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菌株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肠球菌属标准操作规程

肠球菌属标准操作规程

肠球菌属标准操作规程1.概述肠球菌属于1984年从链球菌属划出,单独成为一个菌属,包括粪肠球菌、屎肠球菌、鸟肠球菌、坚韧肠球菌、铅黄肠球菌、蒙氏肠球菌、海氏肠球菌、鹑鸡肠球菌和病臭肠球菌等18个种和1个变异株。

临床上常见的菌株为粪肠球菌。

2.标本类型血液、尿液、痰、穿刺液、脓液等标本。

3.鉴定3.1形态与染色革兰阳性球菌,单个、成双或短链状排列。

3.2培养特性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较小、灰白色,有a 溶血或0溶血环的菌落。

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形成较小、干燥、粉红色菌落。

3.3生化反应触酶试验阴性,分解甘露醇、山梨醇、胆汁七叶苷试验阳性、在含 6.5%氯化钠的肉汤中生长,多数菌株PYR试验阳性,对杆菌肽耐药。

3.4鉴别要点3.4.1本菌特征革兰阳性球菌,触酶试验阴性,在65g/L氯化钠中生长,胆汁、七叶苷试验阳性,45℃中生长。

3.4.2与屎肠球菌的鉴别:粪肠球菌不分解阿拉伯糖,而屎肠球菌能分解阿拉伯糖3.4.3与链球菌属和乳球菌属的鉴别:见表5-353.4.4粪肠球菌与其他各主要菌种间的鉴别:见表5-36操作步骤3.5.1触酶试验阳性参见触酶试验标准操作规程3.5.2鉴定从血平板上挑取纯菌落,用微生物鉴定仪或传统生化反应进行细菌鉴定。

4.药敏参见《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及CLSI M100-S20 最新版本文件.5.质量控制参见《质量控制程序》6.检验结果解释与分析在台内酰胺酶阴性球菌肠球菌中,氨苄西林药敏试验结果可预测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敏感性。

青霉素药敏试验可预测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药敏结果。

粪肠球菌中氨苄西林药敏结果可以预测亚胺培南的药敏结果。

对于血培养和脑脊液中分离到的肠球菌,需做B-内酰胺酶检测,B-内酰胺酶阳性,则对青霉素、羧基青霉素和脲基青霉素均耐药。

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做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和利福平药敏试验,根据结果进行治疗。

16SrDNA鉴定菌株的标准操作规程

16SrDNA鉴定菌株的标准操作规程

16SrDNA鉴定菌株的标准操作规程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通过特定引物对细菌的16SrDNA片段进行PCR扩增,然后对扩增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比对,快速获得细菌种属信息的操作规程.本标准适用于未知细菌的快速种属分析,以及为细菌的生化鉴定提供指导信息.2.方法和原理16SrDNA鉴定是指用利用细菌16SrDNA序列测序的方法对细菌进行种属鉴定。

包括细菌基因组DNA提取、16SrDNA特异引物PCR扩增、扩增产物纯化、DNA测序、序列比对等步骤。

是一种快速获得细菌种属信息的方法。

细菌rRNA(核糖体RNA)按沉降系数分为3种,分别为5S、16S和23S rRNA。

16S rDNA是细菌染色体上编码16S rRNA相对应的DNA序列。

16S rDNA由于大小适中,约1。

5Kb左右,既能体现不同菌属之间的差异,又能利用测序技术较容易地得到其序列,故被细菌学家和分类学家接受。

在16S rRNA分子中,可变区序列因细菌不同而异,恒定区序列基本保守,所以可利用恒定区序列设计引物,将16S rDNA片段扩增出来,利用可变区序列的差异来对不同菌属、菌种的细菌进行分类鉴定。

16SrDNA序列的前500bp序列变化较大,包含有丰富的细菌种属的特异性信息,所以对于绝大多数菌株来说,只需要第一对引物测前500bp序列即可鉴别出细菌的菌属。

针对科学论文发表或是前500bp无法鉴别的情况,需要进行16SrDNA的全序列扩增和测序,得到较为全面的16SrDNA的序列信息。

由于测序仪一次反应最多只能测出700bp的有效序列,为了结果的可靠性,通常将16SrDNA全长序列分成3部分进行测序。

3.设备和材料3.1器材移液器(1000μL、200μL 、100μL、10μL);涡旋振荡器;Eppendorf MixMate;离心机;水浴锅;电泳仪;制冰机;低温冰箱;PCR仪:Veriti 96 Well Thermal Cycler;凝胶成像仪:VersaDoc MP 4000;基因分析仪:AB3500、AB31303.2试剂DNA快速提取试剂:PrepMan Ultra;琼脂糖;PCR试剂:Taq酶,10×Taq Buffer(Mg2+),dNTPs,ddH2O等;ExoSAP-IT;测序试剂:BigDye Terminator,5×Sequencing Buffer;BigDye XTerminator Purification Kit;3.3耗材移液器吸头:1000μL、200μL、10μL;离心管:1。

