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安全格局
景观生态学重点

Adobe Acrobat 7.0 Professional景观生态学重点及参考答案(特此感谢雷威、朱虹、汪峰、邓朝松、郑永锴总结参考答案,鼓掌!!!!)1.名词解释①景观:在较大、中度尺度以及具有空间异质性的较小尺度的区域,都可视为景观;是一定的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具美学方面的特征。
④景观结构成分:在生态学性质和地理学中性质各异,而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的景观要素。
⑦景观连接度:景观中各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
一方面取决于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斑块之间生物种迁徙或其他生态过程进展的顺利程度来反映。
①干扰斑块:由于局部干扰而形成的斑块。
④残存斑块:大面积干扰后残存下来的局部未受干扰的自然或般自然斑块。
⑥边缘效应:景观单元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显著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⑦景观孔隙度: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
④生态交错带:指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
⑤景观边界:指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①景观格局: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和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景观中存在某种潜在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它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的局部,其所处方位和空间联系共同构成。
①景观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⑦空间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数量和比例、形状、空间分布及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邻接关系所决定的空间不均匀性。
③时间异质性:作为空间某一点不同时间景观结构和组分变化的量变。
④景观破碎化:景观中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面积减小、斑块数量增加的变化。
⑤景观多样性:特定区域中景观要素及其空间结构类型、格局、过程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④中继站:在链路上某一地点,传输设备的集合。
⑨景观生态流:物质、能量、物种和信息在景观中毗邻的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或运动。
③景观阻力:①干扰: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1.特罗尔(Troll)祖师爷德国地理学家2.景观概念:范围、异质性狭义上:指几十平方千米到几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上: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3.景观的基本特征:异质性、相互作用、栖息地、中等尺度、多重价值1)生态系统的聚合(即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2)组成景观的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作用和影响。
3)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4)中等尺度: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
5)多重价值:具有一定的自然和文化特征,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多种价值。
4.景观要素概念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空间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其每一个组成单元(生态系统)即为景观要素(或景观结构成分)。
5.景观结构成分:斑块、廊道、基质6.景观生态学概念: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变化、及其规划与管理的一门宏观科学。
7.景观生态学形成的理论基础(重点掌握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其应用、复合种群理论与源—汇模型)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在研究海洋环境中岛屿上的物种成分,数量及其变化过程时提出来的。
该理论把物种或种群定居和灭绝作为基本过程来研究,认为岛屿上的物种数目(多样性,丰富度)与岛屿的面积,孤立程度,年龄有关,并且受迁入和灭绝两个过程控制。
岛屿的面积效应:在生物群落里,物种的多样性随岛屿面积的增大而增加。
岛屿的距离效应:靠近大陆的岛屿的物种数量要高于远离大陆的岛屿。
复合种群理论复合种群理论复合种群是指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繁殖体或生物个体的交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亚种群组成的种群系统。
两个基本要点一是亚种群频繁的从生境斑块中消失二是亚种群之间有繁殖体或个体的交流,从而使复合种群在景观水平上表现出复合稳定性。
源—汇模型源种群:出生率高于死亡率,且迁入率高于迁出率的种群汇种群:指出生与死亡之间的平稳为负值,幼体的出生无法补偿成体的死亡的种群。
景观生态原理 王云才 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王云才考试复习资料1.景观: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2.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变化及其规划与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
3.景观生态规划:指将生态性原则与景观规划相结合的科学规划方法,主要是通过景观格局——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
