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读后感: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 ——读阿德勒《自卑与超越》有感

合集下载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通用3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通用3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通用3篇)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篇1对于《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

而在我读的过程中,重点思考了本书的第三章——自卑感与优越感。

以下是我的一些理解。

理解自卑感追求正确的优越感: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在个人心理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存在自卑感。

每个人解决其自卑感的方式影响他的行为模式。

许多精神病理现象的发生与对自卑感处理不当有关。

同时,为了理解自卑感的表达形式,阿德勒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三个小朋友,都是第一次到动物园去,他们站在狮虎山前,被狮子的威严吓坏了。

一个小朋友躲在妈妈的背后说”我要回家。

“另外一个小朋友脸色苍白全身发抖,但他站在原地仰着头说:”我一点都不害怕。

“第三位小朋友恶狠狠地蹬着狮子,问妈妈说:”我能向它吐口唾沫吗?”这三个小朋友的行为其实都是自卑感的表现,只是形式不同。

自卑感的表达形式千万种,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勇气,便可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这种感觉。

没有人能长期感受自卑之感,他一定会使自己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假使一个人已经气馁了,假使他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改进他的情景,他仍无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会努力设法要摆脱他们,只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却是不能使他有所进益。

他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可是他却不在设法克服障碍,反倒是一种优越感来自我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

同时,自卑感愈多,而自卑的情境一成未变,问题也依旧存在。

他所采取的每一部都会逐渐将他导入自欺之中。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追求优越感的人呢?如果我们认为认清: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行,那么这件事情便不难。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便能设身处境,同情他们的挣扎。

他们所犯得唯一错误时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

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献的源泉。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精选16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精选16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精选16篇)《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篇1自卑与超越读完有快半年了。

一直计划写一篇读后感,但是一直也没有下笔。

今天感谢马校长定的“正面管教学校讲师课程”的报名要求,让自己定下心来把读后感写下来。

网上看过很多人的评价,我发现评价并不高,与我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严重不符。

我细想了原因,人生处在不同的阶段,读这本书能get到的知识点可能会完全不同。

当今社会太过于浮躁,阿德勒在开篇提到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奉献与合作是人生的真谛,可能是让很多人觉得不合胃口的原因之一吧。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自卑和超越》这本书的。

首先,他开篇明确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的真谛。

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是老生常谈。

但我认为,阿德勒在这里有两点与他人不同:首先开篇明确目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接下来,阿德勒用了很多的心理分析案例,论证了这一论题:正确的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合作与奉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要素。

接下来,阿德勒开始向我们讲述,家庭、学校在一个人的发展中扮演者何等重要的角色。

为人父母,分别应该给予孩子哪些方面的合作机会。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中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

很多的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

对于学校,阿德勒还是从办学的目的入手,很快就揭开了各种办学乱象的面纱。

接着阿德勒描述了他认为的理想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为人类的发展争取共同利益的伙伴。

以这一目标为导向,阿德勒开始梳理教师的角色,师生关系的处理,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与奉献精神。

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因材施教,发掘潜能,教师将能收获教学带来的巨大的乐趣。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体会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体会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体会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写一份读书心得,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书心得呢?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体会5篇,希望大家喜欢!《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体会1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给看完了。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

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

在本书中,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

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老师应培育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爱好,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首先,阿德勒的成长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

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

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

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

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

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

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怀她祖国的社会革命。

她特立独行和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

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14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1《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阿德勒,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小镇,家庭富裕,在维也纳长大。

他的父亲是一名做谷物生意的犹太商人。

在六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三,他的哥哥Sigmund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历,使他十分畏惧死亡。

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

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在父亲支持鼓励下,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生。

看到书名我们又会想到什么呢?首先我们来聊一下什么是自卑情结。

是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

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和眼泪以及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情结呢?一是与童年经历有关,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两性之间的链接。

我们都知道当我们被朋友,家人,同事,老师等所忽视所冷落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当我们急需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时,本质上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不断地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存在感,其实在我看来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当你内心充盈的时候其实你就是自信的,就是独一无二的。

你不需要说太多,别人就会感觉到你强大的气场,当然,气场的修炼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由法国作家西恩·德玛译者马晓佳共同出版的《气场修习术》。

当我们的朋友或者家人产生自卑情结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想要一个人赋予生命真正意义的最好方法就是聊过去的事情。

聊一聊他们觉得自信的时刻,觉得美好的时光,其实生命本该就这么美好,只不过我们常常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思想里,从来没有去跟自己好好的谈一谈,也从来没有学会与自己和平相处。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26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26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26篇)《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阿德勒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他写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到: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情结。

