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三十六计》试题有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三十六计最终题

三十六计最终题
A反间计B苦肉计C空城计
3
20、"历史上著名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用的就是“三十六计”中的“偷梁换柱”。()
21、"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22、"以逸待劳: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23、"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24、"无中生有:
A树上开花B反客为主C美人计
24、"李渊采取韬晦之术,他让隋炀帝、自己的追随者都以为他纵情声色,胸无大志,但私底下,他却积极地运筹帷幄,审时度势,等到最有利的时机,成功出击。这是著名的()
A上屋抽梯B树上开花C反客为主
25、"春秋时期,越国利用西施颠覆吴国统治的故事。讲述的是关于()的计谋。
A美人计B空城计C反间计
4、三国时期,曹操被袁绍围困于白马城。曹操兵分两路攻打袁绍,最终解白马之围,使用的计谋是()。
A.空城计B.远交近攻C.声东击西
5、古人云:
“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意思就是要以少量的损失取得很大的胜利,这一计策是()
A.李代桃僵B.偷梁换柱C.隔岸观火
6、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在《三十六计》中被叫做()
17、"下列不属于“混战计”的是()
A.釜底抽薪B.金蝉脱壳C.假痴不癫
18、"抓住敌人的首领,打击敌人的精锐力量,使敌人陷入混乱,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一计策是()A.隔岸观火B.擒贼擒王C.釜底抽薪
19、"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孟获,是“三十六计”中()计策的最好例子。
A.欲擒故纵B.笑里藏刀C.擒贼擒王
20、"三国时,曹操偷袭袁绍的乌巢,烧掉袁绍军粮,使得袁绍军队军心浮动,无心恋战,最后袁绍打败。

最新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经典阅读《三十六计》试题及答案

最新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经典阅读《三十六计》试题及答案

《三十六计》经典国学再现反间计疑中之疑。

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我是小助手疑:疑阵,迷惑对方的布置。

比之:对比、权衡,这里指把握、控制。

自内:在我方。

不自失也:我方没有损失。

我是小翻译在疑阵中再布疑阵,利用敌方的间谍来施展我方的反间之计,是送上门的好处,我方可以保证万无一失。

考考你的智慧1.解释下面的字词。

疑:失:2.解释下列语句。

疑中之疑:3.成语“将计就计”的意思是利用对方所用的计策,反过来对付对方,请说出“反间计”和“将计就计”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4.你觉得施展“反间计”对我方有什么好处?弘扬传统文化反间计,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

在战争中,双方使用间谍是十分常见的。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就巧用反间计杀了叛将蔡瑁、张允。

当时,曹操计划率领大军准备杀过长江,统一南北。

南方则由孙权和刘备联手,对抗曹军,但军队人数很少。

曹操的队伍都由北方骑兵组成,不善水战。

正好有两个精通水战的降将蔡瑁、张允,为曹操训练水军。

曹操把这两个人当作宝贝,优待有加。

一次,东吴主帅周瑜见对岸曹军在水中排阵,井井有条,十分在行,心中大惊,他想一定要除掉这两个心腹大患。

曹操一贯爱才,他知道周瑜年轻有为,是个军事奇才,很想拉拢他。

曹营谋士蒋干自称与周瑜曾是同窗好友,愿意过江劝降。

曹操当即让蒋干去说服周瑜。

周瑜见蒋干过来,就谋划了一个反间计。

他热情款待蒋干,酒席上,周瑜让众将作陪,炫耀武力,并规定只叙友情,不谈军事,堵住了蒋干的嘴巴。

周瑜假装大醉,约蒋干同床共眠。

蒋干心中很不安,哪里能够入睡。

他偷偷下床,偷偷翻看书案上的书信,竟然看到一封蔡瑁、张允给周瑜的信,约定与周瑜里应外合,击败曹操。

到了半夜,忽然有人要见周瑜,周瑜起身和来人谈话,还装作故意看看蒋干是否睡熟。

蒋干装作沉睡的样子,偷听他们谈话,隐约听见提到蔡瑁、张允二人。

于是蒋干就认定了蔡瑁、张允二人已经背叛了曹操。

蒋干连夜赶回曹营,让曹操看了周瑜伪造的信件,曹操顿时火起,杀了蔡瑁、张允。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答案趁火打劫1.敌:敌人利:胜利2.是指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

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3.示例:听说过,我觉得这种行为不好,做人应该光明磊落。

