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主题阅读训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素养阅读训练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①水满堤,乱山高下②路东西③。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释】①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淮河南岸。

②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③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根据意思写诗句。

一场春雨使昔日艳丽的桃花和李花零落殆尽,只有春草没有被摧毁,反而长得青翠欲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角度)理解诗句,完成下面的资料卡。

3.(语文要素)读了这首诗,我想到了描写青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州真题)蜀鄙二僧(节选)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②于富者曰:“吾欲之③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④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⑤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⑥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⑦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⑧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远的地方。

②语(yù):告诉。

③之:这里用作动词,到。

④恃:凭借,依靠。

⑤钵:和尚盛食物的用具。

⑥买:租、雇的意思。

⑦去:距离。

⑧顾:这里用作副词,反而,难道。

1.以下与“人之立志”中“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A.蜀之.鄙有二僧B.吾欲之.南海C.西蜀之.去南海D.顾不如蜀鄙之.二僧哉2.根据选文内容,提取关键词句填表。

蜀鄙二僧志向态度结果富者①________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③_____________贫者②____________________ 而贫者至焉3.作者通过“富者”“贫者”志向、态度和最终结果的______(写法),说明了()A.凡事都要立志。

B.凡事都要实践。

C.财富未必带来成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附答案 (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附答案 (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母亲那碗腊八粥徐学平①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②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谓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

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

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

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更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③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

有一天,朱元璋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

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

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个鼠洞。

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

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过上了好日子,为了铭记当年被财主关进房子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

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所以就叫“腊八粥”。

④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楚地记下了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⑤每到腊月初八这一天,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

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之外,还可加入青菜、慈姑、荸荠(bí qi)、红枣、白果等蔬菜和干果。

听母亲说,据“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个人喜好而定。

⑥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却总是很有耐心。

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

其中,花生米是母亲用菜刀在面板上挨个切成碎块的,喝着母亲的腊八粥,每当嚼到里面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阅读训练一(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阅读训练一(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阅读训练一(含答案)(一)生之喜悦美国西海岸的边境城市圣迭戈的一家医院里,长年住着因外伤全身瘫痪的廉•马修。

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

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折磨中,马修不能翻身,不能擦汗,甚至不能流泪,他的泪腺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萎缩。

年轻的女护士为马修所经受的痛苦以手掩面,不敢正视。

马修说:“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马修住院的头几年,身体没有任何感觉,没有舒适感也没有痛楚感。

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有一部分神经已经再生,每天早上向中枢神经发出“痛”的号。

在痛楚中发现喜悦,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荒唐。

但置身马修的处境,就知道这种特定的痛楚不仅给他带来了喜悦,而且带来了希望。

当然一个重要前提在于,马修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如果说,痛楚感是一处断壁残垣的话,无知觉则是死寂的沙漠。

痛楚感使马修体验到了“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甚至是一种价值体现——医疗价值与康复价值的体现。

谁也不能保证可怜的马修能获得这一天,但他和医生一起朝这个方向努力,因而他盼望痛楚会在第二天早晨如期到来。

1、请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契机——断壁残垣——3、第三段划线的句子,饱含着主人公怎样的情绪?可以看出马修是一个怎样的人?答:4、请谈一谈第三段画虚线句子的作用。

答:5、理解题目“生之喜悦”的含义。

(2分)答:(二)思念南极①在南极这个最不适宜生命存活的地方,却最能感受到生命的美丽。

小学语文②这份美丽来自顽强。

在长城站西边的山麓中,有一个湖,也叫西湖,美丽如同西子,是长城站的水源。

一天早晨,我去西湖边散步,下雪了,长在石头上的地衣平时灰蒙蒙的,这时顶着丛丛雪花,煞是好看。

我真想采一丛留作纪念,但马上为这个念头而自责,因为科考队员告诉过我:它每生长一毫米,需要一百年。

这丛地衣高约四五厘米,算来已有几千年高寿。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阅读训练(含答案)(3)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阅读训练(含答案)(3)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阅读训练第一单元一、基础阅读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沙漠落日在暑假的旅途中,我有幸看到了沙漠的落日。

那壮观的景色,至今仍在我脑海中萦绕。

当列车刚刚驶上辽阔的腾格里大沙漠的时候,正是夕阳西下的时间。

在茫茫的沙海中奔波了一天的太阳此时又红又大,看起来也没有白天那般耀眼了。

这时,天空中的云朵儿也像穿了一件淡黄的衫儿,飘拂不定。

随着这件云衫儿色彩加浓,橙红的太阳渐渐接近地平线了。

当太阳挨到地平线上的一刹那,天地间好像忽然变了样儿:西边天上层层的云堆好似被胭脂染过一般,蓬蓬松松、悠悠闲闲地飘在那晶莹透彻的碧空上,如同一块光滑的蓝缎上绣上了层层橙红的花纹儿。

