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ppt第9章货币供给
货币银行学第9章.ppt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实际上包含了有关 这一过程的很重要的信息,即它反映了货币 创造的起源。事实上,正是通过自身的资产 负债表,中央银行才能够收集和掌握到更多 的信息,并通过其具体业务操作来影响货币 创造的基础,从而通过“货币创造梯形”作 用于货币供应量。
一 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base money)又叫做货币基础 (monetary base)或高能货币(high-power money)。顾名思义,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量中最 核心和根本的部分。它是指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能 够通过银行体系创造出多倍货币供应量的存款货币。 它等于流通中的通货(C)与银行体系准备金总额 (R)之和,即B=C+R。基础货币是货币当局的净 货币负债,这种负债是货币创造中的其他部分的基 础和保证。
第九章 货币供给理论
第一节 货币创造机制 第二节 货币乘数的其他形式 第三节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
第一节 货币创造机制
基础货币 B=C+R
流通中的现金C
准备金R
流通中的现金C
存款货币D
货币供给 M=C+D
图9-2货币创造示意图 M=C+D
货币创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以流通中的现金C与准备金 R之和(称为基础货币)为基础,逐渐扩张的过程。而由于 流通中的现金C是不发生变化的,因此在货币供给的产生过 程中,我们通常更关注剔除了右边平行四边形之后的小梯形, 即准备R到存款货币D的货币创造过程。
(C R)D M *D
C*D R(M M *D
C)
M M*D
H
C*DM *RR*C M *D
C
1 R
C
RHM D MDm 1 CRC R M D MD
决定货币乘数的是两个 因素:
货币银行学货币供给课件

货币供给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
货币供给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负责发行货币, 并控制基础货币的供应;商业银行则通过创造信用来扩大货币供 应量。
客体
货币供给的客体是经济生活中流通的货币量,包括硬币、纸币和 存款货币等。
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
M0
流通中的现金,包括硬币和纸币。
M1
M0加上银行体系活期存款的货 币总和。
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影响途径
通过调节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来影响 货币供给。
影响效果
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增 加或减少,从而影响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经济周期和 预期等因素。
影响因素
政策透明度、市场预期、金融市场结构和外部经济环境等。
06
国际货币体系与货币供给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
古典金本位制
以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各国货币的汇率与黄金挂钩。
布雷顿森林体系
以美元为中心,美元与黄 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 美元挂钩。
牙买加协议
美元依然是主要国际储备 货币,但汇率制度更加灵 活,多种货币参与国际储备。
国际货币体系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00%
外汇占款
外汇占款是中央银行因收购外汇 而投放的货币,是基础货币的重 要组成部分。
80%
财政存款
财政存款的变化也会影响基础货 币的供应,财政存款的增加会减 少基础货币,反之亦然。
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必须 存放于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 收的存款的比率,影响货币乘 数的大小。
02
市场竞争促使金融机构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 融资成本,从而增加货币供给的有效性。
货币银行学第九章 复习 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供求均衡理论

货币银行学第九章复习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供求均衡理论第九章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供求均衡理论第一节货币供给理论一、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货币供给理论是伴随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
菲利普斯(Phillips)于1921年《银行信用》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原始存款”、“派生存款”这两个现代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概念内涵。
2、直到上世纪60年代,凯恩斯主义“失灵”,各种学派再次兴起,货币供给理论再次吸引了更多的经济学家。
其中米德(Meade)和丁伯根(Tinbergen)最具影响。
3、70年代有了更多的发展,关注:货币定义;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探讨。
二、货币供给理论主要涉及的范畴 1、货币定义。
由狭义货币转向广义货币,以及货币层次划分。
