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天下事

合集下载

【写作指导】“足不出户,岂能知晓天下事”作文升格导写及范文引路

【写作指导】“足不出户,岂能知晓天下事”作文升格导写及范文引路

【写作指导】”足不出户,岂能知晓天下事”作文升格导写及范文引路【文题呈现】有一句古语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有人说,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依然是对的,在通讯和网络如此发达的社会,地球都变成“地球村”了,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也有人说,秀才不出门,不一定全都知道天下事,毕竟有很多的局限性。

请根据材料的内容,写一篇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与宿构;不少于800字。

【思想引导】“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最早出自《老子》:“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

”其意思是:不走出家门,通过道就可以知晓天下事理;不观望窗外,通过道就可以知晓自然规律。

根据作文材料,审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可以肯定“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这一观点。

在通讯和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地球都变成“地球村”了,人们即使没有亲身经历某些事件,也能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借助网络媒体,清楚地知道它们的原委,推知它们的未来。

再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必躬亲,其获得的知识,除了亲身经历的那一部分外,更大的一部分则是通过书本、语言交流或其他途径,获取前人或其他人的认识成果。

2.可以否定“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这一观点。

“秀才”知识丰富,学问渊博,能够根据通讯和网络了解社会,知晓天下事物,对事物作出合理的判断。

但是事物是复杂的,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只是坐在家里,不亲自调查研究,仅凭主观臆断,就易与事实相悖,从而酿成大的过错,故实践出真知。

根据这则作文材料要求,虽文体自选,但写议论性的文章更易出彩,更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原文呈现】秀才今儿个要出门①古语有云:“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秀才即使不出门,在家里也可以全部知道天下的大事。

我认为这话有点偏颇,太夸大其词了。

(树立起批驳的“靶子”,但未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得驳论不够有力,应先破后立)②知天下事,不是粗浅地知道,是要真真正正地知道。

(仍是观点不明,此处可以采用分论点的形式,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马谡在家中可谓熟读兵书,详知各种战略,但为何在实践中却失掉了本可以十拿九稳的街亭,致使诸葛亮挺进中原的计划功败垂成呢?不正是因为他不出门,没有实战经验,只知照本宣科。

漫谈文章

漫谈文章

漫谈写文章
致辞:是指在特定场合中,比如在 迎送宾客、重大节日、重要会议、 开业典礼等活动仪式上,宾主双方 或一方所发表的表示欢迎、感谢、 祝贺、勉励等的一种礼仪讲话
漫谈写文章
人物事迹:是指党政军机关为了弘 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对 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 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属于事务 公文。
漫谈写文章
再如:我在写《青冈县解放思想的实践》一文 时,首先抓住青冈县的解放思想的核心内容,创 新、发展、抓实、搞活、管严、争先。概括青冈 县解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1、思路目标的大方向 2、宏观战略的大格 局 3、发展蓝图的大手笔 4、统揽全局的大 智慧 5、统一意志的大团结 6、选贤任能的 大动作 7、敢为人先的大气魄 8、招商引资 的大项目 9、城区建设的大开发 10、经济建 设的大产业 11、工业园区的大载体 12、干脆 果断的大力度 13、正本清源的大举措 14、开 明开放的大环境 15、和谐青冈的大气候 16、 社会事业的大发展
漫谈写文章
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 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的解 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整理的阐 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 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 点、来源、演变、异同等科学地认识,从而
获得有关的知识。 漫谈写文章
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 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 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 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四要 素,即论题、论点、论据和论证。
漫谈写文章
管理制度: 制度是有关单位和部门 制订的要求所属人员共同遵守的准 则,是机关单位对某项具体工作、 具体事项制订的必须遵守的行为规 范。
漫谈写文章
主持词、解说词、颁奖词……

2023年高考优秀作文800字(6篇)

2023年高考优秀作文800字(6篇)

2023年高考优秀作文800字(6篇)2023年高考优秀作文800字(6篇)同学们,作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没有平时的点滴积累,在高考时往往会无话可说,也就写不出精彩的作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3年高考优秀作文800字,以供大家参考!2023年高考优秀作文800字精选篇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鳖,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蚓为何物细小如手指,无骨羸弱。

