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文言词语

合集下载

用成语学文言实词

用成语学文言实词

1.遂1. 于是、就2.实现、成功1、两歧遂分【拼音】:ling qísuìfn【解释】:两歧:分杈成为两枝,引申为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遂:于是。

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也指事物从此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2、群方咸遂【拼音】:qún fng xián suì【解释】:群方:万方;咸:都;遂:成功,顺利。

比喻事事都如意顺利。

3、致命遂志【拼音】:zhìmìng suízhì【解释】:致命:舍弃生命;遂:达到,实现。

舍弃生命来实现理想。

4、功成愿遂【拼音】:gng chéng yuàn suì【解释】:事情已经完成,心愿已经了结2.贻1.赠送2.写信3.遗留1、养痈贻患【拼音】:yng yng yíhuàn【解释】:痈:毒疮;患:祸害。

留着毒疮不去医治,就会成为后患。

比喻纵容姑息坏人坏事,结果自己遭殃。

2、作《》以贻之3、贻笑大方4、贻燕之训【拼音】:yíyàn zhxùn【解释】:燕:通“宴”,安闲。

给后人留下谋求安乐的话。

3.苟1、姑且,暂且:~延残喘。

~且偷生。

2、马虎,随便:不敢~同。

3、如果,假使:~非其人。

4.已停止1、不能自已【释义】已:停止。

这里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2、孜孜不已【解释】:勤勉从事,努力专一,不肯停歇。

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释义:烈士,远大的英雄。

已,停止,衰减。

壮心,宏大的志向。

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4、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如果不除去,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

5.济1、渡,过河:同舟共~。

2、救济。

拨乱济危3、对事情有益:无~于事。

4、成功、成就。

事有不济6.识1、默而识之: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2、博闻强识,亦作“博闻强志”“博闻彊识”。

借助成语学习文言

借助成语学习文言

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成语是汉语辞汇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份。

把握必然数量的成语,是学好语文的必要条件。

成语大多来源于古代文献典籍,保留了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和文言语法、修辞等,是语言中的"活化石"。

借助成语来学习文言,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一]、熟悉文言现象1.成语中有很多通假字,音义都从本字。

如:拨乱终归(返)图穷匕见(现)一暴十寒(曝)再接再厉(砺)信口开河(合)要宠召祸(邀)景从云集(影)知不作愚(智)列土分疆(裂)流言蜚语(飞)信而有征(证)善贾而沽(价)被发文身(披)博闻强识(志)厝火积薪(措)衣不重采(彩)殊涂同归(途)暴内陵外(凌)疾恶如仇(嫉)毋庸讳言(用)无动于中(衷)焚林而田(畋)企足矫首(翘)惶惶不安(颤)2.看似一个双音节词而实为两个单音节词,这种情形成语中也有保留。

如:曾经沧海(曾:曾经;经;经历)言过其实(其;他的:实:实际)提纲挈领(提:举起:纲:纲绳)躯体力行(身:切身:体:体验)求全责备(责:要求;备:齐全)十年树木(树:培植;木:树木)消息盈虚(消:消失;息:滋长)海阔天空(天空:像天一样空阔)他山之石,能够攻玉(可:能够;以:表凭借)3.虽是双音节词,但古今意义大不相同。

如:奉行故事(先例)慷慨激昂(情绪激昂)廉价行事(方便)教师宿儒(年老而有渊博学问的人)贻笑大方(见地广博的人)4.成语中兼词。

如:付诸东流(之于)用心叵测(不可)心不在焉(于此)5.成语中也保留了文言的部份省略形式。

①省略宾语。

如:引(之)以为戒述(之)而不作②省略渭语。

如:一字(值)千金一言(重)九鼎再(鼓)衰三(鼓)竭③省略介词"于"。

如:运筹()帷幄付之()一炬置之()度外祸起()萧墙防患()未然鹤立()鸡群付之()东流6.成语中的倒装句式。

①a.宾语前置。

如:时不我待(时不待我)辞不意逮(辞不逮意)人莫予毒(人莫毒予)何去何从(去何从何)不此之图(不图此)唯利是图(取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将附焉)b.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成语这种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言约意丰,表现力强,是语言园地中的长青树,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深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成语大多于古代文献典籍,保留了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辞等,是语言中的“活化石”。

