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心理学论述及简答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6a3c9242ad51f01dc281f1f3.png)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第1章概论壹、填空1.工程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壹门新学科。
它以人-机系统为对象,主要研究人的工作效能,人于系统中的行为特点,以及人机间的合理配合等。
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有人把人机系统概念扩大为人-机-环境系统。
这里说的“机”是广义的,包括简单的工具和复杂的生产技术装备;这里说的“环境”,不仅指各种物理环境,也包括劳动组织、工作制度等社会环境条件。
2.要解决好人、机、环境三者的关系,必须对人于系统中的认识的俩种对立观点:机器中心论和人中心论。
3.人机系统指于劳动和工作中人和使用的机器以壹定的方式互相结合而构成的系统。
工程心理学研究人机系统,就是为了使人机间建立最合理的结合关系,使系统获得最好的效益。
划分方法:⑴人机系统按人机连接的方式,可区分为串联式人机系统和且联式人机系统。
串联式人机系统中,人机连环串接,人机任何壹方停止活动或发生故障,均会使整个系统中断工作;且联式人机系统中,人机且接,俩者可互相替代。
⑵人机系统仍可作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的区分。
区别于于人是否能够了解系统活动的结果,即有没有所谓结果反馈。
闭环人机系统中有信息反馈回路。
人机系统按人于系统中的作用特点区分为三类:即手控式人机系统、机控人机系统和自动化人机系统。
人机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人机系统中的人机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人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
人和机器是俩种性质不同的系统,但俩者于功能上有相似的地方。
人和机的活动均包括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环节。
人的这三个环节,通常用S-O-R表示。
S表示刺激作用;O表示机体组织;R表示身体反应。
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称为效应器官。
⒋人机配合包括俩方面的涵义:壹是人机功能分配,二是人机于构形和性能特点上的匹配。
⒌泰勒被认为是最早对人和工具匹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者。
他开创了“时间研究”和吉尔布瑞斯创始的“动作研究”合称为“动作时间研究”,迈开了工业心理学研究的第壹步。
工程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

⼯程⼼理学——名词解释、简答⼯程⼼理学——名词解释、简答⽹友:弗洛伊德原创转载请注明原创作者⼯程⼼理学——名词解释1⼈机系统:在劳动或⼯作中,⼈与他使⽤的机器以⼀定的⽅式互相结合⽽构成的系统,称为⼈机系统。
系统可以层层相属,系统之间也可联合成新的系统。
2⼈机界⾯:控制器、加⼯器或运算器、显⽰器是机器系统的三个环节。
机器和⼈通过控制器、显⽰器进⾏信息交换,⼈们把它们叫做⼈机接⼝或⼈机界⾯。
3信息模型:⼈从显⽰器中所感知的不是被控对象本⾝,⽽是代表被控对象变化状态的符号、标记或图像,显⽰器上所呈现的这些符号、标志、图像等叫做“信息模型”。
4观念模型:⼈感知到信息模型后,就要对它进⾏解析或译码,即在⼤脑中把它转化成被控对象状态的映象,这种映象叫做“观念模型”。
5⽬标模型:⼈对机器进⾏控制或调整,是为了使它按照预期⽬标运转。
⼤脑中以映象形式存在的预期⽬标称为“⽬标模型”。
6⼈机匹配:⼈机系统只有当机器设计得与⼈的⾝⼼特点相匹配,系统才能效率⾼,安全可靠。
⼈机匹配主要通过两个⽅⾯的⼯作。
⼀⽅⾯是通过选拔与训练,使操作⼈员能够与机器要求相适应。
另⼀⽅⾯,⼈与机器相⽐,机器在构造和性能特点上,可以有很⼤的变化,⽽⼈的⾝体结构和功能特点,在很⼤程度上受⽣物遗传因素制约,具有较⼤的不变性。
因此,⼈机匹配不能仅依靠⼈对机器的适应,应主要依靠把机器设计成符合⼈的特点来实现。
⼈机相互作⽤,主要表现为⼈机双⽅通过显⽰器与控制器进⾏信息交换。
7准实验研究:也叫现场实验,它是在实际情境中研究⾃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法。
由于准实验是在实际⼯作环境中进⾏的,有许多条件⽆法控制,因此在实验设计⽅⾯与实验室研究不同。
