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二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 册)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 册)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主要描绘了早春二月乡村田野的迷人景色和散学儿童竞放风筝的欢快情景。

诗人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诗情淳厚、意境悠远、寓情于景。

第一句写“春之景”:通过“春草初长、黄莺飞鸣、杨柳拂堤”三种典型事物为我们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图。

第二句则写“童之乐”:通过放学归来的儿童,迎着春风放飞风筝,尽情地、快乐地享受春天的美好。

这首诗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与赞美。

诵读此诗还可以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愫。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

咏柳,就是歌咏柳树的意思。

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借以抒发作者在春回大地时的喜悦、欢快的心情。

【作者简介】高鼎(1851-1861),清代后期诗人。

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

著有《拙吾诗稿》。

贺知章(659~约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西)人。

证圣进士,官至秘书监。

后还乡为道士。

好饮酒,性狂放,与李白友善。

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

工书法,尤擅草隶。

其诗今存二十首,多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

《回乡偶书》《咏柳》传诵颇广。

【教学目标】1.会读“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本课“诗、童”等8个生字,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4.在朗读、想象中体验春天的美好,背诵古诗,积累优美诗句。

5.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1、古诗两⾸之《村居》 教学⽬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字。

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激发情趣、导⼊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些什么?清朝诗⼈⾼⿍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睹了⼉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留下了⼀⾸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

(板题,⽣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范读课⽂、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

三、⾃读课⽂、⾃学⽣字 1.利⽤拼⾳⾃读古诗,边圈画⽣字,要求把字⾳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组合作,交流识字⽅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

(2)“烟”韵母是前⿐韵母。

(3)“童”可以⽤熟字相加的⽅法认记(⽴+⾥)。

(4)“散”是平⾆⾳;偏旁是反⽂旁,不是折⽂旁。

(5)“忙”书空;扩词;⽤“急忙”说话。

3.⾃读古诗,然后谈⼀谈你最喜欢这⾸诗的哪⼀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

(演⽰课件或出⽰图⽚,帮助学⽣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乐听xx同学朗诵这⾸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读出你的感受。

(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1一、教学目标<img src="/uploadfile/2020/0425/20200425084406409.jpg" alt=""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3.依据诗意,开展公道想像,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2.依据诗意,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包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筹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一)板题导入1.揭露并解释题目《登鹳雀楼》激发兴致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登鹳雀楼》3.用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

大声读两遍古诗,请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做到不错读,不漏读。

(一)个人自学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醒自学,师巡查指点。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诵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

(二)小组纠错和小组内火伴交换自己的学习成果:轮番读生字词,交换对生词的理解。

(三)班内质疑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2)课件出示:多音字尽更三、质疑拓展,讨论总结(一)自学自测学生自学,当真诵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纠错小组轮番诵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相互纠正过错。

(三)质疑拓展1.指名学生诵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

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诵读指点。

白天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指点:(1)理解诗句学习一、二两行。

指名读一、二两行。

①出示课文插图。

引诱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匡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消失”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太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沉、消失,黄河水朝着大海滔滔奔流。

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暗地里渐渐西沉;黄河水自远方飞跃而来,又波澜滚滚的向大海奔去。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楼、依”等7个生字,会写“楼、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难点:体会古诗所蕴含的哲理和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展示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对鹳雀楼的印象。

引出古诗《登鹳雀楼》。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指出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全班齐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识字教学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可以采用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巩固生字的读音。

讲解生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让学生书空。

例如,“楼”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木”,右边是“娄”;“依”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亻”,右边是“衣”。

用生字组词,让学生理解生字的含义。

例如,“楼”可以组成“楼房”“高楼”“楼梯”等;“依”可以组成“依靠”“依然”“依依不舍”等。

4.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引导学生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等词语的意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解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含义。

5.朗读指导,体会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齐读、分组读、配乐读等。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6.书写指导出示“楼、依”等6个字,让学生认读。

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

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笔画错误。

语文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语文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宿、寺、危、辰、恐、惊”6个生字,书写“危、敢、惊”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抓重点词语理解古诗内容,借助画面想象、感悟诗的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感悟诗的意境之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作者,读懂诗题1.回忆、背诵学过的李白的古诗,交流对李白的了解。

2.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1)认读“宿”,结合图片字理识记;认读“寺”,识记、理解。

(2)说说诗题意思,正确朗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读。

评价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4.师生配合,读出五言诗的节奏——一般前两个字后面停顿一下。

