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等式的应用精品教案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精品教案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精品教案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例1.证明 (学生自己证明)

设计意图

(1)这道例题很简单,多数学生都会仿照课本上的分析思路重新证明,能够练习“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过程;

(2)学生能够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a 和b 不仅仅是一个字母,而是一个符号,它们可以是a 、b,也可以是x 、y,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3)此例不是课本例题,比课本例题简单,这样,循序渐进, 有利于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内涵。

例2:(1)把36写成两个正数的积,当两个正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和最小?

(2)把18写成两个正数的和,当两个正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积最大?

(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

设计意图

(1)此题目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包含正用,逆用,体现了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价值;

(2)强调利用不等式求最值的关键点:“正”“定”“等”;

a+10)

≥≥1x+2(x>0)x

(3)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练习:(1)若a,b同号,则b a

a b

+≥2

(2)P113练习1.2

设计意图

巩固基本不等式,让学生熟悉公式,并学会应用。

小结:(让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复习课案例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复习课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复习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 实际问题。②进一步提高对不等式(组)的理解。 2.能力目标:①渗透建模思想和化归思想,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提高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①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增强探究问题的意识,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②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方法:复习法,练习法,小组讨论,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三、教学重点:1.能熟练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能把解集表示在数轴上。2.能用不等式知识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不等式在实际问题的应用和转化思想的运用。 五、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①不等式内容的安排是以数学建模为主要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题能力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②让学生了解不等关系是生活中重要的数量关系,不等式的性质和解不等式(组)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运算技能,是为以后进一步 学习函数、方程和不等式奠定基础。③要求学生能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判断是否为一元一次不等式 师: 教师提问,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生:学生根据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的回忆,回答问题并说出判断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回顾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为探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做好铺垫。 问题二:若x>y,则下列各式中不正确的是() (A)x+2>y+2 (B)2x>2y (C)-x>-y 师: 教师提问,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生:学生根据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的回忆,回答问题并说出所用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回顾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的习惯。练: 1.已知a < b < 0,则不等式组x<1-a的解集是() A x < 1-a B x >1-b C 1- b 无解 师: 教师提出问题。 生:学生分组讨论。 师: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与学生一起探究问题。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⑴(公开课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教学设计 课题§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分析、评价 一、教材分析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新人教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不等式的解集之后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若某数同时满足几个不等式时,如何去确定这个数的取值范围,这就是不等式组的公共解集的确定,在实际生活中同样会遇到一个数所能满足的条件不止一个的问题,这就要用到不等式去确定其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的意义,掌握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常规方法; 2.通过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与确定方程组的解集进行比较,?抽象 出这二者中的异同,由此理解不等式组的公共解集. 过程与 方法 通过由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 来类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 式组这些概念,?发展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逐步熟悉数形结合的 思想方法,感受类比与化归的思想.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 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与关键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教学难点 1.在数轴上找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 2.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教学关键类比不等式及方程组得出相关概念,运用数形结合思想。 四、教学策略教法选择情境教学、类比探究、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学法引导 不等式的解集已经在前一节中学习并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若由 多个不等式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如何确定呢?不等式的解集可 类比方程的解进行求解,是否不等式组的解与方程组的解也类似 呢?因此学生就会进行类比,进而可得出其解集的公共部分. 