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绪论

合集下载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历史教育现象应该是很久以前就出现的,它是与()出现的。

2.那时,历史知识的传授主要是()的方式进行,或者用()等符号记载下来。

3.历史教育现象在人们创造出文字之前的()里就已经出现。

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在()时期,国家政府机构里就有了()。

5.孔子创办(),提出()的教育思想,编订了()等书作为教材。

6.西汉武帝时,把()这五种书列为“五经”,作为()的教科书。

7.我国有()等不同体例的各种史书。

8.()的学校教育传入我国,我国学校开始独立的开设()。

9.民国时期,我国开始创办(),这时才有了()的内容。

10.(),我国真正系统的、完整的开设()课程。

11.(),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先生翻译的美国()先生的专著()。

当时,我国就设立了基本上是()的历史教学法的课程。

12.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教育方面采取了向()学习的()的做法。

13.1955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翻译的()的( )。

14.由( )邀请来的著名教法学专家()先生,认为当时的北京第二女子中学的()老师的课讲得最为规范。

15.(),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北京教育学院历史系、天津师范学院历史系联合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高等师范院校用的(),并编写了(),于()年在北京出版,这是我国学者独自编写并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历史教学法的教科书。

16.(),由于友西主编,叶小兵、赵亚夫参与著述的()正式由()出版,()进行了第一次修订,()是第二次修订。

17.关于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有()等多种看法。

18.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

19.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具体地说,就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把今天的历史课程标准称作()。

20.历史教学大纲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制定,教科书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编写、印刷、发行。

这就是大家所说的()。

现在全国各地呈现出()的现象。

01总绪论

01总绪论

总是找到隐逸和入道式的适意的精神家园,男女钟情经历波折都是
终成眷属,即便是被王国维推许为“置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的《窦娥冤》《赵氏孤儿》,也还是添加了个解冤、报仇的“尾 声”,给观众以心理的安慰和生活的信心。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六、世界交流和影响
▪ 中国古代文学在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进程中,与世界多个国家 的文学是有交流的,既有引进、接纳,也有输出和相当的影 响。
▪ 一、先秦:浑融辉煌的文学源头 ▪ 二、两汉:辞赋蔚兴,传记文学的成立和诗体的整合 ▪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批评理论的兴起和文学审美的提升
▪ 四、隋唐五代:诗的黄金时代
▪ 五、宋代:诗词文并行,以词称盛 ▪ 六、元代:通俗文学兴盛,戏曲最盛
▪ 七、明代:小说兴盛,新旧文学思潮交争
▪ 八、清前中期:集历代文体之大成的文学景观 ▪ 九、晚清:旧文学的新变与新文学的呐喊
神话
诗经
楚辞
汉赋
古诗
唐诗
宋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四、文学史的方法是历史的和美学的统一
▪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既是一种历史,也就应当具有史学史 书的属性。 ▪ 文学史和一般史学著作又有不同。文学史研究基本上是历史 的动态的文学批评,通过历史的和审美的文学批评,建构文 学的历史书写。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一、历史悠久、文类繁多而代有所胜
▪ 在这悠久的历史里,中国文学伴随着社会文明一直在生生不 息地生长,日益繁富,没有停滞,没有缺位,没有中断,不
时地放出浩大亮丽的繁荣景像,相继蜂拥而出的作品浩如烟
海,即便经过历史的筛迭、淘汰,流传至今的篇幅不同的文
体之多,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不能比拟的。

中国历史文选参考书目

中国历史文选参考书目

内容绪论(2课时)重点与说明:本绪论重点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开设目的、授课方式、学习方法等问题,从思想引起高度重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历史和历史要籍二、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开设目的三、本门课程授课方式和学习方法思考题:1.试述历史与历史要籍的关系。

2.制定一个你学习本课程的计划。

参考书目:1.柴德赓著《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 1982年2.张舜徽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解题》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4年3.杜泽逊著《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 20001年4.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6年5.《辞海》/《辞源》/《康熙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6.《中国历史纪年》荣孟源编三联书店 1956年第一编考古文献(6课时)重点与说明:本章重点向学生介绍考古文献资料的基本情况以及几种考古文献资料,并通过具体选文感知考古文献资料,其难点在于甲骨文、金文古文字的释读和它们的史料价值的分析。

一、考古文献概述1.甲骨文2.金文3.简牍帛书与敦煌文书二、文章选讲(1)《武丁卜辞二则》(2)《大盂鼎铭》(3)《利簋》思考题:1.为什么说甲骨文、金文具有史料价值?2.简述甲骨文、金文的文字特点。