16SrDNA鉴定菌株的标准操作规程

16SrDNA鉴定菌株的标准操作规程

16SrDNA鉴定菌株的标准操作规程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通过特定引物对细菌的16SrDNA片段进行PCR扩增,然后对扩增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比对,快速获得细菌种属信息的操作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未知细菌的快速种属分析,以及为细菌的生化鉴定提供指导信息。

2.方法和原理16SrDNA鉴定是指用利用细菌16SrDNA序列测序的方法对细菌进行种属鉴定。

包括细菌基因组DNA提取、16SrDNA特异引物PCR扩增、扩增产物纯化、DNA测序、序列比对等步骤。

是一种快速获得细菌种属信息的方法。

细菌rRNA(核糖体RNA)按沉降系数分为3种,分别为5S、16S和23S rRNA。

16S rDNA是细菌染色体上编码16S rRNA相对应的DNA序列。

16S rDNA由于大小适中,约1.5Kb左右,既能体现不同菌属之间的差异,又能利用测序技术较容易地得到其序列,故被细菌学家和分类学家接受。

在16S rRNA 分子中,可变区序列因细菌不同而异,恒定区序列基本保守,所以可利用恒定区序列设计引物,将16S rDNA片段扩增出来,利用可变区序列的差异来对不同菌属、菌种的细菌进行分类鉴定。

16SrDNA序列的前500bp序列变化较大,包含有丰富的细菌种属的特异性信息,所以对于绝大多数菌株来说,只需要第一对引物测前500bp序列即可鉴别出细菌的菌属。

针对科学论文发表或是前500bp无法鉴别的情况,需要进行16SrDNA的全序列扩增和测序,得到较为全面的16SrDNA的序列信息。

由于测序仪一次反应最多只能测出700bp的有效序列,为了结果的可靠性,通常将16SrDNA全长序列分成3部分进行测序。

3.设备和材料3.1器材移液器(1000μL、200μL 、100μL、10μL);涡旋振荡器;Eppendorf MixMate;离心机;水浴锅;电泳仪;制冰机;低温冰箱;PCR仪:Veriti 96 Well Thermal Cycler;凝胶成像仪:VersaDoc MP 4000;基因分析仪:AB3500、AB31303.2试剂DNA快速提取试剂:PrepMan Ultra;琼脂糖;PCR试剂:Taq酶,10×Taq Buffer(Mg2+),dNTPs,O等; ExoSAP-IT;测序试剂:BigDye Terminator,5×Sequencing Buffer;BigDye XTerminator ddH2Purification Kit;3.3耗材移液器吸头:1000μL、200μL、10μL;离心管:1.5mL、200μL;Micro Amp TM Optical 96-Well ReactionPlate;Micro Amp TM Optical Adhesive Film;3.4引物16SrDNA 名称序列扩增长度第1部分正向引物27F5'-AGA GTT TGA TCC TGG CTC AG-3'500 bp左右反向引物519R5'- GWA TTA CCG CGG CKG CTG -3'第2部分正向引物357F5'- CTC CTA CGG GAG GCA GCA G-3'750bp左右反向引物1115R5'-AGG GTT GCG CTC GTT GC-3'第3部分正向引物926F5'- AAA CTY AAA KGA ATT GAC GG-3'560 bp左右反向引物1492R5'-TAC GGC TAC CTT GTT ACG ACT T-3'其中M=C:A, Y=C:T. K=G:T, R=A:G, S=G:C. W=A:T; all 1:1 4.操作流程5.实验方法5.1 核酸提取:挑取单菌落,然后置于装有100μLPrepMan Ultra 的离心管中,涡旋震荡混匀30s 左右,然后100℃水浴10min 后,以离心机最大转速离心3min ,取10μL 上清液与490μL ddH 2O (即稀释50倍),混匀作为下步PCR 的模板DNA 。