如果说全人类都感觉我们特别棒、特别优秀,那就不会出现各种发明创造,也不会有人类的进步。

美好的生活是一件完整的毛衣,无论你多热爱,都不能把自己编织进去,否则就会是个多余的线头,会被无情的剪掉。

关键是超越的方法是什么呢?如果用错了方法,结果会很糟糕。

有一类人,小时候受过伤害,自卑过,那他就特别想出人头地。

所以,当长大后,他会拼命赚钱,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甚至会伤害与周围人关系。

因此,社会中有很多不愉快的富人,或生活很痛苦的高官。

曾经热播的电视剧中,我们看到,赵德汉被抓时,满屋子都是钱。

他认为只要有了钱,才能弥补曾经的自卑。

还有一类人,被人欺负后很自卑,为了让别人害怕他,他会去欺负别人,严重者甚至暴力犯罪。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所有暴力犯罪者,都是懦夫。

暴力是自卑者已没有有效方法去解决自卑问题时所选择最简单易行的超越办法。

还有一类人,他认为自己做不好,所以总是让自己得各种“病”,比如广场恐惧症、精神分裂症、人格分裂等。

例如:有一个小伙子20多岁还尿床,检查身体没有问题,但就是克服不了,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长大,用这种方法去逃避对自卑的感受。

所以,用错了抗拒自卑的方法,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心理疾病。

阿德勒说,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将自身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联系在一起,为社会解决问题、合作、关爱他人,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增长。

让自己感觉到对社会是有用的,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降低自卑感,如此才能过上安定与幸福的生活。

阿德勒给年轻的我们指明了一条人生之路,无论我们是上班族、创业者,还是自由职业者,我们都要时刻感受到与社会的连接。

这样我们才过得更有价值、更充满幸福感。

否则,赚得再多,升职再快,住房再大,内心永远感觉空虚、寂寞。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可能我对好多事物的理解都是错误的,比如“自卑”这个词,本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贬义词呀,可当我看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后,它告诉我,这只是一个状态,它本身并没有错,而为什么被很多人认为不好,是因为无数的人无法用正确的方法去面对它,以至于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响。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自卑与超越》读后感6篇《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阿德勒教授对他的这本著作的定义是立足于社会的个人心理学,在这本书中,深入探讨了社会关系和个人心理形成之间的关系,其中尤其注重早期记忆对后来的社会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在社会合作方面的能力的形成。

认为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和处事方式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定型,很难在后期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认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观点。

阿德勒首先提出,人类是群居动物,所以合作就成为一个避无可避的问题,因为个人无法脱离群里而活,那就势必导致个人与社会之间必须达成一定的妥协以换取更好的生活环境。

性别是天生的一种对人类的制约因素,性别的存在是客观而合理的,他着重强调男女两性之间的平等观点。

正是由于社会传统观念对两性认识的偏差,导致了心理学上的"男性钦羡”现象。

在社会中,男女是同等重要的,没有谁依附谁,谁占优势或劣势地位之分,如果这一观念出现了偏差,必将导致社会和家庭的诸多问题。

所以,阿德勒着重分析了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

认为家庭是一个人观念长成和行为处事的最开始的地方,如果家庭加诸了不良的因素,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儿童日后的正常生活。

在家庭之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之间将观念输入了儿童的脑海里。

如果—个家庭不能正确认识到父亲形象和母亲形象的同等重要,就会对儿童对两性的认识出现偏差,如女孩产生“男性钦羡”或对自身性别的不认同。

其次,如果一方在教育中缺席,那么就会对儿童的合作能力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会在日后融入社会产生各种问题和困难。

论述了家庭的影响之后又着重讨论了学校的在一个人成长轨迹中的.重要性。

认为现有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度存在很大的缺失。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专业的心理指导的干涉都微乎其微,特别是在一些存在家庭教育问题的家庭之中,对于专业的心理指导避如蛇蝎。

我认为,这都是因为社会对儿童成长的认识度存在很大的盲区。

没有认识到,一个人最重要的观念的形成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精心呵护,甚至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求助专业的指导。

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1很久之前就想读这本书,但怕太专业,迟迟没能翻来。

走读派却偏偏在国庆大假期间,开了这本书的压力读书班,对于我这种一到周末和假期就完不成阅读任务的人来说,着实有些为难。

老毛说,试试?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还是交了30元的押金,开始新一轮的读书之旅。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作者阿勒泰,他和弗洛伊德、荣格并成为心理学三巨头。

大学时选修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选修课,以为学了以后会给人解解梦,可当时也听得云山雾绕,理解不了到底讲的什么,只记得授课老师患有腿疾,在轮椅上讲授这门课。

