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 下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词三首》 最简单的翻译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词三首》最简单的翻译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时的表白,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译文: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这是一首送别诗,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寒雨”指秋雨,“连、入”写出了寒雨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离别的暗淡气氛,展现了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特点。
后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玉壶自比,表达了自己不会因为官场上的坎坷遭遇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心志,表达了自己开阔的胸怀、坚强的性格和高风亮节。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的大意是:敌军溃逃,将士在严寒环境中奋勇追敌,一逃一追的故事情节,情景交融的手法,让读者自己想象战事的激烈,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精神的赞赏。
译文:没有月亮的晚上,大雁高飞,单于趁着黑夜逃跑。
想要率领轻骑兵追赶,纷飞的大雪堆满了弓刀。
本诗情景交融。
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表现了战士奋勇杀敌爱国爱家的精神品格。
第一、二句,写敌军的溃退。
趁着漆黑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觉察了。
第三、四句,写我军准备追击的场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
最后一句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为两首七言绝句、一首词。
《四时田园杂兴》写出了田园生活宁静闲适的气氛,初夏时节,以“黄、白”的色彩、“肥、稀”的形态组合,让人感受到万物蓬勃、色彩明丽的田园画面。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一幅明丽、活泼的乡村春景图,体现了诗人恬淡的心境,笔调清新明快,由远景到近景,由静景到人物活动,动静相宜,使整首诗画面生动。
《清平乐·村居》清新质朴,浅显易懂。
“卧”字最为传神,写出了小儿的无拘无束、天真可爱。
整首词将五个人物联结成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欣赏和赞美。
通过初读诗词,再读诗词,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情感。
借助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关键字词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乡村生活恬静安详的气氛和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二、教学目标1.认识“杂、篱”等6个生字,会写“杂、稀”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三、教学重点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四、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复习导入,初读感知1.出示导语,明确单元主题。
(1)课件出示单元导语。
师指名读;生齐读。
(2)师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单元的课文,走进乡村,去感受惬意、闲适的田园生活吧!2.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课件出示诗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认识“杂”字。
(1)师指名读诗题,相机指导:“杂”读平舌音,“兴”读第四声。
(2)指导书写。
师范写“杂”字,生边看边书空。
师提醒生注意“杂”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下面部分不要写成“木”。
(3)了解题意。
生齐读诗题。
4.简介诗人。
5.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四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第一节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谙--暗:区别音、形、意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课件

诗文解读
精神的愉悦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 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饶州闲 居时写的。饶州,古代属于吴地,所以称 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3)大儿子在田地里耕作,二儿子在 编织鸡笼,小儿子年纪太小,不能像两个哥 哥一样劳动,还有些贪吃贪玩,他正悠闲自 在地趴在小溪边剥莲蓬吃呢。
课后作业
1.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 公店》。
2.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词?说一说你为什 么喜欢。
翁媪:老翁、老妇。
诗意:茅草屋又低又小,小溪边上长满 了青青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带着醉意,用 柔媚的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在互相逗趣、取 乐,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
“醉里”是说谁醉?为何而醉?
说的是“翁媪(老翁、老妇)”醉。他 们“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①因为喝酒而醉; ②因为美好的景色而醉; ③因为家庭的和谐而醉; ④因为小儿子的调皮、讨人喜欢而醉。
诗意: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 也越长越大了;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 倒显得稀稀落落。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 诗的后两句描写的情景有怎样的特点?
这首诗的第三句描写静景,第四句描 写动景,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更加凸显 出乡村农忙时的幽静。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诗意:夏天白天很长,篱笆墙外没有人 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他们为什么没有去劳作,而在这里闲聊着? 原来他们有几个勤劳的儿子。大儿子在溪东的豆
田里除杂草,一滴滴汗珠染湿了他的衣襟,却滋 润了一棵棵绿油油的小豆苗。他仿佛看见了秋收 时一颗颗饱满的豆粒,干的更起劲了。心灵手巧 的二儿子坐在屋前编织着鸡笼,随着他的手不停 的翻动,一个鸡笼已初具规模了。惟有可爱的小 儿子十分顽皮,正悠闲地趴在溪边剥莲蓬。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材解读一、文本内容:这篇课文是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马克思曾说过:劳动创造了生活创造了美,整个板块围绕劳动这一主题安排三篇文章,其中《乡村四月》《清平乐村居》同属诗词,《父亲的菜园》是一篇叙事文章。
有的描写江南农村繁忙的插秧蚕桑的场面,有的描写农家的其乐融融,有的记叙了父亲开荒种田之事。
尽管作者不同、体裁不同和视觉感受不同,但同样升华了劳动这一主题,使孩子们感受着劳动的快乐的,是崇高而伟大的。
二、教育价值:这首词在艺术上颇有特色。
首先就画面的营造来说,显得极为匀称和谐、清新自然。
作者将这一条腹满荷叶莲蓬的清溪纵贯画面的中心,如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其他景物都从这“溪上”溪东溪头铺展开去。
低下的茅屋、如茵的青草、涨势喜人的豆田和谐排列两旁,普通的农家老小在他的两岸修养生息,平安度日。
老人闲适的晚年,青年的勤劳耕作、少年的顽皮淘气都显示出农村生活的淳朴宁静。
清新的景致、宁静的心境、一如这缓缓流淌的一弯溪水,任务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象交织成一片和谐自然的村居美景,此时此刻作者的心境无疑置身其间陶醉其中了。
语言艺术来讲通篇采用通俗评议的口语犹如韵味十足的散文。
词人善于运用典故,但这首词却一改他以往的风格,以清新自然的面貌出现。
一方面可以增强故事的连贯性语言的形象性,既没有丧失词的音律,又保持之醇厚的诗意;另一方面,这种通俗平实的语言恰与整首词清新自然的情景相吻合。
优美的意境、和谐的音韵读起来轻松快意,同时也让我们在心灵上受到陶冶,美感上获得满足三、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词的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接下去便写人。
6个短句,共描写了5个人。
先写老俩口,接下去以轻快的笔锋,勾勒了大儿、二儿的劳动情景,最后是一个生动的农家小儿的特写镜头。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1. 古诗词三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宿新市徐公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选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晚春风光。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的诗人范成大写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侧面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作者介绍】杨万里,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岁丧母。
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
次年,拜刘才邵为师。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
在赣州司户任上,其父杨芾又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
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时主战派领袖张浚谪居永州,闭门谢客。
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栻介绍,才得接见。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日积月累及古诗文汇总(含注释)

繁星(一三一) 大海啊! 哪一颗星没有光? 哪一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繁星(一五九)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译文: 风雨把春天送归这里,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已经是冰封雪冻最
寒冷的时候,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梅花虽然俏丽,但并不炫耀自己, 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消息。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会感到无比欣 慰。
第二单元 语文园【日积月累】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蜜