三、学习古诗,体会意境(一)学习第一、二句。

1.欣赏“危”的小篆字形。

知道“危”的本义是人在山巅或高崖,诗中“危”的意思是“高”,“危楼”即是“高楼”。

2.同桌合作交流,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楼的高。

(1)高白尺。

这是夸张写法,形容楼很高。

结合李白其它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飞流直下三千尺”理解并指导朗读。

(2)摘星辰。

想象说话:看着满天一闪一闪的星星就在眼前,你会想到什么呢?想象摘星辰时的动作,加动作读诗句。

3.小结。

站在百尺高楼上,仿佛一伸手就能摘下天上的星辰,可见楼是多么的高啊!李白的想象又是多么奇特啊!(二)学习第三、四句。

导入:站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李白本该高声吟诗一首,可是他却——出示三、四句诗。

1.学习生字“恐、惊”,读准后鼻音。

理解字义后说说诗句意思。

2.指导朗读。

李白是个很浪漫的诗人,他相信九天之上就是天宫,天宫中住着许多神仙。

怎么读才不会惊扰到天上的神仙呢?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1.如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去读诗,你会读得更有感情。

尝试自己读一读,再读给同学听。

2.如果给诗配画,你会画些什么呢?共同交流。

《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走近作者1.图片激趣,欣赏西湖。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吧!2.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交流感受:欣赏了西湖的图片,你有哪些感受?(2)有人把西湖比作图画,有人把西湖比作美女,古往今来更是有很多文人墨客用佳句来赞美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书课题)(3)了解作者,谁来介绍一下你对作者的了解?(诗人简介)(4)理解诗题。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①学习“晓”。

看看“晓”的偏旁,你有哪些发现?②相机解释“净慈寺”。

(诗人杨万里)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他的朋友林子方。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西湖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产生一种阅读期待。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检查指正。

(3)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

①正音。

“慈”是平舌音;“竟、映”是后鼻音。

②识记。

说一说你有什么办法识记“慈、竟、映”。

(4)指名读,读出节奏感。

①教师范读。

②分组读,读出诗的韵味。

2.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不做过多的评价。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问题,旨在了解学生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这首诗的词句理解起来并不复杂,只要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对诗意有初步的了解即可。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阅读要素训练】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啊!你们想去看看吗?2.学习诗句。

(1)谁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荷花、荷叶的颜色?(2)荷叶是嫩绿的、碧绿的、鲜绿的,荷花是红艳艳的、红彤彤的,那么诗中又是怎样来写这种绿、这种红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指导朗读:读出荷花之红、莲叶之绿。

3.探究原因,深入诗情:荷叶为什么是“无穷碧”,荷花又为什么是“别样红”呢?带着问题去诗中寻找原因吧!(1)品荷之多。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案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教案课题古诗二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单元第一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二年级1.认识“诗、村、童、碧、妆、绿、丝、剪”8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研究目标(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①理解古诗内容;②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知识目标重点1.识字、写字。

2.让学生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1.让学生提前预课文。

2.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意思并领悟诗句文字的意境和韵味。

学法问题研究、探究研究教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导入新课1.猜谜语一只XXX轻轻飘,顺着风儿上九宵,一心向着云外飘,可惜绳子拴住腰。

谜底:(风筝)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篇描写放风筝得古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古诗二首》。

教师活动第一课时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谜语导入吸引兴趣。

师生互动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寄义。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及重点诗句。

读课题《村居》让学生明白要学的内容是什么。

讲授新课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出示请求:让学生认读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背诵古诗,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快乐心情。

2.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4.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插入音频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XXX。

5.认读生字:(1)诗、村、童。

组词:诗(诗画)(诗人)村(村落)(山村)童(童年)(童话)同学之间交流互相发问识记生字。

本课生字。

让学生简略(2)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

(3)读音对对猜,让学生认读字音。

莺(yīn yīng)飞拂堤(tīdī)XXX(liǚliǔ)醉(zuìsuì)春烟散(sàn zàn)学趁(chèng chèn)东风纸鸢(yuān yuāg)(二)交换汇报:1.XXX说说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描写了了解课文讲解的内容。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 古诗二首》优质教案(2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 古诗二首》优质教案(2课时)

1 古诗二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语言运用: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思维能力: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审美创造:品味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

【课前解析】关注识字:本课11个生字中,“堤”的声母是“d”,学生容易误读为“提”,教师在教学时可将“堤—提—题”进行读音辨析。

“丝、裁”两个字均为平舌音,教师简单提示即可。

“柳”字的声母为前鼻音“l”,有些学生容易与后鼻音“n”混淆,注意“柳—牛”的读音区别。

本课生字以形声字为主,识记时要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自主识记。

字义的理解既可借助字形,也可结合语境。

关注写字:本课要写的8个字中,“诗、妆、绿”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其中“绿”的最后四笔为“点、提、撇、捺”;“趁”是半包围结构;“童、碧、丝、剪”是上下结构,要注意上下两部分的比例,以写得端正、平稳。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读读写写。