在景观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最优利用方案、对策及建议的景观规划途径。
4.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选择合理的指标,对景观环境和景观资源进行适宜性分析,以确定利用方式和发展规划,从而划分景观资源一景观环境的适宜性等级,达到资源与环境的最优化。
5.景观生态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同的景观斑块、廊道、基质在空间上形成的景观镶嵌体的特征。
6.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发挥关键性作用的格局,即在景观中都存在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他们是由景观中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组成,要有效地实现控制和覆盖,必须占领具有战略位置关键性的空间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这种关键性的空间元素、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即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7.景观规划设计: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借助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改变现有的现行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
8.生物通道是联系斑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通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间的连通性也影响着斑块间物种、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交流。
通道最显著的作用是运输,它还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对十生物群体而言,通道具有隔离带和栖息地等多种功能。
9.景观敏感度是指在人与景观相互作用以及人对景观认知的过程中,景观处在一个极易发生变化并呈现在景观及其环境系统中的特征。
景观敏感度通常包含景观生态敏感度、景观认知的景观视觉敏感度和景观建筑及其环境敏感度三个方面。
10.景观生态分析界定为在以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为基本手段的生态调查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基于景观要素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特征,反映景观格局与过程之间相互头系为基本目的的景观要素的生态分析。
北大景观设计学考研专题:反规划

反规划的
实践意义
4.3
1999年的《北京宪章》中把我们这个时代称作“混乱的城市化” 时代。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在毁掉一个作为城市母体的生命土 地的同时,我们并没有用我们的智慧去建设一个高效的城市肌体。 相反,我们却看到了一个个结构畸形、功能混乱、行动别扭、体 态丑陋的城市怪胎。世纪之交的中国城市不但继承了西方工业化 时代的城市问题,并且还附加了中国这个时代特有的城市弊病, 包括:机械的功能区划带来城市效率低下,交通对小汽车的依赖, “化妆”的城市代替功能的城市,休憩系统的破坏,等等。 在城市的所有功能中,居住和生活是首要的功能,其它功能 本质上都是为了人的生活而发生。当今中国城市结构混乱和功能 低效的原因在于我们有意无意地从根本上忘却了建设城市的居住 和生活目的。那么,依据什么来建立一个城市和谐的结构和功能 的关系? 生态服务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最根本的依赖,和谐的城市结 构和功能关系和“宜居性”最终来源于人和土地的和谐关系。任 何一个脱离土地和人的本质需要的理想城市模式,都不能实现这 样一种和谐。
挑战之三:关于城市结构和功能
4.4
城市的特色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历史人文景观和城市建筑风貌, 她最终来源于地域景观的自然过程和格局,以及人对它们的适应; 适应的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时间使这种适应过程淀积为乡土文 化景观或历史文化遗产。所以,解读和重塑城市风貌,必须从认 识地域的自然过程和格局入手,也必须从人地关系、从当地人对 土地的格局与过程的适应机制入手,并最终归于重建当地人地关 系的和谐。 面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我们习惯于采用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的办法,结果,只能使城市的整体生存状态日趋恶化。“反规划” 强调用一种全面系统的空间规划途径,来综合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现安全和健康的城市。
反规划的
景观安全格局研究综述

第 3 卷第 4期 l
20 0 8年 8月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I e o g la Fo e ty I e tg to n De in nn rM n o i r sr nv si ain a d sg
v 13 . . o . 1 NO 4
1 景 观 安。
1 1 景观 安全 格局 的概 念 .
为 进 一 步 将 景 观 生 态 学 应 用 于 景 观 规 划 的 实
景观安全格局 ( P 是判别 和建立 生态基础设 s)
施 的一 种 途径 , 途 径 以景 观生 态学 理 论 和方 法 为 该
s a e s c r y p t r s v r mp r n o h c l gc lp a n n fln s a e a d e oo ia e u i c p e u t a t n i e i o t t rt e e oo i a ln i g o d c p n c lgc ls c r y i e y a f a t
JANG i a I Gu — u n,XU T a in—s u h
( o tw s F rs yC l g ,K n n 6 0 2 ,C ia Suh et oet ol e u mi r e g 5 2 4 hn )
Ab t a t : e c nc p in a e e r h meh dso a d c p e u t te n we ep o wa d,a h s r c Th o e to nd r s a c to fl n s a e s c r y patr r utfr r i nd t e c re e e o u r ntd v lpme i a in i o nd a o d we e i r d c d,i ho d t a h td f lnd ntst to n h me a br a r nto u e u ts we h t t e su y o a —