用习语来掌握文言文,不仅可以积累习语,还可以熟悉文言文。

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1.习语中有许多常见的和错误的词,发音和意思都来自这个词。

例如:拨乱反正(返)图穷匕见(现)一暴十寒(曝)再接再厉(砺)信口开河(合)景从云集(影)列土分疆(裂)流言蜚语(飞)信而有征(证)善贾而沽(价)头发纹身(窗帘)和累积工资(措施)衣服不再挑选(颜色)没有点(腰围)仇恨邪恶如仇恨(嫉妒)毋庸讳言(用)焚林而田(畋)胆战心惊(颤)它看起来像一个双音节词,但实际上是两个单音节词,这在习语中也是保留的。

例如:曾景沧海(曾:一次;景:经验)夸大事实(其:他的;现实:现实)提纲(提:举;提纲:总绳)练习(身体:个人;身体:经验)寻求完全的责备(责任:要求;准备:完成)十年,树木(树木:耕种;树木:树木)充满盈亏(消失:消失;休息:繁殖)海洋和天空(天空:像天空一样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可以;以:表凭借)3.虽是双音节词,但古今意义大不相同。

如:奉行故事(先例)慷慨激昂(情绪激动)便宜行事(方便)老教师和学者(老年人和知识渊博的人)开怀大笑(知识渊博的人)4.同一个字在不同成语中意思不同,体现出一词多义的特点道:道不拾遗(道路)比魔鬼高一尺,比魔鬼高一尺(道修行)正义帮助更多,但不正义没有帮助(仁政)用他自己的方式(方法)偿还他的身体八卦(说)逃走:亡命之徒(逃走),绵羊和绵羊修补(损失),亡国之声(毁灭),家庭毁灭(死亡),冰冷的嘴唇和牙齿(掉落、失去)准备:德才兼备,体贴周到,戒备森严。

兵:短兵相接(兵器)、兵强马壮(士兵,军队)、兵贵神速(用兵策略)、纸上谈兵(兵法)。

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顾:顾影自怜(转头看)、三顾茅庐(造访)、不屈不挠(考虑)。

疾:讳疾忌医(疾病)、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强,猛)。

举:举足轻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全)。

名:不可名状(说出)、不名一钱(占有)、沽名钓誉(名声,名望)。

如:自愧弗如(比得上)、心满意足(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

胜: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

务:游手好闲(致力,从事)、不急之务(事务,事情)、除恶务尽(必需)。

相:相机行事(辨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彼此)。

于:青胜于蓝(比)、受制于人(被)。

与:与人为善(同意)、与日俱增(随着,随着)、欲取姑与(给予)。

以:以己度人(用)、以貌取人(凭)、以谣传讹(拿,把)。

因:因人成事(依托)、因利乘便(凭借,依托)、因材施教(按照)。

通假字1.同声旁的形声字通假。

如:①春华秋实:“华”通“花”,开花;②夫唱妇随:“唱”通“倡”,提倡;③被坚执锐:“被”通“披”,穿上。

2。

同(近)音形异字通假。

如:①矢口否定:“矢”通“誓”,立誓;②流言蜚语:“蜚”通“飞”,无按照;③秀外惠中:“惠”通“慧”,伶俐。

3.形声字与它的声旁字通假。

如:①拨乱终归:“反”通“返”,返回;②励精图治:“励”通“厉”,振作;③一暴十寒:“暴”通“曝”,晒。

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

如:①不经之谈:经,常理,在这个成语中是“合常理”的意思(以下只指出活用意思);②萍水相逢:期,“约定”;③密云不雨:雨,“下雨”。

以上都是加了副词“不”而使原来的名词用作动词。

又如:①如覆薄冰:覆,“踩”;②衣锦还乡:衣,穿;③经天纬地:经、纬,计划。

以上都是带有宾语,名词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使动(意动)的.用作使动的如:①汗马功劳:汗,“使……出汗”;②损人利己:利,“使……得利”。

