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4.2认识底和高》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正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并运用三角形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年级图形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需要将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相结合,进一步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操作活动,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培养几何思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2.难点:让学生运用三角形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学生每人一套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三角形有几条高?高的位置在哪里?高的长度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高的定义和画法,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
同时,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如何正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三角板、直尺、圆规等工具,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测量三角形的高。
学生相互交流,分享画法和测量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4.2 认识底和高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4.2 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4.2 认识底和高》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底和高的认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总结底和高的概念及性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图形经验。
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底和高的概念理解不深,空间想象力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掌握它们的性质。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概念及其性质。
2.难点:学生对底和高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自主探究底和高的概念及性质。
2.运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3.利用“实践应用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或图片。
2.准备底和高相关的练习题。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征,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底和高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展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底和高,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底和高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总结底和高的性质。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认识底和高-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3.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底和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3. 梯形的底和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
2. 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位置的多样性,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的垂线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都有底和高)2. 探究新知(1)三角形的底和高a.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模型,观察并找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b.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角形的底和高。
c.教师总结:三角形有三条边,其中任意一条边都可以作为底,从底到对边的垂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2)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a.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模型,观察并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b.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c.教师总结:平行四边形有两对平行边,其中一对平行边可以作为底,从底到对边的垂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3)梯形的底和高a.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梯形模型,观察并找出梯形的底和高。
b.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梯形的底和高。
c.教师总结:梯形有一对平行边,其中一条平行边可以作为底,从底到另一条平行边的垂线段就是梯形的高。
3. 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对底和高的认识。
4.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底和高的概念。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作业题,巩固对底和高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概括,掌握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说出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
2.能够判断给定的三角形中哪个边是底,哪个边是高。
3.能够理解底和高的关系,知道如何使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4.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三角形面积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应用所学知识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和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并问学生是否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
2.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计算面积的方法,并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新方法。
2. 学习新知识1.教师向学生讲解底和高的概念,用图示法向学生解释底和高的含义。
2.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多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并让学生识别出它们的底和高,并写出其对应的符号。
3.教师通过计算实例,向学生讲解如何使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 巩固练习1.分发练习题,并让学生独立完成。
2.得到大部分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将答案与学生核对,讲解练习题中的难点。
4. 拓展应用1.教师给学生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发现、多练习。
四、辅助教具1.黑板2.粉笔3.练习题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突出了底和高的概念和关系,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新方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一些较难的概念加强讲解的重点,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避免产生理解上的瓶颈。
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当场作出调整,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4.2认识底和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 五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4.2认识底和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底和高的概念2. 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3. 底和高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底和高的概念,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
2. 教学难点:底和高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房屋的高度、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等,引导学生思考底和高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底和高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明确三角形的底和高。
底:三角形任意一边。
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
(2)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a. 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
b.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得到高。
c. 标记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3. 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底和高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巩固(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底和高的概念。
(2)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底和高的概念、作法及应用。