景观安全格局

摘要:景观中有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被称为生态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s,简称SP), 他们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性的局部,位置和空间联系所构成。
SP对维护或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异常重要的意义。
SP的组分对过程来说具有主动,空间联系和高效的优势,因而对生物保护和景观改变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的空间运动和栖息地的维护需要克服景观阻力来完成. 所以,阻力面(流动表面)反映了生物扩散和维持的动态. SP可以根据流动表面的空间特性来判别。
一个典型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由源,缓冲区,源间联结,辐射道和战略点所组成,这些潜在的景观结构与过程动态曲线上的某些门槛相对应。
本文揭示了一般流动表面模型的点和线的特征与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中的景观结构间的关系,证实了生态过程动态与趋势中某些门槛值的存在以及应用这些门槛值定义SP的可能性。
SP可作为捍卫生物安全,维护生态过程的相对高效的空间战略。
关键词:景观安全格局,生物保护,生态规划,景观生态,空间分析引言有一些基本的景观改变和管理措施被认为是有利于生物保护的,包括核心栖息地的保护、缓冲区、廊道的建立和栖息地的恢复等(Frankel and Soule, 1981; Harris, 1984; Noss and Harris, 1986; WRI et al. 1992; Smith and Hellmund, 1993; Forman, 1995;俞孔坚,李迪华,1997)。
问题是如何定义缓冲区,如何设廊道或在何处引入栖息地斑块,才能最有效地影响生态过程,实现生物保护目的。
这些问题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规划以及更大范围内的景观或区域生态规划都具有战略意义,而在国际上引起重视。
比较而言,有两类生态过程,垂直生态过程和水平生态过程。
前者发生在某一地域单元之内,过程之状态直接反应其所依赖的资源的分布,如发生在某一地域单元内的地质,水文,植被和动物群落之间的生态过程。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与风景旅游区规划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与风景旅游区规划作者:沈明摘要:风景旅游区一方面需要满足人类享受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担负着生物保护的责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地理区域,只有抓住对区域内生态过程有控制意义的关键部位或战略性组分,才可以使区域生态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发展。
本文用景观生态学的知识探讨风景旅游区的生物保护问题,主要是通过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法来指导风景旅游区的规划。
关键词:景观安全格局;风景旅游区;保护Landscap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and the Planning in Natural Scenery Tour AreaAuthor: ShenmingAbstract: Natural scenery tour area can not only fulfill the demands of people for nature, but alsois the area to protect biology. In such an complicated area, we must catch hold of the key and strategic places in the ecological processes to control and develop the ecology of the area. This article used the knowledge about landscape ecology, discussed the problems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the guidance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to the programming of the natural scenery tour area.Keywords:Landscap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Natural scenery tour area; Conservation1引言风景旅游区是由许多相互联系、依存和制约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是以纯自然的,或以自然景观为主,有少量人文活动附着物的可供人们旅游的区域[1]。
景观生态学基础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青岛理工大学

第一章测试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A:对B:错答案:A2.生态系统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A:对B:错答案:A3.生态系统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和恢复力实现的。
()A:对B:错答案:A4.相对于其他生态系统来说,风景园林生态系统开放性很大,更依赖于外界物质和能量,一旦外界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停止,风景园林生态系统便会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力向进行,而不是按照人为设计的策观发展:也正因为这样,园林中才有“三分种植,七分养护”“的说法。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狭义景观指的是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尺度上,为人类或生物所感知,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A:对B:错答案:B2.景观要素是景观中相对均质的空间单元,单元内部存在相对一致性,当然这种相对一致性不仅仅是外貌特征,也包括内部的主要生态过程,如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物种的运动等。