打草惊蛇1.疑:疑点复:反复阴: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2.(1)×(2)√3.用来比喻自己的对手。

4.我军作战时很谨慎,以免打草惊蛇。

隔岸观火1.阳:指公开的暴:残暴睢:任意胡为2.阴——阳3. 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

穷凶极恶,翻目仇杀。

4. 他准备隔岸观火,让双方恶斗下去,好坐收渔翁之利。

借刀杀人1.已:已经未:没有友:军事上的盟者推:推演2.(1)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

(2)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

3.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便可以杀敌。

瞒天过海1.周:周全、周密意:意志疑:疑心对:对立面2.(1)懈怠、大意(2)疑惑3.A4. 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

声东击西1.A A2. 正像坤下兑上的萃卦受到扰乱一样。

要利用敌人这种不能自主地把握前进方向的时机,对敌人发起攻击。

3.因为可以扰乱敌人的方向,让敌人产生错觉从而出奇制胜。

围魏救赵1.(1)敌对(2)攻击,攻打2.因为这样可以使敌军分散减弱,容易取得胜利。

3. 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4.洛阳洛阳纸贵无中生有1.A B2. 要巧妙地由假变真,由虚变实,以各种假想掩盖真相,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3.是为了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

4.略以逸待劳1.A A2.用等待有益3.闲情逸致、劳逸结合4.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

欲擒故纵1. ①②2. 假如让敌人逃走,反而会减弱敌人的气势和斗志。

这样用兵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流血牺牲。

3. 这样才能消耗他们的体力,瓦解他们的士气,等敌人的兵力分散了,然后再去追击捕捉他们,这样用兵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流血牺牲。

4.略反间计1.疑:疑阵,迷惑对方的布置失:损失2.在疑阵中再布疑阵。

2020年最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十六计》国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最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十六计》国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十六计》经典国学再现反间计疑中之疑。

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我是小助手疑:疑阵,迷惑对方的布置。

比之:对比、权衡,这里指把握、控制。

自内:在我方。

不自失也:我方没有损失。

我是小翻译在疑阵中再布疑阵,利用敌方的间谍来施展我方的反间之计,是送上门的好处,我方可以保证万无一失。

考考你的智慧1.解释下面的字词。

疑:失:2.解释下列语句。

疑中之疑:3.成语“将计就计”的意思是利用对方所用的计策,反过来对付对方,请说出“反间计”和“将计就计”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4.你觉得施展“反间计”对我方有什么好处?弘扬传统文化反间计,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

在战争中,双方使用间谍是十分常见的。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就巧用反间计杀了叛将蔡瑁、张允。

当时,曹操计划率领大军准备杀过长江,统一南北。

南方则由孙权和刘备联手,对抗曹军,但军队人数很少。

曹操的队伍都由北方骑兵组成,不善水战。

正好有两个精通水战的降将蔡瑁、张允,为曹操训练水军。

曹操把这两个人当作宝贝,优待有加。

一次,东吴主帅周瑜见对岸曹军在水中排阵,井井有条,十分在行,心中大惊,他想一定要除掉这两个心腹大患。

曹操一贯爱才,他知道周瑜年轻有为,是个军事奇才,很想拉拢他。

曹营谋士蒋干自称与周瑜曾是同窗好友,愿意过江劝降。

曹操当即让蒋干去说服周瑜。

周瑜见蒋干过来,就谋划了一个反间计。

他热情款待蒋干,酒席上,周瑜让众将作陪,炫耀武力,并规定只叙友情,不谈军事,堵住了蒋干的嘴巴。

周瑜假装大醉,约蒋干同床共眠。

蒋干心中很不安,哪里能够入睡。

他偷偷下床,偷偷翻看书案上的书信,竟然看到一封蔡瑁、张允给周瑜的信,约定与周瑜里应外合,击败曹操。

到了半夜,忽然有人要见周瑜,周瑜起身和来人谈话,还装作故意看看蒋干是否睡熟。

蒋干装作沉睡的样子,偷听他们谈话,隐约听见提到蔡瑁、张允二人。

于是蒋干就认定了蔡瑁、张允二人已经背叛了曹操。

蒋干连夜赶回曹营,让曹操看了周瑜伪造的信件,曹操顿时火起,杀了蔡瑁、张允。

《三十六计》试题有参考答案(教学课资)

《三十六计》试题有参考答案(教学课资)

