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1.1《细胞生活的环境》复习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案-1_细胞生活的环境_教学设计_教案_5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知识点1.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1.观察与思考观察课本P2中的两图,思考两种细胞生活的环境有何不同?何为体液?体液与血液是否是一个概念?仔细观察课本P3中的图1-1,思考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
何为内环境?2. 归纳与结论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___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______。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__________。
__________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少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叫做__________。
知识点2.细胞外液的成分1.观察与思考认真分析课本P4的血浆的化学组成表及图1-2,总结血浆的主要成分,进而思考细胞外液的成分。
思考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有何不同?2. 归纳与结论血浆中90%是__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__________含量很少。
高中生物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细胞生活的环境》1.教课内容解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的内容,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有亲近的联系,对理解保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正常运转的结果有重要的作用。
2.学生学习状况解析:2.1 学生已掌握了一些相关的知识,但本节内容知识点多,学生忘记得多,对看法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2.2 、培育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已基本养成课前自学、课后复习牢固学习习惯,但仍需不停牢固,教师的指引还是必不行少的。
3.设计思想:这节课的重要看法有: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浸透压等.此中内环境是本节的中心看法.要让学生掌握并应用这些看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试试用诱思探究的教课方法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虑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这节课堂以问题为线索,经过具体的事实和活动,帮助学生成立出上述中心看法,形成其自己的中心看法知识系统.经过学生自主学习,在纠错中不停修正看法,使学生真切理解看法的内涵和外延.4.教课目标4.1 知识与技术(1)描述内环境的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试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2 过程与方法(1)试试经过练习,学生自主成立看法。
(2)经过指引学生识图,培育培育学生识图能力,办理信息的能力,(3)经过对资料的解析,对问题的思虑和解决,培育学生获得有效信息,解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3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诱思研究”教课,培育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涵养,培育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5.教课重点和难点5.1 .内环境的构成和理化性质。
5.2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教课过程设计教课环节教师的组织和指引学生活动设计企图用多媒体展现本节课的教课目标让学生明确本展现学习节课的学习任目标务、目标及方法。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1章《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核心概念教学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请大家认真观看这一段视频(边防战士爬雪山片段、炼钢工人高温作业片段、抗洪战士在恶劣环境中生活片段),并思考下面问题:课件展示: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学生观看并思考)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生1:过雪山的战士生活环境寒冷,炼钢工人生活环境炎热,抗洪战士生活环境也炎热。
师:很好。
大家应注意的是抗洪战士生活环境并不单纯是炎热,还有呢?生2:缺干净水。
生3:蚊虫多。
生4:细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
……师:很好!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大量出汗时,应该及时补充淡盐水,这又是为什么呢?(人体必须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什么是内环境?什么是稳态?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这就是我们在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
本章分为两节,分别阐述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
推进新课板书:细胞生活的环境师:我们再看两幅图示图血细胞和草履虫,多媒体显示问题:讨论1:我们看到的都是什么细胞?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讨论3:哪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引导学生总结: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液体环境中。
多媒体显示:下面我们重点探讨人体内的细胞。
人体内的细胞,绝大多数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高中生物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师教学实施方案授课年级 高二 课题 第1单元 第1课时 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程学习目标 目标解读1.描述单细胞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
2.描述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3.概述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重点难点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课程导学建议 课前准备1.教师研究本课时教材,收集相关教学资源,制作教学用的PPT。
2.设计本课题联系实际、课堂上需要对学生提问的问题。
3.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自主预习并尝试完成教材P5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教学建议1.设置联系生产生活的问题,比较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环境的异同。
2.多细胞生物细胞周围液体的比较:泪液、消化液、尿液等是一类;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是另一类,哪一类属于内环境?3.内环境成分与非内环境成分的比较,然后举例学生分析,如血红蛋白与血浆蛋白。