2、现代银行制度下的货币供给机制:A:中央银行控制与调节基础货币机制; B: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机制;C:在上述两重银行调节机制中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给机制。
3、货币供给机制的理论模型。
现代银行制度下的货币供给机制,可用理论模型表述,具体是对M1或M2层次的货币乘数加以考察与推导;对货币乘数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储备金率、现金“漏损率”等。
4、货币供给机制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探讨。
A:由市场经济自身内在的货币需求,也即由“看不见的手”支配而形成的客观的货币供应量,就是“内生性货币”,属于“内生变量”;B: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操控,经由中央银行“看得见的手”操作而形成的货币供应量,就是“外生性货币”,属于“外生变量”,也称“政策变量”。
5、政府收支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政府收支行为会否从“外生变量”角度影响货币供应?1)政府的正常收支活动不会影响货币供给,即:收入=之支出,收支平衡;收入>支出,有结余。
2)政府的货币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赤字时,对货币供给会产生影响,即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有:A:向社会公众举债,此时即期货币总量不变,只是存款帐户货币量转移;B:向商业银行借款,也是存款货币量的转移,但是可能影响到商业银行未来的派生存款规模的变化;当然它又取决于政府资金的用途是消费性或投资性的,后者并不影响未来的货币供应总量。
货币银行学课件——第九章 货币供给

9
2020/2/22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
一、存款创造的前提条件
❖ 1.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 限内,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 例作为准备金存在中央银行的账户中,它是商 业银行对其存款必须保持的最低储备水平,该 比例被称为法定准备金比率。
❖ 货币供应量是货币供给的结果; ❖ 货币供给则是货币供应量的形成原因。
5
2020/2/22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
二、货币供给主体
❖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涉及中央银行 和商业银行两个主体。
❖ 中央银行居于中心地位,它可以通过相应的货币 政策工具调节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和社会公众的 投资方向,从而达到改变货币供给的目的。
❖ 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 ❖ 二、货币供给主体
4
2020/2/22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
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
❖ 货币供应量是指在某一时点上特定的经济体中,银行体系 之外的所有公众所持有的货币总量。 ▪ 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债权; ▪ 银行体系负债的重要组成部分。
❖ 货币供给则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经济体中银行体系向经济 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它是形成货 币供应量的过程。
支票存款
负债 +1000万元
15
2020/2/2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
❖ 假设借款者将把这900万元的贷款全部用来投资或者消 费,根据前述存款业务的重要含义,A银行在支票存款减 少900万元的同时,准备金也将减少900万元!
货币银行学课件货币供给

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
狭义的货币定义:
M1=C+D
广义的货币定义:
M2=M1+T
2007.8
休息一下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省级精品课程
货币银行学——第9章 货币供给
影响货币供给量变化的因素
资产 负债
国外资产 政府债券 对企业、团体及个人的债权 其他资产 合计
货币供给量M 准货币 政府存款 外国存款 净值及其他负债 合计
9.3 央行视角下的货币供给创造
什么是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它是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 (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包括 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央行的存款,即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 准备金)之和。即B=C+R
C R 基础货币(B) 从静态意义上讲,基础货币应仅是 商业银行所保存的存款准备金R
2007.8 休息一下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省级精品课程
货币银行学——第9章 货币供给
存款货币创造的前提条件
部分准备金制度 部分现金提取
2007.8
休息一下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省级精品课程
存款创造的过程 A企业
B企业 还 款 C企业 D企业 购材料
2007.8
存入 第一家
货币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第9章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呢?