8模拟研究:是实验研究的⼀种特殊形式,它是以物质形式或观念形式对实际物体、过程和情境的仿真。
9通道容量:⼈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传递的信息量,叫做⼈的信息传递率,也称⼈的通道容量。
10希克-海曼定律:在做选择反应时,⼈传递信息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与刺激信号的平均信息量成线性关系,称为希克-海曼定律。
工程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第1章概论一、填空1.工程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开始进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它以人-机系统为对象,要紧研究人的工作效能,人在系统中的行为特点,以及人机间的合理配合等。
受环境因素的阻碍,因而有人把人机系统概念扩大为人-机-环境系统。
那个地点说的“机”是广义的,包括简单的工具和复杂的生产技术装备;那个地点说的“环境”,不仅指各种物理环境,也包括劳动组织、工作制度等社会环境条件。
2.要解决好人、机、环境三者的关系,必须对人在系统中的认识的两种对立观点:机器中心论和人中心论。
3.人机系统指在劳动和工作中人与使用的机器以一定的方式互相结合而构成的系统。
工程心理学研究人机系统,确实是为了使人机间建立最合理的结合关系,使系统获得最好的效益。
划分方法:⑴人机系统按人机连接的方式,可区分为串联式人机系统和并联式人机系统。
串联式人机系统中,人机连环串接,人机任何一方停止活动或发生故障,都会使整个系统中断工作;并联式人机系统中,人机并接,两者可互相替代。
⑵人机系统还可作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的区分。
区别在于人是否能够了解系统活动的结果,即有没有所谓结果反馈。
闭环人机系统中有信息反馈回路。
人机系统按人在系统中的作用特点区分为三类:即手控式人机系统、机控人机系统和自动化人机系统。
人机相互作用的差不多模式:人机系统中的人机相互作用过程确实是人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
人和机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系统,但两者在功能上有相似的地点。
人和机的活动都包括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环节。
人的这三个环节,通常用S-O-R表示。
S表示刺激作用;O表示机体组织;R表示躯体反应。
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称为效应器官。
⒋人机配合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人机功能分配,二是人机在构形与性能特点上的匹配。
⒌泰勒被认为是最早对人与工具匹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者。
他开创了“时刻研究”与吉尔布瑞斯创始的“动作研究”合称为“动作时刻研究”,迈开了工业心理学研究的第一步。
2010年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2章)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三章第三章人的感觉和知觉系统一、填空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
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本体感觉、化学感觉及皮肤感觉等。
外部环境中有许多物质的能量形式,人体的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能量形式的刺激特别敏感,能引起感觉器官有效反应的刺激称为该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如眼的适宜刺激为可见光,听觉的适宜刺激为一定频率范围的声波。
2.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的下限,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性:△I/I=K称韦伯定律3.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感觉的适应。
这种适应现象几乎在所有感觉中都存在。