4.运用PPT说明溶液渗透压大小与溶质微粒数量的关系,为解析细胞与环境物质交换奠定基础。
5.多细胞生物细胞不直接与外界物质交换,引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导学过程设计程序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运用课堂导入 创设情境2 min结合图片提问:1.冰天雪地下巡逻的战士体温会不会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2.在一边是清水、另一边是盐水,并且连通的载玻片上的草履虫,它会怎么移动?1.思考问题,明白“生物体生命活动需要调节”。
2.知道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形式多种多样。
提供巡逻战士、草履虫图片,PPT演示第一 层级 学习 过程 自主预习5 min1.教师准备问题,问题紧扣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学有所想,边预习边思考问题:(见《基础预习交流》中的1、2、3。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 1 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课目的知识方面1.描绘内环境的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能力方面试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互换模型。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保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1、内环境的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教课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三、教课器具多媒体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课过程(一)导入:由课本中的问题商讨,让学生察看并议论,经过察看自己可以从图片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各是什么细胞 ?请你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
(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二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二)研究活动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及细胞外液的成分阅读教材 P2— P3 内容,并思虑回答:1.体液及其构成(1)体内大批以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体液中含量许多的是。
细胞外液主要由、和三种液体构成。
(2)组织细胞、血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三种主要液体之间的关系3.细胞外液的三种主要液体的比较比较存在部位根源生活细胞组织液组织细胞间透过毛细血管壁;细胞代谢产生体内绝大部分组织的细胞隙从消化道汲取;从中汲取;在血浆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各样 ________组织液浸透 _________形成;由消化淋巴淋巴管内道汲取而来吞噬细胞和细胞4.内环境的观点5.依据下边血浆的主要成分表示图剖析回答:(1)组织液、淋巴、血浆的成分和含量邻近,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许多的。
(2)血红蛋白、有氧呼吸酶是内环境的构成成分吗?(3)血浆、血清、血液,都属于内环境吗?(三)研究活动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怎样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分类?2.除表中所列成格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那些物质?3.在构成血浆的离子中,那些离子的含量最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4.HCO3 -、 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5.任选此中一项成分,剖析它的根源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体的那些系统有关?(四)研究活动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浸透压(1)观点:浸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必修 3 第 1 章第 1 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a.描绘内环境的构成和理化性质。
b.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试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互换模型。
3.感情目标a.理解生命系统各成分的互相联系和作用,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
b.经过察看人体细胞的液体环境和内环境的不停变化和相对稳固稳固唯心主义思想。
二、教课重点a.内环境的构成和理化性质。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三、教课难点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四教课流程教课教师活动流程环节(一)章导入一:让学生察看章题图,思虑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关系,导入本章课题。
课程(二)节导入导入让学生思虑并回答“问题商讨”的议论题。
议论 1:图 1 和图 2 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议论 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二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环节一、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二:(一)体液构成讲解 1. 怀疑:不论是单细胞生物的细胞仍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是生活在液体中新课的,人体内的细胞能否也生活在液体环境中呢?学生活动设计企图导入体细察看、议论、胞生活的回答。
环境-- 内环境。
回答。
2.成年男性含水 60%,成年女性含水 50%,人体内含水量特其余多,我们把人体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依据体液散布地点不一样的把体液分为细胞察看、思虑、举例说明内液和细胞外液。
回答。
体液的组3. 概括体液构成,举例说明血浆、组织液、淋巴,如水泡液体主假如组织液,成。
成立对细胞外液的感性认识。
细胞内液体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等(存在于细胞内,约占1/3 )进一步明【典型例题】确体液各水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不行缺乏的重要物质,也是人体体液的主要成分。
人构成成体的体液包含()操练作答。
分。