课堂组织 形式 游戏活动、分小组教学. 教具媒体 应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 课时 课型 课时:一课时课型:新课讲授六、教学过程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教案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 “8.2.3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第一课时 教学感想: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初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难点,那么如何能突破这个难点,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呢?老师们在一起探讨后,都认为不好教学。于是今天把我的教学课堂实例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探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具有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运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 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教学难点: 列一元一次不等式描述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教学方法: 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以活动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为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1、简阳市中小学生篮球比赛将于5月28号在简阳市举行,下面老师带来了一组云龙学区篮球运动选拔赛的图片。 2、涌泉初中女子篮球队代表云龙学区租车去参赛,从涌泉初中到简阳市路程是50千米,他们打算2小时到达,请你他们算一算,司机的车速至少是多少?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的创设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篮球运动会这一具特定情境的设置,不仅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还顺其自然引出了蕴含的数学信息,真正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大胆尝试,上面问题中不超过2小时,则速度应满足什么? 50/x≤2 50/2≤x 2x≥50 及时分析三种方法,并表扬学生 (设计理念:复习不等式的几种情况,为下面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2、学生参赛完后要回来时,老师想给家人买点礼物。比赛场地有甲、乙两家超市正在搞活动,请帮老师选择。 甲商场的优惠措施是: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 乙商场的优惠措施是: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 问题1:从这个活动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 问题2:如果老师打算购买40元的一件礼物,去哪家超市好呢?80元呢?大于100元呢?(设计理念:通过购物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实例,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更需要数学.) (这里学生有可能得出两种结果,那就让学生探究到底哪家商店便宜;如果学生们只有一种答案,那么教师可举例说120元呢?180元呢?让学生知道两种结果都有,那么怎么界定这两种结果呢?进入探究) ①分组活动. 先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汇报,派代表论述理由. ②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以下三种采购方案: (1)什么情况下,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2)什么情况下,到乙商场购买更优惠? (3)什么情况下,两个商场收费相同? (设计理念: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研究的问题发表见解,进行探索、合作与交流,涌现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予以引导、归纳和总结,让学生感知不等式的建模.) ③我们先来考虑方案: 设累计购物x(x>100)元时,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问题1:如何列不等式? 问题2:如何解这个不等式?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小组派代表板书,并解释这样列不等式的根据是什么?其他同学帮忙补充,最后老师进行点评。 (设计理念:完整的解题过程的展现,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习惯) ④让学生自己完成方案(2)与方案(3),并汇报完成情况. (设计理念:这是上面问题的重现,让学生独立完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巩固上面所学的内容,可以说一举两得) ⑤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分析: (1)如果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则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是一样的; (2)如果累计购物超过50元但不超过100元,则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如果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又有三种情况: A、什么情况下,在甲商场购物花费小? B、什么情况下,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C、什么情况下,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相同? (设计理念:过程的重现就是解题过程的重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开放型思维的能力) 3、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教案设计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基本不等式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和a3+b3+c3≥3abc(a、b、c∈R+,当且仅当a=b=c时取“=”号)及其推论,并能应用它们证明一些不等式. (2)通过对定理及其推论的证明与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法进行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过证明不等式的哪一种方法?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生:求差比较法,即 师:由于不等式复杂多样,仅有比较法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些有关不等式的定理及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如果a、b∈R,那么(a-b)2属于什么数集?为什么? 生:当a≠b时,(a-b)2>0,当a=b时,(a-b)2=0,所以(a-b)2≥0.即(a-b)2∈ R+∪{0} .. 师:下面我们根据(a-b)2∈R+∪{0}这一性质,来推导一些重要的不等式,同时学习一些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二、推导公式 1.奠基 师:如果a、b∈R,那么有 (a-b)2≥0. ① 把①左边展开,得 a2-2ab+b2≥∴a2+b2≥2ab .. ② ②式表明两个实数的平方和不小于它们的积的2倍.这就是课本中介绍的定理1,它是一个很重要的绝对不等式,对任何两实数a、b都成立.由于取“=”号这种特殊情况,在以后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通常要指出“=”号成立的充要条件.②式中取等号的充要条件是什么呢? 师:充要条件通常用“当且仅当”来表达.“当”表示条件是充分的,“仅当”表示条件是必要的.所以②式可表述为:如果a、b∈R,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单元备课

