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形意拳的“气沉丹田”

合集下载

形意拳脊柱开合发力带动丹田内转、起落发劲循环之秘

形意拳脊柱开合发力带动丹田内转、起落发劲循环之秘

形意拳脊柱开合发力带动丹田内转、起落发劲循环之秘形意拳的发力源于脊骨之内,正直不偏,而中正安舒,如脊骨不能中定垂直,劲发时不能由内及外。

一只猴子竖蹲不动时其形较短小,但身一纵几乎长大了一倍。

蛇之折、鱼之游、兽之搏、禽之扑、百兽万物之运动、力量均源于脊骨之开合。

如在水中抓住鱼,刚离水面它便会猛然扭动背脊,脱手而去。

一个壮汉不一定能抓牢一条鱼。

鱼也是脊骨发力。

鱼被钓上来的时候那惊恐与疼痛时所翻滚的动作就是进身时的身法。

当达到八十公里时速一个紧急刹车,那就是进身发劲的感觉了。

舍却丹田而主动去锻炼脊骨、腰椎,腰椎一动丹田自然会内动潜转。

脊骨、腰椎提放卷纵扭转开合;以五节腰椎内部的惊炸弹拦劲弹抖起四梢之力;以腰椎提起的重力砸向对方的重心实点,轻易的将对方击出,真功夫在能否以脊骨的提纵展落去撞击对方整体重心。

如对方对你面部突然击出一拳,你随意探手一接,对方能否旋转着栽出去,如果不能就证明你对脊椎的内转发力还没有真正掌握,不能有效的利用脊骨旋转起落之内劲去切削对方的重心。

任何动物发力时,都是在腰。

如猫捕鼠、虎发威,都是将腰后坐而弓,借弹劲猛力而出。

脊骨与后腿成一直线,发之才能有力。

膝不能超脚尖,鼻尖不能超膝尖,超此三尖即失重心,便受人制。

拳起的时候,身体要落,你拳落的时候,身体要起,这个是起落,这样的起落是无穷尽的,而拳起身起,表面上看,是把脚上的劲蹬到手上了,但是你这个力发的过火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发力,然后蓄力,再发力的过程,而拳起身落,拳落身起的起落,实际上你发力的同时,就蓄了力,可以发力发力再发力,是真正的炸力无断续。

内家最讲究的就是吐纳,寸劲,出处轻灵,出击精准,要打准点用长劲不太容易做到,长劲猛但卤钝,要打一个面可以,要打一个定点比较难控制。

而寸劲讲究一个松字,在到达目标点前一瞬间才紧绷筋骨,打完又立刻将筋肉松弛,以待机再度张弓疾射。

一般习内家拳者,以肚皮的缩鼓为鼓荡,为丹田力,其实正犯了努力努气之病,以腹部肌肉的局部用力推动全身撞人抡人而已,看似威猛,但必须距离才能发挥,一旦被对方顶死,必须调整才能二次发劲。

真定老人谈形意拳的呼吸

真定老人谈形意拳的呼吸

真定老人谈形意拳的呼吸[ 作者:焦建国转贴自:真定老人的博客有网友问打拳时怎样呼吸?他说“有人说发劲时呼气,有人说化劲时呼气,把我弄糊涂了。

”这还真是个问题。

一般来说,练拳架子的时候,化劲时吸气,发劲时呼气,吸气时尾闾前兜,命门向后吸丹田。

发劲时尾闾后弹,命门向前催丹田。

尤其是练形意拳时,起钻时吸气,下劈时呼气,这样一步一步地打很舒服。

但实战时情况就不同了,需要很快地出手,一秒钟打好几拳,那么快的呼吸不是成喘息了吗?再说,打就是化,化就是打,化的同时就发,到底是该吸呢还是该呼呢?所以,吸也可发,呼也可发,要学会控制“气口”,留有“底气”,还要会“偷气”。

