。
3-07 要发送的数据为1101011011。
采用CRC的生成多项式是P(x)=x4+x+1 。
试求应添加在数据后面的余数。
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一个1变成了0,问接收端能否发现?若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两个1都变成了0,问接收端能否发现?采用CRC检验后,数据链路层的传输是否变成了可靠的传输?答:(1)因为P(x)=x4+x+1,所以p=10011。
n比p少一位,所以n=4采用CRC校验时,被除数是:11010110110000,除数是:10011,得余数1110。
即添加数据后面的余数(帧检验序列)是1110。
(2)若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一个1变成了0,即11010110101110除以10011,得余数为0011,不为0,接收端可以发现差错。
(3)若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两个1都变成了0,即11010110001110除以10011,得余数为0101,不为0,接收端可以发现差错。
(4)出现以上两种情况,由于接收端均发现错误,丢弃相应的帧,而CRC校验方法没有对应的重传机制,数据链路层并不能保证接收方接到的和发送方发送的完全一致,所以,在数据链路层的传输是不可靠的。
计算机网络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

Chapter3 THE DATA LINK LAYER2.The following data fragment occurs in the middle of a data stream for which thebyte-stuffing algorithm described in the text is used: A B ESC C ESC FLAG FLAG D. What is the output after stuffing?Answer:A B ESC C ESC FLAG FLAG D ==> A B ESC ESC C ESC ESC ESC FLAG ESC FLAG D3.What is the maximum overhead in byte-stuffing algorithm?Answer :This a frame delimited by flag bytes. (Ignore the header and trailer)Suppose that there is x bytes in payload field, and the worst case is that all of them are flag bytes or ESC, there should be 2x bytes in total. So the max overhead in byte-stuffing should be: 2+x x+1+111111lim=lim =lim +=+lim =2+2x 2x+122x+122x+12x x x x →∞→∞→∞→∞()()()() Or: (from 袁子超)if it has n bytes to send, and has m ESC. So the overhead is :.If the n bytes are all ESC, the overhead is maximum as :FLAG FLAG Payload field4.When bit stuffing is used, is it possible for the loss, insertion, or modification of a single bit to cause an error not detected by the checksum? If not, why not? If so, how? Does the checksum length play a role here?Answer:It is possible. Suppose that the original text contains the bit sequence 01111110 as data. After bit stuffing, this sequence will be rendered as 011111010. If the second 0 is lost due to a transmission error, what is received is 01111110, which the receiver sees as end of frame. It then looks just before the end of the frame for the checksum and verifies it. If the checksum is 16 bits, there is 1 chance in 216 that it will accidentally be correct, leading to an incorrect frame being accepted. The longer the checksum, the lower the probability of an error getting through undetected, but the probability is never zero.6.To provide more reliability than a single parity bit can give, an error-detecting coding scheme uses one parity bit for checking all the odd-numbered bits and a second parity bit for all the even-numbered bits. What is the Hamming distance of this code?Answer:Any single-bit error in the odd-numbered bits could change parity bit. It’s the same as the even-numbered bits. And both two errors occur in the odd-numbered bits or in the even-numbered bits will not change the parity bit. That is to say , this code could only detect single-bit errors, which means the Hamming distance is 2.7.An 8-bit byte with binary value 10101111 is to be encoded using an even-parity Hamming code. What is the binary value after encoding?According to rr m 2)1(≤++,m=8 r=4P1=B1⊕B3⊕B5⊕B7⊕B9⊕B11 =∑(0,1,0,0,1,1)=1P2=B2⊕B3⊕B6⊕B7⊕B10⊕B11=∑(0,1,1,0,1,1)=0P3=B4⊕B5⊕B6⊕B7 ⊕B12 =∑(0,0,1,0,1)=0P4=B8⊕B9⊕B10⊕B11⊕B12 =∑(0,1,1,1,1)=0So, Hamming code is: 10100100111113.Suppose that a message 1001 1100 1010 0011 is transmitted using Internet Checksum (4-bit word). What is the value of the checksum?Solution:100111001010+ 0011---------------------------------0010 (have 2 added