街道中学活页教案单元备课 第( 6)单元年级七学科数学单元名称实数备课教师 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知识结构及前后联系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相关概念,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解集的几何表示,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以实际问题为例引出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概念,然后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为进一步讨论不等式的解法,接着讨论了不等式的性质,并运用它们解简单的不等式。在此基础上,教材从一个选择购物商店问题入手,对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作了进一步的讨论,并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异同及应注意的问题。最后,结合三角形三条边的大小关系,引进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并讨论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教学目的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相关概念;2、理解不等式的性质;3、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并会在数轴上表示解集;4、学会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对比和归纳,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在利用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过程中,体会其中蕴涵的化归思想;2、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糸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从而更好地去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2、在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应用是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课时安排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9.1不等式………………………………………………………4课时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3课时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课时9.4课题学习利用不等式分析比赛……………………… 1课时本章小结……………………………………………………… 2课时 教学措施和方案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认识数的过程,通过合作探索,经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精心设问,适时、适度采用激励性语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较好地完成实数概念的建构,达到教学目标。 并结合计算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等现代教学手段实施教学,体现直观性。 学法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恰如其分的问题设计,真正的让学生进行探究,突出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 单元检测分析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案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年级 七科目数学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9.3.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过程与 方法 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意义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 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教学 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表示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学习目标 媒体 类型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时 间 媒体来源 介绍知识目标图片 A G 拓展知识2分钟自制讲解 过程与方 法 图片 A E 建立表象5分钟下载观看 过程与方 法 图片 A E 帮助理解5分钟下载理解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图片 A I 升华感情2分钟下载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 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设计 (一)导入新课 动手解一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①0.53x < ②21x x ->- ③321x x -<+ ④541x x +>+ (二)讲授新课 一、合作探究(10分钟),要求各小组组长组织成员进行先自主学习再合作探究、讨论。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用每分钟可抽30吨水的抽水机来抽污水管道里积存的污水, 估计积存的污水超过1200吨不足1500吨, 那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能将污水抽完? 分析:若设需要x 分钟才能将污水抽完,则根据题意可列出两个不等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1)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两个不等式同时成立,与方程组类似,可以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得到: ? ? ?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概念: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______________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同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__________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练一练:由“温故知新”可知: (1)?????<>+22 13 12x x 的解集是___________; (2)? ??->++<-1424 23x x x x 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 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______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教案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 1.解有关不等式的应用题,首先要选用合适的字母表示题中的未知数,再由题中给出的不等量关系,列出关于未知数的不等式(组),然后解列出的不等式(组),最后结合问题的实际意义写出答案. 2.在实际应用问题中,若应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同样必须确保“一正、二定、三相等”的原则.“一正”即必须满足“各项为正数”;“二定”即求和的最小值必须拼凑成其积为“定值”,求积的最大值必须使其和为“定值”;“三相等 ”就是必须验证等号是否成立. 3.对于形如y =x +k x (k >0)的函数,如果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等号条件不存在,那么这时就可以考虑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进行求解. (1)当x >0时,f (x )=x +k x ≥2k (k >0),当x =k 时取“=”.另外, 我们还可以证明f (x )在区间(0,k ]上为减函数,在区间[k ,+∞)上为增函数,据此单调性来求函数的值域. (2)当x <0时,∵f (x )=x +k x (k >0)(x ≠0)为奇函数. ∴f (x )在(-∞,-k ]上为增函数,在[-k ,0)上为减函数. 一、构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解决 实际问题 方法链接: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构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时应注意自变量的实际含义. 例1 一个车辆制造厂引进了一条摩托车整车装配流水线,这条流水线生产的摩托车数量x (辆)与创造的价值y (元)之间有如下的关系:y =-2x 2+220x .若这家工厂希望在一个星期内利用这条流水线创收 6 000元以上,那么它在一个星期内大约应该生产多少辆摩托车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沪教版必修1教案

