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翻译赏析
《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

《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1寒食宋代:赵鼎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参考释义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
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
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
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赏析诗中的“粤人国”,本指广东,因秦末赵佗曾建南越国,封为南越王。
赵鼎曾被贬至潮州,因此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
赵鼎在潮州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时是绍兴十年闰六月,故此诗应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
此诗虽题为《寒食》,但写的是从寒食到清明。
前两联写的是当时民间风俗。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其时江南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成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曲幽,亦青青可爱。
……从人家上冢者……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冢者尤多”从此诗可得知,南宋时潮州民间在寒食节也有插柳的习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没有禁烟寒食,而清明节却像东汉末襄阳隐士庞德公一样携带女儿上山扫墓(即“上冢”)。
后两联在记事中寄寓抒情。
颈联写所见:汉唐帝王的陵墓连粗粝的麦饭也没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径之间开满梨花。
尾联写所感所闻:我还是开怀畅饮吧,醉后卧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头上傍晚吹起的军号。
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确实永恒的、常新的。
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
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
其实,赵鼎是不屈的。
他在由潮州移吉阳军的谢表中曾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了,说:“此老倔强犹昔!”《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2《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意思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意思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意思与赏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这两句说的是春天的长安城里呀,没有一个地方不飞舞着落花。
“春城”就是春天的长安城,这里把长安描绘得充满生机。
寒食节的时候,春风把皇宫里的柳丝都吹得倾斜了呢。
寒食节按习俗是禁火的,只能吃冷食。
这两句诗一开篇就给我们展现出一幅长安城里落花飞舞、杨柳随风轻摆的画面,特别美。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到了傍晚的时候,皇宫里就开始传蜡烛了。
为啥呢?因为寒食节禁火,但是皇宫里却可以例外,而且还把火种传给那些“五侯家”。
这里的“五侯”在古代是指天子宠幸的大臣之类的。
这就有点讽刺意味了,普通老百姓都得老老实实遵守禁火的规定,吃冷食,而那些权贵们却能享受特殊待遇,得到皇宫里传出来的火种,还能点起蜡烛,那蜡烛的轻烟就飘散在他们的家里。
这诗就像是在暗暗地批评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呢。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意思与赏析:-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就是遥远的意思,遥远的牵牛星啊,明亮的织女星。
这就像一个故事的开头,先把两位主角给介绍出来了,而且还强调了他们一个远在天边,一个明亮闪耀。
-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说织女纤细洁白的手啊,在那里摆弄着织布机,发出“札札”的声音。
这就描绘出织女在做织布这个事儿,你可以想象一下织女那好看的手在织布机上忙碌的样子。
-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可是呢,她一整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为啥呢?因为她哭得眼泪像下雨一样啊。
这就很容易理解了,织女心里肯定是有很多忧愁的,她思念着牵牛星呢,所以心思根本不在织布上。
-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看起来又清澈又浅,那牵牛星和织女星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这就像是织女在心里琢磨,感觉自己离牵牛星好像没多远,但是却不能在一起。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1《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寒食》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是一首讽刺诗,描绘寒食节景象,讽刺宦者的得宠。
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蓄蕴藉,入木三分。
据《本事诗》记载,此诗在当时得到唐德宗赏识,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原文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1、寒食:清明前一日谓之寒食,即禁烟节,汉制此日宫中钻新火燃烛以散予贵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旧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门。
3、斜:音“霞”。
古音为“霞”,今读为“霞”或“协”均可,如“入竹万竿斜”、“远上寒山石径斜”。
4、汉宫:以汉代唐,下句同。
5、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6、五侯:汉成帝时,封他的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他们被人们称为五侯。
翻译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飘进五大侯爵的宫里。
赏析从诗歌的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作者借后汉的朝政故事来讽剌唐肃宗、代宗朝宦官专权的事实。
起始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出了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
“无处”写出了花开得又多又广,“飞花”是写花开的盛况。
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
“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
“斜”字用得巧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姿。
这两句为我们展示了寒食节京城白天的景色。
这里的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人宫苑,由全局到局部,描写细致、深人。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两句是写宫苑傍晚的景象。
《寒食》原文及译文