bit),so:+1+1----------------------------------0100So, the Internet checksum is the ones complemnet of 0100, or 1011.14.What is the remainder obtained by dividing 751x x ++by the generator polynomial 31x +?42375745452424211111x x x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x x ++++++++++++++The remainder is 21x x ++.15.A bit stream 10011101 is transmitted using the standard CRC method described in the text. Thegenerator polynomial is ,. Show the actual bit string transmitted. Suppose that the third bit from the left is inverted during transmission. Show that this error is detected at the receiv er’s end. Give an example of bit errors in the bit string transmitted that will not be detected by the receiver.Solution:(1)→100110011101000 mod 1001 = 100The actual bit string transmitted: 10011101000+100=10011101100(2) The bit string receiver receives :10011101100→10111101100 10111101100 mod 1001 = 100 ≠ 0 →error!(3)example: 10011101100→1001111010110011110101 mod 1001 = 0So the receiver may think that the received bit string is right while it ’s wrong in fact.Data link protocols almost always put the CRC in a trailer than in a header. Why? Answer:CRC is calculated during sending. It could be appended to the data bit string as soon as the last data bit is send to the path. If it is put in the header, it must scan the whole frame in order to calculate CRC. It means that we should dispose the code 2 times. And CRC in the trailer could help to drop the half time.Or: (from 袁子超)CRC calculate during transmission. Once the last data sent out line, immediately put CRC code attached to the output stream from the back. If put CRC on the head of the frame, then we should check the frame to calculate CRC before sending. So that each byte has to deal with two times, the first is to calculate the check code, second times to send. Put CRC in the tail of the processing time can be halved.20.A 3000-km-long T1 trunk is used to transmit 64-byte frames using protocol 5. If the propagat ion speed is 6 μsec/km, how many bits should the sequence numbers be? Solution:delay= 3000-km* 6 μsec/km=18msBecause the bandwidth of T1 trunk = 1.544Mbps ,so:send time=64*8bits/1.544Mbps=0.33msthe time of send a frame and receive the acknowledge frame=18ms+0.33ms+18ms=36.33msthe number of frames: 36.33ms/0.33ms=11064=≤110≤=128sequence number should be 7 bitsFrames of 1000 bits are sent over a 1-Mbps channel using a geostationary satellite whose propagation time from the earth is 270 msec. Acknowledgements are always piggybacked onto data frames. The headers are very short. Three-bit sequence numbers are used. What is the maximum achievable channel utilization for(a) Stop-and-wait?(b) Protocol 5?(c) Protocol 6?Solution:Time for send a frame is: 1000bits/(1Mbps)=1msRound trip time: R=270ms*2=540msIt takes R+2=542ms to send a frame (be acknowledged).Therefore, a transmission cycle is 542ms. If the 542ms can send w frame, as a result of each frame transmission time is 1ms, the channel utilization rate is w/542.Three-bit sequence numbers are used, so the max window for (a),(b),(c) are :(a):W=1(b)1<W≤-1=7 →W=7(c)W≤=4→W=4So line utilization rate is: (a) 1*1ms/542ms * 100%=0.184%(b)7*1ms/542ms * 100%=1.292%(c)4*1ms/542ms*100%=0.738%30.Consider an error-free 64-kbps satellite channel used to send 512-byte data frames in one direction, with very short acknowledgements coming back the other way. What is the maximum throughput for window sizes of 1, 7, 15, and 127? The earth-satellite propagation time is 270 msec.Solution:Time for send a frame: 512*8bits/64kbps=64msSo, a transmission cycle: T=270ms*2+64ms=604ms and transmission window is:604ms/64ms=9.4,that’s mean: if w>9 the channel is full, the throughput cannot rise,(1)W=1: throughout=512*8b/604ms=6781bps=6.78kbps(2)W=7: throughout=7*512*8b/604ms=47.47kbps(3)(4) 15>9&&127>9, so throughout= 64kbps32.Give at least one reason why PPP uses byte stuffing instead of bit stuffing to prevent accidental flag bytes within the payload from causing confusion.Answer:(1) PPP was clearly designed to be implemented in software, not in hardware as HDLC nearly always is. With a software implementation, working entirely with bytes is muc h simpler than working with individual bits.(2) PPP was designed to be used with modems, and modems accept and transmit data in units of 1 byte, not 1 bit.33. What is the minimum overhead to send an IP packet using PPP? Count only the overhead introduced by PPP itself, not the IP header overhead. What is the maximum overhead?Solution:the PPP full frame format for unnumbered mode is:And Address and control could be ignored if sender and receiver have approve it.The minimum overhead=1+1+2+1=5bytesThe maximum overhead=1+1+1+2+4+1=10byt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习题(物理层)
一.名词解释
1. ______ 基带传输
2. ______ 频带传输
3. ______ 线路交换
4. ______ 数据报
5. ______ 虚电路
6. ______ 单工通
7. ______ 半双工通信
8. ______ 全双工通信
A. 两台计算机进行通信前,首先要在通信子网中建立实际的物理线路连结的方法。
B. 同一报文中的所有分组可以通过与现在通信子网中建立的传输路径来传输的方法。
C. 在数字通信信道上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方法。
D. 在一条通信线路中信号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送的方法。
E. 在一条通信线路中信号可以双向传送,但一个时间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送的方法。
F. 利用模拟通信信号传输数字信号的方法。
G. 同一报文中的分组可以由不同的传输路径通过通信子网的方法。
H. 在一条通信线路中可以同时双向传输数据的方法。
二.单项选择
1.在常用的传输介质中,带宽最宽、信号传输衰减最小、抗干扰能力最强的一类传输介质是_______ :。
A .双绞线B.光缆
C. 同轴电缆
D. 无线信道
2.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频率来表示数字信号1、0的方法叫作_______ 。
A. 绝对调相
B. 振幅键控
C. 相对调相
D. 移频键控
3.两台计算机利用电话线路传输数据信号时必备的设备是_______ 。
A. 调制解调器
B. 网卡
C. 中继器
D. 集线器
4.哪种数字数据编码方式属于自含时钟编码?_______
A. 非归零码
B. 脉冲编码
C. 曼彻斯特编码
D. 二进制编码
5.利用载波信号频率的不同来实现电路服用的方法有_______ 。
A. 频分多路复用
B. 数据报
C. 时分多路复用
D. 码分多路复用
6.当通信子网采用_______ 方式时,我们首先要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起逻辑连接。
A. 线路连接
B. 虚电路
C. 数据报
D.无线连接
7.在ATM技术中,信元作为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它的长度为_______ 。
A. 43B
B. 5B
C. 48B
D. 53B
三.判断对错
1.在数据传输中,多模光线的性能要优于单模光纤。
2.在脉冲编码调制方法中,第一步要做的是对模拟信号进行量化。
3.时分多路复用则是以信道传输时间作为分割对象,通过为多个信道分配互不重叠的时间片的方法来实现多路复用。
4.在线路交换、数据报与虚电路方式中,都要经过线路建立、数据传输与线路释放这三个过程。
5.在ATM技术中,一条虚通道中可以建立多个虚通路连接。
四.问答题
1.通过比较说明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缆等三种常用传输介质的特点。
2.多路复用技术主要有几种类型?它们各由什么特点?
3.SDH作为一种全新的传输网体制,它具有哪几个主要的特点?
第三章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C
2.F
3.A
4.G
5.B
6.D
7.E
8.H
二.单项选择
1.B
2.D
3.A
4.C
5.A
6.B
7.D
三.判断对错
1.N
2.N
3.Y
4.N
5.N
四.问答题
1.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缆等三种常用传输介质的特点:
同轴电缆
光缆
2.多路复用技术的几种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频分多路复用FDM:
在一条通信线路设计多路通信信道;
每路信道的信号以不同的载波频率进行调制;
各个载波频率是不重叠的,那么一条通信线路就可以同时独立地传输多路信号。
波分多路复用WDM:
光纤通道(fiber optic channel)技术采用了波长分隔多路复用方法,简称为波分复用WDM;
在一根光纤上复用80路或更多路的光载波信号称为密集波分复用DWDM;
目前一根单模光纤的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以达到20Gb/s 。
时分多路复用TDM:
时分多路复用是将信道用于传输的时间划分为若干个时间片;
每个用户分得一个时间片;
在其占有的时间片内,用户使用通信信道的全部带宽。
3.SDH作为一种全新的传输网体制,其主要的特点:
STM-1统一了T1载波与E1载波的两大不同的数字速率体系,实现了数字传输体制上的国际性标准;
SDH网还有兼容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分布队列双总线DQDB,以及ATM信元;
采用同步复用方式,各种不同等级的码流在帧结构负荷内的排列是有规律的,降低了复用设备的复杂性;
SDH帧结构增加的网络管理字节,增强了网络管理能力;
标准的开放型光接口可以在基本光缆段上实现不同公司光接口设备的互连,降低了组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