4.在人们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大约有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是人与世界相联系的最主要的途径。
物体依赖于光的反射映入眼睛,所以光、对象物、眼睛是构成视觉现象的三个要素。
人们得到视觉信息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的,二是间接的。
5.视力是眼睛分辨物体细节能力的一个生理尺度,用临界视角的倒数来表示。
视力=1/临界视角波长小于380nm紫外线、大于780nm红外线。
各种颜色的标准波长及波长范围颜色标准波长波长范围(nm) 颜色标准波长波长范围(nm)紫?420?380-450?黄?580?575-595蓝?470?450-480?橙?610?595-620绿?510?480-575?红?700?620-780?6.三原色学说认为,视网膜上有三种锥细胞,分别感受红、经、蓝三种基本颜色。
7.视野是当人的头部和眼球不动时,人眼能察觉到的空间范围,通常用角度表示。
8.视觉适应是人眼随视觉环境中光量的变化而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
有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
暗适应是人由明亮的环境转入暗环境,在暗环境中视网膜上的杆细胞感受弱光的刺激,使视觉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工程心理学复习

11.言语可懂度的评价方法(题型预测:填空/选择/简答) ·直接指标 ⑴无意义音节测验; ⑵语音平衡词表测验; ⑶韵词测验; ⑷句子测验; ·间接指标 清晰度指数。 12.言语清晰度指数(题型预测:填空/选择/简答/计算)
n
AI ( S N ) i Wi
i 1
AI:清晰度指数 (S-N)i:第 i 个频带的信号与噪声强度之差 Wi:第 i 个频带的加权系数 13.费茨定律(题型预测: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 定位运动时间与运动难度(2D/W 的对数)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定位运动所需时间随目标距离 增大而增长,随目标宽度增加而缩短。公式表示:MT=a+b ㏒ 2(2D/W) 费茨系统研究了运动距离和运动精确度(目标宽度)对定位运动时间的影响。在实验中,要求 被试用铁笔在两钢片间来回敲击,手臂运动距离范围为 7.6~30.5cm,运动精确度(通过钢片 宽度来控制)在 0.3~2.5cm 间变化。 14.速度-准确性互换特性(题型预测:填空/选择/名词解释) 运动准确性与所容许的运动时间有关。速度与准确性二者之间的相互补偿关系被称之为速度- 准确性互换特性。 15.控制器与显示器的兼容性设计(题型预测:填空/选择) 空间兼容性;运动关系兼容性;概念兼容性;选择适宜的控显比。 16.控显比(题型预测:填空/选择/名词解释) 控显比,又称 C/D 比,指控制器与显示器的运动元素的动程之比,它表征着控制器灵敏度的 高低。 若粗调与细调用不同的控制器进行调节,则粗调控制器的控显比应该设计得小,细调控制器的 控显比应设计得大;若使用一个控制器兼作粗调与细调的设计时,宜采用最佳控显比。 17.可用性概念(题型预测:填空/选择/名词解释) 产品在特定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有效性、效率和用户主观满意度。 18.可用性的测量指标(题型预测:填空/选择) 尼尔森提出可用性的测量指标:可学习性、效率、可记忆性、出错、主观满意度 19.人-计交互(题型预测:填空/选择/名词解释) 人与计算机相互作用,他是研究如何优化计算机界面系统,使用户可以高效、方便地使用计算 机系统。 20.用户界面(UI) (题型预测:填空/选择/名词解释) 用户界面又称人机界面,指计算机与用户之间通信和对话的接口。 · 2 ·
2020年自考《工程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自考《工程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简答题1.简述控制器排列的一般原则。
答:控制器排列的一般原则:1.重要性原则:按照每个控制器对实现系统目标的重要程度,决定其位臵安排的优先权。
2.使用频次原则:按照每个控制器在系统操作中的使用频次多少,决定位臵安排的优先权。
3.功能原则:按照功能关系安排控制器的位臵,将功能相近或相关的控制器组装在一起。
4.使用顺序原则:对系统操作中使用顺序固定的控制器,按照他们的使用顺序安排其位臵。
2.简述人为差错发生的外部因素(背景因素)答:通常把产生人为差错的外部因素称之为背景因素。
背景因素的分类简称4M:1.人(Man):指工厂工人或技术人员上、下、左、右之间的人际关系。