货币供给外生性含义:货币供给并不是由经济因素, 如收入、储蓄、投资等因素所决定,而是由货币当局的 货币政策决定。 货币供给内生性含义: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 是决定不了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及 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 结论: 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外生变量,但又不是纯粹的外生 变量。货币供给作为外生变量时,与利率变动无关;作 为内生变量时,是利率的增函数。
货币银行学授课教材第九章货币供给

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
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影响物价水平的主要 因素,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反之则会导致 物价下跌。
货币数量论的数学模型
MV=PT,其中M表示货币供应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 P表示物价水平,T表示交易量。该模型表明货币供应量与 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直接联系。
8
M1:狭义货币供应量
定义
M1是指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 加上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2024/1/25
特性
M1反映了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 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
影响因素
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持币行为、企 业的生产销售状况、市场的供求变 化等都会影响M1的供给。
9
M2:广义货币供应量
定义
M2是指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 加上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
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
特性
M2流动性相对较弱,但反映了 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
胀的压力状况。
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增长 、物价水平等都会影响M2的供 给。同时,金融创新、电子支付 等也会对M2的供给产生影响。
2024/1/25
10
03 货币供给模型与理论
2024/1/25
11
货币数量论模型
公众预期和信心
公众对未来经济状况和通货膨胀的预 期以及信心也会影响货币供给。当公 众预期未来经济状况良好、通货膨胀 率较低时,他们愿意持有更多的货币 ,从而增加货币供给。相反,当公众 对未来经济状况悲观、预期通货膨胀 率较高时,他们会减少手持现金和存 款,从而降低货币供给。
2024/1/25
18
05 货币供给调控政策与实践
货币供给定义
货币银行学ppt第9章货币供给

第九章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及理论第二节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第三节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第四节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第五节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第九章货币供给教学重点:①货币供给及理论②存款货币的创造③货币供给模型④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第一节货币供给及理论在剖析货币流通状态和货币政策决策中,货币供给分析是与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侧面。
如何使货币供给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仍是需要经常研究探讨的课题。
第一节货币供给及理论一、货币供给的含义•所谓货币供给,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具体地讲,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即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其次,货币供给必然形成一定的货币量,即货币供给量,它是货币供给的结果。
•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一国经济的总量规模以及运行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货币供给理论(一)货币供给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信用创造学说的产生与发展为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和理论基础。
•信用创造学说的先驱是18世纪的约翰•劳,主要代表人物有19世纪末的麦克鲁德和20世纪的熊彼特•哈恩等人。
•信用创造学说是与信用媒介学说相对立的一种学说。
该理论认为,银行的职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的资产业务优先于负债业务,并且是资产业务决定负债业务;银行通过信用创造出新的资本,以此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传统货币供给理论•其理论的典型代表是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
•凯恩斯认为,货币是国家的创造物,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其变化会影响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方法是公开市场业务。
一方面,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可以直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的绝对量;另一方面,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可以改变社会公众对未来的预期,特别是改变社会公众的投机性货币需求,进而影响总需求,从而可以达到间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的相对量的目的。
货币银行学-货币供给PPT教学课件

二、货币供应渠道
凯恩斯认为,公开市场业务是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主要 办法。金融当局能够通过公开市场上各种债券票据的买卖来调节 货币供应量。
三、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影响
凯恩斯认为,变动货币供应量所产生的直接效果是利率的波 动,而不是物价的波动。他确信利率是由货币的供求所决定的, 货币需求上升时,如果不增加货币供应,在货币供不应求的情况 下必然使货币利率上涨,高利率将阻碍投资,减少消费,导致有 效需求不足。反之,当货币需求不变时,扩大货币供应量.或当 货币需求上升时,货币供应的增加幅度更大,在货币供大于求的 情况下,就会使利率下降。当资本边际效率一定时,利率的下降将 使投资水平提高,投资的增加构成有效需求的增加而引起收益的 增加,通过乘数效应,提高整个有效需求。可见货币供应量变动 对经济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实现的。他的货币供应量 的理论是与其有效需求的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理论基础——信用创造说