基本不等式是每年的高考热点,主要考察命题的判定,不等式的证明以及求 最值问题。特别是求最值问题往往在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上设置一些问题。 考 察学生恒等变形的能力,运用基本不等式的和与积转化作用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基本不等式,了解变式结构;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和”、“积”放缩作用。 会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相关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主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 方法,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增强学生的信心,获得探索问题的成功情感体验。逐步 养成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重点: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难点:恰当变形转化,构建出满足运用基本不等式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 要点梳理 1、基本不等式 若a 、b € R,则a 2+b 2> 2ab,当且仅当a=b 时取“=” b 2(a 、b 同号) a 3、求最大值、最小值问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x 、y € (0,+ g ),且xy=p(定值),那么当x=y 时,x+y 有 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x 、y € (0,+ g ),且x+y=s(定值),那么当x=y 时,xy 有 _______________ 例题精讲 例1、若正数a 、b 满足ab=a+b+3,求ab 的取值范围, 1 9 例2、已知x>0、y>0,且一 一 1,求x+y 的最小值 x y 2、 若 a 、b € R',则 常用变形形式: 宁,ab ,当且仅当a=b 时取 ■- ab 2 b 2 ——b a 0,b 0 ④ 2 b 2 2ab ab 2 a 2 b 2 2 概括为: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学反思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学反思 教不等式这一章,起步时总会小看它,认为只要加强和等式及方程的类比,学好这一章应该是易如反掌的事情。每每都没有忘记采用二者类比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岂不都还算顺利,而进行到不等式的应用,解决不等式中的参数问题和不等式组与实际问题时,学生总会出现比较大面积的学困现象,平时学习不错的孩子,一考试也会成绩平平。往往是老师讲得激情澎湃,以为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规律都很透彻地讲清楚了,谁知学生并没有明白。什么原因,这里面肯定出了什么问题。 首先,教师总是主观上认为学生应该学好了等式性质,能很熟练解一元一次方程,能熟练地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很多学生淡忘了,或者学方程时根本就没有学好,由于没有坚实的“一”,老师希望能从二者的类比中反出“三”来,显然为难了学生,必然会出现让老师失望的结果。 其次,老师心情过于急切,总想一下子把自己多年的经验积累尽快传授给学生,往往会在学生缺少足够的训练,缺少自己对问题规律性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者就急匆匆地将解不等式、解不等式组、求特殊解,解决参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抛了出来,变成了活生生地灌输,往往教师课堂讲得多,学生实践少,好学的也只是生硬记住了方法和规律,老师希望学生能结合具体问题情境灵活应用,谈何容易?更何况,大批学生对灌注的方法理论还没留下多少痕迹呢?