2.机械(Machine):是进行人机工程设计的主要方面,指在人机界面上,显示、控制系统的功能、结构、形状和配臵是否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是否完全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是否符合安全装臵等。
3.环境(Media):主要指温度、照明、噪声、振动等环境条件,以及作业方法和作业顺序的软件系统,还包括作业速度和休息的安排等。
4.管理(Management):指国家及企业的安全法规、监督、检验、管理、教育与培训措施等。
、3.试简述在人机界面中用户的使用需求分析。
答:从影响人的行为因素为出发点,来讨论用户的使用需求:1. 用户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
1.系统能让用户灵活地使用,用户不必以严格受限的方式使用系统。
2.系统能区分不同类型的用户并适应他们。
3.系统的行为及其效果对用户是透明的。
4.用户可以通过界面预测系统的行为。
5.系统随时随地提供帮助功能。
6.人机交互应尽可能和人际通信相类似。
7.系统设计必须考虑到人使用计算机时的身体、心理要求,包括机房环境、条件、布局等,以使用户能在没有精神压力下使用计算机,同时能让用户舒适地使用计算机完成他们的工作。
2. 用户技能方面的使用需求。
1. 应该让系统去适应用户,对用户使用系统不提特殊的身体、动作方面的要求。
工程心理学历年真题02-09附答案与页码

工程心理学历年真题02-09附答案与页码2022年4月工程心理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每小题1分。
共10分)1.在下列人机系统中,操作人员操作负荷最低,而责任最重的是(C)P12 A.手控式人机系统B.机控式人机系统C.自动化人机系统D.电控式人机系统2.人从显示器中所感知的不是被控对象本身,而是代表被控对象变化状态的符号,显示器上所呈现的这些标志、符号、图像等被称为(A)P14A.信息模型B.观念模型c.目标模型D.心理模型3.工厂的质量控制检查员的任务是警戒模式中的(B)P98A.自由反应模式B.检查模式C.注意分散模式D.人机匹配模式4.用某个测验对被试加以施测,把测验分成对等的两部分(如奇数和偶数题目),求得这两部分的相关,计算出来的信度是(C)P31A.重测信度B.复本信度c.分半信度D.效标信度5.一项评价人机系统的重要指标是人体在单位时间内承受的工作量,即(A)P348A.工作负荷B.心理负荷C.工作能力D.劳动效率6.在工程心理学实验研究中,把条件相等或相近的被试对等地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去,这种方法称为(D)P36A.消除法B.限定法C.纳入法D.配对法7.反映某种变量的近似值,变化趋势,读数方向或其他性质变化的显示量,这种显示器是(C)P166A.定量显示器B.定比显示器c.定性显示器D.定数显示器8.有些用户对计算机的性能及操作使用,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经验,但他们往往对新使用的计算机系统缺乏了解,不太熟悉。
这些用户称为(C)P222A.偶然型用户B.熟练型用户c.生疏型用户D.专家型用户9.在知觉时,人把当前感觉登记中的信息与以前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匹配,从而赋予刺激一定的意义,这个过程称为(B)P66A.感觉登记B.知觉译码c.记忆决策D.执行反馈10.人感知到信息模型后,就要对它进行解析或译码,即在大脑中把它转化成被控对象状态的映像,这种映像叫做(B)P14A.信息模型B.观念模型C.目标模型D.心理模型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2009年自学考试《工程心理学》知识点概要

电梯测试试题姓名分数一、填空题(10分)1、曳引机具有调频调压调速装置的电梯称为简称VVVF电梯2、轿厢地坎与层门地坎间隙应不大于 ;与井道前壁间隙不得大于3、当轿厢载有额定载荷并以额定速度向下运行时,操作制动器应能使电机停止运转。
4、防止电梯超速(失控)的保护装置有限速器和 _等5、当电梯下行速度超过额定速度时,达到限速器设定速度后,限速器开始动作.6、门锁滚轮与轿厢地坎间隙应为㎜;7.紧急电动运行时,应使极限开关 ,,限速器开关,安全钳开关缓冲器开关的电气安全装置失效。
8、对重重量其估算公式为:总重量= 轿厢重量 +一,单选题(30分)1.人在轿顶上准备开动以观察有关电梯部件的工作情况必须牢牢握住()。
A.钢丝绳 B.绳头板 C.轿厢上梁 D.防护栏2.电梯维修保养时不得少于( )。
A.1人B.2人C.3人 D.4人3. 轿厢提升速度与曳引钢丝运行速度的比是1/2,这种绕法是( )。
A.1:1B.2:1C.1:2 D1:34.熔断器的作用是( )。