蟹为何物大如手掌,外壳坚硬。

谁弱谁强,清晰可见,但结果却出人意料。

荀子将其归纳为用心不同的缘故。

这也正如毛泽东所言“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

也许我们生而为蚯蚓,但仍要志于成为强者,以自强之态负重前行,变弱为强。

试看,北京大学的保安张俊成,初中毕业,在学识上,他属于弱者。

但一次接待外国游客的经历,让他下定决心走出北大保安舒适圈,他要学习英语,他要考上北大!刻苦自学,他“见过了每一个时间点的北大”,终于,北大乃至全社会都看见了他这个“扫地僧”。

张俊成何以由弱变强,持之以恒地学习也。

学习使他的命运发生了质变,张俊成从一个学识上的弱者,变成了一个满腹经纶的强者,这一切都是来源于他自己心中那团不灭的火,为自己,为北大,为中国争一口气。

弱者的身份,他深知,却从不自怨自艾,而是奋力拼搏改变,小小蚯蚓也可立于天地。

而在张俊成成为一个个某一阶段的强者之后,他没有被所谓的成功、名声所累,他选择回到家乡,为更多和他一样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平台,他让更多的始弱者成最终强者。

强一人者,可贵;强一群人者,可敬;强一国人者,伟大。

身为“弱者”则心怀梦想,自立自强;成为“强者”则不骄不躁,继续向前。

这才是我们中国青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拥有的姿态。

也许,有人一出生便与罗马相隔十万八千里,认为自己在财富、地位、家世、学识上都是弱者,就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自甘沉沦,徒羡那些生来就强者。

但,强者和弱者,究竟是谁来定义是根据什么定义许渊冲先生今年100周岁,在年龄上和青年壮年相比,他是弱者。

2024届佛山第二次调研考试作文“稳与进”分析指导及优秀范文

2024届佛山第二次调研考试作文“稳与进”分析指导及优秀范文

2024届佛山第二次调研考试作文“稳与进”分析指导及优秀范文文题再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国藩说:“恒言平稳二字极可玩。

盖天下之势为。

惟平则稳,行险亦有得底,终是不稳,故君子居易。

”大意是:人们常说“平稳”二字值得玩味。

天下事虽有走险招也能成功的,但终究不稳妥。

所以君子应行事平稳,不冒进。

“稳”和“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体现事物在动态平衡中渐进式发展的规律,“稳”是主调,是大局,是“进”方向,是目标。

当然,“稳”不是不动、不变;“进”不是不急进、冒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本题属于新材料作文题,结合当下学生个人的发展、社会生活实际的需要、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旨在培养学生理性思辨、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命题来源:根据当下的热点问题,如:疫情下的国内经济发展、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外争端的发生、当代青年“冒进”行为(如,部分网红现象等),从《两会时评: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攻坚克难行稳致远》《解放军报:掌握“稳”和“进”的辩证法》《新华时评:“稳”字背后有深意》等文章中的观点来构思命题,命题具有时代性与思辨性。

审题指导:本作文由材料、引导语和要求三部分构成。

材料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段引用曾的观点,讲述个人应“行事平稳,不冒进”,即使“天下事虽有走险招也能成功的,但终究不稳要”,从个人处事及行天下大事两个方面强调了“稳定的重要性”;第二段分别阐述了“稳”和“进”的内涵,同时提及两者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行文过程中,考生需在充分理解核心概念(“稳”和“进”)内涵的基础上,明确二者间的关系,并体现出一定的思辨性。

所谓“稳”,在材料中阐释为“平稳”,其好处为“于平稳中才能把握正确方向”。

关于爱国的作文(精选12篇)

关于爱国的作文(精选12篇)

爱国的作文关于爱国的作文(精选12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爱国的作文(精选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国的作文篇1没有一个国家的国民不热爱自己的国家。

我当然也不例外,我热爱养育了我14年的土地,她是举世闻名的四大古国,她是有着浩大历史神秘的国家,她是如此美丽,如此伟大。

我因为生在养在这片土地的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说到对她的爱与敬仰,那真是发自肺腑的。

每天上学的早晨,我们都会面向五星红旗敬礼,我们带着红领巾,右手高高地举过头顶。

这种庄严又神圣的仪式都能证明我们是爱自己祖国的。

祖国在我的心中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我爱这块土地,因为这是生我养我的故土。

我爱祖国的语言,是因为从牙牙学语始起,它就伴我成长。

它蕴含着民族精神,铸就民族性格,它还是我们立足世界的名片。

祖国在我们的心中不是一个抽象名词,而是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和事物。

自古以来,人们都爱把祖国比喻为“母亲”。

是母亲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亿万儿女。

诗人说,祖国是长江,祖国是昆仑,祖国是东方的晨曦,祖国是南海的晚霞,祖国是塞北的松涛,祖国是岭南的花季,祖国是与你有着血缘的人民大众……我们是祖国母亲的儿女,我们深爱着祖国。