3.简述甲骨卜辞的结构特点。

4.翻译:《武丁卜辞二则》、《大盂鼎铭》、《利簋》参考书目:1.《甲骨文合集》胡厚宣中华书局 1979年2.《殷周青铜器通论》容庚、张维持著科学出版社 1958年3.《西周铜器断代》陈梦家《考古学报》9——14期(1955.12——1956.12)4.《简牍学研究》(第一辑)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6年5.《敦煌文书与唐史研究》刘进宝著台湾叶文出版社 2000年5.《敦煌历史文化》刘进宝著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0年第二编纪传体类(22课时)重点与说明:本章在要籍部分重点向学生讲授纪传体史书的总体情况以及重点史籍的基本内容;在文选部分通过对特色选文文意的疏通、字词的辨析、语法的分析,从而达到准确理解和运用文献史料的目的。

中国古代史前言

中国古代史前言

元谋人的牙齿化石
元 谋 人 遗 址 地 貌 元谋人使用石器
蓝田人
● 上世纪60年代在陕 西省蓝田县的公王岭 和陈家窝两地发现的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直 立人化石。 ● 发现头盖骨和下颌 骨。
● 距今约70万年
“南京猿人”头骨
成功复原
(据新华社2003年2月25日报 道)举世瞩目的“南京猿人”一 号头骨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 揭开面纱。———她竟是一位年 仅20多岁的美丽女子!
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古代史》
• 借鉴功能
• 教育功能
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可增 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教育,尤其是 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文化更是爱国主义的最 好素材。
良好的道德品德的教育。
• 认识功能 。
4、怎样学习中国古代史
1、要掌握基本的史识、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 郑天挺曾说过:“我们要以时为经,以事为 纬,把人物、制度贯穿其间。”
中国古代史前言
绪言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专业的一门专业 基础课。每一门学科往往要回答三个W, 即:what why how,历史学则要学习5个W: when where who what why。绪论中也 主要3个W,即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历 史?和怎样学习历史三个问题。
1、什么是历史?
• 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史”:“史者, 记事者也,从右,持中;中,正也。”
第一章 中国的原始社会
(约 200万年前~前2070年)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文明起源最早的国家 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在人类历史上具有 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发现众多石器时代的文化遗 址, ( 包括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 ) ,犹如满天 星斗分布在祖国的大地上。这些灿烂的石器时代的文 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先民的聪明才智和他们的意识形 态及社会生活。中国先民用他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创 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中国古代史题库

中国古代史题库

1.1中国古代史绪论(上)1 [单选题] 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的代表是()。

A.理论研究B.辞章研究C.义理研究D.清朝乾嘉学派的考据学正确答案:D2 [单选题] 考据学派要求()本身要符合忠于历史原始的相貌。

A.官方记载B.历史小说C.文献D.历史著作正确答案:C3 [单选题] 西方社会科学强调()。

A.考据B.理论C.辞章D.义理正确答案:B4 [单选题] 经学是()思想流派的代表作品。

A.儒家B.法家C.道家D.程朱理学正确答案:A5 [单选题] 到了()的时候,朱熹的理学成为一种新的儒学的代表。

A.元朝B.唐朝C.清朝D.宋朝正确答案:D6 [单选题] 关于乾嘉考据学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考据学派是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的代表。

B.考据学也称之为“朴学”。

C.乾嘉考据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对文献本身进行整理。

D.考据学派不要求文献本身得重视符合原先最初的相貌。

正确答案:D7 [单选题] 人及动物之间的区别表现在:()A.人能说话。

B.人能直立行走。

C.人有自我的精神和理性的追求。

D.人能书写。

正确答案:C8 [单选题] 中国从哪个朝代开始,史书由官方进行编修:()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正确答案:A9 [单选题] 中国古人在研究历史是不重视下列哪一项:()A.义理B.理论C.辞章D.考据正确答案:B10 [单选题] 历史的主体是()。

A.自然B.时间C.人D.事件正确答案:C11 [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历史科学是需要验证的,要么证实,要么证伪。

B.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认识人类历史的最有效工具和手段。

C.现代社会科学建立的前提是现代社会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它是一种反思和批判。

D.马克思主义史学观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史学观,根据客观的现象来总结现象背后的发展规律和基本法则,同时它又是辩证的、发展的、变化的。

正确答案:C12 [判断题] 动物和人不同,是没有思想的。

中国文明史第一章绪言

中国文明史第一章绪言

• 从形态上来看,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 偏重于物质和技术 ; • 从承载者的角度来看,文化的承载者是民族或族 群,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而文 明却不同,承载者是一个地域,一个文明地域可 能包含若干个民族或多个国家,如西方文明,包 括众多的信奉基督教的国家; •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种文明的形成与国家的形 成密切相关; • 文明的动态性较为明显,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进步,如物质文明,变化最大;而表现在规范、 伦理、道德方面的文化则不尽然,变化缓慢; • “文化”是中性的,使用范围很广;而文明是褒 性的,使用范围较窄。
野蛮时代
基本上是原始氏族社会成长发展直到它的鼎盛时 期。这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 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时期。人们 能够磨制比较精细的石器,有了制陶术,学会了 金属的冶炼,最初是炼铜,后来能够冶炼青铜和 铁。有的地区,从动物的饲养发展为放牧畜群, 导致游牧生活。其中有许多部落又逐渐地从种植 饲料发展为谷物的种植。适应于种植的地区,则 直接从采集过渡到种植植物,逐渐发展为大规模 的田间耕作,使其成为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
• 福泽喻吉认为“文明就是指人的安乐和精 神的进步。” • 对于布罗代尔来说,文明是“一个空间, 一个‘文化领域’”,是“文化特征和现 象的一个集合。 • 沃勒斯坦把文明定义为“世界观、习俗、 结构和文化(物质文化和高层文化)的特 殊连结。它形成了某种历史总和,并与这 一现象的其他变种(即使不总是同时)共 存”。
• 中华文明史是指包括当代56个民族以及曾 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古代民族在内的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 • 中华文明史:是中华民族创造文明的历史 记录。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是与《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相对应的基础课程。