《三十六计》阅读考级题及参考答案班级:姓名:一、判断题:1、唐太宗李世民征战高丽国时,因李世民从未见过大海而害怕过海,所以战争失败了。

(×)2、“抛砖引玉”是攻战计之一。

(√)3、郑成功使用“釜底抽薪”计策,一面假装登陆,吸引敌人注意,另一面在敌人力量薄弱的航道登陆,最终收复宝岛台湾。

(×)4、“隔岸观火”是敌战计之一。

(√)5、秦朝时,赵高“指鹿为马”用的是“无中生有”计策。

(√)6、“上树抽梯”是败战计之一。

(×)7、三国时,吴国大都督陆逊面对刘备七十万大军,选择后退以观其变,相持半年在刘备军队疲惫后,陆逊最终取得胜利。

陆逊使用的计谋是以逸待劳。

(√)8、“树上开花”是并战计之一。

(√)9、在和敌人作战中,趁着敌人出现漏洞和疏忽,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以打击敌人。

这一计策是“假途伐虢”。

(×)10、“指桑骂槐”计策主要用于旁敲侧击、威慑敌人。

(√)11、楚汉时期,刘备为占领咸阳称王,让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来迷惑项羽。

(×)12、“三十六计”就是“孙子兵法”。

(×)13、战国时,秦王与离自己远的国家交好,订立盟约,对邻国则采取进攻的策略,将其吞并。

秦国这是运用“三十六计”中的“假道伐虢”的计策,最终统一六国。

(×)14、越国被吴国吞并后,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进献美女西施等人,使夫差沉迷酒色,荒废朝政,最后被越国灭掉。

越王勾践使用的计策是“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

(√)15、多计并用,计计相连,环环相扣,就是“三十六计”中的“连环计”。

(√)16、鸿门宴上,项羽本想借机谋害刘邦,刘邦用了“三十六计”中的“暗度陈仓”计逃离楚营,以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

()17、“三十六计”第一计是“抛砖引玉”。

(×)18、“草船借箭”是“三十六计”之一。

(×)19、“三十六计”最后一计是“走为上”。

(√)20、历史上著名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用的就是“三十六计”中的“偷梁换柱”。

三十六计试题及答案

三十六计试题及答案

三十六计题目及答案三十六计相传为檀公所辑,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SUMMER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全诗除了“檀公策”三个字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

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真题演练【1】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出来的三十六条谋略,在我国军事史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下列战役中成功运用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之计的是:A.城濮之战B.垓下之战C.猇亭之战D.淝水之战【2】《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A.反戈一击B.声东击西C.暗度陈仓D.调虎离山真题解析【1】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出来的三十六条谋略,在我国军事史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下列战役中成功运用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之计的是:A.城濮之战B.垓下之战C.猇亭之战D.淝水之战【答案】C【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

本题属于选是题。

本题考查中国史。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错误。

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属于诱敌深入的战术。

B项:错误。

垓下之战是在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主要采用的是心理战术。

转载《三十六计》试题有参考答案

转载《三十六计》试题有参考答案

三十六计》阅读考级题及参考答案因李世民从未见过大海而害怕过海, 所以战争失败了。

(X )一面假装登陆,吸引敌人注意,另一面在敌人力量薄弱(X)20、历史上着名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用的就是“三十六计”中的“偷梁换柱”班级: 姓名:、判断题: 2、“抛砖引玉”是攻战计之一。

(V)4、“隔岸观火”是敌战计之一。

5、秦朝时,赵高“指鹿为马”用的是“无中生有”计策。

6、“上树抽梯”是败战计之一。

( X )7、三国时,吴国大都督陆逊面对刘备七十万大军,选择后退以观其变,相持半年在刘备军 队疲惫后,陆逊最终取得胜利。

陆逊使用的计谋是以逸待劳。

( V ) 8、“树上开花”是并战计之一。

( V) 9、在和敌人作战中,趁着敌人出现漏洞和疏忽,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以打击敌人。

这一计 策是“假途伐虢” 。

( X )10、“指桑骂槐”计策主要用于旁敲侧击、威慑敌人。

11、楚汉时期,刘 备 为占领咸阳称王,让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来迷惑项羽。

( X )12、“三十六计”就是“孙子兵法” 。

( X ) 13、战国时, 秦王与离自己远的国家交好, 订立盟约, 对邻国则采取进攻的策略, 将其吞并。

秦国这是运用“三十六计”中的“假道伐虢”的计策,最终统一六国。

( X ) 14、越国被吴国吞并后,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进献美女西施等人,使夫差沉迷酒色,荒废朝 政,最后被越国灭掉。