用作意动的如:①自相鱼肉:鱼肉,“以……当鱼肉”;②幕天度地:幕,“以……为幕”,席,“以……为席”;2.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带文言实词的成语

带文言实词的成语

1. 青云直上:指人的事业或官职迅速提升。

例句:年轻的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一举青云直上,成为了公司的高管。

2. 见微知著:指通过察觉微小的现象或细节,能够推断出事情的本质或很重要的情况。

例句:经验丰富的侦探通过一丝线索,见微知著地找到了罪犯的藏身之处。

3. 涸辙之鲋:比喻珍贵的、罕见的事物或个人才能。

例句:他的音乐才华是涸辙之鲋,被誉为新一代的音乐奇才。

4. 明察秋毫:形容人非常聪明,能够洞察事物的细微之处。

例句:她是一位资深的商业顾问,具备明察秋毫的能力,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市场的变化。

5. 愁红惨绿:形容景色或画面非常悲伤凄凉。

例句:秋天的公园一片愁红惨绿,落叶飘零,给人一种忧伤的感觉。

6. 心旷神怡:形容心情开朗愉快,精神舒畅。

例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感到心旷神怡,忘却了尘世的烦恼。

7. 纷至沓来:形容人或物数量众多,接连不断地到来。

例句:发布会上,媒体纷至沓来,都想争相报道这个热门新闻。

8. 步履维艰:形容行走非常困难,比喻事情进行得非常艰难。

例句:创业的道路并不容易,他们在困境中艰难前行,步履维艰。

9. 心怀叵测:形容人心思深沉,不好猜测。

例句:他的心思总是心怀叵测,让人捉摸不透。

10. 画龙点睛:比喻在文章或事物中用简洁的话或一笔带出关键之处。

例句:他的建议就像是画龙点睛一样,让整个计划变得完美无缺。

11. 黯然失色:形容在比较中遭遇到了更加出色的对手,自己因此显得黯淡无光。

例句:他的表演虽然不错,但在面对那位天才舞者时,还是黯然失色。

12. 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欺骗他人。

例句:某些政客常常通过指鹿为马来迷惑公众,掩盖真相。

13. 自怨自艾:形容一个人心情低落,自卑自责,不停地责备自己。

例句:他一直自怨自艾,认为自己才华平庸,没有取得更好的成绩。

14. 不翼而飞:形容物品或人突然消失,没有踪迹可寻。

例句:那份重要的文件不知怎么不翼而飞,导致会议无法继续进行。

15. 东窗事发:指阴谋或不端行为被揭露,事情败露。

从成语中读文言文

从成语中读文言文

从成语中读文言文1、名词作状语“狼奔豕突”中“狼”意为像狼一样,“豕”意为像猪一样,都用来修饰“奔”和“突”分别做他们的状语。

“狼奔豕突”的意思就是:如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乱闯,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闯。

“江河日下”中的“日”则作“一天一天地”、“每日”解。

类似这样名词作状语的成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蜂拥而至”、“川流不息”、“蚕食鲸吞”、“南征北战”、“成败论人”、“不可理喻”、“草行露宿”等等。

2、名词作动词“春华秋实”中的“华”和“实”分别作“开花”和“结果实”解。

“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是说: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类似这样名词作动词的成语还有:“衣锦还乡”、“百年树人”、“一目十行”、“报仇雪恨”、“沐猴而冠”、“莫名其妙”。