《寒食》原文及译文《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咱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原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接下来,咱们一起聊聊这首诗的译文哈。
“春城无处不飞花”,这一句说的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就好像整个城都被花给包围了。
想象一下,走在长安的大街小巷,春风一吹,那花瓣就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多美呀!我记得有一次春天,我去一个古城游玩,那漫天飞舞的花瓣,真的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花瓣落在我的肩头,落在地上,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彩色的地毯。
“寒食东风御柳斜”,意思是在寒食节这天,东风吹拂着皇宫里的柳树,柳枝随风倾斜。
这画面是不是很有诗意?就好像那柳树也在享受着春风的抚摸,轻轻摆动着身姿。
我曾经在一个公园里看到过类似的场景,一排排柳树在微风中摇曳,那嫩绿的柳枝就像姑娘的长发一样柔顺,让人心生欢喜。
“日暮汉宫传蜡烛”,到了傍晚,皇宫里忙着赏赐蜡烛,给王侯贵戚。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时候,家里长辈会给孩子们分糖果,那场面也是热闹又温馨。
“轻烟散入五侯家”,蜡烛的轻烟飘散到王侯贵戚的家中。
这轻烟仿佛带着一种神秘的气息,悄悄地溜进了那些富贵人家。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京城的景色和寒食节的风俗,含蓄地讽刺了当时的王侯贵族的特权。
韩翃用他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咱们读这首诗,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那个繁华的长安城,感受到那个特殊节日的氛围。
怎么样,朋友们,对于《寒食》这首诗的原文和译文,是不是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啦?。
唐代韩翃描述天气古诗词鉴赏《寒食》

唐代韩翃描述天气古诗词鉴赏《寒食》冬季是四季之一,秋春之间的季节。
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冬)、十二(腊)月”一共三个月。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首关于天气的古诗词鉴赏。
【寒食】唐代: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创作背景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
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
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寒食】人物介绍韩翃,唐代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寒食】译文及注释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注释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的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寒食】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寒食全诗及意思翻译赏析

寒食全诗及意思翻译赏析寒食全诗及意思翻译赏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寒食全诗及意思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译文]寒食节这一天,长安城里到处花在飞舞,皇宫的御苑里春风也吹拂着柳絮。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译文1:暮春时节,长安城里漫天飞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官中的柳树(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译文2: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译文3:春天京城到处飞舞着扬花,寒食节东风吹得柳枝轻斜。
傍晚宫中传递出点燃的蜡烛,淡淡的烟气散入了显贵人家。
[赏析]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
”(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
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
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
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
《寒食》韩翃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寒食》韩翃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作品原文: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①,寒食东风御柳斜②。
日暮汉宫传蜡烛③,轻烟散入五侯家④。
词句注释:①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③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④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白话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创作背景: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
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
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作品鉴赏: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诗中前二句先写景。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寒食》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是一首讽刺诗,描绘寒食节景象,讽刺宦者的得宠。
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蓄蕴藉,入木三分。
据《本事诗》记载,此诗在当时得到唐德宗赏识,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原文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1、寒食:清明前一日谓之寒食,即禁烟节,汉制此日宫中钻新火燃烛以散予贵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旧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门。
3、斜:音“霞”。
古音为“霞”,今读为“霞”或“协”均可,如“入竹万竿斜”、“远上寒山石径斜”。
4、汉宫:以汉代唐,下句同。
5、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6、五侯:汉成帝时,封他的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他们被人们称为五侯。
翻译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飘进五大侯爵的宫里。
赏析从诗歌的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作者借后汉的朝政故事来讽剌唐肃宗、代宗朝宦官专权的事实。
起始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出了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
“无处”写出了花开得又多又广,“飞花”是写花开的盛况。
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
“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
“斜”字用得巧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姿。
这两句为我们展示了寒食节京城白天的景色。
这里的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人宫苑,由全局到局部,描写细致、深人。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两句是写宫苑傍晚的景象。
天黑时分,宫苑里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正在一支支地传送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翻译赏析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韩翎。
古诗全文如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前言】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注释】
①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③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④斜:读,与“花”“家”押韵。
⑤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⑥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⑦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翻译】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鉴赏】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
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
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
“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
“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
“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
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色。
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
下面接着写宫苑傍晚的景象。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
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
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
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
由一斑而见全豹,仅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
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