越王勾践使用的计策是“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 。

( V ) 15、多计并用,计计相连,环环相扣,就是“三十六计”中的“连环计”。

( V ) 16、鸿门宴上,项羽本想借机谋害刘邦, 营, 以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

( ) 17、 “—— 六计”第一计是“抛砖引玉” 18、 草船借箭”是“三十六计”之一。

19、 三十六计”最后一计是“走为上” 刘邦用了“三十六计”中的“暗度陈仓”计逃离楚 X) 。

( V ) 1、唐太宗李世民征战高丽国时, 3、郑成功使用“釜底抽薪”计策, 的航道登陆,最终收复宝岛台湾。

2020年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十六计》国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十六计》国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十六计》经典国学再现反间计疑中之疑。

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我是小助手疑:疑阵,迷惑对方的布置。

比之:对比、权衡,这里指把握、控制。

自内:在我方。

不自失也:我方没有损失。

我是小翻译在疑阵中再布疑阵,利用敌方的间谍来施展我方的反间之计,是送上门的好处,我方可以保证万无一失。

考考你的智慧1.解释下面的字词。

疑:失:2.解释下列语句。

疑中之疑:3.成语“将计就计”的意思是利用对方所用的计策,反过来对付对方,请说出“反间计”和“将计就计”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4.你觉得施展“反间计”对我方有什么好处?弘扬传统文化反间计,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

在战争中,双方使用间谍是十分常见的。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就巧用反间计杀了叛将蔡瑁、张允。

当时,曹操计划率领大军准备杀过长江,统一南北。

南方则由孙权和刘备联手,对抗曹军,但军队人数很少。

曹操的队伍都由北方骑兵组成,不善水战。

正好有两个精通水战的降将蔡瑁、张允,为曹操训练水军。

曹操把这两个人当作宝贝,优待有加。

一次,东吴主帅周瑜见对岸曹军在水中排阵,井井有条,十分在行,心中大惊,他想一定要除掉这两个心腹大患。

曹操一贯爱才,他知道周瑜年轻有为,是个军事奇才,很想拉拢他。

曹营谋士蒋干自称与周瑜曾是同窗好友,愿意过江劝降。

曹操当即让蒋干去说服周瑜。

周瑜见蒋干过来,就谋划了一个反间计。

他热情款待蒋干,酒席上,周瑜让众将作陪,炫耀武力,并规定只叙友情,不谈军事,堵住了蒋干的嘴巴。

周瑜假装大醉,约蒋干同床共眠。

蒋干心中很不安,哪里能够入睡。

他偷偷下床,偷偷翻看书案上的书信,竟然看到一封蔡瑁、张允给周瑜的信,约定与周瑜里应外合,击败曹操。

到了半夜,忽然有人要见周瑜,周瑜起身和来人谈话,还装作故意看看蒋干是否睡熟。

蒋干装作沉睡的样子,偷听他们谈话,隐约听见提到蔡瑁、张允二人。

于是蒋干就认定了蔡瑁、张允二人已经背叛了曹操。

蒋干连夜赶回曹营,让曹操看了周瑜伪造的信件,曹操顿时火起,杀了蔡瑁、张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六计》阅读考级题及参考答案班级:姓名:一、判断题:1、唐太宗李世民征战高丽国时,因李世民从未见过大海而害怕过海,所以战争失败了。

(×)2、“抛砖引玉”是攻战计之一。

(√)3、郑成功使用“釜底抽薪”计策,一面假装登陆,吸引敌人注意,另一面在敌人力量薄弱的航道登陆,最终收复宝岛台湾。

(×)4、“隔岸观火”是敌战计之一。

(√)5、秦朝时,赵高“指鹿为马”用的是“无中生有”计策。

(√)6、“上树抽梯”是败战计之一。

(×)7、三国时,吴国大都督陆逊面对刘备七十万大军,选择后退以观其变,相持半年在刘备军队疲惫后,陆逊最终取得胜利。

陆逊使用的计谋是以逸待劳。

(√)8、“树上开花”是并战计之一。

(√)9、在和敌人作战中,趁着敌人出现漏洞和疏忽,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以打击敌人。

这一计策是“假途伐虢”。

(×)10、“指桑骂槐”计策主要用于旁敲侧击、威慑敌人。

(√)11、楚汉时期,刘备为占领咸阳称王,让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来迷惑项羽。