()A:对B:错答案:A3.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变化及其规划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A:对B:错答案:A4.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包括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以及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
()A:对B:错答案:A5.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包括整体论与系统论、等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渗透理论和空间镶嵌和斑块动态理论。
()A:错B:对答案:B第三章测试1.斑块指的是外貌和属性与周围景观要素有明显区别,且空间上可分辨的非线性景观要素。
也称为镶嵌体、缀块、嵌块体等。
()A:对B:错答案:A2.根据斑块的起源或成因,植物园属于()。
A:引入斑块B:残存斑块C:环境资源斑块D:干扰斑块答案:A3.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多宽的廊道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合适时,可以有一个精确而又合乎所有条件的廊道宽度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景观中有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被称为生态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s,简称SP), 他们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性的局部,位置和空间联系所构成。
SP对维护或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异常重要的意义。
SP的组分对过程来说具有主动,空间联系和高效的优势,因而对生物保护和景观改变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的空间运动和栖息地的维护需要克服景观阻力来完成. 所以,阻力面(流动表面)反映了生物扩散和维持的动态. SP可以根据流动表面的空间特性来判别。
一个典型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由源,缓冲区,源间联结,辐射道和战略点所组成,这些潜在的景观结构与过程动态曲线上的某些门槛相对应。
本文揭示了一般流动表面模型的点和线的特征与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中的景观结构间的关系,证实了生态过程动态与趋势中某些门槛值的存在以及应用这些门槛值定义SP的可能性。
SP可作为捍卫生物安全,维护生态过程的相对高效的空间战略。
关键词:景观安全格局,生物保护,生态规划,景观生态,空间分析引言有一些基本的景观改变和管理措施被认为是有利于生物保护的,包括核心栖息地的保护、缓冲区、廊道的建立和栖息地的恢复等(Frankel and Soule, 1981; Harris, 1984; Noss and Harris, 1986; WRI et al. 1992; Smith and Hellmund, 1993; Forman, 1995;俞孔坚,李迪华,1997)。
问题是如何定义缓冲区,如何设廊道或在何处引入栖息地斑块,才能最有效地影响生态过程,实现生物保护目的。
这些问题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规划以及更大范围内的景观或区域生态规划都具有战略意义,而在国际上引起重视。
比较而言,有两类生态过程,垂直生态过程和水平生态过程。
前者发生在某一地域单元之内,过程之状态直接反应其所依赖的资源的分布,如发生在某一地域单元内的地质,水文,植被和动物群落之间的生态过程。
在处理这种垂直生态过程时,景观规划专业已发展了一整套完整的生态规划方法,集中体现为适宜性和可行性分析模型,它最早可以追溯到生态和规划家Patrick Geddes 或更早(见Faludi, 1987; Steiner et al 1987)。
这一模式到I. McHarg (1956,1981)发展到了高峰,并被称为"千层饼"模式。
对垂直生态过程的控制可以直接通过资源本身的改变来完成。
水平生态过程则是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流动或相互作用,如物种的空间运动,干扰和灾害的空间扩散。
他们的空间动态很难通过"千层饼"模式来表达。
生态学家和地理学家发展了众多的模型来描述水平生态过程(见Olsson, 1965, Bartlett, 1975; Sklar和Costanza, 1990),如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 和潜在模型(Potential model)。
更具体的模型诸如树木种子的扩散模型(Johnson, 1988; Frelich 等1993)。
虫害扩散和火灾漫延模型(见Sklar and Costanza, 1990)。
这些模型都可以形象地用潜在表面(Potential surface,Warntz, 1966)或趋势表面(Trend surface)(Chorley and Haggett, 1968)通过等值线来表达,如表示动物空间运动的潜在可能性和可达性表面(Surface of accessibility)。
所以,要改变景观以控制水平生态过程,一条可能的途径是通过潜在表面判别和设计某种高效的景观格局。
在19世纪Reech等人工作的基础之上,理论地理学家Warntz对流动表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1957, 1966, 1967)。
他将表面用四种点的特征:峰(Peak)、陷(Pit)、关(Pass)和鞍(Pale);两种线的特征:谷线(Course)和脊线(Ridge);以及三种面的特征:即丘(Hill)、洼(Dale)和域(Territory)来描述。
这一点、线、面模型是基于流动过程来建立的,反映流的聚合、离散关系,因而在景观生态分析和景观改变中有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景观生态学以研究景观格局与水平生态流之间的关系为目的(Forman and Godron, 1986, Turner, 1989, Forman, 1995),但正如有学者所批评的,关于景观生态的研究或多或少地只研究生物与已存在于景观中的某一元素(如斑块、廊道等)之间的关系(Laver and Haines - Young 1993),或只记载已存在的景观元素和格局。
少数例外之一是Knaapen等人(1992)的研究,他们提出了用最小累计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CR)来作为景观改变的依据。