说起来挺热闹,其实谁都会,我们可以从日常劳动中找到答案。

给你一把大锤让你砸东西,你会抡起来,狠狠砸下去,向上轮的时候一定是吸气,向下砸的时候一定是呼气,呼气时你还可能喊一嗓子,这就是“发声”。

如果给你一把菜刀让你剁饺子馅,你不可能老是呼气,于是你放松下来,呼气也剟吸气也剟,甚至哼着小曲也能剟。

突然,遇到一块难剟的牛筋,你必须快速地连续用大力去剟,这时你一定是“连续的有控制的”呼气,一口气没剟开,你会快速地吸一口气,接着再剟,这种吸气之快,外人都看不出你的吸气动作来,这就叫“偷气”。

你自然会控制你的“气口”,不会把气全用完,直到把它剟烂,你也不会气喘吁吁。

以上提供了三种呼吸状况:1、抡大锤发大力,这是“化吸”、“呼发”。

是我们一般练拳架子时或在博击有充足时间发大力的呼吸方法。

2、一般的剟饺子馅的自然呼吸法,这是“逗敌”时的呼吸方法,呼也可发,吸也可发。

3、连续快速发大力剟牛筋的呼吸方法,是博击时连续发力的呼吸法。

快速吸吸气的方法就是“偷气”。

你在连续发力剟馅时,不会把气全用完了才喘气,你肚里总是保留一部分气,这就是“底气”。

要说会“偷气”,会控制“气口”,还是首推唱戏的、吹喇叭的。

人家拖多长的腔,气还是那么足,你硬是看不出人家什么时侯偷的气。

人家唱一天硬是不喘大气,“底气”那叫足,人家平时练功那是下了苦功夫的。

太极拳之气沉丹田功法

太极拳之气沉丹田功法

太极拳之气沉丹田功法每位习拳者都知道丹田,丹田是人的力量的集合地,练武术或者是京剧演唱都离不了丹田。

太极拳的特点是要气沉丹田,那么丹田在哪?如何做到气沉丹田?太极拳是我国一套传统的武术练习,丹田的爆发力有助于练拳者在实战中运用,而且练好气沉丹田,对运内气有很大的帮助。

正身直立,双足分开,宽与肩齐;屈膝圆裆,口唇轻闭,舌舐上颌,自然呼吸;全身放松,双手自然下垂,中指尖轻贴大腿中部;头部虚领顶劲,脊柱节节松沉,胸背部的肋肌也自然地松沉,足跟足趾与足掌轻轻沉住;胸部宽舒,脐下腹部微觉充实。

目光平视,摒除杂念,意存丹田(脐下小脐部分),自觉心平气和,然后用意识引导缓缓将双手向前方举起,肘腕微屈,肘尖下坠,手心向下,以中指领劲上提,提至手与肩平;同时在意识引导下用鼻缓缓吸气,使有气体下行的感觉,徐徐送人腹部脐下。

当做到这个步骤的时候,横隔膜会自然的上升,腹部自然的向内收,使气聚集在丹田,稍停顿一下,这就是一吸。

随即继续用意识引导双手屈肘内收,缓缓下按于腹前,也是以中指领劲往下轻按;同时,肛门括约肌随即松开,缓缓以鼻呼气;这时横膈膜自然下降,小腹部自然地外凸。

这是一呼。

心要静,目光要照顾双手的起落,动作与呼吸要均匀协调,逐步做到呼吸“悠、匀、细、缓”,动作轻松,速度均匀。

这样反复练习数十下。

这种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法,与气功疗法的逆呼吸相同,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太极拳架式。

在陈家沟太极拳的发劲动作中,仅在单掌双掌或单拳前击时才配合呼气,使横膈膜下降,腹内轻轻做下沉动作;而在整套动作过程中。

特别是在一呼一吸的时候,气在腹内会做向左或者向右不等的弧形动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配合臂和腿左右等的缠丝劲。

这种腹式呼吸法我们可以称作丹田内转法。

当每势定式时,腹内才轻轻做下沉动作。

因此,陈式太极拳腹式呼吸法是“丹田内转” 法与“气沉丹田”法交互运用的。

后来从陈架发展的各种太极拳架式,都是臂、腿只作环形或弧形,不作螺旋形,腹式呼吸仅为“气沉丹田”法,不与“丹田内转”法相结合。

习练太极如何才能做到“气沉丹田”