16srrna鉴定菌株的标准操作规程

16srrna鉴定菌株的标准操作规程

16srrna鉴定菌株的标准操作规程1. 准备工作:清洗实验室器具、准备培养基和试剂、保持操作环境的无菌状态。

2. 提取细菌样品:从菌落、液体培养基或环境样品中选择一个菌落较纯净的菌株。

使用无菌操作工具,在无菌条件下,用菌液或菌落均匀涂抹于无菌平板上。

3. 培养菌株:将无菌平板培养基转移到适合该菌株生长的培养条件下。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菌株可以在37℃下培养24小时后获得足够的菌量。

4. 提取菌株的16S rRNA基因:使用合适的菌株提取方法提取菌株的总DNA,并使用PCR方法扩增16S rRNA基因。

PCR 反应条件可根据实验室的标准方法或相关文献进行设置。

5. 准备电泳样品:将扩增的16S rRNA基因产物与DNA分子量标记物一同混合,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分离和检测。

6. 电泳分析:将准备好的电泳样品注入琼脂糖凝胶孔中,进行电泳分析。

根据相对位置和迁移速度,确定16S rRNA基因的大小。

7. 分离目标DNA带:使用无菌操作工具,在琼脂糖凝胶上切割目标DNA带。

8. 提取目标DNA带:使用合适的目标DNA提取方法,从琼脂糖凝胶上提取目标DNA带。

9. DNA序列测定:将提取的目标DNA带进行测序,可以委托测序机构进行测序,也可以使用实验室的测序设备进行测序。

10. 序列分析:使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包括序列比对、物种鉴定和进化分析等。

11. 物种鉴定结果的确认:将测序结果与数据库中的已知序列进行比对,确定菌株的物种鉴定结果。

12. 数据和结果的解释:根据测序结果和数据库比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上述是针对16S rRNA基因进行鉴定的一般操作流程,具体操作规程可能因实验室的要求和设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实施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无菌操作,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管理规程,操作规程

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管理规程,操作规程

菌种管理制度1、目的建立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标准操作规程,规范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种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检定用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购买、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3、定义➢标准菌株是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传代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株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

➢工作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株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

4、职责4.1部门主管负责菌种的申购、接收、保存分发。

4.2微生物检验员负责菌种的确认、传代、使用及销毁。

5、规程5.1菌种的申购部门主管根据菌种的使用情况,提出年度购买计划(包括临时检验需要),填写申购流程,经审批后,向中检所菌种保藏中心或省(市)药检所购买冻干菌种(标准菌株)或传代用菌种,购买时,需确定菌种的代数,以便控制传代代数。

5.2菌种的接收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部门主管接收菌种,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在《标准菌株库存记录》上,内容包括:名称、数量、编号(无编号者按检定菌种的编号原则编号)、代数、来源、接收日期、接收人等,并将其暂贮存于4~8℃冰箱中,在一周内必须完成转种。

5.3菌种的保存5.3.1工作用菌种的保存工作用菌种采用斜面低温保存法。

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琼脂斜面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以后,转移至4~8℃冰箱中保存。

此法仅用于工作用菌种的短期保存,并应随时检查其污染杂菌和变异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经应灭活处理后销毁。

保存时间根据菌种种类而不同,细菌:每个月转种一次;酵母菌及芽胞:3~6个月转种一次;丝状真菌每年转种一次。

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标准操作规程

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标准操作规程

菌种管理制度1、目的建立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标准操作规程,规范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种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检定用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购买、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3、定义➢标准菌株是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传代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株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

➢工作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株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

4、职责4.1部门主管负责菌种的申购、接收、保存分发.4.2微生物检验员负责菌种的确认、传代、使用及销毁。

5、规程5。

1菌种的申购部门主管根据菌种的使用情况,提出年度购买计划(包括临时检验需要),填写申购流程,经审批后,向中检所菌种保藏中心或省(市)药检所购买冻干菌种(标准菌株)或传代用菌种,购买时,需确定菌种的代数,以便控制传代代数。

5。

2菌种的接收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部门主管接收菌种,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在《标准菌株库存记录》上,内容包括:名称、数量、编号(无编号者按检定菌种的编号原则编号)、代数、来源、接收日期、接收人等,并将其暂贮存于4~8℃冰箱中,在一周内必须完成转种.5。

3菌种的保存5.3.1工作用菌种的保存工作用菌种采用斜面低温保存法。

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琼脂斜面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以后,转移至4~8℃冰箱中保存。

此法仅用于工作用菌种的短期保存,并应随时检查其污染杂菌和变异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经应灭活处理后销毁。