采用这一技术,研究人员建议将新引入的斑块设计在低阻力区域。
以便能更有效地实现生态保护的功能。
这项研究的贡献在于其认识到生物空间运动的潜在趋势与景观格局改变之间的关系。
但更系统的研究还待进一步开展。
系统地研究(流动)表面特征与生态改变格局之间的关系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种系统研究可能会回答篇首所提出的问题,即:如何在景观中划分生物保护缓冲区,如何建立廊道,如何建立保护斑块等。
因而在生物保护,景观和区域生态管理和规划等诸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假设:景观中存在着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它们由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所构成。
这种格局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这种格局被称为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s,简称SP,Yu, 1995a-c, 1996,1997a-b)。
本文进一步设想:通过对生态过程潜在表面的空间分析,可以判别和设计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从而实现对生态过程的有效控制。
本文将以广东丹霞山风景区内的生物保护规划为例,探讨生态安全格局的理论与方法。
案例本身只作为说明用,用于实际保护工作之前还需作进一步实地观察。
2. 方法论2.1 景观安全格局概念不论景观是均相的还是异相的,景观中的各点对某种生态过程的重要性都不是一样的。
其中有一些局部,点和空间关系对控制景观水平生态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如上所述,这些景观局部,点及空间联系构成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它们是现有的或是潜在的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在一个明显的异质性景观中,SP组分是可以凭经验判别到的,如一个盆地的水口,廊道的断裂处或瓶颈,河流交汇处的分水岭(Merrian, 1984, Forman 和Godron, 1986; Forman,1995;Harris, 1984 )。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SP组分并不能直接凭经验识别到。
在这种情况下,对景观战略性组分的识别必须通过对生态过程动态和趋势的模拟来实现。
SP组分对控制生态过程的战略意义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主动优势(Initiative):SP组分一旦被某生态过程占领后就有先入为主的优势,有利于过程对全局或局部的景观控制。
(2)空间联系优势(Co-ordination):SP组分一旦被某生态过程占领后就有利于在孤立的景观元素之间建立空间联系。
(3)高效优势(Effeciency):某SP组分一旦被某生态过程占领后,就为生态过程控制全局或局部景观在物质,能量上达到高效和经济。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效优势是SP的总体特征,它也包含在主动优势和空间联系优势之中(Yu, 1996a)。
以生物保护为例,一个典型的安全格局包含以下几个景观组分(Yu, 1995a-b,1996a):1.源(Source): 现存的乡土物种栖息地,他们是物种扩散和维持的元点。
2.缓冲区(Buffer zone): 环绕源的周边地区,是相对的物种扩散低阻力区。
3.源间联接(Inter-source linkage):相邻两源之间最易联系的低阻力通道。
4.辐射道(Radiating routes):由源向外围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
5.战略点(Strategic point):对沟通相邻源之间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跳板"(Stepping stone)。
除了辐射道和战略点以外,SP的其它景观组分在景观生态学及生物保护学中多有论及。
本论文的讨论重点是如何根据生态过程动态表面的空间特征来判别这些潜在的战略性景观组分,以指导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改变。
2.2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识别步骤:2.2.1 第一步:源的确定在大多数情况下,景观生态规划的保护对象是多个物种和群体,而且它们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充分反映保护地的多种生境特点。
在区系成分调查的基础上,可以确定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物种和相应的栖息地(源)。
2.2.2 第二步:建立阻力面物种对景观的利用被看作是对空间的竞争性控制和覆盖过程。
而这种控制和覆盖必须通过克服阻力来实现。
所以,阻力面反映了物种空间运动的趋势。
如前所述,有多种模型可以用于阻力面(趋势面)的建立。
本文的案例研究中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简称MCR(Knaapen 等1992、Yu、1995a)来建立阻力面。
该模型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即源、距离和景观介面特征。
基本公式如下:i=mMCR=f minΣ (Dij×Ri)j=n这一公式根据Knaapen等人(1992)的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中常用的费用距离(Costdistance,如ESRI,1991)修改而来。
其中f是一个未知的正函数,反映空间中任一点的最小阻力与其到所有源的距离和景观基面特征的正相关关系。
Dij是物种从源j到空间某一点所穿越的某景观的基面i的空间距离;Ri是景观i 对某物种运动的阻力。
尽管函数f通常是未知的,但(Dij × Ri)之累积值可以被认为是物种从源到空间某一点的某一路径的相对易达性衡量指标。
其中从所有源到该点阻力的最大值被用来衡量该点的易达性。
因此,阻力面反映了物种运动的潜在可能性及趋势。
2.2.3 根据阻力面来判别安全格局阻力面是反映物种运动的时空连续体,类似地形表面。
阻力面可以用等阻力线表示为一种矢量图(图1)。
用理论地理学家Warntz的术语(1957,1996,1967),这一阻力表面在源处下陷(Dip),在最不易达到的地区阻力面呈峰(Peak)突起,而两陷之间有低阻力的谷线(Course)相联,两峰之间有高阻力的脊线(Ridge)相连。
每一谷线和脊线上都各有一鞍(在这里我们不仿把Pass和Dale两者都称为鞍),他们是谷线或脊线上的极值(最大或最小)。
根据阻力面,进行空间分析可以判别缓冲区、源间联接、辐射道和战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