此时此刻,我们指向说一声:“我爱你!母亲!我爱你,中国!!”爱国的作文篇2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净土,不管自己多么贫穷与落魄也不允许他人践踏,这片净土就是我们的国家。

热爱祖国是我们的责任。

一艘法兰西的轮船正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开往意大利的热那亚。

船里坐满了法兰西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与瑞士人。

其中有个11岁的意大利少年,他穿着十分破旧。

几个喝醉酒的西班牙人,施舍般的把许多钱给了少年,少年十分感谢。

可一会儿那几个西班牙人又说:”意大利愚蠢的国民,卑鄙的民族。

写辛弃疾的中考满分作文5篇

写辛弃疾的中考满分作文5篇

写辛弃疾的中考满分作文5篇写辛弃疾的中考满分作文1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少年时代,是在国运衰颓兵祸连绵的情况下度过的。

他刚满十六岁,家乡济南就被金兵占领了。

他目睹烽烟翻滚,山河破碎,仇恨的`种子深深地埋藏在心间。

有一天,金人贵族中的一个中下级军人完颜千户耀武扬威地来到辛家,硬逼着辛弃疾的祖父辛赞用酒肉款待他。

辛赞是个老实人,憋着一肚子气,勉强摆了一座酒席。

骄横的完颜千户几杯酒下肚后,更加得意洋洋,竟当众侮辱起敬酒的小僮来了。

这一来,年少气盛的辛弃疾再也忍不住了。

他“嗖”地从墙上抽出一把宝剑,“噔噔噔”几步走到完颜千户面前,激昂地说:“趁诸位酒酣耳热,让我舞剑给大家开心助兴!”说罢,便挥剑起舞。

只见他有时轻似燕子点水,有时重如泰山压顶。

舞到兴头上,剑人合而为一,只有剑光闪闪,不知人在何处。

正在这时,忽听辛弃疾猛喝一声:“看剑!”一个大鹏展翅,宝剑直指完颜千户的脑门。

“啊!——”完颜千户吓得面如土色,“扑通”一声,连人带椅仰倒在地,桌子上的杯盘叮当落地,打得粉碎。

辛弃疾急忙收剑做了个干净洒脱的收势,说了声“莽撞了!”从容地站立一旁。

完颜千户惊魂未定,还呆呆地坐在地上。

等到奴仆们赶忙上前扶起,他才不得不尴尬地说出话来:“舞得好,好厉害的英武少年!”写辛弃疾的中考满分作文2辛弃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成“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在完颜亮大举南下的时候,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后方空虚,纷纷起义。

济南府有一个农民叫耿京,也聚集了几十个人举行起义,先后攻占了莱芜泰安两座县城。

耿京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二十几万人,成为各地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队伍。

投奔耿京起义军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的贫苦农民,也有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就是辛弃疾。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

在耿京的起义队伍里,像辛弃疾那样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

明代顾宪成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体现了读书

明代顾宪成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体现了读书

明代顾宪成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体现了读书(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明代顾宪成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体现了读书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2019-07-19明代学者顾宪成做过⼀副有名的对联:风声、⾬声、读书声,声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

⽤这副对联来指导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是⾮常贴切的。

初中思想品德注重实践性,课程标准指出:“从初中⽣的⽣活实际出发,将初中⽣逐步扩展的⽣活作为课程建设与设计的标准;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中促使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以关注初中⽣的健康成长为基础,引导学⽣正确认识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处理与他⼈、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步具备健康的⼼理品质、⾼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法制观念和⼀定的认知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观、价值观,达到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的。

因此,要想把思想品德课学好,不仅要读好书,把书本知识学好,⽽且要关⼼⾝边的事、国家⼤事、天下⼤事,把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

⼀、关注⾃⾝健康成长,做合格公民“帮助学⽣过积极健康的⽣活,做合格公民”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第⼀部分(主要体现在七年级)就是帮助学⽣正确认识和处理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善待⽣命,正确认识⾃⼰,勇敢⾯对挫折,磨砺坚强的意志,做到⾃尊、⾃信、⾃强。

这部分知识和⽣活实际联系⽐较密切,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把教材中的观点和⽣活实际联系起来,感知⽣活、升华情感、形成正确理念。