保存时间根据菌种种类而不同,细菌:每个月转种一次;酵母菌及芽胞:3~6个月转种一次;丝状真菌每年转种一次。

16SrDNA鉴定菌株的标准操作规程

16SrDNA鉴定菌株的标准操作规程

16SrDNA鉴定菌株的标准操作规程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通过特定引物对细菌的16SrDNA片段进行PCR扩增,然后对扩增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比对,快速获得细菌种属信息的操作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未知细菌的快速种属分析,以及为细菌的生化鉴定提供指导信息。

2.方法和原理16SrDNA鉴定是指用利用细菌16SrDNA序列测序的方法对细菌进行种属鉴定。

包括细菌基因组DNA提取、16SrDNA特异引物PCR扩增、扩增产物纯化、DNA测序、序列比对等步骤。

是一种快速获得细菌种属信息的方法。

细菌rRNA(核糖体RNA)按沉降系数分为3种,分别为5S、16S和23SrRNA。

16SrDNA是细菌染色体上编码16SrRNA相对应的DNA序列。

16SrDNA由于大小适中,约1.5Kb左右,既能体现不同菌属之间的差异,又能利用测序技术较容易地得到其序列,故被细菌学家和分类学家接受。

在 16SrRNA 分子中,可变区序列因细菌不同而异,恒定区序列基本保守,所以可利用恒定区序列设计引物,将16SrDNA片段扩增出来,利用可变区序列的差异来对不同菌属、菌种的细菌进行分类鉴定。

16SrDNA序列的前500bp序列变化较大,包含有丰富的细菌种属的特异性信息,所以对于绝大多数菌株来说,只需要第一对引物测前500bp序列即可鉴别出细菌的菌属。

针对科学论文发表或是前500bp无法鉴别的情况,需要进行16SrDNA的全序列扩增和测序,得到较为全面的16SrDNA的序列信息。

由于测序仪一次反应最多只能测出700bp的有效序列,为了结果的可靠性,通常将16SrDNA全页脚内容1长序列分成3部分进行测序。

3.设备和材料1.1器材移液器(1000μL、200μL、100μL、10μL);涡旋振荡器;Eppend orfMixMate;离心机;水浴锅;电泳仪;制冰机;低温冰箱;PCR仪:Veriti96WellThermalCycl er;凝胶成像仪:VersaDocMP4000;基因分析仪:AB3500、AB31301.2试剂DNA快速提取试剂:PrepManUltra;琼脂糖;PCR试剂:Taq酶,10×TaqBuffer(Mg2+),dNTPs,d dH2O等;ExoSAP-IT;测序试剂:BigDyeTerminator,5×SequencingBuffer;BigDyeXTerminatorPurificationKit;1.3耗材移液器吸头:1000μL、200μL、10μL;离心管: 1.5mL、200μL;页脚内容2MicroAmp TM Optical96-WellReactionPlate;MicroAmp TM OpticalAdhesiveFilm;1.4引物16 SrDNA 名称序列扩增长度第1部分正向引物27F5'-AGAGTTTGATCCTGGCTCAG-3'500bp左右反向引物519R5'-GWATTACCGCGGCKGCTG-3'第2部分正向引物357F5'-CTCCTACGGGAGGCAGCAG-3'750bp左右反向引物1115R5'-AGGGTTGCGCTCGTTGC-3'第3部分正向引物926F5'-AAACTYAAAKGAATTGACGG-3'560bp左右反向引物1492R5'-TACGGCTACCTTGTTACGACTT-3'其中M=C:A,Y=C:T.K=G:T,R=A:G,S=G:C.W=A:T;all1:1页脚内容3页脚内容44. 操作流程1.5核酸提取:挑取单菌落,然后置于装有100μLPrepManUltra 的离心管中,涡旋震荡混匀30s 左右,然后100℃水浴10min 后,以离心机最大转速离心3min ,取10μL 上清液与490μL d dH 2O (即稀释50倍),混匀作为下步PCR 的模板DNA 。

cmcc标准菌株使用说明

cmcc标准菌株使用说明

cmcc标准菌株使用说明摘要:一、引言二、cmcc标准菌株的定义与分类三、cmcc标准菌株的使用方法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2.实验操作步骤3.实验结果分析四、cmcc标准菌株的保存与传递五、注意事项六、结语正文:一、引言cmcc标准菌株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科研、生产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微生物标准物质,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对cmcc标准菌株的使用方法、保存与传递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cmcc标准菌株的定义与分类cmcc标准菌株是指由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China Center for Type Culture)提供并经过认证的微生物菌株。

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生态习性等特点,cmcc标准菌株可分为不同的属、种、株等分类。

三、cmcc标准菌株的使用方法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在使用cmcc标准菌株前,需确保实验人员具备一定的微生物学知识,熟悉实验操作流程。

