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怀念母亲
6怀念母亲表格教案

单元名称第二单元课题6怀念母亲课型新授主备教师孔德美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
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3、有感情朗读课文。
4、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5、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重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课文重点2、3、7自然段感情朗读训练点2、3自然段读说(写)训练点谈谈自己思念亲人的体会教学准备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教学课件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成果展示1. 出示生字新词. 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
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5.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6.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精读感悟、读说结合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
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6.怀念母亲

6.怀念母亲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能誊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一、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小朋友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身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
师生总结。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
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3、找出写怀念祖国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4、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5、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6、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五)、课后拓展1、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2、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终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身的祖国,不忘自身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6、怀念母亲高尚的敬意真挚倾慕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课后反思:纵观整堂课,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比如:因为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
我的教学机智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更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是备课过程中备学生备得不够。
我将在以后的时间里积累相关的经验使自己在教学方面得到提高。
6.怀念母亲

终天之恨: 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
而感到终身遗恨。
薄暗: 昏暗。文中指黄昏时候,夜幕逐渐降临,
天地间一片朦胧、昏暗。
思潮起伏: 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文中指作者在风
雨交加的日子里,心里感到落寞无依, 脑海中一直盘旋着祖国的影子,回忆着 在故国的亲人和朋友,各种念头此起彼 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找出文中写怀念生母的 句子,反复读,想想你从中 体会到了什么?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 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 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 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 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 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 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 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 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 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 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作者通过比较 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 达得非常充分。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 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 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 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 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 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把句子中划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 。
真挚 弃养 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频繁 朦胧 薄暗 凄凉 沮丧 思潮起伏 可见一斑 心潮澎涌 一篇 怅望
Hale Waihona Puke 1、解释词语。 真挚: (感情)真诚恳切。文中指作者对自己的母亲
和祖国都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真诚的爱意 。 婉辞,指父母死亡。 弃养:
寝不安席: 无法安然入睡。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
2月14日六年级上(人教版)《6怀念母亲》季羡林

6、怀念母亲(A案)教学分析教材简析:《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怀念母亲》作者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
这篇课文是季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深深地的怀念,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亲自母亲和祖国母亲深沉的爱。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并且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相互映衬。
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
课文季老先生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流露于文章朴实的字里行间,所以,课文表达语文人文性一面的是季老对母亲、对祖国深沉的爱,而工具性一面则是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揣摩重点语句的表达作用。
3、引导学生置身文本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蕴的思母、爱国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资源准备:1、相关作者的资料;2、自制教学课件;3、歌曲《我的中国心》4、作者的相关著作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以生为主,以读位本,以导促学。
重点体会文本语言、感悟语言情韵。
通过亲近和品读语言文字,去体会文字含蕴的意韵,带着这种体会反过来又去亲近和品味语言,感受朴实的语言之妙,积淀语言的感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中,有这样一位老人——(课件:播放颁奖现场视频),这位老人就是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的季羡林。
以前我们以前学过他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季羡林的资料。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读好课题(从节奏和情感两个方面去指导)。
6怀念母亲

小组讨论: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3.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 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找出句子。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六岁时就 离开了生母,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 母亲弃养,这给作者留下了终天之 恨。后来作者到德国留学,祖国母 亲又成了他梦中的牵挂,这种感情 异常强烈,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一 直伴随着他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时光。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 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 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 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 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 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 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 边……这就是我永久的悔。 ——节选《赋得永久的悔》
这篇课文中间部分都用当年的日 记来叙述,也就是“引用说明法”, 你觉得这种写法的好处在哪里?
引用说明法是指写作时引用一些相关资 料,如权威人士的言论、俗语、谚语、格言、 诗句等来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本文作者为了真切地说明自己在留学期 间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浓浓情怀,恰当地 引用了自己日记和散文中的几段语言,描述 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 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 表达得酣畅淋漓。
为什么作者对母亲的离世“抱终天之恨”?
1、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 母亲去世后,作者感到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 压力,感到很内疚。 2、母亲清苦一生,操劳一生,如今儿子长大成人之 后,却没能享受到儿子的一点回报,这是终生都难以 补救的。 这里写出了“我”失去母亲之后的伤心、痛苦和悔 恨,文章通过这些描写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深情。
6《怀念母亲》(精修版)