榜样的⼒量是⽆穷的,向榜样学习是我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个好⽅法。

洪战辉12岁时,就⽤稚嫩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边抚养年幼的妹妹,⼀边照顾患病的⽗亲,⼀边打零⼯维持⽣活和学业,就这样⼀直坚持到上⼤学、就业。

他的坚强乐观打动了⽆数⼈,2005年,洪战辉被评选为感动中国⼈物。

⽣活中这样的例⼦还很多。

就像⼀⾸歌所唱的那样“平凡的⼈给我最多感动”,向⾝边的优秀⼈物学习,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感动,也是思想的升华,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到应该怎样完善⾃⼰、健康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天下事
——高考作文30年
本报记者彭德倩徐敏实习生沈洁孙伟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来临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30周年。

1977年的冬天,在邓小平同志亲自过问和布置下,关闭10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打开,中国由此迎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30年来,我国有近亿人次参加了高考,3000多万人被录取……
今年,全国计划招生570万,而报考人数更首次突破千万,热度依旧,关注依旧。

高考,是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每年的高考作文,也牵动着许许多多人的视线。

从1977年的《“知识越多越反动”吗?》到去年《我想握住你的手》。

文章天下事,小小作文题,折射的是社会的沧桑巨变,浓缩着主流价值观的与时俱进,也承载着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深深思考。

新一年的高考将至,如今的时代又会做什么样的作文……
访谈嘉宾:
王光祖,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1994年—2003年担任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之后一直担任顾问
陆继椿,语文特级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工作40余年
周宏,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
高考作文命题“与时俱进”
记者:3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是否有脉络和特点可循?
陆:当然有,这就是“与时俱进”啊。

高考命题首先题材更宽了,从过去“政治味浓”,逐渐演变成关注社会、人生、历史、文化,也包括对自身道德素养的反思等,命题视野越来越广阔。

题材的变迁,实际反映的是社会关注点的变化。

如1977年高考作文题《“知识越多越反动”吗?》,就直面当时社会反思的焦点;近年来的考题如《谈谈文化遗产》,则引导学生跳出个人生活的圈子,关注历史和文化。

其次是思路更广,近年高考作文题能写的角度很多,考的是学生“杂”学功底——发散性思维、逻辑与想象力,对多彩生活的感悟,对未来的憧憬……考生可以从自身角度,结合题目寓意来写,抒发真情,张扬个性。

王: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上海卷作文题似乎有一个共同倾向,那就是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未来,认识自我。

如1998年就要求学生根据一条报道日本右翼势力公然炮制为军国主义招魂影片的电讯写一则《读报有感》,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肯定没法写出合格的作文。

1999年《回声的启示》,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2000年和2001年的题目与世博会和文化遗产相关,十分大气,考察的是学生是否关心时事,是否具有比较宽阔的思想视野和较为丰富的文化科学常识。

如果考生连“世博会是什么”也没搞清,写出来的文章可想而知。

近年来,还有一类“概念化”作文题逐渐增多,如《遥望星空》、《忙》、《杂》等,考察学生的知识面、阅读面、感悟和思考能力。

让考生普遍感觉“有话可说”,可以从自己熟悉的事情、环境、想法写起。

但要写出有个性的好作文,也不容易。

满分作文记忆犹新
记者:高考不容易,写高分作文更难,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满分作文?
王:我记得1995年上海卷作文题是《责任》,我看到一份卷子,一位考生表达的是与其他考生不同的观点,认为年轻人都渴望无忧无虑,有时承担责任是无奈的,但人往往是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精神得到升华。

文章有见地,文采飞扬。

可是否能打满分,让我们颇费斟酌。

后来作文阅卷中心小组几经讨论决定,满分。

还有一次,是1999年的《回声的启示》,有一位考生用文言文写作,文字顺畅,令人耳目一新,许多阅卷老师连呼“不容易”,于是得了满分。

记者:那什么样的作文题目更好,让您觉得也能得到满分呢?
王:我最喜欢的是1996年的作文题《我的财富》。

这个题目内涵丰富,友谊、青春、挫折、兴趣等,都可以是财富。

考生无论性别、生长在农村还是市区、生活背景如何,都能写,而且言之有物,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有的学生还从财富观上进行提升,写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关系,奉献与占有的关系等。