此外,还需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如培养基、接种环、显微镜等。

2.实验操作步骤(1)菌株的复苏与传代培养(2)菌液的制备与分装(3)实验方法的选择与优化(4)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3.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

四、cmcc标准菌株的保存与传递1.菌株的保存cmcc标准菌株应保存在适当的低温环境中,以保持菌株的活性和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可将菌株保存在-80℃的冰箱中,或进行液氮冻存。

2.菌株的传递菌株的传递需通过正规渠道进行,以确保菌株的质量和安全性。

一般情况下,可通过邮寄、专人携带等方式进行菌株的传递。

五、注意事项1.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菌株污染。

2.实验结束后,需对实验器材和试剂进行正确的处理和清洁。

3.对于cmcc标准菌株的使用、保存和传递,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六、结语cmcc标准菌株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物标准物质,在科研、生产和质量控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菌株使用标准
操作规程
标准菌株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1 检验目的
对实验室的标准菌株进行合理的保存,并规范合理的使用流程,保证菌株的性能稳定可靠。

2 范围
微生物实验室保存的标准菌株。

3 职责
微生物组工作人员正确执行本操作规程。

4 术语和定义
4.1标准菌株
其特征进行了分类和描述,有明确的来源。

ATCC(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美国标准菌株收藏中心。

4.2标准储备菌株
标准菌株经过一代转接后获得的同种菌株。

4.3 工作菌株
标准储备菌株传代后得到的同种菌株。

4.4 标准培养物
标准菌株、标准储备菌株、工作菌株的统称。

4.5质控菌株
ATCC最佳,但当无法获得时能够使用ATCC演化的菌株或中国国家菌种库储存的标准菌株。

特殊情况,例如定性试验可用已知的菌种作为质控菌
株。

室间质评的菌株即可。

5 保存程序
5.1标准菌株
5.1.1商业购买的ATCC标准菌株干粉,-80℃低温保存,能够2年以上。

安瓿真空包装的,-80℃可长期稳定保存。

将标准菌株进行编号和登记。

5.1.2复苏
用1ml无菌的小牛血清或营养肉汤溶解。

根据菌种的生长特点,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上选择适宜的培养条件培养18-24h。

酵母菌要求3天,形成孢子的微生物宜保存孢子。

5.2标准储备菌株
5.2.1由复苏后的ATCC标准菌株制备。

复苏后的标准菌株要检查其纯度,必要时进行生化试验检查。

刮取培养物上的菌体,用足量的菌悬浮于防冻培养基中。

防冻液能够是无菌脱纤维羊血、10%甘油肉汤。

储存足够量的标准储备菌株,可用1-2年。

一年52周需要52支以上。

5.2.2甘油肉汤保存法
成分有蛋白胨、牛肉浸出粉、氯化钠、甘油、纯化木。

相当于20%的甘油。

挑取5环菌落加入到1ml甘油肉汤中混匀。

苛养菌能够适当增加菌量。

-80℃保存。

除链球菌和嗜血杆菌以外细菌均可使用。

保存期限1-5年。

5.2.3全血保存法
成分为脱纤维羊血。

挑取5环菌落加入到1ml甘油肉汤中混匀。

苛养菌能够适当增加菌量。

-80℃保存。

主要用于保存链球菌、嗜血杆菌及厌氧菌。

保存期限1-5年。

5.2.4标准储备菌株进行编号和登记。

5.3工作标准菌株
由标准储备菌株传代得到的菌株。

标准储备菌株对多向下传三代。

过多的传种会增加变异的机会。

标准储备菌株根据菌种特点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培养18-24h即工作标准菌株。

储存在2-8℃,可放四周。

个别营养要求高的为2周,例如肺炎链球菌和嗜血杆菌。

使用时应编号并登记。

5.4编号方法
每个菌的保存管都要有唯一的编号,签字笔标注,便于查找和管理。

5.5记录管理
5.5.1菌种应有严格的登记。

每个编号都要有详细的记录包括来源、传代、保存方法、使用记录、使用原因、高压灭菌记录等。

附表《标准菌株记录表》《标准储备菌株记录表》
5.5.2菌种保管应有专人负责,保存于专用冰箱中,双人双锁,确保菌种安全。

保管人员变动时,必须严格交接手续。

5.5.3各种菌种应按规定时间接种,注意菌种有无污染及变异,如发现变异时,应及时更换
5.5.4一个使用周期结束后,标准菌株、储备菌株、工作菌株都要进行高压灭菌处理,并做好记录。

6 使用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