习练太极如何才能做到“气沉丹田”

习练太极如何才能做到“气沉丹田”太极拳的各主要流派.虽然风格相异.但都讲求气沉丹田.可以说,气沉丹田是太极拳术的最根本要求之一。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气沉丹田?气沉丹田之后人身体的表现是什么?本文主要从太极拳术的敛臀要求以及它与呼吸二者之间配合的角度,谈一点自己练习的体会。

丹田(此处指下丹田),既是道家养生功法中的重要部位.也是武术练习中人身体上下相随的重要部位。

练习太极拳要做到气沉丹田.首先应注意呼吸的沉降.要与动作的起落、开合、收放、前后推移相配合。

要做到呼吸自然。

不能有间断。

呼吸要深、慢、匀、长。

太极拳术的套路练习,一般要求起吸呼落,开吸合落.收吸放呼。

如此练习,天长日久,就能逐渐做到呼吸沉降.气沉降而不是上浮.周身一松到脚。

只有气沉降下来.周身劲力方能随之下沉。

神气收敛入骨,真正达到松沉的境界。

当然这一要求要与含胸拔背等相结合。

其实同为内家拳的形意拳亦有此要求,形意拳的“顶、扣、圆、敏、抱、垂、曲、挺”。

其中的“垂”.即要求呼吸之气要下垂,一沉到丹田.这样下盘必稳,稳如泰山。

其次.呼吸沉降的同时还应注意收敛住臀部。

敛臀也是太极拳术最主要的要求之一,也是内家拳术与其他拳术的本质区别之一。

从孙福全到李玉琳。

到李天骥.再到牛胜先,历代大武术家均极为强调敛臀的重要性。

正如我的老师所言:人体臀部以下部位的重量占人全身的很大比重。

只有敛住臀.周身上下的劲力才能形成一个整体,发力才会完整。

臀部一旦撅出。

周身的功力就会被大量分解,故敛臀是内家拳术的根本性的要求。

敛住臀之后,周身之力方能一松到脚.发人时周身的劲力才能合理运用,由脚跟到腿.到臀,到腹部,到腰,到胸,到肩,到肘,到腕,到手,到指尖。

这样周身之力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对抗时才能截住对方之力.在运用自己的周身之力,加上腹部的弹力。

把对方放出(见牛胜先《广州市形意拳会十周年特刊·你们毁了我的太极拳之二》)。

这样。

一方面在套路练习中做到呼吸沉降,另一方面臀部严格收敛,两者上下的压缩.逐渐就会达到气沉丹田的境界。

如何做好“气沉丹田”

如何做好“气沉丹田”

如何做好“气沉丹田”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谁都知道:“气沉丹田德润身”的口诀。

也都知道“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的道理。

即气沉丹田的炼精化气,是积累内气,以成内劲功夫。

然后炼气化神,以使内劲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

这样,内气、外形匹配合一,可有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实施于较技攻防中。

这是一般的修练常识。

然为什么有的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内功功法很好,内劲修练的也很精纯,但一动手较技就出现气浮的气喘嘘嘘的现象,甚者喘满不止呢?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是不知道运用内气的方法造成的。