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日积月累】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 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译文: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 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这里读 yuè。 ②村居:词题。 ③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 称当地方言为“吴音”。 ④翁媪:老翁和老妇。 ⑤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wú”。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 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 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独坐敬亭山①》[唐]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只有敬亭山。
注释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悠闲的模样。
③厌:满足。
《望洞庭①》[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②,潭面③无风镜未磨。
眺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④。
注释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那个地点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那个地点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忆江南①》[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②。
是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注释①忆江南:词牌名。
原题下有词三首,那个地点是其中第一首。
②谙:熟悉。
③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独坐敬亭山》赏析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那个地点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刻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味道,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加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乐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孤寂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事实上,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看起来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域:看起来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排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动的厚云消逝之后感到专门的清幽安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孤寂。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同时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玩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阕(或上片),后一部分 叫下阕(或下片),朗读时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 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又叫长短句。
读着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
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 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 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 )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清平乐·村居》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美在何处? 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呀…… 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 呀……
相媚好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从词的上 阕中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
创编故事
(我眼前仿佛浮现了蜻蜓、蜜蜂被蜘蛛网所挡而无法 自由飞行的画面。)
学以致用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我仿佛听到了竹篙碰碎薄冰非常清脆的声音。)
学以致用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 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
作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人们繁忙的劳动 场面,你是怎么知道他们在干活的呢?
联系前面的诗句和图片,想一想,农民们在地里忙 着干什么呢?
初夏的时候,农民们要把成熟的梅子、杏子摘下来, 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他们早出晚归,忙着在地里 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所以白天很少见 到行人。
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农民们在田地里热火朝天地干 农活,却要写“无人过”呢?
我们和诗人范成大一同游览的哪里是乡村,简直 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幸福,此时 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日长篱落无人过
作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人们繁忙的劳动场面, 你是怎么知道他们在干活的呢?
初夏的时候白日渐长,正是农忙的时候。村子里没有 行人,勤劳的农民们一定是下地干农活去了。
日长篱落无人过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你读懂了什么,眼前浮现出了怎 样的画面?
运用“五步品诗法”,分组学习古诗,了解 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侧面描写。诗人只用了3个字就让我们想象到农民们怀 着喜悦的心情到果园里摘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不 辞劳苦地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的情景,婉转含蓄,化 繁为简。
惟有蜻蜓蛱蝶飞 作者为什么要写 蜻蜓和蝴蝶?
衬托村中的安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创编故事
惟有蜻蜓蛱蝶飞
诵读着这句诗,你 的眼前仿佛出现了 怎样的情景?
翁媪:老翁和老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 这里读wú。
诗中有哪些人呢?给你印象最深的或你最喜欢的 是哪一个呢?
顽皮、淘气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趴着,脸朝下
读着这句词,你的眼前又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是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他们一起构成了这幅美丽的田园风景。
(1)认真读一读,说说每首诗词讲了什么? (2)找出最能体现乐趣的句子,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 样的画面?
学以致用
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我仿佛看到了整个村子开满了数不清的桃花、杏花,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到处繁花似锦。村民们聚在一起, 打着鼓,唱着歌,过清明时的场景。)
学以致用
蜻蜓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未解围。
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你是从哪些地 方知道的?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 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你读懂了什么,眼 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油菜花在每年三四月间开放,花开时,漫山遍 野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形成金黄色的花海,一望 无际,令人叹为观止。到了四五月间,油菜花败落 了,结出许多油菜籽,菜花就变得稀稀疏疏的。这 就是诗句中的“菜花稀”。
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精读引领课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清平乐·村居》
“五步品诗法”: (1)读诗题,解题意 (2)初读正音,了解景物 (3)抓重点词,理解诗意 (4)想像画面,朗读古诗 (5)创编故事,背诵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一年四季 各种兴致
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 感想。
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呵呵地陶醉其 中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请把你的想法简要地写在 纸上。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学以致用
运用“五步品诗法”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组诗《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词牌 清平乐,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又名《醉东风》。双调四十六字。上阕押仄韵,下阕押平韵。
题 村居,这首诗的题目。
作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
者
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军
简
事将领、豪放词派代表人物。
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介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范成大(1126—1193),南
作
宋诗人,苏州吴县(今属江苏)
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诗与 者
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
简
“南宋四大家”。晚年时回到苏
州石湖隐居,根据自己在农村的 介
生活写成《四时田园杂兴》六十
首。
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学习要求
运用“五步品诗法”在小组内自学《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 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 头卧剥莲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