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目标
目标与成就动机

(一)成就目标。
在动机研究中,目标的概念是指成就行为的目的。
成就目标理论根据个体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增长能力还是证明能力,将目标分为学习目标和表现目标两类。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为了理解和掌握而学习,表现目标则指学生为了战胜他人、证明自己的高能力或避免表现出低能力而学习。
成就目标能够影响自我调控学习。
具有学习目标的学生为了提高能力、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愿意付出努力,运用各种自我调控学习策略,对学习进行深加工。
具有表现目标的学生则只使用能保证得高分或避免得低分的策略,因此通常对学习进行表层加工,并以用最小的努力取得最大的成功为荣。
(二)任务价值。
任务价值是指学生对所学课程的重要性、实用性的认识,也包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成就价值能够影响自我调控过程。
当学生认为学习是重要的有意义的,他们就更可能为自己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对学习进程进行自我观察与判断,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在必要时对目标与策略做出调整。
如果学生缺乏对学习的正确认识,不理解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对学习毫无兴趣就不可能主动去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
对大中学生的研究发现,学生的价值影响他们是否运用不同的认知策略。
价值与认知策略和自我调控正相关,并且这种关系强于自我效能感与认知策略和自我调控的关系。
(三)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具有成功完成某一特定学习任务的能力判断。
它包括以下三层意思:第一,自我效能是对能否达到某一表现水平的预期,产生于活动发生之前。
第二,自我效能感是针对某一具体活动的能力知觉,与能力的自我概念不同。
如一个学生可能有一个较好的数学自我概念,认为自己总的来说数学学得不错,但这并不表明他对某一道数学题有高的自我效能感。
第三,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能否达到某个目标或特定表现水平的主观判断。
如教师要求学生在1分钟内口算20道加法题,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可以达到这个标准,那么他将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如果他认为自己无法完成,就会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
1.成就目标理论开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Dweck等学者提出成就目标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成绩目标,是指学习是为了获得成绩,表现自己的能力;第二种是掌握目标,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这两种目标均是趋近成功型目标。
2.到20世纪90年代,Elliot A.J.及其同事提出成就目标不仅有趋近成功型,还有回避失败型。
因此,将成就目标分为三种:掌握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3.到21世纪初,美国密歇根大学的Printrich P. R.教授以及Elliot 教授都认为掌握目标也存在趋近和回避型,进而提出了成就目标的四分法: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4.Elliot等人又进一步发展了成就目标理论,提出了3 (任务定向、自我定向、他人定向) X2 (趋近成功、回避失败)成就目标模型,共存在六种成就目标:①任务趋近型:拥有任务所需能力,正确解决问题;②任务回避型:避免在任务上出错;③自我趋近型:实现自我能力,比自已以前的表现好;④自我回避型:避免比自己之前的表现差:⑤他人趋近型:追求能力比别人高,成绩比别人好;⑥他人回避型:避免能力比别人差,成绩比别人低。
本文主要介绍考频较高的第三个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趋近-回避”维度和“掌握目标-成绩目标”维度。
第一个“趋近回避”维度。
趋近目标即追求成功的目标,该目标推动人们去寻求成就,使人产生成功的倾向或追求成功的动机,如考试中追求好成绩;回避目标为避免失败的目标,该目标推动人们避开成就情境,是担心失败的倾向或动机,如总担心考试不及格、逃避考试。
第二个维度为掌握目标与成绩目标。
持掌握目标的个体追求成长,他们在学习中关注学习本身,反复问自己的问题是“我学得好不好”,以学习知识作为增加人的能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手段,强调能力的发展;成绩目标的个体追求表现,他们更关注学习结果,总在意“我考得好不好”,把超过他人作为竞争时展现或提高个人能力地位的手段,关注社会比较,希望获得高的评价并避免低的评价。
成就目标论

何为成就目标? 何为成就目标? 目前在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 目前在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成 就目标是指"具有认知, 就目标是指"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结果的关 于认知过程的计划" 另一些人认为, 于认知过程的计划";另一些人认为,成就目 标是指" 标是指"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标 的认知表征" 在本人看来, 的认知表征".在本人看来,成就目标就是个体 对成功成就的不同看法, 对成功成就的不同看法,和对此相应不同的行 动.