在蓝天、彩云的陪衬下,浩瀚的沙漠也显出别样的美。

蒸腾起来的水汽淡淡地笼罩在沙漠上空,隐隐闪现着七色的光圈。

远处沙丘上的沙生植物,在红晕的光的包围下,似生在凌霄上的琪花瑶草一般。

偶尔掠过的鸟雀,也给这静态的美添上了一丝动的生机……太阳只剩半个了,但是仍不肯马上走到地那边。

它在这最后的几分钟内,尽着全力装饰打扮着世界。

橙红的云更红了,连东边天上的云,也镶上了一道浓黄的边儿。

整个沙漠被霞光笼罩着,色彩变得柔和极了。

那橙红的光溶入朦胧的雾气中,不时闪过的沙漠绿洲像在雾光中浮动。

一队队晚归的骆驼突然间出现在那线条优美的沙丘上,脖下的大铃铛依稀可见,高耸的驼峰和庞大的躯体也披上了一层霞光。

它们列着长队,从容不迫地迈着阔步。

太阳终于下去了,天渐渐地暗了下来,曾经绚烂的云变成了深红色。

大漠的雾渐渐浓了,沙丘渐渐地不明显了,时时闪入视线的驼队也变得模糊不清。

白天热得炙人的暑气渐渐地溶入了深沉的暮色。

(1)《三亚落日》开篇总起,直接交代“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请用横线画出本篇短文与之有同样作用的句子。

(2)《沙漠落日》在描写“当太阳挨到地平线上的一刹那”的景象时,是按照从________到________、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顺序写的,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课内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课内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练习题主题百花园(41分)一、主题达标。

(25分)1.走进大自然,读拼音写词语。

(4分)(1)走进yí bì qiān lǐ()的大草原,羞涩的姑娘摆上奶dòufu(),请我们品尝;毫不jū shù()的小伙子舞着鞭子,为我们表演套马。

走进美丽的大自然,自己仿佛化作一朵花,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婉转歌唱,快乐地pó suō qǐ wǔ()。

(2)欣赏着美丽的丁香花,嗅着它散发出来的淡淡的yōu yǎ()的甜香,看着春雨中小小的h uā bāo()圆圆的,鼓鼓的,恰如yī jīn()上的盘花扣,我才huǎnɡ rán(),为什么叫丁香结。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6分)3.按要求积累四字词语。

(6分)(1)形容花儿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形容绿色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古诗中有许多描写神奇大自然的佳句,请选择恰当的词语把诗句补充完整。

(3分)(1)()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2)野旷天低树,()月近人。

(3)()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明月松间照,()石上流。

(5)天街小雨润如酥,()遥看近却无。

(6)明月别枝惊鹊,()半夜鸣蝉。

5.下面的句子是比喻句吗?是的打“√”,并试着仿写,把景物写得优美生动。

(6分)(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3)花墙边两株紫色的(丁香),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4)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A.棵棵水杉高大挺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课外阅读 (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课外阅读 (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鸣沙山记(节选)西行归来很久了,有些印象已经淡漠;也有些印象经过时间的酿造,轮廓反更分明,意思也更浓郁。

这从记忆里时常浮现的画面之一,是鸣沙山。

当时是晚上八时许,正值黄昏,那天天色似乎不很睛朗,在灰暗的天空下,巨大的沙山默默地站着,显得孤寂而遥远,山光光的,除了数不尽的细沙,什么也没有。

因为有山,甚至也没有沙漠的瀚海无垠的气魄。

但是好像有一种什么力量,使我们都肃然。

那感觉不是空间上的,而是时间上的。

时间退回到遥远的过去,那时生命还没有发生,没有动物的踪迹,也没有植物的覆被。

有的只是永恒的静谧,和对未来的期待。

鸣沙山脚下有一个月牙泉,是与山齐名的。

我们走了一段路再向右转,便看见四面黄沙之中那一弯明亮的水。

水面据说较前小多了,也浅多了,但还清澈。

水边有几株芦苇,大有江南水乡的意味。

对岸有几处断墙残壁,那是以前庙宇的遗迹;还有一株枯树,巍然处于瓦砾之中。

这一切,很像一幅纸色已经发黄、笔墨也已模糊的古画。

这时天色更暗,鸣沙山显得更高了,仿佛离天空很近。

风扬起细沙,在山腰形成一团团烟雾,又飘飘扬扬地散了。

我转身向山脚走去,把伙伴们留在泉边。

我真想爬上沙山,再从山上滑下来,据说就可以听到沙粒相撞的声音,但我还是适可而止了。

我孤零零地站在山脚下,举目尽是灰色的沙,心中充满莫名其妙的喜悦。

那感觉好像是在白茫茫的雪原上,正想扑进雪里抚摸雪的清凉;又如同在浩漫漫的大海边,正想站在起伏的海浪上随着波涛远去。

我几乎跪下来拥抱大地!拥抱这孕育着生命,哺育着人类的整个的大地! 大地的景色多么丰富,多么幻妙,多么奇,又多么美!这里有塞北的荒凉和江南的妩媚,有山的静止和水的流动,两种情调极不相同的美互相对照,相互辉映,互相联结,成为一体。