3、使动用法“完璧归赵”中的“完”是“使……完整”的意思。

“生死肉骨”可译为“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

“兵不血刃”是“使兵器沾血”的意思。

“积羽沉舟”说的是:羽毛虽小,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

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类似这样使动用法的成语还有:“祸国殃民”、“沉鱼落燕”、“来之不易”、“敬而远之”、“既来之,则安之”、“平易近人”、“息事宁人”、“去伪存真”、“大快人心”、“赏心悦目”、“丰衣足食”、“富国强兵”、“精兵简政”等。

4、意动用法“不耻下问”是“不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厚今薄古”译为“以今为厚、以古为薄”。

类似这样意动用法的成语还有:“鱼肉百姓”、“不远万里”、“幕天席地”、“是古非今”。

5、通假现象通假现象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词法现象,在成语中也有表现:“春华秋实”中的“华”同时也是通假字,同“花”。

“一暴十寒”中的“暴”同“曝”,晒的意思,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

四字文言文

四字文言文

四字文言文
1. 物华天宝:指各种珍美的宝物。

2. 人杰地灵: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3. 钟灵毓秀: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

4. 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

5.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难遇,也比喻乐曲高妙。

6. 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7.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8.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9. 宠辱不惊:受宠或受辱都不为所动,形容把得失置之度外。

10. 大智若愚:某些才智出众的人不露锋芒,看来好像愚笨。

古代文言文的常用成语与典故

古代文言文的常用成语与典故

古代文言文的常用成语与典故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借鉴。

其中,成语和典故作为古代文言文的重要表达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文章、诗词和对话中。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成语和典故,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应用场景。

一、常用成语1. 一言九鼎这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的成语,意为“一句话像九鼎之重”。

源于古代圣贤周公的铸九鼎,象征国家权威和尊严。

形容言辞权威,具有重要影响力。

2. 以卵击石此成语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比喻力量悬殊,以微弱势力去对抗强大敌人,自取灭亡。

3. 不胫而走出自古代文学家刘向的《列子注》。

比喻消息传播非常快,形容信息迅速传播,犹如脚不离地而走。

4. 指鹿为马原出自西汉丞相赵高在秦始皇面前,故意把马说成鹿,想考验秦始皇的智慧。

后用来形容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5. 守株待兔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

比喻不思进取,固守成规,等待机会从天而降。

二、典故的运用1. 相敲做《水浒传》本典故源自《水浒传》中的故事,比喻相互勾结,共同做坏事。

在古代的文言文中,可以用于描述勾结势力的行为。

2. 钟鼎人家这一典故出自《吕氏春秋》中的故事,意思是为了钱利而背叛友谊。

用于古代文言文中,可以形容一个人对朋友的背叛行为。

3. 抛砖引玉出自《礼记·玉藻》。

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作品,以增强自身的学识和文化。

在古代文言文中,可以用来进行谦虚陈述,表达对他人的敬重和欣赏。

4.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史记·苏秦列传》。

比喻老年人依然怀抱远大的志向和壮志。

用于古代文言文中,可以形容人的精神风貌,展现不达目标坚持奋斗的决心。

5. 鸟语花香出自《史记·张良列传》中的故事,比喻春天的景色美好。

在古代文言文中,可以用于描写美好的自然景色,增加文章的艺术性和生动性。

通过对古代文言文常用成语和典故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成语和典故不仅仅是表达一种意思,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安安分守己: 安:安守。

安守本分,规矩老实。

安土重迁: 安:安心,习惯,安于。

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

形容留恋故乡。

安居乐业: 安:安于。

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形容管理者把社会治理得很好。

安贫乐道: 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

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

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的环境。

安闲自得: 安:安闲。

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

安堵如故: 安:安稳。

指相安无事没有改变或十分安定。

相安无事: 安:安稳。

指彼此相处平安和睦,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

安身立命: 安身:容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

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计将安出: 安:怎么,怎样。

如何制定计谋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2.爱爱不释手: 爱:喜爱。

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节用爱民: 爱:爱护。

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爱惜羽毛: 爱:爱惜,珍惜。

羽毛:比喻人的声望。

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行事十分谨慎。

爱才若渴: 爱:爱慕。

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像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爱财如命: 爱:吝惜;舍不得。

