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位老菩萨修[六和敬]的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个人学佛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个人学佛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佛教以来,我仿佛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归宿。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佛教的智慧,体会到了佛教带给我的安宁与喜悦。

以下是我个人学佛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信仰的力量佛教让我明白了信仰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而信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有了信仰,我们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坚定,勇往直前。

学佛让我明白了,信仰是一种精神支柱,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二、慈悲为怀佛教教人慈悲为怀,关爱众生。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宽容和原谅,不再对他人持有偏见。

在与人相处时,我努力做到以慈悲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这种慈悲的力量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三、放下执着佛教教人放下执着,不要过于追求物质和名利。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生的痛苦往往源于对名利的执着。

放下执着,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我开始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忧虑而烦恼。

在放下执着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四、修行与感悟学佛需要修行,修行需要感悟。

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践行佛教的教义,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勤奋修行:佛教教人勤奋修行,通过不断努力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自律,努力克服自己的懒惰和懈怠,使自己不断进步。

2. 珍惜当下:佛教教人珍惜当下,不要过于追求未来的虚幻。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忧虑而烦恼。

3. 修心养性:佛教教人修心养性,培养自己的慈悲、宽容、谦卑等品质。

在修行过程中,我努力培养自己的慈悲之心,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4. 看破红尘:佛教教人看破红尘,不被世俗的纷扰所困扰。

在修行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生如梦,一切皆为虚幻。

看破红尘,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五、学佛对生活的启示学佛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修学六和敬四众同修分享-感别人的恩 改自己的过是修六和敬的关键(胡小林先生)

修学六和敬四众同修分享-感别人的恩 改自己的过是修六和敬的关键(胡小林先生)

什麼叫自度度他?就是你為了修六和敬,我們現在胡妮妮阿姨提出來要修六和敬,因為世界有災難,只要有四個人的和合僧團,世界就能免於災難。她是為了度別人,拯救世界,提出這麼一個,發這麼一個大願,是從度他開始。但是度他必須得從度自己開始,你看,改正過錯,修清淨心,這不是改正自己的事嗎?這不是自己的修行嗎?自度就能度他,自他不二。你修清淨心,你改正過錯,你向自性靠攏,你向這個一靠攏的過程,你肯定能去西方,自己得度!因為你清淨心,自性,惠能大師在見性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修清淨心,改正過錯,把不清淨的心改到清淨,改到自性,那你就跟淨土相應了。今天師父講,「心淨則國土淨」,那你自己就得度了,你就到西方作佛了。同時如果有四個人都修這清淨心,都向自性靠攏,那這個世界有得救了,你看,自他不二。所以佛法它的魅力就在這,自己一定能成就,同時還能成就世界。所以六和敬是關乎自己的修學。我覺得有一個誤區,就是說,好像修六和敬,我要跟別人和,我要委屈自己,遷就別人,不是!修六和敬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是為了自己。正是因為為了自己,你才能為了別人;正是為了別人,你才要為自己,自他不二。
就是說,師父講六和敬,他把空間留給別人,他就跟別人和了,你應該讓!航空公司說安全帶指示燈熄滅了才能解開安全帶,他老人家等安全指示燈熄滅了,他才解開,他就跟航空公司和了,跟人家的制度和了,跟國家的制度和了。所以你說師父苦不苦?真苦,那麼熱的天,他以苦為師。你說他以戒為師沒有?他真以戒為師,他不到指示燈熄滅,他就不解開。其實解開有問題嗎?沒什麼問題,它都停了,但是人家要求,他就做到,不讓人家起煩惱,跟航空公司的那些工作人員就和。所以我修學跟著師父,聽師父經教到今天三年半的時間,覺得受益很多。
關於六和敬這件事,我也沒認真考慮過,是這次大會邀請我們來,我自己才認真考慮,就是怎麼才能達到六和敬,也在這兩天認真想。我這邊就想起了,師父曾經在澳大利亞跟國際和平會議那些代表們談話的時候,老人家的一段開示。他說現今世界上的衝突,就是民族衝突、宗教衝突、國家衝突,這些衝突是有原因的,衝突從哪開始?他說是從家庭開始,家庭兩口子住在一起都不和,他出門就不能跟別人和。所以社會跟世界的衝突源於家庭的不和。師父最後又補充了一句,說到究竟處,所謂家庭不和都不究竟,最大的衝突是我們的習性跟自性的衝突。

不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 修学心得体会

不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 修学心得体会

不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修学心得体会
我们今天谈的话题是印光大师的一段精辟的开示。

这段开示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了,每一位同修可能都已经拿到阿弥陀佛的小画像,背面就是印祖的这个开示。