也就是说,“气沉丹田”的精义,分为练、用之法式,练功时能够气沉丹田炼精化气,积累内气,形成内劲。

然在较技时内气分为两种而使用,一部分内气在周身运行,与外形匹配而成攻防拳势之用。

一部分就存留在小腹丹田中而不向它处转移。

而存留在小腹丹田中的内气,功夫好者可成球状景象存在,不管攻防较技多么激烈紧张,丹田中存留着内气,则不会产生喘满的。

这一点也不影响其另一部分内气在周身运行以成攻防拳势的。

而存留的这部分内气又可使自身松沉稳健,步步生根而又动变轻灵敏捷。

我这样说,可能有些习拳者认为是我自己的杜撰,诚心的讲,确实是我在练、用功夫中切身体验到的。

经过多年实践的证验,确实在激烈的较技攻防过程中不出现喘气嘘嘘的现象。

而显气定神闲之态。

但偶然在我弟子借给我的《张氏短打拳》谱中,清楚的看到了“气法指要”的歌诀中,谈到了这方面问题。

现录此歌诀如下:紧闭牙关口莫开,口开气泄力何来。

须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骸。

翻复回旋身碾动,杀手休将气放怀。

终朝习练常如是,体坚胜似铁钢胎。

歌诀中的“须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骸”这句话,将此问题阐述的极为清楚了。

这很明显的看出来内气的运用之要妙,分为“存气常充腹”和“贯气通筋骨壮形骸”两种使用现象及方法。

而两种使用内气的方法及现象又同时存在身中。

贯气通筋骨壮形骸的方法,表明一撒通身皆是手的功效。

形意拳要练出抖绝劲丹田鼓荡力,腰胯抖擞力,肩背翻浪之力

形意拳要练出抖绝劲丹田鼓荡力,腰胯抖擞力,肩背翻浪之力

形意拳要练出抖绝劲、丹田鼓荡力,腰胯抖擞力,肩背翻浪之力形意拳发劲时必须放松,注意力要集中,精神要振作,要把发劲意念集中在目标后方。

劲发自于躯体,不要有预兆,要提高躯体的鼓荡频率、振幅。

必须学会利用自身重力、物体惯性提高动作速度。

学会拧腰胯打出全身之力,击中目标前一瞬迅速翻拧,打出脆劲,击中目标时全身肌肉突然紧张打出撞劲。

既要练习发短劲打出震撞之力,又要学会发长劲,发出长劲后,立即顺势带动身形步法作适当调整,使发劲自始至终保持平衡。

不要在疲劳的时候练习发劲,要切记有劲、练劲、长劲,在保证动作速度的情况下进行力量练习,并确保动作的末速度最快。

连续发劲时,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使发劲具有一定的节奏。

要重视反应速度、发招速度的练习。

重视身体的柔韧性练习。

对于初学者练习发力,最先不可能通过放松来明白发力,而是要用全副力气来发力,要有每发一拳既把人体打穿的强烈意识,因发力配合开合呼吸所以不会伤身,只有把力量打出来了,才谈得上放松发力,之后才谈得上摸索诱发点。

只管放力去打。

轻轻松松的把最大的力量释放出来,形成良好的动作动力定型。

拙力尽去后,不用力还要把拳打出去,打法尽在一个赖字,就是整体赖在别人身上,注意此时身上的筋骨必须已经完全舒展开了,把这股赖劲练成自然,练出速度,到这步支顶力和撑抱力可说已有小成,随随便便放在人身上就是一个整体,你要用拳打,一拳就可以把人放翻,一个趟步就可以把人趟起来,因为对方要用局部受你的整体力。

拳的根本是“舌顶上鄂,提肛,气降丹田”,没有这个,练拳等于瞎跑趟,较上丹田有立竿见影之效,动手能增两百斤力气,不较丹田,比武要寻思怎么动劲,而较上丹田,不知不觉就动上了劲。

.人的先天之力有大有小,力气大的打力气小的是自然规律。

但武术修炼的是力的质量。

如果一拳可以打出周身的力量,那么这是整体力。

力气越大的人整体力肯定大。

但是练到了周身一体,身体一颤即可伤人,这种力方可称为内劲,练到了这个层次,力气大和小已经无所谓了,因为这么高频的力打在谁身上都受不了,内劲表现并不光就体现在杀伤力上。

郭云深先生论形意拳三层呼吸及用法

郭云深先生论形意拳三层呼吸及用法

郭云深先生论形意拳三层呼吸及用法郭云深先生言:练形意拳有三层呼吸。

第一层练拳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颚,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谓调息之法则,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

第二层练习拳术之呼吸,口之开合、舌顶上颚等规矩照前,惟呼吸与前一层不同,前者手足动作是调息之法则,此是调息也。

前者口鼻之呼吸,不过借此以通乎内外也,此二层之呼吸,著意与丹田之内呼吸也,又名胎息,是谓练气化神之力也。

第三层练拳术之呼吸,与上层之意又有不同,前一层是明劲、有形于外,二层是暗劲、有形于内。

此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

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是为无声无臭还虚之道也。

此三种呼吸为练拳术始终本末至次序,即一气贯通之理,自有而化无之道也。

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层,有有形有相之用,有有名有相无迹之用,有有声有有名无形之用,有无形无相无声无臭之用。