如果说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并担负起调控 货币的责任是货币供给理论形成的客观必要条件, 那么,信用创造学说的产生则构成了货币供给理论 形成的理论基础。信用创造学说的特点在于它反对 传统的信用媒介学说。信用媒介学说认为银行的功 能仅是为信用提供媒介,银行只是在接受存款的基 础上才能发放贷款。信用创造学说则相反,它认为 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能够超过它 所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并且能够先发放贷款,然 后创造出存款。所以,银行的授信业务(资产业务)优 先于其受信业务(负债业务),银行通过信用创造,能 够为社会创造出新的资本,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
凯思斯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 的变化影响经济运行,但自身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这样, 一方面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货币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 量,因此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给的办法来增加有效需求,促进 经济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及理论第二节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第三节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第四节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第五节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第九章货币供给教学重点:①货币供给及理论②存款货币的创造③货币供给模型④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第一节货币供给及理论在剖析货币流通状态和货币政策决策中,货币供给分析是与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侧面。
如何使货币供给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仍是需要经常研究探讨的课题。
第一节货币供给及理论一、货币供给的含义•所谓货币供给,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具体地讲,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即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其次,货币供给必然形成一定的货币量,即货币供给量,它是货币供给的结果。
•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一国经济的总量规模以及运行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货币供给理论(一)货币供给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信用创造学说的产生与发展为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和理论基础。
•信用创造学说的先驱是18世纪的约翰•劳,主要代表人物有19世纪末的麦克鲁德和20世纪的熊彼特•哈恩等人。
•信用创造学说是与信用媒介学说相对立的一种学说。
该理论认为,银行的职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的资产业务优先于负债业务,并且是资产业务决定负债业务;银行通过信用创造出新的资本,以此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传统货币供给理论•其理论的典型代表是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
•凯恩斯认为,货币是国家的创造物,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其变化会影响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方法是公开市场业务。
一方面,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可以直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的绝对量;另一方面,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可以改变社会公众对未来的预期,特别是改变社会公众的投机性货币需求,进而影响总需求,从而可以达到间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的相对量的目的。
(三)现代货币供给理论•现代货币供给理论认为,货币供给是一个内生变量,货币存量的决定是各种经济主体错综复杂行为的结果。
因此,货币供给不是由货币当局一家决定的,而是由包括金融体系在内的所有经济部门共同决定和影响的。
•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不是外生的,而是一个受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内生变量。
(四)货币供给新论•所谓货币供给新论或新观点,是针对货币供给早先的理论而言的。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詹姆斯·托宾、约翰·G.格利和爱德华·S.肖等人。
•格利和肖认为,货币的基本特性是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而且在金融市场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各种非货币的金融资产也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从货币供给的角度而言,货币的定义应该是广义的货币,即不仅包括通货与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而且还应该包括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及各种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所发生的负债。
第二节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一、货币出自银行•二、出资银行的货币会都是信用货币•三、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第三节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一、现金运行机制•八个循环•我国现金运行机制•二、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原始存款:能增加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存款。
•派生存款:在原始存款基础上,由银行发放贷款而转化来的存款。
•派生存款总额=可能形成的最大存款总额-原始存款额•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一)前提条件1.部分准备金制度法定准备金与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率2.非现金结算制度现金货币与存款货币现金漏损与现金漏损率(二)创造过程假定条件①法定准备金率为10%;②每家银行只保留法定准备金,其余部分全部贷出,超额准备金为零;③客户不提现,即现金漏损为零。
创造过程A银行收到甲客户交来一张100万元的支票,则A银行的负债(即存款)增加100万元,资产(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增加100万元,按假设条件、A银行只需缴存10万元法定准备金,其余90万元全部贷款出去,假设贷放给在本行开户的乙客户90万元,乙客户用来支付在B 银行开户的丙客户的货款,则B银行增加存款90万元,按假设条件,B银行只需缴存9万元法定准备金,其余81万全部贷放出去。