其三,课堂教学和考试在标高上出现了较大差异,所学到的解决比较浅显的问题的经验,一下子解决问题条件更隐蔽,信息更复杂,知识考查更灵活,难度更深的问题显得力不从心,总会造成思考中这样或者那样的失误,考不出好成绩自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不等式这一章主要目标是要求学生会解决以下几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从第一节课起,就要结合新课讲授,有意识进行相关问题的范例讲授,并要有意识地安排针对训练,不要指望学生自己能利用基本的知识去悟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是不等式性质的应用。关键点都明白是性质三的理解和应用,怎样将这一重点和难点强化肯定要讲究方法。我想不管有多么多的方法,有效途径无外乎强化记忆,针对性强化训练,尤其是对含有字母的不等式进行变形的能力训练。数字向字母的拓展在哪一个数学内容的学习上都是一个难点,老师说字母就是表示数的,和数字一样的处理,课学生就是认为太不一样了。常常是具体数字的问题一学就会,一变成字母就傻眼。知识传授时及时对规律进行字母化的符号表示,多组织几轮训练可能对问题突破有一定帮助。字母的抽象性是一道横在小学和初中学习过渡中一道坎。这个问题怎样突破很有研究的价值,我目前是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这一难点的好方法。 二是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解法和求它们的特殊解。这个属于纯粹的解法问题,求特殊解只是在求出解集后将特殊对象罗列出来即可,这一类问题主要看计算功底,是全章学习的基础,要不厌其烦地进行当堂当面的过关训练,力求人人过关,计算能力薄弱的要贯穿始终,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 1、教学内容: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等概念; (2)解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用数轴确定解集; (3)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 2、内容分析: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等概念是对代数知识的综合理解及运用,为学生在后面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打下基础; (2)解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用数轴确定解集主要是让学生更进一步清楚不等式的解集是多个解的集合,形成整体思想; (3)列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是基于方程的应用,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到达训练思维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及分析: 1、学习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等概念.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2、目标分析: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等概念就是指能判断什么样的是不等式组,解集的含义等纯代数意义的解读,使学生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就是 指学生清楚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知道用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的四种形式,形成与方程的区别; (3)能够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指会根据条件知道用不等式组来解决,知道不等式组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很难找到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原因主要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未到达,解决这些困难就把问题分类讨论,使学生知道不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思路,而关键是列代数式,使问题分解。 四、教学过程: 问题一: 某校今年冬季烧煤取暖时间为4个月.如果每月比计划多烧5吨煤,那么取暖用煤总量将超过100吨;如果每月比计划少烧5吨煤,那么取暖用煤总量不足68吨.该校计划每月烧煤多少吨?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的分析—解决让学生初步了解不等式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搞清已知条件和未知元素,从而确定用哪一个知识点来解决问题,即把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模型,从而求解. 师生活动: 1、学生根据已有的不等式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已知条件有:取暖时间为4个月,未知量是计划每月烧煤的数量(x ).当每月比原计划多烧5吨煤时,每月实际烧煤(x +5)吨,这时总量4(x +5)>100;当每月比原计划少烧5吨煤时,实际每月烧(x -5)吨煤,有4(x -5)<68.进而归纳不等式组的概念. 2、这是一个实际问题,请学生先理解题意,搞清已知条件和未知元素,从而确定用哪一个知识点来解决问题,即把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模型,从而求解.此时引导学生发现x 的值要同时满足上述两个不等式,进而引导学生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把两个不等式合起来,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此时可以与方程组类比理解). 问题二:类比方程组的解,如何确定不等式???<->+68 )5(4100)5(4x x 的解集.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特别是了解用数轴表示解集的四种不同形式。 师生活动: 1、学生独立思考,容易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组,得到解集后,在解出后进行讨论,然后交流如何确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经过分析发现x 的值必须同时满足x >20,x <22两个不等式,于是可以发现x 的取值范围应该是20<x <22;或者运用数轴,如图1,从数轴上容易观察,同时满足上述两个不等式的x 的值应是,两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因此解集为

【新教材】 新人教A版必修一 基本不等式 教案

基本不等式 1.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理解基本不等式及等号成立的条件. 2.会用基本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式及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知识梳理 1.基本不等式错误!≥错误! (1)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a〉0,b〉0 . (2)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a=b时不等式取等号. 2.几个重要不等式 (1)a2+b2≥2ab(a,b∈R); (2)错误!+错误!≥ 2 (a,b同号); (3)ab≤(错误!)2(a,b∈R); (4)错误!≥(错误!)2。 3.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1)两个正数的和为定值,当且仅当它们相等时,其积最大. (2)两个正数的积为定值,当且仅当它们相等时,其和最小. 利用这两个结论可以求某些函数的最值,求最值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条件. 热身练习 1.若a,b∈R,且ab〉0,则下列不等式中,恒成立的是(D) A.a2+b2>2ab B.a+b≥2错误! C。错误!+错误!〉错误! D。错误!+错误!≥2 A、C中,a=b时不成立,B中,当a与b均为负数时不成立,而对于D,利用基本不等式x+y≥2错误!(x>0,y〉0)成立,故选D. 2.已知a,b为正数,则下列不等式中不成立的是(D) A.ab≤错误! B.ab≤(错误!)2 C。错误!≥错误! D。错误!≥错误! 易知A,B成立,