吝惜钱财如同吝惜自己的生命一样。

形容对钱财的贪婪、吝啬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3.被泽被后世: 被:覆盖。

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被褐怀玉: 被:通“披”,穿。

褐,泛指粗布衣服。

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

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

指上阵战斗或做好战斗准备。

被发佯狂:被,通“披”,披散。

披散头发,装作疯狂。

聪明反被聪明误: 被:表被动。

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坑害。

被灾蒙祸: 被、蒙:遭受。

指遭受灾祸。

4.倍事半功倍: 倍:加倍。

只用一半的功夫,而收到加倍的功效。

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倍道而行: 倍:加倍;道:行程。

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

弃义倍信: 倍:通“背”,背叛,违背。

背离信义。

指不讲道义,不守信用。

5.本照本宣科: 本:书本;科:科条,条文。

照着本子念条文。

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没有发挥,不生动。

正本清源: 正:使之正,引申为整顿; 本:树根,引申为根本;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源:水源,源头;清源:从源头上清理。

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

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本末倒置: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

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舍本逐末: 本:原义为树根,借指事物的根本。

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

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现多用于指轻重、主次颠倒,不会明辨轻重缓急。

贬义词。

原原本本:本:本来的,原来的。

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

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

变本加厉: 本:本来,原先;加:更加;厉:猛烈。

原先指比原来更加发展。

现指事情的状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6.鄙肉食者鄙:鄙:眼光短浅。

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

北鄙之音: 北鄙:北方边境地区。

指殷纣时的音乐。

后世视为亡国之声。

亦作“北鄙之声”。

7.兵纸上谈兵: 兵:用兵。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贬义词。

草木皆兵: 兵:士兵。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敌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厉兵秣马:厉:通“砺”,磨; 兵:兵器;秣:喂牲口。

磨好兵器,喂饱战马。

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按兵不动: 兵:士兵,军队;按:止住。

使军队暂不行动。

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8.病同病相怜:病:疾病。

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9.察明察秋毫:察:察看,观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察言观色: 察:细看;色:脸色。

观察别人说话时的脸色。

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10.朝朝三暮四: 朝:早晨。

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

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朝秦暮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朝歌夜弦: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乐无度。

百鸟朝凤: 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

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11.曾曾几何时: 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

才有多少时候。

指时间没过多久。

【语法】偏正式;作分句;指时间过去不久。

【近义词】稍纵即逝、转瞬之间、弹指之间。

【反义词】遥遥无期、久而久之、天长地久。

曾经沧海: 曾经:以前经历过。

比喻世事变迁之巨及经历之多,眼界非常开阔,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里。

后用来比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12.乘因利乘便: 因:顺着;乘:趁着,凭借。

凭借有利的形势。

乘风破浪: 乘:乘着。

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

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

形容事业迅速发展。

含褒义。

万乘之君: 乘:四匹马拉的车。

指大国的国君。

13.诚开诚布公: 诚:诚实,真诚;开诚:敞开胸怀,表诚意;布公: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褒义词。

心悦诚服: 诚:真诚。

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

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诚惶诚恐: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

惶恐不安。

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时所用的套语,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

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现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14.除除旧布新: 除:除去。

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作谓语、定语,用于指革新。

除恶务尽: 除:清除;除恶:指消除坏人与坏事。

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干净彻底。

作谓语、宾语、定语。

15.辞义不容辞: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

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指理应接受。

含褒义。

闪烁其辞: 辞:言辞。

比喻说话吞吞吐吐,遮遮掩掩。

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不能赞一辞: 辞:言辞;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