A.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B. 细胞外液和消化液C. 细胞内液和消化液D. 细胞内液和血液【答案】 A(二)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动向联系1.让学生察看教材“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关系表示图”和“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互换表示图”,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比较血浆、淋巴、组察看、阅读、理解血织液三者不一样点,试试成立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动向联系模型,思虑、比较、浆、组织说明细胞外液是一个一致整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教案一、教材分析1、对课标达成的意义:要达到“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课标要求,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稳态”,因此3.1.1《细胞生活的环境》介绍了“内环境”的概念,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使学生理解生物个体水平的稳态是指在机体调节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2、该课时在全模块中的地位必修3模块的基本立意是揭示细胞、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的生命系统,都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都能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
“稳态”和“环境”是贯穿必修3整个模块的核心概念。
第1章包含“内环境”和“稳态”核心概念,其中第1节介绍“内环境”概念,第2章阐述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从个体层次看,3.1.1《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理解第2章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也是学习模块3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3、与其他知识的关联《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组成生物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质的成分”、“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必修二中的“生物进化”等内容有密切联系。
学习过程中学生需将新知与已有知识包括初中知识、生活常识、必修1的内容建立充分联系,才能把握内在逻辑联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4、不同教材的对比与人教版教材相比,浙江版教材也是将《细胞生活的环境》安排必修3的第1章第1节,内容更简单,没有介绍细胞外液的成分;江苏版教材将“稳态的生理意义”安排在必修3第2章《生物个体的稳态和调节》的第1节《人体的稳态》中的第一小标题,教材第1节注明“学习目标: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关键词:稳态”,使学生有的放矢,本标题内容叙述与人教版相近,只是没有介绍细胞外液的成分。
二、学情分析总体情况:本人任教的班级属于学校实验班学生,学生综合素质较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2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3讲解老师点拨2分钟创设问题解决情景1将学生讨论不完善的补充,并强调单双箭头2, .出示例题2三角关系图找错误点1学生认真听讲作好记录2找出题中错误的地方并纠错合作交流5分钟资料分析三者关系紧密相连像三胞胎一样那在成分上有没有相似之处?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成分主要有哪几大类物质构成?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有什么异同?3、血浆中哪两种离子含量较多,可能起到什么作用?4、HCO3-、HPO42-可能起到什么作用?分析资料讨论回答问题自主学习3分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看来细胞外液不仅要管细胞的吃喝拉撒,还要让细胞生活的舒适三、细胞外液理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2.酸碱度:血浆pH维持在7.35-7.45 之间;血浆中有多对对酸碱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如H2CO3/NaHCO3、NaH2PO4/NaHPO4即与含有的HPO42-和HCO3-等离子有关3.温度: 37℃左右认真看书小结三种理化性质活学活用1分钟实例分析内环境与健康1分析为什么医院给病人输液要输生理盐水?2问题奶粉里的三聚氰胺为什么会造成“大头娃娃”3剧烈运动后建议喝什么水?4发烧后人为什么食欲下降?1学生讨论的出内环境的稳定与健康紧密相连板书设计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2.酸碱度:血浆pH维持在7.35-7.45 之间;3.温度: 37℃左右教学反思1、新课程倡导转变学习方式,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合作能力大大增强。
2、通过学生做例题并且合理分析一些实际现象可以看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比较扎实。
3、培养了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学生讨论时不敢出声,回答问题声音较小,对学生应该给以及时的鼓励2在上课时间把控上应该给教师留够强化重难点的时间,多鼓励学生快速有效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察图片、师生交流,能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通过观察图像、小组讨论,能够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通过查阅资料,尝试用图表、文字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程序】
引言:单细胞的草履虫生活在水中,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人除了表皮细胞等少数细胞直接与外界接触,绝大多数细胞都不与外界直接接触,这类细胞是如何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阅读课本P2—3完成下列问题:
1.体液的概念:人体内的____ ____,统称为体液。
体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
/
_____⎧
⎪
⎪
⎪⎧
⎪
⎨⎪
⎨
⎪
⎪
⎪⎩
⎪
⎪⎩
23
13
等(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2.内环境的概念:由_____ ___构成的液体环境。
包括____ ____、______ _、____ ___。
思考: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组织液)
过渡:内环境三个组成部分间有何关系呢?
1.让学生认清各部分名称及内环境有哪几部分组成?
2.让学生在阅读下面一段话的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三个组成部分间的关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到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也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思考:血浆与血液有何区别?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浆属于内环境,血浆中的蛋白质属于内环境中所含成分;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内含的血红蛋白也不属于血浆成分。
)
练习:写出下列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例1: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原因()
A.血浆渗入组织的速度降低
B.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
C.淋巴生成速率降低
D.淋巴循环受阻
答案:B
例2:人体发生花粉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A.血浆增加 B.组织液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