拳经云:起如钢锉,起者去也,落者钩杆(落者回也),未起是摘子,未落是堕子。

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

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分,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如风响,起落似箭钻,进步不胜必有寒食之心,此是初步明劲,有形有相之用也。

到暗劲之时,用法更妙,起似伏虎登天,落似霹雳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打起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上躜,一寸为先,足打七分,手打三分,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式无遮拦,此是二步暗劲之形迹,有无之用也。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至饮食茶水之间,皆是用或有人之处,或如人之处,无处不是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

此皆是化劲神化之用也。

然而所用之虚实奇正,亦不可专有意用于奇正、虚实。

形意拳内气的锻炼方法

形意拳内气的锻炼方法

形意拳内气的锻炼方法“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是武术的一个统称,武术都是这样要求的。

“内练一口气”中的气,不要单单理解为呼吸之气,它包括了所有的内功的训练。

当然,这里包括了呼吸,但是,更强调的是内功的训练。

武术讲究内练,内练除了练气,还有意念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些是属于精神的问题。

武术都讲究整劲儿,要求打出全身的整劲儿,要做到意、气、力三者合一。

所以,练习武术,不仅要外在的形体动作协调,还要有意气的配合。

中国文化中的气,包含了五个方面。

首先是空气的气,比如呼吸之气;其次是精神方面的气,比如神气、气质;第三是炁,这是气功中的专有名词,是道家所说的“先天之气”,相当于现代科学所说的DNA;第四是后天之气,比如水谷之气;第五是精神层面的浩气、正气。

“内练一口气”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个是呼吸之气,外形的动作要和呼吸相配合,最后达到意气力三者合一;另一个是内气,通过内气的锻炼,可以养内,有利于身体健康。

从武术动作技法来说,所有的劲力都是要和呼吸相结合的,南拳还讲发声,这是以声助力,也是和呼吸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武术和气功还讲究腹式呼吸,加大呼吸量,促进新陈代谢,使身体健康。

呼吸和动作,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相互结合,达到意气力三者结合的。

没有意识是不行的,另外还有精神的问题,要做到神、意、气、力的结合。

呼吸有很多方法,有顺式呼吸、逆势呼吸、混合式呼吸等。

这些呼吸方式的运用,通过意念的导引,促进了内气的运行,使内气充盈饱满.气血畅通,这对身体健康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在技击方面.“内练一口气”能够提高抗击打能力,也可以提高打击力量。

形意拳的内气训练方法,除了站桩和练习五行拳时注意呼吸和动作的配合外,在练习五行拳时,我总结了自己的一些训练方法,具体是:打拳时,一手打出拳掌.另一手拉回来用手腕撞击小腹。

这种方法能够在呼气的同时迫使小腹绷紧.强化了气沉丹田,使丹田内气充实强壮,同时也能够增强丹田的抗击打能力。

太极拳和八卦掌也都讲究“气沉丹田”,就是为了发力,增加打击力量和抗击打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形意拳的“气沉丹田”
阎尔芃丹田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遗篇.本病论》“神遊上丹田”句中。

“丹”是指的养生内丹,“田”是煅练内丹的地方。

几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讲求“导引吐纳”的健身之术,东汉以来逐渐形成了内丹术的系统理论,“丹田”一词就成了道家修练精气神的术语。