这个开示,最好大家都能背下来,这个很短,但可以说是印光大师一生所修学精髓的一个开示,可以说也总结了我们末法时代修行人如何修证菩提、如何能往生净土的最精辟的一段开导。

我们就简单的来讲一讲。

如果真能把这段话完全落实,你往生是决定有把握的,持戒、念佛都在其中。

因为戒律的精神,定弘总结的,第一个是少欲知足。

人如果能够少欲,他自然就能够持戒,换句话来讲,戒律也就是让我们能够断贪瞋痴这些烦恼,对治我们的贪欲、我们的瞋恚习气、我们的愚痴,使我们能够把这些见思烦恼放下,这样才能够出三界。

戒律跟世间的礼有一点不同,虽然都是一种规矩,但是礼的规矩是帮助我们修身,同时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它的目标不是出三界的,它是世法;而戒律的目标是让我们对治见思烦恼,而能够出离三界,所以这是一个出世法,是解脱道。

所以少欲知足就非常的重要。

第二个方面,戒律的精神是一心敬慎。

我们能够在戒法上很留心、很谨慎,一心一意的持好,不管你是受了五戒,还是菩萨戒,或者甚至是出家人受了比丘戒,你受什么样的戒法,就好好的去持,一心一意的、一丝不苟的把这个戒法都能够落实、都能够做到,这样恭恭敬敬的依佛的教诲去做,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你那个敬慎的心就出来,一切都能恭敬,举手投足都会想到有没有违犯佛陀的教诲。

当你恭敬谨慎到一定的程度,心就能得定了。

所以持戒最后它的结果是能得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戒律要愈精细愈好。

蔡礼旭老师:修学六和敬四众同修分享

蔡礼旭老师:修学六和敬四众同修分享

我剛到大陸的時候給他們上課,結果同修,比方說他今天在想一件事情,結果我講課的時候就講到他,然後他們下去就開始傳,蔡老師有他心通,然後傳到最後變成什麼?「你什麼都不用跟蔡老師講,他什麼都知道。」其實我什麼都不知道,然後就變成他們有什麼事都不跟我講。結果我做領導要做決策,我什麼都不知道,我鐵定做錯決策,決策一錯很多事情就白做了,人力、物力、財力白做了,所以決策的錯誤比貪污還嚴重,那個損失更大。而我很慚愧在哪裡?你做為一個領導,要學堯舜禹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他做領導的時候,生怕別人不給他提意見,趕緊召集,我還有什麼不足?你趕緊告訴我。他還求人家告訴他。只有那個紂王、夏桀,誰都不准講話,都聽我的,結果他就亡了。所以領導者要很理智,在君臣關係當中應該是讓他們多提意見才對,而且一提意見太好了,不提意見沒有辦法跟他交流,一提意見他提對了,阿彌陀佛!讓我少造一些業,謝謝你。他提的是一個角度,我看的是另外一個角度,一討論,彼此看事情的能力提升了,方方面面藉這個事情愈看愈圓滿。假如他提錯了,正是我提醒他的時候。所以讓下屬能夠從方方面面提意見,這是太重要的事情,所以沒有觀察到這個,我們可能就誤了很多跟下屬充分交流,進而做好決策的一個機會。
所以我們成名之後,對一切的人能不能做到這樣子禮敬?以至於是我們自己在當領導的時候,我們對下屬能不能禮敬?假如不能禮敬,那這一條也沒有持到。我自己的經驗上,也沒有在大的團體單位做過,所以自己當領導之後就隨性,不知道組織它是有層級的,你要一級一級去分層去照顧。自己隨性就跳過去交代事情,一跳過去了,中階主管他就很受傷,這個蔡老師都沒有給我知會一聲,久了以後他又敢怒不敢言,就憋住了,憋到最後中醫一把脈,氣血兩衰。包含身邊的人,我們都沒有好好照顧他,把他們給累壞了,他們都是父母的信任、全家的信任,把他送到我的身邊,我假如不盡心盡力照顧好他的身體跟他的修學,那我怎麼對得起他父母的信任?所以這個當領導的,師父常常提醒「君、親、師」非常重要,而其實君親師的精神跟《妄盡還源觀》講的四德,其實那個精神是非常相應的。所以我們首先自己做領導者一定要禮敬,第一個是對人要能禮敬,而且是對一切人。

佛教“六和敬思想”的启示

佛教“六和敬思想”的启示

版权人:未知摘录于浅草导游俱乐部佛教“六和敬思想”的启示人们喜欢拿和尚说团队,但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寺庙中是如何看待团队精神的。