关注朗读:古诗教学应该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

(1)范读引领,感受韵味。

范读最好是教师本人,也可以借助多媒体。

(2)自主练读,整体感知。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朗读时间。

在反复、多次的朗读中,整体感受古诗的情感意绪。

(3)朗读展示,升华情感。

学生完成对内容的理解后,就要读出诗歌的味道。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如个别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接读、师生对读。

【教学目标】1.认识“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诗、童”等8个字,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莺、拂”等5个生字,会写“诗、童、趁”3个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自读古诗
1. 请大家自由读古诗 ,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 的词、难写的字等 )( 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
( 如不认识的字、 不懂
提示 : “莺”的韵母是 ing, 不要念成 in 。“趁”的韵母是 en, 不是 eng 。“鸢”不要 读成 yān。
2. 课件展示节奏划分 , 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 积累词语
在二、三月间 , 公园里、学校中 , 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 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 板书课文题目 : 村居 )
, 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
1. 学生朗读课文题目。
2.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高鼎 , 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 , 又字拙吾 , 仁和 ( 今浙江省杭州市 ) 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 争之后 , 大约在咸丰年间 (1851-1861), 《村居》是他写的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诗。著有 《拙吾诗稿》。
3
生 :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 , 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 景。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 , 趁着温暖的东风 , 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 , 使春天更加富有 朝气。
③读了这一句 , 你有什么感受 ?能说给大家听吗 ?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村 =木 +寸
童 =立 +里
3. 教师针对会写字进行书写指导。
诗 : 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 , “寺”不要丢掉最后一点。
村 : 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 , 木字旁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童 : 按照上小下大的结构书写 , “里”横画较多 , 注意在田字格里的布局。
4. 交流快速背诗的方法。
学生甲 : 用唱诗的方法来背诗。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咏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 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可利
节奏划分 : 草长莺飞 / 二月天 , 拂堤杨柳 / 醉春烟。 儿童散学 / 归来早 , 忙趁东风 / 放纸 鸢。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语速要稍慢 , 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 要带着活泼、开心的语气。
学生反复读诗。接受快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诗。
3. 进行自学 ,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学生汇报交流。
例 : 诗 =讠 +寺 ( 寺庙旁有人在说话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 11 个生字,会写 8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学生乙 :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诗。 理解了每句诗歌的意思 , 知道连起来讲的是什么意思 , 就可以背诗。
三、品悟古诗 1. 有同学说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背诗 , 那么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呢 ?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 组长汇报。 ( 教师课件展示 ) 小草生长 , 黄莺飞翔 , 正是春光明媚的二月 , 轻拂河堤的杨柳沉醉在春天的烟雾之中。 村子里的小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到了家 , 急忙趁着温暖的东风快活地放起了风筝 2.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 (1) 草长莺飞二月天 , 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 : 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 ?它有怎样的美景 ? ①自由读读古诗 , 你会有很多的发现。 ②学生自由读诗。 ③你看到了什么 ?生汇报。 ④你能把你看到的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 ?( 指名读文 )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⑤你觉得诗句中的哪些字词用得好 ?说说你的理由。 生 : “草长莺飞”四个字 , 把春天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 , 人们仿佛感受到那万物复苏、欣 欣向荣的气氛 , 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 , 写活了杨柳的娇姿、柔态、神韵。 ⑥瞧 , 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 , 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 , 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 色中 , 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你们想配 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 ⑦你还有什么发现 , 有什么感受 ?能说给大家听吗 ? 这么多美妙的画面 , 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2) 儿童散学归来早 , 忙趁东风放纸鸢。 ①在这么好的春光里 , 你想做些什么呢 ?( 指名说 ) 放风筝。 ( 板书 : 儿童散学归来早 , 忙趁东风放纸鸢 ) ②你能配合画面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 ?
学生汇报。
④很有意思的想法 , 能将你的想法融入诗里读出来吗 ?你们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 伍?这样吧 , 让我们一起放飞心爱的纸鸢 , 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吧 !
四、背诵全诗
1. 教师边展示本课配图边引导学生联想诗句描绘的美景
: 早春的山村 , 草长莺飞 , 杨柳依
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 多美的春景图呀 ! 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 , 也迷住了大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
1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积累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过程】
用这一点, 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
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
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
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 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 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 相通之处。 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 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 再启发学生思考 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