对于C ,因为a 2+b 2≥2ab ,所以2(a 2+b 2)≥(a +b )2, 所以错误!≥(错误!)2,所以错误!≥错误!,故C 成立. 对于D,取a =4,b =1,代入可知,不等式不成立,故D 不成立. 由以上分析可知,应选D. 3.周长为60的矩形面积的最大值为(A) A .225 B .450 C .500 D .900 设矩形的长为x ,宽为y , 则2(x +y )=60,所以x +y =30, 所以S =xy ≤(x +y 2)2 =225,即S max =225. 当且仅当x =y =15时取“=",故选A 。 4.设函数f (x )=2x +错误!-1(x <0),则f (x )(A) A .有最大值 B .有最小值 C .是增函数 D .是减函数 f (x )=-[(-2x )+(-错误!)]-1≤-2错误!-1, 当且仅当x =-错误!时,等号成立, 所以函数f (x )有最大值,所以选A 。 5.(2017·山东卷)若直线x a +错误!=1(a >0,b 〉0)过点(1,2),则2a +b 的最小值为 8 。 因为直线错误!+错误!=1(a >0,b 〉0)过点(1,2), 所以1a +错误!=1, 所以2a +b =(2a +b )(错误!+错误!)=4+错误!+错误!≥4+2错误!=8, 当且仅当b a =4a b ,即a =2,b =4时,等号成立. 故2a +b 的最小值为8. 利用基本不等式判断大小关系 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学案例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学案例教学目标 ①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②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建立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难点: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说明 复习归纳 在习题9.3第1题中,我们知道以下不等式组与解集的对应关系 (1)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2)如果a、b都是常数,且a 老师推荐一个口诀帮助同学们记忆: 小小取小;大大取大;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题无解。复习旧知。 引申归纳。

提升认识。 探究实际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145页例2(略) 问:(1)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3)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怎样的不等式?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例2。 解(略) 归纳小结 ①教科书146页“归纳”(略)。 ②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在讨论或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步法一致(设、列、解、答);本质有区别。(见下表)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设列解(结果)答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个未知数找不等关系一个范围根据题意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未知数找等量关系一对数写出答案学生对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有了一定积累,这里对同一

个未知量需要满足几个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做进一步探索。 通过类比,让学生感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实际上是前面学过的知识与方法的自然拓展,体验数学各分支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貌似神不似的数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 讨论交流 你对解决以下实际问题时的设与列有什么想法? 教科书147页练习第2题(略) 设张力平均每天读x页,则 7x>98 7(x+3)<98 (错误原因:列式时不等号反向) 教科书148页第4题(略) 设进价的范围是x元,则 x-150>10%x x-150<20%x (错误原因:设未知数不确切。应改为设“进价为x元”) 对以上两题的纠正,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揭示:列不等式解应用题时,(1)不等号方向要符合实际的数量关系,不能颠倒;(2)未知数所代表的量要确切,不能含含糊糊。学生在列不等式时,不等号方向经常出错,让学生在讨论中辨析。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案公开课教案修订版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案公开课教案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肖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概念。 2、会利用数轴求不等式组的解集。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关系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数学建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学生对数形结合的作用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学解题的直观性和简洁性的数学美。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步骤。 难点:确定两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 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启发式、讨论式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实践、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我们已经全部讲完,现在复习一下前面的内容。 1、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是什么?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是怎样的? 3、情境引入:这个星期的星期天是我母亲的生日,肖老师想买一束康乃馨送给妈妈. 要求:这束花不低于20元,又少于40元 如果你是花店售货员,你会拿什么价格的康乃馨给我选择呢 二、讲授新知 探究新知:

题中一共有两种数量关系,讲解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 题中的x 应同时满足两个不等式,从而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把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得到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同时满足两个不等式的未知数,既是两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要找出公共部分,就要利用数轴,在此要引导学生重视数轴的作用,并指导学生在数轴如何观察数轴上对应解集的范围。 记着20≤X<40(引导发现,此就是不等式组的解集。) 不等式解集的概念:不等式组中的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步骤:分别求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找出它们的公共部分。 三、例题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有了上面的铺垫,我们来完整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例1解不等式组 (1)312128 x x x ->+??>?