成就目标论
成就目标论解析动机的认知理论 成就目标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掌握目 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在知识的提高 的能力上,认为达到上述目标就是成功. 另一种是成绩目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 名次和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
成就目标论
研究发现,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应不同的动 机和行为模式.具有掌握目标的个体,往 往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如选择适当的 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使用深层的加工策 略;而具有成就目标的个体,往往有较高 的焦虑水平,有时不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 ,遇到困难有时容易退缩.
成就目标论
举例. 举例.如李嘉诚是具有掌握目标的个体,他 敢于进取,敢于挑战,有着睿智的眼光, 成为中国的首富.当然,也有的人好高骛 远,有着宏远的目标,但不行动,不敢去 进取,退退缩缩.有着目标,高焦虑但低 付出.
�
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

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是指一个人在追求目标时,有三种不同的取向:任务取向、自我取向和社交取向。
德维克认为,一个人的目标取向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表现和幸福感。
首先,任务取向是指一个人将重点放在任务完成和成就上的倾向。
这种取向的人通常为了取得好成绩或实现某个目标而努力。
他们往往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能够持久地追求目标。
他们更加关注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对于任务上的困难和挑战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
因此,他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多来自于内在的自我价值而不是外部的奖励。
其次,自我取向是指一个人将重点放在与他人相比较和自我价值的评判上的倾向。
这种取向的人通常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他们常常将成功与优越感联系在一起,追求更高的地位和社会地位。
他们对于自己的成就非常看重,如果没有得到外部的认可和称赞,往往会感到沮丧和失落。
因此,他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多来自于外部的评判和回报。
最后,社交取向是指一个人将重点放在与他人合作和互动的倾向。
这种取向的人通常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和友谊,更加注重团体的利益和合作。
他们通常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分享和协作。
他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多来自于与他人的互动和团队的成功。
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领域,理解学生的成就目标取向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和激励他们。
任务取向的学生需要被提供挑战和自主性,以发展他们的内在动机和成就感。
自我取向的学生需要被赋予外部的认可和奖励,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和优越感。
社交取向的学生需要被鼓励合作和互助,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和团队感。
在组织管理和领导发展中,了解员工的成就目标取向也是非常重要的。
任务取向的员工适合被赋予有意义和挑战性的工作,以激励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自我取向的员工则需要被提供外部的认可和奖励,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和优越感。
社交取向的员工需要被激励合作和协作,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和团队感。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成就目标理论是以成就动机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为基础,在德韦克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
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
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是可以提高的;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则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
由于人们持有的能力内隐观念不同,因而导致他们的成就目标也就存在差异。
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
研究表明,虽然这两类成就目标都可促进个体主动而有效地从事挑战性任务,但它们在更多的方面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的学习效果。
1.主要观点在任务选择方面掌握目标者倾向于选择能提供最多的学习机会的任务,尤其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且具有坚持性;表现目标者倾向于采取防御(保护)性策略,选择能证明其有能力、避免显得无能的任务,即经常选择能保证成功的非常容易的或很难成功的非常难的任务,坚持性较差。
在评价标准方面掌握目标者根据是否取得进步来评价学习结果,是个人化的、自主的标准;表现目标者根据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已的学习结果,因此容易产生一种输赢的情境。
在这种情境中,过去的成功经验、进步以及出色的成绩等都会因一个比较性的评判而消失。
在情感反应方面从事简单的学习任务或付出较少努力即可获取经验,这将使掌握目标者感到无聊或失望;相反,经过艰苦努力,即使仍然失败,他们也对结果感到满意。
对于表现目标者而言,从事简单的学习任务或付出较少努力即可获取经验,会使他们感到满意、自豪或解脱,他们只对成功的结果感到满意。
在对学习结果的归因方面掌握目标者认为努力是改善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关注努力而不是能力,往往将结果的成败归因于努力的多少,认为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正常而有用的部分,有效地利用错误还可以帮助改善其成绩;表现目标者将成败的结果归因于能力或运气,认为努力是低能的标志,有能力者无须努力,并将错误视为失败或无能的反映,这有可能继续导致以后的失败。