后又被各派气功师们广泛沿用。

代表华夏文化精粹的中华武术当然不能脱离中国的古典文化的轨道,历史悠久的《形意拳》把“气沉丹田”作为“一气之起落”,贯穿于拳术的举手投足之中。

拳经云“发放劲力,自丹田出”,“如练至功深园滿时,疑神于丹田,则身重于泰山”。

拳家的丹田学说源于道家,但又不同于道家,道家所谓“丹田”即所誉先天虚灵性体,“田”谓之鼎炉,以炼就永刚不坏之性。

拳家所谓丹田即小腹的空腔部位,并以此部位为枢钮,完成一系列的传递,组成整合发力机制。

形意拳的丹田论有迹可循,而非道家丹田论的云里雾里。

道家的丹田论讲“意守”,要靠“意念导引”再循“小周天”、“大周天”经脉运行。

而形意拳的丹田论讲“气沉”.则气行腠理间,“不意而运”,“呼吸有形于内,注意丹田,谓之调息,亦谓之练气化神之功夫。


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之分。

形意拳所谓“气沉丹田”是指下丹田而言,下丹田位于脐下一寸三分或三寸之间。

其说法不同的原因大约在于各人的体会不同,充许有位置的差异。

在我们练拳者
来说,不容易找到丹田的一个点,而只能找到是以点为中心的一个面,更具体地说,是小腹内一园形腔体。

所以我们认为是在脐下与耻骨之间,即小腹之内,骨盆之中,骶椎之前,会阴之上就可以了,此处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交接,血液转换,封闭循环的体腔,此处除了消化腔道就是生殖腺聚集的地方,如精囊腺、前列腺、女性卵巢等。

这里的很多重要的腺体都具有维持人体生长、发育,使精神充沛、生命旺盛的的重要因素。

形意拳的“气沉丹田”,主要是通过逆腹式呼吸使肺组织充分扩张,使常处于闭塞状态的肺的下部气泡得以伸缩,大大增加了肺的活动量。

使二氧化碳和氧气在肺中得到充分的交换,使血液的含氧量明显提高。

横膈的升降,对腹腔脏器进行了温柔地有节奏地压挤和按摩,增加了消化管道的蠕动,可以排出被食物堵在肠胃死角的气体,促进胆汁分泌,使消化功能得到提高。

橫膈的升降,使腹内压呈现增大和减小的节律变化,造成腹腔内毛细血管的明显收缩与扩张,从而増加了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肾动脉的血流量。

使肾上腺、前列腺等腹腔腺体的功能得到改善,而且能增加冠脉血流量,还能开发人体潜能。

所以说“气沉丹田”的健身功能是符合生理科学的,是实实在在的,是显而易见的。

有人说“气沉丹田”就逆腹式呼吸,这样说应该有一些道理,但只说对了一部分,逆腹式呼吸是自然界里的气体在呼吸道里运行的方式,而“气降丹田”则是通过逆腹式呼吸这个方式,造成小腹鼓荡,而激发整合发力和健体强身的过程。

逆腹式呼吸是方法,“气沉丹田”
是效果。

逆腹式呼吸和“气沉丹田”都是客观存在的。

人的横膈下面是腹腔,是一个封闭的腔,呼吸道的气体是不能进入这个腔内的,但这个腔内的腹壁和内脏的空隙中却充滿了气体。

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横膈下降,腹壁肌肉收缩,腹腔内的气体受压挤体积収缩,变得紧张坚硬,形成板状。

呼气时腹壁肌肉放松,横膈继续下降,这时感觉气体有下沉感,降至会阴上方,小腹微微鼓脹。

这就是”气沉丹田’’,而且吸气和呼气这两种状态都可以理觧为”气沉丹田”。

练拳时动作有蓄有放,呼吸则有吞有吐,其丹田气则随之有聚有散、有升有降。

形意拳的起落开合形成了其特有的明显的节奏,我们练習形意拳,就可以跟随这个节奏因势利导,随其自然,而决不要有意识地向下压气。

只要用腹式呼吸留意小腹的鼓荡,做到“力活气顺,虚心实腹”,即可达到目的。

至于逆腹式呼吸的方法,难度较大,初学者很难掌握,而且容易走到歧路上去,或造成其他不良后果。

我们练拳时不能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调整气息上,否则,就会影响拳术的肢体动作,练拳的人就会变成气功师了。

