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精美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精美教案

19*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阅读课文,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教学重点】1.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1.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书设计《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

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第【1】篇〗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正确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因此,本教学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来学习课文。

教学中我设计了“品读奇迹——感受环境——品析老人”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挖掘,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课文。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看图质疑,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相机介绍: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

2.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对比引导学生反思这里的一些地方现在已经不同了,这回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茂密的山林,如诗如画的山林。

)3.引发质疑:这样的改变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看到这样的奇迹,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4.导入: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梁衡走进晋西北,在课文《青山不老》中寻找答案。

(板书课文题目)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两幅不同的图画,旨在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的积极性。

二、自由读文,自主学习1.出示自学提示:(1)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谁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找出相关的段落用笔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主读文,结合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3.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文章以梁衡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的情景表现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出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从侧面表现老农的勇敢、默默奉献和创造出的巨大生态价值。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通过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重点】能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学1.谈话导入:2009年,国家举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出人意料的是晋西北一位默默无闻的山野老农获得许多人的提名。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梁衡一起去采访他,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2.板书课题。

3.检查预习: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交流“如臂如股”的意思。

汇报信息卡片。

结合卡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理念:借助人物信息卡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取文中与老人相关的重要信息,更准确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阅读实践中不断锤炼整体感知的能力。

)二、导学活动一:感受“奇迹”老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1)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②联系比较: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我们的学校?③指导朗读。

(2)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光。

①读着这样的词语,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哪些词语?②指导朗读。

活动二:体会环境艰苦默读课文,结合泡泡提示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奇迹?用波浪线画出关键词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范文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范文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范文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2.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学习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完成课文导读中三个问题的学习。

3.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受到老人精神的感染。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学习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完成课文导读中三个问题的学习。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概括内容同学们上课前都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学习课文,初知“奇迹”快速浏览:老人用15年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找出句子。

PPT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体会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体现这了不起的奇迹)三、自读自悟,感悟“奇迹”主要围绕“这一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这一问题展开教学。

1.批注阅读——这了不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2.全班交流(图、文、影像结合,感悟老人是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创造奇迹。

)预设一: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

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②而坠。

”③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1)理解“肆虐、盘踞”这两个词的意思和作用。

(这两个词本来是写人的,作者就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2)作者引用了县志上记载的一段话,能说说它的意思吗?它有什么作用?(3)大风肆虐,怪物盘踞。

我们通过影像再来直观地感受一下。

播放PPT(有配乐)(4)出示PPT:读出画面:小组合作,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感悟环境之恶劣。

那一次,狂风过后,树木断的断,倒的倒,老人……那一次,久逢干旱,老人……那一次,冰霜来袭,老人……那一次,沙尘暴后,老人……(5)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一位怎样的老人?(学生板书)(6)同学们,我们抓住“怪物盘踞”读进去,想开去,老人在恶劣条件下植树造林的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就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过程和方法:1、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读题。

3、提出阅读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词语。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读——理解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自读自悟,读出自己。

(一)自读“自读提示”,明确要求: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2、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迹1、那我们先来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创造奇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1)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一起用心来读这个奇迹。

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9青山不老精品教学设计两篇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9青山不老精品教学设计两篇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9青山不老】公开课精品教学设计(两篇)【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说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能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教学重点】说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教学设计(一)一【教学思路说明】教学设计一侧重于根据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展开学习活动,按照“走近老人一感受奇迹一感悟品格一发现表达”的思路进行教学。

根据阅读提示,紧紧围绕“老人”设计教学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从最初的信息表初识老人,到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再到想象老人与绿波荡漾的山沟融为一体的画面,触摸心灵世界,塑造人物形象,感受宝贵品格。

【教学过程】一、聚焦“老人”,走进故事1.揭示课题,梳理学疑。

(1)鲤课题,启发思考:看到课题,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2)质疑课题,梳理学疑:为什么说青山不老?2.初读课文,概括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提取有关老人的信息。

(2)学生借助信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巧借一张人物卡片,初步建立对老人的形象认知。

既为走进老 人的生活作铺垫,又训练学生提取信息、整体感知的阅读能力,形式新颖,一举 两得。

】二、聚焦“奇迹”,感受伟大1 .学生默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2 .学生在文中画出老人创造的奇迹。

(1)交流反馈,出示句子:◊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 么了不起的奇迹。

(2)抓“三千七百亩”“十五年”等数字,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其 面积之大、时间之长。

3 .学生思考:这个奇迹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呢?(1)关注大环境,体会创造奇迹之难。

①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结合图片及资料,了解晋西北大环境的恶劣。

②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通过画面对比,发现大环境变化之大。

(2)关注小环境,体会创造奇迹之难。

①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利用关键词罗列老人“每天”的生活作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

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因此把学生学习重点放在阅读策略上,围绕略读导读关键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展开,在读找、讲、思、议的过程中,通过关键句,解读“青山不老”的两层意思。

(二)教学目标1、能借助鱼骨图,讲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抓关键句,评析语句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用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提升阅读力。

3、能体悟老人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怀。

(三)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2009年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全国举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而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晋西北的山野老人,一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衡写的人物报道:青山不老。

来,我们一起读课题。

第二板块: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学习目标1、首先我们得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并画出来。

3、交流。

第三板块: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1、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得出这个观点的呢?请你边读边找关键句,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大题。

2、校对作业本题目。

我们发现这张鱼骨图的上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克服的困难,下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创造的奇迹,他所创造的奇迹其实就是——这片青山。

3、现在你能借助这个鱼骨图简要地说说文章写了关于老汉的什么事?作者在讲好这个故事的时候,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青山是不会老的。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优秀8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优秀8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优秀8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篇一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风雨同舟、肆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重点难点: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一、导入:同学们,学习了第十五课,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知道了人类应该热爱和珍惜土地。

今天我们学习16*《青山不老》,你又将获得哪些启示呢?二、检查预习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是吗?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学的字、词、句预习情况。

(1)字词检查1、土炕肆虐盘踞淤泥2、治理参天的杨柳归宿3、风吹沙起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如臂如股绿风荡漾第一组强调:炕与坑的区别;虐字的写法:踞的读音。

第二组注意:参和宿的读音并掌握其他的读音;区分治和制。

第三组要求: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掌握和他们意思相近的词语和类似结构的词语。

(2)句的检查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第一句话掌握修辞手法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第二句话要求读准,特别注意断句,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新授:1、过渡:字词句同学掌握的很扎实,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方法(出示学习方法)a、把握文章主要内容b、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把课文多读几遍,有人说读书就是煮书,煮书就是把课文读熟,熟烂于心,熟的像老师这样可以不看教材。

注意一边读一边结合阅读方法,把握主要内容,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好,在老师刚才的这段话中,提出了几个具体的要求?(这一环节启在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自由读书过渡:读书有时要把薄文读厚,有时要把长文读短,概括主要内容,就要把长文读短,这是一种概括能力。

来,谁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概括主要内容过渡:是啊,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生命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