初一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应用题()讲课教案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知识导航图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含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不等式的性质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二、课标要求 三、知识梳理 1.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 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关键是分析判定不等号的变化,变化的依据是不等式的性质,特别注意的是,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方向;反之,若不等式的不等号方向发生改变,则说明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了一个负数.因此,在判断不等式成立与否或由不等式变形求某些字母的范围时, 要认真观察不等式的形式与不等号方向.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大致相同,应注意的是,不等式两边所乘以(或除以)的数的正负,并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其性质,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方法:若a?? >? 的解集是x>b,即“大大取大”. (3) 00a b >??<的解集是a

(4)00a b ? 的解集是空集,即“大大小小取不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常与分式、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知识相联系,解决综合性问题。 3.求不等式(组)的特殊解 不等式(组)的解往往是有无数多个,但其特殊解在某些范围内是有限的,如整数解、非负整数解,要求这些特殊解,首先是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然后再找到相应的答案.注意应用数形结合思想. 4.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 注意分析题目中的不等量关系,考查的热点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联的不等式(组)应用题. 四、题型例析 1.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例1 2.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例2 3.求字母的取值范围例3 4.解不等式组例4 5.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例5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课前热身】 【知识点链接】 1.不等式的有关概念:用 连接起来的式子叫不等式;使不等式成立的 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含有 的不等式的解的 叫做不等式的解集.求一个不等式的 的过程或证明不等式无解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若a <b ,则a +c c b +; (2)若a >b ,c >0则ac bc (或 c a c b ); (3)若a >b ,c <0则ac bc (或c a c b ). 3.一元一次不等式:只含有 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 且系数 的不等式,称为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为 或ax b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去分母、 、移项、 、系数化为1. 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几个 合在一起就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般地,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 ,叫做由它们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5.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有四种情况:(已知a b <) x a x b ??>? 的解集是x b >,即“大大取大”; x a x b >??

(word完整版)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教案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基本不等式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和a3+b3+c3≥3abc(a、b、c∈R+,当且仅当a=b=c时取“=”号)及其推论,并能应用它们证明一些不等式. (2)通过对定理及其推论的证明与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法进行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过证明不等式的哪一种方法?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生:求差比较法,即 师:由于不等式复杂多样,仅有比较法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些有关不等式的定理及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如果a、b∈R,那么(a-b)2属于什么数集?为什么? 生:当a≠b时,(a-b)2>0,当a=b时,(a-b)2=0,所以(a-b)2≥0.即(a-b)2∈ R+∪{0}. 师:下面我们根据(a-b)2∈R+∪{0}这一性质,来推导一些重要的不等式,同时学习一些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二、推导公式

1.奠基 师:如果a、b∈R,那么有 (a-b)2≥0. ① 把①左边展开,得 a2-2ab+b2≥0, ∴a2+b2≥2ab. ② ②式表明两个实数的平方和不小于它们的积的2倍.这就是课本中介绍的定理1,它是一个很重要的绝对不等式,对任何两实数a、b都成立.由于取“=”号这种特殊情况,在以后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通常要指出“=”号成立的充要条件.②式中取等号的充要条件是什么呢? 师:充要条件通常用“当且仅当”来表达.“当”表示条件是充分的,“仅当”表示条件是必要的.所以②式可表述为:如果a、b∈R,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 以公式①为基础,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公式②,这种由已知推出未知(或要求证的不等式)的证明方法通常叫做综合法.以公式②为基础,用综合法可以推出更多的不等式.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探索. 2.探索 师:公式②反映了两个实数平方和的性质,下面我们研究两个以上的实数的平方和,探索可能得到的结果.先考查三个实数.设a、b、c∈R,依次对其中的两个运用公式②,有 a2+b2≥2ab; b2+c2≥2bc;

