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翻译赏析
雪中偶题

雪中偶题郑谷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作者介绍]郑谷(848-909),字守愚,袁州宜春人(江西省宜春县)。
像其他唐代诗人一样,为了进士这个高学历证书,也历尽磨难,共考了16年,于公元887年终于金榜题名。
从较小的官职县尉开始,依次是右拾遗、补阙,最后一个官衔是都官郎中,“郑都官”的名号不径而走。
后来,郑谷告老还乡,远高官场,过上了自在的归隐生活。
[本诗简析]这是一首间接讽刺诗。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这首诗是关于雪的。
降雪本是自然现象,诗人独具慧眼,看出了问题。
“僧舍”,当然是僧人居住的地方,僧人是清静的,慈悲为情的,理论上要求,应该是心容万物的。
在僧人眼里,这个雪是“乱飘”,显然这位僧人烦躁和厌恶了,这还是僧人吗?这点事就心怀不下!人是自私的,僧人也不能置身度外,雪肯定妨碍了他。
原来他正在煮茶,“茶烟”是指煮茶时冒的茶气。
“湿”这个字,用得好,“茶烟”本来就是湿的,如果不下雪,在僧人眼里可能就没感觉,偏偏在雪“乱飘”的时候,僧人立马就感觉这“茶烟”湿了。
“茶烟”湿了,会影响他喝茶吗?我想不会。
在诗人看来,“湿”是僧人的无中生有,属于没事找事!那么,诗人想表达什么?对某些现象的含蓄批判,揭示某些人虚的一面,但也未必针对佛教。
雪相同,人不同,影响各异,在“歌楼”里厮混的官员们看来,这是可被利用的,雪如此“密洒”,正好有一个借口,不走了,可以再多玩一会,再加上不胜酒力,万一下雪造成路滑,跌伤了怎么办?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以上天的馈赠借以满足私欲,以公肥私,古代官员言传身教。
这2句,诗人还是比较客气,没有直戳,但也是本诗的韵味所在。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堪:可以。
简单分,社会上有3种人,劳动者、官僚们、其他人。
前2种都有社会职务的,其他人里当然包括:僧人、道士等。
那么“劳动者”这一类人,雪在他们眼里是什么?诗人睁大眼睛,想找到“劳动者”这类人对雪有何感受,但令诗人失望,没有结果。
柳宗元《江雪》赏析

柳宗元《江雪》赏析(总2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江雪作者: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一只也没有了。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
5.踪:踪迹。
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 lì):蓑衣,斗笠。
【译文】千里的山上鸟都没有,万里的道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东永济县)人。
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
诗歌的成就也很高。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
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
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
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赏析】此诗大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
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
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
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
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
描写雪的古诗15篇

描写雪的古诗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雪的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____高骈《对雪》3、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____白居易《夜雪》4、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____陈毅《青松》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6、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____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7、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____王维《观猎》8、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____祖咏《终南望余雪》9、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____郑燮《山中雪后》10、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11、烟霏霏。
雪霏霏。
雪向梅花枝上堆。
____吴淑姬《长相思令·烟霏霏》12、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
____关汉卿《大德歌·冬》13、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____《采薇》14、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____《卜算子·咏梅》1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____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16、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____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17、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____袁枚《十二月十五夜》18、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____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19、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____柳中庸《征人怨/征怨》20、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____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1 千里黄云百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3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4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5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6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7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8.浪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9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10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11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12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13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1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15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作此地连天花16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17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18百泉皆冻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19飘飘送下遥天雪,飒飒吹干旅命烟20斜阳蔬竹上,残雪乱山中21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22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衰23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24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25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26冬夕宜晚睡,夏日思晨兴27老客人间百事慵,乐哉闭户过今冬28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29冬尽今宵短,年开明日长30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31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32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33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34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35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36雪乱飞,改尽江山旧。
三首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三首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三首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首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首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偶题三首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译文: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
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
冲破峡谷若雷霆在滚动,无数的瀑布喷涌而出。
断枝枯草没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独自流浪。
随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头,到了溪流的出水处却迷惑了。
才相信真的源头是找不到的,还是柱着手杖欣赏随遇的潺潺美泉吧。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东观汉纪鲍永仁》:“更始役,永与冯钦共罢兵,幅巾而居。
”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②不道:犹不知。
李白《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底处:何处。
③擘开:冲开。
④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⑤萦回:徘徊荡漾。
⑥筇(qió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
唐李咸用《苔》:“每忆东行径,移筇独自还。
”赏析:朱熹的《偶题三首》约作于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间。
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这《偶题三首》正是此类的诗篇。
第一首说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
第二首诗通过对水在山中的奔涌,最终形成一川江水的过程,启示人们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第三首诗通过“探寻水源,寻求真源”的事例,表明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会贯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
中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