成就目标理论主要内容

成就目标理论主要内容
成就目标理论是一种学习和行为理论,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唐纳德·马可夫斯基(Donald MacKenzie)于1953年提出。
该理论旨在揭示个体为达到最终目标而采取的行为,并根据他们的努力程度和成功程度来分类目标。
主要内容:
1. 成就动机:成就目标理论认为,个体希望通过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来满足其内在的成就需求。
2. 积极和消极成就目标:根据个体对目标的期望水平,可以将成就目标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
积极成就目标是指个体期望达到更高水平的表现,而消极成就目标则是指个体不希望达到过高水平的表现。
3. 努力水平:成就目标理论认为,个体的努力水平是影响他们成功的关键因素。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期望水平来决定努力水平。
4. 成功:成就目标理论认为,个体的成功取决于他们努力程度和成功程度。
如果个体达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则视为成功;如果未能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则视为失败。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成就目标理论(Achievement Goal Theory)是由心理学家Andrew Elliot于1997年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指出,人们的行为和目标是由他们对成就的动机和目标设定所驱动的。
根据成就目标理论,人们追求成就的动机分为两类:任务取向和竞争取向。
任务取向是指个体追求个人发展和成长,关注个体自身的努力和进步。
而竞争取向是指个体追求与他人比较和胜出,关注成绩和外部认可。
任务取向的人更关注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他们通常设定具体和挑战性的目标,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他们认为努力是有价值的,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只要付出了努力,就能感到满足和成就感。
他们更喜欢与自己过去的表现比较,以评估自己的成就。
任务取向的人通常更加自主和自我调节,他们更容易因为个人兴趣而投入到一项任务中,而不受外界的影响。
竞争取向的人更关注比较和胜出。
他们对成绩和外部的认可更加敏感,通常设定与他人比较的目标。
他们希望在与他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奖赏。
他们通常会将自己的成就与他人的表现相比较,以评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竞争取向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他人的评价和压力影响,他们更注重表现,而忽视了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根据成就目标理论,任务取向对个人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任务取向的人更有可能发展出一种持续进取的心态,他们更具有内在的动机和自律性,可以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他们往往有更高的自尊心和满足感,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进步和成就。
相反,竞争取向对个人的发展和心理健康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竞争取向的人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评价和压力影响,他们追求的是外部的认可和奖赏,而忽视了自我发展和内在的满足感。
他们可能经常感到焦虑和压力,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评价和认可。
总之,成就目标理论提供了一个解释人们行为和目标设定的框架。
任务取向和竞争取向是两种不同的动机类型,对个人的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成就目标理论

首先,介绍了考试的情况。
成就目标理论主要是为客观问题做准备: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和判断。
既有记忆考点的,也有理解考点的。
最常见的一种是例子反转,比如描述一个人的表现,让每个人来判断类型。
你也可以检查代表性的数字,或多项选择题的类型。
成就目标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
1.成就目标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
德韦克等学者提出成就目标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成就目标,即学习是为了取得成就,表达自己的能力;第二类是掌握目标。
学习就是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这两个目标已经接近成功。
2.20世纪90年代,Elliot A.J和他的同事们提出成就目标不仅接近成功,而且避免失败。
因此,成就目标有三种:掌握目标、接近目标和回避目标。
3.21世纪初,美国密歇根大学的Print Rich P.R.教授和Elliot教授都认为掌握目标有接近和回避两种类型,并提出成就目标的四种划分: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就接近目标和成就回避目标。
4.艾略特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成就目标理论,提出了3(任务导向、自我导向、他人导向)×2(接近成功、避免失败)的成就目标模型。
成就目标有6个:1任务接近型:具备任务要求的能力,并正确解决问题;2任务回避型:避免任务中的错误;3自我接近型:实现自我能力,比你之前的表现好;4自我回避型:避免表现比自己差:5他人接近型:追求能力高于他人,成绩优于他人;6他人回避型:回避能力比他人差,成绩低于他人。
本文主要介绍了测试频率较高的第三阶段理论,它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接近-回避”维度,另一个是“掌握目标-成就目标”维度。
“接近回避”的第一个维度。
接近目标是追求成功的目标,它促使人们追求成就,使人们有追求成功的倾向或动机,比如追求考试的好成绩;回避目标是避免失败的目标,它促使人们避免成就情境,是担心失败的倾向或动机,比如总是担心考试不及格和逃避考试。
第二个维度是掌握目标和成就目标。
持有目标的个人追求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就目标的概念