例如,对于被奉为团队合作典范的“唐僧团队”,就存在误解。

很多人将“西天取经”作为这个团队的目标。

实际上,西天取经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他的目的在于把印度佛经取回来,翻译、整理,之后再寻找到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

取经只是整个过程当中的一个环节。

就好比企业当中有生产部、市场部、销售部之分,各个部门需要互相合作。

如果产品只是生产出来了,而没有最后销售出去、回收货款,这能算是实现目标了吗?我想,每个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各部门之间互相扯皮,甚至冲突的情况,原因大概都与此有关。

在寺庙中,为了维护长远的共住与和谐,组织要有一个机制来做两件事:一、宣扬核心,保持组织的核心凝聚力;二、捋顺管理关系,以保持管理的畅通。

这两件事可以分成三个方面的内容:佛教的世界观、共住的道德规范以及“六和敬”思想。

“六和敬”思想,是世界三大语系——巴利语、汉语、藏语系佛教的共同依止依止:佛教术语,其本意是“依存而止住”,或以某种事物为所而止住。

在佛教寺院里,新学沙弥必须依止于教授师和羯磨(行为规范)师,系统学习教诫和教理。

,也是团结与合作的基础。

要真正地了解“六和敬”的实质内涵,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和敬”的概念。

“和敬”是之于自己和他人两个方面来说的。

所谓“和”,就是“外同他善”;而所谓“敬”,则是“内自谦卑”。

“六和敬”思想具体说来:第一和:身和同住丛林清规是僧团的生活规约,是当代三大语系佛教的所有寺院僧团所共同遵守的。

僧伽制度通过《寺院规约》,使“六和思想”制度化。

制度规定,置身寺院僧团中,大众同住,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首先要杜绝的行为,就是肢体上的直接冲突。

“身和同住”原则地要求僧团内的每一个人各安其分、各守其责(岗位和职责)。

也只有如此,寺院管理的运作才能顺利无碍。

当然,企业行为也绝不能例外。

2024年修行五年的心得体会和效果范文(2篇)

2024年修行五年的心得体会和效果范文(2篇)

2024年修行五年的心得体会和效果范文在现代社会中,修行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修行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时间、耐心和不断努力。

在我的修行旅程中,我已经付出了五年的时间和努力,通过不断思考、实践和反思,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和效果。

首先,修行让我更加敬畏自然和生命的奇迹。

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把生活过得太快,忽略了身边的美丽和价值。

而通过修行,我开始慢下来,仔细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灵性。

我开始更加珍惜每一天,意识到生活的宝贵和独特性。

我明白了生命的脆弱与可贵,学会了感恩和珍惜。

其次,修行使我心灵更加宁静。

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和压力下,我们很容易被外界的杂音和纷扰所影响,心灵常常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

通过修行,我学会了如何平静心绪,如何与内心对话,如何观察和释放那些无用的思绪。

我学会了透过表面的喧嚣和浮华,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第三,修行让我更加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放在了次要位置。

然而,通过修行,我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健康和状况。

我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注重休息和睡眠。

我也学会了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如何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五年的修行中,我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我感到更加有活力和充满动力。

第四,修行让我更加关注他人和社会。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不仅关注自己的内在世界,也开始关注他人和社会的需求。

我学会了如何倾听他人的困惑和抱怨,如何以慈悲和善意回应他人的需求。

我参与了一些公益活动和志愿者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影响,为社会做一些贡献。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我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

最后,修行让我更加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短处。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不断遇到挫折和困难。

然而,我开始学会接受自己的失败和错误,而不是用自我批评和自责来折磨自己。

我明白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性,而这些不足和局限正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修六和敬

修六和敬

修六和敬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十善: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

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六和:六度:"第一是布施(Dqna),有三种: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包括身外的财物和自身的头目手足和生命;凡保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怖畏的叫做‘无畏施’;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法施’。

第二是持戒(S]la),戒也有三种,即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

菩萨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

第三是忍(Khanti),即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

第四是精进(Viriya),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

第五是禅定(Samqdhi)即打坐参禅。

第六是般若(Pa``q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

""1、施度(檀波罗蜜或檀那波罗蜜):总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

谓菩萨由修布施,能对治悭吝贪爱烦恼,与众生利乐。

2、戒度(尸波罗蜜或尸罗蜜):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谓菩萨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断身口意一切恶业。

3、忍度(羼提波罗蜜):谓菩萨由修忍度,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即能断除瞋恚烦恼。

4、精进度(毗梨耶波罗蜜):谓菩萨精励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对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