(×)12、“三十六计”就是“孙子兵法”。

(×)13、战国时,秦王与离自己远的国家交好,订立盟约,对邻国则采取进攻的策略,将其吞并。

秦国这是运用“三十六计”中的“假道伐虢”的计策,最终统一六国。

(×)14、越国被吴国吞并后,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进献美女西施等人,使夫差沉迷酒色,荒废朝政,最后被越国灭掉。

越王勾践使用的计策是“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

(√)15、多计并用,计计相连,环环相扣,就是“三十六计”中的“连环计”。

(√)16、鸿门宴上,项羽本想借机谋害刘邦,刘邦用了“三十六计”中的“暗度陈仓”计逃离楚营,以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

()17、“三十六计”第一计是“抛砖引玉”。

(×)18、“草船借箭”是“三十六计”之一。

(×)19、“三十六计”最后一计是“走为上”。

(√)20、历史上著名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用的就是“三十六计”中的“偷梁换柱”。

(√)21、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22、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23、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

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24、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

现形容凭空捏造。

(√)25、《打草惊蛇》:西晋前秦帝国,皇弟符坚推翻了哥哥符生,即位为帝,命谋略家王猛放手改革,打击不法。

此一“打草”之举,使得王室集团惴惴不安,终于全面举兵反叛。

符坚在周全的部署之下,予以各个击破……(√)26、《借尸还魂》:西晋末,从小在汉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匈奴冒顿单于之后刘渊,乘“八王之乱”而崛起,取“晋”室而代之。

他在谋士的策略安排下,利用“人心思汉”的心理因素,伪托刘邦之后,建立起“大汉国”来,加速推动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27、《擒贼擒王》:唐初,为了彻底解决长期的边患突厥,李靖定策设计,生擒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让突厥群龙无首,各自溃散。

计成后,再用怀柔政策将颉利君臣留在京城,并安置降众,实现长久的“擒贼擒王”。

(√)28、《釜底抽薪》: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作乱。

军事谋略家李塑临危受命,对敌将一个一个招降,并且大胆任用。

顽敌之强大阵容如同釜底被抽去薪柴一般,形势为之逆转。

(√)29、《假道伐虢》:春秋时期,晋国的策略家荀息,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

他利用虞公贪婪的心理弱点,赠送以玉璧、良马与美女,使虞公完全解除武装。

但晋国班师回国途中,又顺手牵羊地灭了虞国。

(√)30、《偷梁换柱》:秦始皇死后,赵高矫旨赐死了太子扶苏与将军蒙恬,更立胡亥为帝,杀尽秦始皇的子孙,斗垮李斯,一步一步完成他的“乱秦亡秦”计划。

(√)二、选择题:1、战国时,孙膑围困()国来解救赵国之困,这一国家是(B)A.秦国B.魏国C.齐国2、三国时,刘备怕曹操收降吕布来增强实力,于是用(A )计使得曹操怀疑吕布,最后处死吕布。

A.借刀杀人B.美人计C.连环计3、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东晋用(B )计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大军。

A.隔岸观火B.趁火打劫C.以逸待劳4、三国时期,曹操被袁绍围困于白马城。

曹操兵分两路攻打袁绍,最终解白马之围,使用的计谋是(C )。

A.空城计B.远交近攻C.声东击西5、古人云:“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

”意思就是要以少量的损失取得很大的胜利,这一计策是(C)A.李代桃僵B.偷梁换柱C.隔岸观火6、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在《三十六计》中被叫做(C )A.趁火打劫B.隔岸观火C.笑里藏刀7、历史上常有这种情况,在改朝换代的时候,都喜欢推出亡国之君的后代,打着他们的旗号号召天下,比如刘备自称“刘皇叔”,这一计谋叫做(B )A.李代桃僵B.借尸还魂C.浑水摸鱼8、三国时,蜀国诸葛亮病死军中,临终前让姜维做出他并未死的假象,使得魏国司马懿不敢进攻,最后蜀军成功撤退。

诸葛亮用的计策是(C )A.偷梁换柱B.浑水摸鱼C.金蝉脱壳9、战国时,秦赵交战,秦国大将白起将赵国军队引入自己的埋伏圈,将其全部击败。

这一计策是(B )A.釜底抽薪B.关门捉贼C.反客为主10、赤壁之战时,周瑜用假书信骗曹操,使曹操误会并处决精通水战的大将蔡瑁、张允。

周瑜用的这一计是(A )A.反间计B.隔岸观火C.浑水摸鱼11、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刘备假装被雷声吓得掉了筷子,曹操见状以为刘备胆小怕事,从而放松了警惕。