这一年的作文在内容和风格上可谓五花八门,好文迭出。

争议作文接受仲裁
记者:阅卷中,老师会不会感觉与考生有“代沟”,无法适应某些考生新颖的表达方式?
王:当然会遇到“怪文章”,比如有的考生喜欢用“意识流”方式来表达。

对这类文章我们是爱护的,因为这类作文往往显示了作者的才情,只要情感健康、语言表达好,同样可以得高分。

当然,如果写得完全不知所云,就只能列为低分作文了。

记者:如果遇到有争议的作文怎么办?
王:有争议的作文都会被提交到阅卷仲裁小组。

我记得2001年的作文写“文化遗产”。

有一个考生写了老上海人使用的马桶,认为它虽是市井之物,世俗,乃至“卑微”,但打上了浓厚的生活印记和文化烙印。

每日清晨,涮马桶的妇女们相互交谈,形成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因此它是文化遗产中的一种……但有阅卷老师认为,马桶不登大雅之堂,这样写不妥。

怎么办?仲裁。

最后仲裁小组认为,这篇作文理解独到,逻辑缜密,自成体系,文字漂亮,给予高分。

高考作文一般分为五类,一类卷63—70分,二类卷52—62分,三类卷39—51分,四类卷21—38分,五类卷0—20分。

每一“类”又分上中下三“等”,各有2—3分的空间。

每个类每个等的评分要求一一细分,对每个考生来说,分数就比较客观、公平。

现在,上海高考作文采用电脑阅卷。

一旦第一、第二位老师的评分超过规定误差,试卷就会转到第三个老师处进行评分;若还是超过规定误差,则提交到作文阅卷组组长处评阅;仍有歧义的,拿到阅卷中心组仲裁。

2004年开始,本市高考作文阅卷,在原有评分标准基础上,补充了更具操作性的细则,阅卷老师的“评分指南”从半页变成了四页。

总之,要把争议尽量消除……
真情实感胜过华丽词藻
记者:30年来,考生们的语言、思想有什么变化?
王:从高考作文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学生不拘泥于课本,社会视野越来越宽广,对时尚之物有较强的感悟能力,这种感悟力经常让我们这些阅卷老师也自愧不如。

他们的语言成熟度也在不断提高。

当然,高考作文并不能很真实、全面地反映当代学生的所思所想。

因为,高考毕竟是一场非常重要的考试,绝大多数学生头脑中都有根“弦”——要写符合大众化口味、四平八稳的作文。

为了“保险”,他们通常不会表达十分个性化、有些“跳”的观点。

陆:从前的学生写文章比较朴实,而现在学生的作文往往“浓得化不开”——喜欢堆砌大量的抒情、例子和议论。

事实上,打动阅卷老师的,往往是一些淡淡的生活细节。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1986年一位考生写“2000年回母校”。

他想象自己也当上了老师,回到母校探望当年的老师,而此时老师的孩子已成了他的学生。

文章围绕着“老师”两字展开,深刻阐发了“老师”这一岗位的意义,令人感触颇深。

记者:比对这么多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对时下中学语文教学有何建议?
周:许多老师认为高中生写记叙文没问题了,便让他们从高一开始就“主攻”议论文,实际上并非如此。

写记叙文,是不少高中生的一大“软肋”。

不少高中生议论文写得不错,却无法把一件事写好,太多主观判断的形容词,而缺少瓜熟蒂落的形象表述、细节把握。

记叙文其实从很早开始就已要求学生练习,但对初中生、高中生的
要求是不一样的。

初中生,把事情写清楚就可以了,是“远景”;高中生,要求的则是“特写”。

比如,写一个人很坚强,对高中生来说,就需要他通过写这个人的外貌、处理事情的方式等,使读者的心中浮现“坚强”两字。

还有,写作文不是写“百科全书”,所有的历史典故、名人名言都是为你作文主线服务的,一旦喧宾夺主,难免有“卖弄”之嫌,文章也会显得臃肿。

近年来,中学生作文华美的文风愈演愈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过分追求语言和形式,而忽视作文的立意、内容。

事实上,只要感情真挚、立意深远、内容厚实,即使语言不华丽,同样可以写出好文章,否则会适得其反。

记得一次在高中生作文竞赛里当评委,题目是《偶像》,一位学生写他的偶像是环卫工人,如果这位学生确实在生活中发现了环卫工人品质上的闪光点,用细节来展现自己的心路历程,那么这真可以说是篇好文。

但是他写来写去都是环卫工人怎么怎么辛苦,早出晚归……即使文字再优美,也难逃苍白与编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