1.本文作者写了游览和的经历和感受。

这两处景点的特点是,。

(分别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4分)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分)3.第4自然段,作者站在沙漠中,想象自己在,,这两处想象和眼前沙漠的共同特点是。

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一单元课外阅读专练卷 人教部编版 (含答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一单元课外阅读专练卷  人教部编版  (含答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外阅读专练卷(一)天子山一日(节选)山雨,来得快,也煞得快。

不大的一会儿工夫,就云收雨散,天朗气清了。

这时候,再看看那碧沉沉的山谷,我不禁惊叫了起来:只见在那深邃的山谷之中,在那郁郁葱葱的绿莽之中,一缕缕一团团乳白色的烟雾,沸沸扬扬地在向上升腾,升腾,不断地升腾,它升腾得那么快,扩散得那么迅速。

我不禁想起了有一年我和我五岁的女儿丹薇,在黄山的紫云峰下,坐在岩石上,观看对面那雨后的山坡,只见在那绿莽深处,一朵朵乳白色的烟雾,升腾而出,一朵接着一朵,不断地升腾起来,扩散开去。

小丹薇高兴地拍着手说:“爸爸,对面山坡的树林里,有一个老爷爷在抽烟,你看,他正在大口大口地(吸喷)烟呢。

”我真惊讶于这孩子想象力的丰富。

可不是吗,眼前这深谷里的景象,活像是一个巨人在抽着他那巨大的烟管,喷吐出一朵朵乳白色的烟团。

这烟团,在迅速地扩散着,扩散着,不大的一会儿工夫,就(涌充)满了大半个山谷。

这时,这广阔幽深的山谷,立刻就变成了云雾(迷惘迷蒙)的海洋。

那一座座山峰,在那白茫茫的云海之上,露出了青翠的峰顶,宛如那漂浮在大海中的岛屿。

随着那云雾的不断飘动,峰林的影子,也不断地时隐时现,时淡时浓,迷离飘忽,捉摸不定,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景象,美极了。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 L黑(ShG ShG)得快云收雨散(Sdn sαn)2.用斜线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字或词。

3.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五岁的丹薇把云雾想象成,而“我”把云雾中的山峰想象成,把云雾和峰林想象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形象。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一缕缕一团团乳白色的烟雾,沸沸扬扬地、快速地向上升腾,快速地扩散”好不好?为什么?5.短文描写了天子山山谷里的云雾,表达了作者之情。

(二)锡林郭勒草原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2022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含答案、解析)部编版

2022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含答案、解析)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散文知识点一、定义: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二、分类:叙事散文、哲理散文、抒情散文。

三、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

四、散文的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五、关于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1.找“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2理顺序:顺叙、插叙、倒叙。

硏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

3抓线索: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

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

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诸方面:(1)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4)品味散文的语言。

六、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1)把握散文主题的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嘅括,材料是为文童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槪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2)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1)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2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主题阅读训练
第一单元
阅读主题
本单元主题为“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主要由《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组成。

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

阅读方法
1.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

并能在习作时,能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北京春节的热闹非凡,腊八节的香味袭人,藏戏的生动有趣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会到不同节日的快乐与享受。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3.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利用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精彩片段
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1.解释词语:
万象更新:。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 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B. 表示解释说明
C. 表示意思的递进
D. 表示插说
3.选文中的一个过渡句是。

4.大人们也紧张是因为。

5.孩子们准备过年要做的事都有什么?
美文欣赏
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

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

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

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
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

《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

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

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

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1、为什么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
2、古人怎样过中秋节?根据文中有关介绍,用自己的语言,作一简单描绘。

3、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谈谈你的看法。

4、文章结束给人以没完卷的感觉,根据文意,用一二句话补写一个结尾。

阅读答案
精彩片段:
1.指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2.B
3.孩子们忙乱,大人也紧张。

4.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5.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美文欣赏:
1.因为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

2.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摆出贡品,边赏月,便畅谈。

直到皓月当空,在分食贡月食品。

3.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4.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

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