A.短路保护B.长期过载保护 C欠压保护 D.回馈制动5.当电梯上行方向超速时,能起保护作用的是( )开关。
A.限速器断绳B.安全钳C. .限速器D.缓冲器6 额定载重量为1000公斤的电梯,其额定载客人数为()。
A 13人B 14人C 18人D 20人7 曳引机制动轮与闸瓦之间隙应不大于( )mm。
A 0.1B 0.35-0.5C 0.7D 1.08 当电梯行程超过( )米时,需要在对重底部与桥厢底之间装设补偿装置。
A 15B 30C 40 D509 导轨接头缝隙应不大于( )mm。
A 0.5B 0.05C 5D 0.610 开门刀与各层门地坎保持( )间隙。
A 2-3mmB 3-4mmC 4-6mm D5- 10mm11 液压缓冲器按规范标准,缓冲器与桥厢距离应为( )mm。
A 250-350B 150-400C 200-35012 轿厢与弹簧缓冲器的距离应为( )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心理学论述及简答1. ※工程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学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它以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
2. ※☆工程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①人体生理心理特点和人的工作能力限度。
在人机系统中,人机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机功能分配,二是人机特性匹配。
工程心理学侧重于从工程技术设计的角度对身心因素进行研究。
②人机相互作用过程和人机界面的设计要求。
人机信息交换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显示器与控制器同人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匹配程度。
工程心理学为各类显示装臵与控制装臵的设计,提供心理学的原则和人机匹配的参数。
③工作空间的设计要求。
在人机系统中,工作空间的大小、显示器与控制器的位臵、工作台的高低、座位的尺寸、机具和加工件的排列、工作间的距离等,都会对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系统的安全发生影响。
④工作环境的要求。
异常因素包括超重、失重、高压、低压、缺氧等情况。
⑤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通过计算机等技术对人的智能活动的模拟。
3. ※☆工程心理学的作用:①提高效率。
人机系统的效率不仅取决于人或机各自的效率,同时也依赖于人、机、环境三者的配合和协调。
②防止事故,保障安全。
③创造健康和舒适的工作条件。
一个好的系统,不仅要求效率高、事故少,而且还要无害于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要尽可能使操作人员感到舒适、满意。
工程心理学关于人机环境关系的研究,可为制订工效学标准、安全标准、劳动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工效学标准通常规定的是最低要求,制定和实现标准,只是为了保障安全和健康。
安全和健康地工作是最起码的要求。
4. ※☆人机系统的分类:①人机系统按人机连接的方式,可区分为串联式人机系统和并联式人机系统。
人机连环串接,人机任何一方停止活动或发生故障,都会使整个系统中断工作,例如司机开车。
并联式人机系统,人机并接,两者可互相替代。
②人机系统还可作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的区分。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人是否能够了解系统活动的结果,即有没有所谓结果反馈。
闭环人机系统中有信息反馈回路。
飞行员驾驶飞机就是闭环人机系统的例子。
开环人机系统没有信息反馈回路,人机系统一般都采取闭环式设计。
5. ※☆人在人机系统中的作用:人机系统按人在系统中的作用特点,可以区分为三类,即手控式人机系统,机控式人机系统和自动化人机系统。
手控式人机系统以人力作为动力源,机器直接受人力驱动而工作,因而在手控系统中,人的活动与作用主要是体力的。
机控式人机系统以电能、化学能等作动力,在这种系统中,人主要是依靠显示器来了解机器的。
这种系统对人的体力要求相对降低,而对心理功能的要求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工作质量,更多地取决于机器的性能特点与人的信息加工能力的匹配。