后来慢慢了解到心理学也分了几种流派,想着有机会可以深入了解一些,于是听书时听到了《自卑与超越》,就在搞活动时囤了这本书。

最近几年,总有一些观点,把人成年后的不当行为归咎于童年时期的某个问题,而且让人感觉这些问题是不可逆的。

阿勒泰倒也赞成部分观点,但他更赞同的是,可以通过分析产生自卑的原因,通过训练,实现自我超越。

第一章里,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在于奉献与合作。

只有抱有开放态度的人生,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与人合作,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章则告诉我们,要帮助和教育人,就要对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在这个环境下,对人生进行选择时的思想和做法进行解读。

虽然这本书是大约一百年前所著,但合作共赢、服务社会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受用。

很庆幸能够在这个时间读这本书。

开学时,孩子的班主任老师给家长开出的书单中就有《自卑与超越》,今天读的两章,更让我感到生命初期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恰巧也是今年,因为一些事,让我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代,开始考虑优越感和自卑感这两个看似相对的概念。

自卑有多种表现形式,感到自卑的人,也会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有害怕,有紧张,也有些许高傲和冷漠。

只有认识到自身自卑感深处原因的人,才能正视自己的自卑,以及因为自卑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而早期记忆更是会陪伴我们一生的记忆,从书中的各种案例中,提醒我作为一个母亲,该用怎样的态度和心境去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他们表现出的各种情绪反应,而作为最亲近的人,我的方式方法或许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精选5篇)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精选5篇)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精选5篇)读自卑与超越有感篇1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给看完了。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

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

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生的意义在于奋斗,我赞成这一观点。

多少次生命处于低潮,是这一信念解救了我。

于是埋头苦干,当我无意间抬起头时,却发现周围的人渐离自己远去了,自己竟到了形影相吊的地步,同学越来越疏远,舍友越来越隔阂。

回顾三年前刚刚踏入大学校门时,我们以何等的热情要建筑一个温暖的大家啊!结果与愿望竟有如此差距,只因我们把奋斗的目标定格为个人成就了,各自作自己的茧,而非大家共筑一个巢。

当朝夕相处的同学处于困境之中时,我们熟视无睹或轻描淡写的宽慰几句;当同学取得一点点成绩时,我们置若罔闻或冷嘲热讽。

没有周围人的关怀认可,我们感到孤独迷茫,无所适从了,即而对生活的意义提出质疑。

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怎么可能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呢?大家都渴求温暖的集体,融洽的关系,但有几人为建筑这气氛而努力过呢?只想索取不肯付出,终究是行不通的。

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

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班级之中,我们与同学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单位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作为一国公民,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作为人类一员,我们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奉献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读阿德勒《自卑与
超越》有感
虽然我成天忙于思想品德课和一大堆班主任工作,但对心理辅导室和我的心理学专业总是一直保持着某种恋舍。

一直没有机会拜读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作品,这次机缘巧合得了一本他的早期作品《whatlifeshouldmeantoyou》,吉林出版社将它翻译为《自卑与超越》,但我更喜欢原来的译本《生活对于你意味着什么》,可惜在现代浮躁的社会,这种心灵鸡汤式的书太泛滥,以致于选取了其中一个章节的名字作为题目。

大学里学个体心理学,对阿德勒的最深刻的印象停留在他敢于反对弗洛伊德的主张,作为与弗洛伊德同时期的心理学家,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分裂出自己的想法可见他的心理学功底不可小觑。

《自卑与超越》一书著于同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涉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青春期,职业问题,婚姻,梦等方方面面。

书中与标题最契合也是本书中一直强调的一点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去克服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神经症患者,而我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

想想也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只沉迷于自怨自艾中,人就会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敏感多疑,在乎别人的想法,
那么他又怎么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那我们如何去克服自卑感呢。

就是另外一个观点,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与合作。

阿德勒认为,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生命的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

这句话放在现在社会就显得有些片面,人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这是人与人之间互动、产生爱的基础。

而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程度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会衍生出许多不同的性格与行为。

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反之,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在人的所有的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其中秘密的是个人记忆。

特别是早期记忆,因为它显示了人的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

而梦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

目的在于支持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

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样。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

母亲不仅能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从而发展自己的独立性。

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

注意儿童的困难、纠
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

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

青春期给人的只是个机会,是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做出独立的而有创造性的解答。

作为生活三大问题之一的职业,与其它两个问题紧密相关。

童年时期的经历和人后来职业的选择大有关系,家庭和学校对儿童未来职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爱情和婚姻都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

每个人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表现都与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都与反映出他是自私自利的还是充满合作精神的。

在《自卑与超越》里,阿德勒以非常轻松的笔调,描述了自卑的形象以及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如何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来获取灿烂的成就。

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

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以坦然的态度面对内心的自卑情结,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能够超越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