假设贷放给在本行开户的丁企业,丁企业用来支付在C银行开户的戊企业货款,则C银行增加存款81万元,只缴存8.1万元法定准备金,其余72.万元全部贷放出去……,最后,整个银行体系存款创造过程如下表:银行名称存款额法定准备金贷款额A银行1001090 B银行90981 C银行818.172.9……………………合计1000100900可见,100万元原始存款扩张为1000万元,用几何级数表示为:])109()109(1[10081901002+++=+++万元100)10/911(100=-=四、派生倍数(货币乘数)若以△D表示经过派生的存款总额的增额,△R表示原始存款表示法定存款准备增额,rd率,K表示存款总额变动对原始存款的倍数,则dd r R D K r R D 11=∆∆=⋅∆=∆五、其他影响派生存款的因素(一)影响因素1.超额准备金率e2.现金漏损率c′3.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的准备金t′。
占活期存款的比率rt、r t ·D t /D d 活期存款中转化为定期存款的比令t′=D t /D d ;•则r t ·D t /D d =r t ·t′(二)公式修正t r e C r K t d '⋅++'+=1•六、派生存款的紧缩过程•派生存款的倍数缩减过程与其倍数的创造过程是相对的,原理也一样,所不同的是在扩张过程中,存款的变动为正数;在紧缩的过程中,存款的变动为负数。
第四节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一、基础货币指起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的总和。
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
B=R+C•二、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二者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原始存款,它的真正来源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
三、基础货币量的影响因素为便于分析,先提供一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简表。
资产负债Aa对商业银行贷款Ab财政透支、借款A c 金银外汇占款La商业银行存款(包括法定和超额准备金)Lb财政性存款Lc外国存款Mo货币流通量合计合计根据会计原理,资产必等于负债。
即:A a +A b +A c =L a +L b +L c +M o整理为:M o =(A a -L a )+(A b -L b )+(A c -L c )上式表明,影响基础货币量的主要因素有三:①Aa -La,其差额为央行再贷款净额或各商业银行存款额。
它主要受商业银行信贷收支状况的影响。
②Ab -Lb,其差额反映财政赤字或净结余。
若Ab-Lb,基础货币供应增加;反之减少。
它主要受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
③Ac -Lc,其差额主要反映官方储备的增加或减少。
增加则B增加;反之减少。
它主要受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
•四、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及货币供给B=C+R,Ms=C+D个人与公司行为影响通货存款比,影响m;存款货币银行行为影响准备存款比,影响m;中央银行行为影响B;可见,三种主体行为影响货币供给。
•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1.当居民普遍增加现金也即通货持有量时,通货对活期存款的比率C/D——简称作通货比——提高;反之,下降。
它与货币供给量负相关。
2.对居民持币行为,从而对通货存款比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财富效应、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金融危机及非法经济活动规模等几方面。
•企业行为与货币供给企业经营的扩大或收缩及经营效益的高低影响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从而影响货币的供给。
•存款货币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银行主要通过两种行为影响货币供给:⑴调节超额准备金:不论起于何种动机,均意味着对准备存款比例R/D的制约;⑵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决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行为动机也是成本收益动机。
而决定成本和收益的变量则主要是市场利息率和中央银行贷款的贴现率。
对其中B、C/D和R/D这三者的进一步的解释:B 取决于中央银行根据货币供给的意向而对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的运用。
同时,存款货币银行向央行的借款行为也对B 起作用。
C/D取决于居民、企业的持币行为。
R/D是由法定准备率rd和超额准备率e两者构成,特别是其中的e,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
企业行为既有力地作用于R/D,也间接影响B的形成。
•五、货币外生性与货币内生性货币外生性——货币供给这个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货币内生性——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是决定不了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
※货币供给理论中的“新观点”现代各种货币供给理论都有着这样一个统一的模式:即货币供给乃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
实际上,这一统一的模式来源于1921年由菲利普斯(C.A.Phillips)所提出的简单乘数模型。
该模型被称为货币供给理论中的“旧观点”(the Old View),而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种被称为“新观点”(the New View)的货币供给理论。
这一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其倡导者主要是英国《拉德克利夫报告》的作者们,以及美国经济学家格利和肖等人。
•《拉德克利夫报告》1957年,在英国财政部的领导下,成立了以拉德克利夫(Radcliffe)勋爵为首的“货币系统运行研究委员会”,以调查英国货币与信用系统的运行情况,并据以提出改进的建议。
经过两年的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该委员会于1959年提呈了一份长达350万字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拉德克利夫报告》。
《拉德克利夫报告》中的“新观点”《拉德克利夫报告》中与货币供给有关的主要要点:➢第一,对经济真正具有重大影响的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给(即狭义的货币供给),而且是包括这一货币供给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流动性;➢第二,决定货币供给的不仅是商业银行,而且是包括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整个金融系统;➢第三,货币当局所应控制的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给,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流动性。
格利与肖的“新观点”(1)➢货币与各种非货币的金融资产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类同性与替代性。
同样,银行与各种非银行的金融中介机构之间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类同性与替代性。
➢货币的基本特性是具有高度的流动性。
➢从流动性这一基本特性而言,货币与各种非货币的金融资产之间,实际上只有程度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区别。
于是,作为货币创造者的银行与作为非货币金融资产创造者的其他各种金融机构之间,也只有程度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区别。
格利与肖的“新观点”(2)➢从货币供给的角度而言,货币的定义应该是广义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