刘备用的计策是(A )A.假痴不癫B.金蝉蜕壳C.苦肉计12“三十六计”中,与“偷天换日”、“偷龙换凤”、“调包计”等相同意思的计策是(B )A.借刀杀人B.偷梁换柱C.反客为主13、东汉末年,孙权攻占卢江郡时,用计将保卫卢江郡的敌人骗到别的地方,再攻打卢江郡,轻而易举取得胜利。

这一计策是(A)A.调虎离山B.关门捉贼C.瞒天过海14、下列属于“敌战计”的是(A )A.顺手牵羊B.擒贼擒王C.上屋抽梯15、赤壁之战中,周瑜打黄盖,用(C)计骗得曹操十万兵马一败涂地。

A.连环计B.欲擒故纵C.苦肉计16、三国时,司马懿带十几万魏兵攻打蜀国,处于劣势的诸葛亮却打开城门,悠闲地弹琴,看似胸有成竹。

司马懿因此不敢进攻,并下令军队撤退。

诸葛亮使用的计策是“三十六计”中的(C )A.笑里藏刀B.浑水摸鱼C.空城计17、下列不属于“混战计”的是(C )A.釜底抽薪B.金蝉脱壳C.假痴不癫18、抓住敌人的首领,打击敌人的精锐力量,使敌人陷入混乱,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一计策是(B)A.隔岸观火B.擒贼擒王C.釜底抽薪19、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孟获,是“三十六计”中(A )计策的最好例子。

A.欲擒故纵B.笑里藏刀C.擒贼擒王20、三国时,曹操偷袭袁绍的乌巢,烧掉袁绍军粮,使得袁绍军队军心浮动,无心恋战,最后袁绍打败。

曹操运用的计谋是()A.隔岸观火B.趁火打劫C.釜底抽薪21、汉武帝时,太监苏文利用“十四月怀胎”的谎言,以及武帝的猜疑心理,暗中筹划夺嫡大计。

他(A ),以埋蛊为手段,陷害仁厚的太子刘据。

而曾经自诩英明的武帝,在这场残酷的斗智游戏中彻底失败,在“思子宫”里孤独地度过晚年。

A无中生有B 暗渡陈仓C隔岸观火22、赵构在前往金邦当人质的路上,一个臣子提醒他,要乘机观望,勿去送死。

赵构观望不前,终于等到了宋徽宗、钦宗被金人掠去,而捡到了皇位。

此经典案例运用了(A )策略。

A反客为主B败战计C美人计23、明朝在经历了“廷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等三大宫廷奇案之后,由十万名太监组成的宫廷势力,左右了大局,他们借傀儡皇帝这棵树,来开自己的花。

这就是(A)A树上开花B反客为主C美人计24、李渊采取韬晦之术,他让隋炀帝、自己的追随者都以为他纵情声色,胸无大志,但私底下,他却积极地运筹帷幄,审时度势,等到最有利的时机,成功出击。

这是著名的(A )A上屋抽梯B 树上开花C 反客为主25、春秋时期,越国利用西施颠覆吴国统治的故事。

讲述的是关于(A)的计谋。

A美人计B空城计C 反间计26、大纵横家苏秦为了报答燕昭王的知遇之恩,共同演出一( A):由燕国为苏秦公开制造罪名,予以逮捕下狱,苏秦趁机亡命至齐,暗中实施“强燕弱齐”大计。

A苦肉计B反间计C空城计27、春秋时代,晋献公宠信骊姬,逼死太子申生,众公子相继出亡。

公子重耳( A)走了十九年,终于获得秦穆公的帮助,兵不血刃地回国登位,成为“晋文公”。

A走为上B反间计C 苦肉计28、原指桃、李共患难。

比喻兄弟相爱相助。

后用来指互相顶撞或代人受过。

(A )A李代桃僵B顺手牵羊C打草惊蛇29、比喻不费劲,乘便得到的。

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A )A顺手牵羊B反间计C打草惊蛇30、在宋、金长期对峙中,金人采取“用敌制敌”策略,扶立刘豫为皇帝,来治理占领区。

岳飞为了颠覆刘豫政权,巧施(A ),并利用金兀术仇视刘豫的心理,废黜了刘豫。

最后,金兀术又利用宋高宗对岳飞既爱又恨的矛盾情结,与秦桧联手,导演了另一出反间计。

A 反间计B 苦肉计C空城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