学习写作方法,灵活应用
1、这篇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开门见山 2、文章开头与结尾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 变的,从而前呼后应 3、课文中间部分都用当年的日记或散文来叙 述,也就是“引用说明法”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大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学术交流演讲时
季羡林与温家宝总理
国学大师——季羡林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 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 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 专家。山东清平(今临清) 县人。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 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其主要著作有《季羡林散文 集》《朗润集》《天竺心影》 《牛棚杂忆》等。
赋得永久的悔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
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 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 的白花,在这一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我终于 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 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潺潺的雨声,枕上也觉得 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 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迹。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 窗户,现在都沉浸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 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 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 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 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 么东西也看不到了。 •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 灰天, 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案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母亲,珍惜家庭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三、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情。
2.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情感教育。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怀念母亲》2. 生字词卡片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母亲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母亲的了解和认识,引出今天的课文《怀念母亲》。
2. 学习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句子或生字词做上记号,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3. 讲解生字词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朗读,讲解生字词的意思,特别是容易混淆的字词,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4. 理解课文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描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怀念母亲?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是如何怀念母亲的,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 表达感情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可以朗读课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感情。
7. 课堂小结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要懂得感恩,珍惜家庭的美好。
8.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怀念母亲的短文,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可以借鉴课文中的句子。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等。
教师也应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6 怀念母亲 预习篇A

四、初读课文,然后填空。 1.作者说一生有两个母亲,这两个母亲分别是: 。
2.作者对两位母亲是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把作者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抄下来,并读一读,体会一下其中的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怀念母亲 一、学习本课8个会写字。
1.读音提示。 寝(qǐn)不读qǐng,频(pín)是不要读成píng。 2.书写指导。 挚:右上部分是“丸”,不是“九”;“丸”的横设弯钩 变横折斜钩。 频:左右结构,左下部分不要写成“少”。 斑:左中右结构,“文”要紧缩,捺变点。“斑”与“班” 字形相似,要注意区别。
二、读一读下面的词语,并在文中圈画出来。 真挚 避免 朦胧 凄凉 引用 强烈
寝不安席 思潮起伏 可见一斑
三、理解下面的词语,连一连。 真挚 弃养 薄暗 婉辞,指父母死亡。 (感情)真诚恳切。 灰心失望。
沮丧
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思潮起伏 心潮腾涌
昏暗。
终身的遗恨。 无法安然入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怀念母亲》导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内容导航】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知识链接】
季羡林(19112009)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又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同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他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译有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等,出版有《季羡林文集》二十四卷
【自主学习】
听写生字词
1、看拼音写词语
zhēn zhì méng lóng bì miǎn qǐn bùān xí shí bù xià yàn qī liáng pín fán chóng gāo kě jiàn yì bān
zhōng tiān zhī hèn
2、修改下面句子中的不妥当的地方
a、《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写的
b、怀念母亲的情绪越来越剧烈
3、按照课文填空,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下来
(1)、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一个是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
()和同样()(2):联系上下文,理解“我”为什么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4、从作者的日记中摘抄思念母亲的语句()。
5、自读开头、结尾,作者季老对两位母亲有()的深情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6、《怀念母亲》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全力以赴,激情参与,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学法指导】
1、通过独立思考、深情朗读、小组合作: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
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2、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
惑
【合作探究】
问题一: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问题二: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问题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你的想念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练练测测】
1、看拼音写词语
zhēn zhì méng lóng bì miǎn qǐn bùān xí shí bù xià yàn qī liáng pín fán chóng gāo kě jiàn yì bān
zhōng tiān zhī hèn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崇高()真挚()凄凉()沉静()孤寂()朦胧()
4、读句子,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动词,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①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上天空,()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是:
②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出母亲的面影
☆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此时,“母亲的面影”
是的
③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在心头
“这凄凉”是因为“甜蜜的“是因为
【拓展延伸】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