在自动化人机系统中,机器本身是一个闭环系统,它能自动实现包括信息接收、加工和执行等功能。
只有在机器发生故障或需要改变机器工作的程序时,才需要人进行干预,也称为监控式人机系统。
6. ※☆人机配合中,人与机器各有哪些特点?一个理想的人机系统应具有可靠性高,跟踪反应快,抗干扰性强,操作负荷轻,费用效益比较小等性能。
人机配合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人机功能分配,二是人机在构形与性能特点上的匹配。
⑴机器具有许多人所不及的功能特点:①强度大;②速度快;③精度高;④具有某些人所缺少的感受和反应能力;⑤具有独特的记忆功能;⑥能够长时间地连续工作;⑦能在人无法耐受的环境中工作。
⑵人也有一些机器所不及的功能:①某些感受能力比较高;②具有补偿的能力;③具有高度的灵活性;④具有多种潜能;⑤具有总结经验,除旧创新的能力;⑥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能成为机器的支配者。
一般来说,强度大的、快速的、高精度的、持续久的、单调的或操作环境恶劣的工作,要安排机器去干;设计方案、编制程序、应付不测、排障维修等工作应由人去做。
7. ※☆人机匹配应符合的原则:①要选用最有利于发挥人的能力和提高人的操作可靠性的匹配方式。
②匹配方式要有利于使整个系统能够达到最大的效率。
③要使人操作起来方便、省力。
④要采用信息流程和信息加工过程自然的、使人容易学习的、差错少的匹配方式。
⑤不要采用需要人做高度精密的、频繁的、简单重复或过于单调的、连续不停的、作长时间精确计算的匹配方式。
⑥匹配方式要使人认识到或感到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或很重要,不可把人安排作机器的辅助物。
8. ※☆与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有关的工程心理学研究内容有哪些?①人-计算机界面的研究。
包括工效学标准、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
②对语言理解过程和知识组织方式的研究。
③对人的视、听注意分配和信息综合特征的研究。
④远距离配合工作的信息加工的特征。
9. ◇工程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主要涉及行为变量,这种变量有两个主要的维度:定量维度和定性维度。
10. ※☆人的信息加工模型有哪几个阶段?①感觉储存。
又叫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的内容人是意识不到的。
视觉记忆保持的时间不足一秒,听觉记忆约能保持2秒。
②知觉译码。
在知觉时,人把当前感觉登记中的信息与以前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匹配,从而赋予刺激一定的意义。
③记忆与决策。
一旦某个知觉的对象被归入一定范畴后,个体需要决定对它作出什么行动。
决策以反应选择的形式表现出来。
④执行。
这种决策信息以指令形式传输到效应器官,支配效应器官作出相应的动作。
⑤反馈。
反馈回路,通过反馈,人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节。
⑥注意。
11. ※☆补偿显示的效果不如尾随显示有两个原因:①补偿显示信息的模糊性。
②尾随显示的运动兼容性。
12. ※紧张状态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警戒反应期、抵抗期、衰竭期。
13. ※☆按照系统开发的阶段,人为差错可分为以下六类:①设计差错。
是指由于设计不当造成的差错。
②制造差错。
是指产品没有按照设计图样进行加工和装配造成的差错。
③检验差错。
是指检验手段不正确,没有完成检验项目。
④安装差错。
⑤维修差错。
是指对设备未进行定期维修或设备出现异常时,没有及时维修和更换零部件造成的差错。
⑥操作差错。
是指操作人员错误操纵机器和设备造成的差错。
14. ※☆人为差错产生的背景因素:通常把产生人为差错的外部因素称之为背景因素。
背景因素的分类简称4M:①人(Man)。
②机械(Machine)。
③环境(Media)。
④管理(Management)。
15. ※☆工作中对人造成压力的原因通常有四个方面:⑴工作的负荷。
⑵工作的变动。
⑶工作中的挫折。
⑷不良的环境。
15.人的内在状态可以用意识水平或大脑觉醒水平来衡量。
处于睡眠状态时,大脑的觉醒水平极低。
处于第I层次状态时,大脑活动水平低下,反应迟钝,易于发生人为失误或差错。
处于第II、III层次时,均属于正常状态,层次II是意识的松弛阶段。
层次III是意识的清醒阶段,在此状态下,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决策能力、创造能力都很强。
第IV层次为超常状态。