中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中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1( ( 古诗鉴赏专题) )1. 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答案:(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2 分。
意思符合即可)(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
(3 分。
白诗分析 1 分,曾诗分析 2 分。
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2. 春日(宋)晃冲之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注释】① 阴阴:草木阴阴。
② 趁:追逐。
15.这首诗通过描绘、细雨翻萍、的春日景象,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整的画面。
(2 分)16 .三、四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答案:15.小溪阴阴鹅鸭戏水(意思对即可)16 . (共 2 分)通过描写小溪中鹅鸭逐春的情景,流露了作者爱春(或惜春)之情。
(意思相近即可)3.晓过鸳湖查慎行①晓风催我挂忱符,绿涨春芜⑵岸欲平。
长水塘⑶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④城。
[注释]①查慎行(1650-1727),海宁人。
鸳湖:嘉兴南湖。
②芜:丛生的草。
⑧长水搪:原嘉兴城外的一条河道,通南湖。
④秀州:即嘉兴。
15,这首诗的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2 分)16,历来被认为佳句的“菜花香过秀州城”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妙?请写出你的理由。
(2分)答案:15,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春风和畅、春水荡漾、春草繁茂的景象。
16,“香”、“过”,写出了菜花之茂盛,香气之浓郁。
(或“莱花”,用最寻常的莱花写出了诗人朴实的内心。
)4. 送客诗严维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
昔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注释:严维:唐代诗人,浙江绍兴人,年轻时曾在金华安正书院习文。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思_全诗赏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出自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柳宗元的,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
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
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
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
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这首诗大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
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
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
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
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
“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
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
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
鸟不飞,人不行。
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全诗翻译赏析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全诗翻译赏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全诗翻译赏析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
注⑴齐安:今湖北省黄冈黄州一带。
⑵两竿:这里形容落日有两竹竿高。
【参考译文】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
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秋天的声音都会扰乱客子离人的心绪,云梦泽上芦苇苍苍,凄冷的秋雨下得很浓密。
雨滴自己滴到台阶前的大梧桐叶,关您什么事呢而作哀伤的吟唱?赏析《齐安郡中偶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
这是两首秋景诗。
第一首诗写秋日暮景,通过落日烟柳之景,绿荷西风之状,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图画,并经过诗人的艺术剪裁和点染,把在秋风乍起、日已偏西时溪桥上、柳岸边、荷池中的景物组成的画意与诗情完美地融为一体。
第二首诗写秋日雨景,通过秋声楚雨,阶前梧叶,构成秋雨图画。
全诗字字皆秋色,句句皆秋色,吟之身寒,且融入“倚恨”、“哀吟”等主观情绪,愁恨袅淡,一咏三叹。
第一首诗的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明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两竿落日”,则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
在读者眼前展开的这幅画中的'光线和亮度是柔和宜目的。
地点是“溪桥上”,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定了方位。
诗的次句“半缕轻烟柳影中”,写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
诗人的观察极其细微,用词也极其精确。
这一句中的“半缕轻烟”与上句中的“两竿落日”,不仅在字面上属对工整,而且在理路上有其内在联系。
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才会含烟;又因落日究竟还有两竿之高,就不可能是朦胧弥漫的一片浓烟,只可能是若有若无的“半缕轻烟”;而且,这“半缕轻烟”不可能浮现在日光照到之处,只可能飘荡在“柳影”笼罩之中。
古诗念奴娇·西湖雨感次素庵韵翻译赏析

古诗念奴娇·西湖雨感次素庵韵翻译赏析《念奴娇·西湖雨感次素庵韵》作者为清朝文学家徐灿。
其古诗全文如下:雨窗闲话,叹浮生何必,是今非昨。
几遍青山酬对好,依旧黛眉当阁。
洒道轮香,润花杯满,不似前秋恶。
绣帘才卷,一楼空翠回薄。
拟泛烟中片叶,但两湖佳处,任风吹泊。
山水清音听未了,隐岸玉筝金索。
头上催诗,枕边滴梦,谩惜瑶卮落。
相看不厌,两高天际孤削。
【前言】《念奴娇·西湖雨感次素庵韵》此词为作者夫妇寓居西湖时因雨有感而作。
词人的情怀在与自然的对视中得到了慰藉。
【注释】①青山:指归隐之处。
酬对:应对,对答。
②黛眉:黛画之眉。
特指女子之眉。
③洒道:清扫道路。
④空翠:指绿色的草木。
回薄:谓循环相迫变化无常。
⑤泊:停留,飘。
⑥玉筝:古筝的美称。
⑦孤削:犹孤峭。
【赏析】此词为作者夫妇寓居西湖时因雨有感而作。
词的开篇即从雨写起,“雨窗闲话,叹浮生何必,是今非昨”,小窗外,细雨淅沥,珠帘内夫妇对坐,闲话中谈及如烟往事,夫妇二人禁不住顿生今是昨非之叹。
接着的“几遍青山酬对好,依旧黛眉当阁”句,写人写景,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多少次夫妇面对青山诗词唱和,到而今细雨迷蒙中,青山依旧,黛眉依扣,只是空去了如烟的往事。
“洒道轮香,润花杯满,不似前秋恶”,仍写雨,只因有了这宜人的细雨,这个秋天同去年相比,也变的美丽起来。
字词行间透露出对这雨中西湖的喜爱之情。
而“不似前秋恶”一句,更是语直意显,直吐出作者对雨中今秋的好感。
上片末二句“绣帘才卷,一楼空翠回薄”,名为写帘、写楼,实则仍是写雨,绣帘高高挑起,满山满湖回旋的青翠仿佛染绿了楼宇,使得它空翠之色顿生。
于是词人也便有了下片纵情山水的念头。
过片后,首三句:“拟泛烟中片叶,但两湖佳处,任风吹泊”。
在烟雨蒙蒙中,词人只想乘一叶小舟,让风儿吹着那只孤舟,游遍西湖的每一处胜景。
“山水清音听未了,隐岸玉筝金索”让词人留恋不已的不仅是那绵绵不绝的清越的山水之音还有邈远的岸边传来的隐约的古筝之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翻译赏析《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郑谷。
其古诗全文如下: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赏析】动静结合,选择景物很有特点。
择景物很有典型性。
诗人选择了“僧舍飘雪”“歌楼密洒”“渔人晚归”三个精当场景。
既突出表现了下雪的景象,更表现了雪景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
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浅俗”,其实“浅俗”在语言,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奇绝”在写景,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的崇敬之情。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