成就目标表示个体为了获得或达到有价值 的结果或目的参与成就活动的原因。
在上述各种定义的基础上,我组认为成就目 标就是成就行为的目的,具有认知(如对于情 景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 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特征。
Page
5
成就目标的内容 第一种是针对特定任务 水平的目标,它是指个体 面对一项任务时想达到的 具体结果(result)。
举例
Page 6
成就目标的内容
第二种目标则说明了个体做 出某一行为的原因(reason), 与第一种目标相比,它代表了 一种更普遍水平的目标 (moregeneralgoal)。 举例
Page 7
成就目标的内容 第三种目标是成就目标, 其分析水平介于前两种目 标之间。而且,与前两种 目标相比,成就目标专门 针对成就行为。 举例
Page 12
参考文献
【1】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进展 方平 张咏梅 郭春彦 首 都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100037) 1999年《心理学动态》 70-75。 【2】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刘海燕 邓淑红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济南 250014 ) 郭德俊(首都师 范大学教科院,北京 100037)《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1(3):310~314。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28-229。 【4】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成就目标结 构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李源 提交论文时间:2004年5月。
成就目标理论
刘志国 王鹏 李硕 李少武
成就目标理论的渊源
成就目标理论作为一种成就动机理论, 发展至今已具有当的深度和广度。 成就目标理论是众多动机理论中,最 直接用于解释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 并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理论。 我们可以从早期的成就动机论和新近 的社会认知论中探究其发展渊源。
Page 2
Page
16
介绍完毕
刘志国 王鹏 李硕 李少武
早期成就动机理论
50年代McClelland等人正式开 展了对于成就动机的系统研究。 80年代,Nicholls提出了能力理 论,该理论是成就目标理论最直 接的渊源,从属于归因理论。
Page 3
社会认知理论
60年代末、70年代初,心理学领域出现了 “认知革命”,动机研究深受影响。
Urdan和Martin认为动机领域应包含自我功 效理论、归因理论、期待价值理论和成就 目标理论等成分。这些理论都有助于提高 我们对学生动机和成就的理解,其中成就目 标理论与学生参与成就活动的就目标理论》。 【6】初中生成就目标定向和自我效能与学业求助关系研 究 张守臣 井 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心理系,哈尔滨,150025) 于清华 (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80) 《心理科 学》2009,32(3):540-543。 【7】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之间 的关系 陈兰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第19卷 第6期 718-720。
【8】《大学生自主学习、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就关系 的研究》 周炎根、桑青松、葛明贵 《心理科学》 2010,33(1);194-197。
Page 14
【9】《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和状态焦虑的关 系研究》 梁九青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16卷第1 期。16-18。 【10】2014 年 3 月 第 35 卷 第 2 期 《外语教学》成就目 标理论与大学英语学习之相关性 王瑾,王芳妮(西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怀化铁路第二中学 英语教 研室 湖南 怀化 418000)。 【11】2005年01月 第7卷 第1期 《西南政法大学学 报》成就目标理论与我国的课程改革苏 红1,李艳华2(1. 西南师范大学教科所,重庆400715; 2.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 院,福建福州350002)。
Page 8
成就目标的相关研究
成就目标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 更主要的是面向教育领域,所 以成就目标理论的相关研究也 大多也教育领域有关。 参考文献
Page 9
例如,在一场球赛中球员可能给自 己设定攻进一球的目标。这种目标 为个体评价自己的操作 (performanc。)提供了一个标准 (standard)或参照(criteria),但是,它 实际上并没有指出个体追求这个目 标的原因。
Page 10
同样以球赛为例,球员参加比赛可 能是出于一种国家荣誉感(比如是国家 队的比赛)或者是获取更多的金钱(比如 代表俱乐部参加足球联赛)。需要说明 的是,前两种目标并不只是针对成就行 为,许多非成就行为一样可以用这两种 目标来加以解释说明。
Page 11
Murphy总结以往研究,发现按照大多数研究者 的看法,成就目标是指个体成就行为的目的。 成就目标包括个人的成分和情境的成分,为了 便于区分,将前者称为个人目标(personal goals),将后者称为目标结构(goal struc-tures)。 传统的成就目标理论认为个人的成就目标存在 两种主要的目标取向,即掌握目标取向 (Mastery goals orientation)和表现目标取向 (Performance goals orientation)。
Page
15
【12】大学生内隐、外显成就动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王建峰 王凌飞 李 欢 郑 涌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年第18卷第6期 700-702。 【13】大学生成就目标、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作弊关系研 究 陈向丽(许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年 第 17 卷 第 2期 243-245。 【14】教师成就目标的测量及其与学校目标结构的关系 张 敏 (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系,杭州 310036 )2010年 心理发 展与教育 第2期 文章号:1001-4918 (2010)02-189-196中 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