提不出一点意见。

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大放厥辞:原指极力铺陈辞藻。

现指夸夸其谈,大发议论,有轻视之意。

作谓语、宾语,指大发议论。

不辞而别: 辞:告辞;别:离别。

没有告辞就离开了。

16.从从长计议:指慎重考虑而不急于做出决定。

也指慢慢设法解决。

作谓语;中性词。

便宜从事: 从:从事,参与。

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指方便行事。

唯命是从: 从:听从,服从。

指绝对服从。

从容不迫:从容:不慌不忙,镇静。

形容态度镇静,不慌不忙,从容镇定。

含褒义。

合从连衡: 从:通“纵”;衡:通“横”。

指联合抗敌。

作宾语、定语。

17.殆百战不殆: 殆:危险。

作战百次也不失败。

形容每战必胜。

用作褒义。

18.当安步当车: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

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

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

褒义词。

螳臂当车: 当:阻挡。

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

比喻做力量达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贬义词。

首当其冲: 首:最先;当:面对,对着;冲:要冲,交通要道。

指首先受到攻击。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

当之无愧: 当:担当,承受。

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作谓语、定语;中性成语。

旗鼓相当: 当:相当,对等,比得上。

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罚不当罪: 当:相当,抵当。

处罚和罪行不相当。

作谓语、宾语;指处罚和所犯罪行不相称,多指处罚过重或过轻。

当仁不让: 当:面对。

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

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指该做就做。

锐不可当: 当:抵挡。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独当一面: 当:承担,担当。

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单独负责。

老当益壮: 当:应该。

年纪虽老但志气豪壮。

多用来赞扬老年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

含褒义。

长歌当哭: 当:当作。

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形容借歌抒情。

一夫当关: 当:占据,把守。

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当机立断: 当机:抓住时机。

比喻事情到了紧要关头,就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

19.道道貌岸然: 道:正经;道貌:严肃的外貌。

原形容外表正经严肃。

现多用来指表面大方得体、处处忍让,实际上阴险狡诈、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含贬义,用于嘲讽人。

微不足道: 道:谈起。

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

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作谓语、宾语,用于人。

任重道远: 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背道而驰: 道:道路;驰:奔跑。

朝相反的方向跑去。

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作谓语;形容越跑越远,永远达不到目的。

津津乐道: 乐道:喜欢谈讲。

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作谓语、定语;形容对有兴趣的事说个没完。

志同道合: 道:途径,引申为“意见”“思想”“信念”或是“目标”。

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志向、志趣相同,理想、信念契合。

作谓语、定语。

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

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

含贬义。

20.得相得益彰: 得:融洽。

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作谓语;含褒义患得患失:患:忧患,担心; 得:得到。

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

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得陇望蜀: 得:得到,取得。

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

比喻贪得无厌。

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怡然自得: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自得:自我满足。

非常高兴、满足。

唾手可得:动手就可以取得。

比喻极容易得到。

作谓语,含褒义。

不得而知: 得:能够。

没有办法知道。

作谓语,用于不知道某事。

21.度暗度陈仓: 度:度过。

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

风度翩翩: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

举止文雅优美。

形容男子。

审时度势: 度:估计、揣度。

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

是说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指分析局势。

置之度外:度:考虑。

放在考虑之外。

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作谓语,含褒义。

度长絜大: 度:推测,估计;絜大:用绳子量物体周围的长度。

比量长短大小,以便找出差距。

22.非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

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含贬义。

无可厚非:厚:深重; 非:非议,否定。

不能过分责备。

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以谅解。

作谓语,用于人或事情等。

想入非非: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虚幻的境界。

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

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

含贬义。

无可非议: 非议:责备,批评。

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

表示做得妥当。

形容人、事、思想等。

是古非今: 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

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

23.复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周; 复: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