16. ※☆影响人操作可靠性的因素:包括人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
①人的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个体因素、操作能力。
②环境因素:机械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17. ※☆从信息加工角度来看决策应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①线索接受和整合。
②假设的生成。
③假设的评估和选择。
④产生并选择行动方式。
18. ※☆决策过程中产生影响的因素和认知缺陷包括:①进入工作记忆中的线索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②对每一个决策活动的可利用的时间长充。
③注意资源。
④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⑤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⑥工作记忆的能力限制。
这些影响因素和认知局限提醒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作出一个次优决策。
19. .※★☆决策过程中启发式的运用?(举例说明)⑴在获得和运用线索中的启发式。
在这一阶段通常出现的简单启发式或偏见有:①注意集中在一些有限的线索上。
②首因线索。
最先接受的少数信息,比平均权重要大,或比其它信息更重要,这就是一种首因效应。
③对后来线索的不注意。
④线索的显著性。
⑤对不可信线索赋予过高权重。
⑵假设生成中的启发式。
影响这个阶段的启发式和偏见有:①数量有限的假设形成。
②可用性启发式。
③典型性启发式。
④过分自信。
⑶假设评定和选择中的启发式。
①认知固着。
一旦一个假设生成或被选择,人们就会用它来解释接下来的线索,但有时我们还是用先前的假设,这就是认知固着的过程。
②从众偏见。
倾向于寻找一些一致的信息,而忽略不一致的信息。
⑷行动选择中的启发式和偏见。
①提取少数行动。
②行动可利用性的启发式。
③结果的可利用性。
20. ※☆仪表显示器的种类:⑴按显示形式分为:①数字式显示器。
直接用数码来显示信息的仪表。
②模拟式显示器。
用标定在刻度盘上的指针来显示信息的显示器。
⑵按显示功能分为:①读数用仪表。
用具体数值显示机器参数和状态的仪表,如汽车上的时速表。
②检查用仪表。
用以显示系统状态参数偏离正常值情况的仪表,宜采用指针运动。
③警戒用仪表。
用以显示机器是处于正常区、警戒区还是危险区的仪表。
用绿、黄、红三种不同颜色表示正常区、警戒区和危险区。
④追踪用仪表。
如雷达。
⑤调节用仪表。
只用以显示操纵器调节值,而不显示机器系统运行动态过程的仪表。
21. ※☆显示装臵的选择原则。
显示装臵的功能是让操作人员观察、接受、理解、处理和反馈来自生产过程的信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
应注意的原则:①数量识读仪表的选择。
数量识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准确的数据,数量识读应选择数字显示装臵,具有精度高、识读性好的优点。
②状态识读仪表的选择。
状态识读仪表只需向操作者显示被测对象参数变化趋势的信息,通常选用指针仪表。
22. ※☆视觉显示器的显示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①鲜明醒目;②清晰可辨;③明确易懂。
23. ※☆视觉显示器的设计和选用应遵循的原则:①根据使用要求,选用最适宜的视觉刺激维度作为传递信息的代码。
②使显示精度与人的视觉辨认特性同系统要求相适应。
③尽量采用形象直观的、与人的认知特点相匹配的显示格式。
④对同时呈现的有关联的信息,尽可能实现综合显示,以提高显示的效率。
⑤目标和背景之间要有适宜的对比关系。
⑥具有良好的照明性质和适宜的照明水平。
⑦根据任务的性质和使用条件,确定视觉显示器的尺寸和定放位臵。
⑧要与系统中的其它显示器和控制器,在空间关系和运动关系上兼容。
24. ※☆影响荧光屏显示效率的主要因素(CRT设计中应考虑哪些人的因素):①目标亮度。
②目标与背景的亮度比。
目标与背景的亮度比取决于目标亮度、屏面亮度和周围环境照明三因素。
③分辨率。
CRT的分辨率是指可视图像中最小可辨或可测的细节。
④颜色。
在单色显示屏上,白色、绿色、黄色对深灰色或黑色形成的颜色对比,最适于图形和字符的识别。
通常将白色、绿色等明快颜色用作目标色,而将深色或黑色作为背景色。
⑤目标位臵指示物。
⑥屏幕大小及位臵。
视距的范围应为50-70厘米。
25. ※☆控制器的排列原则:①重要性原则:按照每个控制器对实现系统目标的重要程度决定其位臵安排的优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