不等式组的实际应用

七年级数学导学稿 一、课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姓名:所属小组: 二、本课学习目标与任务: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三、复习旧知,铺垫新知1、写出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 ? ? ? > > 2 1 2 x x ?? ? ? ? > - < 3 1 2 x x ? ? ? - < - < 3 1 x x ? ? ? < > 5 2 x x 记忆口诀: 四、自学任务与方法指导:探究1: 3个小组计划在10天内生产500件产品(每天生产量相同),按原先的生产速度,不能完成任务;如果每个小组每天比原先多生产1件产品,就能提前完成任务.每个小组原先每天生产多少件产品? 回答问题: (1)“不能完成任务”是什么意思? 按原先的生产速度,10天的产品数量_ 500 (2)“提前完成任务”是什么意思? 提高生产速度后,10天的产品数量____500 (3)根据以上不等关系,设未知数列不等式组并解不等式组: (4)根据实际意义确定问题的解,并回答问题: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题的步骤: (1)审题;(2)设未知数;(3)列不等式组;(4)解不等式组; (5)检验,确定实际问题的答案;(6)答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题的关键是找不等关系。(关键词有“不大于,至少,不超过”等)

3、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步法一致(设、列、解、答);本质有区别.(见下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设列解(结果)答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个 未知数 找关系一个范围 根据题意写 出答案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个未 知数 找关系一组数 五、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与拓展:1、有若干男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晚上在一宾馆住宿时,如果每间住4人,那么还有20人住不下;相同的房间,如果每间住8人,那么还有一间住不满也不空,请问:这群男学生有多少人?有多少间房供他们住? 2、奖游戏规则:两小组比赛,各小组的小组长先确定一个糖果数量的数字(100以内)和小组的人数(10以内),然后与本小组成员讨论出一个要用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来解决的数学问题题目,并做出标准的解答,然后题目交给pk小组来解答,最快解答出对方小组的题目的小组就为胜方,胜方小组的每位成员就能从对方的糖果包中多得1颗的糖果奖励。 题目模板:把一些糖果分给某小组的成员,如果每人分()颗,那么余()颗;如果前面的每个人分()颗,那么最后1人能分到糖但分不到()颗糖果,问这些糖果有多少颗?这个小组有多少人? 当堂检测题 某校七年级(1)班计划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如果每个组3个人,则还剩10,如果每个组5人,则有一个组的学生数最多只有1个人,求该班在数学探究活动中计划分的组数和该班的学生数。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案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意义,掌握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常规方法; 2、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感受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必要性; 3、逐步熟悉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感受类比和化归思想。 4、通过利用数轴探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感受类比和化归的思想,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5、通过观察、类比、画图可以获得数学结论,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分享别人的想法的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能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与解法。 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 教学过程: 呈现目标 目标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教科书第137页)现有两根木条a与b,a长10厘米,b长3厘米,如果再找一根木条c,用这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框,那么对木条c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教科书第135页第10题)求不等式5x-1>3(x+1)与x-1<7- x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目标二:解法探讨数形结合 解下列不等式组: 2x-1>x+1 X+8<4x-1 2x+3≥x+11 -1<2-x 目标三:归纳总结反馈矫正 解下列不等式组 (1)3x-15>0 7x-2<8x (2) 3x-1 ≤x-2 -3x+4>x-2 (3) 5x-4≤2x+5 7+2x≤6+3x (4) 1-2x>4-x 3x-4>3 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1)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把各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3)找出各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

第141页9.3第1 题中,体会不等式组与解集的对应关系 X<4 x>4 x<4 x>4 X<2 x>2 x>2 x<2 X<2 x>4 2<x<4 无解 教师推荐解不等式组口决: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夹,小小大大无解答。 目标四:巩固提高知识拓展 《完全解读》第230页 已知∣a-2∣+(b+3) =0,求-2<a(x-3)-b(x-2)+4<2的解集。 求不等式10(x+1)+x≤21的不正整数解。 探究合作 小组学习:各学习小组围绕目标一、目标二进行探究,合作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本步聚; 教师引导:(1)什么是不等式组? (2)不等式组的解题步骤是怎样的?你是依以前学习的哪些旧知识猜想并验证的? 展示点评 分组展示:学生讲解的基本思路是:本题解题步骤,本小组同学错误原因,易错点分析,知识拓展等。 教师点评:教师推荐解不等式组口决。 巩固提高 教师点评:本题共用了哪些知识点?怎样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点的性质解决这类题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