5、禅度(禅度波罗蜜或禅那波罗蜜):止观双运名禅,亦名静虑、三昧、三摩地、定。

谓思维真理,定止散乱,心一境性,调伏眼耳等诸根,会趣寂静妙境。

有四禅、八定及一切三昧等。

6、慧度(般若波罗蜜):谓通达诸法体性本空之智。

及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慧,能对治愚痴昧无知(无明)。

(任杰)"。

学习《六项精进》的心得体会

学习《六项精进》的心得体会

学习《六项精进》的心得体会《六项精进》这本书是由印度佛教徒辛哈鸠摩所著,介绍了六种方法来提高个人修行和追求内心平静的能力。

下面是我学习《六项精进》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对于生活中的欲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强调了欲望是人类不满足的根源,而欲望的陷阱往往让人无法真正感到满足。

通过学习《六项精进》,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欲望,学会了放下一些不必要的欲望,只追求真正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

我发现,当我不再被欲望所束缚时,我的内心更加平静,生活也更加简单和快乐。

其次,我对于自我反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书中提到了修行者应该时刻保持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观察,以便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好地修行。

通过自我反观,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时候会掉入消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中,比如忧虑、焦虑、埋怨等。

通过反观,我开始努力改正这些消极的习惯,用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来代替它们。

我逐渐学会了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以更加宽容的心态来对待自己。

第三,我开始更加注重正念的培养。

正念是在当下全神贯注的一种状态,通过正念,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每一刻的存在。

通过学习《六项精进》,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时候都是处于自动模式下生活,没有真正地体验当下的存在。

我开始通过正念练习,比如冥想、观察呼吸等,来培养对自己内心和外在环境的觉察力。

我发现,当我能够时刻保持正念时,我更加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享受每一个瞬间。

第四,我对于善行和慈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书中提到了修行者应该不断地进行善行和慈悲的实践,以造福自己和他人。

通过学习,《六项精进》,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行为带来的影响,尽量做到对他人友善、关心和帮助。

我发现,当我能够从内心深处去关注他人时,我不仅能够让别人感到温暖和幸福,同时也能够让自己感到更加满足和快乐。

善行和慈悲的实践不仅能够提升个人修行,还能够为整个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第五,我对于戒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明确强调了要修行者要遵守戒律,不违背道德的原则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一位老菩萨修[六和敬]的心得体会]
《张菩萨敬修六和的心得体会》
昨天我们学习会共修的讨论中,张松江菩萨老师对大家分享了他在学习六和敬当中的体会:他说:
六和合对一个学道的人至关重要,时植末法,我等能有缘在虎山道场得以弘传,正是显我们三世有幸得此妙法,上海一位老菩萨修[六和敬]的心得体会。

何以故?因修此能转六尘、六根、六识为---大圆镜智。

成就道果的资粮。

何乐不为、何乐不学?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或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若我们在“和”字前面加个不字,那糟了,往下看看,身不和,入不了西方,口不和吵架闯祸;意不和,鬼头鬼脑,戒不和不像道人,见不和,人头像长个角,利不和睡觉不安稳。

所谓时至末法,人心不和,所致灾难也多,这是从外面来讲;若从我们每个人内在的身心来讲,那也更糟,何以故?人的身心不和,生理杂乱,百病丛生,胰岛素杂乱--糖尿病,心肺杂乱--血压升高:呼吸困难,心肌梗塞,脑供血不足。

然而人的六尘、六根、六识不和,那就更加糟了。

六识不和精神有病,乃至老年痴呆,六根不和,残障不全,心得体会《上海一位老菩萨修[六和敬]的心得体会》。

六尘不和,永堕凡界受苦无边,不能自拨。

若学道人持此六和,就六六大顺。

身和与法相应,往极乐国。

口和老小无欺,人人开心,意和受人尊敬,戒和像个道人。

见和同一往西方。

利和心态无骄不躁,那不是很好吗?
和的解读就是和人能结合在一起而快乐。

不和,得一个闷闷不乐,何苦?所以我们应该协助道场弘传六和敬,宣传学道的人要以六和敬团结一致,产生互动,与各位佛友分享法乐,增强凝聚力。

愿以我们一起念佛的力量传遍法界。

求世尊和诸佛菩萨共同慈悲加持结缘,慈悲加持法界每个角落。

慈悲接引每一个如母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将末日的灾难降到最低点。

我们修心的人好比那种子,众生好比土地,我们到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众生结合起来,在人生心中生根开花!
智海(老菩萨)2011.农历二月初11.
我们大家都赞叹老菩萨的修为,是真正把六和敬融入日常生活的修行。

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学习。

感恩老菩萨教诲,并祝愿他继续化育这一方土地,使人心得安乐。

愿有更多的人来学习六和敬
amt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