6. 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结合生活实际,寻找底和高的应用实例。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在讲解底和高的概念时,可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片进行直观展示,帮助学生理解。
3. 在练习环节,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底和高的概念2. 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3. 底和高的应用七、教学资源1. 教材2. 实物模型或图片3. 练习题八、教学时间1课时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等。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底和高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底和高的应用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认识底和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47页的“认识底和高”。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底和高的概念,理解底和高的关系,并能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底和高的概念,理解底和高的关系,会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底和高的概念,理解底和高的关系。
难点: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角三角形、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人一组直角三角形、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它的底和高。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2. 探究底和高的关系(10分钟)(1)让学生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记录数据。
(2)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互相垂直,且底等于两条直角边的长度之和。
(3)让学生画出一个自己设计的直角三角形,并标出底和高。
4. 练习与拓展(10分钟)(1)出示一些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它们的高是否画对了。
(2)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底高互相垂直底 = 两条直角边长度之和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题(1)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底等于两条直角边的长度之和。
()2. 题目:计算题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底是8厘米,高是6厘米,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答案:1/2 × 8厘米× 6厘米 = 24平方厘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底和高的概念,理解了底和高的关系。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四章第二节内容,主题是“认识底和高”。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什么是底和高,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底和高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实际情境,比如三角形、梯形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概念讲解:我会利用教具和学具,向学生讲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3.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运用底和高的概念解决问题,并解释解题过程。
4. 随堂练习:我会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底和高的概念,以及一些关键的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标出它的底和高。
2. 请在梯形中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标出它的底和高。
答案:1. 三角形的底和高。
2. 梯形中三角形的底和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决问题。
同时,我也会设计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我选择了实际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图形,如三角形和梯形,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这一步骤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将新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可以正确标注图形的底和高;2.能够在图形中正确计算底和高的数值;3.通过实例练习,掌握计算面积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二、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教具:图形卡片、计算器等;3.课件:课堂演示用的电子PPT。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识首先,通过出示图形卡片来引入底和高的概念,向学生简要地解释底和高的概念,并结合具体图形,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含义。
3.2 学习底和高的标注让学生在图形卡片上标注底和高,并口头解释标注方式。
3.3 初步联系将两个图形(如三角形和梯形)同时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进行标注底和高的操作。
3.4 教学巩固通过计算底和高的方法,让学生计算图形面积,并在黑板上公布正确答案。
示范方法如下:•让学生计算三角形ABC面积。
首先找到底线BC,再找到点A到底线BC的垂线AD,因此底为BC,高为AD。
使用公式S = (1/2) × b × h,计算出三角形ABC面积。
•让学生计算梯形ABCD面积。
首先找到它的两条平行边AB和CD,我们把它们称为上底和下底,然后再找出梯形的高EF。
使用公式S = (上底+下底) × 高 / 2,计算出梯形ABCD面积。
3.5 练习与拓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如何计算底和高的方法,并在图形中正确地标注底和高。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练习:•练习1:让学生在工作纸上练习计算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
•练习2:放一些图形卡片,让学生现场进行标注底和高,并计算面积。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初步的导入下,了解了底和高的概念,掌握了标注底和高的方法,并能够计算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
在后续学习中,学生将更加深入地掌握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
【教学内容】
认识底和高(教材第51~52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并能借助三角尺画出它们的高。
2.在方格纸上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并能作出它们的高。
【教学难点】
作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第51页主题图。
师:当我们开车外出游玩时,经常会路过桥洞隧道,进入桥洞隧道前肯定会出现这样的标志,那么,你认为“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活动一:平行四边形的高
(1)设计图纸。
提出要求:桌面要做的尽可能大,可以用割补的方法,但锯的次数应尽可能少一些。
想一想,应从哪里锯开呢?
出示活动要求:
①仔细思考,画出需要锯开的线段。
②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思考:同学们设计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案,想一想,这些设计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讨论: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几条?
(2)动手检验。
现在就用剪刀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试一试能否拼出长方形。
2.探究活动二:梯形的高
出示下面图形并认识梯形的高:
什么是梯形的高?
得出结论: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梯形有无数条高。
3.探究活动三:三角形的高
谁能在一个三角形内画一条线段,把一张三角形纸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高是从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这条垂线就是三角形的高。
师总结: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足)就是它们的高。
4.探究活动四:画一画图形的高
出示教材第51页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个图形。
画出指定底边上的高。
引导学生在书上画一画。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展示学生的画法,全班汇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用三角板量一量并标出高。
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量出来的。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出来的。
(从底的对边上的一个顶点画到底的垂线)
3.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学生仔细观察得出:高相同,底更长的三角形的面积更大。
4.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4题。
展示学生作品,教师评议。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思考】
这节课不但重视了数学知识——“高”的概念的引导,还特别重视学生画图形高的引导。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难点是在画一个图形高的过程中对高的概念的运用。
因此,本节课教师在“高”的概念形成后,在画高的过程中,十分强调三角板怎样摆放等细小的动作指导,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学习小提示: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同学们,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
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相信“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
老师坚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加油吧!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