练好“气沉丹田”的功法,首先要坚实形意拳的站桩基础,就是先辈大师归纳的八字筑基功,即三顶丶三扣丶三园丶三毒丶三抱丶三垂丶三曲丶三挺等园满完整的姿式。

如果不能牢固地扎好这个根基,“气沉丹田”就是一句空话。

拳经云“十四种打法,俱不脫丹田之气”,“丹田久练灵根本,五行合一见神竒”。

练好“气沉丹田”的功法,其劲力的发放就会显示出
强大的威力,这个威力的形成,我各人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由于横膈的下压,廹使腹内脏器下移,这就把人的重心挤入骨盆,下移的人体重心,增强了驱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通过引力控制并催发了整个躯体的协调运动。

橫膈的上升和下降,腹壁的収缩和放松,使腹内脏器及腹内气体受圧而发生形变,弹性物体的形変就会产生弹力,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小腹内增大的压强刺激了骨盆和尾椎筋肉以及很多平时很难调动的肌群,这些肌群的瞬间舒缩,象爆炸一样,以惊人的速度,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爆发力。

爆发力是力和速度的积。

形意拳出手主张打击对方的根节,这就增加了运动的距离,在一定时间内距离越大,速度越快,速度越快,爆发力越大。

形意拳发力出手,为手足同起同落,手足和躯体整合发出。

拳经云,“打法须要先上身,手足齐到方为真”,就是常说的“抢地位”,打击目标所受的压力是全身的重量,而受力面积却是拳或掌,根据“受力大小与面积成反比”的规律,当然可以证明所施出的力是神竒无比的。

在气沉丹田的过程中,有诸多相互作用的力,如头的上顶和肩的下沉,后腿的蹬力和前腿的撑力,前掌的后彻和后拳的前冲,等很多成对出现的力,所形成的反作用力,又用等量的回赠加大了作用力。

丹田位于身体的核心关键部位,全身的质量和能量都凝聚在这个
球形体上,《形意拳谱》云,“气沉则降于丹田”,“丹田一动无不动”,腹内重心下移就形成了合力,它集合了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因素,甚至连毛发丶牙齿丶指甲丶舌头等末稍神经和肌肉群都调动起来。

丹田是重心,是中心,更是轴心,全身的各肌肉组织,各运动单位都在它的支配下统一行动。

丹田力瞬间爆发,发则内外合一,合则全身总动员形成了六合整劲,所以“气沉丹田”激发出了雷霆万钧之力。

我们例举了这么多力,这些力又是互相包含,互相依存的,甲中有乙,乙中也有甲,每一种力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不能把它们严格分割开。

或者用其中的任何一个名称都可以概括这些不同的力。

对于“气沉丹田”的功法,戴龙邦的《心意六合拳谱》里有比较系统地讲述。

而在李洛能的《形意拳谱》中却没有具体的解说。

看来我们形意拳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里有意淡化了心意拳中近于繁琐玄虚的描写。

李存义大师也告诫我们,“非必沾沾于古说也”。

所以,对于形意拳的习练者来说,应该揭开“气沉丹田”的神秘面纱,“气沉丹田”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我们苦练不輟,就会练出功力,就会“功到自然成”。

但是,千万不要忘记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必须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如果方法错了,无论怎样努力,也只是南辕北辙,永远不会到达目的。

在近代的武学著作里,对“气沉丹田”的讲述,大多是谈经论道,言词玄虚奥妙,对于初学者简直是一本天书。

现代关于“气沉丹田”的论文,更是浩如烟海,它们多是以经典解释经典,翻来覆去,总是古代拳谱里那几句话,讲不出通俗易懂的道理来,结果倒使后学者陷
入一片迷茫。

甚至在某些“玄学”的误导下,一些好奇的初学者误入歧途和走火入魔亦非罕见。

我们可以把“气沉丹田”视为形意拳健身和发力的一种重要的功法。

但不可神化它,更不可过度痴迷它。

它显示的是一个最朴实最明确的道理。

古人说“大道至简”就是这个意思。

《形意拳谱》上有一句名言,値得我们认真揣摩,“果得其妙道,也是若有若无,若虚若实,勿忘勿助之意,不意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竒也。

”看了我的拙文,再觧读大师的这段经典,不知诸君有何见教。

二零一四年元月十日于天津塘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