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旨在对中国丰富的史学遗产做出系统的自我批评和总结。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中国史学的诞生、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掌握各时期史学的特点、重要史家、史著及史学流派、修史机构的基本状况,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史学遗产。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历代史家的史学思想、方法,为他们今后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史学遗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规律及其阶段性特点;各时代史官、史家与史学成果及其史学地位;史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史学发展与相关领域学术文化的关系;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发展。

(四)教学时数本课讲授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36学时。

(五)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阅读(代表性史著)与写作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与课后阅读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学生的自主研修相结合。

二、本文第一章绪论:史与历史教学要点:史学史概念史学史研究的对象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畴与任务第二节中国史学史的分期和特点第二章中国史学史学科教学要点:史学史四要素中国史学史思想的组成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形成第二节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与现状第三章上古传疑史学教学要点: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正事归为史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传疑人物——史学的萌芽第二节正事归为史——传疑史学之形成第四章史学的创立与传统史学的形成教学要点:夏商史官中国史学成熟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的产生——夏商时期的史官第二节中国史学成熟的标志——孔子与《春秋》三传第三节战国时期的其他代表性史著第五章秦汉时期的中国史学教学要点:太史令究天人之际纪传体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司马迁时代与《史记》的成书经过第二节《史记》的内容特点及史学地位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其他代表性史著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别职”修史私家修史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别职”修史第二节专职史官、专门修史机构的设置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性史著第七章唐五代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皇家修饰二史八书《通典》《史通》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皇家修史制度的确立第二节唐五代著名的史官第三节唐五代史书新体例与代表性史著第八章两宋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起居院实录院国史院四大类书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两宋的修史机构第二节四大类书第三节民族史域外史的编修第九章辽夏金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翰林国史院翰林学士院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辽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二节夏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三节金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十章元代的史学教学要点:脱卜赤颜蒙古翰林院纪事用蕃书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元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元代的史学成就第三节元代实录体的完备第十一章明代的史学教学要点:翰林院明实录《永乐大典》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明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明代的史家第三节明代的代表性史著第十二章清代的史学教学要点:三通馆《大清一统志》《四库全书》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清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清代的史家第三节清代的代表性史著第十三章近代史学(上)教学要点:近代史学思想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巨变第二节近代维新派的史学成就第三节中国近代史学的形成第十四章近代史学(下)教学要点:胡适、顾颉刚的史学方法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的史学成就、考古学对历史学发展的影响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胡适的“实用主义”史学第二节顾颉刚的“层累构成说”第三节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第四节陈寅恪、陈垣的史学成就第五节考古学对史学发展的影响第十五章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教学要点: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开拓性贡献新中国十七年史学的成就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和发展第二节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发展和面临的挑战三、参考书目: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社会史研究——绪论

中国社会史研究——绪论





李文海等:《灾荒与饥馑》(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1年版。); 李文海等:《中国近代灾荒纪年续编》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 版社1999年版。);




[法]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 政》(徐建青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版。); 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版。); 苏新留:《民国时期的河南水旱灾害与乡 村社会》(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版。); 张水良:《中国灾荒史(1927~1937)》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等
2. 什么是社会史?
“它是研究历史上社会结构与日常 社会生活的运动体系,它以社会群体、 社会组织、社会等级、阶级、社区、 人口的社会构成,以及上述成分所形 成的社会结构及其变动,构成社会结 构的人群的日常生活行为及其观念为 研究范畴,揭示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变 化及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发展脉络
(七)病态社会方面


政治病态 风俗病态 社团病态 妇女病态
(八)灾荒方面


灾荒,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与社 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 各方面有着重要联系。 灾害的种类繁多,既有水灾、旱灾、风灾、 雹灾等各种气象灾害,还有地震、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既有蝗灾、螟害、鼠灾、瘟 疫等生物微生物灾害,也有土地的沙漠化、 盐碱化等灾害。
4.新社会史的兴起
按照杨念群给出的界定,所谓“新社会 史”,既不是一个范式转换的概念,也不 是一个简单的类分范围的概念,而应是与 本土语境相契合的中层理论的建构范畴, 寻求以更微观的单位深描诠释基层社会文 化的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